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四爷曾经在去江南筹款赈灾过程中,收了三个因家里遭灾后,无依无靠以乞讨为生的落难孩子,狗儿、坎儿、翠儿。四爷将他们带回府中,经几年的严格调教,他们都成为了四爷府中得力的助手,尽职尽责、忠心耿耿地为四爷办各种事儿。在二阿哥被复立为太子不久后,因为之前刑部冤案九爷门人任伯安与八爷党有了间隙,而早些年任伯安在京里为官时,私编了一部专记录朝廷官员隐事儿、可以要挟朝臣的《百官行述》,如今任伯安打算将此书献给太子以求东山再起,太子也可得到此书巩固地位。
四爷这边得到消息后,在邬思道的策划下,顺着太子之意由偷偷派了年羹尧去江夏镇去找《百官行述》,得到此书的当票后,四爷派出了坎儿去赎当,后又派狗儿扮山西败家子等一系列操作,终于得到并妥善处理了《百官行述》。但是,因为狗儿、坎儿两人因为都去过八爷门人开的万永当铺赎当,四爷担心别人以此二人为突破口,顺藤摸瓜抓到办《百官行述》的详情对己不利。当时还难以安排他们,然而偏偏八爷党的人勾上了年轻不懂事的坎儿,借坎儿醉酒之际知道了其中详情,四爷在得知坎儿泄漏事由,因此,四爷派人将坎儿在四爷府中暗杀了。如题所问,为什么四爷要杀坎儿呢?难道仅仅因为他泄漏了一件大家皆知的事情么?私以为要分析理解这件事情,需从以下四个角度去思考,详见下:
先说说若是太子如愿得到了《百官行述》,将有什么效果。从太子第一次被废和复立之间,太子看清楚了,他的势力远远不如八爷,阴险狠毒更不如八爷。如今虽然康熙复立了他的太子名位,但是八爷的势力居然比他太子的还强大,身为太子不仅没面子,更重要的是完全没安全感。因为,八爷说势力如此强大,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太子的无能无德,且八爷党势力之大,心之阴险狡诈,随时必欲取之而后快,令太子感到太子位相当地不稳。从更长远看,太子作为储君,康熙又已年老体弱、行将就木,而八爷党的势力又比太子党势力强大,若是康熙去世,太子不大能坐上、坐稳皇位的。因此,太子复立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打压八爷党势力,拉拢强健太子党势力。
黄体仁:“他利用自己在吏部管理百官档案的机会,广布耳目,把三百多名官儿的隐事都记录下来了。编了一本册子,叫作《百官行述》!”
胤礽:“厉害!这不等于把那三百多名官儿的辫子都攥在手心里了吗?”
黄体仁:“太子爷英明,正是这样。那任伯安原是准备把这本册子献给八爷的。但经过去年刑部那件事后,他改变了主意。现在愿意把它献给太子爷!”
刚好,因刑部冤案八爷“大义灭亲”,没能保住任伯安、任季安和刘八年等党内人士,被罢官的任伯安与八爷党划清了界限。而任伯安曾在任京官期间,私著了《百官行述》,此书因记录了许多官员的隐事儿,足以要挟那些官员。被罢官的任伯安想以此大礼,结交太子谋长远利益,这正好赶上了太子的兴头,等于是给了太子一把利剑。太子可借助曾经八爷党能人任伯安之势力,壮大太子势力,拉拢、打击八爷党势力,而且更可以借助《百官行述》威力,要挟、拉拢那些朝廷官员。如此,既能壮大自身势力,稳固太子位,也可为将来继位登基做保障,只要处理得好,对太子来说真是件天大的好事。
而对八爷党而言呢,若得到了《百官行述》将是如虎添翼,关键是得到此书的难度远远小于其他人。但是实际上,八爷知道任伯安私著《百官行述》又要献给太子这件事,八爷有着重大的失误。失误之一,任伯安依附八爷党这么多年,八爷党居然不知任伯安有这厉害的操作,及早弄到手;失误之二,在刑部冤案后,八爷考虑到名声问题,没能继续拉拢住任伯安,也没能暗里安抚任伯安,以致得力干将任伯安携着利剑“出走”;失误之三,在任伯安讨好太子欲献《百官行述》这事儿上,八爷党获取消息的时机迟了一些,没能抢先处理;失误之四,因为任伯安曾经是自己人,在找《百官行述》这件事上,只要八爷能够快速思考周全下手,也不至于《百官行述》在自己的当铺被十三爷查抄了。如此看来,八爷夺嫡失败也是命中注定的,因为他真的不怎么样。
对四爷来说,得到《百官行述》这套书,因为有邬思道的指点,看得是非常透彻的。核心点在于,不能让别人包括太子弄到手,但四爷自己也不能留在手。一方面是因为《百官行述》这把利剑,不管是太子还是八爷拿到,都是徒壮大了他人势力,致自己前途渺茫,这种损害自身的利益事情怎么能够容许发生呢?而另一方面,因为《百官行述》这事本身不光彩,是朝廷丑事,虽然拿到手有足够大的利益,但是同时谁得到它谁就是朝廷公敌,扎在皇权上的刺儿,必然死无葬身之地。尤其是四爷拿到手在政治上真是弊大于利,将自己依附在太子党下的夺嫡野心暴露了,不利于夺嫡战略,而且《百官行述》这事已经被很多人知道了,因此,四爷必须弄到手但也不能留在手,否则都将于己不利。
邬思道:“好!好!不过不是叫十三爷放,而应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太子的人去放,这样再去抓他就顺理成章。也只有这样,才能逼任伯安交出《百官行述》!”
四爷府里的神级谋士邬思道,给出了他高超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弄到手,然后当众将《百官行述》毁之。这样处理,对四爷来说是有绝对好处的。好处在于,其一,不让他人得到,肥了别人,也可规避了握在手上必然带来的种种风险;其二,如此处理,是站在朝廷利益上考虑的,是为康熙办了一件棘手的事情,不仅不会被康熙追责,而且将会得到康熙的肯定,这就是康熙知道了年羹尧屠灭了江夏镇反而生他官的原因之一;其三,如此处理,体现出四爷人君的格局,可以获得康熙皇帝的认可,也可有意无意间,获得朝臣的钦慕;其四,当众毁之,还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太子、八爷党等人对他怀疑而深度挖掘,进行政治迫害;其五,办这事儿,可以朝廷和太子为挡箭牌,无论成败都不至于大损自身利益。
总的来说,四爷出头办了《百官行述》这件事儿的意义在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对政敌企图构建势力的拆台。
第二、八爷为什么要套路坎儿获取详情?
本来,四爷已经当众将《百官行述》烧了,这事儿已经朝野皆知了,康熙也认同了四爷的处理方式了,这事儿完全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为什么八爷还要套路坎儿获取详情呢?
实际上,烧毁《百官行述》后,八爷派人调查万永当铺的事情,起初为的是希望从中知道四爷派人办《百官行述》的详情,以便从中找到突破口,搞太子或者四爷,即便不能损害到太子和四爷,也可以找个事儿,泄泄愤,毕竟太子和四爷在他的人和他的地盘上弄《百官行述》这事儿,就是搞他。但是,意外的是,通过坎儿的话中,知道了四爷扣留了太子写给任伯安交易《百官行述》信的事,这太有价值了,借此兴风作浪,不仅可以搞倒太子,而且可以将四爷狠狠的打击。
但是另八爷想不到的是,别人棋更高一招。
其一,八爷没想到,自己的人千辛万苦套路坎儿搞到的信是假的,完全中了邬思道的大阴谋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邬思道得知坎儿被八爷的人套路,说出了万永当铺的事儿后,邬思道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坎儿,为他圆场。虽然坎儿说出了万永当铺的事儿,其实上对四爷来说后果也不大紧,关键是因此坎儿招了四爷的忌,碰到了四爷的红线。因此,邬思道想顺水推舟,背着四爷办一件大事,以此保坎儿一条命。
邬思道:“好!你做得很好。记住,这件事对任何人都不要说起。”
坎儿:“四爷呢?”
邬思道:“也不要说。到时候我会告诉他。”
这件大事就是,借着八爷想要太子写给任伯安交易《百官行述》信的事儿,给八爷这封信,让八爷彻底搞到太子,以致太子和八爷两败俱伤,四爷得渔翁之利。这封要紧的信,显然邬思道是看过的,但是不可能留在邬思道手上,偷是不可能去偷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去偷的,偷了是要掉脑袋的,那怎么给八爷呢?别忘了,邬思道乃江南有名的才子,模仿太子手迹造封假信的“手艺活儿”绝对是有的。当然,邬思道让坎儿给八爷管家的信,不一定和太子的原信相同,因为邬思道肯定是避重就轻,给一封能让八爷斗倒太子,也能使得八爷受到伤害的,同时能够不损害到四爷,甚至能够直接对四爷有利的信。
其二,八爷拿到那封能够搞到太子的信后,兴致勃勃的叫来了老九、老十和老十四商量大计。经八爷的利益思考,他决定让十四爷上书给康熙,搞到太子。但是,令八爷党想不到的是,老十四比他想象中精明得多,老十四什么也不多说,就单单将一封太子的信寄给了康熙,如此锅还是有八爷背上了,使得八爷在康熙眼中的形象,再落千丈,自此可以说八爷几辈子都不可能有继康熙大位的可能了。
胤禩:“乌雅氏这条老母狗,生的儿子没一个好东西!”
八爷利益盘算的很对,确实不能将那封能够搞到太子的信由自己上书寄给康熙,大概自从刑部冤案和推举太子中,八爷也是经过深刻反省了,知道搞到太子的严重性,对自己的损害。所以,让康熙还比较看得上的老十四上书寄信。一方面,让老十四背了搞到太子的锅,让老十四失去圣心,自己可也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另一方面,可以让其他阿哥误认为是老十四套路坎儿,搞太子的,不至于引火烧身,同时还可间接地检验一下老十四。
康熙:“十四阿哥的折子呢?”
张廷玉:“回圣上,只有太子的这封信,没有十四阿哥的折子。”
康熙:“哦?”
张廷玉:“臣也纳闷,难道十四爷也有难言之隐?”
康熙:“看起来,胤禵也成熟了。张廷玉,朕如果再次废了太子,你说,千秋万代以后,史书上会怎样评价朕?”
但是,老十四岂是八爷所看到的、想象中老十四,老十四的精明远远超过了八爷,他当然知道八爷让上书寄信的意思和后果,所以老十四也是见招拆招,来了一个更高明的招数,那就是一句话也不说,只单单将太子的信寄给康熙。如此,不仅可以将套路坎儿,搞太子等风险完美规避了,而且相当于直接告诉了康熙,这么做是八爷让他这么做的,他不如八爷聪明。不过,还是康熙看得透彻,所以和张廷玉说了一句“看来胤禵也成熟了”。
总之,可以说,八爷为找斗争突破口,令人套路坎儿,确实是获得了意外的大果实。但是,由于他的单纯,结果更加意外,使得八爷夺嫡“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第三、四爷为什么要杀了坎儿?
实际上,很可能四爷只知道坎儿被八爷的人套路了这件事,邬思道捏造假信让八爷斗的太子的事情,大概率是不知道的。因为,邬思道办此事情时,说了不让告诉四爷,而后坎儿却被被害了,想必邬思道也不敢告诉四爷了,毕竟四爷这个人太可怕了,一不小心连自己都会干掉的。不过从邬思道为坎儿圆场的结局看,四爷是最大的受益者的,那四爷为什么要杀了坎儿?
《百官行述》这整件事情,表面上看,四爷是以太子的名义去办的,实质上整件事都是在邬思道的策划下由四爷党主导的。而坎儿和狗儿,在这件事情中,扮演了两个不轻不重的角色。偏偏四爷是个谨慎由谨慎的冷面王,年羹尧和邬思道这种左膀右臂自然没事,但是狗儿和坎儿这就要看他们的造化了,打算将他们“赶出去”,当然不是真的赶出去,而是让他们离开京城避风头,到地方锻炼,总不至于自断手臂。狗儿运气还不错,因为和翠儿偷情被逮到,被年羹尧遇到了,且四爷正需要人去盯着年羹尧,自然顺水推舟的让狗儿去了。
但是,在《百官行述》这件事情上坎儿因为拿着当铺去万永当铺赎过当,其危害性要远比狗儿高,可偏偏一时会儿安排不了他,落了单的年轻的坎儿还偏偏被八爷的人遇上了,并且借着醉酒之时说出了事情真相,还透露了四爷压着太子给任伯安的信,这就将事情闹大了。当四爷知道坎儿泄漏了消息,自然是要考虑后果的,所以就杀了坎儿,原因在于:
其一,杀了坎儿,可以使得八爷断了更进一步的线索。八爷想要干什么,所有人都知道,坎儿无意间给八爷透露了详情不不要紧,毕竟四爷弄到《百官行述》不可能什么都不干,但是坏就坏在坎儿泄漏了四爷压着太子给任伯安的信。如今,坎儿被八爷的人套路了,还收下了人家送的房子和女人,四爷自然是要防着坎儿更进一步地出卖。杀了坎儿可以及时斩断这种可能,也使得八爷断了更进一步。当然,更怕的是,自己培养多年的人,真的倒戈了,与其倒戈与自己为敌,倒不如趁早杀了干净。
其二,因为坎儿被万永当铺的人认出来了,杀了坎儿,查无此人,万一追究起来可以死不认账。其实上,四爷怎么搞到《百官行述》,迟早是要真相大白,不过高人办事,总是影响越小越好。将暂时派不出去的坎儿搞死了,一定程度上可以切断屠灭江夏镇和找《百官行述》的联系,将发现《百官行述》弄成是搜贼赃的意外。如此,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四爷狡猾的面目,即便又追究起来详情时,也因无人证,死不认账。要是八爷党强行攀扯,还可反咬一口。
其三,杀了坎儿,也是正门风。四爷府向来是铁门栓,如今坎儿无意间做出了对不起四爷的事,想必四爷府多数人事知道了,如果不处理他,势必带来不利的影响,四爷府的门风就败坏了,以后四爷府指不定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的。况且,四爷曾在收坎儿和狗儿时就说过规矩的,你不留心也就别怪四爷狠毒了。
胤禛:“你们要记住,四贝勒府是阿哥里头规矩最大的,进门不容易,出门更难。既来了,就预备着老死在我府。我吩咐差使,历来只交待一遍,没听清当面问。差使办走了样儿,没有宽恕,没有第二次悔过。”
其四,因为坎儿泄漏了《百官行述》这件事情的详情,特别是在四爷手中握着太子把柄之时,其实上坎儿就不仅仅是泄漏了消息,而是触碰到四爷埋在深入那敏感的夺嫡之心。虽然四爷此前一直跟着太子干,是太子党,但是身为皇子,怎么能不产生夺嫡的心思,在皇权那么大的诱惑下,要无动于衷实在太难了。如今太子不靠谱,手中刚好掌握了搞太子的利器,必然敏感,自然怕人知道自己那颗骚动的夺嫡之心。杀了坎儿,也有太敏感而为之的成分。
总的来说,四爷杀坎儿,既是利益的选择,也是为人办事风格决定的,害怕自己那颗骚动的夺嫡之心显露出来。不过,就是可怜了坎儿,因为年轻不懂事,招了别人的道,稀里糊涂的就被杀了。
第四、为什么邬思道说“杀高福者,邬思道也”?
其实,从邬思道支招为坎儿圆场时,邬思道也害怕,但是邬思道毕竟四爷那潭水有点深,他也没达到四爷那种薄情寡义的境界。所以,在才会在半夜惊醒,来看望坎儿,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望着坎儿的尸体,邬思道说“杀高福者,邬思道也”,实际上,坎儿的死,一定程度上确实和邬思道有关系。《百官行述》这件事情,整个计划邬思道都有在参与,从结果上还不错,但是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其中导致坎儿被杀的问题就有。
其一,拿到当票,没能想到做适当的掩饰去赎当,更没调查过当铺的后台关系。能藏《百官行述》这种诛九族的东西的当铺,在朝中没关系显然是不敢收的,怎么能不深入思考就拿着当票去赎当呢?即便要去赎当也要适当地遮遮掩掩的,毕竟《百官行述》这东西干系太大!而不幸的坎儿就干了这事儿。因此,可以说是邬思道思考不周导致的意外结果。
高勿庸:“喝吧,喝了它你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高福:“高公公,我要见邬先生,让我见见邬先生……”
其二,在坎儿被套路后,邬思道想到了为坎儿收场,却没能想到及时为坎儿保命。其实上,邬思道私自为坎儿收场,心是好的。但是因为在四爷这种“特别的人”之下,就变成了坏事。如此,不仅加速坑害了坎儿的命,也使得四爷对背着自己自作主张的邬思道有所忌惮。如果,邬思道知道坎儿的情形后,不是私自为坎儿收场,而是直接将他带到四爷面前,及时说明、分析清楚相关情况,再行动,其实上坎儿是死不了的。因为,说到底,坎儿泄漏的事情,圆场后四爷的利益更大。而坎儿只需邬思道支个招,像狗儿一样送到远处历炼就好了。坏就坏在聪明一世的邬思道这个时候糊涂了,只能说坎儿命该如此。
其三,在《百官行述》这件事后,狗儿和翠儿偷欢的事情被逮到后,邬思道出招找人盯着有点问题年羹尧,应该让坎儿去。实际上,从狗儿、坎儿、翠儿三人的关系,以及狗儿、坎儿在这件事情中的轻重,以及狗儿和坎儿的精明度看,应该优先将坎儿送出去监视年羹尧。因为坎儿在这件事上干系更大一些,坎儿也落了单容易出事,且论精明坎儿不如狗儿。但是邬思道没想到这一层,所以导致了坎儿的悲催下场。
总之,《百官行述》这件事后,坎儿被四爷暗杀,从邬思道在其中的作为看,确实有所失误,但是也真的难以避免的。从邬思道的自责来看,邬思道虽说专搞阴谋诡计,其实上内心还是非常善良的。不过,对邬思道来说,也是因祸得福,因为透过这件事,让邬思道加深了对四爷的认识,好好上了一课,让他可以提前思考如何避免灾祸,如何收场的问题,否则的话邬思道说不定还认为自己忠心耿耿辅佐四爷多年,四爷会念及感情呢,到了关键可说不定他也要遭殃的。
结语
综上所述,按常理来说,不是非杀坎儿不可,但是巧就巧在,刚好遇到了邬思道的失误,摊上四爷这样冷面冷心的家伙,所以四爷杀坎儿,只能说时也命也!当然,若从利益上看,四爷杀不杀坎儿,他都是最大的受益者。对邬思道来说,四爷杀了坎儿寒了既他的心,也捡到了一条命,总的来说也不亏吧。以上是个人见解,望各位批评指正,欢迎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