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谓和亲,说穿了就是汉朝把漂亮的女人和大量的财富无偿的送给匈奴。以此避免匈奴的侵略,求得和平。这种事,项羽绝对没有任何可能性去做。

项羽是要搞分封制。我们知道:长平之战后,仅实力大大削弱的一个赵国,就能打得匈奴满地找牙。而秦朝统一以后,大将军蒙恬率30大军北击匈奴,很快稳定了北方。可见,对付匈奴入侵,是完全有能力击败他的。下面我为您详细分析。

一、和亲是一种屈辱的和平,是汉匈之间的不平等条约。

汉朝单方面把美女和大量的财富无偿送给匈奴,而匈奴只来不往。汉朝通过这种方式,暂时达到了避免匈奴侵略的目的。

站在汉朝的角度,国家刚建立不久,给点好处这个恶邻居,避免了大额的军费支出和人员伤亡。和发动战争比起来,毕竟损失还要小一点。

站在匈奴的角度,本来需要发动战争去抢劫才能得到的财富和女人,现在汉朝主动送上了门。虽然可能比抢劫得到的要稍微少一点,但毕竟不需要自己费什么力气。而且隔三差五的敲敲竹杠,也是一笔相对稳定的收入。

所以,和亲看上去似乎对汉匈双方都有利。

但是,面对匈奴这个贪得无厌的恶邻居,和亲政策并不是最佳选择,因为他没有满足的时候,隔三差五的还会来打打秋风,一直没有消停,否则到了武帝朝也不会发生汉匈战争了。因此,只有把他打怕了,打服了,甚至消灭他,才是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项羽作为西楚霸王,不会和匈奴发生正面冲突。

假设项羽得了天下以后,他将会和周朝一样,把天下分封为若干个诸侯国。到那时,抗击匈奴的主要任务,就落实到与匈奴交界的诸侯国身上。

而项羽,就会舒舒服服地当他的天下之主、西楚霸王,绝不会为此而操心,更不可能去和亲。

而诸侯国,由于只是一个地方政权,既没有与匈奴和亲的资格和权力,也不可能像中央政府那样,有那么大的财力,可以任由匈奴敲竹杠。

匈奴这个恶邻居,由于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完全是靠天吃饭,一旦没饭吃,必然深入到中原腹地进行打劫。

诸侯国面对匈奴的入侵,除了打之外,并没有其他办法。

三、匈奴对诸侯国,并无军事上的优势。

战国时期与匈奴接壤的诸侯国有秦国、燕国、赵国,这三国为了防御匈奴,都各自修建了长城。

匈奴时不时到这三国抢掠,三国与匈奴作战,各有胜负。

我们来看看长平之战后的赵国,是怎么打匈奴的?

李牧当时是赵国北部边境的守将,他对手下的将士非常优厚,并且下令说:“匈奴如入侵,迅速退入营垒固守,有主动进攻者斩首。”

这样过了好几年,虽然始终消极防守,但也没有多大损失,匈奴认为李牧胆小,赵王听信谗言,也认为李牧胆小怯战。把他召回。

此后,匈奴每次来侵犯,守将就出兵交战,每次都失利,损失惨重。由于战争的破坏,边境上也无法耕田、放牧。

赵王只好又请李牧出马。李牧称病不出。赵王派人再三催促他。

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需要像以前那样,才敢奉命出征。”赵王答应了。

李牧到了边境,还像以前一样固守不出。匈奴认为李牧很胆小,但由于李牧防守严密,匈奴又一无所获,边境的官兵们平时受了优厚待遇,都有打仗立功的心愿,憋着一口气,纷纷要求出战。

李牧这才开始了秘密战争动员。他准备了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勇士五万,还有善于射箭的士卒十万,又让人把大批牲畜赶到满山遍野去放牧。

如果遇到匈奴小股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人马和牲口丢弃给匈奴。

单于听到这个情况,以为赵国好欺负,就率领大兵入侵。李牧早已埋伏好大军,从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斩杀十多万人马。

之后李牧又灭襜褴,击东胡,收林胡,匈奴单于在十多年的时间里,都不敢侵略赵国边境。

四、刘邦征匈奴虽战败,并非实力不如。

匈奴作为游牧民族,生活来源主要是畜牧、渔猎,这就造成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很大。他们日子一不好过,就会深入到中原腹地抢掠。他们采取游击战的方式,选择中原军队薄弱地区,抢一把就走。他们几乎从来不与中原军队的主力硬扛。

因此,匈奴入侵是为了劫财,不以占有土地为目的。汉匈双方的战争并非为了争夺领土 ,而是为了财富。

对于匈奴这种流动性的作战,非常难以防范,维持边境战争的代价是巨大的。

汉朝初期,经过连年战争,全国人口只有二千多万。高祖刘邦为解决边患,征伐匈奴,但遭遇了白登之围,虽然战败,其实只是因为战略不当,加上粗心大意,有一点轻敌,导致了失败,并非真打起来,汉军的战斗力就不如匈奴。

由于国家刚建立,各种内耗以及刘邦本人的年龄问题,所以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一直寻求妥协。文帝、景帝两朝,国家需要休养生息,和平发展,增强国力,所以在对待匈奴问题上也是忍气吞声,一直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整体国力上升了,而匈奴又步步紧逼,才不得不开始与匈奴作战。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我们先看看刘邦为什么和亲呢?

刘邦和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最大敌人是诸侯王,如果刘邦跟冒顿单于火并,诸侯王会选择干嘛呢?

试想一下,刘邦的“白登之围”,真的是陈平贿赂冒顿单于的老婆救的刘邦吗?显然不是,因为刘邦的三十万大军到了,冒顿单于也没把握打赢。

同理,文帝景帝时期,最大的敌人是同姓诸侯王,其次才是匈奴,

武帝时,当同姓诸侯王都消灭了,才有精力攻打匈奴。

刘邦如果要跟匈奴火并,其实并不难,后来的陈汤说,汉兵一个打匈奴兵五个,现在不行了,一个只能打三个了。

以汉兵的作战能力,30万汉兵对40万匈奴兵,还是很有把握的,但是,汉朝30万大军消耗了,压不住诸侯王了。到时候诸侯王造反怎么办呢?

还是那句话,攘外必先安内,匈奴只是手足之疾,而诸侯王才是心腹之患。

项羽如果得天下,项羽会分封天下?还是会郡县制?还是郡国并行制呢?

大概率还是会郡国并行制,如果跟刘邦一样的选择,他遇到匈奴,依然会选择和亲的,

作为一个政治家,首要考虑的就是权力的稳定性,而匈奴对中原,并没有太大安全威胁,不会跟皇帝争夺天下。

但是,内部的诸侯王就不一样了,春秋战国的诸侯王为什么不把周天子当回事?因为周天子实力太弱,压不住诸侯王了。

同样的,如果刘邦跟匈奴火并,压不住诸侯王了,诸侯王会干什么呢?

我不否认项羽打仗厉害,但是不会比整个汉朝的所有人都厉害吧?他终究是个政治家,会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

3

我是芸烟一缕,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个人认为如果项羽得了天下,他不会被逼和亲的,西楚霸王的性格自信中带着些许傲慢,他忍受不了这样的屈辱,你敢提这样的要求,他绝对会出兵打到你不敢为止。

匈奴一直以来都是困扰中原的一大因素,大汉初期匈奴猖獗,不断对汉侵犯。公元前200年冬天,刘邦亲自出战,领着三十万大军朝人侵的匈奴扑了过去,顺便将造反的韩王信镇压下去。由于军队的人数众多,又是刘邦御驾亲征,因此刚开始的时候所向披靡,连打胜仗,将韩王信和匈奴的军队打得落荒而逃。刘邦渐渐有些轻敌了,又想着一下子把匈奴的力量消灭掉,因此领着军队不断追击。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领着骑兵飞速向前追赶,却不料中了匈奴人的埋伏。刘邦被围了七天七夜,军队损失惨重,自己勉强逃生。战败后,匈奴更加肆无忌惮,以汉朝当时的国力,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无奈之下刘邦采取和亲之举。

年少初见秦始皇便说:彼将取而代之。小小年级竟有如此胆识。反观项羽年少第一次见到南巡中的秦始皇嬴政时就说出了:“彼可取而代之也。”这样有胆识的话。西楚霸王项羽一生胜仗无数,刘邦与他的对决中从未胜利过。巨鹿之战、彭城之战是历史中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的2场战役。战神项羽的军事才能、英雄气概在这两场战役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巨鹿之战中项羽只有7万的军队,而秦军的军队有将近40万,军事力量悬殊,秦军的将领章邯也是一位极具军事才能的将领。在这种悬殊下结局似乎已定,但项羽没有被吓到,截断秦军的粮道,度过黄河后,他下令烧毁军营,破釜沉舟,每人只带三日粮,以示誓死决战的决心,在项羽的带领下,将士们一鼓作气大败秦军。彭城之战中项羽只用了3万精兵,就打败了刘邦和众诸侯组成的56万大军,项羽是当之无愧的战神。匈奴敢提和亲的要求,项羽绝对会用武力征服他们。

个人觉得如果是项羽得到天下,以他的军事才能和性格,匈奴是绝对不敢提和亲的,他们也没机会。可惜没有如果,历史长河总会给我们留下遗憾,也给后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4

有句话叫做”形势比人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咱们就算项羽打赢了刘邦那又能怎么样,分封六国余孽然后搞得天下分崩离析,朝廷软弱无力;百姓民不聊生,朝廷赋税极少,范增垂垂老死,谋士后继无人!

这种情况下,项羽凭什么打匈奴,难道匈奴人傻到跟他拼刺刀么?

刘邦曾经说过:”吾宁斗智不斗力“,匈奴人难道不懂这个道理!

没有上等的谋士,国家没有赋税,六国余孽互相残杀,百姓死伤殆尽,这样的项羽,这样的国家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舔狗!

硬骨头并不是天生的骨头硬,只是挨打挨少了!稍微受点挫折就抹脖子,色厉内荏,外刚内怯就是这类人最好的写照!

如果项羽碰到了匈奴人,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西楚军被围白登山,楚霸王自挂东南枝!匈奴人南下牧马,中原惨遭蹂躏,历史提前到了五胡乱华的时间!

5

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政治家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屈辱二字,只有是否顺应时势,能给自己带来更大政治的利益,这也是刘邦作为政治家和项羽作为军事家二者之间最大的不同。

如果要问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最大的差异在哪,并非说市井与英雄的差异,而是政治家与军事家的区别。一个是在战场上争胜从不服人,一个是在政治上争利从不斗狠,因此在战场上几乎战无不胜的项羽,输给了在战场上几乎屡战屡败的刘邦。项羽的眼中没有天下,他的眼中只有战场,因为他就是为战而生的战神。而刘邦的眼中有天下,心中有天下,所以才能得到天下。

对于汉高祖刘邦而言,和匈奴之间的争斗不一定非要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解决,如果用和亲这种方式,自己方付出的代价最小,却可以获得边界的安宁,来为大汉赢得休养生息的机会。大汉的百姓再也不能经受秦末乱世的生灵涂炭、朝不保夕的生活了,大家渴望太平的生活,因此靠金钱美女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述诸于武力呢?所谓屈辱这件事根本就不存在,况且用我刘邦的屈辱可以为大汉换来几十年的太平日子,又有什么不好呢?

如果此时是项羽,以项羽的任性而为和自由秉性,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同匈奴的冒顿单于打一仗,最终的结局无论胜败必然都是两败俱伤,受苦受难的都是天下的百姓而已而失。记得有句俗语曾说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忍得了眼下的屈辱,才能获得未来的幸福,项羽是个不可以克己服人的人,他的字典里就没有忍这个字,他可以作为强者去同情弱者,但绝不会作为弱者向强者去屈服。

就算项羽最终击败了冒顿单于,那对于天下百姓来讲只是无穷无尽灾难的开始,因为一个好战的君主只会空耗国力,看上去曾经坚不可摧,战无不胜的大秦帝国,也会轰然崩塌,如果项羽和匈奴人拼尽全力,恐怕会进一步加快天下的四分五裂,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

刘邦对匈奴人采取和亲政策,不是屈辱的示弱,而是委曲求全的策略,目的无非是为了大汉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国力,胸怀天下的君王不会个人的荣辱而干扰自己的决策,这也是刘邦超过项羽这个英雄的原因。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6

我觉得可能性比较小。

项羽是一个性格比较强硬的人。

每次攻城掠地之后都要大肆烧杀抢掠,有的时候连俘虏也不放过,必定杀尽为止。不管是杀名义上的义帝,还是攻破咸阳之后火烧阿旁宫,杀害投降的子婴,都是凭着一股杀气震慑四方。老百姓虽然对秦朝的暴虐统治很不满,但对解救他们的项羽也谈不上有多少好感。毕竟,老百姓就是希望过上安安稳稳的太平日子,而不是一直生活在烧杀战乱之中。

项羽也是一个重勇胜过重谋的人。

项羽本身有一身好功夫,对武力比较迷信,遇到问题喜欢比谁的拳头硬。这种人往往是个直肠子,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搞阴谋诡计。鸿门宴上刘邦之所以能够侥幸逃脱,除了张良的好计策,还有项羽的过于自负,他没有听从谋士范增的意见趁机杀掉刘邦,而是潜意识地认为,凭我的能力,刘邦成不了大气候,就是把你放回去也没关系,大不了再干一场,到头来你还不是手到擒来?

项羽也是一个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人。

垓下之围,是项羽的最后一战,陪伴他的不止二十八勇士,还有虞姬的一缕香魂。项羽本想让虞姬自行逃亡,不愿让他陪着自己白白送命,但是虞姬对项羽一往情深,不惜一死也要与项羽一生相伴。项羽可以说是一个爱江山又爱美人的人,他在危难时刻还想着保护好自己的女人,而不是像刘邦逃难过程中,几次三番把自己的儿女推下车,以便让马车跑得更快些。

以上三种典型的性格特征,决定了项羽情愿以死相搏,也不会低头与人苟和。

7

不会,项羽何许人也,战神,不服揍你,把姑娘嫁给你,没门。

8

本来刘邦不用的,可惜他杀了韩信,和亲就是自己无用的一个无奈的选择,战神项羽根本不用。韩信杀了项羽,他杀了韩信,这个和亲就是后遗症。

刚查了一下那时韩信没死,已经被贬为淮阴侯,销去兵权了。此时刘邦应该是想杀了韩信的,又怎么会让韩信去建功立业呢?那就更找不到理由了。

9

项羽已得过天下,号称西楚霸王。还分封了天下,汉王刘帮还是他封的。照项羽的性格不会屈辱和亲。

10

不会啊,他会直接抹了自己的脖子,然后一了百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