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和杨宇霆不和 ,与奉系集团内部的派系斗争有关。按理说,郭、杨都是奉系集团中不可多得的才智之士,而且两人都接受过正规、系统的现代军事教育,均是胸藏韬略,足智多谋 ,能力出众之人,相似的教育背景应该让两人志同道合、惺惺相惜才对,可现实是他俩不仅不和,还相互憎恶、敌视,明争暗斗不断,矛盾很深。
原来,奉系军阀集团中分为新旧两派。旧派都是和老帅张作霖一起拉杆子、打江山的老哥们,主要人物有张景惠、吴俊升、张作相、汤玉麟、孙烈臣等等;新派是指后来引进的出身军校的新式军政人才,先是招揽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等留洋派加入奉系,后来又有毕业于陆军大学的郭松龄以及东北讲武堂的张学良等一大批少壮派军事精英加入了进来。
而在新派中又分为“士官派”和“陆大派”。“士官派”指那帮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将领们,比较出名的有姜登选、韩麟春、王树常、于珍、邹作华、臧式毅、何柱国、关玉衡、熙洽等等,奉杨宇霆为首脑;“陆大派”指出身北京陆军大学以及保定军校的将领们,核心成员有魏益三、刘伟、齐云、范浦江、刘振东等人,以郭松龄为首。
按张学良的说法,奉系军队中除了张作霖和他那伙起自绿林的旧部掌控了一部分兵力外,最精锐的主力分别被杨宇霆、郭松龄两派所掌握。张学良如此评价道:“杨与郭才略相当,专横跋扈亦相似,正所谓两雄不能并立”。
老派、士官派与陆大派之间,最突出与最激烈的当属郭松龄与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之间的矛盾。夹在中间的张学良只得从中斡旋,极力调和。这一时期,才能与性格同样突出的郭松龄对自己的学生、未来的少帅张学良还是比较服从的,张对郭也很钦佩与信任。
需要指出的是,张作霖的老派和留学东洋的士官派都被视作“老帅派”;而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保定派、讲武堂派的成员因年纪较轻,因此又被称为“少帅派”。
不团结是中国人的通病 。有中国人的地方必定山头林立,派系倾轧,内斗不断。这是中国人的劣根,传统文化的糟粕,民族的悲哀。
张学良从讲武堂毕业后进入了军界,在父辈的提携以及教官郭松龄的尽心辅佐下,他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立下了战功,之后他率军南征北战,很快就少年得志,荣升少将军衔,成为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了。
张学良倚重郭松龄,他想改造旧军队,又经验不足,便开始重用郭。张学良认为,郭松龄是正规军事院校毕业,军事知识丰富,且为人正直,能征善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才,遂极力向父亲张作霖举荐,张作霖也希望儿子能尽快掌握军权,于是郭松龄被委任为卫队旅参谋长兼二团团长。
郭松龄果然了得,他一上任,就整肃军纪,整饬弊端,裁汰冗员,严格训练,不到一年,卫队旅被他打造的军纪严明,作风顽强,面貌焕然一新,各项训练指标均冠于全军。
张学良和郭松龄关系亲密,彼此推心置腹,笃信不疑,郭松龄对张学良也是忠心耿耿,尽心竭力,万难不辞。之后,张、郭率部到黑龙江、吉林等地剿匪,屡立战功,名声大噪。
之后,张、郭率军参加了两次直奉战争,屡建奇功。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奉军势力大增 ,所占地盘也迅速扩大。段祺瑞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任命张作霖节制总督东三省所有军政事宜;任张宗昌为苏皖宣抚使、第一军军长;张作相、吴俊升为吉林、黑龙江督办;阚朝玺为热河都统;李景林督办直隶军务善后事宜;韩麟春为第二军军长 。不久,段政府又任没有立战功的杨宇霆为江苏督军;姜登选为安徽督军。
二次直奉战争奉军大胜。杨宇霆荣升江苏督军,李景林、张宗昌等都有了自己的地盘,唯独立下赫赫战功的郭松龄功高而无赏。郭松龄自然怨愤不平,尤其对无尺寸之功却成为封疆大吏的杨宇霆异常不满。
张学良、郭松龄率一、三联军攻克秦皇岛后,麾下总兵力已达六个步兵师和两个骑兵师,后来又扩编了两个炮旅,张任总司令,郭为副总司令,所部分驻在京奉铁路沿线,东至锦州西至廊坊,都是张、郭的势力范围。当时张学良正忙于创办空军,就把实际指挥权交给了郭松龄。
郭松龄虽然立大功而不赏,但军权在握,所部又是奉军中最训练有素、装备最好、最骁勇善战的精锐,杨宇霆曾经向张作霖进言,说郭松龄和张学良走的太近,而且郭为人桀骜不驯,又大权在握,恐怕会尾大不掉,日后必生祸患,应当防患于未然,予以适当的裁制、羁縻。张作霖本来就不太喜欢郭松龄,认为他思想左倾,且恃才傲物,认为杨宇霆的意见值得采纳并重视。
不料,杨宇霆竟一语成谶,他的担忧不久后就成为现实。
1925年11月14日,也就是郭松龄倒戈反奉的前几天,张学良召集郭松龄、李景林等人到天津开会,在会上,他转达了老帅张作霖进攻冯玉祥国民军的密令。郭松龄反对动武,力主和平。会上,郭松龄、李景林反对老帅、拒绝执行其命令的气氛已经很明显了。郭松龄等人都对没有战功而获江苏督军高位的杨宇霆深表不满,郭与杨积怨尤深,他在会上沉默无语,似乎在思考什么。
对于郭松龄在暗中策划反奉行动,张氏父子已经隐隐有了不祥预感。天津会议结束后,郭松龄称病住院,张去医院探视,郭愤愤不平的说:“东北的事情就是坏在杨宇霆这帮人手上。这次兵败江苏,东北军损失了3个师的兵力,杨被驱逐,令我军名声扫地。我们拼死拼活打下地盘,又得被留学生抢功,我是不愿再去当这个‘炮头’了” 。
他还肆无忌惮地说:“上将军(指张作霖)脑筋陈旧,又被群小包围,恐已无法挽救,我建议 父退子继,由你少帅接任震威军总司令,改良东北政局,我愿竭诚拥护”。
张学良本来想传达老帅催促进兵的命令,见他如此说,不禁骇然:这不是要造反吗?见郭拒绝出征的态度十分坚决,他也无可奈何,只好黯然告退。
1925年11月25日,郭松龄举兵倒戈反奉事件突然爆发。郭军同室操戈,先胜后败,郭松龄和夫人韩淑秀均被张作霖下令处死。
事后,张学良总结郭松龄起兵反奉的经验教训时说:“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各路人马在胜利后都扩充了,张宗昌出战时只有一个旅,胜利后扩编成好几个军。李景林也由一个师扩编成三个军。但是我的部队没有扩编,我的部下都很失望,郭松龄嘴上不说,心里难过得很,所以,他后来倒戈,这个原因也有一点。我曾说过,我父亲他不听我的,他要听我的,郭松龄不会倒戈反奉的”。
“还有就是他说过,我倒霉,当了你的部下,你被老帅压着起不来,我在你手下,我也被压啊!人家都有地盘了,江苏督军、安徽督军、山东督军、河北督军,我们却什么都没有,打硬仗都是我们的人,可庆功受赏的却不是我们,而是他们”。
由此可见,郭松龄起兵反奉,是不满于有功不赏,尤其是对大帅面前的红人杨宇霆无功却被封为江苏督军而心生怨恨,这才铤而走险、倒戈反奉的。
杨宇霆文武俱全、治军也很严格,深得张作霖青睐与倚重。杨宇霆和耿直的郭松龄不同,他性格圆融,善于钻营,因而快就博得张作霖宠信,被看作左膀右臂,柱石之臣,甚至将私人印章都交给他保管。
杨宇霆以诸葛自命,骄横跋扈,目中无人,他在张作霖的关照下青云直上,叱咤风云,红极一时,很快就成为能左右东三省军政的炙手可热的显赫人物。
进入奉军后,他从见习排长一路扶摇直上,历任军械厂厂长、师参谋长、东三省巡阅使署参议、奉军总参谋长、江苏督军、安国军总参议、奉军第3、4方面军军团长等要职。郭松龄对杨宇霆的为人很不齿,且认为他只会纸上谈兵,没有立过战功,加上两人都是心高气傲之人,相互不屑,绝不肯相互妥协,遂致矛盾愈演愈烈,无法调和 。可以这么说:郭松龄起兵反奉,与其说是针对张作霖,不如说是针对杨宇霆。 张学良继任少帅后处决杨宇霆、常荫槐,面对众人的质疑,他解释道:“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杀杨宇霆 ?杀杨宇霆有许多原因,其中之一可以这样说,杨宇霆是死在郭松龄手里,死在郭松龄事件上 ” 。由此可见,“少帅派”的人都认为郭松龄之死和杨宇霆有莫大关联,杀杨宇霆就是替郭松龄报仇,足见两人的嫌隙、矛盾有多深,两派的明争暗斗是多么的诡谲激烈。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剽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