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这种说法不敢苟同。

轻信这种说法的人要么是容易被人误导,要么是民族主义者,要么就是不懂历史的人。

首先,纵观我国历史,每一个朝代都有兴盛到衰亡的过程,每一个朝代都有值得称赞的事迹,也有不堪回首的败笔。而清朝也是一样,同以前的朝代比并无特殊。

唯一的特殊的只有两点,一个是非汉人统治,另一个就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就是因为这两点,才会被许多人抨击。

我们线来看第一条,清朝统治者非汉人,这个没错,但却同样带表了中华文明。什么叫中华文明?难道是汉民族就代表中华文明了吗?非也。代表中华文明的是我们的文化,是几千年逐渐形成的东方文化,这种文化才叫中华文明。而我们的文化从三代之前就开始慢慢形成,几千年来融入了很多的周边民族的文化,最终才是现在的中华文化。

而清朝虽然是非汉族统治,但其采用的文化还是以汉文化为住,到最后完全融入到汉文化之中,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融合没有区别。所以,有清一带,依然是汉文化,依然是华夏文明。那么,何来说清朝不是中华文明?

就像一个中国人出生在外国,长在外国,虽然他是中国人血统,但他代表的文化却是外国文化。同样,外国人或者非汉人,在中国成长学习,所以他代表的自然也是汉人文化。

再看第二条,如果最后一个朝代是明朝或者另外一个汉人王朝,难道就不会发生清末哪些情况了吗?那可不一定。

中国同西方文明的落后并非始于清代,而是始于明代中后期。明代前期的发展与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可以说各有千秋,但到了中后期,受明初海禁影响,随着朝廷中各种势力之间的争斗,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的腐朽也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而就算明代后不是清朝,而是换另一个汉人朝代,那么根据历史的规律,这个汉人王朝在2,3百年后,依然会变得腐朽不堪。这里有很大的因素是与文明的文化有关,我们历来是重视维护统治阶级,而不重视经济和科技。这个不能让满清来背锅,因为他们实行的也是汉人文化,儒家文化。

最后再看下清朝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最明显的就是今天我们的国土,虽然清末也损失了上百万的面积,但依然要比有明时期面积大很多。因为清朝对蒙,藏等族得政策,使得他们彻底融入了中华文明。

历史无法改变,也没有假设,但说满清误我中华三百年,这完全是不负责任,推脱责任得说法。虽然清朝早期对汉人统治比较残酷,也屠戮过汉人,但事情还是要分开来看,实事求是。如果非要说满清误我三百年,那就请拿出误我三百年的证据吧,不要臆想推测。

最佳贡献者
2

一、文化的落后造成的极端自卑

与其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表面上看起来是满清军队的残忍,是对激烈抵抗他们的明朝军民进行的疯狂报复,不如说是源自他们文化的落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民族自卑感,这也就衍生出来在他们稳坐统治地位之后而频频发生的文字狱——并且还是发生在所谓的康乾盛世。

极度的文化自卑使得他们在统治手段上近乎神经质,唯一比元朝时期开明的便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任命汉臣,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他们还是尊重中原文化的,即便如此,汉人即便能够位居一品大员,但是他们却永远没有向满族人那样的爵位以及相应的待遇,也就是说,文化的自卑也导致了他们对汉人的极度不信任,所谓的百般打压、千般提防,无非是在他们的文化认识当中,他们自己就认为自己的文化是落后文化,但是这种自卑没有使得他们采取谦虚的态度去学习,而是在制度上采取了隔离的办法——既不得不承认中原文化的先进,又担忧他们被同化之后,民族文化徽记的消失。

与之固步自封的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中原文化的开放性,早在唐朝时期,西安就已经是国际大都市,众多文化掺杂在一起,却没有因此产生出任何排外的思想,虽然中后期对景教也就是基督教曾经有过驱逐,但这也是受到了佛教的波及,而灭佛行动也是由于体制出现了问题,而不是佛教文化的问题。况且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事实上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佛中有儒道,儒道中有佛,相互交融、相互借鉴,虽然常有你来我往的辩论,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推进了文化的进步,这同满清文化成为文明桎梏是迥然不同的。若有人说康熙学习了许多西方的先进知识,这应该是开明的吧?如果在一国之君的位置上真正认识到文化的先进性,那么他会在全国推行,然而,康熙却仅仅作为了自己的爱好,使得西方先进学科只能是一代而终。这不是说康熙格局小,而是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他的格局被局限在了民族的矛盾上,先进文化绝对不能覆盖到被统治的汉人当中,否则,居于少数的统治者民族将会岌岌可危。

所谓乾隆的十全老人,这个称号完全是极度自卑转成了极度自负,也导致了中国文化的止步不前,谁能比皇帝更进一步、更高明一些?所以,清朝能出《红楼梦》这样的悲剧小说,却难出《西游记》这样的颠覆性小说,清朝也不乏文人墨客,却只是卖弄风骚,“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你情我浓,悲悲戚戚,却没有出现一个像“知行合一”的王阳明。

二、制度政策的落后

当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欧洲还是蒙昧时代,上千个小国家星罗在欧洲大陆。但是到了清朝时期,却是一个大反超。这其实本质仍旧是文化自卑所导致的,但这里不仅仅体现在文化本身的落后上,而是体现在了制度政策层面。有资料显示,当年英国使节希望和乾隆皇帝开展国际贸易时,乾隆并非是真的有着天朝上国的骄傲而拒绝,恰恰是企图通过把自己封锁起来,断绝和这些奇技淫巧的来往,保住自己的所谓高大上。

制度政策的落后,不得不提及闭关锁国所带来的极端破坏。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是当年清朝为数不多的开眼看世界的明臣之一,然而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在他的观念里竟然有着和当时中国人普遍有着的荒谬认识——那就是外国人的膝盖不会打弯,只要把他们打翻在地,他们就再也不能自己起来了,而这种令人喷饭的错误观念甚至持续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如果揣着火车、轮船是用牛拉的这种观念去和坚船利炮的外国人去战斗,结果可想而知。

三、国际事务敏感性过低

康乾盛世,一直被人所津津乐道,似乎是在说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打造了一个中华民族前所未有或是说与汉唐不分伯仲的繁华鼎盛,果真如此吗?不得不承认的是,清朝在对现在中国的疆土上具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同样在国土上清朝也有许多失败的地方,在这里笔者不想就疆域论疆域,而是想说,清朝的统治者感知世界、对国际事务的敏感性太低。

其实应该在康熙朝和沙俄的历次战斗中应该发现,当时的清朝已经落后了,然而这些不但没有引起他们的警觉,反而是加以粉饰,大肆宣传康熙的文治武功,甚至这种观点一直延续至今,那么当时的清朝究竟有没有战胜沙俄?如果战胜了,为什么割地的反而是清朝?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同世界及时接轨,中国还不至于落后,因为明末时期,中国对西方世界的优势已经逐渐减弱,从火炮的制造工艺上便可以看出,而明灭亡至康熙朝,为什么中国没有遭到大规模的入侵,笔者认为,当时的欧洲已经开始了殖民侵略,但是一方面他们的主要精力在印度、非洲、中亚、美洲,因为这些地方光是在疆域上就足以令他们笑话一个时期了;另一方面,欧洲国家之间的争霸,使得霸主交椅几易其手,而他们争霸的焦点也就是这些新开发的殖民地。等到这些列强基本上势均力敌的时候,也就是他们联合开发新殖民地的时候,特别是美国的独立,使得美洲这块曾经的殖民消失,列强的目光,自然就对准了还在天朝梦中的大清。

其实,中国即便已经落后于西方,但是只要及时跟上时代步伐,也绝对不会让人鱼肉,因为,泱泱中国有着同根且统一的文化,这与其他大陆小国林立的局势是不一样的。一家之言,抛砖引玉,也请高明读者留下您的观点。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3

大清的江山是捡来的。如果明朝不是抗倭援朝,伤了自己的元气,国力耗尽,导致农民起义,如果不是李自成等人的农民起义军与明朝殊死搏斗,甚至攻入京城,如果不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山海关的大门,那么割据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努尔哈赤是没有机会入主中原的。

俗话说,优胜劣汰,但是王朝的更替一般都是建立在武力的基础之上的,“优”也仅仅是武力上的“优”,入关前的满清兵强马壮,通过武力摆平了朝鲜,通过联姻搞定了蒙古各部,虎视眈眈中原多年,终于等到了历史的垂青。

也许正是因为大清朝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给了满清统治者一种错觉,让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自大固封的性格,并没有搭上世界性的工业革命列车,甚至被远远的甩到了后面。直到被狠狠的揍了,还没有觉悟呢。

国家没有了人才,只有奴才

明朝虽然也是封建社会,皇权至上,但是明朝时期的大臣是敢于说话。明朝中后期,士大夫的主体意识日益高涨,思想空前活跃,言论也非常自由。大臣们在皇帝面前不仅不点头哈腰,唯唯诺诺,甚至还敢动辄说“不”。比如一代名臣海瑞上书大骂嘉靖皇帝。这种事要是搁到大清朝,早拉出去砍脑袋了,但是嘉靖却不敢。

反观大清朝,由于入关前的满清还处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所以入关后采取了极端的统治制度,视天下人为奴才。而八旗内的子弟,更是以奴才自居,以能当爱新觉罗的奴才为傲,甚至汉人大臣连自称奴才的份儿都没有。

文字狱,屠城,留头不留发,这一番操作下来,普通百姓是噤若寒蝉,没有人敢对大清说一个不字。朝廷内,雍正设军机处,皇权集中于皇帝一人,连军机大臣都是皇帝的大办事员,何况普通官员。

重用满洲贵族,排斥汉人大臣,而满洲大臣们不过是一群摇尾之人,坐享祖宗留下的基业。中国历朝历代总有名侯名将名留千史,但是提起清朝,你能想到谁?

闭关锁国,错过世界经济浪潮

提起闭关锁国,清朝就会甩锅明朝,说是承袭明制,但是两者是有根本的区别的。

明朝海禁,主要是防止倭寇,是对国家领土的保护,而且这种政策是伴随着倭寇侵扰的力度不同而不断改变的,隆庆帝的时候,倭寇问题基本解决,海禁也就随之取消,明朝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向世界学习。

清朝海禁,主要是防止反清势力。清朝是少数民主入主中原,所以终其整个朝代都在提心吊胆,担心自己被赶回老家,所以清朝的海禁自始至终都没有放松。而且,清朝海禁,不仅禁的是地域,更重要的是禁锢了人心。

1793年,大清乾隆年间,英国特使马戈尔尼来访,他带来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榴弹炮、迫击炮以及卡宾枪等武器,他觉得这些先进武器一定能吸引清朝军官的兴趣,可惜让他失望了,清朝军官们丝毫不感兴趣,甚至当时的军机大臣福康安拒绝参观马戈尔尼精心准备的军事训练。

难怪马戈尔尼在日记中写道:“满洲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在马戈尔尼看来,清朝不过是一个“泥足军人”,轻轻一碰就能把他打倒在地。


历史总是螺旋式上升的,王朝的更替并不一定是历史的进步。是非功过,后人评说,满清结束统治已有100多年,自有公正的论断。

4

满清误我中华三百年?这个说法先不论是不是正确,我们先推论一下这个说法为什么会出来。

这是因为近代中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欺负,割地赔款,民族尊严被打到了谷底。

那我们应该找中国落后的原因啊!

西方列强打到中国面前的时候,中国相对于西方的落后,是全方位的。

  • 军事上:西方是坚船利炮,我们是刀矛弓箭的原始组合;

  • 体制上:西方是工业与商业立国,我们是农业立国小农经济限制商业;

  • 社会氛围上:西方是基于自由社会的工业大生产,我们是专制主义下的人身限制。

那么请问:中国的专制主义、小农经济、大刀长矛弓箭,这些组合是满清原创的吗?都不是。

那么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明朝继承来的。

那明朝又是从哪里学来的?从元朝继承来的。

那元朝呢?是从宋朝学来的。

那......

哦,原来是秦始皇搞的这一整套落后的玩意。

好,找到根源了。原来满清只耽误我中华三百年,而秦始皇这个始作俑者却耽误了中华两千多年啊!

第一重逻辑推演到此。

我想大家应该能看明白:

满清所奉行的一整套制度,正是中华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社会所形成的制度,不是满清凭空强加在中华头上的。

下面说说第二重逻辑。

有的人强调:满清入关打断了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否则中国也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甚至能搞出工业革命。

下面我分几点论述一下上述看法的错误。

首先,明代中后期的手工工场,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其规模自始至终没有摆脱小家庭生产的规模,它仅仅是封建小农经济的补充,而不是新的生产关系。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应天巡抚曹时聘去考察了苏州的手工业情况,随后给朝廷上了一份奏疏:“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这个机业,就是丝织手工业。“家杼轴而户纂组”。 这是说城东大部分家庭都从事丝织手工业生产,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奏疏中接着说到:“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这里我们看到,当时机户是数千,而机房罢则织工失业者也是“数千人”,机户与织工的人数相当,平均每户雇佣的人数也就在1~2人左右,这种生产规模非常小。

而比这早100年的英国,就有在当时来讲规模巨大的集中手工工场。16世纪初伦敦西部纽伯利的商人约翰·温奇库姆,有首民谣这样唱颂他 : “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列成长行……旁有一巨室,女工共百人……附近 又一室,少女二百人……”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参考资料》中古部分)

与曹时聘报告大约同时,17世纪初英国格洛斯特有207个呢绒商,他们向总数10.7倍于己的织呢工、漂呢工、染呢工、剪呢工及其他各类纺织工提供工作。(里普利:《村庄和城镇:1660-1700 年格洛斯特腹地的职业和财富》 )

小结一下,明朝中后期的手工工场,规模极小,以小家庭生产为主,只是封建家庭生产的补充,根本不是什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其次,明朝中后期的商人,赚钱的目的并是扩大再生产,而是买地、买官。

马克思在对西欧手工工场考察后,得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对商品与资本的处理方式:资本——商品——资本。资本家对于赚来的钱,都是继续投入扩大再生产,以制造更多的商品,赚取更多的利润,其最终目的是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才是资本主义。

而明朝的商人呢,他们赚钱后是投入扩大再生产,还是拿钱干别的?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中提到,商人资本对土地市场的介入日益积极,庶民地主大大增加。

富商置地,更多的是出于“以末求富,以本守之”的目的,而并非进一步追逐商业上的盈利。如红楼梦中秦可卿对王熙凤所说的那段话:

“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赶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也没有典卖诸弊。便是有罪,己物可以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红楼梦》,第十三回)

这里把商人赚钱之后爱买地的原因说的一清二楚。

除了买地之外,商人花钱另一个地方是买官。

整个明朝都提供捐纳入仕的途径。花钱可以买到散官、文官等,成为生员吏员之后,可以享受身份带来的特殊利益。

富商一般多捐纳冠带、散官。冠带即有官之资格,并无官之实任,即所谓“冠带听选”或“冠带未仕”是也。义官及冠带、散官虽是身份和社会名誉地位的象征,但对富民或商人来说,捐纳可以进入仕途、获得显赫的社会地位。如官宦子弟纳粟授散官。

《嘉靖太康县志》记载,成化二年,通判张纪之子张播、骚压刘荣之孙刘纪、知县万贝族侄万渔等纳粟授七品冠带、散阶承事郎。

弘治《句容县志》载“张铭福,巨富,江彦玺,家富饶,勤于农商王道通,勤商俭以致富卢占廷,以商致饶。凌宗崇,家富”等,这些富商通过纳粟获得冠带。这些均纳粟为冠带义官等。

此外,社会地位及荣誉的吸引,也使得富人竞相捐纳。天启三年(1623年)五月,户部刊发书册,内开通行省直义助东征银两,“生监儒吏军民人等助银五百两以上、粟一千石以上者,许领救书一道,抚按衙门转行,有司备羊酒导送,族表其门,仍许建坊,入志以传永久”。

至此小结一下,商人赚钱后,用来买地、买官,这不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追求的是更多利润,赚钱之后会继续扩大再生产。

如果认为把钱投入土地、官位也看作是资本主义的话,那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了。

第三,明朝中后期的手工工场没有形成新的生产关系

嘉靖时,在苏州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资金量大、雇佣工人较多的机户。苏州府长洲人陆粲的《庚巳编》中记载其里人郑灏“家有织帛工及换丝佣各数十人”。浙江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苏州富民潘璧成时说“潘氏以机房织手发家,始大富至百万。”

以当时眼光看,他们的手工工场规模不小,雇佣的工人数量也不少,资本也算雄厚。但是,依靠手工工场致富的富商潘璧成,命运多舛,最后被弄成牢狱之灾。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政治对所谓新兴的依靠手工工场发家的富商,是起约束性作用的,而不是鼓励。

当时手工工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但一般人感觉不到,连最敏锐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没有特意提出。

比如王守仁、李贽、徐光启、宋应星、张居正、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没有提到由此(即资本主义萌芽)而引起的社会变动。相反,在他们的著作中对经济论述较多的仍是重本抑末、减赋节役等其它方面。

这些都说明了当时的手工工场并没有给社会带来变化和影响,它只是封建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或者说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并非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

今天我们所谓的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实际上是后代学者以西方观点套用回去的。

本段结论是明朝中后期的手工工场,并不是自由市场经济下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而仍然是中国封建经济的补充。因此,明朝中后期没有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

而中国没有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就无法靠中国自己产生工业革命。

下面再说说第三重逻辑。

上面两点被否定之后,有人接着会说:

如果不是满清,而是汉人建立政权,那么汉人开放好学啊,即使自己产生不了工业革命,汉人政权也能很早就向西方学习工业革命。

首先,汉人政权并不一定就天然开放。

明朝就是一个例子。立国不久就开始海禁,等到朱棣上台之后开始派郑和下西洋,搞了二十多年。但是,朱棣对海洋的理解是错误的。纯粹烧钱谁都会,但是要从海上把钱挣回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明朝没做到。

不但没做到,反而人亡政息。朱棣一死,航海事业停止,连郑和的航海图都被朝廷烧了。接下来就继续海禁。禁来禁去,禁出了一堆海盗。

好不容易有了隆庆开关,而实际情况呢?是仅仅开了一个福建月港,还每年限制船只的数量110艘。我记得一个数据,月港一年的海关关税收了2.9万两银子。接下来就这么耗到明朝灭亡。

谁说汉人政权天然就开放的?

其次,汉人政权也不一定好学。

还是以明朝为例。

西方的耶稣会士早在1565年就到了澳门,并请求进入明朝。耶稣会士在澳门有8名传教士,他们的会长弗朗西斯科·派瑞斯与1565年向广东巡抚衙门申请在中国正式开教,但被明朝拒绝了,3年后他们的申请再次失败。耶稣会士直到1583年才被允许在肇庆建一所天主教堂。

近20年时间过去了,才同意与耶稣会士进行认真的接触,这能算好学吗?

从那之后,进入明朝的知名耶稣会传教士有:利玛窦、范礼安、罗明坚、安文思、龙华民、熊三拔、艾儒略、汤若望等。1580-1640年间,有323条船载有来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但其中有70条船失事,代价不菲。

后来,葡萄牙和耶稣会进行过两次抗清援明的努力。

第一次,澳门准备了30门红夷大炮和100人的火枪队,但未能成行

1621年,明朝与满清经过抚顺之战、萨尔浒之战、开铁之战的接连失利后,沈阳与辽阳也丢了。当时明朝官员如徐光启等早已了解到葡萄牙大炮的威力,于是力请使用红夷大炮帮助守城。

1621年,在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努力下,朝廷同意向澳门寻求帮助。

当时的荷兰已经在东方海域开始威胁葡萄牙人。但澳门当局评估局势后认为,暂时无碍,因此就极力满足明朝的需要,同意提供30门红夷大炮以及炮手,另外还派出一支100名滑膛枪手组成的火枪队,队伍首领叫洛伦佐·李斯·韦利奥(Lorenzo de Lis Veglio)。

但是,这个行动很快就被人阻止了。

魏忠贤的老师、阉党干将沈?一直仇视耶稣会,而且对于不是阉党的徐光启等人处处排斥打击。此时的沈?,在魏忠贤的帮助下成为了大学士。他借口天主教的圣母画像与白莲教类似,说天主教就是白莲教的另一个名字,因此,澳门支援明朝的大炮和火枪队没能成行。

第二次,澳门200人的援明火枪队,依然未能成行。

1630年1月,崇祯帝命令徐光启和李之藻按照欧洲的模式训练军队。皇帝同意他们二人再次提出的寻求葡萄牙人帮助的事。澳门方面送来了2门红夷大炮和6名炮手,还有几支毛瑟枪,领队的葡萄牙人将领叫公沙的西劳(Gonzales Texeira Correa),耶稣会士陆若汉(Joao Rodriques)随军作为翻译。这支小队刚到涿州就大显身手,他们用大炮和火枪协助击退了满人。当时公沙的西劳感觉很好,就请求再调300名火枪手来,并信心十足地说:用这种毁灭性的打击让满人不敢再来中国。

朝廷同意了。

于是澳门方面有200名士兵整装待发,这些士兵大多数是在澳门的中国人。他们都是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每人还配有一名仆人。他们从澳门向北进发,一路到达了江西。

结果在江西出了问题。

因为广东商人担心葡萄牙人立功,之后会借势把葡萄牙与中国的贸易权从广州一地扩展到明朝的各个口岸,这样广东商人就失去了独占的利益。因此广东商人凑了一大笔钱,贿赂了京城的阉党残余官员。结果这些官员让崇祯帝相信,击退满人并不需要葡萄牙人的援助。崇祯帝优柔寡断的性格起了作用,就下诏让这支部队返回澳门了。(本段大意引自美国邓恩所著《一代巨人》第十三章)

小结一下本段:

明朝很有机会把握与西方的交流的,可以早早地就与西方最先进的科学进行对接。但是可惜,明朝根本不愿意与耶稣会士深入交流,也注意不到其背后代表的是什么力量。

从葡萄牙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到崇祯帝时期,已经近50年。这50年学到了什么?似乎没有。大炮、火枪等,并不比满清先进。至于欧洲的社会情况、政治制度等,统治者也没有兴趣了解(利玛窦求见万历,结果万历不见)。

耶稣会士和葡萄牙当局愿意帮忙抗清,但是两次都因为中国汉人的内斗而不能成行。

反倒是后来的康熙,虚心向耶稣会士学了很多东西。

因此,汉人政权一定开放好学也是个伪命题。

结束语

满清是中国古代专制王朝社会形态的终极完成态。

它继承了中国2000多年专制王朝的经验和智慧,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扰乱政权的因素基本杜绝了,没有权臣、没有武将造反、没有外戚夺权、没有宦官干政。

看待满清,只能以中国古代王朝的标准看它,而不能以西方列强的标准要求他。中国与西方文化不同、制度不同、环境不同,怎么能要求它与西方结出一样的工业果实呢?即使不是满清,而是汉人政权,其与满清相似的概率都是极大的。

现在归罪于满清,那是推卸责任,强求祖宗。

而且,满清奉行中国文化,比元朝要彻底得多,满清的皇帝们整体上也勤勉节制得多,按照中国儒家对帝王的要求,他们总体上做得更好。但只是对比对象变了,满清赶上了剧烈的“古今之变”,这是他们自己所无法左右的客观现实。

今天,中华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了,不要在中华内部搞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无谓纷争了。而且多数是发泄情绪的文字,并不能做到客观中立地看问题。

关于满清自身的功过是非,我在另一个问答里说了很多,欢迎围观(该回答目前点赞数223):“满清误国三百年”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https://m.zjurl.cn/answer/6712300467470205198/?app=news_article&app_id=13

(完)

凌烟阁论史感谢你的阅读。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

5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十分准确。满清确实耽误了中华,但是至少在疆域方面还是有很大的贡献的。

那么为什么经常有人说满清误我中华三百年呢?

一、奴化思想,将所有人都变成了满清贵族的奴隶,他们失去了思考行为能力,活着仅仅只是一具具傀儡。

二、文字狱兴起,形成了超级严重的文化桎梏。纵观历朝历代,基本上没有哪个朝代的文化思想像清朝一样发展那么滞后,究其起因便是满清的文字狱,给国人以严重的桎梏。

三、闭关锁国,这是大家诟病满清政府对根本原因。久居贫瘠之地的满清贵族入关后,见到中原物产之丰富,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们觉得中原物产够丰富了,所以没有必要再与世界沟通。盲目自信之下,便产生了天朝上国之思想,切不知此时国外正在迅速的朝前发展,中国被远远的抛弃在了后方。

四、极不重视科技、商业、教育的发展,使得当时的中国和国际社会严重脱节。

6

我是北派说书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说一下明末的满清,当时的满清入关,是辽东总兵吴三桂放进来的,吴三桂之所以这么做,是出于一点私心的,首当是自己的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当然这个是人的一生当中最大的仇恨,让吴三桂全给贪上了,换做谁,谁也会想要手刃仇人,但是在面对号称百万的闯军的时候,吴三桂自知自己无能为力,便是和多尔衮谈,帮我将闯军赶出北京,辽东就让给你,所以多尔衮就同意了,结果北京打了下来之后,多尔衮不仅仅想要辽东,连北京也想要,但是引狼入室,吴三桂已经没有了办法,也就是说,不是大明没有能力抵抗大清,而是内乱引起。

要知道当时大明帝国已经有了世界上最大的船队,最强的造船业,那时候还将刚强大起来的英国军队击退过,甚至当时的大明帝国一度出现了君主立宪制的苗头。

但是当满清接过管理天下的权限后,它却将一切扼杀在了摇篮里,耽误我中华三百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对通商口岸进行了限制

满清政府是对外来的文化非常抵触的,虽然说它也融入了汉人文化,但是某种程度上还是比较抵触的,谁让当时的后金人口占绝对劣势呢?所以它绝对不允许外来文化再次入侵,但是无形当中,却错过了以英国为车头的工业革命,还限制了造船的吨位,不是越大越好,反而是越小越好,你说这是人干的事儿?

实行全面海禁,对海外的华侨生死不闻不问

我们知道,在明朝的万历时期,明朝的海上贸易已经很强,为了抢夺大明帝国这个庞大市场,英国和西班牙曾经在海上狠狠干了一架,而明帝国还是讲信用的,帮助老客户西班牙打败了英国,英国无奈向大明帝国赔款,然而到了清朝,清朝反倒全面海禁,导致了西方先进技术被阻隔在了国门之外。

最重要是1740年的乾隆时期,印尼爪洼岛上发生了对华人的屠杀事件,造成了数万多华人遇难。那时的驻印尼的总督十分恐慌,毕竟这是强大的大清子民啊,他最后决定派出了代表团,诚惶诚恐的向中国致歉,然而让荷兰人吃惊的是,乾隆说,这些人都是不孝子民,说白了都是前朝遗民,死就死了吧。

7

满清入关以后,清朝统治者为巩固大清统治的根基,对反清人士进行了大屠杀,比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文字狱等等。大清建立之初,更是用武力强迫百姓剃发易服,这就是赤裸裸的血腥镇压,死伤无数!到了清朝晚期,八国联军进军中国的时候,老百姓更多的是选择冷眼旁边,学子们更多的是咬牙切齿,毕竟清朝签署了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致使中华民族的尊严丧失殆尽。多数人都喜欢看清宫剧,剧中很多片段对于清朝历代皇帝对于百姓的残害都加以了弱化,,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满清误我中华三百年”是真实存在的!

满清入关时,中国老百姓的小农意识,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除生活用品以外的消耗品并不是特别的依赖。农耕时期,一般的普罗大众基本上都是穷人,再加上后来乾隆皇帝的闭关锁国政策,大清体制内部官员腐败严重,很多贪官都被养肥了,但却苦了百姓。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清朝百姓麻木到已经是事不关己的态度了,更甚者有人拍手叫好!英军登陆之后,不少民众还主动给英军当向导。在他们看来,洋人买东西给钱,然而清兵买东西却不给钱,所以洋人在他们心中肯定比清兵好,所以他们才麻木到给侵略者做向导。当然也有一部人抵抗英军的侵略,然而这些抵抗抵抗并不是因为他们爱国,主要是当时英军强暴了不少少女。

清朝体制,致使很多官场出现严重的腐败现象,以至于很多人“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大清末期,我们看到很多底层的老百姓与侵略者合作的场景,什么家国情怀,对于老百姓来说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侵略没有伤害自己的家人,而且还给自己好处,何乐而不为呢?相比大清繁重的苛捐杂税、残暴不仁,侵略者在他们心中要比大清好多了!那个时候的老百姓甚至连汉奸都不知道是什么,更何况让他们去爱国呢!

8

话说满清入主中原灭掉了明朝,绝对是历史上的一个倒退,让中华民族在与世界的竞争中处于落后的位置,导致最后挨打。因为满清在占领天下之后,一直搞闭关锁国的政策,世界在飞速发展的时候,中国则一直落后。



也许有人说明朝也在闭关锁国,但是明朝的闭关锁国和清朝完全是不一样的,明朝闭关锁国只是为了对付倭寇和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同时明朝对西方的一些技术还是比较推崇的,一旦有了先进的技术都会吸收过来并且加以改良。因此即使西方某些科学技术真的超过了中国,中国也不会落后太多。



而中国可以通过仿造或者其他方式保持同西方的跟进,这样中国在工业化时代也能够跟上西方的步伐,这样就能够在东西方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但是满清不同,满清夺到天下之后,对明朝已久的一些工业采取完全打压的措施。这是因为满清人少,所以对汉人一直采取提防的措施,结果导致整个国家都跟着落后。



记得西方的使者到中国来访问的时候,看到满清的落后状态,简直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在满清最为推崇的乾隆时代,而西方那个时候已经开启了工业革命,飞速发展,而满清则在一步步中走向落后。从这一点上来讲,满清绝对是误了我们国家的发展。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9

抛开民族这一问题不谈,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因为清朝将中国重新拉回了冷兵器时代。

众所周知,近代化的枪炮等热兵器,都是以火药的使用为基础的,而火药又是中国人的四大发明之一。有人认为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只知道制作烟花爆竹,反而被外国人拿去开发殖民地。事实上,火药早在唐朝就开始应用于军事,宋朝更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良。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多个政权时,缺少马匹的宋王朝还能够坚持三百年,火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来自蒙古的征服者见识到火药的威力之后,在他们征服亚欧大陆的过程中将其传播到了欧洲。

元末的诸多起义军中,也不乏有使用火药的部队,最典型的莫过于朱元璋的队伍。所以明朝建立之后,明军内部的火器配置率也是历代王朝中的最高水平。明军三大营中的神机营就是一支火器部队。即便是到了明末,袁崇焕率领的明军自然配备了诸多的火器,八旗军甚至在宁远城下被明军火器轰得没有了入关的野心。然而自清军入关之后,中国火器大好的发展势头被强行叫停。清王朝认为祖先是骑射得来的天下,就应该以骑射为本。虽然清王朝保留了少量的火器,到已经远远不及明朝时期的水平。

而西方的火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之后,在1840年轰开了清王朝的国门,由此也开启了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我们普遍认为,清王朝的落后挨打,主要是传统农业国与现代工业国的代差所致。然而两国交战影响胜负最直接因素并非文明发展程度和国家政治制度,而是军队的战斗力。清朝的八旗军以骑射为傲,但是在西方的火器面前根本不堪一击。至于统治阶级和官场的腐败问题,这是任何封建王朝中后期都会面临的,因此也无需对清朝过分要求,否则也有失公允。

之所以说“满清误我中华三百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清朝统治者开了一回历史的倒车,将中国刚刚迎来的热兵器时代强行拉回了冷兵器时代。试问,如果清朝依旧延续发展火器,并且打开国门与西方世界交流沟通,近代又岂会有这百年耻辱?不可否认的是清朝为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同样割掉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甚至连在后面起步的日本也在甲午海战中击败了中国。

10

摧毁其他民族自信心

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满清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

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全国的统治,颁布“剃发令”, 因引起汉族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

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顺治二年(1645年) 7月9日,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清世祖实录》卷十七 (顺治二年六月丙寅)中记载:“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
《爝火录》卷四:“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城纳款,即与爵禄,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
《东华录》卷五(顺治元年):“不随本朝制度剃发易衣冠者,杀无赦。”
顺治二年江宁巡抚土国宝:“剃发、改装是新朝第一严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论绅士军民人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动! ”

虽然此举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以致发生了多次喋血惨案,但满清却始终如一地推行剃发易服制度。因为这对巩固清政权、维护其对汉人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满清看来,前代少数民族政权中,初期基本上都是抵制汉化,保持本民族风俗,所以强盛。但后期往往羡慕汉文化,而进行汉化改革或者自上而下提倡汉俗,导致数世而亡。

北魏、辽、金、元凡必汉衣冠者无不一再世而亡。后之子孙能以朕志为志者,必不惑于流言,于以绵国祚,承天佑,于万斯年勿替引之。可不慎乎,可不戒乎。???????????????????????????????????????——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为了保护满族的统治地位,就必须在禁止本民族汉化的同时,通过强制手段要求汉民族移风易俗,剃发易服,就是手段之一。

不信任汉族上层

在满清开国之初,汉族官僚不得居于内城,直到康熙时期才允许个别人进入内城居住。在清朝,汉族大臣见皇上都是趴着,皇上喊平身的意思是跪直了,汉族大臣还不能称奴才,得称臣。

汉族在清朝就是二等民族,康熙虽然被一些历史学家称为千古一帝,但对汉族极其蔑视,多次当众辱骂汉族大臣。在为满族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明朝官僚范文程等还被放入《贰臣传》里。

“熊赐履所作《日讲四书解义》甚佳,汤斌又谓不然。以此观之,汉人行径殊为可耻。”(中华书局版《康熙起居注》)

在整个政治体制当中,领班军机大臣都是满族,各地总督督抚大多也是满族,满族占有绝对统治力量,直到太平天国起事,八旗的绿营兵腐朽衰败之时,汉族官僚才被得到重用,担任各地总督督抚。

但是,满族统治者在骨子里是不信任汉族官僚的,清末新政的时候搞了一个皇族内阁,九个人中7个都是满族亲贵,令汉族官僚大失所望,更加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满清闭关锁国

康熙只知欣赏

康熙让白晋和张诚等传教士讲解带来的天文仪器、数学仪器。此外,白晋和张诚还系统地向康熙皇帝讲授过几何学和算术。为此,康熙皇帝自我感觉很良好,还嘲讽汉人“全然不晓得算法”。

在地理学上,康熙皇帝对地理学也是很留心。然而,康熙皇帝自始至终从没想过要把科技在全国推广发展。科技对他而言,只是一种“奇技淫巧”,仅限于他偶尔拿出来在大臣面前炫耀。

1715年,康熙皇帝下令禁止在科举考试中出现任何与天文历法有关的内容,也不允许主考官和考生涉及这些内容。

梁启超:“就算他(康熙皇帝)不是有心窒塞民智,也不能不算他失策。”
邵力子:“对于西洋传来的学问,他(康熙皇帝)似乎只想利用,只知欣赏,而从不注意造就人才,更不注意改变风气。”

原因其实很简单,康熙皇帝主张“民朴则易治”。如果大家都跟他一样追求科学技术、追求真理,这个国家岂不是要乱套?

乾隆加紧闭关

在乾隆时,英国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华盛顿创立了美利坚合众国,法国大革命。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国力在飞速发展超越中国,文明新因素已经成为主导。

而乾隆看不到这些,依然闭关锁国断绝外交。英国使节来华请求通商,乾隆皇帝还傲慢的说"天朝统驭万国""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加紧闭关.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慈禧一切都是为了权力

慈禧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一批汉人大臣,以自强、求富为宗旨,支持当时的洋务运动,使当时的清朝出现短暂的同治中兴。

然而,慈禧为了打压锐意改革的恭亲王,居然放弃国家大的政策方针,中止派遣留美幼童、阻碍铁路诸工程的建设。她把洋务运动当作一种政治手段。

甲午失败,光绪决心要变法,慈禧承诺光绪,让他掌管朝内的政务,实行变法。但是随后她却用政变的手段囚禁光绪,杀死戊戌六君子,一场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就此终结。

庚子之乱后,慈禧也愿意实施新政,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但是她为了维系皇权的稳固,在实质方面寸步不让。随着《钦定宪法大纲》的出笼,一切改革的承诺都化为乌有。

大兴文字狱,钳制思想

所谓文字狱,也称文祸、笔祸,都是因文罹祸,因文字而遭牢狱之灾。但如果仔细考究,文字狱的“文字”可谓千奇百怪,无奇不有。

清代许多文字狱是“诗案”,其次是文章。另一种是史书。清代被打成文字狱的“文字”还有试题、日记、奏稿、榜文、表文、家规、宗谱、县志、碑文、墓志、匾额、呈词、字帖、字典、木戳等,几乎凡是能够想到的“文字”都可能构成文字狱,由此可见文网之密。

而清代文字狱案件之多,也让人触目惊心。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从1735年到1796年,名义在位61年,每年发生的案件平均超过了两起,其中一些年份竟有六七起。

除了乾隆朝,《清朝文字狱》列举的文字狱,在顺治朝为6宗,康熙朝13宗,雍正朝20宗,嘉庆朝1宗,光绪朝1宗。加起来,见于文献的清朝文字狱约为180宗。

清代对文字狱涉案者处罚之严酷、惨烈更是骇人听闻,难以想象。在文字狱的判词中,最常见的是“狂逆”、“悖乱”。在法律适用上,则是作为“大逆”罪处理。

凡犯谋反、大逆二罪者,主犯必处极刑,也就是凌迟处死,其男性亲属在16岁以上全部斩首,其余亲属给功臣家为奴。

庄氏《明史》案中,庄家和参与该书编撰的有关人员被凌迟处死的有18个,被斩决的有好几十人,家属为奴的有几百人。其他涉及书的刻印、销售、购阅的人,包括写字、刻板、校对、印刷、装订以及卖书、购书、藏书、读书而被投入监狱的有两千余人。

文字狱是以言论甚至以思想倾向治罪。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政治与文明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尺。18世纪,在西方世界大步跨进近现代社会、公民言论自由逐渐得到保障的时候,在中国所谓的康雍乾盛世,却完全是另一种专制暴虐景象。

皇帝可以随意地从臣民的“文字”中断章取义,罗织成罪,并以凌迟、枭首等惨无人道的方式杀人而且还株连九族。这种地狱景象,就是皇权专制主义无法无天的典型象征。

它在给读书人造成“避席畏闻文字狱”的心理恐吓的同时,也戗害了读书人的灵智,造成了“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阻碍了社会进步,留给后人多少叹息与警诫!

把中原当“殖民地”统治

清朝时期,满清以类似“殖民者”的身份统治中国,八旗子弟拥有西方殖民者同样的各种特权:

政治特权:满清统治者虽然利用汉人维护统治,但是核心权利是不愿意同汉人分享的,六部成为执行机构。钱穆统计满清前中期二百多年间汉人做到地方总督的只有一个岳钟琪,核心机构军机处根本不许汉人插手。满清政府里的重要官位都以满缺为主,汉人做官必须通过科举。

“(大清国)全国各军事要地,都派八旗兵驻防。下面的绿营,说是中国军队,实际上率领绿营的将领还都是满洲人。这两种军队,饷给是显分高下的。各省总督、巡抚,差不多在原则上也只用满洲人。”
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经济特权:作为满洲人,从一出生就享有经济上的优待,按人头发月饷,可以不劳而获。

旗人兵饷 :前锋、亲军、护军、弓匠人月4两,骁骑、铜匠 3两,年米48石,步军摧领 人月2两,步军人一两5,年24石,炮手人月2两,年36石。满一人当绿营三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法律特权:在司法上满洲人享受“殖民者”的种种特权。例如:汉人犯罪如果判三年,旗人只要枷号四十天就能释放。凡满人犯罪,地方各级官员均无权过问,只能由步军统领衙门的慎刑司负责处理,这和殖民地的治外法权没有什么不同。

  种族隔离制度:满清政府规定,满城专供旗人居住,汉民不得擅入,“满汉不许通婚”。“满汉不通婚”这是保障“殖民者”身份延续的最重要措施。

 “对一个奴隶的民族实行统治,种族隔离是全面的,严禁不同种族间通婚,北京的整个北城都没有汉人,专供满人居住。宫内女眷(包括奴婢在内)无论如何只要清一色的满人,要防止一切种族混杂的情况。而宫内太监又毫不例外地全是汉人。这多有象征意义呀!让鞑靼人(满洲人)繁殖,让汉人绝种。这就绝对保证了没有任何不纯的混杂。” 1793年,马嘎尔尼出使日记

满清为了维护满洲人的利益将全国分而治之。满清采用“多元式统治”,“分区隔离”。全国分为满、汉、蒙、藏、维五区,区区隔离,特别是防备汉人到其他四区,防止汉人和其他四区有人员往来,在满清衰败前,汉官都是不能涉及其他四区事务的。

  综述:在满清统治时期下,中国文明出现了严重倒退,与西方文明的差距愈来愈大,等到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在出使清朝的英国人眼中,中国人已经倒退为类似印第安人那样的半开化民族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