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虎符就相当于当代的红头文件一样。

虎符为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

虎为百兽之王,制定虎符这种形状的估计也是希望军队像猛虎一样百战百胜吧。

虎符也算是中央集权的一种表现,兵权自古以来都会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封建皇帝为了更好地掌握军队,虎符应运而生,据说最早可追溯到在战国时期。也有说法是这虎符是周朝姜太公所创。

古代士兵入伍后就会系统的学习如何去认虎符样式作用等,会被灌输一种只认虎符不认人的一种思想,其实也是一种忠君的思想。

虎符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虎符分为两半,皇帝或者朝廷持有右半部,地方领军将领持有左半部,是为‘符合’虎符一个地方一种,不会出现虎符能调动多地的军队的情况发生,相应的军队不是只要有虎符就可以,必须要有相应的诏书说明军队的用途,调动军队的数量,谁人为总指挥,缺一不可。但虎符一旦丢失就可能被敌对势力所的利用,毕竟有句话叫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没有诏书急调部队的事情也有许多。

在后世虎符的用途多种多样,比如皇宫的门禁,侍卫的调动等,对虎符的使用上渐渐地更加严谨和多样化。

最佳贡献者
2

在古代,皇帝作为古代权利最高的统治者,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随随便便见到的。这个时候,只有部队里的将领才有资格向皇帝汇报情况。

于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管理手底下的士兵,皇帝往往会授予带兵的将领半个虎符,用以调动手底下的兵。那么对于士兵来说,他们只听从于自己的上司,而“虎符”便成为了带兵将领调兵遣将的一个通行证!

但是有些时候,并不是真的见到虎符就可随意发挥号令,因为在封建统治下,大多数情况还是需要配有皇帝的指令才可以。

既然虎符这么好用,如果士兵有造反之心,会不会影响皇帝的统治呢?

其实并不会!这一点古代皇帝早就想到了,所以皇帝会将虎符一分为二,将一半虎符授予带兵将领,至于剩下来的半个则在自己的手中。

“虎符”最早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帝王授予兵权调动军队的信物,又称兵符。

对于虎符的使用,通常是一地一符,也就是说一个虎符并不能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况且手拿半个虎符的将领,在调兵的时候还需要配有皇帝的圣旨以及相关文书,调兵谴将时需要两个半符相合,才能生效。

像在秦朝就曾有调遣超过50人需出示虎符的规定。因此,虎符的设计不仅能够有效的防止将领带兵谋反,还有利于皇帝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既然虎符的魅力可以达到只认符不认人的地步,如果虎符被人窃取或仿制,会不会被一些别有用心者所利用呢?

据说在公元前257年,秦国当时率兵攻打赵国,并且还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此时,赵国希望能得到邻国魏国的帮助,然而魏国国王惧怕秦国的实力,所以不敢出兵帮助。

最后,赵国的信陵君为了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通过魏王的妃嫔盗走了虎符。

当信陵君拿到虎符来找魏国大将晋鄙,按理说晋鄙接到虎符,成功验证虎符合二为一的话是应该出兵的。但是晋鄙并没有出兵,而是说:“此军机大事,晋某还要再行奏请,方敢交军。”

后来,信陵君见晋鄙不想交兵,便命令手下人杀害了晋鄙,然后调用了虎符率领了魏兵,援助赵国打败了秦国军队,解除了赵国的危难。这便是历史上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说到底,虎符并不是完完全全达到了只认符不认人的地步,即便能够让虎符合二为一,也还需要额外有皇上的旨意才行。

再说到虎符本身,它的设计也很巧妙。古代帝王为了有效的巩固自身的地位,对虎符的设计不仅会从外观、材质、图案上有所讲究,还会在虎符的本身雕刻些赋予某种含义的符号。

因此,在古代科技水平落后,制作工艺精湛的情况下,若是别有用心者去仿制虎符,我想也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再加上,历代帝王对于谋反都是零容忍的态度,那么若是被人发现有人仿制虎符,可能也会落得诛九族的下场。

综上,虎符作为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不仅在对外战争还是对内管理上,都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不过,历史上也有很多没有受虎符限制的情况,像汉朝的七国之乱以及安史之乱等都有发生。因此,对于虎符只认符不认人的说法并不是完全成立的,最后还是需要看当时对于军队的实际控制能力。

3

人是最擅变的,汉奸、走狗、卖国贼哪个脸上也不会贴个标签!

虎符是调兵用的,是很难造假的。不然信陵君也不会掉身份去偷一个了。

贵为王家公子的信陵君都要靠偷窃,可见虎符有多重要。


造一个虎符不难,难的是要严丝合缝地符合?

看看虎符的防伪密码有多厉害,就知道信陵君有多无奈。



防伪密码有明有暗、有实有虚,一点不对就被认出作假。


1、明的:金光闪闪的文字谁都看得见。

但其中字数笔顺、语句通顺、错金工艺、骑缝接口有一样不对,

就是符不合。


2、暗的:左右符内部老虎肚子里,有阴阳榫卯。

位置、形状、尺寸、深浅,有一处不对榫,

就合不了符。


下面是秦杜陵虎符的内藏密码,

圆孔定位、三角形限位、椭圆形凹位,多维度防伪。

可见造假难度有多大。



3、实的:君王拿右半虎符,驻外将军拿左半虎符。

每个将军的虎符文字内容、内藏密码都不同。

即便你拿了东北将军的虎符,还是调不了西南将军的兵。

那是唯一的,没有符合,

哪个 将军敢拿着自己和全家人的脑袋给你派兵?


4、虚的:不要以为真虎符在手就可调动千军万马。

信陵君偷到手的是真虎符,也验证符合过了,

为什么还引起晋鄙将军的怀疑呢?

晋鄙信他不过的原因在哪?

因为调兵这么重要的事,不是简单一个虎符就可以全部解决的。


还有如调兵命令、印信物以及相应的仪仗,

这些容易造假的东西,貌似虚头巴脑。

却正是印证虎符真伪的另一密码之外的密码!

所以, 信陵君只有活活锤死了怀疑虎符调令的晋鄙将军,才调动了他手下大军的。


从窃符救赵的故事可看出,信陵君天下闻名的面子都没有小小一枚虎符大。

就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战争。

国家的存亡和某个人的脸面,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古人精心研制出的虎符和密码保护措施,

为今天的我们保护自己的权益开创了思路、提供了借鉴。


我们去银行取钱、手机开锁都要多重认证,

何况古人把国家的命运压在虎符身上呢?


4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黄金做成的伏虎令牌,分成两半,一半交给将帅,一半皇帝自已保存,只有两虎合并用,持有者才可以调兵遣将。 三国演义中,曹操赤壁之战兵败后北退,诸葛亮趁南部空虚,命赵云夺城,并俘获守将陈桥,取得虎符。然后以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接着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有由关羽袭取襄阳,诸葛亮凭借这一枚小小的虎符,兵不血刃夺取了三座城,可见虎符的重要性。 哪为什么古代士兵只看虎符不认人呢?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统治地位,反止乱臣贼子叛乱,所以制造兵符,在加上古代通迅不发达,很多小兵很可能一生都很难见到元帅和皇帝,空口无凭说谁是将军,士兵怎么会去卖命,但虎符是授给将军和元帅的重要凭证,所以将军想调兵就必须拿出凭证,证明自己才可以调兵,再者军队在训练的时候灌输只认虎符不认人的观念,会让士兵见到虎符的实物或者图形。虎符一分为二,一半在将领手里,一半在统治者手里,只有两块虎符合并,才可以使用,两块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只有同一组虎符才能组合在一起,调兵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所以虎符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符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统治者对虎符有授权的,但对人是没有授权的,所以士兵只认虎符,不认人。

5

这个问题涉及到统兵、调兵和养兵的三个问题。

在夏商时期国家领土较小,兵民一体,所以这一时期无需虎符。

进入西周时代,随着国家领土扩大,逐渐出现了职业军人,比如魏武卒,秦新军……这些部队是全国抽调的精英战士,对于他们的供给也有中央进行调派。

将领们平时练兵与士兵熟悉,所以极有可能与将领产生哗变,所以在同一营中需要将领产生适当的分歧,进而使部队既保持战斗力同时又不会形成反叛的力量,这就是文官所谓的异端相搅。

通过异端相搅确定部队的国家属性。再由君主通过虎符在战争前来完成战争统兵权的确认,这样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也最大可能的减少了反叛的可能。

同时虎符身上还有调兵权,因为战争涉及到的地区可能很广,而部队调动千里必须有国家的认可,这个认可就是虎符。

在这一时期君主通过虎符调动职业军人,但随着国家疆土日益扩大,养兵,调兵,统兵集中在一起后虎符制度就形同虚设了,所以唐中期才会出现安史之乱。

最后宋朝把虎符制度拆解,通过五军都督府,兵部,户部,将领四方把调兵,练兵,养兵,统兵彻底拆分,这才彻底让虎符成为历史。

6

古代为什么只认虎符不认人?任何人拿着虎符都可以调兵吗?古代时,很多军人没见过皇帝,都是一级服从一级,所以调动军队只认上级,如果越级则需看到授印。虎符是两片合并的一枚高等级军印,分两个领导一人一半,如遇大的军事调动,需两个人一致通过都盖上大印才能有效。这样有效的避免了一个人独断专行,也能有效的防止因某一个人想造反而调兵。

古代为什么只认虎符不认人?

在有虎符之前呢,各地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兵。并且自己能随意调动。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基本是被架空的。秦国就很吸取这个教训。用虎符调兵也是中央集权的一种象征。但是也并不是任何人拿虎符去就能调兵,因为和虎符配套同行的还有盖了御玺的诏书。诏书里要写明用多少兵,由谁统领,去干什么,用到什么时候。光有虎符是调不到兵的。

再说,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调了兵去前线,兵士是要吃饭的,要有加强装备,要有战马,可能还要发点补助。所以还配有竹使,竹使也有符和诏书,竹使带着符和诏书去找管理粮食、冬衣、马匹、草料的官员,带上管理后勤补给的官员,带上军需。军队才能正常出行。

而且国家宝藏里都说了,虎符引申出来的是我们今天的密码学。杜虎符的背面是有不规则凸起的,就算你见过虎符长什么样子,也是不可能仿造的。你不可能凭肉眼的记忆,纯手工仿制出来。那时候又没有三维扫描、3D打印什么的。要仿制的话必须得到其中的一个翻模,但是你都有得到一个去翻模的时间,就不用仿造了。

再说,我国历来都有造假传统,古人也不笨,宋代人就仿制了很多商周青铜器。兵符要是能仿制肯定会有很多记载。但是历史上几乎没有靠伪造兵符调动军队成功的故事。信陵君就偷了个兵符,这事基本上是家喻户晓。要是有人仿造兵符能成功,一定是热门历史故事。

任何人拿着虎符都可以调兵吗?

能调动军队的,并不是虎符,是皇帝,它只是皇帝调兵的信物,连传国玉玺都可以随意造假,何况区区虎符?

所以,你要看谁去调兵了,如果是皇帝的使者去调兵,拿着虎符去自然可以调兵了。

而如果地方将领调兵,理论上也是需要虎符才能调动的,但如果一个地方将领长期拥有军队,或者这只军队本身就是他的私兵,有没有虎符,又有什么关系?就是你拿着皇帝的虎符,都调不动军队。

虎符跟玉玺一样,有没有权力,取决于皇帝有没有权力,皇帝对军队有没有拥有权,而不在于玉玺和虎符。

比如,汉初异性诸侯王,理论上也需要刘邦的虎符才能调兵,但实际呢?那都是诸侯王的私兵。

再比如,西汉吕太后死后齐王刘襄的起兵叛乱,汉文帝时济北王刘兴居的起兵叛乱,以及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养兵练兵者皆为藩王,故藩王们都能轻松发兵。

虎符要和圣旨一起才有效。你拿着虎符去兵营,先验真伪,然后在请出圣旨,一般上面都会写明何日何时提多少兵,谁带领,领多少,去干么等一系列的话。单凭一个物件是不能够调动军队的,信陵君虽有虎符在手,却没调兵手札,所以只能杀主将,用自己的威望调动军队。





7

我是潘多拉效应,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

公元前257年,秦国率兵把赵国国都邯郸围了起来,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所以向魏王和信陵君求援,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害怕秦国的强大,转而命令驻军观望。信陵君魏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宠姬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

三国演义中,曹操赤壁之战兵败之后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令赵云夺城,并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让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凭借着这一小小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夺取了三处城池。

由此看见虎符作用之大,为什么古代军队只认虎符不认人呢?

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地位,防止乱臣贼子反叛作乱,所以制造兵符。加上古代通讯不发达,很多的小兵可能一生都不会见到元帅和皇帝,空口无凭说是某某大将军,士兵怎么会听命令去卖命。但虎符是皇帝授权给元帅的,代表能行驶最高军事权的象征,是调兵遣将的重要凭证。所以某个高级将领想调兵,首先要先让人相信他确实是某个将领,因为很多人可能没见过他,其次也要得到皇帝的允许才能调兵。军队在训练的时候就被灌输只认虎符不认人的观念,会让士兵见到虎符的实物或者图形。

虎符一分为二,一半在将领手里,而另一半是在皇帝手中。只有两块虎符合并,军队才可以调动,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这就是“符合”这个词的来历。所以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皇帝对虎符是有授权的,但是对人是没有授权的,所以小兵不认。

8

很简单,古代没有照片啊,而中国古代也没有那种逼真的油画,而且古代也有易容术,很容易冒充。所以需要靠护符作为一个皇帝的信物,来代表皇帝行使统帅职权。并不是所有士兵,甚至说大部分士兵都不知道统帅长什么样子的,认人太困难了,当然要认虎符了。

9

只看虎符不认人是一种制度性的安排,该制度设置的初衷在于防止调兵权大权旁落威胁皇帝的安全,最高权力的基础最为核心的便是军权,军权划分为调兵权和统兵权,而虎符设置即是对调兵权的限制,通过对调兵权的控制以达到掌控军权的目的。那么这样的制度安排真的就解决了军权的问题了吗?

虎符制度是怎样节制兵将的军事行动的?

虎符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军将才能听命而动,军队不执行执皇帝金符节者行兵令,除皇帝亲临现场调兵。

而在勘验之后具体军事行动需要听命于持符节将军的将令,因此虎符在约束兵将行为在事先;而事后需归还皇帝兵符,行动过程中间有相当程度的自由裁量权,于是虎符制度中的漏洞就出现了,那就是在获取兵符之后这部分是不受皇帝或者制度的制约的。

为此,各个朝代采用了与虎符相配合的监军制度,有的采用宗亲监军,容易造成诸侯王实力作大,如南朝刘宋时,曾任命宗室诸王为各要镇都督兼刺史;有的采用文官监军,文官虽然可以约束武将的行动但是容易发生外行指导内行,文官干涉军事行动,如东汉刺史就属于监察官拥有部分兵权;有的采用皇帝亲信宦官监军,容易造成宦官专权,如唐代、明代均采用宦官监军。

虎符的存在是制度性安排,实际上能不能达到掌控军权的目的还是要看具体的人事安排

有没有不需要虎符的特例呢?恐怕是有的,秦国在战国时期需要进行长期的对外战争,因此,虎符常常会掌握在统兵大将的手中,时间一长,军队中的士卒便会坚决服从持符节将军的命令。由此衍生出掌权的将军不依靠虎符即可调动军队。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周亚夫同太子刘彻一同前往细柳营视察,周亚夫在军营中的威望盖过了太子,这就是周亚夫掌握兵权时日过久的缘故。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大将军年羹尧率领部将觐见皇帝时,雍正要求将领们卸甲,而将领们只听从年羹尧的号令。虽然这两个例子都是电视剧中的情节,但是军权的实际运行状况可能要比这更为复杂。

制度的良好运行是要靠具体的人来执行的,如果领兵将领的选择出了问题那么就会出现严重的安全问题甚至政权的倾覆。后周武帝柴荣死后,禁军的统兵权就掌握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手中,于是就发生了陈桥兵变的结果,虽然赵匡胤回到汴梁后基本平安过渡建立大宋政权,但是后周宗室政权拱手送人,这也是制度未能得到良好执行的缘故。

彻底解决军权归属问题不能光靠虎符

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彻底解决五代以来的军阀兵变颠覆政权问题,主要是通过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完成的,调兵权归属于枢密院、统兵权归属于“三衙”,皇帝居中裁决即可掌握军权,而枢密院的人选必须由文官充任,这从狄青功大皇帝想要任他为副枢密使而遭到众大臣的反对可以看出。

明代解决此类问题是通过文官统兵解决的,明太祖朱元璋的制度设计是由五军都督府掌天下兵马大权、兵部掌军政,但是随着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五军都督府中实权派人物全部死于土木堡,兵部成为实际上的最高军事机关,也就奠定了以文制武、以步统府的政治结构,而统兵将领的人选由兵部任命,大多也都是文官。于是军权问题得以解决。

兵符作为青铜时代的军权代表性器物,仅能针对调兵权力的这一侧面进行约束,在更为广泛的军权制约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因此就会被技术更为先进的铜牌、更为完善的制约制度所取代。

10

关于虎符

虎符,传说是西周姜子牙所发明,是中国古代金属制的虎形调兵凭证。由中央政府发给掌兵大将,同时需要两半合对铭文才能生效。虎符专事专用,每支军队都有相对应的虎符。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有着巨大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

《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支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


郭沫若先生曾经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为什么古代只看虎符,不认人?

因为古代受通信能力的限制,不像现在,可以来个视频核实一下, 中央与相关将领各持一半,外面的将领与中央的人未必认识,就算是认识,谁知道来者是不是受了皇命,无法辨别。所以以虎符为信物是相对安全的一种接头的方法。


也有人说,可不可以仿制?答案是:“可以,但很难”,因为除了皇帝谁也没见到两半虎符在一起是什么样子,两块虎符合在一起时,可能有文字、图案的吻合。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