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上的所有农民起义都是处在当时统治阶级非常腐朽没落,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阶段爆发的。它反应出广大失去土地的农民渴望生存的一种最基本诉求。反抗是死,不反抗也是死,活着就是农民起义军扯旗造反的原始动力。



早年的李自成由于身负命案,为了生存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凭借着自己英勇作战,胆略过人的表现,很快便在起义军中崭露头角,迅速成长为起义军的头领。并在后来的作战过程中加入了闯王高迎祥的起义军。与高迎祥一起并肩作战,沉重打击了大明王朝的统治。由于高迎祥在作战过程中被俘牺牲,于是李自成顺势上位,成为了起义军的领袖,并在大明即将灭亡之际建立了自己的大顺政权。从而在不久后顺利攻占北京城,逼迫崇祯皇帝煤山自尽身亡。至此大明统治被李自成起义军推翻。

进入北京城的李自成没有能够充分的分析当下错综复杂的局势,骄傲自大,错误的杀害了吴三桂的家人,导致吴三桂投降大清后联合多尔衮共同夹击李自成起义军。把李自成打败,致使李自成逃离北京城,最终在后来的作战中被他人杀害。

李自成从明朝天启时期扯旗造反,直至清朝初期被消灭,经历了十多年的风雨岁月,在早期的起义过程中,不论是在治军方面,还是在其他谋略方面都能够很好的发挥了领袖的作用。起义军内部也是团结一致,早期的起义军攻城略地基本上势如破竹。战斗力,凝聚力空前高涨。

可是随着起义军势力的不断壮大,李自成自身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变得骄傲自大,目空一切。起义军内部将领的权利之争更是频繁发生,军队也出现了针对百姓的烧杀抢夺。在民心上丧失了百姓对起义军的支持。另外最重要的就是李自成政权内部高层,缺乏贤臣良将,没有像刘伯温,萧何这样级别的重臣来辅佐。没有能够制定出高瞻远瞩的政治上的战略目标,思想上也没有脱离浓重的小农意识。最后对新的竞争对手,大清军队的战斗力缺乏足够的认识,仓促应战导致失败。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运动就这样被新的统治阶级给绞杀了。

最佳贡献者
2

第一个原因,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没有建立一个牢固的根据地,这就使得他没有一个巩固的后方,在同清军及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作战之时不能集中兵力,顾此失彼。早在李自成攻破洛阳时,李自成的副军师李岩就建议他以宛、洛为中心建立根据地,设立官府,发展生产,然后再逐步向外拓展。但是李自成由于各种原因,对李岩的正确意见没有采纳。以李自成为首的陕西将领认为经营宛洛并不重要,不断的取得军事斗争的胜利才是最重要的。第二次是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几乎所有的人都主张北征幽燕(即北京),只有军事宋献策和副军师李岩建议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大顺政权应该以巩固目前所占的山东、河南、湖广等地盘为先,待到把这些地盘经营好了之后,再进行北伐。但很多人沉浸于大顺军对明朝军事作战的巨大胜利当中,他们最在乎的是军事的胜利,而对于招抚流民,发展生产,迅速的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要么不在意,要么认为这不是当务之急,就否定了这个正确建议。于是,大顺政权得以巩固根据地、使自己站稳脚跟的第二个机会也是最后一个机会就被浪费掉了。由于没有巩固的根据地,待到大顺军打了败仗之时,可以说是兵败如山倒,一触即溃,原有根据地的老百姓也不支持大顺军,这使得大顺军只能不停的逃遄,以至于最后被消灭。

第二个原因:大顺军不但没有好好的将根据地巩固,就连基本的守城都做不到。如果说明军战斗力不行的话,那至少它守城还是不错的。大顺军连守城都守不好,怎能不败得快呢?其实,不管是当时的人们还是现在的人们说李自成的大顺军是流寇,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一个连城都守不好,只会不停的东奔西走,遇到强大敌人就只会启程而走或很快投降的军队,能够有多大的前途取得胜利呢?按道理来说,李自成的精锐部队还是有那么几万人的,但这几万人同样只擅长野战而不善于守城,何况,山海关一战就将李自成的这几万精锐部队消灭殆尽,靠其他的军队来抵挡满清和吴三桂的虎狼之师,能行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不善于守城可以说是李自成失败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第三个原因:李自成集团的局限性。在明末的乱世中,李自成及其大多数手下只看到了他们面前的敌人明朝政府及军队,看不到在当时也有实力同他们一决雌雄的满清八旗劲旅。应该说,这是李自成等人很大的一个失误。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预料到满清会成为他们强劲的对手,所以在对满清的八旗军队作战方面显得准备不足,以至于最后怀着侥幸的心理去同吴三桂作战,幻想着打败吴三桂后再打满清军队,哪知事实却事与愿违。应该来说,李自成等农民军领袖的眼光太狭窄了,这是他们的局限性。

第四个原因:李自成到了北京城后产生了很大的骄傲情绪,军队纪律急剧下降,在对待明朝政府的投降官员方面也有很大的失误。在进入北京城之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大顺朝的天下已定,吴三桂十有八九会投降,江南一片也会传檄而定,几乎所有的人都只看到胜利,看不到失败和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大顺军又出现了几大失误。第一个失误,军队进城。军队进城的结果就是纪律的迅速败坏,抢占民房,掠夺财物,强奸妇女......可以说已经变成了一群土匪。此举造成大顺政权迅速的失去了民心。第二个失误,大顺军对已经投降的明朝官员严刑拷打,逼迫他们交出自家的财产。此举在士大夫当中影响特别不好,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吴三桂的反叛。本来吴三桂已有投入大顺军怀抱之意,但此举彻底的寒了吴三桂们的心,他们感觉,所谓的大顺军只是流贼,永远不可能成大气候的。再加上李自成等将包括吴三桂父亲在内的三十余人抓了起来,并且严刑逼供他交出财产和美妾(就是陈圆圆),这使得吴三桂内心大为光火,心想:连自己的家人和财产都受到了李自成大顺军的侵害,跟着李自成又有什么前途呢?所以,这第二个失误直接造成了吴三桂的反水,致使李自成的千秋王业毁于一旦。由于李自成的骄傲情绪,加上他所犯的两个严重失误,大顺军在山海关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五个原因:李自成在关键一战——山海关战役中没有集中兵力。李自成从西安出发远征幽燕之时,带去了20万大军,到了山西之时,分兵两路:一路由刘芳亮率领,约十万人,负责占领河北的几个地方;另一路由李自成亲自率领,这是主力,约有十余万人,中途为了守卫山西留下了三四万人。这样,最后跟随李自成

到达北京城下的就只有七万人了。山海关之战时,李自成留下一万人守北京城,只率领了6万人参战。而对手吴三桂手上有4万人,再加上满清的八旗军队有十余万人(个人查了资料好像是15万人),二者相加几近李自成大顺军的三倍。在大顺军战斗力不比对手强(来到北京后除了个别部队外,其他部队的战斗力均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纪律败坏的原因),士气又远不如对手的情况下,人数再远远的少于对手,李自成焉能不败?由于兵力的不集中,加上士气下降,又基本没有预料到满清八旗军队会突然冲杀出来,所以,李自成的大顺军队一战就损失了一半多的力量(约3万多人),而其他的2万多人,士气更加低落,很快就如鸟兽散了。而李自成带到北京的这7万人,应该是整个大顺军最为精锐的部队。最为精锐的部队都被消灭了,其他的部队还能不败吗?所以,由于李自成低估对手而没有带足部队来北京,应该是李自成除了没有建设好根据地和没有正确对待明朝的投降官员以外的最大失误。

3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小编认为主要原因无非以下三点:

第一、没有大局观

作为一位领导者,他没有一个统筹全局的观念;没有与之地位相匹配的智慧;没有与时俱进的政治觉悟。李自成进京之后,最愚蠢的做法就是登基称帝,给了明朝各藩王讨伐他的口实。如果他能够效仿当年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大明江山徐图之的话,我想历史将会改写。

第二、阶级矛盾处理不当

李自成作为农民阶级的代言人,存在着农民阶级特有的局限性。百万雄兵的后勤补给几乎为零,大军所用粮草全靠沿途抢劫,这样的军队与土匪何异?再加上李自成无论对长安还是北京都是没有当做自己的根据地来对待,对长安城大肆破坏,进京后更是大兴杀戮之事,将阶级矛盾进一步突显。

第三、用人不当

众所周知,李自成用兵不重品行,只重战功。所以手下大将多为土匪出身,军队所过之地犹如蝗虫过境,民怨沸腾。对于谋士也是如此,前期任用谋臣李岩,后期由于自己对李岩的猜忌,又重用了品行不端的牛金星。最终名士李岩被牛金星所害,使得军心不稳。

以上三点,我认为是李自成失败的三大主因。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个人浅见,不喜勿喷,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4

李自成的兵败,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吴三桂降清。吴三桂本来是愿意投降大顺的,但是李自成的一个迷之操作,默许了手下人霸占吴三桂的爱妾。本来大顺是汉人政权,吴三桂是愿意归降的,这个事让吴三桂负气之下倒向清朝。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大顺军队闹鼠疫,战斗力急剧下降。

第三个原因是大顺建立了政权后,对前朝官员压榨打击,使得一个农民政权没有了主要的管理人才。

5


李自成失败原因很多,网上有很多观点,普遍认为,进入北京后,“腐化堕落”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其他还有“鼠疫说”“游寇说”“民心说”等多种说法。我认为,“战略失误,四面受敌”,是李自成失败的根本原因。

“战略决定格局的高度,战术决定格局的深度,战场决定格局的大小。”李自成的战略失误改变了博弈双方力量的对比,并最终被淘汰出局。

李自成的战略失误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战略失误之一:攻占北京,登基称王,幸福来得太突然。

过早称王,是李自成自己都始料未及的。他挥师兵临北京城下,更没想到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唾手可得。本以为能逼迫崇祯皇帝给个“西北王”的帽子就可以收手了!结果,守军放弃抵抗,投降了。


然后呢?崇祯皇帝上吊了!如果崇祯帝活着,李自成会杀他吗?!从目前的资料看,不但不会杀,还会善待,这从李自成没有杀崇祯的三个儿子看出来。崇祯活,李自成可以轻松号令天下,崇祯死,还有挽救的余地吗?有的!但此刻,崇祯一死,李自成却犯下了第一个致命错误。他草率地称帝,成为大顺朝开国皇帝。过了皇帝瘾,很幸福,是吗?他高兴太早了!这可不是好事。如果他缓称王,完全可以从崇祯三个儿子里立下新皇,“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不致于群龙无首,形成多方势力各自为阵的军阀割据局面。而群雄割据这样的结果事实上形成了,更直接影响了有着举足轻重作用、格局的制定方之一的吴三桂的归宿抉择。

战略失误之二:未能招降吴三桂,未能与清军斡旋。



吴三桂降而复反,李自成搬出吴父、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都不好使!这倒不是李自成没有这个格局,而是吴三桂在与清军的接触中有了一个“大胆想法”。他的野心彻底暴露,吴三桂竟然萌生了“借师平寇”的想法,意欲靠清军的力量打败李自成。这个“妄想症”的基础就是作为军阀的吴三桂,此时俨然是一个利益集团,手下拥有一批干将。他得知舅舅祖大寿降清受重用,这让他坚信,借助清军完全可以“一石二鸟”。“一是通过联合清军,剪除流寇,二是待时机成熟,另立山头”。事实上,他从骨子里压根儿瞧不起农民军。这也是为什么即便后来李自成御驾亲征,也改变不了“吃了秤砣铁了心”的吴三桂降清决心的根本原因。

彼时,包括爱妾陈圆圆和吴父的性命攸关都不能改变他的这个重大决定。足见吴三桂的野心已经膨胀到了极点。只是崇祯帝的死,爱妾被刘宗敏强占,家被抄,父亲被扣押做人质,无形中增加了他的怒气和怨气,增加了他背叛明朝的筹码。过去所谓“吴三桂一怒为红颜”只是戏曲的艺术表现“戏说”罢了,不足信也!

战略失误之三:对“吴清联合”的认识严重不足,高估了手中的胜利筹码。

过去有人用野史揶揄嘲讽李自成,手下无人敢领兵平定吴三桂。其实不然。李自成御驾亲征是想亲自说服吴三桂,放弃幻想,并以其父作为交换筹码,足够了!但李自成失算了!其实是李自成低估了三个重要因素:

1.低估了清军介入的可能性,对清军的准备毫不知情。然而,清军皇太极绝非等闲之辈!在获悉吴三桂传来将与李自成决战的绝密情报后,皇太极听从了汉臣范文程的建议,趁机叩关,入主中原。在李自成大军到来之前,即刻进行了八旗战争总动员。在太庙誓师,高明地玩儿了一把“贼喊捉贼”的把戏,“剿灭流寇为崇祯复仇”。这一切,李自成浑然不知!他此刻已经被吴三桂降而复反的怒火烧糊涂了。“怒火中烧,利令智昏”,吴三桂,你等着接招吧!

2.李自成急于收降吴三桂,分化瓦解对手方面却是“一错再错”。出征讨伐吴三桂前,清军的多尔衮以皇太极的名义修书李自成,希望能“共治天下”。李自成压根儿没有把清军放在眼里,他拒绝了。但此时的他完全可以趁机施以缓兵之计,拖住清军,或者联合清军消灭吴三桂。但他偏偏把这个帮手不失时机地拱手送给了吴三桂!


3.忽略了吴三桂与清军组成“联合集团”的可能性。李自成御驾亲征讨伐吴三桂,带领最精锐的六万大军,号称十万大军,直扑吴三桂。大家知道这场决战很重要,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李自成的军队不堪一击,战争结果不言而喻。但结果恰恰相反,农民军虽然远道而来,以逸待劳的吴三桂却没有占到一丁点甚至一丝一毫的便宜!

吴亲率关宁军精锐五万迎敌,双方激战于山海关外的一片石。两天战斗,两败俱伤,但大顺军逐渐取得了战场主动,眼看吴三桂的关宁军,招架不住,在大顺军面前开始节节败退,但依然很顽强地战斗着,而这场战斗,大顺军战斗力之强悍,分进合击,井然有序,令人刮目相看!双方都孤注一掷,拼尽了实力和战力!

最后的时刻到来了!已经伺机而动的清军,早已经是倾巢出动,誓师后,集结了举国之力,足足15万人马,号称20万大军。他们一声令下,以全部骑兵,直接冲击大顺军后翼,风卷残云,摧枯拉朽,并狂喊“闯军败了,闯军败了”,经受不住骑兵马队的疯狂冲击,李自成的农民军被像麦子一般一茬茬地收割!吴之关宁军乘机反扑,前后夹击下,原本赢得战场主动权的大顺军全面溃败。此战,农民军损失了三分之二的精锐之师,大将刘宗敏受箭伤,全军败回北京。

战略失误四:轻易放弃北京城,这是一个严重的战略和战术失误。而且这个战略、战术的失误更加致命。

败回北京的李自成怒杀吴父,带领军队撤出北京。什么?这么轻易就放弃了都城吗?!关于损招,臭棋,我们今天已经无法从更深层面解读李自成放弃北京的战略企图是什么了,但我们却可以知道,明朝在此建都三百年的基业,一套完整的完好的国家治理系统却被李自成轻易地交给了清军。


很多人知道,清承明制,其实就是这套完整的制度。如,大清律就直接照搬明朝。李自成为什么仓促退出北京?!为什么没有带走归降的明朝“公务员”们,他们个个都是“岗位能手”,没有带走,也没有屠杀,却留给了清军?!而他们却带着对崇祯的无比怀念,对李自成的怨气继而投降了清军。这样,满清的国家制度瞬间启动了!其实在史书中可以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有学者认为,李自成退出北京是其军中爆发鼠疫所致,历史记载“贼过处,大疫也”,这正是李自成失败“鼠疫说”的一个证据,间接说明放弃北京是李自成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下下策!

另外,李自成失败,过去很多人认为是他进京后,腐败导致,但在史书记载中,所谓腐败都离不开“追赃助饷”,而据此作为李自成军纪败坏的证据,但很牵强。无论是“均粮免赋”还是“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都显示其军纪严明,短期腐败就让其丧失战斗力实在不靠谱。


还有一种“民心说”。这种说法认为他失去了民心。对此,我不赞同。因为他在北京拷打明朝士绅,为了筹措军饷,不抢百姓,走了极端,并因此失去了官绅士大夫之心,却是真的!这些人后来均为清军所用,实在是李自成的损招,但也是无奈之举。若其进军江南富庶之地,真有可能解决军饷问题。而从北京败退后,他尚有20万之众,只要后续战略战术得法,或还有翻盘之机会。但在九宫山被乡民误杀,提前结束了李自成的历史使命,令人一声叹息!

其余部群龙无首,一部分归顺南明永历帝后坚持抗清,创建了著名的“忠贞营”,涌现出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李来亨等。最后,没有稳固的后方根据地,加上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都是其失败的原因。

总结:李自成只看到了吴三桂是绊脚石,殊不知,清军才是拦路虎!眼光不够远,眼界不够宽,格局不够大,跟头自然栽!在这场博弈中,李自成不是走错了一招棋!而是连续出败招,把主动权拱手送给了清军。他虽然接受了大量明臣的投降,却不善于笼络人心,过度地“追赃助饷”,致使官宦士绅站在了对立面,以至于满清打出“为崇祯复仇”的幌子,他们无力、无心辨别,仓促投入清军怀抱,再次背叛而去。或因军中染鼠疫而轻易放弃北京城,既失去了凝聚人心的天赐良机,又轻易把治理国家的一套制度完整完好地送给了满清,让清军兵不血刃占领北京,更让自己在战场处于被动。至此,败局已定!

6

李自成作为明末的农民领袖,将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推倒,建立了自己的大顺政权,但这个政权仅仅昙花一现,存在42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什么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存在这么短暂,李自成又是什么因素导致兵败?笔者仔细翻阅了那段历史,觉得兵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团结一切团结的力量,拷掠前明官员,失去士大夫支持。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百万之众以摧古拉朽之势拿下北京城,存在276年的大明王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而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深得老百姓的民心,但是部队要养,钱从哪来,所以李自成的部下就压榨这些明朝的官员和地主阶级,不交钱的严刑拷打,本来这些明朝官员既然已经归顺了大顺政权,还可以帮助大顺政权出谋划策,治理辖区,结果这样一搞,彻底失去了士大夫的支持。

瘟疫发生,战斗减员严重,且吴三桂降清,导致受到了关宁铁骑和满清的双面攻击。

  • 根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灾害频发,其中发生过三次大的旱灾,旱灾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大量灾民没有吃的而逃荒,而老鼠也没有吃的,就跟着老百姓一起迁徙,而寄生在老鼠身上的鼠疫杆菌就这样传给了人类,然后传给了更多的人,传给了李自成的士兵,导致大顺军队减员严重,战斗力那就更不用说了。
  • 李自成也多次派人去说服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投降大顺,本来大顺政权也是汉人建立的,李自成首先想到的就是归顺大顺政权,但是当他听到自己的父亲吴襄还有自己的家族30多口被没收了家产,更可气的是李自成的手下大将刘宗敏霸占了自己的爱妻陈圆圆,消息传来,李自成冲冠一怒为红颜,改投降大顺变为顺清,最终在与李自成决战一片石的战斗中联合清军战胜了大顺,从此李自成一蹶不振。

三、进京之后军心涣散、腐败堕落导致战斗力下降

李自成进京之后曾下令“敢有伤人劫掠者斩”,初期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没过几天,这帮农民军便暴露了匪性,压榨地主阶级,更可气的是还针对京城老百姓颁布了“十户保”,即有一人逃离京城,其他九人就要遭殃,当准备攻打吴三桂时,竟然无人应战,都想享受荣华富贵无人出征了,最后不得不亲自带队出征,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李自成的军队与之前严格的作战纪律相比,变得军无斗志,腐败堕落,这也为后来的战败留下来伏笔。

四、缺少治国的谋士,自身目光短浅,没有治理国家的战略眼光

  • 李自成身边的谋士大多是一些底层的知识分子,他们缺乏从政治国的经验是必要的,在加上李自成错杀李岩,牛角星私走,他的身边更没有靠谱的谋士,如果李自成能够学习朱元璋那样,广收天下人才,能够让他们分担起治国从政,那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可能就会顺利很多,也会更长久。
  • 李自成自身也是农民出身,他根本不是一个充满远见,有明确目标的人,他根本就没想过如何治理国家,他可能只是想着能够享乐,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可以了,从他上书崇祯皇帝要求封西北王就可以看出他的眼光并不长远,而且对满清的布防非常轻视,从这点也能看出他非雄才大略之人。

综上所述: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是必然的,只有自身拥有卓越的眼光、非凡的领导才能和驭人之术,加上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更长久的维护自己的统治。

7

看了大家的回答,都比较客观,我非常赞同。现在我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算是茶余饭后的闲聊,旨在增加一些趣味性,不作为正式答案。在诸葛亮的马前课第九课中曾预言了清朝的崛起。原文为:水月有主,古月为君;十传绝统,相敬若宾。解曰:水月有主清也,古月胡也。而且清朝正好经历了十代君主,终于宣统,实在神奇。所以,我认为,李自成失败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这是由他的使命所决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而李自成的使命就是推翻大明江山,而不是坐江山。因为明朝的气数已尽,需要一个新的政权来接替,这个新的政权就是清朝。李自成所起的作用就是为清朝的崛起作嫁衣裳,所以李自成必然失败。至于李自成缺乏远见,流寇思想,没有建立根据地,以及骄傲自满、决策失误、丧失警惕、用人不当等等,都对,这是由他肩负的使命和扮演的角色所决定的,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失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就是这样,万物有始终,帝王有兴衰。社会的发展乃至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也是这样!


8
  • 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及时从农民起义者到国家统治者身份的转变。李自成于1644年进入北京城后,受到了广大百姓的热烈欢迎,此时他仍然停留在“开仓放粮”“杀富济贫”“诛官平愤”的原始阶段,而丝毫没有对形势的变化而采取及时的应对。纵观当时的全国局面,李自成虽然打进了北京城,灭亡了明朝,但盘踞在南方的明朝诸王势力仍然非常强大;西南的张献忠大西政权也作为一股新兴势力虎视中原;据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仍然在降顺或降清的决定中举棋不定;关外的满清政权正在等待时机,准备入主中原。可以说,当时的形势是非常凶险,但也是非常明朗的。但李自成不论从天时,地利,人和,他都占有绝对的优势。现在的一些文艺作品或者一些说法把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归咎为“耽于嬉戏,腐化堕落”,严格来讲是错误的。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错判了当时的全国形势。首先从政治上我们去找一下原因,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大多数官绅地主认为明朝气数已尽,天命当归于李自成,于是把改朝换代看成非常平常和正常的一件事,他们为了自身利益争先恐后的归附于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新王朝的元勋功臣。有的人虽然不愿承认这个事实,但个人的意愿在此时是无论如何不能逆历史潮流而行。虽然关外的满清政权在政治,军事都体现了一个新兴王朝的勃勃生机,但地处中原的官绅地主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首先考虑从语言、着装、风俗都有很大差异的异族政权,这对他们来讲无异于欺师灭祖。关于这个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给事中时敏声称天下将一统,他赶往李自成部报名时大门已关,他一时情急,敲门大呼:“吾兵科时敏也!”才得以放入。考功司郎中刘廷谏在报名时,李自成的丞相牛金星说他岁数大了,胡子都白了。刘廷谏赶忙回道:“太师用我的话胡子自然就变黑了,我还年轻着呢。”史可法有句非常有名的话印证了当时的情况:在北诸臣死节者寥寥,在南诸臣讨贼者寥寥,此千古以来所未有之耻也!反观李自成是怎么做的呢?他首先接收了明朝皇帝的内帑,并没收了宗室、国戚、勋贵,太监的全部家产。随后以助饷为名,对官绅地主展开了残酷的追饷,虽然说是以官职品级大小定银数多少,但实际上几乎是抄家,并强逼他们根本拿出来的数量,后来又变本加利到须缴纳黄金五百两方能保命。为了追饷,李自成政权设置了数十种刑具,很多人都是活活受刑而死。这样无异于把他们推到对立面。在录取官员方面,原来明朝的官员基本占很少数,根本没有机会进入新政权工作,而且大顺政权录用人才的原则是未曾出仕的举人,这样一来几乎使原来明朝政权下的官员完全处于被打压的状态。气的原来的一明朝官员大骂道:“是岂兴朝之新政哉,依然流贼而已矣。”凡是一个新兴的政权必须要想办法吸纳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原来有统治经验的官吏。但李自成的作法完全是将他们推到自己的对立面,是非常不明智的。我们再从军事上讲讲李自成,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其主要的军事对手还是满清政权,张献忠地处西南,当时尚未与李自成形成逐鹿中原的局面;盘踞南方的明朝势力正在为了拥立新君斗的不可开交,根本无瑕北顾,只有关外的满清政权与李自成仅一关之隔,且满清政权一直存有入主中原的野心,随时处于爆发战争的可能。但李自成错误的认为他们与满清政权没有直接的矛盾冲突,以往也没有什么过节,因此把大部分军队布防于西北和湖广,河南,山西等地。吴三桂答应投降后,他仅派兵八千驻守山海关,这样的兵力实在过于单薄。在对待吴三桂的问题上,李自成轻信了吴三桂的谎言。吴三桂于1644年三月决定投降李自成后,亲率大军进京朝见新君,但走到半路上听到一些他父亲被抄家的消息后,决定返回山海关,并杀了山海关八千守军个措手不及,山海关又重新回到了吴三桂手中。但此时的满清政权也在争取吴三桂,吴三桂于是在答应了清朝的要求后与李自成玩起了两面派的手腕,在李自成知道上当后,怒而发兵进攻吴三桂,但在山海关被吴、清联军击败,清军趁势攻入北京城,李自成也只好草草西撤。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无论政治还是军事,李自成都犯了严重的形势错判,这也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9

苍茫大地认为: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是必然的,理由如下:




一、李自成军队进京后的腐败成风。

李自成军队一直以爱民如子、纪律严明著称,但这一切在老李攻下北京城后改变了,你有兴趣可以读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老李进京四十多天,从上到下腐败成风,大家开始尽情享受胜利成果,开国第一武将把山海关总兵吴三样的爱妾陈圆圆抢去,妃子宫女都成了义军的最爱,到吴三桂降而复叛时,李自成带四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但老李晃三晃、摇三摇才上得马来,要知老李可是马上皇帝呀!四十天前还在亲自指挥攻打北京城呀!大帅如此,四十万大军在京城享乐四十多天,床战功夫胜于马战步战功夫,美女白银软化了他们的身体,软化了他们的战斗意志,战 力大不如前!令人扼腕叹息。四十多天前那可是一支横扫干军如卷席的精锐呀!

二、没有巩固的根据地,使自己沦为流寇。翻开历史,你会发现自成和吴三桂开始打成平手,自成没想到吴三桂做了汉奸,请来了主子兼帮手多尔衮,自成初战败了,他本来可以仿照司马懿对付诸葛亮,廉颇对付白起的战法居坚城北京而守,避其锐气,等多尔衮吴汉奸联军囤兵于坚城之下日久,再击其惰归。可是由于他没有牢固的根据地,胜了自然太平无事,败了只能一路疯狂撤退,正面要对付多尔衮吴汉奸联军,背后还有明朝叛军地主武装的袭击,成了丧家之犬。

三、错失良机,没有乘胜追击。毛泽东有诗云: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自成占领北京后,军事统帅刘宗敏忙于以追脏名义,敲明朝所有大臣大地主的竹杠,各种形罚无所不用其极,忙里偷闲还要抱抱陈圆圆;丞相牛金星忙着大宴宾客、报报私仇;土兵们在忙着抢女人、抢银子…外围呢?吴三桂手下还有数万号称大明战力第一、从未打过败战的精锐关宁铁骑,吴还守着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山海关;吴的外围是十几万身经百战、如狼似虎的大清士兵;江南还有近五十万大明官军;即使在黄河流域也没有完全肃清残余势力,李自成集团以为占领首都,天下传檄而定,不免草莽!他只是派一个降将唐通去接收山海关,不免愚蠢,几十万大军困守四面是敌、危机四伏的京城,无所作为,还以为自己是天命所归,未免无知。他应该派刘宗敏这种一等一的大将率二十万以 雄兵去兵临山海关下,吴三桂若降,许以高官厚禄,让他带兵甲易地而居;如首鼠两端,以他父亲、陈圆圆等山海关明军家属为质,断其钱粮,先礼后兵,逼其投降,关宁铁骑再狠,崇祯已亡,国都已丧,关宁铁骑已是丧家之犬,加之家属被执,里无粮草,外无援兵,死蟹一只,不战而屈人之兵最佳,即便开打,闯王兵马也是百战雄师,一战而定完全可能。如能扼住雄关山海关,多尔衮长着翅膀也飞不进关内;先稳定北方后,立刻挥师南下,先礼后兵,抚剿结合,扫平南方,天下治理三年,国富民强后,再与满清大决战,这是当时最牛的一股势力,所以必须放到最后。先决战胜则罢了,不胜南方会趁机作乱。

四、“均田免粮"的口号本身就有很大的毛病。熟悉《史记》的朋友,看到刘邦攻入秦都咸阳,萧何在干什么?收集户藉和地图。收集户藉就是为了将来刘氏集团准备兵源、财源。什么闯王来了不纳粮这种口号只能维持一时,不能维持一世。百万雄师(估计真实的在六十万),还有庞大的文官统治系统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钱哪里来?最后出个昏招,让铁匠刘宗敏不打铁了改行去打人,铁匠嘛有的是力气,下手难免重些,拷打!把大清的在京几乎所有官员都得罪光了,已经降的也心惊胆颤外加心寒,可以说逼反了所有原来的大明官员及地主,没降的南方残余势力也会负隅反抗。山海关的吴三桂做汉奸当然遗臭万年,他冲冠一怒为红颜复反,闯王难逃其咎。为了解决国家机器的运转费用,拷掠出白银七千万两,得罪了天下所有大明原官员、地主庞大集团,这笔买卖亏大了!‘均田"可改为耕者有其田,这是可以做到的,没收老朱家的大部分土地,老朱家到灭亡时已有百万人口,穷奢极侈,保证其基本费用即可,民愤极大的杀之;兼并大贪官、大地主的非法土地。“免粮"改为“减赋",这是应该的,让天下百姓耕者有其田,休养生息,但征税缴租还是应该的,解决国家机器的运转费用,地主也要吃饭的嘛!

望斧正!

10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历史给出了另外一个答案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陕西米脂李家站村出生了一个婴儿,此人就是李自成。据说在李自称出生的当日,其父梦见一个身材高大的黄衣人走进了家中,随后李自成诞生。其父因此将他的小名改为“黄娃子”

崇祯二年冬(1629年),边民因不满朝廷的高压政策纷纷举起义旗。李自成跟随农民军四处征战,成为了一名英勇善战的士兵。崇祯六年(1633年),李自成投靠了他的舅父高迎祥,成为了高迎祥手下的闯将。

李自成

崇祯九年(1636年),高迎祥在黑水峪(今陕西省周至县黑河口)兵败,被新任陕西巡抚孙传庭所杀。高迎祥残部投奔李自成,李自成被推为“闯王”。

李自成当上“闯王”之后,率领手下四处征战,与明军将领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等进行了多次交手。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领数十万大军攻下潼关,杀死守将孙传庭及其手下4万多人,占领陕西全境。

孙传庭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为大顺。同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百万大军杀入北京城,太监王德化打开德胜门,崇祯皇帝逃上煤山自尽身亡。同年四月二十六日,吴三桂与清军联合击败李自成,李自成逃出北京城。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李自成兵败九江并逃往湖北通城九宫山,不料在九宫山被当地武装袭击,战斗中李自成被当地老农杀死(李自成一死至今未有定论)。大顺政权自此逐渐瓦解,直到最后灭亡。

以上是李自成一生的经历,李自成虽然已经死去数百年。但一直以来,对于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后世都认为根本原因是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迅速腐化变质,丧失了民心。这几乎成为了历史定论,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

晚明形势

第一 李自成及其手下腐化堕落的历史资料出自哪里?

李自成及其手下腐化堕落的资料,大多出自明军和清朝所修的史籍。在这些书籍之中,几乎都是以贼称呼李自成等人,对其入京后的种种行为记录也多有不实之处。这方面的史书有《明史·李自成传》、《明季北略》、《平寇志》、《绥寇纪略》等。在近代,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则将李自成的失败定调为自身的腐化与堕落,这一定论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依然如此。

实际上,经历过当年李自成入京的不少人士如范文程、吴梅村等人曾在传世的书籍、传记中都写明了大顺军在北京期间一向军纪严明,鲜有发生士兵抢夺居民财物之事,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哗变情形。

清军

第二 李自成入京仅23天,百万大军真的被腐化了吗?

三月十九日大顺军进京,四月初十日左右得到吴三桂率部叛变回军攻占山海关,十三日晨李自成、刘宗敏亲率大军离京平叛,其间最大时限为 23 天。在这23天时间里,李自成及其部下面临着虎视眈眈的清军、又有摇摆不定的吴三桂,情形依然十分危急,部下疲于防守、征战,哪来的时间享乐?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李自成进京

第三 李自成到底有没有失去民心?

很多人认为李自成的失败是失去了民心,而失去民心的原因就是自身腐化堕落。实际上,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并未对城中居民造成多大伤害,反而是清军进入北京之后,下令将北京中、东、西三城的居民全部驱逐出去,并且强制性地要求剃头。清军的这种举动难道会比李自成更得民心?为什么比李自成更加暴虐的清军却没有因为失去民心失败呢?由此可知,所谓民心不过是一个苍白的借口而已。

李自成与手下

第四 李自成失败的根源在哪里?他忽略了什么致命问题?

李自成失败的根源在于他们将民心的范围放得太小,把穷苦农民作为民心的唯一基础。因而李自成一贯推行打击地主豪绅的政策没有改变,这种政策在起义初期能够起到奇效,将广大的苦难群众动员起来进行战斗。

但政权建立之后,这种一味打击地主豪绅的政策没有得到及时更正,而是以更加残酷的手段进行镇压,又加之不懂得爱惜人才和保护知识分子,因而引起了士绅阶层的集体反对。李自成失去了这些人的支持,必然寸步难移,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剃发令

最后,满洲贵族与汉族士绅群体相互勾结,构成了对大顺军的压倒性优势。李自成不懂得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不懂得对地主和士绅进行既团结又斗争的方针、既吸收又改造的办法,因而其失败是必然的。1949年,中国历史给出了答案,解决了李自成的这个致命难题。

由此可见,李自成的失败是战争力量博弈的结果,是内部矛盾激化与外部入侵导致的结果。

李自成之墓

因此,李自成的失败是路线的失败,是斗争策略的失败,虽然其自身有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等缺点,但单从其自身腐化堕落的角度来推定其失败是不客观的,将其冠以“流寇主义”的帽子也是有失偏颇的。

参考文献:《李自成》、《甲申三百年祭》、《明季北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