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个悲剧人物。生前被污蔑造反,灭三族;死后不得安宁,被罗贯中《三国演义》描写成: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诸葛亮处处提防魏延,既要重用,又要压制!临死前,还要安排马岱做卧底杀死魏延!搞得有点像:魏延不死,诸葛不安!
刘备夺取汉中地区后,很多文臣武将都认为刘备会将汉中交给张飞镇守。因为汉中是大郡,肯定是与刘备关系最铁的将领镇守,比如荆州就交给关羽镇守了,张飞与关羽是刘备最铁的左臂右膀,这个应该没啥悬念!就连张飞本人也认为是这样,他是留守汉中的最佳人选!
所以,魏延对刘备是非常感激和效忠的。
在刘备眼中,魏延不会做蜀汉的反贼。
难道刘备看人错了?还是诸葛亮疑心生暗鬼,对魏延成见太深,总是用怀疑眼光看待他呢?
都不是。刘备没看错。诸葛亮也没认定魏延会造反!魏延脑后那块反骨是罗贯中瞎编整上去的!
魏延此人,作战勇猛,随刘备入川立下战功,但他有个缺点:高傲,不合群,人缘差。
魏延在蜀国内,没几个合得来的哥们!
(二)魏延和杨仪关系恶劣,两人是诸葛亮左臂右膀
魏延和杨仪长期不和,闹矛盾、吵架是全军共知的事实!
史料记载:杨仪有才,办事勤敏干练,是个很好的参谋长,诸葛亮每次出兵,都是杨仪给他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订立章程,让诸葛亮一入帅帐就可以正常运作!所以诸葛亮多次称赞杨仪的办事能力,不错!
而魏延是蜀国名将,骁勇善战,诸葛亮北伐中原,当然需要用他出力!
这一文一武,就成了诸葛亮左臂右膀,不能割舍。但是,诸葛亮对杨仪与魏延之间的矛盾、争执,一直无法调和!
就连东吴孙权都看得清楚:杨仪和魏延都是蜀国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两人不和睦,有诸葛亮在,还可以压住他们。一旦诸葛亮不在,那就不好玩了,两人肯定捅出大娄子来。
事态的发展,果然被孙权看中,诸葛亮病死前线军中,杨仪和魏延就闹翻天了!
(三)诸葛亮死,这两人也不能活
造成这场军事内讧、分裂的责任人,非诸葛亮莫属。
诸葛亮将军权交给杨仪,任命杨仪为“代帅”,率领蜀军撤回国内。而交代魏延率部断后。
问题就出来了:第一,杨仪的军阶低,顶多是个司令部参谋长,而魏延是蜀国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前军师、汉中太守、南郑侯,又是北伐蜀军的先锋大将。无论战功和官阶、资历都比杨仪高!诸葛亮不把军权交给他,反而要他给杨仪殿后,魏延怎么可能服气?况且两人一直以来就是狗咬狗骨惯于内斗的!
第二,诸葛亮一直以来对魏延是打压的,不放心给他掌握过多部队!如今诸葛亮死了,魏延认为是他掌握军权的大好机会!所以他要杨仪交出军权!
这样,杨仪和魏延就针尖对麦芒干上了!
但是杨仪做“代帅”是诸葛亮授权的,很多将领都知道,都配合他。魏延率部烧毁栈道,拦截蜀军退走时,大将王平就骂魏延手下兵将:诸葛公尸骨未寒,你们怎可以这样,想造反吗?
魏延手下兵将感到理亏,觉得魏延做得不对,违反丞相军令,所以都不听魏延命令,全部开溜。
魏延成了光杆司令,无法与杨仪抗争了,只好罢手,带着儿子和几个亲信部下往北走。
(四)杨仪的恶毒招数
问题就出在这:魏延已经罢手,他撤走了。而杨仪心中怀恨,竟然动了杀心,说魏延往北走是逃亡魏国,于是命令马岱追上魏延,把他杀死!
这就是诸葛死,魏延亡,蜀国连失两员大将(统帅),举国震动,全军悲哀!
当时魏延拦截部队撤走时,他向刘禅报告:杨仪造反。杨仪也派人回成都报告:魏延造反!
搞得成都的文武大臣如坠雾中,难分真假,不知如何是好?
等到杨仪统帅大军回国,刘禅才知道事情原委。但对于杨仪,刘禅也不重用。
因为刘禅全听诸葛亮的,用谁用谁用谁,诸葛亮早有安排,比如用蒋琬做宰相,连后备宰相两个都安排好了!都没有杨仪的份!
诸葛亮给刘禅写过信,指出杨仪虽有才,心胸狭隘,不能大用。所以刘禅就把杨仪冷在一边。
杨仪的结局也不好,他认为刘禅赏罚不公,自己比蒋琬有才,功劳也比蒋琬大,怎么官职比蒋琬低呢?所以他公开抨击刘禅“不行”,口出怨言,如何如何。
诸葛亮内定的储备丞相费祎,看不惯杨仪这种小人嘴脸,就向刘禅报告。刘禅大怒,将杨仪撤职,发配边远地区。杨仪不服,又上书辩解,语气激愤,刘禅恼火,将其下狱,自杀。
(这说明杨仪功夫不够,是诸葛亮压制他升迁,与刘禅无关。他做诸葛亮的参谋长这么久,竟然没察觉出来?这种人怎么在官场上混哦)
(五)左臂右膀相继亡,证明诸葛亮是无能之辈
无可否认,魏延和杨仪的死,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
而这两人,都是当时蜀国最有才有勇的人才!他们原是诸葛亮的左臂右膀!而且有个共同点:这两人都是刘备生前器重的!
可见,诸葛亮做事并不高明,也不地道:他在行政上,选定蒋琬、董允、费祎,所以就挤掉杨仪!在军事上,指定姜维接班,所以就牺牲魏延!
诸葛亮临终前对魏延的态度就是:不管了,随他。
就没更好的办法安置这两人?比如,提前将魏延打发走,让他回去继续做凉州刺史或汉中太守。这样杨仪做代帅,撤兵回国,就没有分裂火并事件了。
魏延是刘备选定的汉中太守,由他镇守汉中防备魏国;诸葛亮还有啥不放心的?
用姜维做蜀国大将,是诸葛亮最大失策!姜维好战,连年用兵,九伐中原,百姓叫苦,牛马辛苦,民生艰难,蜀国搞到亡国,姜维要负一半责任!
概括而论,诸葛亮没有下令杀魏延,没有这方面记载。是他放弃魏延,不用。是杨仪挟私报复,利用做代帅职权,污蔑魏延北投魏国,指使马岱追上,杀死魏延,夷其三族。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杨仪是挟私报复,杀死魏延,而污蔑魏延造反)
据裴注引《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
裴松之认为此说法是在曹魏的传言,相比之下,蜀汉陈寿的《三国志》更为可信。
有论者提出:如果魏延不被杀死,蜀国会怎样?这个不用猜想太多,魏延的才能比不上司马懿、邓艾,就算他掌握蜀国军权,也北伐无成。但他会专权,飞横跋扈,不受节制,对刘禅造成压力!这是诸葛亮不用魏延的真正原因。试想,魏延爵位高、官职高、战功赫赫,有诸葛亮在,还能镇得住;没了诸葛亮压制,魏延就无人可以驾驭了!蒋琬、费祎、姜维,不是一个等级,统统靠边站。
历史对魏延的评价
孙权评论:
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杨戏评论:
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
陈寿《三国志》: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张耽评论:
使以故之明君靡不慎于将相也。然议者举将多推宿旧,未必妙尽精才也。且韩信之举,非旧名也;穰苴之信,非旧将也;吕蒙之进,非旧勋也;魏延之用,非旧德也。盖明王之举,举无常人,才之所能,则授以大事。
裴松之评论:由今观之,皆以亮不用延计为怯。凡兵之动,佑敌之主,知敌之将。邈之不用延计者,佑魏主之明略,而司马懿辈不可轻也。亮欲平取陇右,且不获如志,况欲乘侥幸,尽定咸阳以西邪!
李苗评论:
每读《蜀书》,见魏延请出长安,诸葛不许,叹息谓亮无奇计。
魏元忠评论:
夫才夫才生於世,世实须才。何世而不生才?何才而不资世?故物有不求,未有无物之岁;士有不用,未有无士之时也。志士在富贵与贱贫,皆思立功名以传于后,然知己难而所遇罕。士之怀琬琰就煨尘、抱栋干困沟壑者,悠悠之人直睹此士之贫贱,安知其方略哉!故汉拜韩信,举军惊笑;蜀用魏延,群臣觖望。此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也。
何去非评论:
蜀师每出,魏延常请万兵趋他道以为奇。亮每拒之,而延深以愤惋。孔明之出者六,盖尝一用其奇矣。声言由斜谷而遂攻祁山,以出魏人之不意。一旦而降其三郡,关辅大震。卒以失律自丧其师,奇之不可废于兵也如此!而孔明之不务此也,此锐于动众而尤其智以用之也,呜呼!非汤武之师,而恶夫出奇卒以丧败其众者,可屡为哉?
(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请求分兵一万给他,另走小路捷径袭击魏国,但诸葛亮都不准。魏延对诸葛亮意见很大!)
程公许评论:
魏延骁勇,欲以奇兵间道与大军会,孔明信用其说,安知三秦之不归于汉?
胡寅评论:
兵行诡道求胜而已,延之计可用甚明。而孔明不从。或谓孔明长于治国而短于将略;或谓孔明疑延不敢委也。
洪迈评论:
魏延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
陆文圭评论:
魏延及杨仪,两人蜀俊乂。各怀专忌心,曲直竟谁在。孔明惜其才,未尝辄偏废。渭南反斾归,师在千里外。朝臣意左右,魏为杨所害。杨亦不得死,晚用姜维辈。蜀竟以是亡,束手付邓艾。艾复矜其功,受制于钟会。四人共一律,皆以专忌败。家国莫不然,鸣呼可为戒。
王夫之评论:
魏延请从子年谷直捣长安,正兵也;诸葛绕山而西出祁山,趋于秦陇,奇兵也。高帝舍栈道而出陈仓,以奇取三秦,三秦之势散,拊其背而震惊之,而魏异是。
王萦绪评论:
诸葛武侯初伐曹魏,魏延直出褒中以取长安之计不用,纸上谈兵者几以为千古恨事。然劳师袭远,兵家所忌。且曹魏人才以之敌武侯而不足,以之敌诸将而有余。即以街亭之事观之,谡之才未必在延之下,一违节制,即败于张郃。况千里袭人,万一有张郃其人者,或拒于前,或断其后,岂不损国威而败乃公事乎?魏延之计,所谓行险以侥悻者也
冒鹤亭评论:
魏延之反,亦冤辞也。其人过于自负,叹恨己才,用之不尽,故诸葛卒后,曰(延语上已引,此处略)。盖欲遣行者护丞相丧归,自留渭南,与司马决斗。其才不及诸葛则有之,其兴复汉室之心,与诸葛同也。而杨仪素与延不平,不欲下之,便引诸营相次还,延于是怒,先仪南归,烧绝栈道,使仪归不得。此则逞一朝之忿,而忘君国之大事矣。陈寿于延传末云:‘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就背叛。’斯为得之。蜀中人才本少,横加延以反名,长城自坏,仪之肉宁足食哉!
陈寿《三国志》评杨仪:
仪以当官显,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陈寿认为杨仪是咎由自取,自寻死路,是个无德小人)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草药治疗癌瘤学科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