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豫东战役第二阶段,粟裕指挥华野三大王牌1纵、4纵、6纵和两广纵队(约核半个纵队的实力)及中野11纵,在特纵的火力掩护下歼击区寿年兵团。兵力概算为四个满编纵队对敌两个整编师,看起来优势很大,但其实战场形势不容乐观,因为蒋军判断华野攻克开封后必然伤亡很大,正调集了若干机动兵团向豫东合围,是准备与我军进行大决战的。

(豫东之战剧照)

战场上已经开来了好几坨敌人,除被华野主力包围的区寿年兵团外,整编第五军邱清泉部、整编第十八军胡琏所部、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都在接近。其中刘汝明进占开封,而邱清泉正全力试图与区兵团汇合,从河南上蔡北上的胡琏也正在压迫而来,要知道,这两个王牌整编军都是小型兵团的编制,兵力均在4到5万人以上,且装备精良火力强大。


尤其是整五军距离最近,为了保证顺利消灭区寿年,粟裕不得不把准备用来打进攻的10纵也加强给阻击集团,即华野3纵、8纵、10纵联手大战邱清泉,使其不能救援区兵团。而为了阻击北上的胡琏,中原野战军则动用了所有三个尚有战斗力的纵队:1纵、2纵、3纵,刚刚转出大别山的中野非常虚弱,三个纵队仅42000人,所以,此时我军的兵力已经用到极限。

(粟裕剧照)


结果战役进行期间,又突然从山东兖州跑过来一个黄百韬兵团,粟裕只好命令中野11纵前往阻击,但并未奏效,他不免心里一震:因为战场东部是我军后面准备撤出的方向,如今被黄百韬兵团所威胁,那么我军携带大批伤员撤离战场,将变得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粟裕于是决心在完全吃掉区寿年兵团后,再歼半路冒出来的黄百韬。


其实有点勉为其难了,因为阻击整五军和整十八军的战斗都打的很艰苦,而1纵、4纵、6纵、广纵刚刚经历血战,根本来不及休整补充又得投入到攻击黄兵团的战斗中。在黄百韬的拼死顽抗下,豫东战役第三阶段的仗确实打夹生了,主要是攻击集团非常疲惫,而敌各路援军又在老蒋的催逼下迅速接近。


至1948年7月2日下午,邱清泉整五军已经绕道接近黄百韬据守的帝丘店不足20里,而中野也未能完全拖住胡琏,整十八军已进至太康,甚至刘汝明的部队也赶到了商丘。粟裕纵观全局,深知再耽误下去有被敌人合围的危险,遂于当天18时下令全军撤出战斗,各纵队向陇海路以北转移。


情况非常紧急,华野西线兵团几乎被合围在黄河以北陇海路两侧地区,东、南、西三个方向皆有敌人,并且由于撤退行动比较仓促,伤员成为了大问题。在豫东战役的前两个阶段中,我军的伤员已达10000余人,当然不能扔下不管,野司将所有伤员分成二部分,其中5000人南运到豫皖苏解放区,而另外5000人由部队携行转移。


而邱清泉所部趁我军极度疲劳之际,紧随追击,确给正在撤离的华野各纵造成一定损失,这也是他后来不服气的原因,感觉自己的战功大于黄百韬,却什么也没奖赏反而挨了一顿臭骂。而华野本来可以迅速脱离战场,之所以能够让邱清泉占了点便宜,其实就是伤员的拖累,那都是华野指战员自己的战友,无论如何不能抛弃的。


关于具体损失情况,可以从7月9日粟(裕)陈(士榘)唐(亮)致军委的电报中了解大概:“我笨以从容离开战地,因抢运伤员又被迫掩护作战;又因担架少且无战斗经验,飞机扫射全部跑光。除5000南运伤员由豫皖苏接收外,而北运5000伤员不得已动用各纵、野直指战员自抬,部队本甚疲乏,又要看俘虏、抬伤员、抬枪炮(包括缴获的)、打掩护,颇为紊乱”。


至于伤员损失情况,电文原文如下:“而邱匪乘机尾我追击,以部队将伤员抬至路北后,地方担架又跑光,致先后损失伤员数百名”。算起来,华野此次突围行动的伤员损失应该在5%以上。


豫东之战,我军以伤亡33000人的代价,歼敌94000余人,被粟裕回顾为“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而其中的最艰苦,就是抬着伤员撤出战斗的收官阶段,多少有些遗憾。

最佳贡献者
2

第二野战军赫赫有名的战将肖永银,心中就有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斗中,由于战场形势所迫,肖永银在率队突围的过程中,没有把与敌人搅在一起的三百多名伤员和旅直属队干部带出来,以致让他们落入敌手,这件事让肖永银长时间念念不忘,为之抱憾多年。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遭到了蒋军更加疯狂的围攻,这让初来乍到、立足于稳的将士们处境相当困难。为保存力量,绝地生存,刘伯承与邓小平分兵抗敌,他们令各纵队分头行动,以旅为单位,各自游击,牵制打击敌军。肖永银的18旅在分兵后,主要活动在湖北麻城一带与敌人周旋。

1948年1月间,18旅在麻城以北地区与敌人四个军(师)捉迷藏,当时敌众我寡,地域狭小,而双方互不知情,所以有时说不上就迎头撞上。

肖永银的18旅是六纵司令员王近山的拳头部队,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过汝河时,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形势危急万分,是肖永银率部强渡汝河,在围堵之敌中,杀开一条血路,让刘邓大军涉险突围,转危为安。

肖永银有个外号叫‘横扫八百里’,他打仗便宜全占,吃亏不干,智勇双全,很有一些名堂。当部队运动至湖北大悟县附近时,为了阻止从黄陂方向开来的敌28师对东侧不远的邓小平的指挥部构成威胁,肖永银率部攻占了县城,将28师吸引过来,随后18旅与其交火,达到目的地后,肖永银即撤下部队,脱离战场。

18旅甩开敌人到达王家店时,随队行动的六纵副司令员韦杰看到部队非常疲惫,便主张休息一夜再走。肖永银虽然认为此时情况不明,颇有顾虑,但最后还是听从了韦杰的主张,夜宿王家店。但警觉的他,让部队分驻王家店四周,加强警戒。把伤员和旅直属队安排在村内休息,在布置上力求可进可退,以防万一。

但人算不如天算,有时危险就在你想不到之时发生,巧合也无时不在。就在这一天,从罗山插过来的蒋军整编11师也来到了王家店。11师是蒋军五大主力之一,装备精良,打法强悍,曾在抗日战场上有过不俗的表现。

师长胡琏有‘军狐’之称,狡如孤,勇如虎,是蒋军中屈指可数的悍将。我军在前前后后也没少吃胡琏的亏,众所周知的金门战役之败,主要原因就是因有了胡琏的参与。

11师的先遣便衣队侦查到了王家店有我军驻扎,立即报告,狡猾的胡琏迅速判明了18旅的兵力部署,马上组织优势兵力,对王家店四面进行包围,发起攻击。

因为敌人是在黑夜中抵近突然袭击,且火力强大。在敌人的猛烈攻击下,不长时间,十八旅就已很难支持,肖永银知道敌众我寡,不能恋战,必须马上乘天黑,在敌军尚未合拢的空隙处突出去,否则就要遭到灭顶之灾。

他马上收拢部队准备突围,但是王家店内的伤员和旅直属队干部大多没有武器,现在已经和楔入村内的敌军搅在一起了,如果要救出他们必须要集中兵力发起冲锋,而此时四面都与敌人激烈交战,已无兵可调,况且倘若冒险让部队攻入村内,一旦被四面的敌人压过来,后果不堪设想。

肖永银陷入了两难境地,而四面的枪声越来越近,显然敌人的包围圈已越来越小。时间刻不容缓,再不能犹豫了,肖永银只能痛下决心:迅速撤出战斗。他命令部队迅速从尚未合拢的空隙处打出去,自己殿后指挥收扰后卫部队,边打边撤,而村内的伤员和直属队干部,他已无力救出来了……。

事后,肖永银亲自前往指挥部,向邓小平政委请罪,再后来,在大规模的整军运动中,肖永银又因为他的决定而遭到了部队官兵的无情批判。而在他的内心深处,王家店之战也成了一个他挥之不去的梦魇。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3

任何一支强大的军队都没有在战场上将受伤的战友抛弃的传统,除非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军队很少会抛下伤兵,独自突围。

所谓“不抛弃,不放弃!”只是和平时期练兵的一种理想。突围分战略突围和战术突围。战术突围根本就没有什么余地给你安置伤兵,伤兵自己也要有自觉。能不能活下来,要看自己的运气是不是够好,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突围本身就是一种容易产生大量伤亡的战术动作,这时产生的伤员怎么办?除了抛弃放弃,要么留下来陪他们一起死或投降。伤兵的命运是非常的悲惨的,很容易被敌人搜查出来并且杀掉。

即使被安置在隐蔽偏僻的村落,侥幸逃过敌方搜查,那么大部队走后,那些陌生老乡,对着一个重伤需要照顾的伤兵,怎么可能全心全意的照顾他们呢,所以说伤兵能不能活下来是听天由命。

在二战期间,欧洲战场上的部队都普遍能遵守《日内瓦公约》。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盟军不会向德军运送伤员的救护车和医护兵开枪。如果遇到遵守纪律的部队。伤兵完全可以选择投降,活下来的几率比较大。西方军队当面对敌军围城时,一般都会选择投降以保性命。

但是这种情况对于日军来说是不存在的,日军在淞沪会战时,就公然轰炸标有红十字标识的医院。所以说是死是活,那就看自己的命是不是够硬了。否则18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

4

伤兵当然要管,这个问题不解决,谁还跟着你打仗?但是,在困难情况下,尤其是突围情况下,伤员的处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时候,这个问题也是很残酷的。

我们在红军时期,就有活不缴枪,死不丢尸的传统。对于伤员,是能带走就带走。比如说,在红军长征的时候,朱德总司令知道有一批伤员无法带走,就命令将运输的枪支烧掉,腾出运输的牦牛运走伤员。朱德说,有人才有枪,不能丢下一个伤员。就这样,红军烧掉了宝贵的枪支,抢运出了这批伤员。

还有的时候,我军指挥员会让出自己的马匹运送伤员。很多当年的指战员都有这样的回忆。有的伤员就是靠骑首长的马,甚至是拽着马尾巴走出草地的。

但是,在一些危急时刻,无法将一些伤员带走,尤其是一些重伤员带走,就只好就地安置了。有条件的是安置在有地下党组织的地方。比如当年彭德怀下井冈山,在江西遇到了地下党组织,就将滕代远和邓萍一批伤员留在那里养伤,后来这批伤员都伤愈归队了。

如果是在没有党组织的地区,留下来的伤员的命运就不好说了。一般是找当地老百姓托为照顾,留下钱财作为养伤的费用。这些伤员有的被好心的老百姓掩护救治,也有很多被反动派抓走的。

总之,在突围前,安置伤员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这也要看部队平时的政治思想工作,如果觉悟高的话,一般被留下来的伤员是没有怨言的。

而且,还有一些重伤员为了不拖累部队,主动要求留下来的。比如当年的红军高级将领徐彦刚和熊厚发,都是重伤后主动留下来,后来牺牲在敌人手中的。

相比之下,我们对于敌人丢下的伤员,都尽力进行救治,这让敌人十分感动。有大批的敌方人员,就是由于我们的人道主义精神,弃暗投明参加了我军。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那些无数的先烈牺牲换来的。相信有他们的精神指引,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到来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5


在第4次长沙会战后期,方先觉到底是否投降的问题上,向来聚讼纷纭,人言人殊。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认为,方先觉确实是向日本人投降了,但他投降是被迫的。其中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就认为,方先觉不得不投降的原因是,第十军当时有7000名伤残士兵,正是为了保护这7000名伤残士兵不被日本人杀害,方先觉才最后同意投降。

第十军原本总共有2万多人,近3万人。在常德会战中,第十军奉命增援常德,解救余程万的五十七师。但是却在向常德前进的路上遭到日军伏击,全军被击溃,损失惨重。常德会战结束之后,方先觉被撤职,第十军也奉命开到衡阳进行整补。直到衡阳大战爆发之前,方先觉才又被临时任命为第十军代理军长,负责指挥第十军保卫衡阳。

第十军在衡阳孤军苦战,前后长达47天。日军先后投入围攻衡阳的部队多达4万人,第10军能够以仅仅1.7万人左右的兵力,而且还是在全军溃散之后重新补充起来的新兵基础上,苦战47天,死守待援,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也算是国军表现比较好的一次。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第十军扬名立万的一战中,第十军坚守长沙其实只有4天,援军就已经从四面八方赶过来了。


第4次长沙会战,薛岳原本的作战计划还是按照第三次长沙会战的作战方案照猫画虎,守株待兔。因为第3次长沙会战中第十军死守长沙,为增援部队赢得了时间,从而声名鹊起,所以第4次长沙会战中薛岳把自己最信任的第四军放在长沙,准备让四军重复第十军的成功。却没想到这次日军投入的兵力远远超过第三次长沙会战,在外围争夺外线的部队,也被日军压制,不断南撤。最后第四军只守了三天,就全军崩溃。

重庆看到第九战区形势不妙,随即下令薛岳将第九战区的所属部队向西转移,掩护西南大后方。但薛岳因为跟白崇禧向来不和,所以薛岳大骂,不肯去为广西出大门,从而将第九战区的所属部队向东南方向,也就是江西境内转移。留在西线的部队就只有王耀武部74军和第一百军。74军受到日军阻击,无法前进,100军则和桂系部队,广东部队一起奉命增援衡阳。

虽然从战略上看国军在东面,南面和西面,西北方向都有部队投入,正在向衡阳增援,但是因为国军各部队指挥不统一,各怀私心,所以迟迟无法突破日军的阻击线,加上保障衡阳作战的交通线湘桂线被日军切断,衡阳城内粮食和弹药都已消耗殆尽,外援也迟迟无法到来,方先觉于是和下属将领发出衡阳最后一电,准备以死报国。


此时的第十军名义上还有1万人左右的部队,但其中包括7000人是伤残人员,已经失去了战斗力。所以发现觉得最终决心向日本人投降。第十军的老兵对方先觉的投降过程的回忆有所不同,有的人认为是方先觉被下属裹挟,甚至有人认为方先觉是在已经准备要自杀的时候,被下属拦下了,有的人则认为方先觉自己出面和日军进行了谈判,接洽投降相关的事情。

无论方先觉投降的实际过程如何,至少有2点是可以确定的。首先是在方先觉决定投降的时候,确实第十军已经停在大量的伤残人员,数量大约在六七千人左右。但是这些人在投降之后,并没有得到日军的优待,先是受尽日军的歧视,被分散在不同的地区驻扎,其中一部分人被日军杀死了。当时就在第十军担任市长的葛先才也承认了这一点。

6

这种情况很少,一般来说是不会放弃伤兵。

在战斗中凡是负伤的士兵,如果丧失了战斗能力都会在第一时间要求撤离战场的,即便是来不及撤离的时候,军渡一般也不会放弃伤兵的,因为放弃伤员的代价太大了。

你想想如果士兵因为受伤后,就会被抛弃,那完全可以想象,几乎没有那个士兵会豁出性命去打仗的,到时候就都是先保存自己再说。

因此在二战时期,有一个《日内瓦协议》就专门规定了一条,那就是战场上在运送伤兵的时候,交战双方一律不许攻击,而且这一条即便是德国都有在认真执行。

但是这一条也不是全部都有执行,比如日本,这个疯狂无比的国家,在二战时前的淞沪会战,连上海的红十字会都毫不犹豫的轰炸,几乎是泯灭了人性。

虽然有少数几个国家的不遵守条约,但是当时主要的参战国都有顾及这一条,一般在围剿的战争时,参与突围的士兵和伤兵时分开的,伤兵一般可以留下来等待投降,而对方也会很默契的配合接受俘虏。

7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突围的时候,如何处理伤病,需要从实际情况进行考虑,所谓时也、势也。

红军时期,蒋介石发动一百万军队对中央红军进行围剿,在蒋介石的“铁桶阵”即将合围前夕,中央决定实行战略战役,由于当时中央尚未确定到什么地方,前途危险万分,所以对一些伤兵进行了处理。


红军当时将一大部分红军安置在农户家里面,请农户进行照顾,在长征路程中,也出现这类的情况。当时很多红军将领都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农户抚养,其中就包括毛主席等人,而有很多人与孩子,一经离别,却是永远。红军当时出于这种安培也实属无奈,因为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行动稍有缓慢,就可能全军覆没。


红军转移前很多高级指战员就就由于伤病被留下了,陈毅元帅就是典型。红军战略前夕,陈老总因为胯骨被子弹打碎,无法行走,当时陈老总苦苦请求跟随主力部队长征,但是没有被博古同意,就这样陈毅元帅成为了十大元帅中唯一一个没有参加长征的元帅。



当时第一军团第二师四团长耿飚,在战略转移前夕突然发高烧,医生诊断是牤疾,师长陈光根据当时在指令,一开始决心让他留下养病,但是耿飚不愿意,他找来医生,要求重新诊断。后来在长征的最后一刻,陈光和政委刘亚楼冒着风险将他带上了。


从红军当时的情况看,在突围的时候,也是因为不得已,将一些受伤的将士安置在农户家中,这也是形势所逼。

解放战争前夕,中原大地上,国民党调集30万大军,围剿我大别山6万人部队,在国民党步步紧逼下,我解放区面积已不及原先的1/10,为此中原突围开始。当时面对优势之敌的四面围攻,中原军区经反复运筹,拟订了以少数兵力向东行动,迷惑与牵制敌人,主力向西突围的方案,并得到中共中央的批准。



牵制兵力就是皮定均所率领的“皮旅”,皮定均带领这支部队,是最后一支撤出大别山的部队,在他以一个旅阻击国民党军约22万兵力,掩护主力突围。皮定均采用疑兵之计,连续3天顽强阻击,掩护中原军区主力顺利越过平汉铁路向西突围 。



之后皮定均率部孤军转战24昼夜,横跨鄂豫皖三省,历经23次大小战斗,克服崇山峻岭、暴雨洪水等艰难险阻,冒着酷暑,忍饥挨饿,行程1000余公里,以3个团的完整建制,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



皮定均在此次突围中,严格规定不得抛弃一人。后来民间传出:“皮定均带领5000人突围,到达苏皖解放区的时候有5001人,因为中途一个孕妇生下了一个小孩。”这当然是对皮定均将军灵活作战的肯定,但实际上皮旅以7000人突围,到达苏皖解放区的时候只有5000人,中途还是伤亡了约2000人,但是“皮旅”本来打掩护的部队,却成为了唯一一支成建制突围成功的部队。

后来评定军衔的时候,毛主席特意评语“皮有功,少晋中。


总体而言,突围的时候,对伤兵的处理需要结合当时的情况进行,将伤兵留下,他们九死一生,将伤兵带走他们是一生九死,还要看对大部队 的影响,所以说具体处理要看时也、势也。

8

二战期间英美法与德意在交战中,双方彼此都基本上能够善待对方的战俘尤其是尤其是伤兵。

但是在二战欧洲战场的东线战场以及太平战场上德日却从来都没有善待过战俘尤其是伤兵,

德军在巴尔干地区尤其是南斯拉夫战场上,大肆屠杀南斯拉夫游击队战俘与伤兵。

在突围中,伤员的安置无非是两种,一种是留下来当俘虏,还有是带着走。一般来说,大部分部队都是选择带着伤员走,而不会把伤员留下。

在实际情况中,把伤员留下当俘虏很大程度上是要看作战对象的心情怎么样,如果对方心情好,那么伤员还会遭到合适的待遇。

当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分散隐蔽下来,但是这种情况只能是出现在本土作战,而且是群众基础比较好,老百姓支持才行。

也有直接投降的。英美等国对于投降并不觉得可耻,美军规定,如果身陷困境,弹尽粮绝,无法突围可以投降。西方国家也盛行让伤病员投降的情况。

在突围的时候抛弃伤病员太多,不进行妥善安置,会对部队的士气有比较严重的影响。

9

祖上就没有当过兵的人,

不管影视剧里的表演是什么样的,就个人理解来说,

绝对不能把伤兵抛下,

如果我是长官或是战友,死,死在一起,活,就一起活,

生生死死在一起,(特殊情况除外)

道理很简单,

都是生死兄弟,都面临着枪林弹雨,都置生死于不顾,

这种感情可不是一般的感情,是除了父母以外的生死之交,

如果我还是个长官,那就更不能置伤员于不顾,因为他们要冲锋陷阵,要跟敌人玩命,

你不好好爱护你的兵,以后谁还替你玩命,

所以,为了救一个伤兵而牺牲了两个甚至五六个士兵,也是值得的,

这个样子,更能激发战士们的斗志。

10

部队的突围的时候,如果安置伤兵这个问题要结合时代分析。

我国的古代冷兵器作战时期,

国与国之间的战斗完全就是拼人数,

双方的作战就是近距离的砍杀,

因此在突围的时候一般伤员受伤倒地之后就基本上已经没救了。

突围作战也不会在乎少量的伤员。

还是能够将重要的人员突围出去就行了。所以参加突围的士兵通常都是有战斗能力的,而对于已经负伤的士兵,特别是重伤员来说,他们参加的意义就并不大了。虽然说起来似乎比较残忍。

一些古代的战争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场面的景象,

在战争过后,很多人在战争惨烈的战争过后,一些人可以在死人堆中爬出来

这些人是典型的九死一生,

而在二战中,日军的伤员的命运就非常糟糕了。很多伤员会选择自尽。

对于那些不忍心对自己下手的伤员,其他人还会用刺刀进行“帮助”。

与此不同的是,在近代西方国家的军事理念中,选择投降并不是可耻的行为,他们认为人的生命才是最宝贵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