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松算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武松能够扬名四海纯属施耐庵的文学创作,历史上的武松确有其人,也确实做过都头,这与武大郎、潘金莲的境遇一样,都是历史人物,但事迹就与《水浒传》相差甚远了,所以也不能将历史人物当做水浒人物的原型,因为除了名字,找不到太多相似的地方。

历史上的武松也算是北宋小有名气的义士,练得一身好武艺,在杭州街头卖艺期间,被杭州知府高权相中,任命为都头。看过水浒的应该对生辰纲被劫之后,郓城县的步兵都头雷横、马兵都头朱仝映像深刻,他们二人都参与了追捕缉拿活动。由此可见都头是维持地方治安、破获刑事案件、缉拿犯罪分子的职能,可以视为今天的公安系统副职。《水浒传》里的武松是受阳谷县县太爷赏识,被破格提拔为本县步兵都头,与历史记载有些相似。

(朱仝剧照)

武松在都头的位置上表现不错,后来又被提拔为杭州府提辖,再以《水浒传》入手,来看看提辖是何官职。水浒中孙立曾经是登州兵马提辖,这就不再是地方公安系统了,而是实打实的军职,北宋时提辖直管一个州的兵力,且由于重文抑武的朝代特性,北宋常以文职的知州兼任提辖,若是如此任命,则会在官职前加上守、试、判、知的称呼,孙立只说是提辖,说明是武官专职,由知州节制,毕竟登州是出了名的盗匪横行,武官专职提辖是有可能的。

有一个不一样的是鲁智深,水浒里他是渭州经略府提辖,经略府是设于各重要边镇的军政机构,《水浒传》里的老种经略府相公就是安抚使级别,比知州、知府品阶高,安抚使下属的提辖也要高于一般州府提辖,是协助一路经略府安抚使分管军队的,王进、杨志都是这个级别。所以武松的杭州府提辖属于常规设置,但放在今天,也算是军籍正团级干部。在高权被罢官后,武松也受牵连,被架空为闲差,据说是继任的新知府蔡鋆所为,也有传蔡鋆是个大贪官,武松并未孝敬新长官,所以被排斥出核心圈。反正结果就是武松刺杀蔡鋆,被捕后死于狱中。

之所以说蔡鋆是个贪官,因为他是当朝太师蔡京之子,蔡京在水浒里也是六大恶人之首,但历史上蔡京虽有很多污点,却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只不过文学创作将污点放大,让他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坏人”。蔡鋆在杭州任上也有很多污点,主要就是税收上的经济问题,这种税收上交国库的数目远比实收数目少,也就是说蔡鋆中饱私囊,在百姓头上抽油水。因此民间称他为“蔡虎”,武松刺杀蔡鋆的故事很有可能就是来源于此。元朝成书的《大宋宣和遗事》记有一篇《武行者》,施耐庵的创作对此多有借鉴。

“在苏小小墓北,谓国初江浒人在进泷浦下掘地得石碣题曰:“武松之墓”。若是,则应在钱塘江畔,未识孰是。”——《西湖新志·卷九·冢墓·宋義士武松墓》

武松之死算是除暴安良,所以民间自发为其收敛尸体,并埋葬于杭州“西泠桥畔”。清人胡祥翰曾对武松墓做过考证,认为应该是在钱塘江畔。民国时期的《杭州全书》也有“宋义士武松墓”的考证,而且还传言在杭州涌金门找到了疑似武松的骸骨。但根据一些见闻录记载,当时的武松墓只是空冢或衣冠冢,是因武松家喻户晓后,被后世重新立碑修墓,这也说明真正的武松墓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正如1942年,人们也根据古籍的记载,于西泠桥边重修了武松墓,这与今天众多关庙类似,只是单纯的纪念意义。

而且纪念的初衷可能并不是历史上的武松,而是《水浒传》里的武松。因为有资料记载,这一次武松墓的修缮,是由上海滩黑社会三大亨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出资,当时的碑刻落款上也是这三位的名字。但到1955年后,西湖周边的墓葬经历了一次“迁坟运动”,中间虽有喊停,但至1964年,西湖边包括于谦墓、武松墓等三十多座古、近代名人墓冢被挖开,统一迁至鸡笼山马坡岭处的10座小型合墓。据传当时武松墓的棺柩里确有白骨,遗骨被装进骨瓮里,葬于鸡笼山合葬墓。70年代以后,随着岳庙重建,这些古代名人墓又重新恢复回迁,但当年属于合葬乱坟,武松等名人的遗骨难以辨认。现在的武松墓是2004年由杭州市政府于原址重建的。

综上可见,历史上的武松是位义士,但其事迹不足以后世如此传扬祭奠,施耐庵的创作才是武松文化发扬光大的根本因素。而且施耐庵的创作很难寻找历史的踪迹,他更着重于现实世界里的思想冲突。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加上政府搭台文化唱戏的经济模式兴起,这些传统文化甚至超越了真正的历史。正如武松墓,虽然墓碑上刻着“宋义士”,但不知到底是祭奠历史上那位除暴安良的义士,还是利用施耐庵杜撰的打虎英雄提升城市名气,到此观览的人多半是冲着“三碗不过岗”、“单臂擒方腊”这些故事去的吧!

最佳贡献者
2

历史上有武松这个人物吗?答案是:历史上有其人而没有其人物。

众所周知,人和人物概念不同。特别是在文化领域,往往把实际存在的人通过塑造修饰后达到某种人物形象。人物即角色,通过具体元素向他人所展示的有关此人物性格、内质等抽象元素在他人内心中的具体反映。人物有旁人的主观成分,也有特定的客观成分,可以说它是主观元素和客观元素的集合体。《许浒传》里面描述的武松,便是一个典型的人物,现实中的武松其人,与小说中的武松大相径庭。

所以说历史上没有武松这么一个神奇的人物,但确有其真实的人存在。


3

有人说,武松是孙转世投胎的,细细一想,二人竟有诸多相似之处。

武松是武行者,孙是孙行者;武松打死老虎,孙降服龙王三太子;武松头戴铁界箍,孙头戴紧箍;武松醉卧快活林,孙醉卧天宫;武松二龙山卧草,孙花果山称王;武松被大黄狗咬,孙被哮天犬追的满天跑。


可是,吴承恩生于明朝后期,而施耐庵生于明朝初年,所以说孙不可能是武松的原型,反倒是武松有可能是孙的原型。

武松和,就连发音都极为相似,说不定吴承恩看了《水浒传》之后,脑洞大开,就依照武松创造了,也未可知。

那么,武松有没有原型呢?

有的!

坊间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张士诚的手下卞元亨,此人是施耐庵的表弟,后来一起投靠了张士诚,施耐庵成了参谋,而卞元亨成了大将。

卞元亨不仅体型高大,虎背熊腰,而且奇大无比,曾经用脚踢死了一只猛虎。

什么老虎如此不堪?居然撑不住一脚。只能说这只老虎点太背,它被卞元亨踢中了睾丸,直接踢爆了,流血过多而亡。


事实上,张士诚许多属下与《水浒传》中的人物很相似,如贩私盐的童威、童猛,矮脚虎王英等等。

张士诚,最后被女婿潘元绍及其哥哥潘元明出卖了,兵败被杀,而《水浒传》中恰好有潘金莲、潘巧云两大淫妇,施耐庵借淫妇暗中讽刺了潘元绍的背叛。

第二个原型是杭州武松,本是江湖卖艺人,后来被杭州知府看中,聘为了提辖,后来知府得罪了权贵丢了官,武松也失去了工作,之后他四处流浪,蹉跎数年,继而生出了仇官之心。

新任杭州知府是蔡鋆,他是蔡京的儿子,人称蔡虎,鱼肉百姓,作威作福。

后来,武松怀揣着刀,躲藏在蔡府对面,恰好蔡虎外出上班,他刚要抬脚进轿子,只见武松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上前来,一刀戳中了蔡虎的脖子,蔡虎倒在了血泊之中。

4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武松


《水浒传》中,武松随大军征讨方腊后,在杭州钱塘江边六和塔出家。在杭州北山街西泠桥畔,有一座墓,墓碑上清楚地刻着七个字:“宋义士武松之墓。”一个是杭州钱塘江边六和塔,一个是杭州北山街西泠桥畔,把这两个地点、两件事结合起来看,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杭州西泠桥畔的“宋义士武松之墓”就是《水浒传》中武松的墓呢?

答案是否定的。

这只不过是《水浒传》中武松与历史上武松同名同姓而已,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找到了《水浒传》中武松的故事来源。

如何证明《水浒传》中武松与历史上武松不是同一个人?请看证据——

据《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记载:北宋时代杭州知府衙门中有个提辖,名叫武松。他勇于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在当地广泛流传。

武松是个提辖,这一点倒和《水浒传》中鲁达相似。当然,武松在做提辖之前是个都头,这一点又和《水浒传》中武松相似。武松从都头提拔为提辖,足见杭州知府高权对他的信任。确实,武松是高权的心腹。高权是一名正直有为的地方官,与高俅没有任何关系。高权因得罪权贵被奸人诬陷罢官后,武松也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

武松确实打过虎,只不过不是《水浒传》中景阳岗的老虎,而是被杭州老百姓称为“蔡虎”的蔡鋆。蔡鋆是太师蔡京的儿子,杭州继任的新知府,也是个大奸臣。他倚仗父亲的权势,在杭州任上祸国殃民,老百姓怨声载道。武松对这个大奸臣恨之入骨,决心为民除害,终于有一天取得成功。武松刺杀“蔡虎”后,受到侍卫们的围攻,终因寡不敌众而被官兵捕获,惨遭重刑,后死于狱中。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武松。

《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也许就是来源于历史上的“武松刺蔡虎”,因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在杭州当过两年官,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个故事。施耐庵原籍苏州,后迁淮安,为至顺辛未进士,曾官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而弃官归里,闭门著述。“曾官钱塘二载”这句话,就是说他在杭州当过两年官。施耐庵非常厉害,取历史上武松的一个小片段,驰骋艺术之想象,在《水浒传》中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

总之,《水浒传》中的武松已经家喻户晓,历史上真实的武松反而不为很多人知道了。

5

历史上有武松这个人物吗?还是《水浒传》中施耐庵编出来的?

历史上武松这个人物确实有,但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却是编造的。武松,1055-1126年,曾在杭州卖艺。后任杭州知府高权手下都头,因功升提辖。高权被罢后,武松被赶出衙门。继任杭州知府蔡鋆殃民,武松将其捅刺。后被捕,死于狱中。

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是个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为“蔡虎”。武松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水浒传》中武松是书中不多的被作者推崇的人物,一个人就写了十章,这在《水浒传》是不多的,上梁山前的“景阳冈武松打虎”、“供人头武二郎设祭”、“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大闹飞云浦”、“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夜走蜈蚣岭”……哪一段故事都是脍炙人口的。

历史上的武松并非出身绿林,也没有在梁山落草为寇,武松打虎,所打之虎,虽然此虎非彼虎,他的侠义之心,替天行道的情怀却是一样的。

《水浒传》描摹一百零八位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也反映出当时的人们的生活情境和英雄情结。

6

武松是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因在家排行老二,又被人称作武二郎,武松民间影响力在水浒传的众好汉中,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其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景阳冈连喝十八碗,三碗不过岗,醉酒打死白额吊睛猛虎,为兄长报仇杀死了著名的奸夫淫妇潘金莲和西门庆,被刺配孟州结识了金眼彪施恩,快活林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杀了张督监,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会打青州,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英雄排座次,位列三十六天罡天伤星第十四位,十大歩军头领之一,梁山归顺朝廷后,武松在征方腊的战斗里,不幸被飞刀所伤痛失左臂,后在杭州六和寺颐养天年,八十岁去世,被封为清忠祖师,在梁山众好汉里也算是得了善终。原作者施耐庵老先生,又是怎么塑造出武松这个英雄人物的呢,据专家研究,元·无名氏《大宋宣和遗事》中,武松已是宋江部下三十六员头领之一。在宋元时期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如此写道,行者武松,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以上这两部文学作品都被认为是《水浒传》的雏形或蓝本。也有研究者认为,《水浒传》中武松的蓝本取材自元末张士诚起义的部将卞元亨,武松景阳岗打虎的故事即是来自卞元亨打虎的事迹,另有杭州武松墓,是宋代杭州有一名叫武松的提辖,曾刺杀蔡京之子未遂,被获遭擒后死于狱中,或许施耐庵老先生就是依据这些民间的文本故事和传说,塑造出这么一位快意恩仇,有血有肉的梁山好汉。

7

西湖西冷桥畔有武松墓

真实的武松其人

这个武松是北宋年间的人物,他原本是宋代杭州涌金门外的江湖卖艺人,并非出生绿林,出生绿林那是小说里面的描述。

武松因其武艺高强被杭州知府高权所赏识,任命为都头,后因高权因得罪权贵,被人所陷害而罢官,武松也因此被赶出衙门。

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yún),因蔡鋆苛政虐民而被人们号称蔡虎。武松因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对蔡鋆恨之入骨,于是决定杀死蔡鋆。但双拳难敌四手而被捕入狱,最后惨死于狱中。

重修武松墓

1894年杭州涌金门曾出现过一具用宋体书写着“武松之柩”棺材,后由上海滩流氓大亨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三人出资,在原址上建造了墓碑。

在《上海老中医眼里的杜月笙》里面有提到西泠桥畔“武松墓”当年落款具名的就是他们三人,由此可以看出旧墓是修建于1924年。

1964年被毁坏,现在的墓是2004年恢复重修的。

8

很多人都有看过《水浒传》,里面的梁山泊一百零八个英雄好汉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武松作为重要的角色更是让人过目不忘。

我们都知道武松是一个大英雄,武功十分高强,他的故事如“赤手空拳打虎”、“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等等,每一个故事都那么精彩绝伦,让人拍手称快,堪称是武侠英雄人物的典范。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本巨著,他对英雄人物的描写十分的精彩。但是写得再精彩,也只是一部小说。既然是小说就有创作的成分,有创作可能就有虚构。

大家可能会觉得,武松是《水浒传》里面的人物,是作者在书中虚构出来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既然武松是连真人都没有,那有关他的那些英雄事迹更是作者编造出来的了?

事实并非如此,在历史上,还真就有武松这样一个人物存在!

据考证,武松生活在北宋年间,是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人,他武艺高强、有勇有谋,虽然只是一介平民,但是为人豪爽、侠肝义胆。

《水浒传》里与武松有关的故事,很多确实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但他的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英雄。在《临安县志》、《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当中,都记载了武松的事迹:武松,原系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杭州的知府高权,看见武松人高马大又武艺高强,便邀他来知府当督头。很快武松就因有功提升为了提辖,成为高知府的得力助手。可惜后来高权得罪了权贵而被罢官,武松也受牵连,被扫地出门赶出了衙门。

新来继任的知府,就是史上著名的大奸臣——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也是个奸臣。蔡鋆倚仗着父亲的权势,在杭州作威作福,到处欺压百姓,横行霸道。百姓们无不怨声载道,背地里给蔡鋆起了个外号叫“蔡虎”。嫉恶如仇的武松,也对这个“蔡虎”恨之入骨,暗下了决心要为民除害。

一日,武松知道“蔡虎”外出,就身藏利刃,守候在蔡府附近。等看到目标前呼后拥回来的时候,就像如箭一般地冲上前去猛刺数刀,当场结果了“蔡虎”的性命。行刺后的武松被官兵抓住,遭受了种种酷刑,最后惨死于狱中。

从史上的这些记载,我们知道武松除害后最终在狱中惨死,这期间并没有机会逃出牢房“逼”上了梁山。虽然做不成梁山好汉,但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将他葬在杭州西湖的西泠桥畔,还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这样的传奇人物,自然是施耐庵心目中英雄的完美化身。施耐庵通过巧妙的艺术加工,于是就有了《水浒传》中武松的形象。也许是出于对这个人物的偏爱,作者在书中让武松最后并没有惨死,而是成了清忠祖师得以乐享天年,这倒是很符合人民祝福英雄的心声及美好愿望。

9

武松是因潘金莲而塑造出的虚构人物。

武松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我觉得不重要,作者应该也是借鉴了民间很多话本的人物,才最后塑造出了《水浒传》中武松的英雄形象。

而我个人认为,施耐庵为了他这本小说的可读性,借由武松,主要是要把潘金莲这个人物凸显出来,而恰恰作者抓住了读者的需求,潘金莲这个人物才因此塑造的活色生香,和潘金莲关联的人物大户、武大郎、王婆、郓哥和何九叔等这些小人物,才能把北宋朝小市民的市井生活表现的玲离尽致。

其实拿掉这些市井生活的描写,一个江湖好汉上梁山聚义,寻求招安的故事是不好看的,也吸引不了读者,更不可能成为流传下来的经典。

武松这个人物形象丰满吗?应该说武松是施耐庵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和心血。而作者喜欢武松,就是因为这个人物能够把我们带入那个时代,武松能够带着我们体验很多场景,而武松这个刚开始带我们进入体验的简单的打虎英雄,通过和潘金莲的对手戏,逐渐让我们喜欢上武松,迷上了武松,否则,什么醉打蒋门神、血洗都监府,什么飞云浦,都只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江湖杀手的滥杀故事,这又和李逵的滥杀有何区别呢?你还会喜欢这个无情杀手武松吗?

潘金莲是个悲剧人物,虽然当时民风还算开放,但活在底层的女子,却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虽然有向往选择自由生活的念头,但却又无能为力,武松不一定不喜欢潘金莲这样的女子,但又怕辜负有养育之恩的大哥武大,武大好不容易有个家庭,虽然也知道自己不一定守得住潘金莲,但只能委曲求全,小心的维护着家庭。

所有人都生活在顾忌之中,感觉无法摆脱,可最后都被逼到无所顾忌的地步,潘金莲勾上了西门大官人,下决心害死了无辜的武大,而武松,本应在基层官场有番作为,但为了报仇,也无所顾忌的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流配、造反才成了无法避免的人生。

所以,武松或许是虚构的人物,但这是作者塑造的有内心,有感情的时代人物,而潘金莲丰满了武松,而也只有那个时代的潘金莲才会从顾忌、理性,逐步走向血性,最后义无反顾反叛这个社会。

10

历史上没有关于武松此人的记载,这个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杜撰的产物,但是他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是取材自现实社会综合而成的人物形象。

武松是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打虎英雄,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其戏份颇多。但是历史上并没有武松此人的记载,“梁山好汉”在历史上的记载仅有简短的几句话,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叛贼”攻略周边郡县,“为害一方”,大意如此。历史上不仅没有武松,也没有所谓的一百零八将,这些人物绝大多数都是文学作品杜撰。

(不客气地说一句:武松是虚构的,但西门庆这样的人却多的很)

但是,文学艺术创作源于生活,武松也不例外。

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在《水浒传》成书之前就有已经有了蓝本,元代的《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等作品中,就已经有了武松的身影。

元杂剧中也有武松打虎,杀嫂报仇的戏码。

至于武松的历史原型,有人认为是源自宋代一个叫武松的“提辖”,此人曾刺杀奸臣蔡京之子,他是杭州人,现在的杭州还有武松墓,其来源就是在这里。

武松打虎的故事多半是取自民间关于“打虎英雄”的传说,中国古代有不少历史记载中都描写了英雄人物“手格猛兽”,小说作者将武松塑造成打虎英雄,符合了当时基层百姓对于英雄人物的向往。

《水浒传》大红大紫之后,武松的形象被一些“同人作品”引用,比如《荡寇志》《水浒后传》《金瓶梅》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是沿用了《水浒传》的情节设定,有的则进行了再加工,比如《荡寇志》就将武松的结局设定为大战群雄而死。

武松这个人物形象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已经具备“符号”意义,它是集合了众多现实人物形象的产物,栩栩如生,为人津津乐道(老不看三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