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战连续剧《亮剑》中,李云龙这厮交了狗屎运,率八路军第386率独立团一营,伏击并全歼了一个日军军官战地观慕团,包括一名少将旅团长,以及六名大佐联队长军官,本次胜利的含金量相当高,足以让爱吹牛的李云龙得意好一阵子了。

剧中的日军华北方面军第21旅团少将旅团长服部直臣是战地观慕团的团长,率领六名联队长大佐级军官,其余180名也都是中队长以上的佐尉级军官,专门来晋西北战场参观所谓“铁滚扫荡”新战法,却全都被李云龙率部所击毙。

由于观慕团成员除了少将以外,都是佐尉级军官,是些久经沙场的老手,纷纷和八路军展开殊死的抵抗,剧中的服部直臣少将旅团长,手持指挥刀,主动提出要和提大刀的李云龙单挑。

警卫员魏和尚怕团长吃亏,就操起红樱枪和服部直臣干了起来,最终凭借高超的枪法,刺杀了少将旅团长,其它垂死挣扎的日军军官也全都被击毙。

其实,抗战期间,侵华日军极少有投降,俘虏少将级别的日军军官门都没有,受武士道精神的灌输,日军军官包括士兵战败时,宁可选择被对方枪杀,或选择自杀,也绝不投降,这是历史的事实。

剧中当李云龙所部包围了所剩无几的几个鬼子军官时,其中,有一个日军中佐军官站出来,扬言要和独立团进行一对一的公平对决,直到战死为止。

为了鼓励士气,李云龙同意和日军进行一对一的决斗,理由非常简单,用李云龙的话来说,不能让小鬼子笑话咱不敢拼刺刀,老子以后还要在这一带混呢!显示出了硬汉子的铮铮铁骨。

在决斗比武过程中,有一名日军大佐竟然打算拉响腰间挂着的卵形手榴弹,要与一营长张大彪等人同归于尽,在危机关头,就只能突突突了,因此独立团全歼了日军华北方面军组织的战地观慕团,没有留下一个活口。

综上,倘若真能将日军华北方面军组织的战地观慕团的少将率团长、六位大佐联队长活捉,当然是一件幸事了,不是李云龙不想活捉大鱼,而是凶残的日军负隅顽抗,宁死不投降,还在决斗中企图拉响手榴弹,与八路军同归于尽,所以紧急态势下,只能全歼,没有留下活口。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既然是抗战史的作者,有些话就不得不说。

亮剑是一部架空历史的作品,他是以真实历史为原型的。

抗战历史上,绝不存在一次俘虏1名少将和6名大佐的事情。

甚至,想要俘虏一名少佐,也是非常困难的。

中国驻印军在缅北歼灭了数万日军,然而俘虏的军官最高军衔也基本就是大尉,还是个通讯兵大尉。

这一事件的原型,是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的韩略村战斗,伏击了 战地观摩团。

这个比较敏感,萨沙就不自己说了,摘录一段:

战地观摩团到底是什么部队?

  争议和疑问最大之处就在于韩略村伏击的到底是怎样一支日军?

  通常认为是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组织观摩“铁滚扫荡新战法”的军官团,但人数上有180人和120人两种说法,从日军3辆汽车和10辆卡车的规模上来看,180人的说法应该更合理些。

  至于这180人中到底有哪些军官,那说法就更多了。最离谱的居然是有少将级军官9人,大中少佐级军官99人,甚至其中还有皇族成员。一次战斗击毙9名少将,在抗战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所以这种说法显然不正确。

  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击毙服部直臣少将、6名联队长、10名少佐,其他则是“支那派遣步兵学校”两个中队的成员,全是中队长以上军官。不过这一说法也有很多疑问,首先是服部直臣少将,日军中倒是有这样一号人物,但此人1944年出任独立步兵第2旅团旅团长,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在石家庄率部缴械,1947年去世。在1943年的韩略村伏击中被击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

还有资料称他是21旅团旅团长,这也明显不对,因为在日军华北方面军的序列里根本没有21旅团。21旅团属于第5师团建制,1939年11月参加桂南作战,在12月的昆仑关之战中遭到重创;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调到南方军参加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莫尔兹比港的作战,1943年时根本没在中国战场。

6名联队长也有疑点,在日军编制中,联队长一般都是大佐军衔;如果大佐阵亡,通常都会追晋为少将,而日军从未有过在一次战斗中追晋6名少将的记录,更没有一次战死6个联队长的记录,甚至一次战斗中战死2个联队长也从没出现过。

至于“支那派遣军步兵学校”的说法也值得商榷,抗战期间日本陆军在中国大陆有过四所军校,但都是在东北的关东军所开办的学校,属于中国派遣军的只有支那派遣军步兵教育队和北支那步兵下士官后补者队,都只是“教育队”的编制而不是学校,相比之下,还是支那派遣军步兵教育队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个步兵教育队主要是对基层军官进行短期培训,如果全是中队长以上军官的话,那么恐怕至少要六七个师团的全部中队长才能达到这个数量,因此可能性并不大。

  另外,如果180人全是军官,没有护卫部队,就更不可能了。

  1. 从缴获的武器来看,基本就是一个步兵小队的编制武器,所以很可能是有一个小队的护卫队,加上十几辆车的司机,真正军官也就在100人左右。

3

感谢问答邀请

首先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序列里你是查不到李云龙这个名字的,他是都梁小说《亮剑》中集几名将军的传奇于一身的混合体。

其中李云龙的原型大多来源于著名的战将王近山,另有他人说还有钟伟将军的影响在里面。

电视剧中李云龙的职务时代理军长,和孔捷、丁伟一样,作为一个军职干部按正说应该是中将才对,少将军衔三人都觉得低了。

王近山将军也有类似的情况,朝鲜战争的上甘岭战役打响时他是兵团司令。

而当时作为兵团下辖的15军军长是秦基伟将军,而在1955年授衔时,两人都同为中将。

因此在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其事迹大多来源于王近山。

其中一则伏击日本战地观摩团的情节,说的就是王近山将军打的韩略村伏击战。

当时的事情是这样的:1943年,兼任太岳军区第二分队区司令员的王近山,在10月份奉命率领一个团赶赴延安,途经山西省临汾东北韩略村时,主动捕捉战机对日军实施伏击。

当时他的任务是赶赴延安,没有另外的其他作战任务,前方侦查员传来消息说有一部日军路经此地人数不多。

于是王近山的疯劲又上来了,说了一声打他狗日的!

这是随行人员提醒她,我们的任务是奉命赶往延安保卫党中央,如果耽误了赶赴延安的时间吃罪不起。

但王近山不为所动,命令部队就地伏击打了一个漂亮仗。

第一没有耽误赶赴延安的时间,第二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并得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评价。

在这次大的伏击战中,没有想到网到了几条大鱼,他们是以所谓的华北方面军战地观摩团的服部直臣少将和六名大佐联队长以及麾下军官120人。

至于这次的伏击战就如电视剧中所说的一样,都是全部击杀没有一个活着的俘虏。

之所以如此是有着多重原因的,第一日本信奉武士道精神,认为投降或者被俘是一种巨大的耻辱,讲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第二不仅中上级军官如此,而且活着的士兵也信奉这种所谓的武士道精神,所以在抗战中俘获一名日军士兵是很不容易的。

大家可以看看冯志写的小说《敌后武工队》,在武工队队长杨子曾和二小队长魏强率领武工队员伏击了一队日军之后,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一名受伤而未死的日军士兵,武工队出于人道主义为他进行了包扎。

当后来日军的增援部队赶到此地时,带队的美津联队长发现了这名受伤未死的士兵,当时告诉他八路军为他包扎伤口之后,美津联队长认为这是一奇耻大辱,拔出指挥刀捅进这名士兵的身体。

日本的这种武士道精神不仅严格要求上级,而且对下级士兵也是严格要求。

因此,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只能将这部日军就地歼灭,俘虏是几乎不可能的,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4

我爷爷参加过冀中游击队,有一次伏击鬼,炸药炸完扔手榴弹,放土炮,然后直接拼刺刀,没办法,我们没多少子弹,子弹都是上膛以后冲锋离近了才用的。最后剩下一个扛着没子弹的歪把子的鬼子,没跑出去被围住了,队长要活的,鬼子可能明白了,把枪摔个稀碎,捡起来一个手雷拉响了就冲过来了,大伙一看不好就全跑开了趴在地上。给队长气的用大刀把这个鬼子肢解了。当时八路军规定活捉一个鬼子奖励两箱手榴和一顿肉,后来是五箱手榴弹,但就是这样,没人愿意冒这个风险去捉活的。我爷爷说干八路5年了,就活捉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学生兵,还是装死以后自己投降的。

5

在战场上面想俘虏一个日本士兵是很困难的,更何况要俘虏一个日本的高级军官呢?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啊,当时八路军士兵从战场上面俘虏了一个日本士兵,以后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育,以后,日本士兵表示我不愿意投降,我想回家那八路军没办法,只能够把他送回去,但是,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日本军方以为这个日本士兵阵亡了,结果这个士兵回来了,这就让人很尴尬了。日本是政府立刻认为这个日本士兵是一个叛徒,并且对他的家人进行了迫害来自于民间,个个地方的势力开始口诛笔伐,这个家庭包括这个日本士兵最后这个日本士兵和他的家人一起不堪重负,全部自杀了。

这就是当时日本的一个真实的现状,原子弹下无亡魂啊所有人,不仅仅是日本士兵,包括日本人都接受了天皇所谓的洗脑教育。法西斯主义教育,亲热其他的国家杀害其他国家的人民去获得更多的资源来报效帝国成为了一种荣誉,所有的那些老百姓都在鼓励自己家里面的成年男子去战场上面去抢更多的东西,去替祖国效力,去替天皇效忠。

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下,即便是被别人给俘虏了,那也是一种可耻的事情,众口销金啊!你想想看你被人俘虏了,你的家人会遇到什么样的一种情况?你在当地老百姓人的眼里面,在所有日本人的眼睛里面,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会被人怎样诋毁,(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会被人怎样辱骂,懦夫或者是胆小鬼,这已经算得上是比较轻的,情况严重一点儿,祖上18代全给你挖出来一个一个骂一个遍。

整个日本已经陷入了一种狂热的状态,美国人威胁说要登陆日本本土,日本人都能喊出1亿玉碎的口号,日本人疯狂到一种什么样的情况,而这个时候,作为前线作战的日本士兵是可恶的同时是可怜的,他们的命运不是他们自己能够做主的,从他们替日本法西斯卖命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他们灭亡的结局。

而且这些日本的高级军官,每个都在日本的国内拥有自己的势力,拥有自己的家族,对于他们来讲,战死沙场,那是最好的选择。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如说?西汉时期的李陵,李陵死战到底,赢得了匈奴人的尊重,最后被逼无奈投降,可是迎来的却是什么,自己家里人全部被杀光!最后他都不想回汉朝了。

所以说对于当时的这些日本高级军官来讲,战死沙场是最好的宿命。不要活着到敌人的手里面,否则迎接他们的将是生不如死,害死他们的人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

6

这个问题准确点来说,一名少将和六名大佐如果将其俘虏比击毙更有价值,为何李云龙会让部队把他们全部击毙!

这个问题,作为《亮剑》资深铁粉,纵横肯定能给大家解释的明明白白的。

李云龙伏击日本华北观摩团的情节,是以王近山1943在韩略村伏击日军“战地观战团”为背景演绎的,在这次战斗记录中,我方的记载基本跟《亮剑》中的情节差不多,我军对该观战团进行伏击,除了3个日本人逃跑外,其余全部被歼灭,包括旅团长服部直臣少将,六个联队长,以及一些军官等。

实际上,纵横查找了很多资料,关于是否真的击毙服部直臣是存在争议的,而且很可能是不成立的,在整理八路军击毙日军将领时,只有六名日军将军,分别是中将沼田德重、阿部规秀、饭田泰次郎,少将吉川资、秋山静太郎、下田宣力。总计是三名中将三名少将,并不包括战地观战团里的的服部直臣少将。

亮剑是一部比较尊重历史的影视作品,在一定的历史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从历史背景上来说,本身就有争议,但是《亮剑》作为影视作品将其搬上电视上绝对没有毛病,我军毕竟是击毙过日军少将的。

要说李云龙俘虏了一名少将,那就真成抗日神剧了。

因为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就没俘虏过日本少将,甚至连日本士兵都极少俘虏,更不可能一下子俘虏一个少将,六个大佐的(大佐死后一般都会被日方追晋为少将)情况,据相关资料统计,在抗战期间,我军俘虏日军最高长官为大队长,八路军俘虏6213人,而国军还不如八路军军,只俘虏了不超过3000多人。

抗日战争是一场伤亡巨大的持久战争,双方死伤人数多达百万之上,然而我军俘虏人数不过万人,从侧面说明日军的战斗意志之顽强。

林老总在《平型关战斗经验》总结“日本兵至死不肯缴枪,一来是因日本之武士道的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时也因他们对中国军民太残暴,恐怕中国人报复。”

这才是真正的抗日战争,日本军人作战意志力极其顽强,在很多文章中,纵横都讲过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武士道就是崇尚荣誉,不畏惧死亡,你可以理解为脑残,但是受到武士道教育的人的确将生死置之度外,简单来说,生死看淡就是干。

因此,在日本人的词典里,只有死亡,没有投降,宁愿切腹死,不愿跪着活,在二战尾声,德国投降三个月后,日本在持续接受美军大轰炸、投放原子弹、苏联对关东军作战、中国战场反攻等一系列的毁灭性打击,最后才投降,意志之顽强,各国军队之罕见。

所以,李云龙的部队是不可能俘虏日本少将的,在剧中剧情安排是因为一名大佐要拉响手榴弹和我军同归于尽,被我军给突突了,也算符合日军的一贯作风。

实际上在小说中双方是白刃战一直血拼到最后,关东军和八路军各伤亡三百多人,场面极为惨烈。

李云龙在这场战斗之后也很佩服日本军人,在打扫战场的时候,李云龙对和尚说“那个中尉的衣服不要扒了,好好把他埋了,这狗日的是条汉子,硬是刺倒了我四个展示。”

李云龙不是傻子,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对日作战经验的中高级干部,他太了解日本人了,想要俘虏他,比杀了他都难!

7



当李云龙准备把虎亭据点里的鬼子骗出来消灭掉的时候,日本人也正在给他下套,计划用两个旅团先吃掉独立团,再消灭八路军。

本来独立团是要派到李家峪保卫八路军总部首长的安全,李云龙让赵刚率领二营和三营去执行任务,他带着一营埋伏了下来。

结果果然网到了一堆大鱼,伏击到了日军一个少将旅团长和六个大佐。李云龙大喜过望,高叫着要活捉那个少将旅团长,战士们像潮水一样,把剩下的日本人给包围了起来。

但日军的这个少将旅团长却要求要和独立团一对一单挑,双方拼刺刀,直到战死为止。李云龙马上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会是什么结果了,他就爽快的答应了。



李云龙为什么不坚持活捉这个少将旅团长和六个大佐呢?如果他能完成这项任务,肯定是大功一件。不管在国军还是在共军中,能活捉一个少将旅团长,都会是一件非常轰动的事。

原因很简单,在平安格勒战役中,李云龙要求山本投降。山本就冷冷的回答:李先生,从1937年开始阁下和日本军队作战也有六年了吧,就总体而言,阁下见过几个主动投降的日本军人?

日本陆军大将梅津美治郎在投降前曾经说过:头像两个字在日本军人的词典里是没有的,军队的教育是,武器失去了就用手去战斗,手不行了就用脚,手脚都不能用了就用牙咬,实在不行了就自己咬舌头自杀。

日本军队文化中,有传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讲究武士道精神和忠勇精神。日本的军队被洗脑后,他们认为能够为天皇而死,是日本私兵无上的荣光。



李云龙虽然包围了这个少将旅团长和六个大佐,但依多年作战的经验来看,除非这些日本人主动投降,活捉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李云龙是一个有气血的汉子,他也钦佩战斗到底的对手。他所讲的亮剑精神就是明知不敌,也要亮剑。那么就和日本人正面对决,让他们知道自己独立团的厉害。

早在李家坡战斗中,李云龙就曾经说过:如果论剑道和刀术,中国人是日本人的祖宗。这一点早在唐朝的时候就有定论。李云龙对自己和自己不小的硬功夫还是非常自信的,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搓搓日本人的锐气。

因此李云龙就说,不能让日本人小瞧了我们,老子丢不起这个人,以后还要在这一带混呢。一对一单挑就是最公平的,于是和尚和张大彪就按耐不住先冲了上去,最后李云龙亲自出马,结束了这一场战斗。



当抗战结束后,战犯东条英机就准备为天皇殉葬,开枪自杀没有成功。另外一位陆军大臣阿南惟畿在天皇宣布投降后,就切腹自尽,成了日本人的英雄。

日军在战场上,如果因为生病受伤难以逃脱时,就会请求自己的同伴把自己杀死。如果在弹尽粮绝被围困的关头,日本士兵还会请求同伴把自己的肉吃掉,这在太平洋战场上是发生过很多次的。日本士兵认为这样就能完美的达成自己作为精英军人的最高精神追求。

在中国抗战时,八路军一开始曾经抓到过一些日本的伤兵。但这些人一旦醒过来,就会偷偷摸摸的袭击中国的医生和战士,甚至自杀。因为佩服对日本人来说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就算放回去也会被责令剖腹自杀。

传说孙立人将军在缅甸战场上与日本人浴血奋战,曾经活捉不少日本俘虏。他曾经告诉自己的部下说,对那些到过中国战场的日本鬼子全部处死,不管他是不是投降的。

8

因为历史上没有可参照的事实。伏击皇军战地参观团一战,原型为1943年的韩略村战斗。此战号称击毙日军一名少将服部直臣,但被证明是误判,所谓参观团的级别并没有后世认为的那么高。


服部直臣少将本人,在1945年战败时和八路军代表谈判过投降事宜,但没有成功。即使是电视剧,也要有历史真实背景作为依托,否则就会非常别扭。虽然电视剧拍成了击毙日军少将,但也比俘虏一名少将,在逻辑上通顺得多。


俘虏一名日军少将,那可要沦为二战战史上的大事了,美军在太平洋上都没做到。如果编剧敢于这么写,那么就要准备承担起“发明二战特大事件”的责任了。

9

《亮剑》有这么一段,晋绥军的358团团长楚云飞到访李云龙的独立团,正巧赶上李云龙准备拔掉日军的虎亭据点,楚云飞提议跟着李云龙一起去,观摩观摩李云龙的战术,而更巧合的是日军这一天组织了一场观摩活动,筱冢义男让山本一木展示特种作战袭击八路军指挥部,并派遣了军官观摩团,包括一名少将和六个大佐。

虎亭据点日军增多,而且服饰也大不相同,让李云龙不敢轻举妄动,觉得事情必有蹊跷,直到天色暗淡下来后,从虎亭据点开出了3辆卡车,车上坐了不少的军官,让李云龙喜出望外,直接下令攻击,消灭了所有的日军士兵,只留了日军军官,一个少将和六个大佐。

日军垂死挣扎,要求一对一的决斗,最终的结果也显而易见少将和六个大佐身死。

再回到提中为何李云龙不直接俘虏这些军官,交给上级记一大功呢?

这跟李云龙的性格有关,日军自侵华以来,烧杀强掳无恶不作,人人得而诛之,李云龙作为军人对这些日军恨的牙痒痒,而李云龙性格又很血性,不杀他们就着过年吗?其次,八路军优待俘虏,抓了他们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释放回国,犯下的罪行得不到严惩。

日军不甘当俘虏,日军信奉的是武士道精神,而武士道精神的特点就是忠,扩展开来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对天皇忠心,不愿做羞辱天皇的事情,而当时日军被李云龙包围之后就提出一对一决斗的要求,即便李云龙不同意,他们也会进行自杀式冲锋,或者剖腹自杀,所以俘虏不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贴合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李云龙伏击日军观摩团的原型就是出自王近山之手,1943年(也就是民国三十二年),王近山带劲1个团赶赴延安,途经山西临汾东北韩略村时,主动捕捉战机对日军实施伏击,一举歼灭日军华北方面军“战地观战团”服部直臣少将旅团长、6名大佐联队长及以下军官120余人。

10

不是不想俘虏,而是鬼子不会活着让你抓住,俘虏一般的士兵都难,何况军官。

这次战斗的原型是韩略村伏击战。386旅16团团长王近山率队回援延安的途中,意外发现的日军的“战地观察团”,当时队伍中军官就有少将旅团长服部直臣和6个联队长。


王近山决定在韩略村打个伏击,战斗仅仅进行了半个多小时,除了少将服部直臣在几个亲兵掩护下逃脱外,其余180多人全部被歼,无一人俘虏。

纵观整个抗日战争史,我军打过无数的战斗,想抓个日军简直难于登天。


平型关战役结束后,八路军一位副营长扛着一名伤兵准备去急救,结果被咬掉半边耳朵。一名战士发现一辆汽车下面有名日本兵奄奄一息,身上鲜血直流,准备去给他包扎,不料被日本兵捅了一刀,丢了性命。这一战歼灭日军1000多人,愣是没抓住一个俘虏。

八路军抓的第一个俘虏,是在广阳伏击战中,由386旅参谋长陈士榘亲手抓获。这场战斗歼灭日军500多人,陈士榘为了完成政治任务---抓获一名日军俘虏,在战斗即将结束时,亲自带领士兵冒着生命危险,去搜寻活着的日本兵,结果牺牲了好几名士兵才抓获一名俘虏。


日本鬼子已经被军国思想彻底洗脑,对他们来说,战死是一种光荣,而被俘是一种耻辱。另外在军国思想里,一名士兵被俘会让他的家人蒙羞,在日本会成为耻笑的对象。


在《亮剑》中李云龙是个不做亏本买卖的主,所以他不会为了抓个俘虏而让士兵去冒险。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讨论,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