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万历皇帝可能到死都想不到数百年后自己竟然会被当作练手对象给刨了个底朝天,万历皇帝在位年间所做出的事情是非常奇葩的,但是在他死后数百年,他的陵墓也遭遇了非常奇葩的事情。

自古以来,但凡皇帝陵寝除了一些比较特殊的存在之外,很少有皇帝陵寝能逃过盗墓贼的魔爪,对很多盗墓贼来说,他们挖掘皇帝陵是全心全意的,是誓要搬空里面所有金银财宝都不罢休的。

但是万历皇帝的定陵就不一样了,它之所以被发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郭沫若等人对所想要挖掘的朱棣长陵了解得不够深入,怕会对长陵里面埋葬的珍贵文物造成损坏,所以就挑选了规模不如长陵宏大、但结构和长陵差不多相同的定陵下手,想通过挖掘定陵积攒一些打开长陵的重要经验。

死后难逃悲催的万历皇帝

于是万历皇帝的尸骸就开始遭殃了,定陵在被打开之后,因为保存文物的技术不达标的原因,定陵中很多精美的陪葬衣物开始发生了氧化,许多精美的龙袍绸缎在这个过程中毁坏得破烂不堪,全然失去了精美的模样。

而在数年之后,特殊时代降临了世间,被摆在定陵博物馆中的万历皇帝棺椁和他的两具妃后棺椁被激愤的人们拉到了广场之中,焚烧毁坏了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的文物也受到了毁灭,在重见天日没几年时间后,它们又开始尘归、尘土归土,失去了它们所有的光芒。

这次挖掘的行动是一次很大的错误,它给整个考古界带来的改变并不是因为数年后的毁坏带来的,而是在刚刚挖掘完没多久之后,就被人们认定为了巨大的错误。

郭沫若最感兴趣的三座帝王陵墓

虽然这次行动的主要牵头者是当时北京的大佬、有着很深历史背景的吴晗,但实际上的推动者却是郭沫若本人,吴晗是在郭沫若的说服影响下,才和郭沫若一起加入发掘定陵的工作中的。

郭沫若是非常积极狂热的皇陵挖掘人士,在他的想法中,每个皇帝陵墓中埋藏的文物都应当是与世人共享的,如果埋藏在地底下那这些文物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此他一直在积极地推动着各种挖掘皇陵的工作。

其中他头号想挖掘的就是秦始皇的陵墓,只不过这个工程太浩大、太困难了,他是暂时没机会的,因此他退而求其次,把目标放在了朱棣的长陵和唐高宗、武则天的乾陵中。

而他之所以对这两处陵墓感兴趣,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两处陵墓没有受到任何盗墓贼的光顾,而且这两处陵墓中分别可能埋葬着两件很重要的文物。

唐高宗乾陵中很有可能埋葬着兰亭集序,虽然无法确定,但即便只有一丝的机会,那也是能让郭沫若感到狂热的,因为兰亭集序对文人们的影
响实在太大了,他做梦都想象着能在有生之日亲手观摩一眼兰亭集序


长陵中永乐大典对郭沫若的影响

而长陵之中则埋葬着意义非常重大的永乐大典,朱棣在位年间做出了两件很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他动用无数国力派遣了郑和七下西洋,这件事的耗资非常巨大,是朱棣炫耀国力的一种表现。

而第二件事情就是修订了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古代历史中非常重要的百科全书,总部大典一共有1万多册、2万多卷、3亿七千万字,几乎涵盖了当时的各个学科、各种知识,可以说得上是古代文化典籍中的瑰宝。

但是流传到现在的永乐大典却是极度残缺的,永乐大典流传到乾隆时期的时候就已经缺少了一大部分。

最后在乾隆修撰四库全书的时候又被乾隆皇帝修改的面目全非,在八国联军的时候丢失了一部分,溥仪在位的时候又被宫中的太监偷走了一部分,所以现存的永乐大典其实是非常残缺不全,如果把原本的永乐大典比作一个人的话,那现存的永乐大典可能就只相当于一个人的手臂。

而长陵之中虽然还不确定有没有永乐大典,但因为是朱棣人生功绩的一种表现,所以在他死后是很有可能被陪葬在长陵中的。

被灾难改变的规则

所以怀揣着对这种缺失文化的狂热追求,长陵自然就成为了郭沫若最想挖掘的皇陵之一,因此才会导致定陵成为了它的练手对象,被糟蹋得面目全非。

定陵的挖掘不仅是一次错误,与此同时它更是考古学界的一场灾难,在此事发生过后,上面的大人物就立刻叫停了所有针对皇陵的工作,并定下了一个若非皇陵遭受到损坏需要抢救、无论如何都不得对皇陵主动挖掘的规定。

在定陵事件发生后,郭沫若是还想着手挖掘长陵和乾陵的,不过前车之鉴不可忽略,为了防止同样的灾难再度出现,于是郭沫若的所有请求都最变得石牛入海,直接就被拒绝了。

所以说明十三陵中的万历皇陵之所以最先被打开,是因为它和长陵有着相似性,被当作了练手对象,而因为定陵挖掘后没有相应保存技术保存文物的原因,定陵中的文物受到了巨大的损坏,随之而来的是考古学界的规则被改变,正是在挖掘定陵的影响下,其他所有的明皇陵以及没被挖掘过的皇陵都避开了被主动挖掘的尴尬情况。

最佳贡献者
2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发掘活动,堪称中国考古史上的一场浩劫。上世纪50年代中期,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等人,联合上书政务院请求发掘明十三陵,首选的对象是永乐皇帝的长陵。获得批准之后考古专家们开始寻找长陵墓道,然而在寻找墓道的过程中,却意外的发现了万历皇帝的定陵存在坍塌现象,于是考古专家们决定先发掘定陵作为试验场,待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再挖长陵。

之后考古专家组织考古队,由赵其昌担任考古发掘队队长,安派民工挖掘到定陵墓道口,随后进入地宫。挖掘过程中也发明了一些特殊的工具,比如拐钉钥匙,用来移开墓门后面的自来石。考古队在地宫里找到了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两位皇后的棺椁并对帝后棺椁进行了发掘。定陵出土了大量明代丝锦和帝后冠冕等3000余件珍贵文物。1958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公开发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开……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这个消息一经公布,引发海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落后以及保存方法的失当,定陵出土的成匹的明代丝织锦缎以及帝后冠服,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导致如今我们能看到各类布料残片。更为严重的是,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革命小将们将万历及两位皇后的遗骸拖出来进行批斗,并放火焚烧,化为灰烬。定陵中的金丝楠木棺椁也被丢弃在野外,最后不知所终。现今我们所看到的定陵地宫文物大多都是仿制品。

令人可耻的是,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在定陵发掘遭受如此惨痛的教训之后,还向国务院上书,要求发掘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被周恩来总理予以驳回并做出重要批示,今后不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50年不变,100年不动摇。明十三陵中的其他帝王陵墓以及中国各地的其它帝王陵墓由此而得到妥善保护,做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而流传于世。

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各位在下方留言讨论!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号:历史茶坊

3

说到万历皇帝陵墓的挖掘,首先要说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历史学家郭沫若。

郭沫若是个对文物研究特别执着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最为惋惜的事情就是在侵华战争之中,中国古代皇陵之中的宝物有太多流失到了国外。所以在他生前,对于推动古代皇陵的挖掘十分积极,能将中国大皇帝的陵墓都挖出来看一看就是他的人生目标之一。

郭沫若此生最想要挖的三座陵墓,一是秦始皇陵,秦始皇的陵墓工程巨大,就是移开上面的山就要花费现在600亿人民币;二是乾陵,武则天的陵墓历史上那么多盗墓高手都不能炸开一个口子,郭沫若对其也没有什么信心。三就是明朝永乐皇帝的陵墓,思来想去只有永乐皇帝的似乎还比较简单些。

1955年,郭沫若终于将自己的这个梦想付诸了行动,他找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历史学家。开始计划挖掘朱棣的陵墓。但是当时的挖掘技术和保存技术都不好,很多人都对他提出的这项工程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是郭沫若却不死心,还是向上级继续请示。

郭沫若一来出于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二来是对流失文物的惋惜之情。说来说去,国家还是同意了。郭沫若兴致冲冲得去挖朱棣的陵墓,但是挖掘工作比他想象之中困难许多,废了很大的劲都没有什么进展。于是他改变目标,改去挖万历皇帝的陵墓。

万历皇帝和朱棣的陵墓总体构造相似,但是规模上要小上一圈。万历皇帝大概不会想到自己竟然这么倒霉,自己的坟墓都被当做小白鼠挖掘,而掘墓之人只是想要积累经验去挖朱棣的陵墓而已。

万历皇帝陵墓的挖掘准备并不充分,在挖掘之时已经出现了坍塌现象,将里面的文物毁坏了很多。最为可惜的就是那些陪葬品了,虽然没有落到外国人的手上,但是当时的文物保存技术还没有达到可以将这么多种类繁复的陪葬品全部完整保存的程度。很多国宝级的文物都因为保存不当而被氧化。比如皇帝皇后的龙袍凤袍,最终都变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残破模样,更何况是那些书籍和字画了。

在后来的特殊时期,万历皇帝和其皇后的尸骨都没有逃得过被批斗的厄运。陵墓之中许多还留存着的文物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我们看到的很多文物不过是后来为了重现陵墓之中的情景而仿制的赝品而已。

这次明朝帝陵的挖掘成为我国考古史上最为沉重的教训,从此以后我国对于皇陵的挖掘慎之又慎,再也没有主动挖掘过皇陵,基本上都是在被盗挖之后的抢救性挖掘。

而郭沫若经过这件事之后,还没有彻底吸收教训,依然向上级继续提出挖掘武则天的陵墓。只是现实条件在这里,上级部门再也不会答应他这样的请求了。周恩来总理下达批示,至此以后所有的帝王陵墓全部禁止主动发掘,除非是抢救性质的。

欢迎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

4

谢邀。最开始要打开的不是定陵,而是珍贵文物更加丰厚、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但未找到地宫入口,机缘巧合的把定陵给挖了,定陵的挖掘已经对文物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破坏,之后皇陵的考古发掘就被国家禁止了,下面来详细说下事情经过吧。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由时任北京副市长的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和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等人试图打开明十三陵,对其进行考古发掘,他们最开始准备发掘的是长陵,但是由于长陵规模太大,挖了很久都没有找打地宫入口,进展十分不顺,于是就决定换一个陵墓来挖,经过勘查研究,把目光锁定到了定陵,定陵的发掘还算顺利,经过几个月的发掘就挖到了“金刚墙”也就是明朝地宫的墓墙,至此明朝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地宫就被发现了。

下面再来说说为什么挖了一个定陵就不再继续发掘其他陵墓了。定陵的发掘导致众多文物收到毁灭性破坏,留下了考古史上无法磨灭的污点。下面来细说下那些令人痛心的文物破坏之事。

首先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被挫骨扬灰,棺木被劈坏扔下山沟。

然后是定陵出土的丝织品毁坏严重。定陵出土的文物众多,有3000多件,其中丝织品占很大部分,但是当时发掘出来后,条件有限加大保护不当,被扔在普通库房堆放半个世纪,丝织物碳化严重,已经无法修复了。

定陵成了吴晗和郭沫若等人一生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也成了考古史上永远的痛,也造就了皇陵考古的诸多遗憾,我们不敢想象当时如果打开的是长陵会怎么样,如果继续挖掘其他陵墓会有哪些破坏,庆幸的是只打开了一个定陵,遗憾的是定陵的文物再也无法复原了。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如觉得回答满意,请点赞支持,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5

小谈一下,定陵的发掘,开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左右。是由吴某最先提出,并且伙同郭某某和夏某一起上书。而最先发掘的目标,并非定陵,而是永乐皇帝的长陵。发掘的目的,郭某某说是提高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实践经验和寻找明朝的秘密等。但实际是满足一己之私,寻找永乐大典。天可怜见,就在一群人寻找长陵地宫入口时,北京昌平地区下起了大雪,大地一片白。夏某上书郭某某,希望把目标改为离长陵不远的明仁宗的献陵,但是郭某某则建议发掘更大定陵,至此,定陵进入考古队的视野。十三陵中,长陵(永乐)永陵(嘉靖)定陵(万历),这三个是最大的。可以说,定陵是代人受过,或者说是,早就被人盯上了。十三陵的陵区分布中,长陵是最大,而且居中的。定陵就在长陵的左边,也很大。加上神宗皇帝传奇的一生,万历新政,三大征和不上朝等,使这个皇帝相比于其他的皇陵更具吸引力。所以,定陵就成了第一个发掘的明朝皇陵了。

为什么后续没有发掘其它的皇陵,其实很简单。发掘定陵,损失很大,很失败。首先,定陵发掘,前后两年的时间,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头骨被带到中科院进行修补,还差点出国展览。修补完成后,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变成了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放在定陵门口展览。其次,由于技术有限和人为的无知。定陵中的金属制品和丝织品,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长时间的和氧气接触。发黑,变硬。甚至有些无知的工作人员,随意的将文物实验和拆卸,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最后,由于定陵发掘的消息传遍中国,很多省份都上书,希望发掘本省的皇陵。为了抑制这种风气,周总理下令,停止陵墓的发掘。

无耻文人之首的郭某某,在环境平稳以后还希望发掘其他皇陵,面对定陵发掘的恶果,周总理做出,皇陵不主动发掘,除非抢救性质的。五十年不考虑,一百年不动摇。

6

万历皇帝陵墓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主动去发掘的帝王陵墓,里面的陪葬品之多,之丰富,令我们大开眼界,但是也给我们深身的上了一堂课,留下了很深的遗憾。

最早打算挖掘计划的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等一批相当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名人主力挖掘的,原本打算挖掘的是明成组朱棣的长陵,但是,考古人员考虑到长陵内可能有,永乐大典。当时的保存技术也达不到,就拿定陵先练练手,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都知道万历皇帝生前是个大财迷,30年不上朝,最大的爱好就是数钱玩,所以他的陵墓没肯定会有数不清的文物。

1956年春,考古人员终于进入了定陵,打开了万历皇帝的棺椁,出土了众多精美的瓷器,金器,以及丝织品。工作人员被这些精美的文物深深折服,但就在半天之后,丝织品就开始氧化,直到灰飞烟灭。这也给考古学界留下了惨痛的教训。所以中央决定,以后决部主动发掘帝王陵墓。

7

挖了定陵,郭某人可是遗臭万年啊!

祖先的东西不想着好好保护,却为了一己意愿把他挖出来,挖出来又没有技术保护,反而白白损毁。郭某人嘴脸,着实可恨。

明十三陵前后几百年历史,明清交替之际没损毁,满清入主没损毁,北洋混战没损毁,甚至倭乱时期也没有损毁。却在新时代被郭某人损毁了,莫大的讽刺。

好在周总理及时制止,否则其他历史遗迹,也难逃挖掘。因此十三陵其他陵墓才得以保全。

8

谢谢邀请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明朝十三陵为什么要先打开万历那座陵墓呢?



上世纪50年代,由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和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向中央申请发起了挖掘明十三陵的运动。说到底,也就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好奇心,特别是明十三陵中的永乐陵,很多人想一睹当年"永乐大典"的风采。而中央当时也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决定开发十三陵。

在整个十三陵中,唯属永乐皇帝的长陵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于是考古队决定先开发长陵。只是没有想到,在开发的过程中,居然又意外发现了万历皇帝的定陵,出现了坍塌现象。于是,既是为了安全,就是为了累积经验,考古队决定从定陵开始挖掘。


接下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定陵被挖掘之后,为什么不挖掘剩下的12座陵墓呢?

这就不得不令人惋惜了。在长陵发掘之后,的确是出土了相当多的珍贵文物,具有很大的价值。但是,由于当时保管文物的方法太过落后,特别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那些从定陵里出土的文物几乎已损坏殆尽。

而国家为了不重蹈覆辙,好好保护这些中华文明的瑰宝。于是便出台了法律,不允许继续再挖掘剩下的十二座陵墓。

我是和你一样爱好历史的"历史惊文",喜欢就关注我哟~

9

由于我国的文物政策为:对于历史人物或封建皇家陵冢不主动开掘。除非已经被盗墓分子非法盗挖的陵墓,政府相关文物部门才会有限度的保护性挖掘开发,也就是开放。

十三陵中
1、定陵被挖掘了,故而对外开放定陵的地下宫殿;
2、长陵:由于其是地面建筑保存最完整的一个陵,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护最完整,有很大的历史价值,故而开放其地面宫殿群——金丝楠木大殿

3、昭陵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修缮完毕就可以对外开放了

10

万历可能是最悲剧的皇帝之一了,墓没被盗墓贼给盗了,却偏偏碰上了大文豪郭沫若。万历之墓能够被挖开,这一切都是因为郭沫若。郭沫若不仅仅是个大文学家,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非常的喜欢历史,而且他的主张是考古必须得挖开古墓,他的目标就是让那些历史中出名的宝贝重见天日。

郭沫若一开始并没有打算打开万历之墓,他的目标是武则天的乾陵和秦始皇陵还有朱元璋墓,武则天墓里面可是葬着两个帝王,并且武则天死的时候正是大唐盛世,里面的宝贝有多少不言而喻。史书也曾记载里面宝贝无数,历史上想打开武则天墓的人多的都数不清,仅史书记载的就有三次,这三次盗墓,每一次都出动了最少上万人, 他们全都无功而返。

秦始皇墓不用过多的介绍,全世界人都想看看这位千古一帝的墓里面有什么宝贝,郭沫若曾经对人说过,武则天墓中可能有《兰亭序》真迹,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目睹一下这件文物。于是乎郭沫若带了一大批文人和考古学家们每天请求挖掘武则天墓,他们做出了详细的计划。

因为他想挖的墓实在太过珍贵,并没有得到允许,郭沫若转而求其次,他想着先挖其他皇帝的墓练练手,等练好了再去挖武则天墓,他选中了万历的墓。万历真的是太悲剧了,墓被挖开暂且不说,挖他墓的目的就是练练手,估计万历泉下有知能气的冒烟。

最终他们还是打开了万历之墓,万历作为一代帝王,墓里的文物肯定不少,当时记载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而且还有很多的丝织品,仿佛新的一样,可是这些东西见到空气之后,立马就飞灰烟灭。这次挖掘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考古悲剧。因为这件事,国家规定,从此之后不允许挖任何帝王墓,考古界也从这里开始,不在挖掘保存完好的古墓,这一切都归功于郭沫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