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权在蜀汉的话只会增加诸葛亮的负担!

从能力上来说,黄权可以替诸葛亮分担不少。

黄权在刘璋手下为官时,当听说刘璋要邀请刘备入川,瞬间就有所意识,并极力劝谏。

只可惜刘璋没有听从。

归附刘备后,在汉中之战和夷陵之战中,黄权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

尤其是汉中之战的胜利,在出谋划策方面不仅仅只是法正之功,更有不少黄权的功劳。

《三国志.蜀书.黄权传》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至于夷陵之战,黄权也是积极建言,只可惜刘备没有采纳其言。

黄权最后被迫降魏。

以上表现再加上《黄权传》最终录入《蜀书》而非《魏书》,足以说明黄权在刘备集团的表现和贡献是大于在魏国那边的。也说明其能力的突出。

从政治上考虑,诸葛亮不需要黄权的能力。

黄权的能力是很强的,尤其是军事战略意识和战术水平。

但是诸葛亮不需要他。

黄权出生于巴西阆中,是地道的益州本地政治派系。而蜀汉内部的政治派系复杂,刘备时期派系矛盾还不明显。到了诸葛亮时期就非常激化了。

诸葛亮作为荆州政治派系的领头人,他为了保证荆州派的地位,所以对东州派和益州派的打压力度非常大。

而诸葛亮用人也都是以荆州派为优先考虑,其次再是政治派系以外的人物(比如马岱、王平、姜维等)。至于东州派和益州派皆不予重用,不仅不重用而且还有施以打压。

总结:

如果黄权留在了蜀汉,一定和东州派的李严一样,受到掣肘和打压。

所以黄权非但不能替诸葛亮分忧,反而还会增添诸葛亮的负担。因为诸葛亮还得想个法子、找个理由把黄权给打压下去。

诸葛亮还更累,搞不好还少活几天!

最佳贡献者
2

在蜀汉,第一军师便是诸葛亮,他在随刘备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给刘备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可以说功劳不浅。而刘备对诸葛亮也是十分的尊敬,当时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便是刘备三顾茅庐,他肯放下身段去请一个当时没有官位的人,这就足见他的真心。


刘备对诸葛亮非常的信任,无论大事小事均会与诸葛亮商议,当时他预料到了自己的儿子刘阿斗不会有很大的出息,当时就嘱咐诸葛亮,如果刘阿斗不行的话,可以把政权让给他,这也足够体现出他的信任了。但是除开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还有一位谋臣,尽管他的名气可能不像诸葛亮那么大,但是他对于刘备的贡献丝毫不少,而且非常的忠心,这个人就是黄权。


黄权一开始并不是刘备的手下,他原本是刘璋的手下,后来因为一些特殊的情况投靠了刘备。但是刘备并不是很信任他,只是信任诸葛亮。当时刘备只想去报复吴国,什么事情都没有想,也不听朝廷中其他人的劝谏,而黄权苦口婆心地劝他,他也听不进去。后来果真惨败,自己输了个精光。由于一开始他把黄权派到北方去驻守军队,但是他失败了,黄权也失败了,最终成功被俘虏,投降曹丕。


这对于刘备对于蜀国来说绝对是一大损失,因为在刘备逝世后,蜀国的大小事务都是归诸葛亮管,特别是北伐战争的时候,诸葛亮又要规划又要带领作战,疲惫不堪,而且要解决粮草问题,这为日后诸葛亮的病逝打下了根基。但是如果黄权在蜀汉的话,可以帮助诸葛亮分担,粮草都不成问题了,诸葛亮也就不可能累死在五丈原。


毕竟黄权也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同样也是一个有毅力的人,这从当年黄权还在刘璋手底下和刘备抗争的时候就可以看出。后来刘备把黄权收入麾下之后,黄权也尽可能地为刘备谋划。所以说刘备对黄权更多的是一种懊悔和辜负,因为他对黄权的不信任,导致他只能向曹魏投降,这也是刘备的一大损失。所以他才会说,“辜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3

黄权,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如果有他的存在,可以帮到诸葛亮很多。

一、黄权的能力出众

在有关的载中,他曾经提出了三次事关重大的谏言,并且在后续的发展中都证明了他眼光的准确。

黄权的第一次谏言是在刘备夺取益州之前。

时别驾张松建议,宜迎先主,使伐张鲁。权谏曰:“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璋不听,竟遣使迎先主,出权为广汉长。

张松是个没节操的人物。在他还效忠刘璋之时,就与其他势力眉来眼去了,他先示好曹操,继而示好刘备,哪个势力强就押宝谁。像张松这种毫无忠诚度可言的人,可以说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坏的,比如明朝崇祯年的总督洪承畴,投降满洲继而对大明反戈一击,堪称满清入主中原第一功臣。这种带路党,对任何一个国家、政权都是极大的祸害。

刘璋此人虽然能力平庸,野心也不大,但是对张松这种有才的人物还是非常信任的。而黄权则一眼看出问题的严重性,不建议刘璋邀请刘备进入益州。

这一次,黄权猜对了,老辣骁勇的军阀刘备不是甘愿寄居人下之人,他轻而易举的取代了刘璋成为了益州之主。

黄权的第二次谏言在汉中争夺战。

及曹公破张鲁,鲁走入巴中,权进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于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黄权指出了汉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建议刘备夺取。刘备遵从了他的建议,大破曹军,顺利夺取汉中,整个战争期间,黄权出了很大的力。刘备进位汉中王,声势地位煊赫一时,黄权功不可没。

黄权的第三次谏言在刘备筹备夷陵之战前。

及称尊号,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及吴将军陆议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

黄权建议由他担任先锋先行出击,刘备坐镇后军,不宜妄动。这一次,刘备也没有听,或许是出于对自己多年以来军事素质的自信,又或是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想最后拼搏一次为刘禅留下一个强盛的大国,他亲自担任先锋出击。这一仗,天时地利都不在蜀汉一方,吴国组织的士卒更多,统帅陆逊采用了更稳妥的策略击败了刘备。

夷陵之战,蜀汉折损了太多中青层人才。“白眉最良”的马良死于乱军之中,刘备一手提拔的冯习、张南战死,可以为蜀汉利用的五溪蛮族也损失殆尽。黄权没有退路,只得北上投降魏国。

可以说,这三次事例中,黄权表现出了中国古代一个臣子的大部分优秀品质:忠诚、有胆略、有勇有谋。


二、黄权存在的作用

如果黄权能够继续留在蜀汉,对于蜀汉的局势、国运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在蜀汉宿将关、张病故,辅翼法正、庞统、马良等人相继去世的情况下。黄权无疑是现存的身份地位较高的人,甚至极有可能与诸葛亮一起成为刘备的托孤重臣。

在诸葛亮南下平定南中之时,黄权可以坐镇后方,他本就是蜀中人士,并且擅长政务,在他的管理下,蜀汉的政治机器可以流畅地运转。他熟悉军务,可以镇守北方的汉中,也可以在东边的永安防御,曹魏,孙吴绝不敢轻易进犯。

待诸葛亮平定南方之后,黄权也可以随他一起北伐,在街亭一战有他兜底不至于让马谡出这么大的乱子。事实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可用的人手实在是太少。赵云、邓芝被派遣作为疑兵,魏延带的是蜀汉军主力,王平资历不足,再加上诸葛亮有意培养马谡,于是让他作为先锋到达街亭做一系列战略部署。如果黄权在,很有可能是黄权为主力先锋,马谡作为副手提供参谋建议了,这样曹魏方张郃会碰到一块硬骨头,不会这么轻易就拿下街亭。

又或者,黄权可以代替其他人镇守南中,蜀汉的其他青年将领马忠、向宠等人便可以不再需要在南方蹉跎,而是跟随诸葛亮一起北伐立下更大的战功。被刘备称赞的“性情淑均,晓畅军事”的青年将领向宠,就是因为在南中各郡浪费人生,最终死于蛮兵叛乱的。对比魏延早年就跟随刘备担任部曲,经过无数的战场淬炼,才逐渐成长为蜀汉的依仗,栋梁之才,如果向宠有这么多的机会,谁说就不能循着轨迹成为第二个“魏延”呢?

甚至若是诸葛亮仍然与历史一样因为过劳死,黄权作为有分量的话事人,也能更平稳地处理蜀汉的内部争议。魏延与蒋琬、费祎等人不至于因为矛盾公开化而互相攻击。历史上,魏延因为与蒋琬、费祎、杨仪等人在诸葛亮死后矛盾彻底激化,一向独来独往的他要带兵继续北伐,此举也被蜀汉很多人视为要谋反、叛逆,最终被蜀汉内部人员合力绞杀。一代名将未能战死沙场,反而死于自己人手里,实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三、黄权是更合适的托孤重臣

另外,黄权远远比李严可靠。作为历史事实上的托孤重臣,李严有着严重的性格缺陷。

诸葛亮评价他 :“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平为大臣,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狭情志狂,若无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

陈寿也有相似的评价:“都护李严性自矜高。”“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李严甚至怂恿诸葛亮学习曹操加九锡之礼。此外,他还要求将巴东、巴西等五个郡合并起来,由他担任刺史。诸葛亮北伐时期,李严督运粮草不利,于是谎报传言,致使北伐徒劳无功。

这几件事,可以看出李严有着严重的权力欲望,并且心术不正,出了事情就推卸责任。他的同僚,蜀汉尚书陈震也评价他 “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意思就是李严这个人为人奸诈,用心险恶,不可接近。后来,李严被贬为庶民也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了。


四、结语

可以说,在真实的历史进程中,蜀汉失去黄权,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他不仅长于兵略,擅长治理,更可贵的是他是一个忠诚的人。这些性格品质大多也和诸葛亮重合,我想,若有他的存在,诸葛亮便会多一个志同道合的同僚,他的人生仕途也会多一份坦然与慰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人生目标也能向前更进一步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