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绍仪,字少川,1862年1月生于广东中山县唐家镇唐家村,1908年避末代皇帝溥仪讳,改名绍怡,1912年大清覆灭后,又改回原名。

唐绍仪是在富裕开明家庭长大的,其父唐巨川是上海颇有实力的茶叶出口商,族叔唐廷枢在李鸿章麾下办理洋务,经营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著名企业,深得李鸿章器重。

唐绍仪的人生机遇不错,少年时代,他赶上了曾国藩派容闳组织幼童公派留学美国。那时候,传统士绅子弟是不愿漂洋过海的,唐绍仪得益于开明教育,踏上顺风轮船,成了清廷官费资助的第三批留美幼童,这一批赴美深造的幼童中后来还出过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詹天佑。

唐绍仪在美国深造七年后,因朝廷顽固派抵制反对,中断学业提前回国。回国后的唐绍仪没有得到清廷的重视,好一段时间都是郁郁不得志的。

幸运的是,唐绍仪后来结识了袁世凯,在袁世凯的援引下,加之又有最早留洋的背景,唐绍仪逐渐蹿升为方面大员,成为晚清搞外交谈判的重要人物。

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复出收拾乱局时,唐绍仪被委以重任,担任南北谈判代表,谈判成功后,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唐绍仪出任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

其时,孙中山虽然放弃了大总统一职,但并没有放弃权力之争。当初,孙中山任大总统时,采用的是美国总统制,不设内阁总理,由总统直接统辖内阁。但在交权时,为了限制袁世凯,孙中山临时起意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因此出任内阁总理的唐绍仪便成了制约袁世凯的关键棋子。

袁世凯之所以赞同唐绍仪出任首任内阁总理,皆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有恩于唐绍仪,唐算是他的人。但唐绍仪并不简单,朝大了说,此人有很大的政治抱负,朝小了说,此人是不甘寂寞,不愿做傀儡之人,而且在政治倾向上,实为同盟会会员的他更靠近孙中山。

但袁世凯岂能受制于人,几个回合下来,唐绍仪的责任内阁就搞不下去了,最后只好被迫辞职,从此离开政治舞台。

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唐绍仪基本上就是民国政坛上的点缀和看客,直到1931年出任家乡中山县的县长。

中山县是孙中山的故乡,地位特殊,唐绍仪接这个差事,除了因为传统士人的家乡责任感,更多地是想以此为阶梯,重返政坛。

遗憾的是,1934年广东新军阀陈济棠以“索饷”为名发动哗变,最终将其逼走了。

之后的唐绍仪在香港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便搬去了上海。作为上海滩有名望的“寓公”,唐绍仪依旧如从前那样不甘寂寞,但因为在中原大战、宁粤分裂期间多次参与反蒋,他不仅与老蒋互不信任,后来更没能获得老蒋的重任。

1937年上半年,中日关系日趋紧张,老蒋迫于现实这才计划借用唐绍仪在外交上的声望与才干,要求他出使美国让美方出面调停,后又因耗资太大,转而让他以英美为中介,与日本直接接触谈判。

算算年龄,此时的唐绍仪已经是七十好几的古稀老人了,按说应该归隐“山林”,寻一稳妥之地安度晚年去,但从唐绍仪之后的表现看,他似乎依旧有寻机重返政坛的想法,并热衷于他所擅长的谈判斡旋。

争取重返政坛,发挥自身的政治能量,这本没有错,要命的是,唐绍仪没能看清身处的时局,日本人只想诱降国民政府,根本没有和平的诚意。抗战全面爆发后,他滞留上海对日谈判不仅不会取得任何成果,相反只会召来有意当汉奸的质疑与猜忌。

事态的确是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当日本人抛出“南唐(唐绍仪)北吴(吴佩孚)”的计划后,老蒋慑于唐绍仪的资历、威望,猜忌之心日甚,一再催促他离开上海,但唐绍仪却始终不愿离开,老蒋无奈,只好退而求其次,利用他以私人资格向日本探寻议和条件。

很明显,这是老蒋的勉强之举,权宜之计,稍有风吹草动,他是一定会调整策略来处理唐绍仪的。

也许是因为确实老迈的缘故,身处是非之地、危险漩涡,唐绍仪的反应十分迟钝,许多人打着他的旗号私下接触日本人,落水当汉奸,这对他其实已造成了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利,但他却还是坚持不抗、不降、不走的姿态,任凭老蒋对他的猜忌日甚一日。

日本人很卑鄙,在大力诱降的同时,还曾打算以绑架的方式逼唐绍仪就范。

在上海活动的军统获知这一情报后,尤其是土肥原亲自登门造访了唐绍仪,戴笠认为唐绍仪事实上已经落水,老蒋对此也是深为不安,他十分担心唐绍仪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出面组织伪政府,和自己唱对台戏。

就这样,军统暗杀计划秘密获得了批准。

现已明确,唐绍仪被刺是军统上海特区副区长赵理君牵头策划实施的。

唐绍仪有个故旧名叫谢志磐,据说是唐绍仪在中山县时的随从,后来秘密加入了军统。

为了成功暗杀唐绍仪,并能保证全身而退,赵理君、谢志磐利用唐绍仪有收藏古董的嗜好,策划实施了上门兜售稀世宝物,借机斧劈唐绍仪的行动计划。

军统的这次行动实施的很缜密,谢志磐先是探听到唐绍仪在一家古玩店看中了一件古瓷瓶,但因为店老板要价太高,未能成交。利用这个机会,军统立即重金买下此瓶,然后扮成古董商,由谢志磐带入戒备森严的唐公馆。

唐绍仪见到这件古董,又闻军统古董商要价不高,很高兴,这时,军统古董商表示,手里还有好货,因为急需用钱可以低价转让,唐绍仪听闻有这样的好事,立即约军统古董商第二天务必再来一趟。

这等于是彻底打消了唐绍仪的防备心理。

第二日,1938年9月30日上午,赵理君行动小组一行四人带着古董再次登门,唐绍仪看了十分满意,立即吩咐管家取钱。待管家去取钱时,行动小组趁唐绍仪不备,取出利斧,当场将之劈死。撤离现场时,他们伪装交易完满结束,出门时连声说,老太爷,留步、留步!从而顺利逃离了现场。

唐绍仪被刺后,国民政府拨给五千块丧葬费,安抚唐家后人,蹊跷的是,伪南京临时政府对此也相当重视,他们将唐绍仪列入“殉难先烈名单”加以悼念,日本人也表示唐绍仪之死犹如“巨星坠地”。

拨开历史的迷雾,如今的史学界是有公论的,唐绍仪投敌充任汉奸,没有真凭实据,军统刺唐,有防范于未然的意味,也有草菅人命的不当。

当然,唐绍仪也应该为己身惨死负有一定的责任,在凶险复杂的时局下,他一不该不甘寂寞,以致深陷猜忌漩涡;二不该幻想以议和救国,毕竟坚决抗战才是当时唯一的主题。

最佳贡献者
2

唐绍仪(1860~1938),清末、民国政府、军阀官员。字少川,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

1874年赴美留学。翌年赴朝鲜办理税务,深得袁世凯赏识。甲午战争前夕袁回国,委托唐代理袁职务。袁小站练兵,唐经管营务处。

1902年,被袁保荐为冿海关道。

1904年,清廷仼命他为全权大臣,赴印度与英国谈判。并于1906年4月与英国签订<续订藏印条约>。

1907年任奉天巡抚。后仼邮政部尚书。1912年袁窍国后,任命唐为内阁总理。后倒戈加入同盟会,被袁所忌,并于当年6月16日责令下台。

1917年9月,被孙中山任命为财政部长。南北议和时,他仼南方总代表。1920年后退隐家乡。

1930年再次出山参加阎锡山、冯玉祥组织的北平政府,被仼命为国府委员。1931年参加汪精卫、孙科组织的广州政府,被仼命为常务委员。后又加入国民党,被仼命为中央监察委员和政府委员。从大清到国民党,毎个朝代的官职他都当了一次,实属罕见。也说明他是个从政人才。

抗战爆发后留寓上海。因与上海大汉奸温宗尧交往甚密,1938年9月被国民党当作汉奸剌杀身亡。

3

1938年9月30日上午,上海法租界秋雨绵绵,阴霾沉沉。

位于福开森路的一座洋房门口,一辆蓝色轿车停了下来。从车上走下来三个人,为首的手里抱着一个大皮箱,后面是两个抬着木箱的伙计。

门外站岗的巡捕见是房主的老熟人谢志磐,赶紧打开了门。这几日,谢志磐似乎正在和房主人买卖一些古董,这已经是他们第三次来到府上了。

(上海法租界)

不过,按照规定,巡捕们还是对这伙人进行了仔细的搜查,除了藤箱里有一把剑和几件古玩外,只在木箱中发现了一个大花瓶,其余一无所获。

三人鱼贯进入院内,轻车熟路地来到客厅,管家早已上楼报告主人:“谢大少爷又来卖古董了,请老爷下楼过目。”话音刚落,一位老者早已满脸堆笑地出现在了门口,宾主寒暄几句落座后,便开始进入了正题。

谢志磐拿出皮箱中的宝剑,递给老者:“这可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配剑,请您老甄别。”老者接过宝剑,戴上眼镜,略一把完后,沉声说道:“这恐怕并非真品,大家都知道,戚将军的随身武器是一把佩刀,而非剑。”

气氛略显尴尬,主人赶紧转移话题,吩咐佣人为客人续茶,佣人随即转身离去。此时,谢志磐对身旁一人递了一个眼色,他赶快回身从木箱的花瓶中取出一把钢斧,绕到低头凝视其他古玩的老者身后,对准其脑袋一斧子劈了下去。

瞬间,对方脑浆迸裂,鲜血喷涌,颓然倒地。三人赶紧撤出客厅,临出门时,还装模作样地回身作揖:“请您留步,不必送了,我们马上去取另外的一个花瓶来!”从容关上房门后,三人还不忘齐刷刷地对着屋内恭敬地鞠了一躬,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死者是谁?杀人者又是谁呢?为什么杀手们会对他如此恭敬?

(唐绍仪旧照)

死者名叫唐绍仪,是声名煊赫的国民党元老级人物,在民国政坛上纵横裨阖,极为风光。

1874年,唐绍仪曾作为120名海外留学生之一赴美学习,后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1881年学成归国,先后担任驻朝总领事、与英国西藏主权谈判全权大臣等职。

辛亥革命后,唐绍仪出任民国第一任总理,后随孙文南下护法。1919年南北议和时,唐绍仪是南方的首席代表。1931年,南京政府任命他为中山县县长,致力于模范县的建设,后和两广实权人物陈济棠产生摩擦,受到排挤被迫离开中山。

“八一三事变”后,唐绍仪寓居上海法租界内,暂时放下了政治,显得孤寂落寞。平日里以看书、品茶、买卖古董打发时间,落得逍遥。他尤其痴迷于历朝珍品瓷器,每每爱不释手,抚摸把玩,不惜重金收购,其书房和客厅里便陈设了不少明清青花瓷器。没想到这个爱好,最终会给他惹来杀身之祸,让他命丧斧下。

说完死者,再来看看行刺者又是谁呢?

除了上文提到的,唐绍仪故友的侄儿谢志磐外,持斧行刺之人名叫赵理君,都是军统特务。谢志磐利用身份之便,早已是唐府上的常客,他利用唐绍仪收集瓷器的爱好,接近并取得了唐绍仪的信任,然后带着赵理君和另一个军统特务,干掉了唐绍仪。

那么,军统为何要杀死唐绍仪呢?

这要从日本人的所谓“南唐北吴计划”说起。日本人在侵占上海后,曾秘密制定了所谓的“南唐北吴计划”,其核心内容就是物色像唐绍仪、吴佩孚等有影响力的人选,建立一个傀儡政权来代替当时的政府,企图实现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更大阴谋。

此时,寓居在上海的唐绍仪进入了日本人的视眼,这个曾经的民国政府总理,国民党元老级人物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如果唐绍仪能答应出面组建伪政权,以他曾经的资望担任伪职,是非常符合日本人的标准的。

(土肥原贤二旧照)

1938年9月下旬,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为此来到上海,亲自拜访了唐绍仪。两人的见面,是由唐绍仪的女婿、清末两广总督岑春煊之子岑德广陪同前往的。此时的岑德广早已沦为汉奸,因其精通日语,又与唐绍仪关系特殊,被土肥原贤二带在身边兼做翻译。

两人会面的具体谈话内容至今无人知晓,据说土肥原贤二曾试探性地询问过唐绍仪,是否能起草一份“和平通电”或者“和平救国宣言”,但唐绍仪予以了拒绝。

唐绍仪的一举一动,当然逃不过潜伏在上海的军统特务的眼睛,他们将情报迅速地报告给了国民党高层。戴笠认为唐绍仪本就具有一定的亲日思想,又和日本人频繁接触,恐有沦为汉奸的可能。如果唐绍仪最终投靠日本人,即便他已退出政坛,但毕竟曾是国民党元老,这对于国民党的形象无疑是个损毁,对全民抗日士气也是个不小的打击。

于是,蒋中正决定先礼后兵,对唐绍仪施以怀柔政策,用金钱和官职拉拢他。派出唐绍仪的另一个女婿诸昌年,劝说他离开上海,定居香港。后又让杜月笙给唐绍仪去信,力劝他尽快离开上海,一切费用由杜月笙负责。

面对这些警告和规劝,唐绍仪予以了正面回答:“唐某人宁死不做亡国奴,只要把上海的私人事务处理完结,一定赴港定居。”

但是,唐绍仪却迟迟没有下文,这让国民党忐忑不安,于是下达了刺杀令,派出赵理君执行刺杀任务。唐绍仪被砍成重伤后,被马上送到了最近的广慈医院抢救,医生使出了浑身解数,折腾到下午4时,还是没能留住他的性命,最终伤重不治。

国民党元老唐绍仪死后,引发了轩然大波,毕竟他没有投靠日本人的实际行动,国民党也无法拿出令人信服的确实证据。蒋中正为平息风波,还专门发去了一封唁电,同时向其家属拨付了5000元丧葬费,“并将生平事迹存备寄付国史,用彰政府笃念勋省之至意”。

国民党的这些举动,似乎又传递出一个信息:刺杀唐绍仪者并非军统。这究竟是欲盖弥彰,还是唐案背后确实另有其人,至今不得而知。

(参考资料:《唐绍仪被刺之谜》)

4

历史总是和我们隔着多重纱罩,直到今天,到底是赵理君还是阿毛阿狗砍的唐绍仪都没搞清楚,诸多军统特务回忆录也都是众说纷纭。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唐绍仪是被一把小斧头劈死的。

5

典型的有罪推论,人家留在租界未必会当汉奸,用斧子把唐给劈死,而人家好歹也是同盟会元老。而我军针对汉奸叫做记黑豆法和单打一,很实用,既震慑汉奸,也不滥杀无辜。(干一件坏事记一个黑豆,干一件好事记一个红豆可抵消黑豆,黑豆满5个就作为铁杆汉奸镇压掉)(十个汉奸中杀掉最坏的一个)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