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怎样灭亡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自己作死的。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大清朝虽然摇摇欲坠,却能挺而不倒,武昌起义辛亥革命,风起云涌,轰然倒塌。
辛亥革命前流传的一首陕西民谣:“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
大清朝民心尽失,不垮台都不行。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曾国藩到赵烈文处聊天,忧心忡忡地说:“得京中来人所说,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裤。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
赵烈文回答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早在同治时期,赵烈文就看出大清气数已尽,不过五十年而已。
一、大清的腐败无可救药
日本天皇为买军舰节衣缩食,大清朝的慈禧太后劳民伤财,有钱过生日没钱买军舰。李鸿章,大清朝的重臣,洋务运动名满天下,贪污腐败也是全国皆知。大清朝可以说,从上到下都烂透了,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
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在《中国大势之倾向》一文中,认为中国的腐败遍及全民,原有的信仰体系孔孟之道变成了科举的材料、当官的阶梯,庸官俗吏献媚当道, “朝野滔滔,相习成风”。
宗方小太郎认为,国家是人民的集合体,人民是国家组织的一“分子”,“分子”一旦腐败,国家岂能独强?中国的“分子”们集体腐败,国家的元气就丧失消亡。他估计,早则十年,迟则三十年,中国“必将支离破碎呈现一大变化”。
无论是赵烈文还是宗方小太郎,对清朝的预言还是准确的。
二、大清的私心不可救药
维新变法的时候,清廷御史顽固派官僚文悌上折指责康有为等维新派“保国会之宗旨在保中国不保大清”、“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于度外”。戊戌政变之后,朝廷宣布康党的罪状,其中有一条正是:“又闻该党建立保国会,保中国不保大清,殊堪发指”。
“保中国不保大清”一句话就戳穿了大清朝统治者的私心,中国是四万万人民的,大清是满人贵族的,清朝统治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
满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防民(防汉民)甚于防寇(洋人)。满人是特权阶层,铁杆庄稼。掌握权力,享受特权这是大清的最高原则。太平天国起义,咸丰帝承诺入金陵者王,可是曾国藩打下金陵也没有封王。慈禧太后虎视眈眈,吓得曾国藩赶快裁撤湘军以求自保。
三、大清自己作死,不亡不行
孙中山闹革命要推翻大清朝,十次革命但十次失败,都属于小打小闹,虽然制造了一些政治影响力,但是没有撼动清朝的根本。革命党在全国来说还不是主流,用梁启超话,只要政府 稍微让让步! 革命党的话压根没人听!
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以君主立宪小国战胜俄国那样一个专制大国,给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动。“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1905年9月17日,慈禧太后派五大臣出洋去考察各国的宪法、议会以及各国的政治制度等。革命党用炸弹去炸那些主张立宪的大臣。如果立宪成功了,革命还有什么必要呢?
革命党也没有想到,大清朝是革命的最大“功臣”,不仅逼着老百姓革命,还逼着士绅革命,逼着立宪派革命,逼着年轻人革命,你不革命,简直对不起大清的良苦用心。
当时士绅阶层是不愿意革命的,他们最希望改良而不是革命,社会的动荡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立宪派代表了士绅阶层的利益,1910年他们掀起了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巨大的国会请愿运动。
当年慈禧反对维新变法,可是现在又不得不开始实行变法的措施,实行废科举、改官制、设咨议局等改革措施,史称“晚清新政”。
无论怎样改,大清在权力分配上纹丝不动拒绝共享。
1908年8月27日,清廷颁布立宪的重要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归根到底一句话,国家一切权力属于皇帝。
在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的十三名成员中,满人八名,并且皇族就占了五名,汉人仅四名,载沣的两个兄弟分别掌握着陆军和海军。
全国士绅哭天抹泪哀求大清立宪,只要你改革我们支持你。可是大清花拳绣腿搞了半天,不过是把人民当阿斗来看。
大清不搞立宪,又废除科举,不给士绅一点出路。所以,在武昌起义爆发的7个星期内,15个省以咨议局为中心纷纷宣布独立,大清逼着人家革命,不革命行吗?
大清不仅得罪了士绅阶层,更是与大众为敌。
1910年(宣统二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大清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
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大清成功点燃了全国人民的怒火,自掘坟墓,自己作死,不亡都不行。孙中山还在美国餐馆里刷盘子呢,突然接到电报,武昌起义,革命一夜之间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