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的实质比较是哪种论断?魏国曹操将士追求独立。蜀国刘备将士拼搏超越。吴国孙权将士注重综合。无论在利益上有何冲突。但实质发展纲领却是不同。追求独立要在时间上稳固长久。故曹操将士出征都有在时间上计较得失。蜀国刘备将士拼搏超越。那要在彊土争夺上计较输赢才见功效。吴国孙权将士注重综合。那是在人才资源上取得发展计较胜败。真可谓三国经典。各有长处。三足鼎立。亦各有短处。得陇望蜀。惺惺相惜。故曹操会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语。也不足为怪。以上愚见。见谅见谅!

最佳贡献者
2

孙权作为孙策的接班人时,江东内乱不断,外部环境恶劣。他能很好的安抚旧部,笼络当地士族大家,迅速的稳定了江东局势,成为一方豪强,作为军阀二代,当时应没有比他做的更好的了吧。

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纵观三国历史,风云变幻莫测,跌宏起伏,精彩连连不断。作为三国中的三位最高统帅,孙权和曹操、刘备相比,无论是雄才韬略,还是兵多将广,孙权都是甘拜下风。然而,三国中,孙权却能占据江东,一统大业,并且是在位时间最长,最长寿的一位三国皇帝,吴国灭亡的时间也很晚。更加有意思的是,曹操却对孙权刮目相看,大加赞赏,从心里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那么,孙权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呢?

天资聪颖,文武全才。孙权小时候就聪明好学,并且胆识过人。孙权生来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形貌奇伟异于常人。刚出生时,父亲就说孙权有富贵之相。他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他见过世面,喜爱读书,历史和文学方面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后来,还有孙权劝东吴大将吕蒙读书的故事,吕蒙听从孙权的话,认真读书,终于成为文武兼备的名将,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孙权15岁就被举为孝廉、秀才,哥哥孙策让他去担任一个县的县长。孙权年轻时候,胆子特别大,敢于亲自骑马射虎,老虎咬伤马匹,危急之际孙权用双戟击伤老虎,最终将老虎捕获。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孙权确实是文武全才,这为他以后执政江东,图谋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孙权之所以能够在江东成就霸业,这和他能够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哥哥孙策在临终前,将孙权托付给了张昭,然后又将印信交给了孙权,对他说:''如果论率领江东将士征杀疆场,和天下豪杰逐鹿中原,你比不上我。但是如果论知人善任,合力稳定江东,哥哥我又不如你了。现在大任已经落到你的肩上,你自己好好努力吧。''孙权也没有辜负哥哥的希望,在二十七岁时联合刘备在赤壁大战中大败曹操,奠定了自己的霸业。

而在总揽江东大业的这个过程中,诸如周瑜、张昭、鲁肃、程普、黄盖以及后来的吕蒙、陆逊等文臣武将一直在辅佐孙权,为保江东一方平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他能够采纳鲁肃的建议,先解决当时的生活在山林中的一些山越人的骚扰问题,以巩固后方的稳定。后来,终于剿灭了山越人,并做好了安抚工作,解除了后顾之忧。

再就是,当刘备大军兵临城下,来攻打吴国的的时候,他力排众议,任命陆逊为兵马大都督,统领三军,前去迎敌。当时,所有将士颇有不服,认为陆逊只是个''白面书生'',难堪大任。于是,孙权特赐给陆逊一把尚方宝剑,以便发号施令,整军打仗。而陆逊也不负众望,夷陵之战,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败蜀军,力挽狂澜,从此名扬天下。

审时度势,有勇有谋。孙权的成功,还在于他能够在三国中,深思熟虑,权衡利弊,总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决断,从而化险为夷,确保江东平安。他的性格沉稳,但又不失坚决果断,同时还懂得忍辱负重,进退自如。赤壁之战中,孙权派鲁肃见刘备,提出了联合抗曹的主张,这和刘备、诸葛亮的设想不谋而合。后来曹操从江陵东进,形势危急,诸葛亮急忙同鲁肃一起去见孙权,分析了曹操兵力与江东和刘备兵力的对比,以及曹操长途征战的不利因素,加上水上作战江东占据上风。

孙权听了很兴奋,便召集大臣们共同商议,恰好这时曹操送来了书信,说自己领兵八十万,要与江东决一雌雄。曹操的恐吓使张昭等文臣提出暂时投降曹操。周瑜回来之后力主抗曹,这坚定了孙权的信心。在这个关键时刻,作为一名统帅,孙权执剑劈开案板,斩钉截铁地说:''我意已决,如有再敢投降者,有如此案!''最终,统一了思想,并做好了充分地准备。

后来,周瑜用黄盖的苦肉计诈降,火烧赤壁,大败曹军,从而三国鼎立局面基本上形成。其实,孙权在这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后来,他在吴国面临威胁的时候,曾主动向曹魏俯首称臣,保证了蜀国不敢轻易来犯。从吴国智夺荆州,斩杀关羽,就可看出,孙权能够忍让,最后取得成功。那么,战场上,孙权更是运筹帷幄,镇定自若,从不畏惧。当曹操率领40万大军和孙权在长江两岸激战,当时孙权军队只有7万。孙权亲自乘船观测敌情。

曹操手下大将以为是来挑战的,就想出击,曹操则认为是孙权来观察军情的,不准出击,只是增加了防备。孙权观察完了,命令回本部大营,还命人奏乐助威。曹操见孙权竟有如此过人的胆略,江东的战船井然有序,他随口发出了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两国激战一个多月,互有胜负,曹操眼看不能很快取胜,只好退兵。为了保全东吴,他曾向魏国俯首称臣,让刘备不敢轻易进犯。而当蜀国向他发出求救时,他也多次派兵前去增援,互有胜负。

从孙权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的很多优秀的品质,也正因为如此,孙权在江东执政52年,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不愧为三国时期的一代明君。

4

呵呵,需要见到才能说嘛?

虽然曹操不可能见到孙权,但孙权本人的政治能力不低。

200年,18岁的孙权接掌江东,最终稳定局势,安抚旧部,整顿军队,平定山越,攻灭黄祖,击败不可一世的曹操。

对比起来,孙权作为军阀二代,能力算是最好的,比袁谭兄弟,刘琦兄弟,刘璋及后面的曹丕,刘禅都强不少。

曹操自然发出感慨。

5

这句话出自《吴历》:

“……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谓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具体来说就是,

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领大军进攻濡须口,与孙权相持一月有余,孙权用水军包围曹军,抓获三千余人,淹死的曹军也有几千人。 后来孙权几度挑战,曹操坚守不出。于是孙权亲自驾船从濡须口进入曹营。诸将都以为是挑战者来了,准备攻击,曹操说:“这一定是孙权想要亲自见识我的军队。”命令严整军队,弓弩不得妄发。孙权走了五六里,回去的路上演奏欢快的乐曲。曹操远远地看见舟船军队仍然严明整肃,不禁脱口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通过这段描述,那见没见到已经很清楚了。

6

建安十七年冬,曹操在解决关中问题之后决定对孙权用兵,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率领着大军南下而出濡须,但是曹孙两军相持数月,难为胜负,最终曹操北撤,这场战役,曹操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袁本初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这句话


那么为何曹操会如此欣赏孙权呢?放眼整个三国的官二代,如果孙权排第二,那么也没啥人敢说第一了。孙权19岁就即位,那时的东吴其实内忧外患,因为对于江东士族而言你孙氏T喵的就是一群外来户,靠的是武力征服,对于流亡在江东的北方士族而言你孙氏只是我临时打工的地方,这也能解释为何赤壁之战前夕,江东会有那么多人选择投降。


那么孙权接班之后怎么做的呢?孙权依靠周瑜团结淮泗将领集团稳定住局势,依靠张昭团结北方士族集团,并且改善和江东各大家族的关系,寻求他们的支持,年纪轻轻就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华,还能在孙、曹两位大佬面前纵横捭阖。

那么此时的曹操最为上心的其实就是继承人选择问题。曹老板是创业者,打下了北方广大的疆域,那么如此大的家业,曹操肯定希望自己儿子能够顺利接班,躲过一系列明枪暗箭,在血腥的权利斗争中保住曹家家业。


自古权利接班都是非常凶险的,这一点(汉献帝和子婴)最有发言权,班接了,权没了。当时正处于乱世,曹操推崇唯才是举,但是这也形成了其手下城府极深的阴谋家、士族大家、军阀遍地。曹操明白这些人的厉害,也害怕自己儿子们会不会被他们算计而守不住江山。


那么孙权接手的班其实比起曹操儿子们接手的班更加凶险,但是孙权就是守住了,关键还能三分天下,扩大了江东的地盘,还实现了江南地区的大开发。曹操为啥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说得就是这个,同时也在敲打自己那群儿子:“都给我看看,瞧瞧人家碧眼儿玩的多溜,都给我好好学学!”

7

我是历史吃瓜客,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正史中没有曹操和孙权见过面的记录,也不曾见曹操做过这样的表示。但是在《三国志·孙策传》中有记载袁术曾经多次表示:“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当然这里的孙郎是说的孙权的哥哥孙策。

其次,曹操有二十五个儿子,都不算太差,尤其是曹丕、曹植、曹彰和曹冲等。曹操是一个非常热爱家庭和孩子的人,他应该不会说这样的话。

8

翻了一遍《三国志》得出的结论是两人似乎是没有面对面见面过,曹操见孙权最近的一次应该就是“生子当如孙仲谋”那次,即建安十八年,甘宁上演了个人秀的那次。曹操手下张辽应该是见过孙权真人的,逍遥津一战后张辽就问过孙吴降兵“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逍遥津一战后张辽有没有再见曹操,并讨论到孙权,这就是不可知的事了。至于会不会像电视剧里面那样在讨董期间见过,那就更没法说了。另外两人打了一辈子算不上什么疯狂的事情,即使是三国时期,两军对垒双方的将领也未见得就互相认识,像徐晃关羽这种开片前还要续旧的简直就是异数。曹操几次征伐孙权,不是因为两人有什么个人恩怨,曹操的目的是为了统一,孙权的目的是为了割据,把谁换到孙权的位置上,曹操都会照打不误。

9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坞。孙权以舟师围攻曹操水军,俘获三千馀人,曹军溺亡数千人。在与之相持一个多月后,孙权成功地劝退了曹操。

这一段精彩绝伦??!表现出孙权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曹操为之叹服,以至于下令不许放箭……

《吴历》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馀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

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

根据别的资料记载,曹操下令放箭了?《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记载虽然不一样,但已经不重要了。足以说明,曹操与孙权的这次相遇,英雄相惜、心心相印,战场上的敌人,凭着彼此之间仰慕而产生出信任??!

孙权自度曹操绝不会行小人之道;曹操则叹服孙权的雄伟气魄;不计过往,成全其超人的胆略。

不仅如此,两家的记载也都是异口同声的赞美对手??!??!??!《吴历》重点体现曹操博大的胸怀,对晚辈孙权的由衷的叹服。《魏略》则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孙权机智、勇敢、无畏的壮举!

无独有偶,这次战场上的相遇,被罗贯中移花接木的运用到了他偏爱的两个蜀汉集团的超级英雄身上:

赵子龙单骑救主,曹操下令不许放箭成全其义举;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来之笔,”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10

想见不如听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