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战时分为欧洲战场(对德作战)和亚洲战场(对日作战)。但有一个亚洲国家,却是欧洲战场交战各方争夺的焦点,这就是伊朗。

伊朗在二战时,还处在巴列维王朝时期。1925年12月,卡扎尔王朝的首相礼萨-沙阿-巴列维,取代了卡扎尔王朝。半年后,礼萨加冕登基。1935年,礼萨汗将国名波斯改为伊朗。

二战前的欧洲,战争阴云笼罩在欧洲上空。对于欧洲各方,伊朗的态度是:谁都不得罪,但不妨和德国走的略近些。这种“中立”得罪了很多国家,比如苏联和英国,不过伊朗还是愿意这么做。

在历史上,英国和沙俄没少欺负伊朗,占了伊朗很多便宜。二战开打前,英国还在伊朗大规模开发石油。伊朗人认为所谓的英伊石油公司,就是英国“偷窃”伊朗石油的工具。

伊朗各阶层对英国,以及取代沙俄的苏联没多少好感。德国作为英国、苏联的敌人,自然被伊朗高看一眼。更何况,德国人的性格和伊朗有些相似,希特勒就宣称伊朗人属于雅利安民族,和日耳曼人是兄弟。所以,伊朗对德国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这一点,从足球上也能看出来。伊朗队球风硬朗,身体强壮、纪律严明,号称亚洲的德国队。

德国意识到伊朗对于自己征服世界的重要性。看地图:伊朗位于土耳其以东,苏联以南,地近印度。如果控制伊朗,先不说征服亚洲,至少能在苏联的背后捅一刀。再说,伊朗的石油储量太大,足够德国的战争机器喝的。

德国横扫欧陆,同时大量从伊朗进口石油、粮食。1941年,伊朗对全世界的贸易总额,仅德国就占了将近一半。更让英国和苏联不能忍受的是,德国在伊朗安插大量“侨民”,实际上多是技术人员,或者是间谍。这些人有的已挤进伊朗要害部门,成为高层领导。这些人对伊朗各界施加影响,企图把伊朗绑在德国战车上。已有些伊朗高层被说服,准备接纳德军进入伊朗。

伊朗和德国亲如一家,吓坏了英国和苏联。英国还好一些,大不了失去伊朗石油,至少暂时没有亡国之忧。而苏联向来把伊朗视为自己的后院,以及进入印度洋的通道。德国控制伊朗后,德军可以通过里海登陆苏联的腹地,缩小对莫斯科的包围圈……

德国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进攻苏联,苏联意识到伊朗之于自己的重大威胁。苏联需要的西方军事援助,很多都是从伊朗通过里海运抵苏联。如果这条生命线被德国割断,苏联的生存压力将会增大。

苏联找到同样在伊朗利益受损的英国,两国决定共同对伊朗动手。苏联想对伊朗动武,可又不敢保证一战必胜。英国催促苏联赶紧出兵,其考虑是:让苏联在东线拖住德军,以确保西线(西欧)的相对安全。

苏联和英国在给伊朗下达最后通牒无效后,1941年8月25日,5千苏军杀进伊朗北境,而英国在南线进攻,多达数万人。英、苏进攻一个拥有自主权的国家,明显是违法国际法则的。丘吉尔也说了,我们这么做,实在是迫不得已。

英、苏都是顶级强国,伊朗那点虾米兵哪够吃的?只用了三天,伊朗兵被歼灭。礼萨汗自知得罪苏、英,马上说寡人有疾,跑到国外“看病”去了。9月17日,英军和苏军在德黑兰会师,这意味着伊朗大部分已被英国与苏联控制。而在伊朗活跃的两千多名德国“侨民”,一半被英国扔到澳大利亚薅羊毛。这算是幸运的,另一半德国“侨民”被苏联送到西伯利亚喝西北风。

英、苏联军拿下伊朗,对盟军对德、日作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至少在运输线上如此。德国和日本分别对苏联东边和西边的港口构成战略包围,物资从这两头进入苏联,都要承担被攻击的风险。有了伊朗,物资直接从德、日控制不到的波斯湾进入,风险较小。

这个论点是有数据支撑的。二战期间,共有790万吨的战争物资进入伊朗,约有500万吨送给苏联。苏联至少有60个师拿到了盟军的这批物资,在对德作战中有了底气。

苏联和英国要求新成立的伊朗管理层和苏、英谈判,可伊朗觉得德国还有可能胜利,对谈判拖拖拉拉。看到德军在苏联的军事行动明显受阻后,伊朗盘算德国的赢面越来越小,最终决定投入同盟国怀抱。伊朗在1942年1月29日,与英、苏正式签订条约。英、苏承诺不破坏伊朗的地盘完整,伊朗则开放地盘,让盟军进驻。盟军非常重视伊朗在二战中的作用,称伊朗的这条运输线为胜利之桥。

可笑的是,苏联和英国,以及后来强行派3万士兵进驻伊朗的美国同床异梦。二战还没结束,德黑兰会议刚开完,双方就瓜分伊朗,苏联控制伊朗北部,英、美控制南部,很多石油公司闯进伊朗强行挖油。伊朗比较亲近英、美,得罪了苏联。二战结束后,英、美开始撤军,苏联却赖着不走了,并打算强行割掉伊朗北部并入苏联。在英、美的压力下,苏联被迫撤出伊朗北部。

不管怎么说,伊朗对于二战作出的贡献,不应被历史忘记。

最佳贡献者
2

整个19世纪,英国和俄国在从土耳其到阿富汗展开了反复的战略争夺,对于整个中亚地区形势以及对于伊朗未来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崇信伊斯兰教的伊朗各族民众,对于西方列强特别是虎视眈眈的近邻俄国一向敌意很深,俄国吞并格鲁吉亚事件,使俄伊之间的仇恨加深,并使伊朗的决策者在以后的战略决策中始终不忘向俄国的复仇意愿。当竞争越来越激烈时,英俄都感到在伊朗的竞争将把它们拖入一场战争。为了避免这一后果,同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德意志帝国,两国在1907年8月31日签订了一项协议。从靠近土耳其的席林堡起,经伊斯法罕、亚兹德,直至东北角的哈瓦夫,这条线以北79万平方公里的地区被划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伊朗东南部,自阿巴斯港至亚兹丹一线以东面积3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被视为“对英国的战略利益至关重要”,因此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其余的伊朗领土为“中立地带”。

1917年3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倒台,七个月后,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成立,1917年11月15日,人民委员会通过了《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宣布彻底废除沙皇和临时政府推行的民族不平等,争吵和残杀的政策。苏维埃新政府宣布与沙俄时期对伊朗侵略和压榨的政策相决裂,维护伊朗的独立并努力和伊朗建立睦邻友好的政策。1918年春,苏维埃从伊朗撤出了自革命以来就所剩无几的军队。

1920年6月4日,在苏俄的支持下,伊朗境内的吉朗的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建立。1920年5月20日,苏俄向伊朗发出照会,声称红军进驻伊朗目的是肃清英国在伊朗支持的俄国反革命分子,并且保证一旦完成任务,红军会立刻撤离伊朗。然而,苏俄如此目中无人的把军队开进伊朗领土进行内战的做法让沃苏格·杜拉政府无法容忍,他立刻向国联提出指控,要求国联为伊朗做主保护其作为弱小国家的利益。1921年3月23日,英国答应了伊朗的要求,并于5月中旬撤出了全部的驻军。鉴于英国撤军,苏俄没有继续留在伊朗的理由,6月初苏俄从吉朗撤军回国。至此,伊朗的军事被占时期宣告结束,伊朗终于尝到了久别的没有外国军队干涉的平静。

苏德战争爆发,数周之内给战备不足的红军以沉重的打击,占领了苏联的大片领土。德国人的战略意图是先取高加索产油区继而越过伊朗。1941年6月,英国为了防止德国击败苏联影响伊朗的石油,曾想过单独出兵伊朗,然而德国的威胁事关英苏在伊朗的共同利益,所以这两个老对手不得不联合出兵伊朗。

1941年8月25日,恪守中立的伊朗受到自南(英国)、自北(苏联)两方的攻击。驻守伊拉克的英军从嘎斯西林一巴赫塔朗轴心区开进伊朗;苏军分三路进攻伊朗。8月28日,福鲁吉为伊朗新首相,其内阁于当天宣布了礼萨·汗下达的全面停止军事抵抗的谕旨。随着礼萨·汗的退位,德国的影子在伊朗的消失,被伊朗的执政者捧为上策的“第三国外交”淹没在苏英两国胜利的进军中。

1944年苏伊石油危机是苏伊两国关系的转折点,此时的同盟国与轴心国的战争结局已经明朗化,斯大林的对伊政策中再也不需要列宁所提出的加强伊朗的民族独立和统一、不干涉伊朗内政的政策,代之而起的是斯大林对伊朗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强权政策。

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5月16日伊朗向盟国发出照会正式要求他们撤出驻在伊朗的军队。美英两国对伊朗的要求做了肯定的答复,但苏联拒不答复。1945年伊朗阿塞拜疆的局势不稳定,苏联企图对这个通向波斯湾的国家进行控制,但它更为具体和直接的目标则是在北部,着眼于把伊朗的那一部分变成苏联的经济禁区。1945年12月12日,阿塞拜疆民族议会在大不里士召开,宣布成立“阿塞拜疆自治共和国”,皮沙瓦里任自治政府的总理。

伊朗此时的政治形势十分的敏感,伊朗和苏联发生的一切都被英国人看在眼里。自1945年秋,美国也插足伊朗事务。美国坚持关于伊朗的德黑兰宣言,希望驻伊苏军不要阻碍伊朗政府行使主权。英国也向苏联发出了一份照会,却被莫斯科拒绝了。1946年3月18日,伊朗代表阿拉因苏联违反1942年苏英伊三国条约、1943年德黑兰关于伊朗的宣言及联合国宪章,且至条约规定的1946年3月2日苏联依旧在伊留驻军队,继续干涉伊朗内政而将苏联又一次告上了联合国。

1946年4月4日,苏伊签订了卡瓦姆一萨德契科夫协定,规定苏联必须于5月9日将军队撤出伊朗。苏联与伊朗方面己经达成了以撤军换取伊朗在石油上的让步。苏联认为凭借这一石油协议也能对伊朗事务施加重大影响。不过1947年1月11日伊朗大选开始,10月22日卡瓦姆一卡德契科夫协定被议会否定。石油利益泡汤了,楔子被拔了。苏联在伊朗大势已去。美国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于是向伊朗提供了包括经济、军事、教育等全方位的援助,加强了巴列维王朝的统治地位,伊美也因此逐渐成为伙伴,美国在伊朗地位的最终确立。

3

苏联军队为什么占领伊朗,首要原因是伊朗是德国的亲密友邦,当时的伊朗是1924年建立的巴列维王朝,国王礼萨汗与德国关系极好,1927年,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获得伊朗全国邮政运输的特许权。1928年,德国公司又承包了伊朗北方铁路的修建工程。1930年,就连伊朗国家银行的经理也成了德国人。希特勒上台之后,他认为德意志人和伊朗人同属雅利安民族,都要反对共产主义的扩张。而伊朗也需要德国帮忙防备宿敌英苏,所以德伊关系迅速走向密切化。

当时,伊朗有五千德国专家,火炮、步枪、手枪全由德国制造,德黑兰大学德国人管,数以千计的伊朗学生去德国留学。德国在伊朗的对外贸易中居首。伊朗向德出口羊毛、棉花、铅矿、锡矿、水果和皮货,进口机器、电讯器材、汽车、化工产品和药品等等。

二战初期,伊朗与德国的贸易仍未中断,转经苏联进行贸易。而在苏德开打之后,伊朗又成为盟国唯一一条援助苏联的路线。如此重要的一个国家,掌握在德国人手里,不论是英美还是苏联,都不可能允许。所以在1941年,英苏便联合出兵,迫使亲德的礼萨汗国王逊位。伊朗境内的德国人全部被捕,其中一半人被苏联挑去,流放西伯利亚;另一半人则被英国人流放到澳洲。巴列维成为伊朗新国王,与英苏签订了新条约,英苏均表示,保证尊重伊朗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会在对德战争结束6个月之内完全撤出伊朗。(而在此期间,苏联便在伊朗北部搞了一个“伊朗人民党”。)

两年之后的1943年,美、英、苏三国发表了德黑兰宣言,承认伊朗"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战争中所作的贡献",三国保证增加对伊朗的经济援助,在战争结束后保证维护伊朗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不罩面罩的伊朗女性)

但后来的事实,却是英美都撤了,老苏却在伊朗北部赖着不肯走,还组建了两个"人民共和国",脱离伊朗。

这下不但伊朗怒了,就连美国也怒了,要求苏联从伊朗撤军,停止干涉伊朗内政。老苏说不干俺的事,是伊朗人自己觉悟了要革命,蒙古不就是这样独立的吗?于是英美立即停止从伊朗撤军。伊朗跑到联合国控告苏联违背联合国宪章。

但苏联仍然不走,甚至将几百辆苏联坦克在步兵的密切配合下开进伊朗,直到杜鲁门施加压力,说你们要是再不走,俺们就“将一如既往地做出反应。”最终就是在美国的压力下,斯大林只能撤军,嘴上说五到六周全部撤出,实际上花了九周之后才全部撤出。

伊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最终苏联的入侵被制止,但某大国就没这么运气好了,偌大一块土地,全部以独立的名义拿走,成为苏联的囊中物!

4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伊朗当时的情况特殊。

1921年,伊朗军官礼萨汗,采用军事政变推翻卡扎尔王朝的最后一位君王艾哈迈德沙·卡扎尔。

由此,伊朗进入巴列维时期,仍然是王国。

礼萨汗就是新一代沙阿(波斯语的国王)。

礼萨汗是一个颇有能力的君主,他仿效土耳其,对伊朗进行了意义深远的世俗化改革。

在1925年至1941年的16年间,伊朗有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人人可以欺负的弱国,变为中东世界的大国,国力有很大增强,人民生活也有改善。

但伊朗的国内国外形势不太好。

因为历史原因,伊朗西北部的东阿塞拜疆和西阿塞拜疆地区曾经被沙俄控制。

苏联成立以后,迫于四面楚歌的国际形势,及时承认了巴列维王朝的合法性,但始终对伊朗西北部领土虎视眈眈。

同时,伊朗境内有一条铁路横穿全国,联络波斯湾和苏联的中亚领土。一旦欧洲爆发,可以预料这条路线就成为苏联对外的重要运输线。

所以,伊朗对于苏联来说是很重要的。

然而,更头疼的是英国。

伊朗一直被英国控制,目的是获得重要的石油资源。

在1919年8月9日两国签订英伊协定,规定英国在军事、财政、关税等方面享有完全控制权,把伊朗变成保护国。

礼萨汗上台以后,对这个协议阳奉阴违,逐步抵抗取消。

礼萨汗于1928年5月10日宣布废除治外法权,收回关税自主权。同年成立国家银行,1930年付出大笔补偿费从英国人办的帝国银行手里赎回了钞票发行权。1931年1月颁布法令禁止外国人在伊朗占有农业土地。

英国人对此非常不满,采用了包括政变和暗杀的手段对待礼萨汗。

由此,礼萨汗将英国和苏联都当作敌人。

二战爆发以后,德军一度杀入高加索地区,只逼里海,距离伊朗近在咫尺。

这种情况下,礼萨汗也试图利用德国的力量威慑英国和苏联,迫使他们让出在伊朗的特权。

所以礼萨汗一度限制苏联人使用铁路运输,从伊朗港口运输英美援助物资到苏联境内。

同时,伊朗拒绝驱逐德国人,也不愿意向德国宣战。

英国人和苏联人都怒了,决定老账新账一起算。

当时礼萨汗的改革造福了伊朗人民,却使得伊朗既得利益集团以及保守宗教团体极为愤怒。

这些人和英国苏联联手,发动军事攻击。

英苏两国在1941年6月入侵伊朗,逮捕了礼萨汗及将他流放,两国控制了伊朗的通讯和铁路。

1942年,英苏两国的盟友美国派遣武装部队到伊朗协助维持铁路的运作。在随后的数个月内,这三个国家全面控制了伊朗的石油资源,并开辟了各自的补给路线。

礼萨汗政权突然崩坍,残余的政府权力亦遭到三国加以限制,礼萨汗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得到三国同意下才继任。

二战结束后,试图染指中东的美国,强迫英国根据协议在6个月内从伊朗撤军,自己随后也撤军。

但是,美国左右不了苏联。

17个师20多万人的苏军,长期驻扎在伊朗西北部,拒不撤军。苏联还扶持了共产党派伊朗人民党试图分裂伊朗。

但伊朗人民一向反对苏联,伊朗人民党的支持者很少,实力弱小。

这边,冷战很快开始,美国用尽各种手段压迫苏联撤军。

而苏联却是签署过战后6个月就撤军的协议,也无法随便自食其言。新成立的联合国也多次敦促苏联履行约定。

最终,在美国软硬兼施以及伊朗人民反抗下,苏军在1946年5月才撤出伊朗。

苏军之所以撤退,主要是美国人的功劳。当时苏军在二战中伤亡惨重,其实无力和美国对抗。

况且,当时美国人还有核武器,苏联则没有。

所以讲道理,苏联没有道理;来硬的,苏联又搞不过美国人。


随后小巴列维一直同美国保持亲密关系。

期间,穆罕默德·摩萨台发动政变,推翻了小巴列维政权。然而美国中情局也策划了政变,将穆罕默德·摩萨台抓捕后软禁到死,恢复了小巴列维的执政地位。

5

苏联“被迫”占领伊朗这段历史发生在二战时期,1946年苏军从伊朗撤军,史称伊朗危机。

英苏“被迫”侵略并占领伊朗

伊朗的地理位置及其特殊,北边是苏联南边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是英俄大博弈的主要角逐地。在1907年英俄协议后双方划分了在伊朗的势力范围,伊朗被两国视为禁脔,不容第三国染指。当时伊朗实力很弱,长期被英国和苏联两个大哥欺负,想摆脱英苏的控制,投靠德国翻个身,却被无情镇压了。

1941年8月,英国和苏联要求伊朗驱逐在伊全部德国人,关闭德国驻伊使馆。伊朗国王礼萨.汗对德国人表现的相当忠诚,拒不接受英国和苏联的要求。他天真地认为,出于道义上的考虑、以及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的尊重,盟军还不至于武力侵略“中立”的伊朗。

然而他不了解帝国主义的蛮横霸道,1941年8月5日,苏英联合决定,按照1907年的协议划分的范围,联合入侵伊朗。于是英军从南部登陆,苏军从北部陆路入侵,伊朗军队不战而降。苏军占领北部,英军占领南部。9月17日英苏联军进入德黑兰,逮捕了那里包括外交官在内的所有德国人,其中一半被俄国抓到西伯利亚,另一半被英国流放澳大利亚。

英、苏进军路线

1942年1月,苏英伊三国在德黑兰订立同盟条约,英苏宣布尊重伊朗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规定苏英两国军队应在战争结束后6个月内撤军。之后,1942年10月美军设立波斯湾后勤司令部,也开始登陆伊朗驻军。而礼萨.汉国王被迫退位给儿子巴列维,自己被英国人流放到毛里求斯岛,后来转而软禁到南非,死在了南非。

在战时,波斯湾----伊朗是盟国援助苏联物资的重要战略通道,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德黑兰更是有幸成为了三巨头举行的德黑兰会议的东道主。

撤军

1945年6月,美英军队开始从伊朗南部撤军。苏军却拒不撤军。

9月26日,苏军扶持阿塞拜疆民主党“起义”,成立以赛尔德贾法尔皮谢瓦里为总统的阿塞拜疆民族政府(此阿塞拜疆不是苏联的那个阿塞拜疆共和国)。

12月15日,在苏军支持下,库尔德民主党在马哈巴德宣布成立以加吉穆罕穆德为总统的库尔德斯坦共和国。

只存在了一年的库尔德斯坦共和国国旗



在美英的支持下,伊朗的民族主义空前高涨,1946年1月,伊朗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提出控诉,指责苏联违背条约,制造伊朗内部分裂。美英方面自然不肯就此善罢甘休,态度强硬要求苏联撤军。

1946年4月4日,苏伊双方经过私下谈判,达成了苏军撤离的协议,条件是伊朗允诺成立苏伊联合石油公司,将其北部的石油开采权长期租让给苏联。

5月25日,苏军从伊朗撤出。

12月,在英美的支持下伊朗军队攻入大不里士,阿塞拜疆民族自治政府垮台,少数领导人逃入苏联。

1947年2月,伊朗军队进入库尔德斯坦,大批库尔德共和国的领导人被处死。

中坐者为总统,这里面绝大部分被处死



1947年,新选出的伊朗议会又否决了苏伊联合开采伊朗北部油田的协议。于是美国顾问和美国公司携带着武器与设备堂而皇之地开进伊朗,此时苏联除了表示抗议和警告外,已经无可奈何。

苏联撤军原因

苏联最后被迫同意撤军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原因一:美英的压力特别是美帝的压力。杜鲁门在1952年曾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他在1945年向“苏联首脑发出了撤出波斯的最后通牒”,然而当晚白宫就立即澄清:"总统指的是1946年春美国在联合国,特别是在安理会和外交方面的领导作用,这是导致苏联从伊朗驻军的主要作用“。虽然白宫做了澄清,杜鲁门之后仍然坚持是他向斯大林发出的威胁性信息迫使苏军撤出伊朗。



这可以说是杜鲁门这个政治人物在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毕竟在伊朗危机处理的结果上英国没获利,苏联遭到了失败,而美国获得了最大利益。之后几十年伊朗是美帝在中东的第一小弟,而以色列那会儿建国苏联起了大作用,第一次中东战争时英法是站在阿拉伯一边,美帝只是民间给以色列提供点金钱。

一些美分们根据那会儿美帝有原子弹,再就是根据杜鲁门的话就想当然地以为是杜鲁门的原子弹逼迫苏联撤军,要知道那时候冷战还没开始,而且双方的重点是在欧洲方向,在中东那时候还是大英帝国的势力范围。

原因二:根据伊朗方面参加1946年4月4日谈判的穆扎法.费鲁兹(伊朗副首相)回忆说:我召见苏联大使,告诉他我们希望与苏联保持睦邻关系,但是除非苏联也表示出善意,第一,立即从伊朗撤军,第二,结束对阿塞拜疆(伊朗的阿塞拜疆)共产主义运动令人不能容忍的支持。如果没有马上得到令人满意的答复,我们将向伊朗人民和全世界宣布,苏联正在与英帝国主义勾结,列宁的继任者正在推行一种新型的帝国主义。我们将武装人民,苏军将面临伊朗人民的武装抵抗。几天后有了回音,并发表了伊苏公报,宣布苏联在一个半月内全部撤出伊朗,签订了石油协定和保证和平解决阿塞拜疆争端。

从伊朗的角度看是由于伊朗的最后通牒迫使苏联撤军。



原因三:从苏联的角度来看一下这个问题。苏联在伊朗有两个重要的战略目标:1、尽最大可能控制伊朗,打开南下印度洋的通道。2、获取伊朗的石油资源。二战期间,苏联就已经在伊朗东北部进行了石油勘探工作,这些油田在伊朗西北部同苏联的阿塞拜疆相连接,在伊朗的东北部同苏联的土库曼斯坦相连接,但要获得开采权必须和伊朗官方达成协议。

美帝大统领和巴列维国王亲切交谈



1944年8月,美国和英国就在伊朗石油开采问题,与巴列维王朝谈判并达成协议,规定今后双方在石油政策方面共同行动。苏联认为,美英的破坏协议行为是对苏联的严重挑衅,斯大林极力争取在伊朗石油问题上获得同美国、英国同等的权利。那年10月,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卡夫塔拉泽率团前往伊朗进行有关石油租让权的谈判,但是此行未果。

12月2日,伊朗议会通过了一项法律,禁止伊朗同其他国进行石油租让权的谈判。但是这项法律同样适用于英美,但是伊朗仍然对这项法律表示赞许,并使用双重标准。

1945年5月19日,伊朗巴列维王朝照会苏、美、英三国,要求他们提前从伊朗撤军,因为战争已经结束了。英美对此表示接受,苏联因为地缘安全的考虑选择了拖延。为了对抗英美并向伊朗进行制裁报复的手段,在苏联的支持下,伊朗北部的阿塞拜疆人获得了武器装备,并试图脱离巴列维王朝。11月份,伊朗巴列维王朝两次向苏联询问,要求允许他们向伊朗北部地区增兵,但是苏联方面不予答复。同时,苏联以撤军为筹码,要求获得石油租让权。

1946年3月,美英军队陆续撤出伊朗,伊朗在美国的鼓动下把苏联撤军问题诉诸联合国安理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苏联坚持不撤军就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3月24日,苏联新任伊朗大使萨奇科夫向卡瓦姆首相递交信函时宣布,苏联将从当天撤军,并在一个月内撤退完毕。伊朗最后也达成了妥协让步,苏联和伊朗在建立苏伊石油公司问题上达成妥协。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从公布的历史资料看,杜鲁门在给苏联的传话中使用了较为强硬的词语,但是没有一个字提到原子弹,所谓原子弹的最后通牒只能是他后来岁数大了记忆不清楚,美国的所谓最后通牒是夸大其词。而真正促使苏联决定撤军的原因主要就是:伊朗将苏联告上联合国,而苏联为了避免在联合国当被告,同时为适应当时全世界掀起的殖民地解放运动,以期达到英美从世界其他地方撤军(特别是大英帝国撤军)而不落人以口实,以利于其与英美争取新独立国家不得不从伊朗撤军。最后伊朗也采取了积极的妥协政策达成石油协议,也对促使苏联撤军起到了促进作用。只是可怜的库尔德人被当作了筹码。

现在来看,苏联的撤军有点匆忙,结果什么好处都没捞到遭受失败,反而助长了英美对抗的决心,导致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冷战开始。

6

很多朋友提到伊朗,就认为俄罗斯是他们天然的朋友。

其实倒退40年,乃至更久远的时间,伊朗和俄罗斯为敌的时间,要远比他们友好时间长的多得多。

这也就是俄罗斯和伊朗根本不是盟友,只是利益伙伴的原因。

从伊朗角度讲,和俄罗斯结盟,几乎相当于是对自己历史的背叛,也是强硬、自信和倔强的波斯人,在心里极为反感和不能接受的。

原因当然还是两国关系史并不和睦。

如今关系还不错,但其实也是磕磕绊绊,彼此互相提防,但因为有共同的敌人嘛,所以关系才能维持。

那么历史上为啥俄罗斯和伊朗关系不好?

主要一点就是俄罗斯长期以来,一直要控制伊朗,甚至要割让伊朗的土地。

最冒险的一个计划甚至是要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深入波斯湾的港口!

这与俄罗斯百年来一直梦寐以求获得黑海出海口,而和土耳其都挣了上百年是异曲同工的。

只不过俄罗斯最终打败土耳其,如愿以偿获得黑海出海口,但是对伊朗的控制是很不顺利的。

一战后,俄罗斯和英国在伊朗勾心斗角,这导致当时的伊朗礼萨汗政府非常懊恼,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和德国走近。

德国自诩为是雅利安人的优秀后裔,而伊朗也被视为是雅利安人后裔建立的国家,双方有一种历史上的亲近感。

(苏军进入德黑兰)

甚至之前伊朗的国名是波斯,后来被改成伊朗的原因,就是伊朗Iran的发音,其实就是雅利安。

用德国制衡英国和俄罗斯是很冒险的行为,特别是二战期间,德国已经纳粹化,这让伊朗在二战时“站错了队”。

比如题目提到的20万俄罗斯军队最终从伊朗撤军了。

1941年英国和俄罗斯联合进攻伊朗,推翻礼萨汗政府,伊朗被占领了。

这就有点相当于战后德国被占领的意味,只是当时英国和俄罗斯占领并没有特别严密的统治系统,毕竟还在战争中嘛。所以他们就把礼萨汗的儿子巴列维扶植上台,自己幕后控制。

英国和俄罗斯划分了势力范围,北部是俄罗斯,南部是英国。

此后美国人也进入伊朗,和英国与俄罗斯产生了矛盾。

二战后伊朗虽然没有成为战败国,但由于和德国关系密切,所以美英俄都认为可以利用当地形势为自己所用。

俄罗斯确实有20万大兵存在伊朗,特别是还要支持当地左翼势力建立革命政府,让伊朗的西北部地区划归俄罗斯所有。

伊朗人对这个计划非常反感,于是抗议不断。这时候的联合国也出面了,而且联合国建立最初的几年,基本听美国的话,于是在美国、联合国和伊朗人的共同压力下,俄罗斯撤军。

这时距离二战已经结束1年了。

为什么如此,当然美国起到了关键作用,俄罗斯根本没能力和美国再打一仗。当时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黄金储备,还有原子弹,一国GDP占世界60%。俄罗斯当然不会为了伊朗而得罪美国。

这也是为啥后来巴列维王朝亲美的原因,毕竟美国人把俄罗斯这个伊朗百年宿敌赶跑了嘛!

7

苏联和伊朗曾经有过激烈的角逐,那是79年前的事情了,当时,不是苏联一家进入了伊朗,一起的还有英国。

1941年,苏英两国一南一北分别侵入伊朗。面对20万的联军,伊朗12万左右的兵力完全不够看的。很快,苏联和英国军队就在德黑兰会师了,那真是段美妙的岁月。

1946年,先是英国撤出了伊朗,后是苏联军队撤出了伊朗。

苏联为什么侵入了伊朗,又为何全面撤军?我们从头慢慢说起。

二战期间,伊朗和德国关系火热

一战后的德国就被欧洲等国孤立了,谁让它在一战中败了呢?

德国为了应付二战,除了结盟了两个兄弟日本和意大利,跟伊朗也达成了战略合作。德国为什么找伊朗,难道这里有所谓的利益?

确实有,德意日三国作为轴心国,最大的劣势就是资源少,特别是石油少。二战期间,没有石油影响太大了,飞机、坦克、汽车等统统无法持续使用,这是三个国家的软肋。

于是德国看中了伊朗,当时的伊朗还不叫伊朗,而是叫波斯。波斯的地理位置很险要,往北和苏联隔里海相望,往西和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接壤,往东和当时的英属印度接壤,往西南和沙特隔了一条霍姆尼兹海峡。最重要的是,波斯国当时石油不少。

基于利益,德国前来合作。当然,和德国合作,也是当时老巴列维的意愿,因为此前英国在波斯控制石油,让巴列维非常不舒服。

德国人来了波斯,扶持当时的巴列维政府,老巴列维很高兴,因为被大国德国赏识,对他来说这是荣幸,更为关键的是,德国可以平衡和牵制英国人。

(老巴列维和皇后)

希特勒对外声称波斯和德国一样,都是雅利安后裔,这一下子让老巴列维很激动,在1935年直接将国名改为“伊朗”,意思是“雅利安人的家园”。

就这样,德国派来了大量的技术人员,和伊朗展开了大量的合作,伊朗的进出口贸易,德国一度占到了50%以上,第一合作伙伴的地位被确定,而英国被慢慢排挤了出去。

这事英国忍不了,但看着气势汹汹,快速崛起的德国,英国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样的甜蜜期足足过了6年。

六年之后,发生了变化。

1941年,苏联和英国同时夹击伊朗

看着德国在欧洲地区的节节胜利,英国人和苏联人坐不住了,先是德国发动了“海狮计划”,攻击英国未遂。后来,德国又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向苏联进军。

此时,苏联和英国以及美国达成了共识,必须控制伊朗,让德国的可控资源减少。

1941年8月25日,英国和苏联两线夹击,联军总共20万,杀向了伊朗。很快,12万的伊朗军队就崩溃了。9月17日,英军和苏联红军会师在了德黑兰。

之后,伊朗所有的德国人被驱逐,一部分被赶到了澳大利亚剪羊毛去了,还有一部分北送到西伯利亚干苦力去了。

就此,伊朗被苏联和英国间接控制了,苏联红军主要驻扎在伊朗北部地区,而英国控制了南部地区。老巴列维跑路了,而小巴列维被扶持了起来。德国的资源就此被控制。

此后,苏英两国和伊朗商议,二战结束后半年,两个国家同时退出伊朗。

过了两年,美国也派驻了3万军队进入了伊朗。伊朗大地变得热闹了起来,为了各自的利益,三个国家的人玩出了各种花样。

1946年,苏联人在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下撤了军

(苏联骑兵和英国坦克的会面)

二战在1945年结束了,其中欧洲战场在德国投降后,在五月就结束了战事。而亚洲战场在8月也结束了。

根据协议,英国在1946年3月2日撤出了伊朗,美国也走了,而苏联却行动迟缓,迟迟不退。

很明显,苏联人一是尝到了甜头,二是想控制伊朗北部,三是担心前脚走,后脚伊朗被美国控制。

苏联不退,年轻的巴列维着急了,英国人在背后也骂着苏联人。巴列维把状告到了联合国,联合国有好的办法吗?没有。

于是乎,巴列维郁闷了。

随着各种谴责和联合国的催促,苏联和巴列维进行了谈判,最后巴列维将伊朗北部的油田长期租借给了苏联,苏联人才晃晃悠悠地离开了。

从上面捋捋,大家可以发现,苏联和英国进入伊朗,就是为了断了德国的资源,获得更多的利益。而英国和苏联的撤出,是有协议的,是战事结束后,两个国家应该撤出,只是苏联更奸猾,临走不忘往口袋里多装点利益。

8

严格的说,二战时占领伊朗的是苏联和英国联军,而不单是苏军。英国和苏联占领伊朗的目的,是为了打通到苏联的援助物资运输通道。战后美国自然不会允许苏联继续在伊朗驻军。

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苏联损失惨重,急需美国的援助。而美国也需要苏联来牵制德国,因此美苏英三方很快就物资援助和战时合作达成协议。不过怎么把援助物资运到苏联却是一个问题。苏联需要的物资很多,而美国到苏联没有陆路相通,因此只能走海路,而当时从美国到苏联的海路有以下几条:

一、从美国东海岸出发,经大西洋到苏联的摩尔曼斯克。这条航线是从美国到苏联最短的一条航线,不过因为这条航线会遭到德国海空军的攻击,所以危险度比较高。

二、从美国出发经地中海到苏联的黑海沿岸。这条航线的问题一是意大利卡在了地中海中间,二是土耳其也封闭了达达尼尔海峡,因此暂时无法通航。

三、从美国西海岸出发,经太平洋到苏联远东地区,然后经由西部利亚大铁路把物资运到苏联欧洲部分。这条航线不受德国的威胁,缺点是陆上运输距离比较长。

因此经过讨论,盟国决定再开辟一条航线,就是从美国经印度洋、波斯湾抵达伊朗,然后从陆路运到苏联。这条运输线路最大的问题是此时伊朗亲德,并不愿意向苏联开放陆上交通线。

经过商议,苏联和英国认为这条运输线路必不可少,而且双方都不愿意在自己领地附近有一个亲纳粹的政权,所以决定联合向伊朗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伊朗驱逐境内所有德国人,并加入盟国。

由于这些德国人大多是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是伊朗工业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因此伊朗的礼萨国王开始并不愿意接受通牒,向美国寻求帮助。不过美国早已经和英国、苏联站在一边,直截了当的告诉礼萨国王最好接受英苏的建议。

鉴于英苏两国已经在边界集结部队,礼萨国王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不等他宣布接受通牒,英军和苏军已经迫不及地的动手了。1941年8月25日,苏军和英军同时向伊朗发起进攻。礼萨国王在得知这一消息以后,表示愿意接受英苏的要求,但是两国军队并未停止前进。

9月16日,随着英军苏军迫近德黑兰,礼萨国王被迫退位,王储巴列维继位。新的伊朗政府成立以后,随即和盟国达成协议:盟国保证伊朗的主权完整,但是在战争期间伊朗的所有交通设施、通信设施和输油管道则由盟国管理,直到战争结束。此后英军和苏军分别驻扎在伊朗南北两地。

在二战结束以后,英军按照协议撤离了伊朗。苏联开始拒绝撤军,不过在美国和英国的压力下,斯大林不敢直接撕破脸,最后也只能按照协议撤军。

9

这件事情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个时候为了解决伊朗方向的石油会支援纳粹德国的作战行动。这样一个隐患,也为了能够解决前苏联在战争的时候后方的安定问题,所以英国和前苏联一起共同约定一起出兵占领整个伊朗。

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也就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那个时候。关于西方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之间,两者在战场上面交错的那些地域,就产生了一些问题,势力范围,比如说比较著名的柏林问题,德国问题,巴尔干半岛问题,朝鲜半岛问题,还有包括伊朗问题,从现实意义上来讲,这几个主要的问题实际上是当时前苏联崛起以后与世界这几个大国之间对话的时候,要求自己的势力范围要扩大,但是其他几个国家不同意,所以针对这几个战略要点,前苏联跟美国之间产生了一波又一波的博弈。

在这其中就伊朗问题,前苏联向美国选择妥协,撤出了伊朗。

这点看上去不可思议,因为前苏联并不是那种肯轻易让步的人,但是前苏联就是在伊朗问题上做出了让步,虽然他自己扶着起来一个政府,但是最后这个政府没用,最终,伊朗政府完全投入了美国人的怀抱,前苏联也撤离出伊朗,那问题就来了前苏联为什么要撤,他不在乎伊朗吗?

别惊讶,他当时还真的不在乎伊朗,对于前苏联来说,巴尔干半岛问题已经解决了,西方人没有插足巴尔干半岛,巴尔干半岛上面的南斯拉夫联盟就是自己前苏联的势力,当时前苏联主要的作战中心,或者说主要的政治中心在哪里?在柏林问题上,在德国的问题上,美苏两大佬围绕德国这个战略要点,可以说在1945年到1949年之间爆发过数次大的纷争。

前苏联认为柏林这座城市是由前苏联人占领的,而且柏林全部位于东德境内,(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因此柏林城必须全部交给前苏联来管辖,但是美国是绝对不会吃亏的,他觉得在。前苏联脚底下能埋一颗钉子,就是一颗钉子,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人选择就是死命地膈应前苏联,你要泊林城,我不给你你断水,我送水,你断电,我送电,你断物资,我送物资,总之一句话,西柏林,我永远不会让他倒下,我的军队就一直驻扎在西柏林,除非你跟我开战。

当然前苏联这个时候也感觉有一点儿内虚,经历过史诗般的卫国战争,用历史上面最惨痛的代价赢下这一场战争以后,前苏联国内可以说是满目疮夷,他没有太大的底气来面对美国,那个时候,前苏联紧急的从一系列卫星国掠夺物资来治愈本土的战争创伤。

所以经常在这些问题上面,前苏联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为什么自己家里面还破败着呢,还需要东西去修补,家里面的贴用你这个时候开战呢,等于自讨苦吃。

此时此刻,美国人就盯准了前苏联这个点,但是柏林城他们要不下来。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伊朗,伊朗这个时候由于刚刚经历过战争,国内是满目疮夷,百废待兴, 要钱,要发展,因此他们就向全世界招标,说你们两个大佬谁能给我钱,给我钱我就跟谁姓。

前苏联表示我没钱,我还要抢别人钱来治我的战争创伤的我哪儿拿钱给你呀?美国人说我有,好,不用选了,伊朗直接同意归属美国人,有奶就是娘啊!美国人既给武器又给钱又给资本,反正就是尽量的讨好伊朗当时的政府,前苏联是有力都使不上,如果说针对伊朗问题,前苏联武装力量夺取的话,那么前苏联将面临在柏林这个方向上力量的空虚问题,且在伊朗这个方向上来讲,美国人由于他投送能力更强,从东欧平原到伊朗没有修铁路,因此前苏联的战略投送能力是不如美国人的,真正在这个地方打起来,前苏联没有胜算,反而因此还会丢了东柏林,那么对于前苏联是得不偿失的。

并且伊朗这个方向上真正对前苏联产生影响的是什么?石油,但是前苏联不缺石油,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前苏联强大的工业巨人就是建立在他本国石油产业出产大量的低端的石油,所建立起来的,因此前苏联不缺石油,他犯得着为了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还要去抢更多东西,然后跟其他国家开战吗?犯不着。现在主要的战略中心仍然还是放在柏林身上。

因此,前苏联人觉得伊朗这块土地可有可无,我的重心仍然是向西去打通西欧,而不是向南去打通那非洲啊,还有一些鸟不拉屎的地方,所以我不会犯着惹众怒的危险,去吞并伊朗这一个完全就是自讨苦吃,伊朗,我直接就让给你,中东这块土地,我暂时也不要了。

但是让前苏联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中东这块土地给了美国人在冷战期间最大的帮助,通过掌控中东这一块世界最大的产油地带,控制国际油价摧毁整个前苏联国内的GDP,从经济上面压迫前苏联,前苏联万万没有想到,经济是当时自己的一个妥协造成了这么一系列严重的连锁反应,等你再次想介入中东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地方已经被美国人给经营好了,就是一个天大的坑等着你跳进来。

10

因为核武器是最大的真理。

近日来美伊对抗的升级,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讨论一度甚嚣尘上。在伊朗综合国力远不如美国的情况下,很多比伊朗更了解伊朗的公蜘叫兽情不自禁地为伊朗找好了盟友,那就是俄罗斯。

而面对盛情难却的国际友人,伊朗激动得表示:感谢你们祖宗十九代!

虽然俄罗斯和伊朗一样都是美国官方指定的战略宿敌,但却不意味着敌人的敌人就是兄弟。相反,对伊朗而言,俄罗斯不仅不是可信赖的盟友,反而是随时会趁火打劫甚至落井下石的对手。

而伊朗之所以如此警惕,根本原因在于从古至今的俄罗斯,看伊朗的眼神始终是捕食者的阴森。

作为彼得大帝遗嘱中“走向四大洋”的重要节点,伊朗在几百年前就是沙俄的主要扩张目标,随着沙俄在19世纪中叶彻底吃掉中亚和原属于伊朗的格鲁吉亚、达吉斯坦、阿塞拜疆等地区,伊朗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而此时的波斯也和很多亚洲国家一样,在列强的侵略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英国也从英属印度,像伊朗的侵略,1907年,俄国和英国划分了在伊朗的势力范围,沙俄获得了伊朗北部约79万平方公里的势力范围,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沙俄灭亡。

1921年伊朗军官礼萨汗在英国支持下发动政变,建立巴列维王朝,但巴列维王朝建立后却对英国虚与委蛇。

而此时的德国,在凡尔赛体系的压制下急需通过“外线作战”的形式改善被英法等国围追堵截的尴尬局面。此时的伊朗向北可威胁苏联向东,可压制英属印度,而且伊朗毗邻的离海沿岸又是当时著名的石油产地,再加上希特勒公开宣布伊朗人也是高贵的日耳曼人的一员,于是志得意满的老巴列维在1935年将伊朗国民从波斯改为伊朗,意为“雅利安人的家园”。而伊朗也和德国展开了大量的合作,特别是资源和武器装备的贸易,这让苏联和英国都很上火。

二战爆发后,伊朗依旧和德国保持了密切联系。但是随着1941年6月22日德国闪击苏联,伊朗的命运迎来转折。

因为苏军的一溃千里,德国前锋距离高加索地区越来越近,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巴列维不仅不向德国宣战,反而有意配合德国让苏联和英国势力彻底滚蛋。而一旦伊朗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则美国对苏联的援助通道则会被彻底封死。

于是在苏联和英国已经结盟的情况下,两国在1941年8月分别从南北方向入侵伊朗,并于9月17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胜利会师”,而此时伊朗的12万军队不堪一击,老巴列维则选择了跑路,随后英国人扶持小巴列维上台,充当苏联和英国的殖民地代言人。

按照苏联和英国先前出兵前的约定,等到二战结束,苏联和英国都应该自觉地在战争结束半年内撤军。二战结束后,英国队打回原形,虽然不甘心将伊朗拱手相让。但在美国压力下,力不从心的英国还是选择了全面撤军。一年后,英国从南亚撤军,英国在亚洲的殖民体系开始土崩瓦解。

但苏联不仅没有元气大伤,反而越打越强,加上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美苏两极格局,与英国的实力根本就无法约束苏联的行为,所以能够喝退苏联的,只有美国。

而此时在美国忙于在欧洲抢夺地盘,对伊朗的诉求鞭长莫及,于是他们鼓动巴列维将苏联的罪行转告到联合国,企图以国际舆论让苏联知难而退。

但他们显然低估了苏联的脸皮,此时的苏联在伊朗境内有17个师超过20万人,按照斯大林的设想,即便不能长期占领伊朗,也要在伊朗北部扶持一个傀儡政权作为苏联的代理人。

不过美国似乎并没有给伊朗这样的准备时间,因为杜鲁门再次祭出了令斯大林毛骨悚然的大杀器,即原子弹。

由于此时的苏联还没有原子弹,因此在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的过程中有苦难言,比如日本投降后,苏联就是因为麦克阿瑟的原子弹威胁才不敢在北海道登陆。而此时的苏联又不得不在伊朗屈从于美国的核威胁。

杜鲁门为斯大林下达的最后通牒是苏军必须在1946年5月1日前全部混蛋,否则原子弹不长眼。在技不如人的情况下,苏联才在1946年6月底慢腾腾地撤出了伊朗。

苏联撤军后,小巴列维有关于美国的再造之恩,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代言人,即打手,依靠美国的先进武器援助,伊朗在中东一时风头无两,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巴列维王朝倒台。

而苏联在伊朗再度蒙受了奇耻大辱后,决心不惜一切代价研究核武器,并最终在1949年核爆成功。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