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生活过12年的小编来告诉大家——
不装13地说,因为不上这个你会吃不饱啊。
中国人熟悉的中餐一般都是米面粮食为主,菜品为辅,那是因为中国自古就地大物博,生产粮食作物,中国人自古就以粮食、蔬菜为主要食物,偶尔有畜牧,狩猎,渔猎,获取动物为辅餐。要是高兴了,粮食多了还可以拿来酿酒玩。
不仅仅是中国人,整个东方,比如印度,日本,泰国,都是比较幸福的,大家吃得上大米。
而源于欧洲的西方人在没发现新大陆以前,没那么多地来种,也没有一种集权体制调集大量人力资源来种地。在发现新大陆以前,狩猎,捕鱼,畜牧就是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农业基础,当然,欧洲在古代也发展种植业,种植小麦,但是和东方集权封建体制下的大规模垦荒,种植,还是有一些差距。另外,俄罗斯土地倒是很多,可是冷,产量有限。所以欧洲人自古是吃肉的。
你会说多好啊,我们想吃肉还吃不了呢。是的,从个体的角度上看是这样的,但是从整体的角度上看,畜牧养活的人是有限的,粮食多,养活的人就多。所以欧洲一直是小国寡民,而中国动不动一个农村械斗,就是几万人。
因此,自古以来,中餐都是菜下饭,而西方人早期就是吃菜(肉和鱼),或者吃奶制品,同时喝葡萄酒,后来在北美大规模种植小麦,并且发展全球贸易,引进拉美的玉米,土豆,碳水化合物为基础的食物才开始丰富起来。
西餐的上菜顺序一般是
汤、前菜、主菜、餐后甜点,同时配酒。
汤就是汤,比如罗宋汤、奶油汤、西红柿酸汤等。
前菜是蔬菜沙拉一类的。
要知道,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前,西红柿、土豆、玉米、菠萝这一类的菜品对于欧洲人来说都是奢侈的,甚至连糖都是奢侈品,过去欧洲的糖是甜菜根生产的,而引进拉美的甘蔗以后才有了大量的蔗糖。封建时代的农民辛苦劳作,养的牛羊鸡鸭,种的麦子谷物全部上交,自己能够啃点烂苹果,撕两片卷心菜叶子来生吃,已经是上帝的恩赐。领主、富人吃鱼吃肉吃禽蛋,吃奶制品,吃小麦做的面包,穷人地里面刨草和块茎吃就已经很愉快。
大名鼎鼎的电影《以玫瑰之名》中讲述中世纪,贫穷的女人在村里只能吃点苹果核,鸡鸭骨头,夜晚通过城堡的排泄通道爬上去,和僧侣交合,就是为了换一口食物。
在漫长的中世纪,欧洲人就吃点兔子,豆子,果子......小麦这种重要的物资,是要征收上去,在磨坊里磨成粉,存在粮仓里,或者酿成酒的。能够烤上香喷喷,热腾腾的面包,简直就是幸福小康,其背后必须有安定的领地,稳定增长的人口,不受战乱侵扰的和平环境。而且城镇里磨坊、粮仓、烘焙屋这些设施都发展成熟。
所以发展到今天,欧洲人的主食有面包土豆玉米,但是他们传统的主菜一般就是鱼和肉类。过去鱼不难获得,肉类主要是牛羊肉,也有一些小家禽。
烹制手法其实也比较原始,不是煎过去,就是烤过来,吃几天就要上火便秘。
发现美洲以后,欧洲的各个殖民国家瞬间就拥有了大量土地,同时拉美的玉米、土豆被引进,粮食的状况才得到改善,碳水化合物才走上餐桌。欧洲人才开始大量的吃上面包,薯条,各种烘焙。
为什么是面包不是小麦呢?
你要有那么多气候合适的水田啊。欧洲仅有的土地要用来做草场,养殖牛羊,而拉美的土地不是很适合水稻养殖。
值得一提的是,在没有那么多粮食作物以前,欧洲人还有一个神器,那就是红酒。南法、西班牙,有大量的土地适合种植葡萄,葡萄酿酒以后,可以补充足够的糖。所以,吃肉,喝红酒,就成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
今天你到欧洲一个餐厅,进去就要面包,其实没有什么问题,只是比较不传统。
欧洲人吃饭一般是点个鱼或者肉,然后再点杯酒。吃点肉,喝点酒,基本上蛋白质,热量都补充了,再吃碳水化合物就比较容易胖了。
但是,有的人不喝酒,有的人要驾车,有的人觉得酒很贵(普通的3-5欧一杯),所以餐厅送上面包和橄榄油是果腹用的。垫垫肚子,后面好喝酒吃菜。这个是和国际接轨的做法。
一般送面包的时候,还会配上橄榄油。即便是在顶级的米其林餐厅,也是要上面包的,这个是更加国际化的表现。
ARZAK的面包——
今年我去吃ARZAK的时候,由于之前几天饿坏了,所以要了三次面包,估计服务人员会觉得我是去检查他们烘焙功底的......
其实,在今天,面包的烘焙也代表了一个餐厅的态度和基本功,因为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一个面包,其实反映了很多细节。
第一,好的面包必须是用好的面粉。
第二,好的面包必须是早上起来人工发面团。
第三,好的面包必须是新鲜烘焙,烘焙好的面包表面梆硬,扣起来咯吱咯吱响,但是掰开,里面很酥软。过了中午,面包就不新鲜了,放到晚上不吃,就不算是面包了。
一个餐厅给你端上来不起眼的面包,也是实力的体现,好的食客可以从这个面包看出这个餐厅的档次和服务水准。当然在今天面包也是要钱的,一般一篮子1-2欧。
当然,食客在餐厅对面包的态度,也可以展现出自己的教养和对服务人员起码的尊重。你要么就给侍者说不要点,点了最好要吃掉,不要糟蹋。
其实把面包撕开擦盘子上的酱汁,是相当享受和惬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