1

九门提督是清朝时的正式职务,标准的正二品起步的京官大员(很多时候还会以六部侍郎以上兼职),有清一代,非满汉贵胄、大臣不能担当此职。

主要是负责京师的卫戍、警备和治安,机构全名叫“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通称“步军统领衙门”。长官简称“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京师内城共有城门九座,分别为: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九门提督统领满、蒙、汉军八旗步兵和京师绿营的马步兵(即“巡捕营”),所部的具体任务是分泛驻守(“泛”指基层的军队编制)、稽查城门、缉捕盗贼、申禁巡夜等。步军统领创设于清初,后经历了数次变迁。原来只统辖八旗的步兵营,到康熙十三年(1674),始兼提督京城九门事务(原由兵部管理),康熙三十年(1691),又兼管巡捕三营事务,官衔全称遂改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雍正七年(1729),官署定名为“步军统领衙门”,十二年(1734),在宣武门内京畿道正式建立衙署,九年后迁至北城帽儿胡同,又称“北衙门”(同为负责审案的刑部因设在南城称“南衙门”)。乾隆四十六年(1781),巡捕增设左、右两营,变成中、南、北、左、右五营,故该衙门的主官改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嘉庆四年(1799)改官秩为从一品。

参照如今的官职,大体上相当于北京军区副司令、北京卫戍区司令、北京市公安局局长,“上马管军、下马管民”,重要性,你自己想吧。

八府巡按(注意是巡按,不是巡抚,巡抚也是正二品起的封疆大吏),一般常见于戏剧话本中,多属虚构。八府巡按只是戏曲上的官职,在明朝都察院下曾经有十三省巡按一职,全称为巡按御史,正七品,疑为戏剧中“八府巡按”一词的由来,但级别比九门提督差了十万八千里。因为御史一般会有为上达天听的风闻奏事之权,所以很多民间人士都把八府巡按当成了申诉冤屈的青天大老爷,所以才会有此误解。

参照如今的政府机构,从职能上大体上相当于中央纪委派出的巡视组,但如今的巡视组,级别和权限无疑要大得多了。

但总而言之,回到题主的问题上,完全不可比。

最佳贡献者
2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小说里看到有关九门提督和八府巡抚这两个官衔的介绍。单从名字上听,感觉肯定是不小的官。那么这两个官具体是多大的官,谁的权利更大呢。下面就给大家具体分析一下,这两个官职。

我们先来看看九门提督这个官职,在介绍之前首先我要给大家声明的一点是,九门提督是清朝设立的官制。康熙能够降服鳌拜,九门提督功不可没。但是在一些电视剧电影中九门提督出现在了其他朝代,小编只能说导演你又任性了。

鳌拜

问题一,九门提督的由来。九门提督是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所设立留守京城的武官。九门提督的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确实拗口),九门提督是其简称,还有一个简称是“步军统领”。

问题二,九门提督的职责。所谓九门提督的九门就是指今天北京的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皋城门,德胜门,安定门,崇文门,正阳门和宣武门这九门。九门提督的职责就是负责这九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有一些职责就是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等等,简而言之就是负责京城内外的安全责任,保护皇帝的人身安全。

清朝九门提督

问题三,九门提督是多大的官。听到九门提督的名字就知道,一个小官肯定不会用这么响亮的名字,九门提督绝对是清朝的要官要职。因为涉及皇帝的安危,可以不夸张的说,皇帝把身家性命都交到了九门提督身上。由此可见九门提督的权利绝非等闲,在开始设立时为正二品,后升为一品官员,就相当于今天的卫戍区司令。九门提督统领有三万人左右,且部队都是最精干的勇士,担任该职的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八府巡抚,八府巡抚这个官职比较特别。在很多影视小说里我们都能看到皇帝封某位大臣为八府巡抚,去巡查各个省。那么八府巡抚到底是一个什么官呢。

问题一,巡抚的由来。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巡抚早在北周和唐初都有官员到各地巡抚之事,但是只是一个临时的差事,“巡抚”并没有成为官名。到了明清时期巡抚这一官职才逐渐成形,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命太子懿巡抚陕西,但那时依然属于临时差事。到了明朝的宣德五年(1430),于谦等六人分抚南北直隶等处,从此各省常设巡抚渐成制度,到了清朝才逐渐完善了巡抚官制。

问题二,巡抚是干什么的,官职有多大。巡抚在明清之前主要是皇上临时派遣到地方检查或处理地方事务的钦差大臣。到了明清才逐渐开始常驻地方,到了清朝巡抚就成了一个地方的最高官员,主管地方的军政民政,其官是从二品。巡抚就相当于今天的省长。

问题三,小说中的八府巡抚在历史上存在吗。八府巡抚常见于影视小说,在民间百姓的心目中是清廉有权势的大官。但是在历史上并没有“八府巡抚”官职。小说中所谓的八府巡抚其实就相当于皇帝的一个御史,而且还是级别最低的那种,只是一个七品大的芝麻官。只是影视作品在借鉴御史这一官职将其夸大改名为八府巡抚。

当然如果八府巡抚真的如同其名字一样存在,那就是八个省的省长,官职权利肯定是要高于九门提督的,但是八府巡抚只是个小御史,当然不能与九门提督比肩了。

3

九门提督是清朝独有的特色,是只有清朝才有的官职,凡是能在清朝坐上九门提督这个位置的人,无不都是清朝皇帝最推心置腹、最为信任的人,从品级上来说,九门提督是从一品的官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副国级,可谓位高权重。

清朝提督的地位职责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清朝提督这个官职,清朝的提督相当于各大军区的司令,他们都有从一品的品级。

清朝一共有15名提督,其中12名提督管地上的事情,被称为陆路提督,有三人专门管水上的事情,所以被称之为水师提督。

三名水师提督一个人管的是整条长江的水上军事,一个人管福建沿海及台湾的水上军事,最后一个人管的是广东沿海及海南的水上军事,我们可以把他们当成是清朝的三位海军司令。

其他的12个人则分别是国内各地12个军区的司令,当然,清朝皇帝对他们的管控也是非常深的。

清朝每一个省的巡抚以及他们头上掌管数个省份的总督对于这些提督们都有着制衡的权力,不过也仅是制衡而已。

清朝提督是从一品的官员,清朝总督加了衔之后一般都是从一品、清朝巡抚加了衔之后一般是正二品。

因此在地位等级上,提督和总督是差不多的,比巡抚还要高上一个等级。


清朝九门提督的地位以及职责

而九门提督就是这众多提督中管辖范围最小、但是地位最为高贵的。

九门提督所管辖的范围只有一个北京城那么大,比不上其他那些掌管一两个省份的提督们。

但是很多事情往往都是不能用大小来衡量的,因为九门提督掌管的是整个国都北京城的安全、守护的是皇帝的安危,因此他的身份在无形中拔高到了极致。

正如清朝皇帝的每一个侍卫都比朝中很多大臣身份要高上不少一样的道理。

九门提督的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兵巡捕五营统领。

这个名字的来源其实很简单,因为那个时候没拆除的北京城一共有九个城门,九门代表着的是整个北京城的意思,所以在人们的简称下,就有了九门提督这样的名号。

九门提督的手下一共掌控了3万人的军警力量,这3万人中有大部分是军力,他们就相当于现在北京的城防军队,从这方面来说,九门提督也可以说是现在的北京卫戍军队司令。

而九门提督除了掌握军队防卫的职责之外,他的手下还管理着其他大大小小的职责。

比如消防灭火的火警工作、反恐除暴的刑警工作、管理城内秩序的城管工作等等都是由他掌管的。

因为这个职位实在太过于重要,所以一般担任九门提督这个工作的基本上都是皇帝信任的亲王、八旗重臣。

八府巡按就是明清时期的监察御史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八府巡按,在历史中是没有八府巡按这个官名的,八府巡按就类似于尚方宝剑一样,都是老百姓们虚拟出来的名词。

不过关于八府巡按的实际职责,它却是有原型的,而八府巡案的原型就是明朝和清朝时期的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在明朝的品级非常低,只有正七品,跟普通的县官差不多。

不过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却非常巨大,他们有着监督、弹劾的职责,虽然品级不高,但因为是帮皇帝监察天下事务的原因,所以很少有人敢得罪他们。

而在清朝的时候,监察御史的品级提高了两个等次,他们成为了正五品官员,不过他们身上所担负的职责跟以前差不多,也是帮皇帝监察天下,就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委。

不过总的来说,我觉得监察御史的权力是比不上九门提督的。

因为九门提督一般是由清朝的亲王或重臣们担任的,他们的身份尊贵无比,监察御史的权力在其他官员面前或许会显得非常庞大,但唯独在九门提督面前是根本不够看的。

所以说九门提督相当于副国级的官员、八府巡按(监察御史)在明朝的时候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官员、在清朝的时候,相当于现在的正厅或副厅级官员,他们所拥有的权力都非常巨大,不过相比来说,九门提督所掌握的权力比较大些。

4

两个官职相比,自然是九门提督的官职要大的多。他们之间具体有怎样的差距,我们首先来看看九门提督和八府巡按属于什么样的职务。

我们先看九门提督,这是民间的俗称,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统领衙门,是清代设立的职官。清代北京有内外城制度,内城住旗人,外城住民人,九门提督是负责内城九门以里的军事和治安,是拱卫京师的最后一道屏障,南城则又有巡城御史负责治安,大约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长兼武警司令。清代在北京的制度很独特,在京郊及河北地区有各八旗驻防点以及丰台大营、西山健锐营进行军事驻扎,属于外围布防,内城(也就是今天二环以里)有八旗军,按满蒙汉,由内到外进行守卫,各有各的旗属衙门,属于内卫。内城八旗平时归属单位,由每个旗的都统管带,上边又有旗主王爷进行管辖,但九门提督则对这些八旗将士有调兵权,责任重大,一定是皇帝最为信任的重臣担任。清初设定为二品官,嘉庆朝升为从一品,但其实很多九门提督,都是一品大员兼差,比如大教熟悉的和珅,从乾隆四十二年,就以吏部侍郎兼任九门提督。

八府巡按则是一个戏曲、小说中虚构设置的官职,比如《玉堂春》里的王金龙,中了进士之后,就当了八府巡按,给自己的相好苏三平反冤案。看似很大的官,其实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纪委常驻地方的巡视员,一般来说,巡视的范围不会超过四府到五府,并没有八府这么多。这种官品级不高,一般来说七品到八品左右,级别低,但有纠察、参劾权,而且不归地方管辖,说白了,各省的总督、巡抚都管不着他,人家是中央直属,所以地方官员都敬他三分。

这么一看,大家可能就很明白这两个官职的区别了,而且对这两个职官制度可能也会有了相对清楚的认识吧。

5

九门提督

清代,京师的卫戍、警备和治安保卫机构叫“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通称“步军统领衙门”。长官简称“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京师内城共有城门九座,分别为: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九门提督统领满、蒙、汉军八旗步兵和京师绿营的马步兵(即“巡捕营”),所部的具体任务是分泛驻守(“泛”指基层的军队编制)、稽查城门、缉捕盗贼、申禁巡夜等。步军统领创设于清初,后经历了数次变迁。原来只统辖八旗的步兵营,到康熙十三年(1674),始兼提督京城九门事务(原由兵部管理),康熙三十年(1691),又兼管巡捕三营事务,官衔全称遂改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雍正七年(1729),官署定名为“步军统领衙门”,十二年(1734),在宣武门内京畿道正式建立衙署,九年后迁至北城帽儿胡同,又称“北衙门”(同为负责审案的刑部因设在南城称“南衙门”)。乾隆四十六年(1781),巡捕增设左、右两营,变成中、南、北、左、右五营,故该衙门的主官改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嘉庆四年(1799)改官秩为从一品。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设立安民公所,维持治安。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前的最后一任步军统领是慈禧太后亲信荣禄。1901年清廷仿效联军方式,设“善后协巡营”,后来改名“巡警总厅”,替代原步军统领衙门的巡捕营。1902年,肃亲王善耆任步军统领,支持军警分离的改革。1905年清廷正式创设巡警部,并开办现代警察学校,培养警察人才。自此,军警编制分离,现代警察制度初步创立。

1911年,辛亥革命后,北洋政权为了维护其政权统治,不仅没有裁撤“步军统领衙门”,反而保持,只是将其更名为“京师步军统领衙门”,辖左右翼总兵。并以此为工具,插手京城社会治安,牵制警察办案,成为民国初期十分特殊的一处“衙门”。1924年,冯玉祥率部进入北京,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同年10月5日,这一特殊的衙门才被裁撤。

特征

步军统领衙门因有“军”、“警”属性,其特征为:

军队属性:隶属于兵部;与清军八旗、绿营编制相同;兵源来源为八旗、绿营兵勇;按照清军规则实施军事训练。

警察职能:武装警卫;侦缉捕查;诉讼及断狱;对京城人口进行社会管理;消防及其它任务此外,步军统领衙门还担负其它一些“警察”工作。如执行禁令时的街道戒严,官员皇室出巡时的“清道”与“迎送”、礼炮的鸣放与守卫,到了清末,步军统领衙门甚至还负责来京外国人的查验及管理工作。总之,步军统领衙门虽为“军队”,但在京城的职责及任务,却是“警察”。所从事的警察业务可以说基本涵盖了现代警务内容。当然,它所从事的警察业务比较简单,也比较原始,更缺少法规的规范。却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类似警察的机关,特别是京城地区的警察与警察机关,步军统领衙门为其滥觞。

编制

九门提督负责京师的警卫、治安,其统率的部队长期保持在3万人左右,且人员精干,装备精良。

从机构、人员、职掌看,步军统领衙门除衙门本部外,还下设八旗步军营、巡捕五营、内外城十六门管理机构和白塔山信炮管理部门。

步军统领之下,设有左、右翼总兵各一人与步军统领同堂办公;八旗步兵营则设有左、右翼尉各一人(秩正三品)。八旗步兵营主要驻守内城。

巡捕五营分布于外城和四郊。中营驻扎于圆明园一带,由副将(从二品,隶属于总兵)一员带领,下分五汛(每汛有官兵370人至580人不等);南营分防外城及南郊,下辖六汛;北营分防北郊,左营分防东郊,右营分防西郊,以上三营均各辖四汛。巡捕五营总计二十三汛。南、北、左、右四营设参将一人,游击一人。嘉庆四年,又添设左、右翼总兵各一人,左翼总兵节制南营、左营,右翼总兵统辖北营、右曹,顺治十年(1653),于白塔山(今北海琼岛)设置信炮五位,若京城发生暴乱、敌情、火灾、爆炸,则凭金牌“奉旨发炮”;内九门也各设信炮五位。白塔发炮,则九门信炮齐鸣。京城驻防官兵闻炮声后,立即分区集合待命。乾隆八年(1743),信炮及其管理系统移交步军统领衙门。京师有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内外各城门均派官兵驻守,负责门禁。顺治初年,守门军官称门千总。康熙十三年(1674),又设城门尉、城门校。乾隆十九年(1754),城门尉改名城门领(正四品),城门校改名城门吏(正七品)。内城九门,每门设城门领二人,城门吏二人,门千总二人。外城七门,每门设城门领一人,城门吏一人,门千总二人。

八府巡按

八府巡按只是戏曲上的官职,在明朝都察院下倒是有十三省巡按一职全称为巡按御史,正七品,《明史》记载:“北直隶二人,南直隶三人,宣大一人,辽东一人,甘肃一人,十三省各一人。”据《清史稿》记载,清初沿明制,设都察院,下有十五道监察御史。顺治初,又有巡按御史,每省各一人,顺治以后逐渐废除,改为十三科道,而每省中设分巡道一职,即俗称道台,正四品,位知府上,和明朝的巡按有多少相同,但职权大多了。

词语辨析

八府巡按的形象多为正义的,这可以理解为百姓对官吏们公正廉明的一种渴望、期盼有廉明的官员来管一管他们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是百姓希望吏治清明的一种表现。

6

九门提督是管理京师地面的重要职官,而巡抚则是地方军政大员。

“九门提督”全称“提督九门巡捕五营步军统领”,创设于顺治年间,直至1924年才被裁撤。最初仅为正二品衙门,嘉庆四年(1799年)才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所辖兵丁分为两大部分,以八旗兵为主的步军营和以绿营兵为主的巡捕营,兵额大约三万人。九门提督的主要职责有驻戍京城进行防卫,稽查、管理门禁、编查保甲、审理案件、发信号炮等。其承担的任务关系着京师的安全和政局的稳定。

(九门提督—隆科多)

清朝承袭明制设立巡抚,并使之成为制度化的正式官职,具有处理全省民政、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大权。巡抚均兼右副都御史,官职从二品,加兵部右侍郎衔则为正二品。就清代而言,其地方大员中,以总督最大,一般为两个省的首脑,其次便是巡抚,是一省首脑,有的总督则兼职下辖省的巡抚。

(山东巡抚—袁世凯)

从品衔来说,九门提督是从一品,而巡抚最大不过是正二品,因此品衔上九门提督高于巡抚。但是九门提督属于武官,而巡抚乃文官,从文职高于武职角度来说,巡抚要优于九门提督。

7

【清】九门提督,为“提督九门巡捕五营步军统领”的别称。

清初设步军统领,专管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步兵,康熙十三年(1674年)兼提督京城九门事务,三十年又兼管巡捕三营事务,当时叫做“提督九门巡捕三营步军统领”。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巡捕增兵额为五营,随之改称“提督九门巡捕五营步军统领”。掌京师正阳、崇文、宣武、安定、德胜、东直、西直、朝阳、阜成九门内外守卫巡警等事。九门提督由亲信的满族大臣兼任。其官署步军统领衙门除掌防守、稽查、门禁、缉捕等事务外,还掌断獄、编查保甲等事。

【巡抚】始于明代。

清代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长官。总统一省军事、民政、吏治、刑狱等事。

清代巡抚例兼都察院右副御史和兵部侍郎衔,又称均部院。

【都察院】官署名。明、清时中央监察部门的总汇称都察院。

汉以后历代都有御史台,掌监察、弹劾官吏。唐制御史台分为台院、殿院、察院三院,监察御史主管察院。明废侍御史及殿中侍御史,仅设监察御史,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以总领各道监察御史,以左右都御史为长官,其次有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分置十三道监察御史以巡按州县,考察官吏。

清代改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主官,而专以右都御史及右副都御史作为总督、巡抚的加衔,裁去佥都御史。

雍正元年(1723年),以六科给事中并入,合称各道监察御史及给事中为科道,都察院无长官与属员之分,科道均独立发言。如低级官吏或士人有建议事件,可由都察院代奏;如被参处官员有冤抑或百姓有控诉而行政官署不予处理或处理不当,都察院可接受他们的申诉;都察院还对吏部官员的过失负责议定处分。

汉、唐至明,都察院行施职权为巡按州县;清代以右都御史及右副都御史作为总督、巡抚加衔……。

巡按和巡抚同属都察职能。

8

九门提督是简称,而八府巡按则是民间的俗称。下面详解之。

九门提督,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简称九门提督或步军统领。此职设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主要职掌为京城的卫戌、警备和治安,其级别在初设时为正二品,后来在嘉庆年间升为从一品,是名副其实的高级干部。

所谓九门,是指京城内的九座城门,即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和安定门。九门提督统率的部队,大约保持在三万人左右,且属于装备精良的精锐。

这支部队实际上充当着皇室禁军的角色,九门提督,或者说步军衙门统领也属位高权重的要职。像康熙的舅子隆科多,以及慈禧的心腹荣禄等人都担任过此职。

再说八府巡按。巡按也是明、清时的官职,它起源于唐代。唐玄宗时期,派官员巡按天下,也就是由中央派特派员到地方考察。明成祖时,以一省为一道,分别从中央派监察御史考察吏治,称为巡按御史,又称按台。

与部长级的正二品或从品的九门提督相比,巡按御史的级别低得多,大多只有区区正七品,相当于今天的县处级。但是,巡按是中央特派员,是代表皇帝巡视,各省及下属的府、州、县长官都是他的考察对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他只对皇帝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因而权力也极大。在民间,尤其是戏剧里,常常把巡按御史称为八府巡按,但究其实质,并不存在这样一种官衔。

综上,应该说九门提督的权力和重要性都在八府巡按之上。当然,涉及到具体的人与事,二者的重要性也有转换的可能。

9

对皇帝来说,关乎其自身安危的军事将领就两个人,一个是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的大员,负责紫禁城内的治安,统领紫禁城的侍卫官们、也负责安排皇帝出行和作息的保安工作,比如雍正皇帝的领侍卫内大臣,就是自己的铁杆,十三阿哥允祥。

而另外一个,就是九门提督,是从一品的大员,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负责紫禁城之外,北京城内城,也就是京城九门之内的治安和军事防备。九门提督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清朝,能担任九门提督的,不是皇帝的心腹,就是皇帝的亲戚。总之一定是皇帝非常信得过的人在担当此重任。而九门提督也在皇位继承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试想,如果隆科多不是坚定的站在雍正皇帝这一边,恐怕雍正就算是有了康熙的遗诏,龙椅也未必能坐得安稳。

相比之下,八府巡按的品级就低了很多。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八府巡按」这个官职,八府巡按本来是戏台上的叫法:

在现实中类似的是掌印监察御史,受天子诏令监察四方,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为从五品。

从品级上比,显然九门提督可以秒杀八府巡按,双方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官员。但是御史的特点就是位卑而权重,每当御史受皇命巡按直隶的时候,即便是九门提督,也是战战兢兢的,唯恐被巡按纠到错处,在皇帝那儿告上一状,弄得自己灰头土脸。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巡按虽然品级比九门提督低很多,但是确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以约束对方。

10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九门提督?八府巡抚?俺拍着宽脑壳,龇着大黄牙乐了个掉底。说实话这俩官帽子他真的没法比,九门提督这叫大的没边,所谓的八府巡抚那叫小的没谱,能把这俩帽子搁一块比,这心得有多大啊!

好吧,咸犊子咱就不扯了,直接进入正题。咱先了解一下这九门提都是咋回事。

提督

想要了解九门提都,咱就得先了解一下啥是提督。提督这物件它是个武职,全称叫做提督军务总兵官。

开头他是明朝时期设立的一个,起始之处这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官帽子,用的时候提溜出来,不用的时候就收回来。一般情况都是有功勋的皇帝自己个的家人能捞这么一个暂时的官当当,再或者和皇帝亲近的那些个没有茶壶嘴的太监能当当,别人是插不了这手的。

到了满清入住中原,整便宜使唤,这就把这官帽子当一个固定的官职给固化下来。他的职能也有了明确的划分,就是负责统辖一个省份的大头兵。当然如果换成明白一点的话讲,其实就是现在省军区司令。

陆地上设立十二个陆路提督,水面上设立三水师都督。其中那还有五个巡抚有些特殊,山西,山东,河南,安徽和江西,这五个地您只要能撸下巡抚的帽子,这提督的帽子也捎带这能扣脑袋上,也就是说这五个地的提督他属于兼职。

所以能挂上都督字号的这都是一省军职大员,官阶都是从一品,不可为不大。都是有兵部拟定送军机处审核通过后才能捞这么一官当当。

九门提督

那么这九门提督呢?人家正式的官名叫提督九门步军巡抚五营统领,话说这满清的官职您认全称去,那叫个饶舌,所以大家伙为了省事,直接就叫他九门提督。

这既然挂了提督的名,那当然也是掌管军队的大员。而挂了九门这俩字,所以他这官和北京内城那九个大门洞有关系。

九个大门洞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以及“阜成门”。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一下就明白了:“这不就是一守门的吗?别人守一地,他守九个大门洞!捎带着当回保安玩个巡夜啥的!”

您还别说,还真被您蒙对了,开头他的职责确实也是干这个。毕竟他这官靠着龙窝比较近,所以起这官名他也起的霸气,这不就靠了提督的名了吗。所以刚开始他这官阶比一般的提督要低,是正二品的一官。

但后来,这九门提督他接的活可是越来越多,您比方说拉着水车救火,整个查户口啥的,皇帝下禁令他负责实施,那有个小偷溜了,他负责抓回来,有了大案要案的负责蹲案头上定个罪啥的,这都是他的活。

实质上他就是满清地头上那禁军的大领导,最后这官职到了嘉庆的手里,也看不下眼去了,这货负责这么多事,居然只是个正二品,那那成啊,就给升了一升,这就成了从一品,和那些个地方大员一个官阶。

这九门提督的衙门口他一直都在崇文门那嘎达,到了辛亥革命之后,还一直用着。

九门提督的职能

说道这里估计大家伙也应该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了,这地方上的提督他只有军队属性,而这九门提督他不仅有军队的属性,还带着警察的属性,管的事他也杂的厉害。

您比方说这军队属性:他也是属于军部管辖,和满清那八个小旗,以及汉人组建的绿营是一样的编制,大大小小这也有三万来人。他这兵源直接从八旗兵和绿营兵里挑,天天的也上操搞训练,和正规的军队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再说他这警察属性:啥抓个犯罪分子啦,整个地审个案子拉,有事没事来个人口调查啦,巡个夜搞个戒严啦,平时皇帝出来整个礼炮,干个清道拉,甚至于老外来咱大华夏的地头上他还负责审查外加管理啦,这都是他的事。

他这职能您要是细说去,他一时半会说的说不完,总结一句话他这就是咱大华夏地头上第一个类似于警察的一个机关单位。

而这九门提督最后一任就是慈禧最大的依仗荣禄,咋说呢?慈禧能把持朝堂这么久,和这荣禄有着莫大的关系。

这到了1905年的时候,这九门提督下辖的巡捕营正式从他这划拉出来,成了“巡警总厅”。从这个时候起,他这警察职能正式被剥离出来。到了1905年的时候,正式的变成了巡警部,而且还开办了警察学校。

这到了辛亥革命之后,他这衙门口还在,只是换了个名字叫“京师步军统领衙门”。到了1924年,冯玉祥跑北京这嘎达把溥仪从故宫里赶出来,捎带着把这衙门口给扔进了垃圾桶。这才彻底的消失。

哎呦!您看看俺这张嘴,顺溜着就整了这么一大段,不过大家伙好歹对着九门提督有了了解。

九门提督这官不可谓不大,他管理的事实在是太多了,即军又警的,所以每次满清皇帝更迭的时候,这九门提督都是最重要的一个大臣。当年雍正能够上位,由当时的九门提督隆科多力挺,才会轻松了不老少。

平时蹲在哪里不显山不露水的,但他的意见搁皇帝的案头上,那可是分量极重的一块。

说他位极人臣那也不为过。

八府巡抚

回头咱再说这八府巡抚。话说回来,您要前边加八府他就不能加巡抚,人家真正的名称叫八府巡按,没您说的八府巡抚。

这官其实是戏剧里的一个官,现实中根本就没有这官。话说这艺术来源与生活,而高于生活,那么这八府巡按他总有一个现实的来源吧?

这倒是有,说道根子上,他其实就是一个御史,而且是级别最低的御史,正式的官名他叫侍御史,是贴在皇帝身边干活的一类人,专门做的事就是当皇帝的耳朵眼睛,捎带着整点事的工具而已。

既然他是这样的职能,那么给那些个不老实的地方大员整的事,塞到皇帝手里,让皇帝大办特办,这就在所难免了。

这慢慢的戏剧啦,小说啦,这就把这职务给引了进来,稍加改变这就成了八府巡按。老百姓不知道这事,最后这官在老百姓的眼里这就成了清廉外加权利足够大的一个大官,其实从根上讲,这就错位了。

所以这俩官职他就没有可比性,九门提督大的没边,八府巡按小的没谱。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