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元璋是安徽人,出生于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当然在元朝和明朝并没有安徽省,安徽省在元朝的时候,皖南地区属于江浙行省,长江以北的地区则属于河南江北行省,在明朝的时候,安徽省和江苏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上海市同属于江南省,直到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安徽省、江苏省才正式建省。

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朱元璋是安徽人,曾经想过在凤阳定都,后来还把凤阳营建为中都,但是却没有想过在今天安徽省的省会合肥定都,难道合肥不比凤阳好吗?为什么,朱元璋在定都的时候,合肥没有被纳入选项呢?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在中国古代,长期以来,合肥其实是作为南京的第一道防线而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定都南京的政权中,合肥往往是南京的卫城,合肥为什么会成为南京的卫城呢?

合肥市与南京市的距离是非常近的,今天坐高铁从南京到合肥,不到一个小时,合肥与南京之间,纬度差不多,基本上是处于平行的位置,中间横亘着一个自东南向西北流的长江,在中国古代,想要攻占南京,从南京的对面横渡长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里的江面非常宽广,一般而言,想要攻占南京,有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就是从镇江的对面扬州横渡长江,第二个方向就是从合肥方向攻入和县,在和县渡江,因为和县有一个江心洲,军队可以在江心洲稍作休息,再一鼓作气攻到长江南岸,第三个方向,就是从长江的上游武汉顺江而下。

(清朝时期,合肥的地图。)

曹操想要攻打孙吴,先有赤壁之战,后有合肥之战,赤壁之战就是从长江的上游,顺江而下,一举拿下孙吴的都城建业(今南京市),合肥之战,就是企图从合肥攻入今天的和县等地,从和县渡江,一举攻破建业,为了再次攻打孙吴,曹操营建了合肥城。

很遗憾,这两场战役,曹操都失败了,所以合肥之战结束以后,曹操非常的郁闷,孙吴在合肥构建了严密的防御体系,意味着曹操在有生之年,再也无法实现其统一江南的愿望了。

要想守住南京,必须守住合肥,东晋时期著名的淝水之战,就是发生在寿春,寿春与合肥也相当的近,“合肥”之名称的来源即与淝水相关,东晋如果没有守住寿春、合肥一线,估计苻坚的军队会长驱直入,攻入建康(今南京市)。

既然合肥是南京的一道防线,是南京的卫城,那么要在南京与合肥之间,选择一个城市定都的话,毫无疑问应该选择南京,因为有了合肥,南京就安全了,定都合肥,起不到两城互为犄角的作用。

最佳贡献者
2

定都合肥的依据是什么?

朱元璋建国后,确实想过迁都,也认为南京不是最合适的都城,但是不管怎样,合肥都没有作为朱元璋都城选项之一。

合肥古称庐州,也是一个文化古城,三国时期是曹魏和东吴的主战场,现在合肥的淮河路步行街还有曹操点将台,在逍遥津公园还有张辽威震逍遥津的雕塑,整个合肥有一股浓郁的三国味。

后来南北朝时期,合肥因地处淮河、长江之间,屡次成为战场。隋文帝时混一南北,在合肥地方设置庐州。后来这个名字一直被延续,直到1912年,因为清末多年战乱,庐州府破败,废弃,存合肥县,直属安徽省,省会安庆府。1949年后,皖南皖北合并成立安徽省,省会治合肥。

以上履历可以看到,合肥因地理位置的原因,处于南北之间,成为南北势力的拉锯战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战,这也是庐州府几度兴废的原因之一。盛世天下,合肥兼顾南北。一旦风云突变,合肥首当其冲。

中国军事史上有个说法,叫做守江必守淮。唐朝以后,尤其是宋代之后,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对南方的汉民族政权造成了很大军事压力,从女真、蒙古、党项、满清等,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融合,已经褪去了原始部落的痕迹,成为一股不可轻视的力量,在东南沿海上的欧洲势力到来之前,一直是汉地防卫的重点地区。

第一个防线,在北方的燕山、太行山、祁连山一线,重要的关隘有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娘子关等,这一道防线以南,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利于游牧民族的骑兵机动。所以宋朝的士兵面临的军事任务非常繁重,在失去北方山脉的阻挡作用后,不得不在平原地带,广植树木,建立营寨,屯驻重兵来防卫中原。

一旦这个防线被攻破,华北平原基本无险可守,汉地的防卫会转到第二个防线。这个防线,经过历史上的多次战乱的反复验证,基本在秦岭、淮河一线。秦岭包括了汉中、商洛一带的山地,还有河南南部的群山、丘陵地带,这片山地以南,有一个足够大的后勤支持基地——四川盆地、汉江平原。历史上,南宋与金在这里对峙了100多年。在淮河以南,则有江淮平原和长江流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用于提供军事物资和给养。因此秦岭、淮河一线才能够维持。

如果这道防线也被突破了,此地往南,只有广东北部的韶关一带能够组织起来抵抗了,而在古代,两广地区的交通、道路、经济发展水平都有限,支撑不起长期作战,因此一旦秦岭、淮河防线被突破,长江流域也不可久存,失陷也是迟早的事。

合肥在第二道防线的战场内,在骑兵的一个冲击下,一天就可以从淮河流域的蚌埠杀到城下。因此作为首都,合肥周围没有洛阳一带的八山八水作为屏障,基本就等于无险可守,像大蜀山等,海拔太低;巢湖又离得太远。防守、物资转运都不方便,在古代不具备成为首都的条件。

南京的主城区在江南,江北有一个突出的桥头堡,南京的防守形势要比合肥优越的多,紫金山、钟山和长江使得南京只需要防守长江一线。而且在淮河一线作战的时候,南京能够作为物资、人员、指挥中枢,可以提供强大的后援支持。战事不利的时候,也可以凭险固守,等待南方的支援。形式稳定后,军队从南京渡江北上,扫荡江淮平原,也有充分稳定的后方,可谓进可攻,退可守。

不过这是中国按照传统的北方作为主要军事威胁作战理论,在近代以后,来自海洋的威胁逐渐成为主要威胁,南京靠近沿海地带的不利因素就显现出来了,英军溯流而上,逼迫清朝签订《南京条约》。日本在上海鏖战了3个多月,一路闯进南京,都表明了当威胁来自海上的时候,南京地利优势就不存在了。

朱元璋之所以分家单干后,首选南京作为根据地,也不是没有原因。从阜阳一带,转战到合肥、滁州一带,直接打下来南京,一直靠着九字方针,稳固经营,最后成功建国。

建朝后,朱元璋曾考虑过迁都开封、洛阳、西安,甚至老家凤阳也被考虑,其原因是南京历史上一直作为偏安的朝代的首都,政治中心(人口中心、经济中心、军事防卫要地)均在北方,而且开封作为北宋故都,朱元璋此前作为龙凤政权的省委书记逆袭成功的,一直有一个还都开封,以示正统的想法,一直以国家初建,不宜动摇根基为念,在南京一直待到他去世。

他的儿子朱棣靖难成功后,在1420年迁都北京,有多方考虑,南京作为陪都一直陪练了200多年。不过老朱家的后代子孙不肖,没有把祖先们设置陪都的初衷给实践,好好的一副优胜局,给打成了自杀局。

至于合肥,在近代之前,一直不适合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

3

感谢邀请!

首先我要对题主的脑洞表示佩服,不知道是怎么想到合肥上面去的。因为无论是从历史上各朝各代都城和合肥的地理位置都表明合肥不适合作为一个国家的都城,至少不适合一个大统一的国家的都城。不知道题主是不是想说的是凤阳。

合肥,地处华东平原,境内山脉低矮,无法作为易守难攻的要塞,也没有大江大河,有一个巢湖,但是距离太远,所以说合肥没有作为首都的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优势,而且就经济实力无论那朝那代都比不上临近的武昌,长沙,乃至苏杭等地。有什么理由选择合肥呢,如果题主说的是凤阳,那我倒是能够理解。


其实朱元璋曾经也想在凤阳建立都城,也就是建了六年的临濠,可是后来朱元璋觉得淮西势力太强大了,如果再把都城建立在淮西老家,估计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分分钟就被取代了。

4

你这问题就是给合肥招黑的吧?为何你吃的是米饭不是猪糠?你还是关闭话题吧!历史角度上那时候不存在合肥市,古合淝是战场,兵家必争之地,那么多回复风水不好的脑子有翔!李四光地震带预测就合肥没事你说风水差?那时候帝都讲究天险地势与交通,必须要聚拢人心效果。合淝那时庐州府,要塞之地,南北之界,做首都为何?正史上也没有合淝要怎样变成皇都的事,只有像出题人这么无聊瞎编的人!你能代表合肥说话还是代表朱元璋?你是安徽人吗?古江南省都不算吧?!让现合肥还有合肥人包括古合淝庐州府给你扛这锅?怼你活该!!!

5

?南?京??(?古?称?建?业??,?金?陵?,?)怎?么?说?也?是?多??朝?首?都?有?虎?居?龙?盘?之?势?,?北?有?长?江?天?险?,?南?有?钟?山?,?紫?金?山?之?威?,?水?陸?二?路?有?险?可?守?,?而?合?肥?小?城?,??怎?能?定?都?,

?这??里说?一?地?点?,?也?是?肥?西?县???政?府?(上?派?镇?)?向?南?行?近?十?公?左?右?有?个?地?各?叫?花?岗?,??但?原?叫?花?子?岗?,?后?改?花?岗?。

?朱?元?璋?在?南?京?做?了?皇?帝?,?他?那?帮?在?淮?北?要?飯?的?花?子?朋?友?结?队?向?南?京?进?军?,?几?百?个?乞?丐?长?龙??滚?滚?,?惊?动?老?朱?,?他?立?派?太?监?迎?头?赶?去?,?在?现?花?岗?碰?上?,?便?旨?命?由?皇?上?出?钱?,?留??下?人?群蓋?房?,?给?钱?,?给?地?,?命?乞?丐?大?队?,?就?地?安?家?,?不?许?进?京?,?因?而?该?地?方?成?名?叫?花?子?岗?。

?如?果?朱?老?板?选?择?,?合?肥?,?或?淮?北?任?何?一?处?建?都?,?天?天?他?那?批?难?兄?难?弟?上?朝?找?他?,?老?朱?头?大?不?说?,?脸?也?丢?不?起?呀?,?皇?帝?都?是?要?面?子?的?。

6

应该说,朱元璋对南京和合肥为都城的办法都不太满意,他曾经多次有过移都的想法,但都没有成功。

明初,朱元璋派兵攻取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许多人建言定都汴梁。随后,朱元璋正式下诏,以应天为南京,汴梁为北京,从而形成南北两京之制。

虽然确定了应天、汴梁的两京制度,但是朱元璋并没有修建汴梁的打算,他还在寻找更加合适的地方。洪武二年(1369)八月,平定陕西。在这种情况下,定都之议再起。九月,朱元璋召集大臣商议国都之地。大臣各抒己见,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应天、汴梁、北平等地,“或言关中险固,金城天府之国;或言洛阳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汴梁亦宋之旧都;又或言北平元之宫室完备,就之可省民力”。朱元璋在分析各地利弊之后,提出了以临濠为中都的想法。这样,明初就形成了南北两京、中都并存的情况。

从九月开始,朱元璋下令仿照南京规制在临濠营建中都。然而洪武八年(1375)四月,朱元璋在巡视中都修建情况后,突然下令停止修建。此时中都修建达6年之久,已经颇具规模。停建的理由是劳民伤财,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朱元璋与淮西功臣集团矛盾日益加剧。淮西功臣恃功自傲,多有违法乱纪之事,而且在朝廷中结党谋取私利,与朱元璋加强皇权背道而驰。他担心在淮西功臣集团的老家建都,会更加助长他们势力的膨胀。

洪武十一年(1378)正月,朱元璋下诏改南京为京师,定都问题才算告一段落。

7

明朝前期的时候,朱元璋对于都城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个地方:

(1)南京;

(2)开封;

(3)关中;

(4)洛阳;

(5)北京;

(4)凤阳。

首先说说为什么会选择南京。元朝末年的时候,朱元璋的队伍越来越强大,先后攻克了定远、和州、采石矶等地,拿下南京只是时间问题。

当时朱元璋向冯国用求教平定天下的计策。冯国用的回答便是以南京为基地,以仁义为本,不要贪图美女钱财,平定天下不是难事。

冯国用为什么建议朱元璋以南京为都城呢?一方面南京地理位置优越,钟山、石头山、长江、秦淮河形成龙盘虎踞之势,是几代帝王的都城。凭借着地理上的优势,朱元璋可以出兵四方。另一方面是以朱元璋当时的势力范围,南京是最好的选择。

拿下南京以后,朱元璋以南京为基地,并且开始建筑新城。这些新城规格高,规模大,这是朱元璋为以后定都做准备的。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但是他并没有把南京作为当时明朝的首都。原因便是当时明朝正在北伐,很多幕僚都建议朱元璋以开封为都城。

为什么要选择开封呢?因为“君天下者宜居中土”,这些幕僚认为只有建都开封,才能便于控制天下,更何况开封是北宋的故都。南京地理位置偏南,对于统治中原地区有不利之处。

所以朱元璋是非常想要定都开封的,因而他曾经率领数万部队前往开封考察。不过问题在于当时开封受战乱影响,民生调蔽,水陆运输不便。

最终,朱元璋下诏书“以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

由于历史上定都南京的王朝国祚很短,并且都是偏安一隅的王朝,这和大一统的明朝地位不等,所以定都问题又被重新提了出来。

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群臣讨论建都之地。大臣的意见便是关中是险固之地,天府之国,可以作为都城;洛阳在天下之中,交通方便;北京是元朝首都,宫殿并未破坏,迁都北京可以省下很多钱财。

不过朱元璋认为这几个地方都不太好。因为建都于这几个地方,都需要江南提供物资供应,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哪怕是宫殿完备的北京,也没办法养活这么多人。

朱元璋说得很有道理,不过他的做法却是一言难尽。朱元璋还是以南京为首都,不过他却选择了自己家乡凤阳作为中都。

这个时候的明朝有三个都城,南京金陵,北京汴梁,中都凤阳。

朱元璋表面上是以凤阳为中都,实际上凤阳的建设标准是按照都城来建造的。对此,大臣刘基是提过反对意见的,他认为凤阳仅仅是朱元璋的家乡,不适合天子长居,更何况当时元朝的残余势力王保保并未消灭。

不过中都的建造依然如火如荼,因为朱元璋是希望未来以凤阳为都城的。不过,朱元璋到凤阳去了以后,便下诏停止营造凤阳了。

对于这一点,相关的记载很少。此后凤阳作为朱元璋的故乡,不断有明朝的皇子前来朝拜。此后,南京进入大规模营造时期,以匹配明帝国京师的地位。

8

简单来说,明朝建国时,南京是朱元璋最好的选择。

在帝制时代,南京成为都城大多是在南北分裂时期,唯一的例外就是明初。这个例外属于直接延续,南京是在割据时期就被确立为都城的,之后朱元璋剿灭群雄、北击元朝才完成统一大业。

分析一下朱元璋的发家史,就能明白他为什么要定都南京。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因为灾荒还当了几年和尚,最后被发小汤和邀请去了红巾军,在郭子兴手下当小兵。

朱元璋因能力出众,取得了郭子兴的信任,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尽管郭子兴及其家人对朱元璋有所猜忌,但朱元璋在军队中的威望很高,郭子兴死后,他有了一定的本钱。

朱元璋带着自己的本钱窝在和州,很快就感到了局限,和州太小了,连物资供应都成问题,待在那里不会有大的发展,他需要找一个新的根据地。

和州虽小,离南京(那时候叫集庆路)却很近,南京龙盘虎踞,面前又有一条长江,更关键的是,南京很富啊,地处江南,粮食高产区兼商业中心,还有运河之便,对朱元璋有无穷的吸引力。

相比之下,在朱元璋背后的合肥(那时候叫庐州)不仅距离更远,还比南京差了十八个档次,要地势没地势,要钱没钱,属于无名之辈,朱元璋根本不可能去打合肥。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攻下南京,将其改名为应天府。至此,穷小子朱元璋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城市,开始真正的事业。

占据南京后,朱元璋东有元军,东南有张士诚,南有元军,北有龙凤政权,西有徐寿辉(陈友谅的“老大”),这些邻居都比朱元璋强,朱元璋顺势装傻,任由他们打来打去,自己躲在南京猥琐发育,建立以南京为中心的根据地。

当然,邻居们也有聪明的,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两位都看得出朱元璋的威胁,老早就开始跟朱元璋掐架。

三方从开始的小打小闹到最后的拼死决战,朱元璋用了十年的时间,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接着又灭方国珍,统一了江南。

实力增强带来的好处是独立性日益升高,鄱阳湖大战消灭陈友谅主力后,朱元璋称吴王,但仍奉行龙凤年号。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大举进攻张士诚时,朱元胜券在握,派人去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南京,结果船沉了,皇帝没了,朱元璋于是不再奉行龙凤年号,改次年(1367年)为吴元年。

独立的吴王国已经建立,虽然朱元璋没有确立都城,但毫无疑问,南京就是吴王国的核心。

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定国号为明,改元洪武一个志在天下的明王朝正式建立

天下自然包括北方,南京适不适合作为大一统王朝的首都呢?朱元璋自己也产生了疑问。

吴元年十月,明军挥师北伐,到洪武元年八月,元大都(今北京)拿下,当然,此时元军仍然盘踞在北方众多地区,直接把大都设为都城是不可能的,安全性太低了,朱元璋中意的北宋故都开封。

在洪武元年三月拿下山东、河南后,四月份朱元璋就跑去河南视察了一番,改汴梁路为开封府。

《明史》载:(洪武元年)八月己巳,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

由于元朝残余势力强大,北方仍然处在战争之中,这点从元大都的新名字——北平府可以看出来,朱元璋希望北方和平。在此情况下,朱元璋并没有驻留开封,而是回到了南京。

次年,朱元璋又增设了一个都城,那就是他的老家凤阳,称中都。这个都城的设立没有战略意义,跟项羽那种“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观念是一样的,后面因为劳民伤财,朱元璋叫停了中都的宫殿建设。

随着北方的安定,明朝逐步走上正轨,朱元璋再次动起了迁都的念头,开封、洛阳、西安先后入选。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考察西安是否适合作为都城。但是朱标返回南京后不久即患病,次年病逝,时年38岁。

朱标的离世打乱了朱元璋对身后事的安排,这位六十多岁的老皇帝不得不重新选定、培养继承人,以稳固国本,迁都这种事,只能往后压了。

自始至终,合肥都是不曾出现过的选项,原因很简单,合肥的条件根本不适合当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首都,连南京都有种种问题,合肥可以直接靠边站,朱元璋再怎么纠结,也只是在中原、关中和江南(其实就是南京)三处地方,凤阳纯粹是因为老家。

9

朱元璋早期定都应天,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主要有这么一个因素,那就是他就是在南京发的家,这地方更方便一些。


(1)古都南京

老朱自从老丈人郭子兴死了,就打算开始搞些大事业,毕竟在什么和州、滁州、濠州待着没意思,于是就把目光射向了南京城。南京城当时叫集庆,不但很险,而且很富,很适合老朱的公司做扩大再生产。附近有粮食生产基地,正所谓苏湖熟、天下足,把南京给搞下来,再伸手那两个地方还是比较轻松的,再不济也可以花钱买啊,毕竟南京水路发达,不愁没货。


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很多古都失去作为首都功能了,比如长安城、咸阳城、汴梁城、洛阳城,它还好好的,民国还在这建立总统府。为啥这地方好呢?主要是风水不错,背靠紫金山纵横南北,前有长江作为护城河,可以说是地理环境优越,这就很吸引安徽人朱元璋。


(2)在南京上车

于是朱元璋就开始集中火力打南京,然而这样的举动却没有受到元军的重点针对。但是在打南京城的时候,老朱也遇到了很大的麻烦,一连两次都失败了,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朱惊喜地发现自己帐营里的都元帅郭天叙和他的小舅子右副都元帅张天佑一起“死国可乎”,所以老朱毫无争议和负担,成了队伍真真正正的带头大哥。死了两个排在自己之前的人物,老朱打起南京城里更卖力了,结果在第二年,仅仅花了十天就打破了集庆,改名应天。


朱元璋这个义军的左副元帅是韩宋政权的实际主宰者刘福通封的,其实老刘也就是早点起来干革命,并且组织起了队伍和朝廷,给老朱的封官也就是一种形式,给曹魏赏了孙权一个大魏吴王一样。但是有鸡毛能当令箭也总比没有强啊,在形式上,老朱也接了。

(3)南京好地方

老朱占了南京,地理上占据了足够的优势,东边和南边的镇江有元军,东南边有张士诚的起义军,东北是张明鉴的起义军,西边是徐寿辉,可以说强敌环绕,但是大家都没怎么搞老朱,可能觉得拿下南京太显眼。


这其实也好理解,那就是搞事情的太多了,元军顾不过来,所以元军就采用了一个方法,那就是谁称王搞谁。就像隔壁老张,张士诚称了一个诚王,好家伙,引得大元名臣脱脱带着大军去跟他问好,差点没把老张吓死。老朱就这么苟在南京猥琐发育就完事,在这样的情况下,老朱也在这边积累了大量的底子,为后来争夺天下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10

作为和朱元璋一样的强迫症病友,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朱元璋北伐成功赶走了元朝政府终于一统大江南北,此时的朱元璋却面临着一个十分纠结的问题,那就是大明朝的首都究竟定在哪里?

应天府:温柔乡里容易消磨意志。

应天府也就是南京,是朱元璋最初起兵的大本营,朱元璋的统治在南京最为牢固,他手下的文武百官大多都在南京有豪宅地产。因此根基牢固的应天府应该是大明朝首都最好的选择。

但朱元璋有他自己的考虑,他在南京城中看着缓缓流淌的秦淮河,看着河边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景象,不由得想到了那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自古以来凡是定都在南方的朝代大多偏安一隅,宁肯在山外青山楼外楼的美景中醉生梦死,也绝不回到北方苦寒之地励精图治。

朱元璋担心在这温柔乡里消磨掉明朝君臣的豪情壮志,让在北方虎视眈眈的蒙古族政权有趁虚而入、卷土重来的机会。

洛阳城:饱经战乱,已不复往日荣光。

朱元璋把目标放在了地处中原腹地的洛阳城,洛阳城战略位置极好,三面环山一面紧挨黄河,易守难攻,东汉王朝和北魏等政权都曾将洛阳城定为首都。

但自靖康之耻以来,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此时的洛阳城已经没有了隋唐以来繁荣富庶的景象,举目望去只能看到民生凋敝,饿殍遍野。朱元璋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判断此地帝王之气已尽,不能再作为首都了。

凤阳县: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凤阳县是朱元璋的老家,他手下将领中著名的淮西派大多也都出生在此地, 朱元璋安土重迁的意思十分强烈,当初若不是被饥荒逼着逃难,他也绝对不会离开自己的家乡。

如今已经君临天下的朱元璋回到自己的老家,看到当年的乡亲们,看到这片养育自己的故土,一股思乡之情由感而发。以淮西派为主的人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极力推荐将凤阳城建设为天下之都。

早有此意的朱元璋当然就坡下驴,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在凤阳县大兴土木,开始建设自己的家乡。

一番纠结之后的最终决定。

朱元璋久久不能确定首都定在哪里,于是大明朝前期,朱元璋划定了三个首都。应天府为南都,开封府为北都,凤阳县为中都。

这事到这里还不算完,很快朱元璋又觉得一个国家有三个首都太过荒唐,于是废除了开封府北都的称号,又在明洪武十一年停止了中都的建设,应天府成为了大明朝唯一的首都。

一点个人的见解,欢迎评论和关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