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相信许多友友对这个问题也感兴趣。

好多人说曹操是奸臣,诸葛亮是忠臣,诸葛亮是不会去伺候曹操的。甚至有人会说诸葛亮出山就是为了消灭曹操,匡扶汉室的。

没有史料记载究竟为何曹操没有去聘请诸葛亮,或者说有人向曹操举荐过诸葛亮,但我想问题可能没有上面说得那么简单。

01

汉代察举制度

汉末时期选人用人采用察举制,地方官吏发现人才,层层上报,朝廷集中考核任用。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父母早亡,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诸葛玄病逝;诸葛亮躬耕陇亩 , 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

从陈寿的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虽然自负才高,却没有人赏识,这里主要是指有资格举荐的人不认可。像徐庶,崔州平以及向刘备说“伏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的司马徽,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等等,虽然知道其才能,是没有资格举荐的。

02

曹操的唯才是举

曹操爱惜人才,打破了察举制的选人用人方式,让出身寒微的戏志才,郭嘉等人才有了出仕的机会。

前期,主要是通过荀彧等人的转介绍,招揽了大量人才。曹操奉迎天子建都许县,其人才的范围局限在许都及周围,曹操手下的谋士和战将多来自许都,颖川郡,南阳郡,亳州,温县,清丰与陈留等地。当时的曹操初露头角,尚未得到天下人的认可,主动投奔的人并不是很多。

从年龄上看,196年曹操奉迎天子建都许县,诸葛亮(181--234年)此时仅仅十六岁。

从地域来看,究竟南阳卧龙岗在历史上是属于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有争议。但从其依附荆州刘表来看,当时属于襄阳的可能性大一些。不是曹操控制的势力范围,因而能被转介绍给曹操的几率很小。

到了曹操下令“唯才是举”的时候,已经是赤壁大战之后的事啦。

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出山,跟随刘备开始闯荡江湖啦。

刘备也是因为依附刘表,屯军新野,通过徐庶的举荐才知道诸葛亮的。新野距离隆中大约二十多里。

诸葛亮出山时,仅仅二十六岁。

此时的曹操,已经是第一大佬啦,战将如云,谋士如雨,牛叉的很。许多有想法的人,都是来抱大腿的。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又不屑于毛遂自荐。

因而,就没有机会一起共事啦。

03

三分天下的战略

我在回答别的问题时有个臆断,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其下策。

我分析其上策是追随曹操,平定江南孙权,一统天下,即便是曹操做了皇帝,也可以实现一统中国,稳定社会,结束民不聊生的混乱状况。

中策是依附孙权,像其兄诸葛瑾一样辅佐东吴,取荆州,益州,占据南方,与曹操对峙,静观其变,然后逐鹿中原,统一中国。

下策才是《隆中对》说的三分天下。这样成就了刘备的霸业,但中国一统的步伐就延迟啦。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仅仅是曹操孙权不姓刘而已,就是刘备想啥,诸葛亮难道不清楚吗?

真有那一天,刘备会把皇帝的机会还给献帝吗?如果不能,跟曹操,孙权又有啥区别,就因为姓刘吗?

遗憾的是,曹操,孙权都没有及时与诸葛亮沟通,失去了这一历史机遇,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不可否认,诸葛亮是扭转乾坤的历史人物。

至于说三顾茅庐是诸葛亮想抬高自己的身价,这不无可能。但可能考虑更多的是“三分天下”的后果。

诸葛亮是期望成就一番历史事业的,他清楚再不出山就没有他的机会啦。一旦曹操攻占了荆州,顺势东下江南,那就是“Game over"啦!

这可能是诸葛亮三顾茅庐才出山的原因吧。

诸葛亮也是品行高尚的人,从一而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当之无愧的。

六出祁山是“不可为而为之”,恐怕诸葛亮最大的遗恨不一定是没有剿除汉贼曹操,而可能是三国鼎立导致了中国长久的动乱吧。

曹操与诸葛亮之所以一生不能共事,是前期没有机会结识,后期作为对手,都清楚不可能妥协吧。

最佳贡献者
2

因为诸葛亮是曹操永远都得不到的那个人,既然得不到,曹操也不想别人得到,更不想因此而栽在诸葛亮手里,因此只能骂诸葛亮为诸葛村夫了。

曹操是豫州沛国谯郡人,今天的安徽毫州人,诸葛亮是徐州琅琊郡阳都人,今天的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两地相距并不是很远,约有400公里左右。



公元189年,8岁的诸葛亮父亲去世,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家乡阳都去投靠荆州牧刘表,5年以后,身为兖州刺史的曹操,因为自已的父亲被徐州牧陶谦手下人所害,因此兵发徐州,一路攻打徐州,一路屠城,弄得整个徐州鸡犬不宁

远在荆州的诸葛亮听闻自已的家乡被曹操屠城,出于对家乡亲人的担心,13岁的诸葛亮心中泛起一股对曹操莫名其妙的恨,至少在当时,曹操在少年诸葛亮心中就是一个残暴的刽子手



三年之后,叔父诸葛玄去世,16岁的诸葛亮一下子就成了孤儿,诸葛亮承担起家族的责任,在襄阳隆中一边耕读,一边结交豪杰,诸葛亮虽父母早亡,家道中落,但是仍然没放弃救国救民、建功立业的雄心。

而公元197年的曹操时任兖州牧,刚刚从洛阳将大汉天子汉献帝迎立到许昌不久,以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姿态,正处于事业的发展期,这一年,曹操已经有了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谋士,而且此时曹操的脚步最远也就是到达荆州最北边的南阳郡攻打张绣而已,并因为自已的好色而折损了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



而公元197年的刘备,正因为在前线与袁术对峙,导致后方的吕布偷袭了下邳城,刚刚接手徐州牧没多久的刘备,厚着脸皮投降了夺取他城池的吕布,并被吕布安置在小沛,很难想像刘备与吕布,位置来了个大颠倒。

十年后,27岁的诸葛亮已经荆州本地小有名气,不仅熟读经书,而且交际广范,与荆州本地大大小小的士族豪强都插上了一点点亲戚关系,比如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越和蒯良的兄长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长子庞山民,自已娶了黄承彥的女儿黄月英。



诸葛亮不仅自比管仲、乐毅,而且还在襄阳隆中勾画出他未来主公的三十年战略规划《隆中对》,并且如愿以偿的选择了刘备作为主公,并以三顾茅庐的方式正式出山辅佐刘备。

而207年的曹操正忙着收拾北方的袁家残余势力,并且长途跋涉,不远千里对北方的乌桓进行最后的打击,本来曹操北伐还担心南方的刘表刘备等人攻击后方,在郭嘉神一样的判断力及劝说下,曹操放心北伐,终于在当年年底彻底平定北方势力,曹操终于雄据天下十三州中的八州。



可惜的是,最懂曹操的谋士郭嘉在回军的路上染病身亡,曹操失去了他一生中最懂他心性的谋士,也同样是在这一年回军的路上,曹操挥笔写下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龟虽寿》,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个时候的曹操,雄心万丈,拿下整个北方,接下来就是南方,然后就是统一中国了,不过曹操还是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这一年,曹操已经52岁,他压根就没有想到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会在南方一个叫赤壁的地方大败,更没有想到南方还有一个叫诸葛亮的卧龙,将来会成为他最大的对手之一

曹操第一次听到诸葛亮这个名字,估计是在赤壁之战,刘备征服荆南四郡后,按照历史来说,赤壁之战中压根就没有诸葛亮多大的事,唯一有关的就是在赤壁之战前,是诸葛亮代表刘备到东吴与孙权谈联盟的事。

不过当时的曹操心中装的是整个天下,他压根就看不到诸葛亮的存在,即使他在收降荆州后,听蔡瑁等人提起诸葛亮,也不过就是打个哈哈而已,毕竟当时的曹丞相,征服北方,拿下荆州,只要再进一步打败刘备和孙权,天下就收入囊中。



而对于诸葛亮来说,曹操就是另一个世界的恶人,从诸葛亮记事起,曹操就是个屠城的恶人,与诸葛亮这个正人君子的楷模相差甚远,诸葛亮敬佩的是管仲、乐毅这样的将相,而不是曹操那样的真小人。

所以,诸葛亮与曹操两人,既是落花无意,又是流水无情,相当于一个世界的两条平等线,永远也没有相交的可能。

3

谢谢邀请。

曹操爱才,这是出了名的。陈琳那样骂了他祖宗三代的人,作为俘虏,他都没杀,留在身边重用。还千方百计地把徐庶揽到营中。

武将就更多了,潼关、渭河差点要了他老命的庞德,也在汉中被设计抓住招降。庞德最后以死效忠。

诸葛亮,天下传闻: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如此大的名头,为何曹操不想办法弄到手呢?

阿呆认为,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诸葛亮居住的地方是荆州地界,属于刘表辖区。曹操不好下手。

第二,曹操手下谋士众多,不缺。曹操是饱汉,不稀罕一块肉骨头。从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毛玠、陈群、钟繇、满宠、刘晔、华谙、崔琰……太多了。

第三,诸葛亮一直居住民间,未曾有过实际业绩。文士之间相互吹捧的嫌疑很重。

第四,荆州刘表是诸葛亮的姨夫,刘表为啥不招诸葛亮?这是个迷。刘表都不用,曹操就当然怀疑了。

其实,阿呆认为,诸葛亮出山之前,同崔州平等人到处造声势,让“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类的话流传出去,目的就是想引来个大鱼。

其姨夫刘表没心动,其哥哥也没向孙权推荐他,曹操也没有表示。

刘备是个饿汉啊,好不容易有了徐庶,一战之后被曹操看上,逼走了。徐庶临走时推荐了诸葛亮。刘备就扑过去了。

诸葛亮无奈,没等来大买主,有人拿他当个宝,已经很不错了。

诸葛亮确实有才,但不是《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么神。但诸葛亮对刘备的知遇之恩是用毕生报答的,也算是鞠躬尽瘁了。

曹操自己就是个军事家、文学家,出身官宦,接受传统教育的。所以曹操对文人谋士,更看重世家出身的名士,他手下的谋士几乎都是如此。对于出身于乡村田野的,他是鄙视的,瞧不起的。这也是个重要原因。

4

有一本小说叫《诸葛亮少年在阳都》,现在估计都买不到了,我20年前看的。

这里面讲了小时候诸葛亮和水镜先生,以及曹操爹曹嵩之间的各种cp互动,还挺好玩的。如果按照这本书的视角看,曹操是见过诸葛亮的,甚至还很喜欢这个小家伙。

但是:诸葛家人才济济,比如诸葛亮有个叔叔叫:诸葛玄。

在今天看,他最大的贡献是抚养诸葛亮等人长大,但在当时,他可是豫章太守,也是一时风云人物。

除了诸葛玄外,还有诸葛珪。总之,诸葛家人才济济,纵横江湖的时候,诸葛亮还在曹操家里光屁股跑,蹭肉串吃呢。

==================================================================

说回历史。对曹操来说,最完美的状态是,来一个谋士就是荀彧、贾诩、郭嘉,来了就能用,而且是大牛;

差一点的,陈琳。虽然不见得厉害,但名气大。

这种制度可以笼络牛人,但是培养不出来天才。

而诸葛亮,就是个天才。

诸葛亮27岁出山的时候,刘备还是丧家之犬呢。结果十年后,刘备已经入主四川了,诸葛亮位极人臣,曹操想挖也就没机会了。

从另一个角度说,以诸葛亮、庞统、徐庶为代表的荆州士人集团,多少还是有点看不起曹操那个没下限的求贤令的。所以不投奔曹操才是正常的。

5

我是小司马讲史,为您解答。

曹操知人善用,但他从没有向诸葛亮抛出橄榄枝的缘由有以下几点:

  • 一、从年龄来说,曹操比诸葛亮大二十六岁。曹操率军逐鹿中原时,诸葛亮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学业未成,也就谈不上为曹操效力。

  • 二、诸葛亮学业有成时,隐居在隆中,他一点名气也没有,小白一个,久居中原的曹操压根就没有听说过他。

  • 三、从没有人向曹操推荐过诸葛亮,诸葛亮也没有跑到曹操那里毛遂自荐过。两个人从未谋过面,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交集。

  • 四、曹操帐下谋士如云,对诸葛亮谈不上渴求。
  • 五、诸葛亮所居的隆中位于荆州刘表的地盘上,曹操不可能越界“取人”。
  • 六、等曹操知晓诸葛亮有大才时,诸葛亮已被刘备所得。

上述几点是曹操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原因。可诸葛亮学业有成后,缘何没有主动去投曹操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 一、虽然诸葛亮与曹操从未见过面,但曹操的大名诸葛亮肯定早有耳闻。诸葛亮并非两耳不闻天下事的迂腐书生,对于曹操的为人处事他也是有一定的了解。曹操挟天子亦令诸侯的政治主张深为诸葛亮所反感。二人算是政见不同。

  • 二、曹操帐下谋士众多,诸葛亮惟恐去了得不到重用。

  • 三、诸葛亮早已心有所属,非刘备莫属。
  • 四、诸葛亮忠君思想浓厚,对大汉王朝还有一丝留恋。

6

东汉末年是个豪强争霸的时代,也是一个士大夫崛起的时代。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这样的传闻估计曹操也有所耳闻,不过处在北方地区的他,就算能够尽缆天下之才,也不见得人人都能效命于他,比如徐庶,发誓终身不为曹操献一策,得到了又有何用?

橘生南则为橘,生北则为枳。

也并非有了诸葛亮便能一统天下,刘备得了诸葛亮,得了庞统,最终也只能占据汉中,称霸一方而已。说到底,天下之事浩浩汤汤,历史大势,并非几个谋臣就能左右,曹操看得透,想的明。

这些只是作为曹操主观上的意愿,并非是他不向诸葛亮抛橄榄枝的主因。谋士与将帅本就是个双向选择的事情,但是在东汉末年,这样的选择最终取决于政治和经济基础。

前面说了,东汉末年,是个豪强争霸的年代,也是士大夫崛起的年代,这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现状,说得更明了一点就是:“世族官僚+地方豪强”是政权的基础,而士大夫要想崛起,就必须依附世族官僚或者地方豪强,否则,是没有出头之日的。

这个公式用在刘备身上十分准确,刘备虽然号称自己是皇室宗亲,其实到底是不是,谁也说不清。当初搞死吕布之后,刘备随着曹操到许都,和汉献帝攀亲才真正落实自己皇叔的身份,其实用脚指头想一下就知道,这不过是刘备和汉献帝之间的一种默契,刘备需要借名号壮大自己,汉献帝希望利用刘备抗拒曹操。

也就是说,刘备、关羽和张飞不过是草根出身的“流氓打手”而已,他如果不依附“世族官僚”或者“地方豪强”,在东汉那个时代,就没法混。刘备占据荆州之后,有了一定的基础,才真正开始与地方豪强加强合作,西凉马超,乃世族大宦之后,可谓绝对的豪强,这也是为何刘备陈表献帝封汉中王时,马超位列举荐者第一位的原因。

诸葛氏本是琅琊望族,诸葛亮的父母早逝,幼年的时候与弟弟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投奔刘表,后来诸葛玄去世,诸葛亮没有了依靠,只好在隆中躬耕,成为没落士族的一份子。士族不同于“世族”,世族是具有大地主大官僚背景的仕宦阶层,士族则是读书人出身的普通阶层。在一个以士族大家和地方豪强为主流的社会里,诸葛亮那点名气不过也就限于南阳片区而已,相比于具有仕宦大族背景的郭嘉、荀攸等,不可同日而语。

《三国演义》固然是夸大了诸葛亮的作用,而现实中的诸葛亮,即或是生在曹操的团队,也并不见得就强于郭嘉、荀攸程昱等谋士。曹操左一个“诸葛村夫”,右一个“诸葛村夫”的蔑视无不折射出对诸葛亮出身的蔑视。

什么是“村夫”?不过是小有名气的山村读书人或没落士子罢了,并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阶层人士。

既然诸葛亮并非主流阶层人士,曹操不向他伸去橄榄枝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相反,对于一直求生存,求立锥之地的刘备来说,诸葛亮的身份反而更具有诱惑力,因为他们在那个年代并非都是社会的主流阶层人士,他们是正在突破阶层桎梏,走向主流阶层的那一拨人。

曹操乃是东汉末年“举孝廉”而出仕的官宦大家子弟,按照现代人的说法,他是社会正统官僚,在科举制还没有建立的东汉末年,像刘备、诸葛亮这样背景根基不深的读书人,想要出仕是很难的,难得乱世造英雄,给了他们一个扬名立万的机会。

士人地位最突出的社会乃是宋朝,可惜,离东汉末年还有上千年,向没落士人诸葛亮伸去橄榄枝,在曹操的意识形态里,还不具有这样的“细胞”。

7

曹操爱才是事实,不是传说,但他和诸葛亮却没什么交集。在正史中,诸葛亮出山前,曹操压根就没有听说过诸葛亮,而且曹操一直也没有评价过诸葛亮,就更谈不上骂什么诸葛村夫了。

诸葛亮是徐州琅琊人,189年,时年8岁的诸葛亮丧父,他和两个姐姐以及弟弟诸葛均跟着叔叔诸葛玄去豫章赴任。不想袁术用别顶替了诸葛玄,诸葛玄只好带着他们投奔刘表,在荆州定居生活。

而这时的曹操刚在中原起兵,涿鹿中原。194年,曹操发兵攻打徐州牧陶谦,所过之处鸡犬不留。听闻曹操屠戮家乡,诸葛亮必然对曹操心怀怨恨。

197年,叔父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兄弟姐妹四人就失去了依靠,如何解决生计问题成了头等大事。

当时诸葛亮16岁,所以两个姐姐已经到了适婚年龄。大姐嫁给了荆州望族蒯祺(后被孟达所杀),二姐嫁给了荆襄著名隐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嫁的都是大户人家。有两个姐姐照应着,诸葛亮和诸葛均这两个小舅子的日子应该过得还算不错。

这从诸葛亮后来的生活中也能看出:他在乡野耕读,不仅能养活弟弟,还能四处结交荆州士人。没过多久,诸葛亮娶了黄承彦的女儿,又和荆州牧刘表攀上了亲缘关系(刘表是诸葛亮的姨夫),这都和姐姐嫁了大户人家有很大关系。

等到诸葛亮生活安顿下来时,天下形势已经大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击败袁绍,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孙权年少英雄,坐领江东,基业稳固。西北马超、汉中张鲁、益州刘璋割据一方。左将军刘备依附荆州刘表。

而荆州在刘表的治理下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却暗流涌动。诸葛亮认为曹操必然染指荆州,而刘表不是成事之主,所以他一直耕读乡间,以待明主,而不是凭借人脉关系在荆州官场混个一官半职。

这样低调的诸葛亮,曹操能知道他么?显然是不能的。即便客居荆州多年的刘备也是多方打听才知道有“卧龙”这么一号人物。

更主要的是,曹操还顾不上考虑荆州。在南征前,曹操的主要目标是剿灭袁绍残余势力和北击乌桓,同时内部镇压反对势力,杀了孔融。荆州是个什么状态,分为几个派系,有哪些人才,这对于曹操来说还是白纸一张。

那么诸葛亮出山后,曹操为何不招揽他呢?

诸葛亮刚刚出山辅佐刘备的时候,也并不像演义中那样神乎其神,他并不是刘备的军师,而是主要负责和东吴的外交工作。赤壁之战后到刘备托孤前,诸葛亮一直处理政务,兼顾后勤工作。

曹操最后一次和刘备交战是在汉中,而当时诸葛亮在成都督运粮草物资,并没有亲临前线。所以曹操对诸葛亮并不了解,只是知道刘备身边有这号人物,但到底有多大本事,不是很清楚。

汉中战败后,曹操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8

不错曹操确实重视人才,爱惜人才,史书对他的评价是:“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乃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

可见曹操,爱才非是虚妄。

要说曹操与诸葛亮不交际的原因我认为无非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魏武帝文集》中曹操曾写信给诸葛亮,这事应属实,但当时天下,不但君择臣,臣亦择君,曹操当时志得意满,文臣武将,烁烁生辉,诸葛亮到曹操那里未必得到重用,再者两人志向意趣不同,道不同,不与共谋,这是封建文人的道德标准,这是其一。

其二《三国演义》中描写曹操知道诸葛亮是欲南下攻新野之时,在一次朝会上由徐庶介绍给曹操的。《三国演义》虽系小说家言,但七分属实的情况下,也应是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后曹操才知诸葛亮这个人的。说明曹操也并非事事明了。

其三曹操生长事业在北方,对北方的风俗人物了如指掌,且他的势力范围也在这里里,对于北方的人知道的多,对生于南方,长期在南方的士子并不十分清楚,而诸葛亮当时才二十几岁,不见经传,故曹操不知也理所应当,他们年龄又相差很多,不把诸葛亮放在眼里,也是顺理成章。

其四曹操当时己统一北方,而南方未定,依诸葛亮三分天下的理论来看,选择势力最弱的刘备,才是他正确的选择,因为这样诸葛亮可以大展宏图,不负一生啊!

9

先说一下,这个“橄榄枝”是用词不当。作为一个“舶来品”,橄榄枝是和平的象征,如果说魏武帝曹阿瞒给汉丞相诸葛武侯抛橄榄枝,那就等于是说前者准备向后者投降,认熊服输。但这是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历史上曹操就压根没有和诸葛亮正面交过手。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和诸葛亮的四次对阵都是艺术化的。

第一仗,博望坡之役,书里面说诸葛亮用火烧了博望坡,但是这次战役发生的时间是在建安七年,也就是202B.C.,而诸葛亮出山在五年以后。在历史上这次战争的实际策划者是徐庶;

第二次,有历史转折点之称赤壁之役,是在建安的十三年发生的,而这一年的时候,诸葛亮刚刚出来辅佐刘皇叔,一直到这场仗结束了,曹操也就是知道有诸葛亮这个人,但是水平如何,其实闹不清。但 是周瑜却是实实在在的把曹操打怕了。

第三次,争夺汉中的这场仗,打了两个年头,跟曹操正面交锋的人,是他当年的老兄弟,如今的老对头刘皇叔。而诸葛亮此时还在成都留守,而之前刘皇叔一派占领益州时,军中的谋主是庞统和法正,诸葛亮负责镇守在荆州。后来庞统战死,刘皇叔才调诸葛亮入川,所以诸葛亮也没机会让曹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本事。

最后一次,是关老爷从荆州向北伐曹,一度打得曹操准备迁都跑路。之后孙权背盟,偷袭荆州,关老爷败走麦城后归位。几个月之后,曹操也就死。所以终曹操一生都没有和诸葛亮都没有直接打过交道,而诸葛亮在白帝托孤之前,一直是负责战略和行政方面的工作,这都是曹操无法了解的层面。所以曹操也不会没对诸葛亮有什么评价。

曹操终其一生都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革命者

其次,曹操爱才是不假,但是什么是当时的人才?就是有根基有实力的大族子弟,曹操的《求贤令》是有一句: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也就是说曹操用人只看能力不看“人品”,但是这个能力就是指的对曹操个人的“忠诚”程度和你有没有足够“基本盘”。说白了,曹操的这扇大门始终只是给类似司马懿那些有才干有野心但没出路的世家子弟们开的。换而言之,曹操在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这些世族子弟的社会影响力和政治资本。而曹操一旦坐稳了以后也就立刻与世家大族们合作,比如只有像荀彧、崔琰、杨修、刘放这些人才能是曹操钟意的“人才”。所以在曹操阵营身居要职的“股肱”之臣基本上都是累世簪缨。

曹操在早期虽然可以用武力或其它的手段使得一些世家大族暂时屈服,可到头来仍旧要和这些人合作,因为世家大族已经发展了至少百年,树大根深不是曹操一个人能对付的。所以越到后来,曹操就越需要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政策也就越需要向这些世家大族靠拢。曹操死了以后,曹丕为了称帝,完全的向世族妥协,而九品官人法也就应运而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政治格局由此定型,而且这种官员选拔制度持续了近八百年,直到五代十国才结束。

诸葛亮的家族一直在上层社会的中下游苦苦挣扎,再加上根本没有打进曹操一派的社交圈子。而且诸葛亮在山东老家时又差点被曹操屠徐州的军事行动杀全家,两个人的缘分正所谓风马牛不相及也,怎么可能有联系?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根本原因就是身为“第一家族”首领的汉献帝实际上就是曹操要重用的“人才”。

像司马懿这样的官宦子弟,在曹操那里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出身“寒门”了。

10

曹操确实爱才如命,典韦、郭嘉死的时候,曹操痛哭流涕;官渡之战前,张绣和贾诩设计曹操,并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而后来张绣、贾诩投靠曹操的时候,曹操对前事不但只字不提,更是重用贾诩;屯土山与关羽约三事,并想着法的拉拢关羽;长坂坡前,爱惜赵云人才,不允许众人伤赵云性命,成全了赵云七出七入等等,都说明曹操真的爱才如命。那为什么说曹操没有向诸葛亮抛橄榄枝呢,主要是因为:只闻其名,未识其人。


早期曹操的战略重心一直在长江以北,黄河附近,并没有精力关注南边的隐士。

曹操在陈留散尽家财,在扬州北部召集了部分兵马,随之再次北上,先后拿下了兖州、青州、徐州、豫州,直到最后打败袁绍,整个长江以北落入曹操的手中。这期间,曹操的战略重心一直在中原地区,而曹操的人才班底,也是在这一阶段积累完成的,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陈群、许褚、典韦、张辽、张郃、徐晃等,不是主动投靠曹操,就是在战争过程中被曹操降服的。而长江附近,特别是长江以南的人才,几乎与曹操没有交集,更何况诸葛亮这一隐士。

诸葛亮是位隐士,身边的朋友也都是隐士,因此在其他地区并不有名

曹操以徐母为要挟,胁迫徐庶离开刘备,投靠自己帐下。徐庶在临走的时候,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说道:襄阳城外二十里处,有一奇士,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玄德若得此人, 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矣。他就是诸葛亮,号“卧龙先生”。

这才引出后来的刘玄德三顾茅庐。

想此时刘备已经在新野驻扎有一段时日了,为何还要经徐庶推荐,才知道诸葛亮这个人呢?

诸葛亮原本是琅琊阳都人,早在幼年时期,其父母就已经不在人世。后来,诸葛亮带着弟弟,跟随他的叔父诸葛玄投奔荆州的刘表,待其叔父过世后,诸葛亮就一直在隆中耕田、吟诗,做起了隐士。

此时,诸葛亮身边有几位好朋友,他们分别是崔州平、徐庶、石韬、孟建,这四人都是身怀大才的名仕,当时,只有徐庶出仕为官,其他几人包括诸葛亮,都在山野间做起了隐士,这四位名仕被后人称为“诸葛四友”,除了崔州平,石韬和孟建在诸葛亮出山后,才相继出山。

就连刘备都是因为徐庶的推荐才知道的诸葛亮,那一心将精力放在中原、河北的曹操,知道诸葛亮的几率更为渺茫。即便知道,但由于诸葛亮没有出仕,没有能够证明自己能力的案例,对曹操来说,可能此时的诸葛亮虚名更多一些。因此,曹操并不会过多的关注这个人。

曹操并没有与诸葛亮见过面,二人也没有正面交锋过。只闻其名,未识其人。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刚一出山,就上演了火烧博望坡的好戏,随后,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以妖术,求得东风,助周瑜火烧赤壁。

其实在真实的历史里,这些事都和诸葛亮没有关系。

夏侯惇率领大军攻打新野刘备,一把火烧了博望坡的是刘备本人。

《三国志.先主传》: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孙刘联盟不是诸葛亮凭一己之力促成的,而是孙权本就有联盟之意,双方一拍即合,并没有发生舌战群儒的桥段。且赤壁之战也和诸葛亮没啥大关系,无论是从军事主力,还是谋略都是东吴、周瑜在主导赤壁之战。

《三国志.吴主传》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仪,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而曹操生前与刘备发生的最后一场面对面的战役,就是汉中之战。此战,刘备也并没有带诸葛亮一同赴前线,而是留诸葛亮坐镇成都。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一切迹象都表明,曹操没有和诸葛亮面对面或交锋的机会。在当时,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在选择贤臣的时候,有一点至关重要,就是要当面交谈,各抒己见,在彼此沟通中了解对方。郭嘉、贾诩、荀彧都是如此,都是在和曹操促膝长谈了,才被曹操认可并重用。更何况曹操与诸葛亮正面交锋的机会都没有,曹操根本无从了解诸葛亮这个人到底有何才能。所以,说曹操没有机会向诸葛亮抛橄榄枝也可,说曹操没向诸葛亮抛橄榄枝亦可。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