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甲午海战后,清政府动用重兵护卫威海,来保北洋舰队。这次甲午海战中,清政府最后失败了,接受不平等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但是和日本人不用签到这不平等条约的,会有更好和日本人谈判条件的,为什么呢?

中日甲午战争,以李鸿章建立的北洋舰队灰飞烟灭而失败,战舰和将领以殉国而告终。这不代表清廷完全彻底失败。

当时清廷是有能力和日本人继续作战,无论海上和陆地,因为清廷在各地有造船技术和工厂,那里有技术人员和原料,用上一段时间,还会造出舰船和舰船装备的;在陆地,大清在各地还是有作战的能力部队,只要清廷上下军民充满信心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会有很大可能性把日本人赶出去的,即便赶不回去,久战,日本人也会签定投降和约的。

因为日本人不具备长期作战的条件的,更何况这次海战,日本人举全国之兵,靠的就是闪电战,速战速决,打长期作战,他们是打不起的,也会必输无疑的。他的后勤没有充分保障的,因为他们国小,物质资源匮乏,长期作战下去,会供应中断。只要清廷充满信心打下去,日本人是抗不住的,也终将退回国。

但是,以慈禧太后为首集团,看到他们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大势已去,也代表他们的失败,必然会以光绪为首帝党所代替,慈禧太后不愿意交权与光绪,为保权力不移交,才让光绪签定这辱国丧权《马关条约》。这个女人才是断送大清帝国的人。

《马关条约》签定,才使大清帝国走向遥遥欲坠中,割地赔款,使帝国沦为半殖民地状态。也彻底覆灭光绪帝重新复兴帝国的梦想!(图片来自网络)







最佳贡献者
2

甲午海战以后,清廷没有可能用重兵保护威海,保住北洋水师。

在讨论甲午战争时,由于一般人们比较关注北洋水师和几次海战,因此很多人都觉得是海战战败,才导致了甲午战争失败。但是实际上在陆战中,清军面对日军表现更差,可以说毫无还手之力,这才是甲午战争清廷失败的直接原因。

在甲午战争中的几次陆战中,仅有平壤战役清军可以算守足了一天,虽然牡丹台等处失守,但是还勉强可以算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保住了平壤。而在其他战役中,清军基本属于一触即溃,甚至是望风而逃。

即使有少数恶战,也没能坚持多久,杀伤多少日军。像鸭绿江边的虎山之战,堪称宋庆在甲午战争时打的最惨烈的一次,结果是清军战死495人,而日军仅被击毙34人。双方损失比差距巨大。

防御战中尚且如此,进攻作战就更糟糕了。以四次海城反攻战为例,清军每次都出动湘军、淮军等各部上万或者几万大军,围攻日军几个小时,结果只打死了个位数的日军就被击败。特别是第四次海城反攻战,依克唐阿、徐邦道等人率几万清军激战两小时,仅仅击毙击伤日军各2人,就被日军击退,表现丢人至极。

在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清军的防御战和进攻战都没有一次成功的战例,日军仅仅付出了被击毙1132人的代价,就夺取了辽河东岸、旅顺、威海等地。可以说日本想打哪就打哪,想夺取哪座城市,就夺取哪座城市。

在这种情况下,清廷连北京都觉得危险,拼命调集部队集结在北京周围,实际上部分去增援威海的部队,反而被抽调去了北京。清廷又怎么可能抽调出部队去守威海,即使真的在威海集结了重兵,也不见得能挡住日军攻势,或者日本可以更简单,直接攻击北洋,清政府一样要战败。

所以甲午战争无论清政府采取哪种战略,根据清军的表现来看,都是不可能挡住日军攻势的,战败是必然结果。

3

事实上在黄海海战后,日本已经取得了制海权,大清的海上屏障已经被打破,中日之间的决战将转移到陆军方面,考虑到日本陆军已经完成了近现代化的转型,组建了师团级的大型陆军编制,而清朝陆军的常备仅到营一级,大型会战时再由各营临时编组为更大型的作战单位,在大型会战上显然难以和日军抗衡。不过清军的优势在于数量庞大,而且是本土作战,战略纵深广阔,应避免提前进行军事决战,而以军事消耗为主,日本陆军缺乏持久作战的能力。

既然作战的任务已经转移到陆军身上,对于北洋水师这一苦心经营起来的舰队自然要尽可能的保全下来,安然的度过这场战争。重兵死守威海卫显然是不可行的,此前的旅顺保卫战就是证明,旅顺军港的武备程度并不弱于威海卫,粮草、弹药可以坚持三年,清军原计划可以做长久的坚守,但是还是很快被日军占领了,这就已经说明了清朝陆军在战斗力上和日本陆军相差很大。旅顺堡垒尚不可守,威海卫军港恐也难以支撑。后来的日俄战争同样也如此,俄军死守旅顺军港近一年,终究还是为日军所击破,俄军的战斗力是远强于清军的,所以即便清军投入重兵守卫威海卫也不可能守住这座军港,最后北洋水师还是要落入日军手里。

所以绝不可以把北洋水师困守威海卫军港,应该将北洋水师南调,撤往东南沿海各军港避战,从而让清朝陆军无后顾之忧,不必在沿海地区和日军展开决战,诱敌深入,和日军打消耗战。这也使得清军能够有更充裕的时间从其他各省集结兵力,形成数量优势。当时清朝是有战时便大规模组建新营,战毕便立刻裁撤兵勇,避免重臣拥兵自重,这种频繁的组建和裁撤导致清军无法保持一支具备较强作战能力常备陆军,所以清军相比于日军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动员,只能采用“空间换取时间”的策略。

当然无论是战是和,也必须要避免实际中那样整个北洋水师都被日军所俘获,北洋水师的覆灭彻底摧毁了清朝的海防建设,所以无论如何要保存这支舰队以在中日下一场的战争中发挥作用。

4

甲午海战后,北洋海军一直呆在旅顺口,而不是威海卫,所以要重兵守护也是守护旅顺口。

在旅顺船坞修理的镇远号


在海战中大多数幸存的军舰都有不轻的伤势,需要维修。而北洋海军唯一能够进行维修的设施就是旅顺船坞,所以海战后北洋海军一直在旅顺口内。直到日本第二军登陆花园口,大兵压境,北洋海军才不得已离开旅顺口前往威海卫,此时都还有一些军舰没有完成修理工作。

狭窄的金州地峡是辽东半岛的天险


而要防守旅顺口,最好的办法就是防守金州地峡。这个地峡是辽东半岛最狭窄的地方,西边是金州湾,东边是大连湾,北边是金州城和大和尚山,南边是南山、南关岭等丘陵,最窄处不过5公里,只要在这里组织有力防线,日军就无法占领旅顺。

然而历史上金州只有5000多清军,而且全部都是才招募的农夫,连枪都不会放。同时清军也没有在地峡修建工事,因此很快就在2万日军的进攻下溃散。日军只付出11人负伤的代价就占领地峡,旅顺口的命运就此已经决定了。

日俄战争的南山之战

十年之后,俄军在金州地峡的南山设防,修筑了比较完备的半永久性工事群,有13个炮台、5个多面堡、3个眼镜堡和3条交通壕,以及铁丝网,结果日军付出了4200余人的代价。但是俄军仅仅是在这一个地方设防,没有形成多层梯次防御体系,所以还是未能挡住日军进攻。

5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如果说,能够做到全力包住威海卫,又怎么会出现以后的窘境呢?

要知道,当时的北洋水师的配置,不比日本差多少,而且当时的铁甲舰甚至都是世界上比较先进的。

可是,想想当敌我已然开战,我水师官兵却发现炮弹内都是沙子,那种心情。

即便是全力包住了威海卫,慈禧还是会把钱用在其它皇家园林的修建上面。

八国联军把一个满目疮痍的京城还给慈禧,可不是让她强盛国家的。


6

甲午战争后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战败后,日本用高官厚禄引诱水师提督丁汝昌投降,被丁汝昌拒绝,后丁汝昌吞大烟自杀。丁汝昌死后北洋舰队剩下的军舰都编入日本舰队。其实丁汝昌自杀前已经控制不住北洋水师了,当时北洋水师都想投降日本,被丁汝昌压制不准投降,后来丁汝昌发现自己已经控制不住军心了,北洋水师官兵都要投降日本,但是丁汝昌本人不愿意投降,所以自杀了。甲午战争后威海被英国占领,是英租界,所以你说的清廷派兵保护北洋舰队是子虚乌有,此时北洋舰队已经覆灭了,再一个清朝不能在英租界住军。

7

甲午海战后,清廷如果用重兵护卫威海卫,保住北洋水师舰队,也无法获得更好的条件。无他如果无外交而已。

首先,对于清廷来说,在大东沟海战结束后,甲午之战的核心命脉已经转为陆战了。作为清军作战主力的淮军和其他各部,在陆战中同样不是已经完成近代化建设的日本陆军的对手。

北洋水师的最后灭亡,更大程度上是陆战败后。被日军分别从侧后方向攻陷了威海卫和旅顺港的陆上防线。原本用于依托的岸防炮台,则成为了北洋水师最后的噩梦。

第二,至于保住了北洋水师能不能获得更好的谈判条件,个人认为也是不可能的。对于清朝中央政府来说,要想在甲午战争的谈判中取得谈判的筹码,不在于有没有北洋水师。

在于能不能在陆战中拖垮日本人,或者击败日本人。但是,清军在近代化的日本陆军进攻下,一溃千里。不仅丢掉了朝鲜,而且被日军攻取了山东和辽东。这才是甲午战败的最后压舱石。

综上所述,甲午战争最后逃不了条件的原因在于海战陆战都打不赢。而打不赢的清王朝来说,很难谈的出什么条件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