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很好!

这个世界上会吹牛的人很多,关键是如何鉴别出真牛B的人和假牛B的人。

毕竟,我们大多数人这辈子应该没什么机会为选拔军事主官而烦恼,但是,却很需要学会识别一个人是不是说起来那么厉害,真的可以托付重要的事情。

选拔赵括:善于谈论兵法

关于赵括,他父亲赵奢的评价已经点出了他和后来韩信的区别。

史书上说赵括,基本除了长平之战的记载外,都很少,只是说他会吹牛,谈论起兵法来连他的名将父亲都说不过他。可是,赵奢是真说不过他吗?当然不是。赵奢说:“打仗是很凶险的事情,一不留神,就会全军覆没,可是,赵括却把打仗说得很容易,将来,不用他就好,如果被他忽悠了,用他为将,那赵军的覆灭一定是因为他”

知子莫如父。

赵括只是尽自己的本分。只是,赵括的父母亲都看出儿子不可用,为何赵王还用呢?

所以,真不要再为赵括到底牛不牛逼去争论了。

我承认,赵括应该不是庸才,赵军发起进攻或许是朝堂上的决策,我也承认,他在败局中有一些闪光点,我还承认,那个时代的将领打不过白起不是什么特别丢人的事情!

但是,战争不是体育比赛!

体育比赛中,你输了比赛,表现出闪光点,未来可期!

战争,胜了就一统天下,输了就国破家亡,闪光点不闪光点没有意义!

强调赵括的闪光点,让埋骨长平的四十万赵军将士情何以堪?

战争失败了,家国就会受难。所以,失败了,找再多理由,表现再多闪光点有何意义呢?

选拔韩信:多方考察

可能收到影视剧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刘邦和萧何只是听了韩信几句话就觉得他牛逼了。

其实不然!

韩信投奔刘邦之初,确实没有受到重用,但是,在这期间,他已经表现出了自己的牛逼。

有一个成语叫推陈出新:韩信投奔刘邦后,被叫去做仓库管理。他提出了推陈出新的方法,粮仓开两个门,前门进新粮,后门出旧粮。简单的创新,就保证了仓库既通风,不容易发霉,又使得粮食的仓储时间一目了然,极大地提高了粮仓的运转效率。

同时,萧何也是和韩信做过多次交流。韩信对山川地势、己方特点、敌方弱点都一清二楚,这才确认是人才!

在启用韩信前,萧何做过长期观察

一个能够做项羽的执戟郎(相当于警卫员干部),居然不和一个无赖大家,从人家胯下穿过。这是何等的胸怀?

一个行伍之人,能马上把粮仓管理得井井有条,这是何等的智慧?

不只是听他说什么,细细观察他的作为,金子,即使被埋没着,也能发出微弱的光芒。

这个是我的意见。韩信和赵括,和我们没有关系。

我祝福朋友:选对对自己最重要的事业伙伴、人生伙伴!

最佳贡献者
2

其实,赵括没大家说的那么差,他虽然比不上多多益善的韩信,却并非真的如史书上所说的那样,只懂纸上谈兵,更不是赵军长平之战惨败的主要责任人。

赵括于韩信最大的差距,其实在运气;

事实上,长平之战胜败的关键,并非在于两军主帅军事指挥能力的高低,也非在于两军兵力之多寡,其根本是在于秦赵两国的国力差距。

长平之战,秦军投入六十万,赵军投入四十五万,这是一场赌上国运的大战役。因此,双方谁也无法有能力取得速胜。尤其是赵军主帅廉颇,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决定固守营垒,坚守不出,以逸待劳的寻找秦军弱点,再一举击败他们。这便将长平之战拖入了僵持阶段,从军事力量的直接对抗,转变为国力的消耗。

悲剧的是,廉颇这种打法,以赵国的国力根本就耗不起。秦国的综合国力实在太强大了,针对廉颇的坚守战术,秦国直接调集百万青壮,疏通渠道,使秦军得以直接从水路运粮,极大的提升了前线的粮食供应效率,其运粮速度和体量,比路途更近的赵军还要快。

此外,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后,国家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耕战结合的社会生产,使得秦国国内的粮食供应,足够支撑秦军数十万大军打消耗战。但赵国不行,这样僵持没几个月,赵国国内的粮食就已经消耗完了。

同时,长平之战又抽空了赵国大量的青壮,使得赵国后方的农业生产大受挫折,很快国内也到了无粮可食的地步了。因此,赵军如果继续坚持廉颇的战术,他们最终将会败给他们自己。而这才是赵国最终决定起用赵括的原因!

我们过去提及赵括,就总是想到纸上谈兵,事实上赵括并非真如史书上说的那么不堪。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接受良好的军事教育。因此,论军事理论素养,赵括丝毫不比韩信要差。但是,赵括的运气却比韩信差太远了。因为,他首次统兵就要面对秦国的战神白起,和他手下那六十万虎狼之师。这样的对手,是同时代的名将廉颇和乐毅都无法战胜的。

其实,赵括指挥后,从一些细节上,我们也能看到他的不简单,绝非是纸上谈兵之辈。首先,在出战之前,赵括可是详细的勘察过战场的地形条件的;其次,在指挥过程中,初出茅庐的他却能够做到下令果断,而且令出必行,这也是赵军诸将中无人可及的;此外,就是即便陷入秦军的重围,赵括还能统兵固守40多天而不乱,并且多次身先士卒带兵突围;最后,赵括虽然战败了,但却也让不可一世的秦军付出了近二十万人的损失,而自己也是力战而死的。

所以,通过这些细节,个人认为,赵括其实算是虽败犹荣的。至少对于一个初次出阵就面对身经百战的战神白起的青年将帅来说,能把战争打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与之对比,韩信就幸运得多了。被拜为汉军大将后,韩信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让汉军一举击败章邯、董翳、司马欣等人,还定三秦。

但大家想过了没有,此章邯已非往日的章邯了。章邯、董翳、司马欣等人过去都是秦将,而当年项羽坑杀秦军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只有他们三人得以苟活,秦地百姓早已对他们恨之入骨。他们虽然被分封到三秦当王,却日夜背负秦地百姓的痛恨,不得民心,早已沦为丧家犬了。

而刘邦先入关中,本来按照“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汉王就该是关中的王。而且,刘邦进入秦地后,废除秦法,约法三章,妇女无所幸,府库无所取。他的行为深得民心,与之后的项羽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章邯等人本来就不是汉军的对手,即便指挥的人不是韩信,而是刘邦,或是樊哙等人,照样能够取胜。

在举个例子吧,就是著名的井陉之战,韩信背水一战,以3万败赵军20万。但是,这一战除了得佩服韩信出色的战术和指挥水平外,还得佩服的其实还是他的运气。因为,此战赵军的主将陈余是个自以为是的家伙,根本不配做韩信的对手。而且,当时赵军的李左车其实早就看出了韩信的意图,并且提前作出了预警,如果不是陈余的迷之自信,那么韩信根本赢不了此战。

假如韩信和赵括一样,一开始就直接面对一个强大到无法战胜的对手,比如让韩信一上阵就直接对决项羽的主力楚军,那么韩信胜算又有几成呢?别忘了最后的垓下之战,韩信可是以六十万汉军的绝对优势兵力,才能确保战胜项羽的十万楚军啊!

不过,个人还是认同韩信的综合能力是要优胜于赵括的。首先,韩信毕竟是在战争的一线接受过洗礼的,而且在拜将之前,也是在基层历练过的。因此,韩信绝对比出身名门的赵括更加灵活,更懂得用兵和练兵之道。

其次,韩信能够在没有公信力的情况下,通过治军快速树立自己在军中的威望,进而不断在征战中取得进步,总结经验。而赵括毕竟出身条件好,不用面临这样的困难。

所以,综合来看,韩信自然也是要比赵括优胜不少的。但倘若上天能给赵括多一些运气呢,估计赵括也能成为一位了不起的将帅啊!

3


其实我们也可以这么问,刘邦就是个泗水亭长,为什么做皇帝能做的这么称职呢?

萧何不过是县里的一个文书,怎么能做到大汉的宰相,谁教他做的呢?


想明白了这些,韩信和赵括都没有实际经验,但是韩信比赵括强的原因,其实很容易解释。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妖魔鬼怪,也没有什么咸蛋超人。

所谓的战争,本质上就是国家之间的械斗,无非是升级了而已;

所谓的治理国家,和治理一个公司,一个村子,也没有多大的区别。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便是此理。、

所以,一法通,则万法通。

韩信自小生活于民间,对人情冷暖,世间百态都早已烂熟于心;萧何虽然是个县里的小文书,但是到了朝廷,除了工作环境有变化,人与人的那一套,又哪里有什么大的区别?至于刘邦,对付地痞流氓的那一套,拿到朝堂上做,也一样的有效。

而赵括呢?

不过生活于温室的花朵,

虽然长的很好看,

但是,对真正的人世间,大概是一无所知。

连人心是怎么样的都不知道,谈什么打仗。

两者间的区别,太大了。


有人说,那霍去病为啥能那么牛,好像霍去病也没有经历过俗世的种种磨砺吧?

所以霍去病那么早就死了啊。

以霍去病的性格,善终的可能性,是没有的。

人人都觉得霍去病比卫青强,

其实,霍去病比卫青,差多了。

霍去病的幸运,在于死的早,死的是时候。

若非早死,绝无可能如卫青般善终。


人总是有一种情绪,对于高高在上的人,总觉得神秘莫测,觉得甚是高深,

所以总有一种敬畏,一种仰视。

所以有时候看看自己,就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自惭形秽的很。

其实有什么呢?

再漂亮的女人也拉屎,再光辉灿烂的帝王也吃喝拉撒睡,再富有的人也睡不了100平米的床。

其实大家的日子大抵差不多。

所谓的神仙般的日子,大抵不过是人们内心的妄念罢了。




有些事情,懂了就是懂了,不懂,便是不懂。

韩信懂了,刘邦懂了,萧何懂了,便是屠夫樊哙也懂了,那便是懂了。

帝王将相,封侯拜相,不过如此而已。

有些人不懂,

有些人相信读书多才能懂;有些人相信家里有矿才会懂;有些人相信家里要有人做官才会懂;有些人相信有好老师才能能懂。

好吧,如此想来,也甚好。


佛语有言,“顿悟”。

在人生的某个瞬间,“顿悟”了,一切便明了。

其实,这和读书多少,有没有矿,有没有权,有没有人,原来并无多大关系。



韩信悟了,赵括没有。所以赵括和韩信是不同的。

4

放屁,韩信是当过好几年兵的,对军队的组织结构,以及战争模式是非常清楚了解的,并且也打过仗只不过身份是士兵。

一味说赵括面对的是白起,所以他输了,真是傻逼理论。韩信第一个对手就是名将章邯,然后就开启了无敌模式。

赵括,韩信,两人都熟读兵书,对兵法理论都非常熟悉。但是赵括打仗还一味的拿着兵书打仗,用兵书死套战争模式。而韩信认真的分析对手 ,结合实际,长远打算于是有了我们熟知的明修贱道暗度陈仓,有了背水一战 有了十面埋伏,逼死霸王。可以看出韩信对不同的对手做出了不同的战略,战法,可谓把对手算计到了骨头渣了。而赵括则在兵书里找答案,拿他跟韩信比真是猪一头。

5

韩信在军事方面是成功者,称“兵仙”,军事界“谋攻派”代表人物。创造出背水之战,半渡而击的许多经典战例。赵括长平之战而亡,被认为是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以成败论英雄,仔细研究赵括,发现赵括是有可圏可点之处的。起码断粮被围46天,赵括生前没有投降,还亲自冲锋组织突围,他被射杀后赵军才投降的,有材料估算赵括身高1.85至1.90米之间,这身高跟项羽不相上下,也算勇猛战将。

两人结果有差距是有原因的。但是战争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多方面因素,尤其对手如何是非常关键的。事情存在着因果关系的。

韩信军事能力强是有目共睹,从小是有志向的,还能忍辱负重,韩信参加了项梁反秦军队,章邯军杀死项梁后,韩信又跟着项羽。韩信在项梁项羽军中没有担任将领,可能没有指挥过战斗,但参加过一些军事行动,也会积累许多军事经验,也提过一些建议,只是没被采纳。韩信投入刘邦阵营前应该有些军事经验,要不萧何不能那么器重韩信,韩信与刘邦见面会话,体现出对项羽十分了解,对军事战略有远见的。

赵括应该有些能力的,公元前280年赵齐麦丘之战,赵军胜利就是赵括功劳。长平之战是乐毅先推荐赵括为将的,还有很多人推举赵括为将的,当时赵国还有田单、李牧等将领,赵王想来想去用赵括挂帅了,因为长平之战不同于一般性战役,投入太大了,基本是输不起,能挂帅本身就是不简单。蔺相如和赵括母亲都反对赵括为将的,赵奢也曾说过赵括的短处,但乐毅也是知兵的。秦国虽然使用反间计,但最终还是赵王愿意让赵括为帅。赵括也不是一无是处,只是挂帅的机遇不好,先前廉颇都没解决的问题让赵括来处理了。

再看看秦国方面,是偷偷地、保秘性地让白起挂帅了,秦昭王亲自参与了此战活动,综合来看,秦国实力是强于赵国,打败赵国也是理所当然的。

韩信灭韩、代、赵、齐,降服燕国,这些对手也是刚刚复国情况,人心不稳,战斗力有限。打败楚将龙且也有龙且轻敌思想的原因。

长平之战,赵括挂帅面对着秦军,那是当时最强大的军队,被誉为虎狼之师,而秦军挂帅白起,是常胜将军,用兵常提韩、白,是和韩信相提并论将军,因此,赵括战败是很难避免的。只是这场意义深远,影响巨大,死亡众多的战争赵军挂师是赵括,赵括也就成了后世人经常谈论的人物,用现代话说叫“网红”。赵括是官二代,别人说他毛病可能也存在,但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怕死,他就不会承担重任,不会战死战场。我们今天对历史发生的事情总结也是有必要的。后世不忘,前事之师。

上述是我个人一些看法,也不一定科学合理。历史问题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韩信、赵括距今久远了,历史资料记载也有些复杂的,当时的实际情况可能比史料丰富的得多。

6

说到赵括,大家肯定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纸上谈兵。我个人觉得,关于赵括的个人描写最精彩的莫过于《东周列国志》里面的片段。大家有空的话可以回去看看。

关于赵括和韩信这两个人,他们身上有太多的不同点了。我就找几点我能想得到的跟大家分享分享。

第一;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其实没有什么真实的可比性,所谓的可比性不过是我们虚构出来的可比性罢了。比如我说,关羽战秦琼,谁会赢?诚然,他们所处的时代都是乱世,都是诸侯割据,但是又有所不同。战国的诸侯国,有着百年甚至数百年的立国根基,而楚汉争霸时期的诸侯国,不过是项羽分封的名义上的诸侯王罢了,没有基础可言。

这时候我们通常会通过他们的对手来做分析,然后用来做对比,殊不知他们各自的对手也是出于不同的时代的。

我们也不妨用他们各自的对手来做分析。(尽量简单带过)

赵括的对手——白起。白起是一个可以让六国闻风丧胆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从未尝败绩,死于他所指挥战役的六国将士数以百万计,故此白起也被世人称为人屠,其中他和赵括交手的长平之战就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重要的一次战役。长平之战的结果大家都清楚,就是赵括战死赵国全军覆灭,白起坑杀赵军40万。对于历史给白起的评价,多大都倾向于白起残忍好杀,这大概与史记了记载的白起临死前所说的话有关。其实我个人认为,白起对历史的进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要不是白起消灭了六国的有生力量,可能秦统一六国的进程并不能走得那么顺利。

韩信的对手——项羽。项羽,一个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消灭了秦帝国最后战力的人。破釜沉舟,表现出了项羽的勇气,在各路起义军都拿章邯没办法的时候,项羽亲率8万士兵与秦军进行了一场没有退路的战争,而且赢了,推翻了不了一世的大秦帝国。对于项羽,你是否第一时间想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呢?项羽是个天生的将才,倘若认真专研兵法,说不定还真能搞出个楚帝国来,只可惜到最后还是身死,最多也不过搞得个天下第一勇士来。

第二,两人的出身。

赵括出身名门望族,父亲是赵国著名的将领马服君赵奢。赵奢评论这个儿子的说,赵括聪明绝顶,论起排兵布阵来没有人是他的对手,但是正是因为这样赵括认为自己是天下无敌,殊不知行军打仗兵凶战危,很多事情都要随机应变,他自己每次接到任务马上回到军营和将士商量对策再三恐防有差池,样样事情都是如履薄冰,而赵括每次辩论完却是洋洋自喜,完全不知道将士出征分分钟将有可能有去无回,如果让赵括当大将,丧师辱国是必然的事。常言道,知子莫若父。其实这里应该要讨论的是,为什么赵括每次做辩论都会赢呢?当然,我们不排除赵括真的很有天赋,但是大家可曾想过与赵括辩论的人的身份?想想邹忌劝齐威王纳谏的故事,吾与城北徐公殊美!赵括的厉害,很大程度上是其他人让出来的,因为他父亲是马服君赵奢。

韩信的出身其实是众说纷纭,比较多人认同的是他乃是韩国没落贵族之后。我们从史书上得知,韩信少年时期贫困潦倒,曾于河边求食于洗衣的大妈,也曾在闹市受胯下之辱,也曾寄食与某老翁家中。

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出身,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性格。赵括锋芒毕露,目空一切,韩信隐忍刚毅果断。

第三,性格的不同形成的对战争指挥的不同。

锋芒毕露的赵括,注定了他不能坚守廉颇定下的坚壁清野用时间拖垮敌人的战略部署,目空一切则使得他自己坚信自己有办法能击溃秦军的自信。然而秦军的战斗力和白起的指挥能力都是赵括从未接触过的,很快赵军就因为赵括过分自信的瞎指挥而陷入了困局,最后全军覆没。

韩信的隐忍,让所有人都猜不透他的想法,暗度陈仓一举还定三秦;刘邦被困荥阳,韩信自量不是项羽对手,为了整个战局他决定被掠赵齐而不是拼死解荥阳之围,要知道刘邦是他的主,主就在荥阳;当后来项羽提出了要平分天下的时候,韩信敏锐的察觉到了楚军已疲于战争,他果断的联合各个诸侯围攻项羽,一举消灭楚军平定天下。

7

我认为韩信和赵括之间之所以出现这样大的差距,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他们的老板不同。韩信的老板是刘邦,在遇到韩信之前有过实际的作战经历,所以如果韩信没有水平的话,是忽悠不了刘邦的;赵括的老板是赵孝成王,没有作战的经验,在善于言谈的赵括和不善于言谈的廉颇之间他更容易选择善于言谈的赵括;

第二个原因在于他们出道之后面对的对手完全不同。韩信在前期的作战当中没有遇到过什么名将,直到后期才遭遇了龙且、项羽这样的名将;而赵括出道的第一战就是在整个战国时代每战必胜的白起(从未输过),凭心而论,当时全天下的任何一个将领与白起交手都没赢过。

刘邦基本不会看错,是因为刘邦有一定的军事能力

刘邦在遇到韩信之前,也是有过一番经历的。在秦末的农民起义大潮中,他先是以亭长的身份率领众人起义。他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身边也能聚起一群能人,如张良、萧河、樊哙、周勃等人。他懂得审时度势,当自己势力不强的时候,投靠了当时正在兴起的项梁。他有一定的作战经历,在与秦朝的决战当中能够率领一支部队,长驱直入,克服重重困难拿下咸阳,其本身就有着一定的作战能力。虽然他的作战能力与项羽比起来差得非常远,但也不能否认他的军事才能。

▲虽然刘邦打不过项羽,但也有一定的军事作战能力

韩信首先是得到了萧何的赏识,之后才引荐给了刘邦。萧何作为刘邦的大管家也曾经向刘邦推荐过许多人才,而韩信是萧何最为极力推荐的。如果韩信是个水货,那么有一定作战能力的刘邦是能看出来的。

打仗是一个技术活,只有具备一定作战能力的人才能够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军事能力。在具体作战的时候,有相当多的细节情况,有一定作战能力的人,他知道这些细节该如何处理。而知道如何处理这些细节的人,往往作战能力并不差。

史书记载,韩信在与刘邦交流的时候对答如流。刘邦在与韩信交流之后,发现他确实是个人才。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在刘邦与韩信交谈的过程当中他也一定问了很多细节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细节问题的处理,韩信也一定给出了很好的回答,甚至给出了比刘邦惯用处理方式更好的建议,由此才能得到刘邦的赏识。

▲韩信作为一代兵仙,作战能力无需质疑

在问到战略性问题的时候,刘邦就曾经问韩信能不能进攻关中地区。韩信的分析则非常的精辟。韩信认为关中的三个王原本是秦国的将领,他们带着秦国的士兵出去打仗,结果他们都活着回来了,而秦国的士兵全部被项羽坑杀。所以关中地区的老百姓都非常憎恨这三个人。刘邦到了关中地区之后,与百姓约法三章,得到了关中百姓的支持,如果刘邦进入到关中地区也一定会得到百姓的拥护。而项羽在进入关中之后,大肆烧杀抢掠,所以他在关中不得民心。

后来刘邦按照韩信的计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果然占领了关中。

赵孝成王没有作战经验,很难分辨一个人的军事能力的高低

而赵孝成王在遇到赵括的时候,一直都待在宫里没有过实际的作战经历。对于战场上的情况和形势的变化,他没有直观的感受。他任命廉颇为大将,是因为廉颇是当时赵国的名将,也是赵国的第一大将,在遇到重大战事的时候派第一大将出战是很平常的事情。当然廉颇没有赵括善于言辞,正因为自身没有军事作战经验,也没有对战争的直观感受,所以当善于言辞的赵括出现在赵孝成王面前的时候赵孝成王就认为,他的作战能力强于廉颇。

▲赵括并非草包,而是一员勇将

当然他之所以选择出战,也有一定的原因。那就是当时赵国经过三年的大规模消耗,也确实耗不起了,只能集中兵力与秦军展开一场决战。

其实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关键在于评判的人是一个怎样水平的人。这就好比一个江湖骗子说自己医术非常高明,实际上对医术一窍不通,他或许能骗得过普通的百姓,但他绝对骗不了一个职业医生;又好比笔者本人在网上看一些讲座的时候,尤其是关于历史话题的讲座,这个人有没有水平其实我也是能看得出来的。有很多所谓的老师或者是专家,他们在讲座的时候经常会犯一些常识性的历史错误,或者是对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错误百出。像这样的讲座我基本都不会去看,因为我知道这个人的水平其实是很低的。而有些真正水平非常高的人他讲了一段之后,我就会形成一种感觉,这个人的水平确实很高,我也会有兴趣继续听下去。所以骗子能够忽悠到的人往往是对某个领域没有多少认知的人。

也正因为此,刘邦能够判断出韩信确实有很高的军事才能,而赵孝成王却看不出赵括的军事能力其实并不比廉颇强。

遇到的对手不同,效果也自然不同

赵括出山的第一战就要带着赵国全国的兵力与秦国全国的兵力去死磕,他没想到的是秦国派出的是秦国第一战将白起。其实凭心而论的话,当时全天下的将领换了任何人其实都没法战胜白起,白起一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那个时代的战神。再者从兵力上来说,赵国也确实不如秦国,赵国45万对战秦国60万,秦国比赵国多出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在这样关键性的大战中,这多出的三分之一的兵力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就长平之战的具体情况来说,赵括其实表现的并不差,被围困断粮了40多天军队没有崩溃,仍然浴血奋战,以至于白起也说秦军死亡过半,也非常赞许赵括的能力,这也说明其实赵括也算不上是一个水货,其实是一个有一定作战能力的将领,只是运气确实太差而已。

▲赵括的对手白起太强了,也怪不得他

而韩信在刚带兵打仗的时候,就没有遇到强有力的对手,甚至都是一些在历史上留不下名气的对手,战胜这样的对手自然难度要比战胜白起小很多了。直到到了战争末期,当韩信要占领赵国的时候,才遇到了真正的名将,项羽手下的第一大将龙且,可以说韩信的军事能力确实在龙且之上,他战胜了龙且,这一战才真正说明韩信是军事上的大家,毕竟只有战胜最强的将领才能证明自身的能力。至于最后一战的垓下之战,他能战胜项羽实际上也是因为他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毕竟是40万对10万,兵力优势相当地明显。所以在运气方面,韩信比赵括要好了太多了。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赵括与韩信在出道之前虽然都没有作战经验,但是评判他们的老板不同,评判的水准不同,自然对他们的评价也不同,如果是刘邦来判断赵括的话,那么刘邦断然不敢让赵括替代廉颇,如果让赵孝成王判断韩信的话,赵孝成王也未必会选择韩信。

其次在于对手,赵括一上来就遇到了最强的对手的最强的敌军,而韩信则是循序渐进,对手由弱到强,运气比赵括要好。

8

韩信和赵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从人物性格、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都是不一样,而这种差异造成两人不同结。

韩信与赵括的不同点有四个,每一个都足以让赵括致命:

韩信与赵括都是熟读兵书,但是韩信有管理人员的经验而赵括却没有。

韩信在担任大将军前虽然没有统领大军的经验,但是韩信有管理人员的经验。韩信在投奔刘邦之后,由于夏侯婴的推荐,被任命为治粟都尉,这是个管理全军用粮食的官职,但是管理粮食最根本的还是人,虽然管理方式与带军打仗不同,但是大军的粮草管理难度并不比带兵低(这一点可以参考洪学智担任志愿者后勤部长),并且都尉的官职只是比将军第一个等级,从官职上相差大将军也就两级。

赵括则完全不一样,他是依靠他父亲的威望起家,虽然他读过了很多兵书,但是对怎么管理和笼络人,他完全不行。他母亲说赵括做了将军之后,接受将军的朝见时,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可见不亲近部下;赵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这就可以看出赵括的确不会笼络人,这样怎么能让别人卖力呢?

韩信对待军事的态度与赵括完全不同,韩信慎重,而赵括轻言军事。

所谓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理,不可不察。韩信对军事一直是非常慎重,都是谋定后动,在没有切确的军事方案之前,他是不会轻易出兵,当年刘邦被围困,韩信也没有救援,因为他觉得时机不成熟,一旦韩信和刘邦两人都被项羽打败,那么天下就不可能逆转。

赵括却完全不同,他父亲赵奢曾经评价赵括说:战争,是关系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赵括竟说得如此轻松容易,可见赵括对战争并不是很谨慎。并断言将来赵国如果真用了赵括,那么赵国一定惨败。事实上也确实与此,赵括对待军事非常随意,失去了应该有的警觉,结果被白起分割围剿。

韩信为人善于等待时机和把握时机,而赵括急功近利。

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在军事上韩信更是能等待时机,也会把握时机,在龙且决战率领20万楚军来决战的时候,韩信面对强敌,等他犯错,结果龙且轻易过河,被韩信过半而击。对阵项羽的时候,正面攻击被项羽打败了就侧面围剿,将项羽包围垓下,因为知道项羽军队战斗力强,所以采取拖的办法,然后四面楚歌瓦解楚军斗志。

而赵括却急功近利,他上任之初就立刻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官吏。在白起的诱敌之计下,就轻易中了埋伏,这也与他急功近利有关,一心寻求与秦军决战,但是却不知道中计了。急功近利虽然不仅仅是赵括一个人的问题,可能朝廷也想迅速结束战争,但是作为主帅的赵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韩信为人隐忍,而赵括嚣张。

韩信受胯下之辱,依旧能挺直腰板,因为韩信不懈与他们的纠纷,但是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韩信的性格是非常隐忍的人,这样的人一般能爆发出非常惊人的能量。

赵括这不一样,司马迁《史记》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可见赵括是非常嚣张的一个人,自以为天下第一,其实不堪一击。

韩信和赵括不是一路人,两人的军事成就也不能同日而语。很多人会说赵括遇到的是白起,而韩信没有遇到厉害的将军,实际上章邯、陈余、龙且在当时都是显赫一时的大将,并非无名之辈,韩信能以少胜多绝非偶然。韩信与赵括的不同结局,主要在于韩信与赵括不同的军事能力。

9

韩信与赵括出道前都没有实际战作战经验,但一个被人们誉为“兵仙”,一个确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这是为何?

实际上细观韩信与赵括的成长轨迹,两人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韩信篇

韩信自幼家贫,在史记中被说成是品行不端的人。因痴迷于兵书典籍,不事农桑,整天靠蹭别人家的饭过日子,被乡间邻里所不耻。

有关韩信这段时间的凄惨经历,司马迁用晨炊蓐食、漂母赐饭、胯下之辱三个历史故事来加以描述,让人过目不忘。

太史公司马迁由于是史学家出身,他只看到了韩信在城北钩鱼,被漂母赐饭的表象,并如实的记录了下来。而没有看到韩信时常游走在山水之间,却是韩信在消化、领悟兵书典籍中军事地形学的精髓,在河边名为钩鱼,实则是“点石成兵”,做着后来兵家常做的沙盘推演。

韩信在项梁会稽起兵反秦渡过长江后,孤身一人仗剑投奔到项梁处。由于是籍籍无名,只被在江湖上声名显赫的项梁任命为执戟郎中。虽然说韩信没有独自带兵打仗的机会,但由于时常在项梁帐下执行保卫工作,因此耳濡目染,心有灵犀,学到了不少行军打仗的知识。

民间刻本韩信的故事中就有韩信提醒项梁,提防章邯乘夜偷营的说法,结果项梁不听,被章邯偷营所杀。

项梁被杀后,韩信转归项羽部统辖,职务仍然是执戟卫士。

韩信后来在齐地面对项羽派来游说自己的使者武涉时说过这么一段话,精辟的总结了自己在项羽帐下的无奈: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

——《史记.淮阴侯列传》

而项羽在戏水分封诸侯后,强烈的刺激了韩信那颗追求功名利禄的心。项羽这边要想出人头地,看来是毫无指望,于是韩信便转投刘邦而去。

经过几番周折,韩信在萧何的多次推举下终于被刘邦登坛拜将,至此一发而不可收。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水淹废丘、木罂渡河、背水一战、潍水之战、十面埋伏等众多精典战役,赢得了丘仙的称号。

尤其是在井陉口发动的背水一战,简直是项羽巨鹿之战的加强版,其中更有兵书战略的余味,让后人叹服不已。

因此韩信在出道前虽然没有实战经验,但由于其本人在军事方面的天赋异秉,再加上韩信在项梁、项羽二位兵家达人身边的耳濡目染,然后又在刘邦军中经过一系列战争的磨砺,韩信早已经不是那个在项羽帐外徘徊不定,仰天长叹的执戟郎了。一代兵仙、战神即将蓬勃而出。

从战争中来,到战争中去”,这句话正是对天才般的韩信完美诠释。

二、赵括篇

而反观赵括,其父是大名鼎鼎的赵国将军赵奢,当年曾经气吞山河的发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吼声,一举在阏与打败了前来侵犯的秦军,被封为马服君,名动天下。

而赵括从小喜欢谈论兵法战阵,有时就连父亲赵奢也谈不过他。赵奢在没人的时候经常对赵括的母亲念道:括儿谈论兵法谁也说不过他,这是很件危险的事情;他将用兵打仗看得很容易,不顾士兵生死,将来很可能给赵国带来大的灾难,我对此深感忧虑。

“知子莫若父”,在秦、赵二国长平之战时,由于老将廉颇据险坚守长期不出,战争已在此整整相持了三年。

秦、赵二国由于战争损耗巨大,双方是师老兵疲,苦不堪言。

此时秦王故计重施,派人去赵国散布谣言:秦国最忌讳、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做赵军统帅。

赵王此时也是国力不支,急于求成,便派赵括为统帅前去替换廉颇。

赵括的母亲得知消息,急忙给赵王上书,痛陈赵括为帅的种种弊端,但赵王不听依然派赵括为帅。

缺乏历练的赵括,一跃而起成为赵国四十六万大军的统帅,真不知道赵孝成王是怎么想的,将倾国倾城之力交给一位略懂兵法,从没指挥过大兵团作战的赵括,如此看来其也是够昏聩的。

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的赵括已到长平前线便改弦更张,将廉颇主守的战略改为主动进攻。

秦王闻讯,急忙调派大将白起为秦军新的统帅。白起到达前线后,便使出了诱敌深入的计策。最终将赵军分割包围,并断其粮道四十多天,赵括战死,赵军四十三万被俘,创下了战国时期兵力损失之最。

三、结语篇

韩信与赵括的正反事例告诉人们:兵者诡道也,不是喜欢兵书、战策就能统兵打仗;战争是一门多学科汇集而成的学问,兵无长势、水无长形,没有经过战争的历炼,不敢轻言战事。

韩信本人的天赋异禀,再加上其数年在项梁、项羽身边随行,又经过一系的战争磨砺,最终成为兵仙、战神。

而赵括因为缺乏磨砺,对兵书战策是不求甚解,又急于求成,好大喜功,最终给赵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当然赵孝成王也应该负一半的责任。

10

那你换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如今出来的大学生,我们都说他们高才低能呢?而一些经历过社会风雨动荡的人却能够做到从容不变的在自己的岗位上面处理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学习是知识的积累,这一点没错,没有前期的积累知识,你不可能做到后来的应变自如,不然出现任何事情你都不知道该干什么,但是学习就只是积累知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古代的那些思想家就不存在它们存在的意义了,这些思想家究竟是干什么的,他们就是负责疏通学生的思路,为学生创造一套属于自己的,能够使用这些知识的方法。

什么意思?这么跟你说吧,我们都知道做菜的话,需要一把刀刀是由什么组成的木头,铁,一把优势的刀,其中铁的成分更加复杂,当你拥有一把好的刀,那你切菜砍瓜如同家常便饭,处理各种事情,那不信手拈来,但是如果你手里只是拥有一块儿铁,那这块铁就算用来砸核桃你都觉得不顺手。

我们学习知识现如今注重的是知识的堆积,而不是知识的使用,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这是学了那么多,却不会用,不如白学!

我们说到古代的纸上谈兵,道理也是一样,只不过他们付出的代价比我们现如今一句空话,付出的代价还要打,那是几十万条人命啊!

赵括可以说是这其中的代表人物,讲一句实话,现如今所有,任何一个大学生拉出去都能够跟赵括一拼高低,为什么?不就是比芝士吗?不就是比说吗?现如今大学生哪个不会说哪一个得到的知识不比赵括少?现如今的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拥有了各种各样方便的搜索引擎以及书籍,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面。面对赵括这样的千古流传的纸上谈兵的大家,我们都能够从容不迫的应对。

这些知识的积累,完全就是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代价的堆积到手的知识究竟是拥有什么的作用完全不知道。

我曾经也经历过这个阶段,那个时候大概是一年多前吧,在头条上面写文章就感觉遇到一个问题,只要把自己曾经听别人说起的东西,或者是曾经想到过的东西说出来就行了。至于说这个文章里面究竟包含着自己什么样的思想,不管,只要写写别人知道的,写网络上面有的就行了。但是这样发现写下来的东西有的时候会重复。你写着写着会发现哎,这个问题上一次不是已经说到了吗?而且写出来的东西一模一样,跟上次比起来,你没有任何进步,你写出来的东西跟别人相似度可以说雷同的要命。

样的东西有营养吗?这样东西写出来会有人一直看下去嘛?不会!

说到底,知识的积累是为了你以后能够使用他。韩信这一生,我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是毫无疑问,韩信是一个经历过大事情的人,从容不迫,处变不惊,处理任何事情能够从实际角度出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令奇应变,这一点恰恰一个经历过各种各样事情洗礼以后,造出来这种从容不迫的性子和能够实事求是的一种精神。

实事求是,这是毛主席曾经追求的一个境界,为什么毛泽东能够保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因为它的建设并不是建立在虚空之上的空中楼阁,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为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基以后在坚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厦,这需要实际操作,(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这需要实际体验,这需要的是能够去体验生活,能够从事物的小事情,出发去打造出一把属于自己的刀,属于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见解去看待世界,以后得到正确的肯定以后去打造属于你自己的辉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