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满清前期著名发型“金钱鼠尾辫”之难看已经到了反人类的地步,和电视上那些流量明星带着粗辫子冒充阿哥阿玛各种搔姿弄首摆造型完全是两码事,后金初期鞑子男性的标准发型是:“颅顶的头发全部剃光,只留下前额和鬓角几缕。”正所谓:四周几株灌木丛,中间一片溜冰场。如果读者你实在想象不出那种造型,那么笔者只好建议您清看一看你们城市的地方电视台或者购物频道,满清鞑子前期的发型就跟地方购物频道上那些虚假的生发广告中的斑秃男子一样,并有过之而不及。

为什么后金会选择这样一款发型作为女真男子的标准造型?难道是努尔哈赤家族的审美与众不同?肯定不是,如果努尔哈赤家族审美怪异的话,那么他们也不会这么向往中原汉家的花花世界了,后金之所以选择这样一款发型,主要还是环境和实用性决定的。

关外苦寒且风大,骑马狩猎。如果是普通发型的话,风吹发型容易乱,严重挡视线。影响劳动效率。而且游牧民族不习王化,自然没有受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类儒家的教导。所以对剪掉自己头发是毫无心理压力的。既然前面周边头发捣乱,那就剪掉,后面也乱?那就扎上辫子拿绳子捆起来。于是,游牧民族的标配发型诞生了。

这种样式的发型出现后,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髡发”。“髡,剃发也。”这个词在汉人的眼里是纯粹的贬义词,周朝就有把犯错误的人剃掉头发作为惩罚,叫做髡刑,乃“五刑”之一也。南人觉得秃头难看,北人也觉得南人头上那一堆头发实在是耽误工夫,所以发型歧视从南北朝就已经开始了。

南朝看见北朝的辫子后觉得很搞笑,将其称之为:索虏。这不是什么好词,索是绳子的意思,潜台词是北朝人个个带着自杀的上吊绳。广东话把人笨和傻叫“索佬”。我始终觉得这个词的源头就是来自“索虏”。

但北边游牧民族毫不在乎,依然坚持以实用方便为主,辽、元、后金…东北亚的少数民族坚定不移地执行削发政策。髡发是东亚地区除中原地带辽、元、后金…东北亚的少数民族都坚定不移地执行削发政策。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的发型也是剃一部分留一部分。发型问题当时除了和南方的汉人们相互鄙视以外,倒也无伤大雅。直到满清入关后的1644年......

随着朱家王朝的自我折腾了断,后金翻过了山海关,建立了大清。满人初入关的时候,官员议政分满汉两班,汉臣穿汉服束发,满人穿满服髡辫子彼此相安无事。但汉人降臣这边有一位叫孙之獬的官员那天突发奇想,上朝时突然穿了一身满族服装,剃了个金钱鼠尾辫,想讨满人大爷和多尔衮的欢心。却没想到满人官员不高兴了,当时满族八旗是人上人,可以光明正大的在爱新觉罗面前自称奴才的,如何看得起你一个汉族贰臣?所以把孙之獬从满族队伍中赶了出来。而汉族降臣也觉得孙之獬这样太丢脸了,所以故意说孙之獬扎着小辫子不是汉臣,不许他归队。老孙羞愤,于是上疏“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多尔衮对孙的上书赞不绝口!“留发不留头”从此进入宪法。

当时发型的标准可不是现在清宫戏里的“前面光头小和尚,后面辫子大姑娘”那种阴阳头,而是只在脑后只留铜钱大小的一缕头发,编成辫子要细到能穿过铜钱孔。所以叫金钱鼠尾辫。东北多密林,这种发型容易在密林穿行,且射箭不影响视线。但是战争频繁,生存残酷,不留这种发型的女真估计都见了金兀术,所以留下的就形成了这种统一发型,并随着进关后地位的提升强加与汉人了。但进关后汉族文明同化性太强,加上中原少密林,所以越到后来,大家脑后的辫子越粗,由鼠尾变成蛇尾再变牛尾,吃了伟哥般蓬勃发展,到清末基本上和电视剧里面一样粗细了。

最佳贡献者
2

你说的这个发型是清朝末年的,而满清入关前乃至后金汗国时期的发型更是夸张的过分。

那时候的发型叫“金钱鼠尾”,也就是男人的脑袋上几乎所有的头发都剃掉,只在后脑勺的那个部位留有铜钱大小的一小撮头发,再编成大约五六寸长的小辫,这个小辫能够穿过铜钱的方孔。

这种发型在乾隆朝的中期开始发生变化,也就是后脑勺的那一小撮头发的面积逐渐扩大,辫子也逐渐变粗变长,直至变成清朝末年的样子。

那么,清朝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发型呢?

这主要和满清入关前与当时女真族的生活习惯有关。

女真族各部落被努尔哈赤统一前,女真族的生存方式主要以狩猎为主,打鱼和耕种为辅,因此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和资源,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在这种大环境下,满头长发即不利于清洁,又会遮挡视线不利于瞭望,无奈之下只好改变发型,以“金钱鼠尾”的另类造型展现于世人面前。

所以,不要说人家神经,人家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不得已而为之!

你再看看两宋时期的党项、契丹和蒙古,他们基本上都是以髡发的方式闪亮登场,只是头发的面积比女真人的“金钱鼠尾”要大了许多倍,相比之下“金钱鼠尾”就寒碜的有不行不行的!

3

辫发剃发是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生活习俗!

北方少数民族的蓄发习惯,自古以来就与中原汉人不同,并且他们互相之间也会稍有不同。

兴胜于战国、秦汉的匈奴、以及后来兴盛于隋唐的突厥、回鹘,他们流行的是辫发,这个在《史记》、《后汉书》、以及后来的《周书》、《唐书》里屡有记载,这些民族都是辫发,并不剃发。

诺颜山 匈奴刺绣地毯画像

诺颜山 匈奴刺绣地毯画像

突厥壁画 骑射

史载,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废太子“好突厥言及服,选貌类胡蜊,披以羊皮,辫发”,李唐皇族有胡人血统,这大概是一种情不自禁的返祖现象吧。

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流行剃发的少数民族是乌桓。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有载:“父子,男女相对踞蹲,以髡头为轻便”,“皆髡头而衣赭”。

乌桓男子的髡头,是剃去头顶以外的头发,将头顶剩余的头发辫成小辫子。

鲜卑人也是东胡后裔,和乌桓人有诸多类似之处,其髡发习俗也一样。

《三国志.魏书》记载鲜卑:“嫁女娶妇,髡头饮宴”,遇到欢庆就剪发!

《北史.匈奴宇文莫槐传》写的就更详细:“(鲜卑)人皆剪发而留其顶,长过数寸则截短之”,这说明到了南北朝时期,宇文鲜卑已经不留辫子了,剃光四周只留头顶,并且头顶的头发长过数寸,就剪短一些!

到了五代,契丹、西夏崛起,画风大变!他们是只剪头顶,四周酬情留下几块。以现代的审美看上去,实在是有些怪异。

他们的发型,可真是一言难尽。先上几张图,给大家看看。

契丹墓画

契丹 可敦城壁画

契丹 可敦城壁画

是不是很有视觉冲击?

同时期的西夏,也不遑多让!

西夏壁画

西夏壁画

西夏男子发型示意图

这、、、?

怪不得没读过穿越到大辽、西夏的小说!男主弄这一造型出来,可怎么活啊!

到了蒙元时期,髡发还是髡的,总体造型上,怎么说呢,不像契丹西夏那么“激进”吧!

蒙元时期蒙古人的髡发,是前面留下一小撮齐眉短发,头顶剃光,双耳上方各留下一撮辫辫子或自然垂下,后面辫辫子。看图。

是不是有点点萌?

至于清朝满族的剃发,我就不用上图了,也不用再多赘述,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电视、书,都很多。

所以,清朝满族的剃发辫发,只是北方民族自古一路传承下来的生活习俗,很正常。

但是,剃发令就很神经了,逼迫其他民族易俗,激起反抗,死亡千万人。白袍将军多尔衮不配那身白袍,死后被掘墓毁尸,套用古人的话说,“不亦宜乎?”

4

谢谢邀请!

首先,我们华夏汉民族,自古以来,不论男女,都留长发,不能随意减掉头发。

提倡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割头发,割胡须,就跟砍头差不多,曹操有割发代首的典故。

古代有一种刑罚“髡刑”就是割掉头发,代表着耻辱。

而对于古代的,“断发纹身”的百越之民,我们的华夏先祖,视之为蛮夷(和谐)。

这种留长发的习俗流传了,几千年。

清朝的“剃发易服”政策,引来了全国各地无数的反抗起义。

外国文献中的“ 金钱鼠尾”辫

据说清军刚入关,打败李自成,灭南明之时,抵抗起义的并不多,真正开始揭竿而起,是“剃发易服”政策之后,人们真正有了“亡国奴”的感觉,是对华夏几千年文化传统的践踏和洗礼,人们普遍接受不了,起义也开始蜂拥而至!

清廷也开始疯狂镇压,什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还有多地的屠杀就是当时的体现。

“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就是满清统治者的口号。“”剃发易服就是归顺我大清的标志。

也是对汉族的“满化”

对汉族传统文化的践踏和对人们的奴化!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关注@斌哥谈历史,转发评论!带您走进不一样的历史世界!

5

毕竟是少数民族政权,剃发也是为了让汉人臣服,就算当时心不甘,慢慢习惯了也就认同这个政权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