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独立团打山崎大队,用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军事实战中是否可行?:按照原著小说中的,好像是没什么问题。倒是电视剧中拍的不是那么合理的了。先看原著
先看原著,原著中的山崎大队开到了李家坡,八路军一个师和一个纵队包围了山崎大队。前期七七二团的进攻受挫,但同时山崎大队也伤亡过半了。这场仗八路打的很惨,这其实不是八路战斗力不行,是山崎太聪明了。
李家坡的地形差不多是个梯形,而山崎把阵地并没有设在棱线上,他把阵地放在就反斜的位置上。这样做是很有优势的,他的阵地距离棱线有80米,八路在下面根本看不到山崎的阵地,开炮根本不知道怎么瞄准,而山崎的阵地前边是一片开阔地,八路只要一露头,立马挨枪子。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次进攻全失利,下面躺了一堆尸体的原因。
而李云龙的掘进,将自己的视野直接就摆在了和山崎同一个平面。这个时候,李云龙开始让翻译用日语吸引注意,而等掘进了一段距离后,山崎发现了企图,直接开炮,立马炸死了几十个八路。而李云龙手下是有个炮兵营的,是他从师里借来的,直接听他的指挥,根据他的指挥,炮击立马砸到了山崎的阵地。而山崎的炮兵开始压制八路炮兵,双方开始对射,日军炮兵的注意力不在掘土的八路那里了。而等李云龙进一步掘进,山崎已经发现,自己的迫击炮已经没有办法打掘进的八路了,距离太近,四五十米,迫击炮垂直发射,惊慌失措的日军十有八九会打到自己,这个时候,他自己还不能反冲锋,第一,人不够,第二,你站起来,八路就开火。而且他也没有想到李云龙会扔手榴弹,他以为的是八路会跳起来冲锋。一大堆原因下来,直接导致,山崎眼睁睁看着自己眼前的开阔地被八路蚕食了。
再看武器火力上的问题,这场战斗,也是典型的围点打援,八路调来129师和决死一纵合围,而日军,也在外围开始针对八路进军,总共调动了一个师团和三个旅团,准备和八路决战。一旦,山崎拖住了八路,那么就可以里应外合,消灭这个地区所有八路。小说中,这场战斗关注度特别高,板垣征四郎外加四个派遣军司令官都在关注,这场仗,意义重大。八路这边也一样,只是总部直接下达的命令。所以对于李云龙的支援是非常大的,他前边从军需那里弄来二十箱手榴弹,又借调一个炮营,火力完全够用。能把炮营给他,这就说明总部是非常重视的。虽说八路穷,但是对付山崎大队的炮弹还是有的,师里的炮营炮弹不够,完全可以再从别的地方借调。而八路前期吃亏,就是吃亏在迫击炮根本看不到山崎的阵地,想打,不知道打哪,这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李云龙把阵地挪了上去,这就容易了,可以直接炸压住山崎的反扑。
所以说,原著上,是没什么太大问题的,有问题的是电视剧的这个拍摄上,这是硬伤了。
电视剧中,对李家坡的进攻,八路就是在一个平面上发动突击,伤亡大,归结于山崎火力猛,压根没提什么阵地位置之类。李云龙掘进过程中,日军也发现了,山崎组织了炮击和反冲锋,最大的败笔就在这个反冲锋。李云龙掘进的距离是五十米,掘进终点距离山崎的阵地是30米。也就是说,日军准备反冲锋的时候,距离差不多有六十米。
六十米的距离,士兵冲锋是很快的,也就顶多十秒钟吧。电视剧中,这个时候旅长开炮支援,把日军压住。这就是败笔,从旅长下达命令到开炮,起码半分钟,这个时间足够山崎冲到坑道里了。这个时候,坑道里的八路拿的是铁锹,枪背着呢,而鬼子在上面,有枪有刺刀,这会儿就是单方面屠杀了。旅长怎么开炮?一起炸?消灭了山崎,捎带着干掉了李云龙?这好像得毙了,而不是撤职了。
其实,不管是原著还是电视剧,都是有问题的,原著在于他圆的不错,而电视剧根据各方面原因,根本包不住了。原著中的灵感来源于关家垴战役,这场仗,集结了八路所有的精英指挥官,并没有任何章法去打,没办法,士兵就是拿命去填的。
《亮剑》中独立团打山崎大队,用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军事实战中是否可行?
这里面要分开来讨论,在电视剧中,小说中,和现实历史中,是完全不同的情形。我们分开来说。
在李幼斌版的《亮剑》中,详细介绍了日军阵地的特点。这个阵地构建在李家坡的一个山顶平台上,是一个环形阵地。因为环形阵地在山顶平台中央,八路军不管从哪个方向往上冲,一旦上了山顶平台,就需要冲锋80米的距离,这么长的距离,无论如何都会被日军击杀,这就是剧中八路军主力772团程瞎子伤亡很大却没能拿下日军的根本原因。
这里面的关键就是如何减少冲锋距离,减少冲锋中的伤亡,一举拿下山顶平台。李云龙的方式是,用土工掘进的方式前进50米,剩下的30米交给手榴弹投射。通过手榴弹投射,让日军一下子失去抵抗力,一个冲锋就能全歼残余日军。
电视剧是奶头乐文化,只要让你爽,不需要让你考虑更多问题。所以,电视剧最大限度简化了战场形势,一方面让观众看得懂,一方面也表现出李云龙在军事指挥战术安排上的接触才能。
在小说中,日军的阵地设置是这样的:
毕业于帝国陆军大学的山崎是个出色的战术家,他指挥构筑的野战工事很是别出心裁。李家坡高地顶端是平面圆台,按常规,守备一方的工事位置。应构筑在山坡平台的棱线部,这样可以对进攻一方的动态一览无余,也便于居高临下发扬火力。可山崎偏偏把环形工事构筑在高地的平面圆台中心位置,攻击部队在坡下看不见守军,直射火力便失去作用,而迫击炮之类的曲射火力又极少。攻击部队刚刚冲上陡坡,只要一露头,马上就被日军的狙击手打倒。战斗打了整整一天,山坡下躺满了八路军士兵的尸体,最先参加攻击的几个主力团都伤亡过半失去攻击能力。
很明显,日军的杀伤距离就是80米,土工掘进50米,手榴弹扔出去30米,足以把环形工事里面的日军全部炸懵逼,然后一个冲锋解决战斗。
如果日军的环形阵地真的这样简单,李云龙的战术真的会奏效。一个营360人每人10颗手榴弹,一次360颗扔出去就是一场大轰炸,这些掷弹兵继续往前冲,边冲边扔,日军防御工事被炸塌,日军也被炸懵逼,然后就剩下机枪手、短枪和刺刀上去收割战果了。
可以想象,这是一种完全不要命的打法,真正的短兵相接。李云龙直接把全团的轻机枪集中起来使用,把轻机枪当冲锋枪,手榴弹一停,机枪就上去,然后全团上刺刀与日军进行肉搏战。这样日军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真实的战场上,可能李云龙的战术用处不大。
首先,日军有掷弹筒和迫击炮,而且虽然只有一个大队的装备,却相当于八路军至少一个旅。日军的大队1000人,往往可以直接对阵国军一个师10000人,李家坡的山崎大队,绝不是简单的500人半个大队那么简单。日军强大的火力优势面前,再加上空军支援,李云龙的土工掘进速度会很慢很慢。
其次,日军的阵地面积有多大,是立体型的吗?这些小说和电视剧都没有介绍。我们按照解放军的战术条例,每两个战士的距离应该保持在10米到20米中间,这样可以确保敌人一发炮弹最多只能炸死一个人。这样即便是给山崎大队的兵员减半,战术分散减半,5米一个日军,100名日军也能摆满直径50米的圆形阵地。独立团扔的手榴弹,只能打入日军阵地边缘,纵深上完全没有办法。
最后,按照孤军不守的战术原则,日军必然在环形工事之外还有火力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可以随时用掷弹筒迫击炮和机关枪支援主阵地。独立团想在炮火支援下进行土工掘进,想在土工掘进结束后投掷手榴弹,必然会遭到日军交叉火力的打击。
真实历史中,李家坡之战的原型就是关家垴战斗。这场战斗,日军被歼灭200多人,而八路军则伤亡2000多人,敌我交换比一比十,这是百团大战中战术效能最差的战斗。
事后,彭老总、刘老总等八路军高级将领回到关家垴,参观日军阵地,发现日军的临时工事、暗堡掩体、火力配置很有章法。尤其是“猫耳洞”等单兵掩体,对八路军启发很大,后来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这些战术得到很好的贯彻和使用。
关家垴战斗中,日军防守很顽强,很重要的原因是还占据了比关家垴更高的柳树垴作为活力支撑点,居高临下对关家垴进行火力支援,效果相当显著。
关家垴战斗中,日军阵地也不是所谓的圆形台地中央的环形工事,而是关家垴一层一层的地形中,有一排一排的窑洞,每一个窑洞都是一个独立战斗单元。这些窑洞,简直就是单面向外的地堡群,日军用机关枪和步枪设置的火力网,让八路军根本无法冲过去,只能一个窑洞一个窑洞争夺,一排窑洞一排窑洞进行占领。至于李云龙一蹴而就的战术,根本不可能实现。
我住在晋西北,我家就在一个山顶台地上,每天出去,就能看见山坡上一排一排的错落有致的窑洞。如果顺着某一道沟往山顶上冲,必然遭到两边窑洞交叉火力打击打击,根本没有冲上去的可能。
当然,《亮剑》作者都梁虽然是江苏人,却写过很多有关黄土高原的故事。在另一本小说《血色浪漫》中,就讲到了主角走了一天才到邻村找女主角的事情,所以都梁不可能不知道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把李家坡之战,写的如此轻松,只是为了让小说更加好看。
真实的战争,往往不是如小说和电视那么好看,反而是非常的血腥、非常的可怕、非常的无聊、非常的令人崩溃。
《亮剑》作为一部经典抗战剧,反复重播,甚至重拍,可谓耳熟能详,不过万幸的是,由于抗战神剧太多,绝大部分观众不会把剧中的剧情当做是真实历史。
不过,作为都梁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而言,其情节在原著文本上,是有非常浓重的“军迷”味道的,一方面关注一些之前抗战剧中忽略的军事常识,另一方面,大部分的人物和事件也都是由历史原型改编的。
比如李云龙围攻山崎大队这一战,其实就是作者对于“关家垴战斗”的一个自行推演,有点类似于《我的团长我的团》结尾对“血战松山”的一个推演,也就是“假设”。
“关家垴战斗”的规模,在抗战中并不显眼,但是,面对“冈崎支队”(二字之差的原型),一支混成部队,只能算是大队规模,但并不是“大队”编制。指挥官冈崎谦受中佐也并不是大队长,而是第37师团226联队副联队长。
部队组成为:步兵3个中队(基本部队是第226联队第12中队,外加第41师团1个中队和独立步兵第12大队1个中队),1个山炮分队、1个工兵小队、1个辎重兵小队、1个无线电分队和1个战斗救护班,总兵力535人,其中军官19人。
冈崎支队从武乡县东村出发,裹胁了300多名民夫,携行的弹药量是每支步枪120发子弹,每挺轻机枪870发子弹,每挺重机枪7200发子弹,每门掷弹筒16发榴弹,每门山炮100发炮弹。山炮分队的2门山炮和足够支队使用7天的辎重粮秣则由243匹骡马驮运。
对他们进行围歼的,是八路军的9个主力团(129师386旅772团、16团,385旅769团、13团,新10旅28、29团,决死一纵25、38团,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外加总部炮兵团,总兵力近2万人。
这次战斗,之所以让众多军迷扼腕的核心原因也就是这个兵力对比,500:20000!
整个战斗的结果是,从1940年10月29日20时30分左右,日军抵达关家垴构筑阵地,当夜, 就对决死一纵25团2营(也是八路军所属部队)关家垴南面的峰垴(又叫柳树垴),一个比关家垴还高的制高点,用一个中队发动夜袭,打响了战斗的第一枪。
此后,在八路军2万人的围攻下,冈崎支队困守至10月31日仍在顽抗,当日16时,八路军主帅彭德怀因敌援军迫近,部队伤亡太重,下令撤出战斗。11月1日,冈崎支队残部在铃木支队接应下,回到洪水镇。
此战,八路军并未完成10月29日21时下达的全歼冈崎支队的作战命令,此战,官方战史一直说是毙伤日军400余人,我方伤亡600多人,但陈赓大将后来回忆说部队伤亡应该在2000人左右(史学界普遍认可此数字,其中阵亡约1000人),日军战报确认冈崎支队在关家垴战斗中阵亡52人,受伤97人,失踪2人,合计151人。
这次战斗的过程中,八路军各部的战术上确实存在种种问题,比如往往是死打硬拼,在不利地形上只能展开波次攻击,而日军重武器占优,且居高临下,给我军造成极大伤亡。
所以,在《亮剑》中,原作者都梁拿出了被军迷们反复讨论的进攻方案,即李云龙所采用的土工掘进,环形壕同时手榴弹压制,然后白刃冲锋,发挥人数优势击败日军。
然而,这个方案在现实的地形和战场态势下是无用的。
关家垴山顶为几百平方米大小的台地,其北面是断崖陡壁,下面是一条深沟,东西两侧坡度较陡(上下20米左右),只有南坡比较平缓,可作进攻路线,但是,南坡的对面是一个比关家垴更高的峰垴(柳树垴)山岗,与关家垴互为掎角,从柳树垴上可以用火力控制通往关家垴的小路。
冈崎支队在关家垴山顶台地(几百平方米)挖掘了八卦形的核心阵地,再由交通壕连接到台地边沿的一圈阵地。所有战壕都挖得很深,战壕壁上还有很多能藏人的猫耳洞。所有机枪、火炮都至少有两个掩体。山腰原来50多户人家的窑洞全部打通,每个窑洞都构筑有射击孔,窑洞前挖了防弹壕,在通往山上的唯一道路两旁,各有四个窑洞被改造成配置机枪的暗堡。在关家垴山脚还挖了300多个散兵坑,围绕山头形成外围阵地。整个防线以山脚外围、山腰窑洞、山顶核心呈三线配置。
30日天亮后,决死一纵25团、38团负责进攻峰垴(柳树垴),38团数次强攻,一线战斗兵几乎拼光,团长蔡爱卿组织干部突击队,伤亡数十名营连干部依然毫无进展。25团连续组织7次冲锋,直到黄昏时分,才冲上峰垴山顶阵地,但随即被日军以白刃战压下来。
在其他进攻线路上,情况类似,386旅722团由东北方向攻击,其能接近敌人阵地的只有一条约0.3米宽的小道,只能一点点逐步争夺,至下午14时,该团1营被替换下来,只剩下6个人。
385旅769团由西北方向攻击,此处是一个20米高的陡崖,快到崖顶的地方,有一个凸出来的壕坎,上面是30多米长的一个斜坡,一直通到关家垴山顶日军的前沿阵地,该部1营从侧面土坎上隐蔽挖出一条小路,乘日军被正面进攻吸引之时,冲上去3个连,但日军立即在北坡坟包上架起机枪进行火力压制,部队被压制在壕坎处无法动弹。
至当日16时,八路军发起总攻,772团、16团、38团、25团各拼凑出1个营,再加769团2个营对关家垴发动全线猛攻,接连18次冲锋,各部伤亡极大,直到入夜,才冲上关家垴主阵地,冈崎中佐此时已被击毙,但结果各自为战的日军仍顽强抵抗,以白刃战击退了多次进攻,一直撑到了天亮。
所以,现实的情况是,李云龙的战术,只有到12月30日黄昏,各部总攻18次冲锋进入日军主阵地之后,即真正将日军完全堵在山顶台地的情况下,才能实施,在这之前,日军的三线阵地还在发挥作用,你的环形战壕也没法挖。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山顶台地的日军阵地,本身是设有“防雷壕”的,也就是在阵地前挖有壕沟,如果手榴弹投掷到壕沟内,就不会有任何杀伤,而这一阵地距离山顶台地棱线,一般有十几米,白天日军会据守该阵地等待我军暴露在火力下,晚上则会推进到棱线上居高临下防止夜袭。
就这个工事设计来说,哪怕李云龙的环形壕修好了,起码在陡崖的方向是很难扔上去的,在主要进攻方向上,这堆手榴弹,真实历史位面的八路军前辈们肯定也是扔过的, 甚至还有总部炮兵团的山炮、迫击炮的支援,但也并没有把鬼子打懵,而且,退一万步讲, 就算扔上去了,最后的白刃战,人数绝对优势的八路军还是未必能打过鬼子……这也是历史的事实。
所以,就算我们把电视剧“当真事儿”来说,也只能遗憾地说,不好使。
我是叔承侃历史,我来回答。
很多人把亮剑当做经典抗战剧,而更有一些人把亮剑当作历史,但是无论如何亮剑永远都不是真实的历史,亮剑是由作家都梁写的一部小说改编的,所以亮剑当中自然存在很多作者的想法。
本题问到,亮剑当中有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在历史上是有可能吗?以本人之见,在现实当中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按照当时的日军装备,整编的一个大队大概有8到12挺重机枪,轻机枪不少于20挺,虽然在李云龙攻击前程瞎子所在团已经向其猛烈进攻,按照电视剧的说法,山崎大队已经伤亡过半,但此时仍有数百人在能够战斗。
我们不要忘了,李云龙所在的部队能将手雷扔路到山崎的包围圈里,而山崎部队的士兵和军官难道就不可能扔到李云龙掘土部队的手里吗?这是一个双向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单向的问题。
因为不知道山崎大队所在的土地的土质是什么样,如果都是石山的话,那么我想基本上是李云龙的整个团将铁锹挖烂,也永远挖不到30米的距离,如果是土的话,李云龙的做法还是可以的。
所以从现实来看,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双方的手榴弹在互相扔,而李云龙的部队凭借人数优势和手榴弹数目的绝对优势,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从这一点上来说是有可能的。
否则的话,以日军当时装备的火力仅凭李云龙的一个团还是比较困难的。而电视剧李云龙的手榴弹全部扔进来,唯一一个解释就是此时日军的弹药基数比较少,因为我们这次是从无论在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没有看到日军有效的依靠手雷进行还击,这不符合常理,按理来说这应该是一场双方互相扔雷的战斗。
谢谢邀请!
亮剑是一部很受群众欢迎的电视剧,怎么看都不厌,一是整体艺术构造比较合理,演员的演技都很到位,整体形象都好,特别是李云龙又没有文化,经常犯错误,又经常出奇不意的打胜仗,几上几下把剧情推向高潮,当然在当时的八路军中这样人还真不少,并非现在军校毕业都有文化,识字不多的将军们不在少数。
李云龙用地道三千六百棵手雷全歼日军一个大队,这也是战争曲部的一个片段,即是打得好的一个精典记录,首先肯定是胜利了,李云龙团部上之前,我方先前的主力团也伤亡过半,日军也已损失不少,就像一炮打死日本死在战场上日本名将之花《中将》阿部规秀一样,这就是奇迹,想都不敢想的事,但事实上李云龙部做到了,这正好反驳了国民政府说共产党游而不击的谎言。
在抗日战争中人们是用种种办法打击日寇,三干多个手榴全部扔进日军阵地,这是什么概念,李云龙就出奇不意,把敌人阵脚打乱,立即冲锋,拼刺刀,让乱人的重武器,飞机,大炮失去作用,在当时我军已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最少说是日军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受伤的,俘虏的,自杀的,逃跑的,总的来说日军一个大队是溃不成军,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战争都会有牺牲,八路军伤亡无需多说,总的来说这次曲部战争是李云龙部敢得了重大胜利,再见!
《亮剑》这部小说,10年前看那叫一个扬眉吐气,10年后再看,是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抗日神剧的鼻祖。总的来说,尽管李幼斌老师演绎的李团长形象深入人心,“亮剑”精神也成为了社会正能量,但是《亮剑》这部小说在价值观内核与军事细节描写上问题是很多的。
单单从《亮剑》小说开篇独立团全歼鬼子“山崎大队”的战斗来说,其战例原型是1940年10月30日“百团大战”第三阶段彭德怀率领八路军115师、129师的3旅又2团打的黄崖洞地区关家垴攻坚战。该攻坚战从10月30日打到10月31日,不仅未能全歼日军冈崎大队约500人,反而给我军造成了约2000人的重大伤亡,相比之下日军伤亡仅仅300余人(不同记载数据不同,一般认为日军被打死约100人,受伤200多人)。此战暴露出我军战术能力较低、协同意识较弱、武器装备低劣、攻坚能力极差的问题,从那以后,我军又组织过数次攻坚作战,但是败多胜少,一般日军依托村庄或有利地形展开防御后我军立刻遭遇攻击困难,只能撤出战斗。华北、山东八路军通过持续不断地的缴获与整训,具备强大的攻坚战能力乃至运动战能力,已经是1943年底到1944年中左右的事情了。
至于3600颗手榴弹全歼把鬼子打蒙这种细节,那就是小看了鬼子的工事构筑水平了。关家垴战后八路军首长上去查看鬼子构筑的野战工事,对鬼子的多层堑壕防御体系、防炮火工事、交通壕与火力点上使用顶盖或就便器材加以伪装遮蔽等野战筑城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亮剑》作者大约认为所谓防御工事就是几条光秃秃的壕沟,殊不知这种工事早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就被淘汰了。
《亮剑》是最近二十年来,少有的以抗战为题材的经典电视剧。原著小说作者都梁扎实的文笔,加上李幼斌出色的演绎,让此片红遍全国。我也看了不下二十遍!
但是,此片在抗战片中只能排第二名。因为,在我心目中《亮剑》还是没有《我的团长我的团》严谨和真实!抛开被网友玩坏的“平安格勒战役”,就拿题主说的山崎大队被李云龙扔3600颗手榴弹一事来说,这段就是“神剧剧情”。
此战,彭老总率领3旅加2团,共计1万多人;围歼冈崎大队500多人。经过两个昼夜奋战,在伤亡2000人代价后,依然没有全歼冈崎大队。最终,迫于日军援军压力,我军撤退。
而剧中,山崎大队被李云龙全歼了。而且,李云龙这个不在国军编制“野鸡团”,竟然还嘲笑了一把我129师386旅的772团,772团可是在编制的主力团。建国后,团长起码是中将军衔!李云龙最后也就是少将!你李云龙拿来的勇气?这段也有点不和情理。
关家垴战役也用了“土攻作业”。关家垴的土攻作业只是趁日军不注意,偷偷的向上挖暗道,而且,还是失败了。
剧中,李云龙当着鬼子的面挖壕沟,把鬼子当白痴了。很多人说,日军的迫击炮弹和手榴弹被程瞎子的772 团耗完了。所以,日军不能用迫击炮和手雷攻击“土攻作业”的八路军。但是,剧中李云龙部队挖壕沟时,日军是放过迫击炮的。好,不抬杠,我也觉得导演完全可以不给日军发这些武器。
但是,首先,咱们看下土攻作业的工作量。日军士兵三百米内打中人形目标,属于日常训练要求。所以,李云龙至少要从300米以外开始S型/“之字型”掘进!壕沟深度要容纳一个人弯腰通过。宽度不会太宽,因此,每次只能一两个人在前面挖。我觉得,在没有日军骚扰的情况下,没有一两天时间是挖不到日军阵前30米距离的。
其次,抛开工作量,土攻作业要想成功,需要的前提条件还有很多。
第一,土质疏松,不能有石头。要是山地,彻底没戏。
第二,日军在高处,八路军的所有坑道都要是他们射击死角。坡度是个最要命的漏洞!此地名叫李家坡,肯定是有坡度。而且,李云龙在阻止骑兵连参加进攻时,也说是仰攻!
第三,手榴弹三十米的功绩距离,对日军能造成多大的伤亡,也是未知数。就算日军再傻,李云龙扔完第一波手榴弹,日军肯定后撤十米了。日军不可能待在手榴弹攻击距离内,等着挨炸!
唉,《亮剑》虽然经典。但是,也免不了有神剧桥段。
建议大家看下《我的团长我的团》。我觉得该剧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应该排名第一!
(文/勇战王聊历史)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静夜史的观点是:3600颗手榴弹虽然看起来夸张,但是在实战中可行性是相当高的!
2005年上映的电视剧《亮剑》可谓是家喻户晓,不到10年时间重播次数超过3000次,创造了我国影视剧收视的新纪录。剧中一改我军指战员一丝不苟一身正气的形象,而是以李云龙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气魄更有不足的饱满形象,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亮剑》的成功掀起了抗战剧创作的热潮,不过后面的雷剧越来越多,所以很多人戏称《亮剑》是抗日雷剧的鼻祖。
虽然经过了黄志忠等人的翻拍,但是老版李幼斌主演的《亮剑》仍然是不可超越的神话。
《亮剑》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除了演员走心,剧情饱满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里面的战例在历史上基本都能找到原型。
而《亮剑》中围攻山崎大队的李家坡之战,就是抗战史上我军著名战斗——关家脑战役。
很多人说,李云龙采用土工作业的方式靠近李家坡阵地,然后用3600颗手榴弹投入环形工事消灭山崎大队这种设定很不科学。理由包括:
土工作业很费劲,鬼子不会坐以待毙;
独立团人数不足,不可能对鬼子形成碾压优势;
在坑道投弹不现实,容易成为鬼子的活靶子;
边区造手榴弹威力差,不能消灭山崎大队等。
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不过作为一个优秀的军旅作家,都梁不像抗日雷剧的作者一样凭空臆想。作为一名出色的导演,陈健和张前不会像抗日雷剧的导演一样胡编乱造。李家坡之战有关家垴之战的影子,但绝对不是关家垴之战的历史再现。
关家垴之战爆发于1940年10月30日,是抗战中百团大战的第三阶段一次最大的进攻战役,由于战场距离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很近,因此八路军志在必得。此战八路军集合3个旅2个团的兵力,在副总司令彭总的督战下,对盘踞关家脑的日军冈崎支队500多人进行围歼。
但是由于武器装备的落后,八路军血战2昼夜,仍不能全歼日军。后因日军援军到达八路军被迫撤围,如果全歼冈崎大队势必能极大提振抗战时期,鼓舞我军民信心,所以此战成为彭总心中的莫大遗憾。
《亮剑》中的李家坡之战结果是取得了全歼的胜利,这多少有一些自我安慰的味道。
不过我们要明白,小说《亮剑》中的李家坡,和高山仰止的关家脑,绝对不是一回事!
简单说来,因为都梁对战场的一些设定,使得李家坡之战和关家脑之战的情况有很大不同,而这样的不同就让八路军更容易取得胜利:
1、李家坡是个平台状高地
在小说《亮剑》中,作者都梁已经交代过了,李家坡是一个平台状高地,上面是一个小平台,四周是斜坡,山崎大队在平台上,八路军各部队在斜坡下。
由于老版亮剑的拍摄条件所限,并没有完全还原小说中的战场环境,以至于很多人错误地理解了李家坡的高地状况。
晋西北属于黄土高原,黄土塬广泛分布,就是这样:
这和一般的山状高地不同,一般的高地呈锥形,斜坡直接从山底延伸到山顶,据守高地的鬼子可以看到八路军,而八路军可以看到鬼子,鬼子可以利用火力优势居高临下对八路军进行压制。想挖坑道?不可能的!
但是都梁将这个地形改成黄土塬一样的平台高地后,一切就比较合理了。
首先山崎本人比较自信,他没有将鬼子的环形工事火力布置在李家坡平台和斜坡的交界处(在新版《亮剑》中李云龙和赵刚讨论过,这个叫“棱线部”)。而是将火力点后退一些,使之距离棱线部有一定距离,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虽然牺牲了一定的射界,但是山下的八路军同样看不到自己,而鬼子则可以专门盯着棱线部,八路军一露头,立刻就可以进行火力消灭。
在小说中,这是导致八路军围攻多时却伤亡惨重的主要原因,因为缺乏重武器,八路军只能一波波往上冲,但是始终无法越过棱线部。
而李云龙则另辟蹊径,在斜坡上挖坑道,延伸到棱线部下面,然后将3600颗手榴弹扔进环形工事。
因为山崎大队的环形火力点在棱线部以内,因此对坑道不能进行有效的火力压制。
很多人说鬼子的迫击炮可以对坑道内的八路军进行较大杀伤,这没有问题,毕竟迫击炮的射角高,对坑道目标有很好的打击效果。但是因为在射界之外,打击效果肯定很差。
很多人说鬼子不会坐以待毙,等着八路军吃掉自己,肯定会反击。在剧中也交代了,旅长陈赓对独立团进行了活力上的支援,甚至拿出了可怜的全部家当,而在小说中则是陈赓将所有炮火交给李云龙使用,因此压制日军的反冲击问题不大。
所以,不要说坑道不好挖,鬼子没耐心之类的。因为在炮火覆盖范围外作业,八路军有机会将坑道挖到距离山崎大队30米的地方,然后让山崎好好喝一壶!
2、山崎大队已经伤亡过半
二战时期的鬼子陆军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这一点李宗仁将军在《八年抗战敌我优劣之检讨》中曾有过评价:
“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级将领中虽乏出色战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则上绝少发生重大错误。日本将官一般都是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其作事皆能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令人生敬生畏。
所以,在侦知八路军在挖坑道时,山崎大队是肯定不会坐以待毙的,所以发起反冲锋是必然事件。
不过问题是,经过程瞎子长达8个小时的不间断攻击,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山崎大队也已经伤亡过半了。这是什么概念呢?
日军一个大队的编制是1100人,包括30人的大队部,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4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一个55人的炮小队等。无论人数还是火力装备都是非常强的!
但是,因为李家坡之战取材于关家垴之战,因此不能将山崎大队视为一个完整编制的日军大队。关家垴之战中,八路军对阵的冈崎大队,人数共有500余人,因此山崎大队的人数也应该在500多人。而根据程瞎子向陈赓的汇报,山崎大队伤亡过半,人数起码伤亡200多人,满打满算,能够拿起枪战斗的不会达到全员500人的规模。
而独立团当时满编是3个营,一个营360人,全团加起来超过1000人。李云龙的战术是摒弃添油战术,全团一起上,从四周分散鬼子的注意力,争取在最短时间突破阵地,不给鬼子反应的时间。
加上3600颗手榴弹的轰炸,鬼子的火力点必然受到一定的打击。在伤亡过半、火力点残缺,又全团冲击的打击下,山崎大队扛不住的可能性会大大提升。
3、山崎大队绝对不是3600颗手榴弹消灭的
山崎大队是被李云龙的独立团消灭的,但,绝对不是用3600颗手榴弹消灭的。
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影视剧中,都对这一点进行了解释。在战前动员会上,李云龙说3600颗手榴弹只是让山崎这个老小子“喝一壶”,并没有说用3600颗手榴弹就将几百个鬼子全部报销。
之所以不敢说这样的大话,一方面是因为李家坡平面大,鬼子散兵线长,不可能用手榴弹就全面覆盖。另一方面,就说到抗战时期我军的痛处了,那就是我军的边区造手榴弹因为是手工打造,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手榴弹扔出去只能炸成两半,根本不能起到杀伤敌人的效果。
然而,就是这样的质量也不可能对八路军各部队敞开了供应,在小说《亮剑》中开篇就是李云龙找后勤部长张万和讨要手榴弹的情节。李云龙的意思,是要50箱,他地意思很清楚,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有总比没有强!
但是张万和表示只能给20箱,就是李云龙拿老婆来换都不肯多给。而就这20箱还是李云龙答应给他弄一把日军指挥刀才达成的!
所以说,3600颗手榴弹只是开胃小菜,否则也不会有后面的精彩了。
根据李云龙的部署,在两分钟内扔完3600颗手榴弹后,独立团配置了突击队,小说中说是二营长带队,而不是影视剧中一营的张大彪。
独立团突击队共20挺机枪,在手榴弹投掷完成后迅速进入战斗。小说中说因为鬼子在遭受轰炸后仍然能够组织火力阻击,由此可见鬼子的战斗力之强悍。而小说中说因为鬼子火力凶猛,担任突击队的20名战士在两分钟内全部牺牲。
而与此同时,李云龙带来独立团全体官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李家坡进行猛烈冲击。因为八路军不仅缺乏重武器,而且还缺少弹药,所以不得不选择在火力准备后进行白刃战。这是抗战时期我军将士们不得不进行的选择!也是李云龙李家坡攻坚战的重头戏!
在影视剧《亮剑》中,对李家坡最后的战斗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山崎本人被手榴弹炸死,没有让李云龙实现与之决斗的愿望,但是李云龙得到了军刀,还了张万和的人情。在日军群龙无首的情况下,虽然日军训练有素,但是毕竟已经大势已去,因此经过独立团的浴血奋战,山崎大队被最终消灭。
所以说,在小说的设置下,实战是可行的!
由此战我们也能肯出我国军队和日军悬殊的差距,向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们致敬!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这里面有几个很明显的非现实错误,我就细细道来吧。
1.山崎大队的人居高临下,占据了相当的有利地形和火力优势,为什么非要固守等待八路军挖堑壕抵近?以日军在长沙保卫战的那种表现为例,他们能杀透薛岳布置的层层防线,在后路被切断的情况下还能层层杀出,八路军这点火力和临时防线委实不够鬼子冲击的。
退一步来说,即便山崎大队不突围,真正的战场也绝非什么你打我守的“抢滩登陆战”模式,火力和优势强的一方完全可以发动战术反冲击,将对方击溃或者打退到进攻准备区域。李云龙的人马分兵挖战壕,组织压制进攻的火力就会短缺,日军只要步兵战术反冲击夺取战壕,再利用战壕突击八路军阵地,你说后果可不可怕?
再不济的日军也知道夺取对方堑壕阵地,提高自身防御纵深,这是那个年代的基本战术,偏偏编剧让日军蠢成不会动的木桩。
2.以山崎大队的坡高,挖堑壕抵近是一件很费时费力的事情,需要极大的人工和代价。李云龙的独立团全上,都很难在短时间内挖出抵近到手榴弹投掷范围的交通壕。
但凡挖过土的人都知道这究竟有多艰难,需要称手的工具,需要有力气,还需要会干这活的人,不是抡起锄头随便找块地就能挖的。普通人哪怕是个农村干了半辈子活的壮汉,你让他挖个坟坑,做的慢的一上午都完成不了,人还累得要死。更何况李云龙的部队哪有那么富裕?八路军装备好到作战时人手一把工兵铲的地步了?
山崎大队的火力对山坡下的活动是一清二楚的,这种高地火力点在战场上威胁非常大,并不代表你在壕沟里对方就真的拿你没办法,一战时为了这种小山包打堑壕打得损兵折将死伤枕籍的比比皆是。下方人员挖掘挖掘速度慢,挖掘的方向也必须是Z字形折返,否则很容易被破坏。
3.人力投掷手榴弹有很大的局限性,投掷距离太近,战士的投掷能力也有限。军媒报道过的解放军记录是102米,由某部一个叫宋福旦的士官通过立姿创造,如果卧姿,即便采用《亮剑》中的反身投掷,实际也丢不了多远,还会因为不规范投弹造成误伤。
现代部队投掷手榴弹的标准是站姿30米及格,35米良好,40米优秀。无怪乎《亮剑》剧中出现了李云龙曰:“只有30米,娘们都能扔过去”的台词。早年的人用的弹种不一样,手榴弹的战术地位也比较高,所以投掷标准比现在的人多20米很正常,但显然编剧忘了那是站姿唷~!跪姿25米及格,卧姿才20米就及格。
很显然,李云龙的部队背蹲在壕沟里,反身投弹30米在平时也许能做到,但别忘了战场是个高地,己方还遭遇了严重的火力压制,在距离鬼子堪堪30米的距离上,将3500发手雷扔到一个大队的阵地上,需要考虑的实际情况太多了。
4.3500发手榴弹真的能对日军造成重大杀伤?老王对此深表怀疑。八路军的手雷成分非常繁杂,有缴获的日军97式手榴弹,有自己的“边区造”,还有国军的一系列产品。
以李云龙部队的情况,他们手中应该有不少是阎锡山太原兵工厂生产的仿德式M24手榴弹,4毛钱一颗,是抗战中国最好的手榴弹,也只有这种M24木柄,才最适合远距离投掷。
日军的97式杀伤力很好,但扔不远,容易从山坡上滚下来;“边区造”填充的黑火药,杀伤力和可靠性都足以令人掉泪;晋造M24符合这方面的需求,但拿出3500颗,貌似李云龙一个团没这么大能耐。
况且日军究竟怕不怕这3500颗手榴弹的轰炸呢?这必须设定一个前提——山崎大队残军没有任何防御纵深,死死的拥挤成一团,而且防御工事极不科学和脆弱。但这就更不符合逻辑了,八路军在山下都挖出了直抵30米的堑壕并容纳掷弹兵投弹,日军楞是没有加固整理一下下自己的防御?
经过一战的血洗,二战时的步兵防炮概念其实已经非常完备,况且日军在土木构筑方面一点也不差,远比电视中表现的贼的多。
以《亮剑》山崎大队的原型,百团大战中的“关家垴”血战为例,日军冈崎大队500人进犯黄崖洞兵工厂后,遭遇来援的八路军多路合围,冈崎大队干脆连夜占领了关家垴地区,在要害地带布置阵地,利用山顶平地、山间沟壑以及对面互为犄角的柳树垴构筑了全方位的阵地,并迅速拆掉了当地老百姓的门窗房梁还有砖石土木,不停的加固阵地,还挖掘了不少掩护自身的坑道。
关家垴的血战,八路军八个团共一万余人猛攻两昼夜,付出2000人的伤亡,硬是没有完成对500人冈崎大队的围歼。冈崎大队的士兵后来的回忆录中提到了八路军疯狂的投弹,还有双方不断来往的刺刀肉搏,炸死冈崎中佐、藤泽少尉等人的是一发迫击炮弹。
后来八路军对日军阵地进行调查,发现日军将窑洞全部打通,统统布置了交叉的机枪阵地。外部工事纵横交错,互相循环,并且都有防弹壕,手榴弹扔进去也没用。我们后来使用的“猫耳洞”就来自于日军在关家垴上布置的简易阵地,当时就被八路军一众高级将领赋予了很高的评价。
所以《亮剑》里的情节实际只能当一出“戏”来看,它是弱化的、简化的、戏剧化的关家垴之战,那些阵前投弹也只能当做剧情看看罢了。
换句话说,李云龙拿那种不靠谱的3500手雷轰炸,能对付的只有同为影视剧中的日军,遇到现实中的鬼子只怕要跪。
现实中的战斗远比影视剧中的复杂,消耗的智慧与精神更甚。关家垴的鬼子知道拆民房做工事、知道四处勾住交叉火力、知道层层布放设置纵深,更知道挖掘“防弹壕”和“猫耳洞”,甚至凶残到用白刃和刺刀与八路军互抢阵地,哪里是《亮剑》中的山崎大队那群白痴能比的?
诸位以为如何呢?
首先说李云龙用3600颗手榴弹的目的,李云龙是个很有实战经验的指挥员,他知道如果和鬼子拼火力是拼不过的,要想歼灭包围圈中的鬼子就必须贴身肉搏,只有近战才有可能凭借人多的优势全歼日军。
当时李云龙采用土攻掘进战术靠近鬼子,然后把全团边区造手榴弹都集中使用,然后在让张大彪组成突击队,最后全团跟进,连炊事班的伙夫都上阵了,这说明李云龙是倾全团之力不准备第二次进攻的,不得不说战术确实高明。
在总攻打响后,3600枚手榴弹很快扔出,要知道鬼子并不是站在那让你炸的,这些手榴弹的作用就是想给日军造成短时间内的混乱,主要是给张大彪突击队创造突击条件,要不然张大彪突击队冲不上去,果然张大彪突击队冲上去了并在日军防线上打开了缺口,这时候李云龙率全团跟进杀入日军防线,这样一来日军火力优势无法发挥,只能和八路军肉搏,可当时李云龙独立团是生力军而且全团尽出,人数肯定占优势了,而日军在772团的连续冲锋下已经疲惫,当时战况可能是独立团两打一甚至三打一,所以鬼子被全部歼灭是必然的。
最后说看抗战的影视剧要能看懂,不要认为日军多么多么厉害,用李云龙的话说他怎么就那么厉害,要战术对头打胜仗完全可能,不要总认为中国军队只要打胜仗就是神剧,抗战的最后不也是日本人投降了吗,所以要看结果。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