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木堡之败的责任,当然不是王振一个太监就能扛下的,因为真正罪魁祸首就是那个皇帝朱祁镇!鬼扯什么“文官阴谋论”的网络历史发明家们,连一个最基本常识都不知道,那就是死在土木堡的文官首脑和大有前途的高级文官,比武将勋贵们只多不少。
死难文官名录:【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栗、翰林院侍读学士张益、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太常寺少卿黄养正、戴庆祖、王一居、太仆寺少卿刘容、尚宝少卿凌铸、给事中包良佐、姚铣、鲍辉、中书舍人俞拱、潘澄、钱禺、监察御史张洪、黄裳、魏贞、夏诚、申祐、尹竑、童存德、孙庆、林祥凤、郎中齐汪、冯学明、员外郎王健、程思温、程式、逯端、主事俞鉴、张塘、郑瑄、大理寺副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罗如墉、钦天监夏官正刘信、序班李恭、石玉等五十余人】
难道这些前程远大的高级文官,都是为了所谓"文官集团独霸朝堂"的千古大计,甘愿自我牺牲性命的么?大明朝的文官们什么时候有如此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了?什么时候又有如此高尚的牺牲情操了?真要如此,到了晚明还能是那副稀烂德行?1449年,朱祁镇率数十万大军出征瓦剌,惨败于土木堡。后逃回北京的当事大臣李贤,在其相关日记写到,此战主战场20余万明军战死三分之一,伤者约一半,衣甲兵器辎重尽失,几近全军覆没。再加上西宁侯宋瑛和武进伯朱冕所部大同军数万在阳和卫之战惨败阵亡;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都督王贵三人所统率四万兵被全歼;鹞儿岭之战成国公朱勇部五万军被全歼的损失;总计伤亡近30万,是大明开国以来从未有过之大败。大明帝国最精锐、配备先进火器的京师三大营毁于一旦,此后虽经重建,再不复从前战力。帝国国势亦就此中衰,铸九州之铁,不能为此一错。
【明日于土木驻营。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明日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因为土木堡地势高)。寇见不行,退围。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李贤《天顺日录》
(后来,李贤在朱祁镇复辟时成为大明首辅,深得他信任,在相关笔记中替他做了很多美化和称颂,相反在同一本《天顺日录》给景泰帝朱祁钰和于谦都大泼脏水,因此绝不存在反过来故意夸大损失,以抹黑朱祁镇的情况。)

传统史学观点,包括《明史》《明实录》,均认为此战大败的元凶,是朱祁镇宠幸的宦官王振王公公,犯下了各种匪夷所思的低级错误,才导致大军覆没。

可是随着现代人对明代历史的不断深入研究,均确定明代宦官仅仅是秉承皇帝意志的代言人,本身并没有足以左右皇帝的权柄,强如党羽满朝的九千岁魏忠贤,也仅仅是崇祯帝这么一个刚登基的新君就轻松拿下。 因此土木堡之战的真正罪魁祸首,同样应当是皇帝朱祁镇无疑,而王振公公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他的进退失措、指挥不当背锅罢了。

特别是明朝大军先取道紫荆关回京,欲经蔚州;而后行走40里,却又改道东行,向宣府行进,如此诡异行军路线,决策者只能是朝令夕改的皇帝朱祁镇自己。

王公公为了替他遮掩,只好先说「皇上是为驾幸老奴府第」,后又改口说「皇上是怕踏坏老奴家乡的庄稼」;奋力将三军和朝野怨愤都背于己身,实在是尽力了。而这也直接导致了明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迷。

而后的不肯入怀来城宿营也好,不肯采纳兵部尚书邝埜之议,车架先行驰入居庸关也罢,初战失利后着急与瓦剌议和,反中其计也好,哪一样真是王振区区一个太监能做主的?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

在关于土木堡之战的相关记述中,朱祁镇这么一个成年人,整场战争中居然就像个王振的提线木偶,王公公怎么说,他便怎么去指挥群臣三军去做,全无半点异议。

那么,是相信作为帝国皇帝的朱祁镇根本就智商低下、神智不正常呢?还是相信这位神通广大的王公公,纯粹是在史书中给某人的决策失误背黑锅?
【车驾东还。……初议从紫荆关入。王振,蔚州人也,始欲邀驾幸其第,继而又恐损其乡土禾稼,复转从宣府行。】——《明实录》卷一八一正统十四年八月庚戌条

而随行文官武将阵没者,文官名录如前述,阵亡武官勋贵包括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整个大明王朝文武中枢,几近一扫而空,京城门户亦已洞开,经历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鼎盛时期的帝国经此一败,竟到生死存亡关头。

【正统十四年八月癸亥:时京师戒严,羸马疲卒不满十万,人心汹汹,群臣聚哭于朝,议战守,有欲南迁者。】——《明实录》

这其中,最令人惋惜的莫过于英国公张辅了。永乐大帝朱棣麾下的第一名将,交趾的征服者,安南人的噩梦,大明帝国的军神,年纪已过七旬却在乱军中遇害,落得个尸骨无存的下场。后人对此多有不解,难道以他的军事才能,竟然预见不到面临的危险,只能眼看着大军蹈入死地么?难道以他的德高望重,竟然却面对王振一个宦官无能为力,只能赔上自己的性命么?

英国公张辅,曾征服交趾(今越南)

此战随军的另一个太监喜宁公公,同样得朱祁镇信任。两年之前,他就想侵占张辅的田宅,张辅不从。喜宁的弟弟喜胜带着“自净奴”(因太监名额有限,那些自己阉割但又入宫无门的人,往往被权贵收为家奴),去拆毁张辅家佃户的宅院,打死了孕妇一尸两命。张辅愤然诉之法司,喜宁反咬张辅同样收容了“自净奴”。

女真族太监:喜宁

朱祁镇便一味拉偏驾,赦免喜宁,让喜胜花钱赎罪,仅将直接行凶的家奴戍边,又将张辅收容的“自净奴”也充军了。从此之后,四朝元老托孤重臣、勋贵之首位极人臣的太师国公,便被一个佞幸欺凌到只能忍气吞声以避祸的地步。这就是土木堡之战前,朱祁镇治下的大明朝。
【庚午,太监喜宁侵太师英国公张辅田宅,辅不从,宁弟胜及其自净家奴毁辅佃户居室,殴辅家人妻堕孕死。辅诉之,宁得宥。法司鞫胜及其家奴俱当杖。上命胜赎罪,谪自净者戍广西南丹卫。胜言辅亦擅收自净奴,上宥辅罪亦谪自净者于南丹。至是张辅多次为喜宁欺侮,亦稍屈以避祸。】

朱祁镇把王振当做自己的老师,称他为“王先生”,而喜宁仅仅是他信任的一个家奴。张辅连喜宁都已经惹不起了,又怎么可能去制止王振的胡作非为呢?所以面对大军倾覆,也只能老泪纵横,以身殉国了。(后来,这个喜宁投降瓦剌做了汉奸,成天累日欺凌当俘虏的朱祁镇,终于在代表瓦剌出使明朝时,被于谦斩杀。)

如果说张辅将军和无数勋贵的战死,直接导致武官勋贵集团实力大损,从此淡出了政治舞台,导致了后来文官集团的一家独大。那么罪魁元凶除了昏君朱祁镇,更有谁人?

再说说所谓的”土木堡文官阴谋论、于谦阴谋论”,其实差不多从七八年前,袁崇焕神话被打倒起,那些自称“明粉”,实为“朱皇帝粉”的网络历史发明家们,就深受鼓舞,炮制一篇篇奇文对准于谦了。 只不过于谦的个人操守几乎无懈可击,于国家功绩卓著更上了中学历史书,实在不是袁崇焕可比的,所以他们至今尚未如愿罢了。

于是他们一部分人便改走无视忽略于谦、竭力洗白朱祁镇本身的路子,如电视剧《女医明妃传》这样将于谦删除,换个虚构人物“于东阳”做相同事迹,却还要对朱祁镇顶礼膜拜,称颂有加。另一部分人,便整天在网络散布舆论,鼓噪声势,以为谎言说一千遍就能成为真理。

就类似于那些黑岳飞的奇葩,其实大多数又哪里真是什么秦桧粉呢?说白了无非是粉赵构这个卖国皇帝的自称“宋粉”实为“赵皇帝粉”,才一定要黑岳飞,好洗白赵构这桩最大罪行罢了。这些名为朝代粉,实为”刘皇帝粉“”李皇帝粉“”赵皇帝粉“”朱皇帝粉“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两千年帝制传统影响,对皇权专制的顶礼膜拜之遗毒,根本不是区区一百余年就能完全消除的。一个有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朱棣、郑和、于谦、戚继光、李定国……这些盖世英雄建立和守护的王朝,

一个有王守仁、朱载堉、杨慎、沈练、李时珍、宋应星、海瑞、高拱、张居正、卢象升、夏完淳、王夫之、张煌言……这些光辉名字的时代,

只要是真正热爱华夏民族,喜欢华夏历史的人,都不可能不去爱。如果这样就是“明粉”,也请算笔者一个。

可惜因近年来科普明代历史的副作用,便是产生了很多多自封“明粉”、实为“明朝皇帝粉”的存在,而其中极端分子甚至到了为洗白朱祁镇这种昏君,到了连于谦这等千古英雄也去乱泼脏水的地步,这样就恕难同道了。

这些人看历史纯粹非黑即白,在一边膜拜朱皇帝,一边说“文官误国、各个可杀”的极端思维下,当然会不遗余力给朱祁镇洗地,比如广为传播的通俗历史读物《明朝那些事》里便竭力帮他洗白。在《女医明妃传》这样的热播电视剧里,朱祁镇甚至都成了被无限美化的男主角,他「是个有魅力的好人」等等奇谈怪论,也成了相当多一部分被蛊惑者的共识。

而另一方面,这些“朱皇帝粉”想方设法黑于谦这个明代文官最杰出代表,也就是其行为之必然了。 这就是这几年来,所谓「于谦勾结奸王朱祁钰,暗通瓦剌,坑死勋贵武官,谋朝篡位,文官掌兵导致大明灭亡」的土木堡阴谋论系列的产生和流传的土壤。

事实上,于谦死,大明王朝少一社稷臣,帝国国势就此中衰,对士风臣心摧残不可估量。文官集团逐渐结党谋私、不顾国政的堕落之途,亦由此而发端。

明朝兵部尚书,少保:于谦

——于谦功盖社稷,竟遭死难,徐有贞虽被流放,亦被放回乡里,竟得善终。忠臣义士尽皆齿冷。后世文官,自然是于谦少,而徐有贞多了。

终于演变到明末,有士子提笔写下「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道出了他们的共同心声,多少个文武臣僚皆视君皇如陌路,冷眼坐视其灭亡,岂知却让东虏趁虚而入,导致衣冠沦丧、神州陆沉的历史大悲剧。

一直到南明的几十年,为何始终在强敌当前依旧众心不齐,为皇统之争内讧不止,无数品行高尚的忠臣志士皆不可免,错过或能力挽天倾的多次大好时机。这一切的发端,都可说源于于谦的遇难。

最佳贡献者
2

土木堡之变,又叫土木之变或土木之祸。

如果去掉堡字,还以为是建房子引来的祸变,其实土木堡之变指的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

别看现如今土木堡不过是一堆遗址了,在明朝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军事的桥头堡。

再来讲讲为何皇帝会去亲征?

明朝打仗厉害的应属于明太祖和明太宗父子二人!明太祖驱逐鞑虏,定鼎中原。明太宗(嘉靖帝时改为成祖)曾五次亲征蒙古,并将首都设在北京意欲天子守国门(真实用途可不是哦)!

明朝历代皇帝都慕太宗之雄风,朱祁镇也不例外,亲征时才22岁,自然是一位血气方刚的青年,满腔的雄心壮志,自然也跃跃欲试。

朱祁镇觉得这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一来是效仿他的父亲——明宣宗曾在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打败汉王;二来为了证明自己,何况大明朝国势鼎盛,区区蛮夷,怕他不成?

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位好先生——大太监王振。在朱祁镇前期有三杨主政还有太皇太后张氏辅政,王振自然没有出头之日,但是作为皇帝从小的玩伴深受朱祁镇厚爱,正统七年后王振逐渐大权独揽,小皇帝自然也信得过自己的家奴。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竟然派出2500多人的贡使集团,为了多领赏物,又虚报为3000人。 本来这种事朝廷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花钱消灾,能使边境和平这也不是坏事。可是王振这人倒是正直,偏偏就是不肯多发,还轻易的将贡马削价。本来蒙古人就缺衣少食,自然不答应,也先秉着你给我我就来抢的理念,发兵四路大举攻明,并亲率一支大军进攻大同。蒙古骑兵自然是比汉人的步兵厉害,明朝边将与之作战均失利,向京师请兵救援。

好家伙,王振这次就玩得更大发了!他觉得用天子之威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于是奉劝朱祁镇学习当年宋真宗澶渊之盟时的亲征,必定能退敌万里,青史留名,也不知道宋真宗留了啥好名,学他。朱祁镇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自然耐不住这样的怂恿,于是不顾大臣的劝阻执意亲征。

再来讲讲为何会被俘?

朱祁镇带着王振等100多名官员及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要命的是辎重这些配备不完全;更要命的是朱祁镇让外行人王振全权掌握军政大权,内行人不得参预军政事务;最最要命的是未到大同,军中开始缺粮,民以食为天啊,不吃饭怎么打仗,不断有人死亡,军心不稳。最最最要命的是遇到了真正聪明的对手,也先是一位伪装大师,他率军佯装退以诱明军深入,朱祁镇和王振自然洋洋得意。

其实军中也不乏明智之士,兵部尚书邝埜和户部尚书王佐就是其中两人,他们都劝劝回军,后来王振也觉得撤回北京,只不过撤回去发生了更搞笑的事情。

朱祁镇带着王振等100多名官员及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要命的是辎重这些配备不完全;更要命的是朱祁镇让外行人王振全权掌握军政大权,内行人不得参预军政事务;最最要命的是未到大同,军中开始缺粮,民以食为天啊,不吃饭怎么打仗,不断有人死亡,军心不稳。最最最要命的是遇到了真正聪明的对手,也先是一位伪装大师,他率军佯装退以诱明军深入,朱祁镇和王振自然洋洋得意。

其实此时离紫荆关倒是没多远,群臣也是进谏改道可能会被瓦剌追上,可是王振此时已经是王八吃了秤砣,坚决迂回宣府回京。但是耽误了行军速度,瓦剌大军真的追了上来,朱祁镇派人掩护以便加紧撤退,明军付出了上万人的代价使他撤退到了离怀来城仅20里之地——土木堡!

此时如果再加紧撤退,后面的是到此就是全剧终。可是王振此时偏偏又来了小性子——不走了,不管怎么说就是不走,因为他这一趟搜刮了不少塞外的好东西,担心跟不上他们逃跑的节奏。朱祁镇自然听先生的,做一个乖学生。

到了第二天,朱祁镇想走了,但是老天就偏偏不让他走了,瓦剌大军包围了土木堡。要命的是他们犯了马谡当年犯的错,驻扎的地方地势高而无水源。人一天不吃饭倒是可以,两天不喝水自然不行,不过王振倒是有点学问,没有河水喝我们可以喝地下水嘛!他让士兵就地挖井,可是挖了二丈(6m)多深,却不见一滴水。士兵自然饥渴难耐,怨声载道,骂不绝口,军心进一步涣散了。

也先再一次展现出伪装大师的手段,一边派人去议和麻痹明军,另一边假装撤退迷惑明军。瓦剌军撤退时将土木堡南面河水让出,却暗地埋伏,只等全歼明军。作为瓮中之鳖的明军,像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些事情也来不及分辨了,王振命大军移营就水。得令的明军自然一哄而散奔向河边,其实是奔向死亡,瓦剌伏兵四起,明军溃败,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真是死得其所,慢哉慢哉!

朱祁镇这时倒是冷静了许多,他深感突围无望,索性跳下马来,面向南方,盘膝而坐,等待就缚。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朱祁镇被抓后,由于衣甲与他人不同引起注意,并报告了也先的弟弟赛刊王。赛刊王询问明英宗时,明英宗反问道:“你是谁?是也先,还是伯颜帖木儿,或者是赛刊王。”赛刊王感到明英宗说话的口气很大,立即报告也先,也先立即去请安磕头行君臣礼,献上各种野味美食。

其实这只不过是溢美之词,真正不杀朱祁镇的原因是因为也先想奇货可居罢了。

再来讲讲皇帝被俘,为何明朝没和北宋一样乱掉?

其实在朱祁镇亲征的时候,还做了一手准备立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注意不是监国)。

其实明朝上下听到皇帝被俘的时,朝野震惊,很多人动了南逃的想法,提出迁都南京,如果这样的话明朝可能变成第二个北宋。但是这时站出来一个人,他就是于谦,是粉身碎骨浑不怕的于谦,不是抽烟喝酒烫头的于谦,他极力反对南迁,指责南迁是亡国之论,他还支持朱祁钰清算王振旧党,得到了大臣的拥戴。

在于谦等人的拥立之下,明朝另立新君朱祁钰以安民心,也让瓦剌不能打着皇帝的名义招摇撞骗。

断了别人的财路,自然让别气急败坏。也先带着朱祁镇率大军南下攻打北京,朱祁钰倒是识人让于谦全权负责守战之事。

正统年间打赢北京保卫战主要是臣民一心,不像后世李自成进入北京城一样民心向背。不仅于谦亲自上阵,民众更是积极配合,在先前损失20万人的情况下北京保卫战的成绩是显著的——

十月初二,副总兵高礼、毛福寿迎敌于章仪门的土城之北,败瓦剌先锋官,首战告捷,军心大振。派右通政王复到土城拜谒英宗。十月十三日,也先进攻德胜门。石亨,范广等将领在民间的土房内埋伏,二人大败敌军。也先的弟弟孛罗、平章卯那孩战死。也先转而攻打西直门,又大败十四日,战于章仪门,居民投石相助,再次大胜!此时,围攻居庸关的瓦剌军与守军大战七天七夜,还是大败!也先在十五日夜,拔营而走,明军以炮火追击,杀敌万人,也先向回良乡逃去。十七日出紫荆关,明军直追,败敌于固安、霸州,擒阿归等18人。

也正是如此,明朝没成为第二个北宋。

后来他们都怎么样了?

成为太上皇朱祁镇在瓦剌被俘近一年,瓦剌由于得不到好处还得养着这尊佛,于是就放他回去。可是此时当上皇帝的弟弟朱祁钰极其不希望哥哥回来,但是却没办法。

迎回来后的太上皇被囚禁在南宫过了七年囚徒的日子,甚至吃穿不足,靠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

朱祁钰这种做法也太让人震惊,后来还废掉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惜好景不长朱见济病死,朱祁钰也生病。

不受待见却想当大官的几个人——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等人密谋拥立太上皇复位,这就是夺门之变。

重新登基的朱祁镇以谋逆罪处死于谦、王文,籍没其家,而且于谦所推荐的文武官员都被波及。朱祁镇又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在西苑。朱祁钰死后葬于西山,恶谥为戾。

虽然朱祁镇报复了当年拥立朱祁钰登基的一干人等,但是皇位失而复得也使得勤政处事,他最大的贡献其实是废除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制度。


欢迎关注【最爱肉丸子先生】,以轻松有趣的方法,带你畅读历史!

3

1490年七月,瓦刺部首领也先率众南犯,在怀来县西的土木堡与明朝军队作战,明军大败,英宗被俘,使明朝统治遭到严重的危机。历史上称这件事为“土木之变”。

十五世纪四十年代,瓦剌首领也先统一了蒙古诸部,势力日益强大,不断出兵侵扰明朝北部边境,掳掠人口和财物,成为明王朝北边的劲敌。

1449年春,也先遣使臣二千人到北京,谎称三千,希图冒领赏品。明朝责其欺诈,减去马价,瓦剌十分不满。同年七月,也先因明朝通事私自许嫁公主于其子,便贡马作聘礼,被明朝拒绝,更加气愤。于是纠集蒙古各部,自大同、宣府、辽东、甘州,分兵四路向明朝进犯。也先亲率主力部队进攻大同。明朝右参将吴浩和大同守将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败死,镇守太监郭敬、都督石亨逃回。

明朝卫所军抵挡不住瓦剌的进攻,告急文书纷纷报到北京,朝廷一片慌乱。深受英宗宠幸的专权太监王振,家住离大同不远的蔚州。他害怕瓦剌军入侵会掳掠他在家乡的财产,同时还企图侥幸取胜,进一步提高权力地位,因此竭力怂恿英宗亲征。

兵部尚书邝埜、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等竭力劝阻,指出当时兵马粮草不足,一时难以备齐,不应草率出兵。但朱祁镇受王振挟持,拒绝大臣们的劝阻,贸然决定亲征,率大军五十万,仓卒离北京出发。

行军途中,风雨交加。明军到达宣府,粮食已接济不上。士兵们沿途看见明朝败兵抛尸原野,情绪低沉,叫苦不迭。邝埜等官员多次请求停止前进,都被王振斥退。八月初一日,明军在急风恶雨中进入大同。瓦剌军队在各路战场主动出击,惟独大同一路,为引诱明军深入重围,有意撤出塞外,待机袭击。明军进入大同后,王振听到前军宋瑛、朱冕全军覆灭的消息,感到恐惧,忙劝朱祁镇“班师”。回军途中,王振想邀皇帝到蔚州巡游,借以炫耀权势。队伍往南走了四十里,王振怕士兵人多,踏坏他的庄稼,又下令自原路折回,再往东行。士兵被折腾得疲惫不堪,更耽误了时间。

明军退至宣府时,已被瓦刺军追上。八月十三日,明军退至土木堡扎营。第二天,瓦剌大军追到,包围土木堡。明军被困两天,人马断水。也先见明军人多势众,难以硬攻派人下书诈和,朱祁镇信以为真,复信同意。这时兵疲马困上下斗志松懈,士兵争先移营觅水,阵伍混乱。也先乘明军队伍动乱不备,挥军冲杀。明军溃败奔逃,互相践踏,尸横遍野,死伤过半,骡马损失二十多万头,衣甲、兵械、辎重物资损失无数。邝埜等从臣数百人死亡,王振也被乱军杀死。 朱祁镇突围不成,与太监喜宁等为也先军所俘。

战争过程中,明军完全被王振控制,多次拒绝大臣的一些有益建议。王振调度乖谬,一再延误时机,又不观察地形,将数十万大军屯驻土木堡,致使水源断绝。两军对峙,英宗又轻信敌方诈和诡计,致使五十万精锐部队,全部崩溃。

从此,北边的战略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朝已无法有效地防御鞑靼的侵扰。由于内政腐败,外患严重,内外交困,明王朝开始转入衰落时期。

4

明英宗时,瓦刺部落逐渐强盛起来。瓦刺头领马哈木死后,其子脱欢吞并了鞑靼和兀良哈,统一了蒙古部族。脱欢死后,其子也先继承王位,势力进一步发展。控制了东起辽河,西至关山东麓的大片土地。当时,为了和平相处,明朝与瓦刺达成协议,在大同、宣府等地设立马市,互相贸易,交流物资,瓦刺以马换取汉族的粮食、布匹、武器等。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冬季,也先因为粮食缺乏,派使臣来大同借粮,并要求与大同的守备太监郭敬见面,商谈具体事宜。明英宗朱祁镇得知此事后,命令郭敬不要见瓦刺的使臣,拒绝了瓦刺的借粮要求,引起瓦刺的不满。之后,明朝政府又单方面撕毁贸易协议,随意降低了马价,使瓦刺受到损失。从此,明朝与瓦刺关系破裂,局势紧张,双方都在调集军队,加紧备战。

大同之战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农历七月,也先在军事部署就绪后,带领大军兵分四路向明朝沿边大举进犯。也先亲自率领瓦刺主力部队向大同一带进军。企图首先攻占大同,然后进逼明朝都城北京。在瓦刺军队南下的同时,明朝驻守大同的军队北上抵抗,双方在猫儿庄(今内蒙隆盛庄东南)遭遇,发生激战。结果,明军初战失利,损失很大,大同参将吴浩阵亡。为了堵截瓦刺的进犯,明朝大同守备太监郭敬担任监军,带领守将宋瑛、朱冕、都督石亨等,率领大军再次与瓦刺军队在阳高卫交战。由于郭敬不懂军事,胡乱指挥,这次,明军败得更惨,宋瑛、朱冕战死,石亨仪以单骑逃归,太监郭敬吓得躲藏在草丛中才幸免一死。

明英宗御驾亲征

明军接连战败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明英宗朱祁镇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应急对策。当时,宦官王振专权,想利用这次出兵机会,狐假虎威,炫耀自己的权势,就竭力主张朱祁镇亲自带兵出征,讨伐瓦刺。许多大臣提出反对意见,朱祁镇一句也听不进去。于是,在农历七月十六日,朱祁镇带领文武大臣,贸然起用五十万大军亲征,从北京、宣府浩浩荡荡向大同挺进。农历八月,朱祁镇来到大同,这时,正赶上连日霪雨,大同明军缺粮受饿,加以连吃败仗,军心涣散,按军队实力,只要及时改善军队给养,振作起精神,作好部署和准备,明军仍然能够扭转败局。但是,朱祁镇昏庸至极,不听忠言,王振专横跋扈,不懂战术,不体贴下情,使明军士气低落,对战争失去信心。王振本来也不是专为作战而来,以为显示一下兵威,瓦刺就会退走。之后,王振的同党、大同守备太监郭敬把在阳高吃败仗的经过一说,王振也谈虎色变,吓得丧魂落魄,只怕瓦刺围攻大同。他又极力劝说朱祁镇率师回京,结果,朱祁镇和五十万明军只在大同停留了三天,也没与瓦刺军队交战,就慌忙回师离开了大同。

王振误国

王振是蔚州人。退军开始后,王振想让朱祁镇路经蔚州,从紫荆关回北京,顺便邀请皇帝光临他的家乡,抖抖自己的威风。明军大队人马进入蔚州境内的双寨后,王振又一考虑,这么多兵马来到他的家乡,必然会糟踏他的家园,破费他的一大笔财产。于是,他又改变了主意,让朱祁镇从来时的宣府旧路撤退。朱祁镇听任他的摆布,绕道再返回旧路,结果,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给瓦刺军队造成追击的好机会。朱祁镇带领明军回到宣府旧路后,果然被瓦刺军队赶上。明军慌忙应战,一触即溃。

“土木堡之变”

农历八月十三日,朱祁镇带领明军败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西)。为了防止瓦刺军队的袭击,随军大臣们建议朱祁镇赶快退到怀来县城,固城自守,不要在此久留。不懂军事的王振却怕丢掉辎重,不听大臣们的意见,坚持让朱祁镇与明军住宿在土木堡。第二天黎明,也先带领瓦刺大军追来,明军撤退已经来不及了,朱祁镇及随军文武大臣被围困在土木堡内。土木堡地势高旱,挖井二丈多深也不见水。土木堡南十五里有一条河,但水道又被瓦刺军队占据。明军经过长途转战,人困马乏,又饥又渴,人心慌恐,一片混乱。十五日,瓦刺军假装退兵撤走,王振不知是计,急忙命令大军迁营。当明军刚刚行动,队伍乱作一团的时候,也先率领大军马上掉转方向,从四面突然向明军冲击过来,明军见到瓦刺军后,顿时行列大乱,争先逃走。瓦刺军冲入明军阵地。横冲直闯,使明军溃不成军,互相拥挤践踏,死伤数十万人,骡马损失二十多万头,辎重无法计算,尸体横堆,惨不忍睹。护卫将军樊忠在乱军中用棰捶死王振,称:“吾为天下诛此贼!昏愚荒淫的朱祁镇被瓦刺军俘虏,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

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帝

朱祁镇被俘后,也先曾两次带着朱祁镇以索取金币为名,攻打大同。大同都督郭登识破了也先的计谋,曾两次设计,想夺回朱祁镇,袭击瓦刺军,但都没有成功。之后,也先又以送朱祁镇回朝为名,由大同、阳高卫向北京进攻。明军经过土木堡惨败后,北京驻军不满十万,士气不振,无心恋战。有的大臣主张迁都,不少王公贵族纷纷潜逃。在这危急关头,主战派于谦拥立朱祁钰为皇帝(即明代宗),杀死王振族党,籍没其家产。于谦又从各地调集兵马,招募民众抗战,派兵防守各处要隘,初步稳定了局势。也先带领瓦刺军来到北京城外时,遭到明军奋力抵抗,也先的阴谋没有得逞。

后来也先见拘留朱祁镇没有多大作用时,又放回了朱祁镇。朱祁镇回朝后,复辟登基,杀死于谦等主战派,使明朝政治更加腐败,国势日益衰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