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孙嘉淦?这名字听着有点冷,但这人是雍正手底下的一员大将,出了名的脖子硬,脑袋瓜硬。就那小身子骨瞅见了一个目标,八头牛都拉不回来,拿脑袋瓜当探针的用,撞到花岗岩上都不带回头的主。

老话说的好,这人啊无欲则刚,他这人能做到这一点,完全是因为清廉二字。穷的底裤都往当铺里塞,但您想要往他家里送点银子啥的,他一准给您送一大耳光子糊脸上,捎带着一蹶子就把你给踹到大牢里吃牢饭去了。

有了这两点,再碰上一好皇帝,不出名都不成啊!说实话咱老百姓就喜欢这样的官,既然这问题被老梁碰到了,老梁就给大家伙说道说道。

孙嘉淦

这人是俺大山西出生,老父就是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过着家里的米缸一年到头就没有被盛满过的日子,所以他是一边帮衬着家里耕作,一边拿着书本读的书。

康熙五十二年这才中的进士,这人也到了三十岁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孙嘉淦三兄弟,论出身都是进士,一门三进士,在那个惟有读书高的年月里,这就是荣耀啊。

入了体制之内,孙嘉淦在康熙朝这就蹲了差不多有九年的冷板凳,这放到一般人身上,这就快修练到大圆满的境界。也是,这人生能有几个九年可糟蹋的,所以这人蹲的都快废了,也没整出个啥名堂。

这个时候康熙驾崩了,而雍正作为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出者,这就蹲到了康熙留下来的龙窝里做了皇帝。

咱都知道雍正这人一辈子扣扣索索的,但雍正却给天下百姓办了不少的实事,把个大清朝拾掇的红红火火,可那帮子官员可就倒了霉了。你敢整个贪污出来,他能把你塞到榨油机里,榨出二两油卖了,在把那窟窿填上的人,而且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的人。

按理说这样的人,蹲在龙窝里龇着牙,瞪着满朝的官员,恨不得咬你一口,您就应该是个闭嘴的状态。

可这孙嘉淦这个时候,脑袋瓜不好使,撅着屁股就上了一道折子。说啥呢?对雍正进行了三劝: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

呦吼!你这纯粹是吃饱了撑着了吧。咱说停捐纳,就是让雍正把这个捐了钱就能给一官做的事给停了。可当时满清被康熙连年的战事搞的国库都快空了,这捐纳好歹是补窟窿的一个重要手段,这要是停了,朝廷的一大财源可就断了。

接着是罢西兵,这事能停吗?不能啊,虽然每年要给这窟窿塞好多钱,但你不把这窟窿填上,这江山那有个太平的时候。

还有这亲骨肉。要说前两件还算是正常,可这亲骨肉这条,相当于给雍正上辣椒水,揭雍正的伤疤,说你连自家的亲兄弟都这么整,让全天下人看笑话。

我去!这不就是没事撸虎须子穷嘚瑟吗?康熙生那几个儿子,哪个是好相与的,您给他们一个凳子,他们能当梯子使唤的人物,您不把他们按死了,雍正这位子也不用做了,天天和这帮兄弟们耍心眼去吧,这天下的事就只能踹一边去了。

孙嘉淦这折子就是一大耳光子,照着雍正的大脸蛋子就是一家伙,气的雍正撸起袖子想要弄死他:“干啥呀?干啥呀?爷们还没怎么着呢?就嘣出你这么个臭虫。”雍正一瞅还是一个七品的芝麻小官:“全朝堂的大员都没说话,你到是来嘚瑟,显摆是吧!翰林院咋就出你这么个玩意!我让你狂!”

好在雍正的老师朱轼就蹲在一边,一瞅这架势,急忙出来灭火:“孙嘉淦这人就是一狂徒,老狂了!但这人居然有这胆子,老臣很佩服啊!”

雍正又坐回了龙窝里,一琢磨,突然就笑了:“确实狂的没边,这胆量朕也是服了!”

其实说道这里,老梁插一句,雍正刚刚继位,又是对兄弟这呀哪呀的,对于这个孙嘉淦确实不易动刀动枪的,所以孙嘉淦没事,但从这里也就进入了雍正的心坎里喽!

能在皇帝面前拔了根毛下来,还没事。朝堂上一大帮人都佩服他,这不这屁股也离开了坐了快九年的冷板凳,这就蹲到了国子监司业的位置上。

咱说实话,雍正这人特小气,你给他上了辣椒水,他不找回场子他就不是雍正。所以雍正还是用孙嘉淦的一个过失,一蹶子就给踹到了刑部大牢里,让刑部的人收拾收拾。

其实雍正他也没想着要了孙嘉淦的命,就是想着出一口气,吓唬吓唬他,毕竟你拔了老虎的须子,还嘚瑟老半天,这不行啊。

好吧,一家伙下去,一点小事就被整成了一个砍头的罪名。拿着刑部送上来的折子,雍正很高兴,这口气算是出了,捎带着也把孙嘉淦那狂妄的气焰消了消。砍头还是算了,这人他还留着有大用。因为雍正听说这孙嘉淦别的优点没有,就一个——不贪。

得了,这死罪免了,一脚又踹到了大清的银库里,当了个头。

这孙嘉淦到是个识趣的人,一出狱,连家也没回,这就跑到银库当差去了。

没成想,这一家伙下去,满朝堂就有那流言蜚语的流传开了,说啥孙嘉淦这小子“有缩无盈”,就是为了给自己捞点好名声,打个底让自己往高了爬。

这小风吹的就像是真的一样,掌管户部的果亲王坐不住,抬腿就往银库里走。

可到了场地,果亲王看到的是孙嘉淦和一帮子仆役又是记账,又是搬运的,忙的脚后跟都不带落地的。

但果亲王可不会被这表面现象给糊弄了:“拿账本来,咱对一下!”

这一复查下去,没有一丝一毫的差错:“服了!”果亲王伸出了大拇哥。往年这银库差那么百八十两的那算是正常,太正常了,可到了这孙嘉淦的手里,没有一丝一毫的亏欠,大写的服字就贴在了孙嘉淦的脑门上了。

手下有这么能干的能吏,果亲王当然要给雍正推荐一把。

得,这河东盐政的帽子就戴在了孙嘉淦的脑壳上喽。

此后,有些个大臣弹劾孙嘉淦,雍正就当个笑话看,看完了就丢在屁股底下没当回事:“这人就是太直,脑壳硬,不懂的拐弯,只懂拿脑袋撞,得罪的人也够多的!”

要是一般人这么多弹劾,早被雍正给撸了,丢大牢里吃牢饭去了,可孙嘉淦一直都受到雍正无比的信任。

此后调回京里,当了刑部侍郎,还管着吏部一摊子事,也算是对他无限的信任。

题主的事

而乾隆继位以后,孙嘉淦虽然不再像雍正朝脑壳那么硬气了,但还是以真正,清廉出名。

到了他卸任之后,孙嘉淦蹲家门口一琢磨,自己这也算是衣锦还乡,可转头瞅瞅,两袖清风啥也没有,这咋整!

于是将当年修顺义城剩下的五千多块用了半拉的转头装了十几个大箱子,气势雄壮的出了北京城的大门走了。

您要知道这孙嘉淦在其位的时候,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要不是雍正护着早完蛋了。所以那些个不明所以的敌人,看到这一幕,这就胡编乱造的整了一段给乾隆听。说实话这要是雍正,根本就不会信这些闲话,但会说一句:“这孙嘉淦是来讨赏的,给咱忙了一辈子,应该的!”几个赏钱一定会有的。

可乾隆一听,脑子就蹦起来了:“拉住他,瞅瞅!”

好吧,这一瞅全是半头砖。

孙嘉淦到是有话说:“咱当官这么多年,除了皇帝他老人家赏的一千两雪花银啥也没有,想着着半头砖丢在地上也可惜了,整回家咱修个窑洞啥的,也不错!呵呵!”

乾隆听了,很惭愧,这不又从内务府拿出五千两白银,替换了这五千块半头砖,让孙嘉淦回家养老。

哎!一朝天子一朝臣不是!

好了今天就说道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方圆,文史专栏作者,欢迎关注我;

看过《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一个大臣,叫做“孙嘉诚”,此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虽然官位颇高,但家中却很清贫,因此张廷玉去他家看望他时,还对其尤为赞叹。其实,这孙嘉诚只是《雍正王朝》里的一个虚设人物而已,实际上他的人物原型是“孙嘉淦(gan)”。不过虽然人物是虚构的,但是两个人物的性格和做事的风格却大同小异。

在雍正朝的时候,孙嘉淦也是雍正帝最得意的大臣之一。令人“奇怪”的是,在乾隆时期,孙嘉淦告老回乡的时候,却拉了几骡车的砖头,这是为何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孙嘉淦这个人物,大家已好更清楚了解他;

孙嘉淦这个人敢说大实话,并且说起实话来甚至不考虑雍正帝作为皇帝,天下之主的感受。话说来雍正帝继位之后,便开始让大臣们上疏言事。其他大臣因为对这个新上台的皇帝还不是太了解,并且总是听到他的一些负面消息,所以大家都是泛泛而谈,没有捡要紧的说。但是孙嘉淦则不然,他一口气就说了三件事。而雍正刚看到他所说的第一件事,就非常之气愤,孙嘉淦第一件事要求雍正帝要“亲骨肉”。雍正一看自然很生气,因为孙嘉淦现在只是一个七品小官,居然敢大言不惭地谈论自己的家事,这难道不是影射雍正对自己的兄弟们无情吗?

果然,这件事也引得雍正帝龙颜大怒,立即将这道疏给王大臣,并厉声责问翰林院掌院学士:“你们翰林院居然还容得下这样的狂生?”

这掌院学士立马跪倒在地,一个劲的磕头请罪,说:“臣一定严加管束”。但是有人恨,也有人爱。这是大学士朱轼就说了:“此人确实很狂妄,但是臣很佩服他的胆量。”

过了一会儿,雍正看着朱轼大笑道:“朕也不能不佩服他的胆量!”此刻的雍正是高兴的,因为他刚刚继位,需要的就是这样敢说话,敢说实话的大臣,而不是那些只会一昧的逢迎献媚的小人。最后不但没处罚孙嘉淦,还提升他为国子监司业。

后来孙嘉淦向雍正举荐一人,但是雍正一看觉得此人不行,就说:“此人不行,不能胜任。”接着还责怪孙嘉淦不识真正的人才,胡乱举荐。但是孙嘉淦坚持说道:“这个人是可用之才”。这句话一出可犯了皇帝忌讳,因为这就好像是说:你皇帝看人有问题。所以雍正立马大怒说:“你能保证这个人将来不会因为贪腐而败吗?”

孙嘉淦也不示弱,大声说道:“臣愿意为他连保。”

此话一出,雍正就更为愤怒了,立马把御笔扔在地上,说:“那你给朕写保状。”

孙嘉淦毫不犹豫拿起御笔就要准备写了,这一举动把身边的大学士吓得目瞪口呆,还是旁边的侍卫反应快,立马说道:“孙嘉淦,这笔是你能用的吗?”

孙嘉淦如梦惊醒,赶紧双手托举着御笔,说道:“皇上所用御笔,臣不敢握。”雍正见状也给了他一个台阶下说:“好你个孙嘉淦,原来你还知道有君父啊!”

后来,有些大臣们便借此事向雍正上折子弹劾孙嘉淦,但是雍正知道,孙嘉淦为人正直,敢说实话,并且此人又是忠心耿耿的,只是有时候说话太冲了。所以雍正把那些弹劾孙嘉淦的折子都给压下来了。孙嘉淦这才免受了责罚。

后来雍正还表扬他说:“孙嘉淦确实够憨的,但他正直,不爱钱。是个好官。”

没过几年,孙嘉淦被雍正提拔为刑部侍郎,兼管吏部。乾隆继位以后,孙嘉淦还上了一份奠定清代极盛的第一疏——《三习一弊疏》。

我们上文也说了,孙嘉淦是为清官,在退休的时候家中依然是清贫如洗。他的家乡是山西兴县,出身贫寒,虽然做了一辈子官,受到两位皇帝的重用,但是却依然没有余财。在告老还乡的前,他想:我这一辈子,清廉为官,没有攒下几个钱,如今也算是荣归故里,如果过于穷酸,遭那些乡绅土豪耻笑不说,最重要的是丢了朝廷的脸。

想了良久,便让仆人悄悄买了十几个大木箱,在夜里的时候亲手将其装的满满的。便大摇大摆的回家了。后来有人举报说孙嘉淦回乡的时候拉了十几箱的财宝,但是到了关口接受检查时,官员一打开木箱就惊呆了,原来里面全是砖头。这件事也立马传到了乾隆耳朵里,乾隆立即下令,让沿途的官员用真财宝将箱子装满。

以上便是孙嘉淦的一些奇闻轶事,其实,此人的故事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小小的例举了一两项而已。当然了,我们不仅看到了孙嘉淦的真诚坦率,更看到了雍正帝的开明。

3

孙嘉淦是清朝中期有名的大清官,同时也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在乾隆时代他先向皇帝申请告老还乡,结果用驴车拉了很多东西回乡,皇帝以为都是贪污得来的金银珠宝,结构一查发现都是砖头。乾隆为了慰藉这位三朝元老,把这些砖头都换成了金银。

孙嘉淦在康熙末年参加科举,并且考上了一甲第4名的好成绩,当时已经是康熙52年。要说这么好的成绩,孙嘉淦一定是前程似锦,可是孙嘉淦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他长得比较丑。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对当官的人的外表是非常看重的。著名的钟馗,虽然考中了状元,但是因为外貌丑陋,所以皇帝不喜欢他,所以导致他含冤而死。

孙嘉淦本来能够进翰林院工作,由于相貌丑陋,最后只能够去户部工作。不过因为他的成绩比较好,所以进的部门还不算差吧。在户部工作的时候,孙嘉欣工作一直兢兢业业,从来不搞贪污受贿。所以雍正即位之后听说了他的名声,就开始启用他。他也不负雍正所托,把自己本职的工作管理的井井有条,后来皇帝还升他为户部侍郎,管理整个国库的银子。

后来到了乾隆朝代,孙嘉淦已经年老,并且在乾隆朝代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才向乾隆皇帝提出告老还乡。乾隆皇帝开始不肯,还希望他继续为国效力,后来可能考虑到他确实年迈,所以恩准了他告老还乡。孙嘉淦得知之后买了十几个大箱子,并且买了很多驴车,拉着些箱子。有心怀叵测的人,就像皇帝告状说孙嘉淦贪污了很多银两,用这么多驴车去拉。

皇帝也非常恼怒,认为孙嘉淦平时完全是在装清官,实际上却是个贪污腐败的官,所以派人去抓孙嘉淦。后来打开箱子却发现十几个箱子里面装的全是砖头,问孙嘉欣是为什么,孙嘉淦说当时的官员回老家都是带着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细软,因为当了这么多年的官,如果还没有一点家资的话,恐怕会惹人笑话。乾隆皇帝也被孙嘉淦的行为所感动,所以将他的砖头全部换成金银送他回乡。

在满清时代贪污现象非常普遍,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孙嘉淦的职位比知府级别要高很多,但是他一直都非常的清廉,不贪污腐败,这在整个满清时代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4

孙嘉淦(1683——1753),山西兴县人,1713年中进士,历经康、雍、乾三朝,以为官清廉、心系百姓、敢言直谏而出名,雍正帝评价他:“朕自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

孙嘉淦的轶闻典故很多,这里就说说关于他告老还乡时的一段趣事:

乾隆12年(1447),孙嘉淦以年老为由乞求退休,得到皇上恩准后,就着手准备回乡事宜,由于一生清廉,没攒下多少家财,所以装到车上东西显的空空荡荡,孙嘉淦想:“这样一副穷酸样回到故里,会遭到乡绅们耻笑的,同时也会给朝廷丢脸。”于是,他让仆人买来了十几口厚木箱,并亲自往箱里装满砖头,这样辎重就浩浩荡荡启程了。

没想到这事被好事者告到皇帝那里,说孙嘉淦雇了好几辆骡车,光金银珠宝就有几十箱,乾隆一听:“好个孙嘉淦啊!原来徒有虚名,其实也是个贪官”,于是下令关卡仔细捡查。这一查露馅了,哪有什么金银珠宝,全是破砖头。乾隆知道后,命令沿途的官府以真金实银换取箱里的砖头,大臣们不得其解,不知皇上为何如此草率地作决定,乾隆说:“孙嘉淦确实是个清官,装砖头是好面子,不仅保自己的面子,也保了朝廷的面子,我这是要让他真有面子。”大臣们听了后才恍然大悟。

谢谢阅读

5

孙嘉淦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除了敢言直谏,孙嘉淦还以清廉著称。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孙嘉诚因为他为官清廉,敢于直谏而著称,而他的历史原型,便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能臣孙嘉淦。

孙嘉淦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考中进士,自此踏入仕途。先后历任历任国子监司业、顺天府尹、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直隶总督、宗人府府丞、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

在担任六部九卿堂官的时候,孙嘉诚不畏强权,敢于直谏,甚至还向雍正皇帝直言进谏,就连雍正皇帝都佩服他的胆量和气节;而在担任地方督抚大员时,孙嘉淦积极为百姓着想,发展生产,治理灾患,造福一方百姓,赢得了治下官吏和百姓的爱戴。

更难能可贵的是,孙嘉淦无论在什么职位上,都是非常的清廉,不贪脏,不纳财,成为朝中廉吏的代表人物。


孙嘉淦退休时,“打肿脸充胖子”,用砖头代替财物。

由于孙嘉淦一直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甚至还经常拿出自己仅有的结余银两来资助受难百姓,使得孙嘉淦在退休之时依旧是一贫如洗。

乾隆十二年(1747年)孙嘉淦以年老乞求退休,得到乾隆皇帝的批准。临行前,孙嘉淦特意买了十几口大箱子,里面装满了砖头来冒充财物,随后启程回山西老家。

孙嘉淦这样做的目的也是非常好理解,为官三十多年,到头来依旧是孑然一身,如此两手空空的回到家乡之中,必然会为家乡的士绅及亲友们所耻笑,所以孙嘉淦用这样的方式来“打肿脸充胖子”,多少带这些无奈,按照古代人的思想,谁都希望能够衣锦还乡,但是这对于清廉的孙嘉淦来说,确实“衣锦”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乾隆皇帝得知真相后,下令用白银替换砖头。

孙嘉淦退休致仕,拉着几车行李,十几口大箱子的财物返乡,瞬间让朝堂之上充满了对于孙嘉淦的批判之声,说他是沽名钓誉,面上清廉、实则贪腐的奏折纷纷递交给乾隆皇帝,甚至有人说应该治他欺君之罪。

乾隆皇帝接到举报后,下令拦阻孙嘉淦并进行开箱检查,当看到箱子里面装满了石头同时得知孙嘉淦这样做的原因后,乾隆皇帝是非常的感动。

在那个“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年代,先后担任过六部尚书以及封疆大吏的孙嘉淦竟会如此清廉,甚至到了不得不用砖头撑门面的地步,这让乾隆皇帝对于孙嘉淦更加的钦佩和敬重,也更加是对品质和德行大加赞赏。

于是,乾隆皇帝下令,将沿途州府孙嘉淦箱中的石头全部替换为真金实银,以示对孙嘉淦的褒奖。

这个故事也为影视作品广为利用,《宰相刘罗锅》、《一代廉吏于成龙》等影视作品中,都有着带砖带土回乡的故事,而原型就是孙嘉淦

乾隆十四年(1749年),已经致仕两年的孙嘉淦重新为乾隆皇帝启用,回京继续任职。乾隆十八年(1753年),孙嘉淦去世,享年七十一岁,乾隆皇帝为其上谥号“文定”。

6

孙嘉淦,字锡公,山西兴县人。康熙五十二年中进士,历任学政、盐务、河工等要差,工部、吏部、刑部侍郎,工部、吏部、刑部尚书,直隶、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敢言直谏而闻名。

孙嘉淦居官有八约: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


话说,孙嘉淦告老还乡,在回家乡山西兴县之前,由于担心自己清廉一辈子,没有攒下几个钱,回到家乡被乡绅土财耻笑,同时也给朝廷丢脸。

于是,他让仆人连夜买来十几口厚重木箱,并亲自动手装满了砖头。然后,就浩浩荡荡踏上归家的路。这一下,孙嘉淦平时得罪的大臣就赶紧弹劾孙嘉淦,说此人平时假装清廉,沽名钓誉,在告老还乡时才发现贪污的财产如此之多。皇帝得到举报说,也非常吃惊,就派人半路拦截检查,结果发现是一箱箱砖头。得知真实原由后,乾隆皇帝非常感动,就命令沿途官府以真金实银换下了孙嘉淦箱子里的砖头。

后来,孙嘉淦再次被召回京城,入值上书房。担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乾隆十八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谥号“文定”。

参考资料:《清史稿·孙嘉淦传》

7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士大夫,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重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诸葛亮、范仲淹为代表;

第二种是重富贵,这类占据了大多数,他们“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为的就是能够让自己和家族飞黄腾达,至于天下苍生,与他们风马牛不相及;

第三种是重名,部分人往往视金钱如粪土,宁愿自己清贫也不贪朝廷一文钱,为的就是树立自己的清廉形象,以便谋取更大的名,将来还可以流芳百世,海瑞就是这类代表。还有部分人是以直言敢谏而出名,比如魏征。而清朝的孙嘉淦,可以说将清廉和直谏发挥到了极致。

孙嘉淦是清朝的著名清官,也是《雍正王朝》中孙嘉诚的原型。在剧中的人物个性刻画上,与真实的历史相似,都是直肠子。历史上的孙嘉淦,在康熙朝没机会出头,到了雍正即位之初,便上书言事,要求雍正停止捐纳、善待兄弟、西北罢兵。

当时的孙嘉淦仅仅只是七品的翰林院检讨,根本没资格管闲事,然而却找皇帝的麻烦而且说的都是皇帝不爱听的,谈论的都是国家战略。这就好比一个刚刚入职华为的应届生,直接给任正非上“万言书”,对公司战略指手画脚,无异于自取其辱。

但是,孙嘉淦通过这种非常规的工作方式,取得了一举两得奇效,雍正当时虽然很生气,事后又觉得他是可塑之才,升了他的官。而且通过这个事,孙嘉淦声名鹊起。以后孙嘉淦继续提意见,虽大多未被采纳,然而名气越来越大,官位也节节攀升。雍正对其高度评价:

“朕自从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

《雍正王朝》中的孙嘉诚也是如此,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还公开与堂官厮打,跑到雍正面前说理,指着新铸铜钱影射亲王;弹劾得胜回朝的年羹尧。很明显,他不是为了钱,是为了名。果然,孙嘉诚名声大噪,一下就成了清流的领头羊。

人物个性直接影响了人物的行为,孙嘉淦告老还乡时,拉了几车砖头回家也就好理解了。他为了名,牺牲了利,当了一辈子清官,回家时没钱。

在古代,士大夫荣归故里,许多都是满车的金银珠宝,如果一个人在朝堂打拼一辈子,最后颗粒无收,会被人取笑。孙嘉淦也丢不起这个人,而且这也是打皇帝的脸,这给人感觉就是朝廷太抠搜了,让人老无所依。

孙嘉淦思来想去,身为朝廷命官,名声赚到了,还能平安落地,一定要维护朝廷的颜面。于是打肿脸充胖子,买了几十口大箱子,里面装着砖头,大摇大摆地回家,给人感觉就是里面装着金银,大富大贵。

本质上,孙嘉淦还是在作秀。他平时勇于直言进谏,得罪不少人,装着砖头高调回家,会让平时得罪的人也感觉里面是金银。这些人看到后,肯定会弹劾孙嘉淦是假清官。他可以借对手之口,将这件事传给乾隆,传给天下人。

乾隆接到弹劾孙嘉淦的奏折后,下令检查。一经查明,乾隆都感动了,不仅砖头换成了真金白银,孙嘉淦又借势自我营销了一次,留下一段退休佳话。

孙嘉淦不贪财,但是他贪名。这也是明清官场的一大特点,为了名气宁愿挨板子、饿肚子,为了名垂千古宁愿牺牲自我,为了皇帝的高度赞扬宁愿上下其手,为了扬名天下宁愿不走寻常路。许多官吏过度追求名,忘了士大夫的理想而斯文扫地。贪名与贪财,本质上大同小异。

8

《雍正王朝》受到了很多人的吹捧,大家都还记得剧中那个敢于犯言直谏的孙嘉诚吧。其实在历史上还真的有这么一个人物了,那就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清朝重臣孙嘉淦。

孙嘉淦在历史上也是和魏征一样政绩突出,敢直言进谏的人,他数次惹得雍正大怒,却也令冷静下来的雍正佩服他的勇气,最终还是重用了他。孙嘉淦不仅敢于进谏,同时也是一个清廉之人,雍正皇帝对他的评价是这样的:孙嘉淦太憨,但他不爱钱。

可是在他告老还乡的那年,却发生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他被人举报正拉着十几箱贪污受贿来的金银浩浩荡荡回乡了,惹得乾隆皇帝大怒。乾隆当即下令拦住了他,可是打开箱子的瞬间,所有人都傻眼了,里面装的是砖头了。

素来清廉的孙嘉淦为什么要拉着十几箱破砖头回乡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孙嘉淦出身贫苦,为官清廉。

孙嘉淦是山西兴县人,因为他为官后清正廉洁,所以也被后人称为山西清代名臣第一人。他出身贫寒,好在聪明好学,所以在30岁左右的时候考取了进士,从此也踏上了仕途。

一般来说,贫困人家出身的苦孩子一旦得势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迷恋权势,另一种是体恤民情,而孙嘉淦就属于第二种。他了解底层人民的苦,所以一直心系百姓,办事总是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而对于皇帝,他却一直是直言进谏。好在几个皇帝都了解他的人品,即使数次被孙嘉淦惹得大怒,最后还是重用了他。

《雍正王朝》中,孙嘉淦的原型孙嘉诚是被年羹尧给杀害了,其实历史上却不是了。历史上的他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却一直很顺畅,告老还乡后,都又被乾隆皇帝召回来重用,直到1753年,才病逝,享年71岁,也是善终了。

二,孙嘉淦没钱,拉砖头回乡充面子。

乾隆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747年,64岁的孙嘉淦以年迈为由请求告老还乡,乾隆皇帝同意了,可是在整理行李的时候孙嘉淦却犯难了。要知道其他的官员回乡的时候,都是大车小车拉了很多了,可是他由于做官清廉,却没什么能拉的,要就这么寒酸地回去吧,世人恐怕要说皇帝不厚道,更要嘲笑自己没出息。

怎么办了?别急,孙嘉淦还真的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趁着夜色也准备了十几口沉甸甸的大箱子,不过里面可不是金银,而是他找的破砖头了。

第二天,孙嘉淦拉着十几口大箱子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回乡之路,可是还在半道上就被人给拦下了。原来正直的他在朝中得罪了不少奸佞小人,这次看他拉了这么多箱子回乡,就跑去乾隆那里告状,说他平时的清廉都是装的,这会正拉着金银财宝回老家享福了。

三,乾隆被感动,下令把砖头换成银子。

乾隆虽然不愿意相信孙嘉淦是这样的人,可是这些人说的有鼻子有眼的,也不得不下令去拦停他的马车检查。这些人拿着圣旨拦住了孙嘉淦,原以为可以抓到他贪污受贿的物证,可是箱子一打开,全部都傻眼了,里面居然全部都是破砖头了。

乾隆皇帝也很纳闷,问他为何要这样做了,孙嘉淦看隐瞒不住了,不得已说出了实情。乾隆皇帝震惊了,他当然知道三朝为官的孙嘉淦清廉,可是却没有想到能寒酸到这种地步了。乾隆当即下令:卸下砖头,换上银子。

要是把这十几箱的砖头全部都换成银子,那也是笔不小的财富了,孙嘉淦坚决不同意,最终是按照一块砖一两银子的标准换,他收了五千两银子。

乾隆皇帝当然舍不得这么一个好官离开,两年之后又召回了他,继续重用。乾隆十八年,71岁的孙嘉淦病逝,可是他清正廉洁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人间。

本人原创,已签维权,抄袭必究。

我是木鱼,小女子一枚,却痴迷于近现代史的风起云涌,每日更新,喜欢就关注我吧,感谢有你。

9

自古以来,中国人总有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思想,可一个清官心系天下两袖清风,一辈子下来积蓄不多,空有清廉之名在实际名利至上的社会里并没有什么用。而孙嘉淦就曾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处境。孙嘉淦当了一辈子的清官,告老还乡时,为何拉了几骡车砖头回家?

孙嘉淦,字锡公,号静轩,山西兴县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他成为进士,步入仕途。

孙嘉淦以其敢于直言进谏而为人所知。雍正帝曾感慨道:“朕自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雍正在位时,在同僚忌惮雍正皇帝阴晴无常、还在想着迎合皇上保全自我的时候,孔嘉淦便上书“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含沙射影,雍正帝自然大怒,正好有辅臣朱轼在旁劝说,雍正帝平静下来仔细思索后亦对他称赞有加:“朕佩服他的胆量(朕服其胆)。”后来,孙嘉淦得到重用。乾隆即位,孙嘉淦时任吏部侍郎一职,上疏《三习一弊书》,直言劝谏皇帝,该《三习一弊书》被誉为“清代奏议第一”。

而孙嘉淦的直言进谏是建立在他对国家、对百姓的关心上的。清朝曾经颁布禁令——不允许民间酿酒,而孙嘉淦在一番考察后指出民间酿酒百利而无害,清朝因此解禁,这大大刺激了民间生产积极性和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了百姓生活水平。

雍正帝对大臣们说:“孙嘉淦太憨,但他不爱钱。”这是对孙嘉淦的评价,虽说固执,但为人正直,不贪慕钱财。孙嘉淦曾在户部银库工作过,本在这种有油水的差事上工作,很多官员都私饱中囊,可孙嘉淦却不贪图钱财、勤勤勉勉,账目管理得井井有条。

可这样的清官很难攒下钱来。孙嘉淦得到退休批准。可这时犯了难。穷极大半辈子为官,本是光耀门楣、该福泽家乡的人物,却实际上并没有攒下钱来,如今将回故里仍是穷酸不已,孙嘉淦担心会遭到家乡人的嘲笑、让自己的家人受屈失望,更担心给朝廷蒙羞,毕竟他在家乡人眼中成了朝廷的一个代言人,不能让家乡人对朝廷产生误解。

因此,孙嘉淦让下人连夜买来几口大箱子,在箱子里装满了砖头,带着外人眼中所谓“丰厚”的资产浩浩荡荡回乡去了。但这时,孙嘉淦这种高调的做法令其他官员参了一本。皇帝自是怒不可遏,感觉自己受了欺骗,孙嘉淦竟有这么多箱的财产,原来孙嘉淦只是在明面上装着清高,实际上也是个欺世盗名的贪污腐败之流。皇帝便派人彻查。结果,打开箱子一查,竟全是砖头,想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之后,乾隆皇帝大为感动,深深佩服他的清廉,派人将这些砖头换成真金白银。但孙嘉淦却说:“一草一木都是国家的,不能随便花费,臣使用不了那么多银子,还是归还国家吧。”

在这里,我们看见一个官员应有的风采,直言劝谏、不慕名利、踏实肯干、心系百姓。我也相信,好人终会有好报,付出也会得到反馈,孙嘉淦的行为虽获利不多,但收获了帝王的信任、百姓的敬重,孙嘉淦也成了榜样,受到后人的崇敬。

10

孙嘉淦,生于1683年,号称能臣干吏,是清朝康、雍、乾三朝元老,从他1713年三十岁踏入仕途开始,到1753年年满七十岁去世,在近四十年的宦海生涯中,他曾经担任过多个部门的最高行政长官。工部、吏部、刑部、都察院、宗人府,这些重要部门都留下过孙嘉淦的脚印。

而难能可贵的是,在贪污成风的大清朝,孙嘉淦能够一直保持清廉的名声,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他都始终以百姓福祉为最高理想,从而赢得了从上到下的一片赞誉之声。

1747年,孙嘉淦64岁,到了该退休的年纪,他向乾隆皇帝提出申请,希望能够准其辞官回家养老。干了一辈子,乾隆皇帝念其确实劳苦功高,就准了他的辞官申请。

孙嘉淦的老家在山西兴县,按清律,辞官回家的官员可以把自己这些年积存下来的财富一并带回家中。但是孙嘉淦却出人意料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拉了几箱子砖头,放在骡车上,准备拉回家。

此事被人告到乾隆皇帝那里,乾隆皇帝觉得很是奇怪,就把即将要启程的孙嘉淦叫到面前来问话。

孙嘉淦苦笑了一声,对乾隆皇帝说:臣做官三十年来,家无长物,如果我就这么回到我的家乡,必定会被人笑掉大牙,我也是要脸的人,但是我又不能昧着良心去贪污钱,所以我只能出此下策,先找些砖头填满箱子,回到家乡,至少面上对乡亲们有所交待。至于以后会怎么样,走一步算一步了。臣虽然不能还乡衣锦,但至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呀!

乾隆皇帝一听,大吃一惊,又把孙嘉淦打包好的箱子拆开,发现全部都是砖头。乾隆皇帝感动了,我朝能出这样的廉臣,确实难能可贵。

实际上,在大清的乾隆朝,官场的腐败已经相当严重了,只不过当时全国上下都沉浸在这位“十全皇帝”的文治武功中,大清正处于盛世当中,社会矛盾相对缓和,没有人去理会官场上的腐败而已。但是乾隆皇帝是知道的,所以当他发现孙嘉淦如此的清廉时,确实深为感动。

接下来,他做了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把孙嘉淦这十个箱子里的石块全部换成真金白银,并且说,这不是你贪污的,这是朕对你服务大清三十多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奖励。

孙嘉淦坚持不受,最后还是拖着这几十箱的砖头回了老家。乾隆皇帝觉得这样的人才不能就这么放他走,因此在两年后,他再次召唤孙嘉淦,重新让其担任兵部侍郎的要职。后来又让他做过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直到最后去世。

这就是孙嘉淦拉砖头的故事,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清官和能臣,为官场树立了榜样。可惜,这样的好官在大清朝凤毛麟角,后来随着乾隆去世,和珅倒台,清朝最后一个辉煌盛世过去了,从而进入了一个贪腐横行,民不聊生的时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