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匈奴在俘虏汉朝将领的时候,确实很少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们抓住了张骞,没有杀他,单于还把女儿嫁给他。这也导致张骞最后在匈奴老婆的帮助下逃脱,前往联系大月氏夹攻匈奴。可以说,匈奴厚待张骞,其实是“养虎为患”。 而且匈奴这样做,还不是一次两次,比如李陵、苏武这些人,抓起来后,都是很厚待的。

(匈奴的进攻)

那么,匈奴为什么总是很厚待汉将呢?

一、匈奴仰慕汉文化,对汉人贵族很尊重。

匈奴生活在严寒贫瘠的沙漠、戈壁地区,环境条件十分艰苦。而且,匈奴没有开化。因此,他们对汉文化其实是非常仰慕的,对汉人贵族也是很尊重的。

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观点,他会说,既然匈奴仰慕汉文化,尊重汉人贵族,他们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南下侵略呢?其实,匈奴之所以要南下侵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他们生活在天寒地冻土地贫瘠的地区,他们缺少粮食,缺少布匹,他们也不能总是吃肉披羊皮啊,对汉人那种精美的食物和衣服也是很羡慕的。一般情况下,他们也会通过和汉人做生意获取这些东西。但是这会很受限制,没有直接抢劫来得快捷。而且,战争是匈奴人生活的一部分,与他们打猎是一样的。所以,他们常常会采用抢劫的方式,解决他们生活的缺乏。

匈奴仰慕汉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们虽然不断和汉人作战,但是他们的单于又多次求娶汉人公主,以娶到汉人公主为荣耀。希望通过娶到汉人公主,不但能得到汉人的支持,而且能获得更多的财物。

当匈奴抓到汉人将领的时候,他们也是这样的心理。所以也比较厚待汉将。

(求娶汉人公主)

二、匈奴希望厚待汉将,拉拢汉将投降。

如果在战场上,有非常多的汉将投降,对汉人的打击是比较大的。

而汉人皇帝当然是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所以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后,虽然有司马迁等很多人为李陵辩护,认为李陵投降是假投降,目的是“将以有为”,也就是做内应。但是汉武帝还是不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毕竟这样的事情发生得越多,对汉军在意志上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所以,汉武帝毫不客气是诛灭了李陵全家,而且还因此对司马迁实施了腐刑。

其实,不光是匈奴人,汉人也经常这么做。汉景帝的时候,当时有五个匈奴将领投奔过来,汉景帝立刻决定封这五个匈奴将领为侯。因为这件事,宰相周亚夫还和汉景帝闹得很不愉快。周亚夫认为,这种投降变节的人是没有人格的,不应该封他们为侯。但是,汉景帝却认为,这是拉拢匈奴将领投降的很好的方法,不同意周亚夫的建议,坚决封侯。

(飞将军李陵)

三、匈奴与汉人同宗同源,匈奴希望获得认可。

匈奴族与汉族虽然非常敌对,但其实他们是同源的。司马迁在《史记》上也做了这样的记载。匈奴是夏朝灭亡以后,有一支王族逃到北方,在北方生活繁衍,从而发展起来的。

如果从中华民族的根脉来看的话,匈奴其实还是最接近于根脉的。毕竟他们是从“诸夏”延续而来的,而中原的汉朝则经过了多次的交融。正因为这一点,使得匈奴对自己和汉族有一种祖宗上的认同关系。有了这种认同关系,匈奴和汉朝就不是处于绝对的敌对之中。当他们俘获汉朝大将的时候,只要汉朝大将选择投降,就相当于兄弟言归于好一样,一般是不会轻易杀掉的。

(参考资料:《史记》)

最佳贡献者
2

在汉匈战争中,匈奴人通常是不杀汉将的,这是史实。但这绝不是因为他们有慈善之心,而是由于他们的需求——具体说,有下述三方面原因:

一、在草原上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掠夺人口是游牧民族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而被俘汉军将士是优质资源。

草原上,人类生存环境恶劣,生存难度极大,匈奴人的婴幼儿成活率很低,成年人的培育成本极高。而草原战事频仍,游牧部落间为争夺草场、水源等利益,经常发生大规模的厮杀,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靠本民族自然生育补充人口,远不能满足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对外发动战争,在掠取中原的经济资源的同时,匈奴人也大肆掳掠青壮年男女,使之成为匈奴的农夫、工匠和艺人等劳动者。《史记》里常有“匈奴数万骑入”“略千余人”的记载,说明匈奴每次入侵,抢掠人口都是其目的之一。而作为战利品,匈奴人俘获的汉军将士,原本就属汉人中层次较高的人群,其使用价值要比平民大许多,所以匈奴人不会轻易地杀掉他们。匈奴人留下他们,可以让他们中一部分人务工务农,建设城堡,生产手工艺产品,而更多的人则加入匈奴军队,补充兵员,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二、汉军将领是被俘人员的精华,他们浸润先进文化,匈奴人把他们吸纳过来,可以带动提高军队素质。

汉军将领,是俘虏中利用价值最高的人了,对待他们,匈奴人态度鲜明:拿来,占有,使之为己方带来更大利益。早在汉高祖时,韩王信、燕王卢绾等人率领各自人马投降匈奴,加入匈奴军队,成为匈奴入侵汉朝的重要帮手。他们的到来,使匈奴实力大增,对汉作战时知己知彼,进攻更加有效。正是韩王信等的帮助,匈奴人得心应手地长驱直入中原,使汉朝遭受了“白登之围”一类的窘境。汉武帝时期,卫青的前将军赵信在战争中被匈奴俘虏,却受到了礼遇和重用。此前,他在汉被封为翕侯,伊稚斜单于就高一格地任命他做自次王,并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他。赵信也投桃报李,为匈奴出谋划策,在战略层面上提高了匈奴战争能力。赵信告诫单于要扬长避短,切勿靠近边塞与优势的汉军作战;相反,应该诱使汉军到漠北,待其精疲力尽之时一举歼灭之。伊稚斜听单于从善如流,采纳并实施了赵信的建议。汉朝一方也非常担心被俘汉将为匈奴所用:有一次,大汉使者回报,一个李姓的汉将在边境附近训练匈奴军队。这引起了汉武帝的恐慌和忌惮,误把这个汉将当作被俘的李陵,因而族灭了李陵全家,后来才查明此人是另一个姓李的人,名叫李绪。

三、匈奴人以优待汉军将领的方式,昭示自己的俘虏政策和人口政策,以招纳更多汉人投奔匈奴。

汉文帝时,中行说叛逃匈奴,给匈奴的对汉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牛哥猜想,中行说一定知道孔子“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的寓意,一定会创造性将其应用在匈奴的对汉战略中,他肯定会开导单于打好、用好被俘汉将这张牌。用被俘汉将受恩遇重用的实例,彰显匈奴优待俘虏、欢迎汉人加入的政策,诱引更多的汉人投入匈奴的怀抱。史书上确实很少看到匈奴杀俘,尤其是杀被俘汉将的记述,很说明问题。倒是马邑之战的一个片段耐人寻味:匈奴人俘获了汉军的一个尉史,本来想杀掉他,没有想到,这个尉史透露了汉军惊天的机密,让单于及时地率部冲出包围圈,全军转危为安。事后,军臣单于不但不杀那个尉史,反而封他为“天王”。此后,匈奴俘虏了许多汉军将领,如卫律、赵破奴、李陵和李广利等,不仅款待他们,而且给他们加官进爵,给予他们超出其在汉朝时的地位和待遇。在让他们死心塌地地为匈奴效力的同时,匈奴人还用他们做样板,吸引更多的汉人逃离汉土,投奔匈奴。大量汉人逃往匈奴,又壮大了匈奴的队伍。卫律做了丁零王,深受单于的信任。他还现身说法,替匈奴游说苏武,企图引诱汉使苏武投降。只是因为苏武守节不移,威武不屈,他的阴谋才未能得逞。

3

匈奴相对汉朝而言是野蛮落后的,这一点不但汉朝这么认为,匈奴也认可。汉将被匈奴抓获后,匈奴首先想到的是招降,而不是杀掉。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想让降将帮助匈奴学到先进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的知识。从张骞到苏武李陵,匈奴都尽可能招降。

降将可以起很大作用,象中行说一样一个宦官归降匈奴尚且可以给汉朝造成大问题,何况降将?

4

匈奴人不是不杀汉将,他们对汉将汉兵恨之入骨,有无可奈何花落去。因为其民族暴掠惨忍野蛮,缺少文化底蕴知识和智慧,只知喝酒吃肉牧牛马羊,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五马长枪,玩女子为乐,多奸恶善变铮宁色狼,因此每当抓止汉将大夫良臣,多千方百计的归劝降己以为它用,但向张骞,苏武陏厉经千辛万苦仍不为所动,即便是娶妻生子也坚贞不移,坚持大汉气节,,,但也有万般无奈被被降胡的大将猛士,李陵被八万匈奴兵围困多日,力竭声嘶而降,李广利,率十万汉军图谋不轨,善行废利被汉武大帝知晓,而归途怒斥,仅反戈一击降了匈奴,被应为大将,后被匈奴王庭汉家公主施巧计而除之,这也类同于汉人奇谋,以夷人巧计反制于夷。

5

在汉匈战争史上,无论是大汉帝国还是匈奴,都很少杀死对方的俘虏,特别是将领级别的。被华夏人视为蛮夷的国家匈奴,为什么在对待战俘上能表现出颇为人道的一面呢?

第一,匈奴人敬重强者

匈奴人文化的特点之一,对强者特别敬重,对弱者特别蔑视。因此,在对付弱者时,匈奴人是体现出野蛮、残忍、嗜杀的一面。比如匈奴征服月氏时,就把月氏国王的脑袋砍下来,当作饮酒的器具;对劫掠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时,也是很残忍的。但是,当他们遇到强者时,就会表现出异常的敬重,对勇敢无畏的人,更有一种敬若神明的崇拜。

大汉帝国的张骞、苏武都是使节,他们表现出的超凡勇气,令匈奴人为之折服;李广曾受伤被俘虏,匈奴人对他特别关照,用几匹马驼着他;李陵、赵破奴等将领也曾被俘,他们尽管战败,但在战场上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仍让匈奴人钦佩不已。比如李陵,以五千步兵对战八万匈奴骑兵,杀敌万余,这种勇敢精神让敌人为之侧目。

第二,匈奴与汉在对待俘虏上有某种默契

匈奴不杀汉俘的另一个原因,是大汉帝国也不杀匈奴俘虏。战争是有个对等原则,双方会保有某种程度的默契。

在汉匈战争期间,汉军抓到的俘虏非常多,同样是很少杀的,一般都是采用归化手段。比如说漠南之战,卫青俘虏匈奴裨王十余名;在霍去病的第一次河西之战中,俘虏浑邪王的儿子、相国与都尉等;第二次河西之战,俘获匈奴小王五名,小王的母亲、妻妾、王子五十九人,各部落的相国、将军、当户、都尉等高级官员六十三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大家想想,如果匈奴人大肆杀害汉帝国的战俘,结果会怎样呢?倘若大汉采取同样手段报复,谁的损失更大?肯定是人口少的一方损失大。因此,匈奴的战俘政策,与大汉的战俘政策,是有某种一致性,并不是匈奴人善良。

第三,匈奴积极网罗大汉帝国的人才

匈奴作为一个与大汉帝国并驾齐驱的大国,能够强盛数百年,自然有其成功的原因。至少在网罗人才上,匈奴是不余遗力的。

最初一个大汉帝廷小宦官中行说投靠匈奴,凭他那么点学识,就令匈奴获益匪浅了。当时大汉帝国在文明程度上要远远高于匈奴,匈奴人也渴望能学习到中原先进的思想文化,因此,他们在对待汉帝国战俘时,相对来说也会文明点,希望这些人能对匈奴有所帮助。事实上也是如此,比如说,当时有个降将名唤李绪,就帮助匈奴训练军队,教给他们兵法。后来人们误传是李陵教匈奴人兵法,故而汉武帝把李陵家灭族了,李陵找不到复仇对象,索性把李绪给杀了。

第四,尽管匈奴杀害战俘或降将不多,但也有发生

匈奴杀俘、杀降或杀使者的现象尽管比较少,但还是有的。比如李广利,他是战败后投降匈奴的,也是级别最高的汉军将领。最初匈奴待他还不错,后来被权臣卫律陷害,被绑上祭坛当作祭品杀害,下场可怜 。

到了西汉晚期,匈奴郅支单于比较残暴,以残忍手段杀害汉使谷吉。杀害汉使,成为郅支单于走向覆灭的开始。后来大汉英雄陈汤万里远征,砍下郅支单于的脑袋,并说了这么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6

就像冤有头债有主,天下难有无缘无故的好心,尤其是像这样,同情死敌的好心。然而凶猛的匈奴人,在对待不少汉朝将领时,却好像突然换上了一副菩萨心肠。他们不但不残忍杀害汉朝将领,还给其财物甚至封地,任由汉朝将领在草原驰骋。

虽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但作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汉朝将领向来是与匈奴刀剑相向的。然而在他们不幸战败,成为匈奴俘虏以后,他们又受到优待,诸如卫律、李陵、李广利等人甚至因此“扬名”。

然而这并不是匈奴打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是他们看到了留汉朝将领一命后有更大利处可获。

能够在匈奴的地域里保命,甚至加官进爵的,都是愿意投靠匈奴的将领。留下这些人,匈奴可以获得的最显而易见的利处就是,得到一些军事人才。

戍守边陲虽然艰苦,却是个重要差事。因而戍边守关的将领,多少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在与匈奴的交锋中,汉朝将领越来越拎得清匈奴的军事水平,也更清楚汉朝军队的实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得到这些将领,匈奴就像是拿到了游戏攻略。如此,又何必丢了这送上门的情报呢?

匈奴厚待投靠自己的汉朝将领,不仅是要从他们那获得情报、利用他们的军事才华,还意图通过他们动摇汉朝军队的杀敌之心。辞别故乡的亲人,无数汉朝将士来到边陲蛮荒之地,终日与风霜胡骑为伍。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自己曾经跟随的将领,却在匈奴那里获得梦寐以求的地位和财富。

在动摇军心这事上,李陵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当初他和苏武都在匈奴,但他已经得到匈奴重用,娶了单于之女,成为右校王。在得知苏武回到汉朝后只是被封为典属国,李陵写信说:“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这话虽然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但却也把匈奴给汉朝人开出的诱惑摆在了台前。

匈奴越让汉朝士兵感受到不平等,汉军的实力就会折损越多。羊毛出自羊身上。匈奴不过是优待几个将领,而随后他们却能从汉朝劫掠到更多的物资。怎么算,这都是一笔划算的长期买卖。

而匈奴不轻易杀害被俘的汉朝将领,其背后更长远的打算,便是向汉朝示好。自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到三国群雄逐鹿,汉和匈奴时常交锋,但二者之间也长期存在着平衡点。在匈奴愿意向强大的汉朝示弱的时候,那些在匈奴养得好好的汉朝将领,就成了两朝的纽带。

汉朝军民厌恶匈奴,而匈奴也同样和汉朝人不对盘。没有永远的朋友,但却有永恒的利益。留下汉朝将领,对匈奴而言才是丢掉芝麻去捡西瓜的好事。

7

谁说匈奴人不杀被俘的汉将的?李广利不就被匈奴人杀了祭天了吗?

而且根据历史记载,匈奴骚扰汉帝国边境时,也没少杀死或俘杀汉将啊!

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萧关,杀北地都尉卬。

著名的马邑之谋,匈奴俘虏了雁门尉史,本来想杀掉的。结果尉史透露出汉帝国马邑之谋的秘密去讨好匈奴,才没被杀掉。

之后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

匈奴万骑入杀代郡都尉硃英。

而且现代考古学家在外蒙的匈奴故地里发现了一个乱葬岗,里面尸体混乱不堪,有的似乎还身首分离。然后考古学家根据DNA技术,发现这些尸骨有很明显的汉族特征。这说明乱葬岗中的这些尸体,很可能是被屠杀的汉军战俘。

其实就如《史记》所说,匈奴习俗贱老,是因为其以战攻为重,老弱不能斗,所以只有

壮健者才能享受肥美饮食。

显然,对于匈奴人来说,不存在不杀被俘汉将的情况。他们觉得有用的人,自然会留下不杀,特别是有能力的,他们会想办法留为己用。李陵、苏武、张骞就是典型的例子。

至于匈奴人觉得没有用的被俘将领,下场能好到哪去?李广利就是典型例子。

其实这事不复杂啊!大家玩三国志游戏,俘虏了敌方属性高的将领,肯定舍不得杀啊!

可如果俘虏了属性差的,杀不杀掉,还不是看心情?

8

历史上匈奴为什么不杀俘虏的汉将?引进人才。

如果从另一个方面来考虑,匈奴杀了这些汉将,能得到什么?几具尸体,能震慑得了汉武帝吗?当然不能,恐怕匈奴的屠杀只能换回来更残酷的打击,因为这将激起中原的将士们要为英雄们报仇的斗志。

实际上,匈奴也没这么做,而是反其道行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01 中行说起了领头羊作用

冒顿单于死后,老上稽粥单于即位。汉文帝继续送公主前去和亲,让宦官中行说陪嫁。这个中行说非常有个性,扬言如果非要自己去,将来一定祸害汉朝。但是他想留下来的请求被驳回了,于是一到大漠,便投降了匈奴单于。

从此,中行说处处为匈奴考虑,时时刻刻与中原为敌。其实 ,不过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他不停地挑拨着匈奴和汉朝的关系,教老上稽粥单于不要接受中原的教化,想掠夺就掠夺。所以,在文景两帝以和亲为主的对匈奴政策下,匈奴的老上稽粥单于和军臣单于在中行说的教唆下,屡屡侵犯边境,恣意妄为,从中原获得了巨大的好处。

在中行说的示范效应下,从此,匈奴单于对愿意投降的汉朝大臣更是另眼相看。

02 操练士兵,对抗汉朝

其实,中行说之所以能混得风生水起,主要得益于彼时汉朝的怀柔政策。而到了汉武帝之时,他那一套只能让匈奴为此送命。

匈奴在饱受卫青、霍去病的重创后,他们更需要熟悉汉朝作战套路的将领为他们出谋划策,排兵布阵。

于是,对于前线上俘虏的汉将,匈奴向来是厚待有加,赋予高位,赐予妻室。例如,汉朝的塞外都尉李绪,自从投降后,便为匈奴操练士兵。公孙敖误以为此李将军就是被俘虏的李陵,汉武帝大发雷霆,李陵惨遭灭族。李陵为此抱怨汉室,单于趁机将女儿嫁给他,立他为右校王。

因为这些汉将的加入,匈奴死灰复燃,汉武帝在失去卫青、霍去病后,汉、匈再度开战,但是,汉朝却未能重现卫、霍之前的辉煌。直到汉宣帝时,匈奴才被打得俯首称臣。

03 打击汉朝的士气

汉朝当时的军功赏罚制度,如果全军覆没,将领大多会面临死刑或者拿钱赎罪后贬为庶民的惩罚。 但是,如果投降匈奴,除了可能一辈子无法返回家乡,自己的荣华富贵得到了保障。对于那些贪生怕死的将领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如果此投降风气在汉营军中蔓延,汉军的作战力将大打折扣。而皇亲李广利、名将李广长孙李陵等人的投降起到了恶劣的示范作用。他们身份显贵都投降了,那些普通的将领还有什么好纠结的呢?

而这一切,对年迈的汉武帝来说,却是沉重的打击。手上本无多少大将可用,而寄予厚望的大将纷纷背叛汉室。因此,即便是老当益壮的汉武帝,当时也难以扭转对匈作战的颓势。

04 优化匈奴民族

早在周朝成立之时,匈奴便被周武王分封在不受教化的荒服。随着冒顿单于的异军突起,实力一度与中原相当。为了其自身发展需要,匈奴也想迅速提高自身的素质。他们曾想要将匈奴公主远嫁中原,却遭到了中原的拒绝。

那么,这些被俘获来的汉将就成了香饽饽,单于总是优先考虑将自己的女儿们许配给他们。除了看重他们的军事才能,汉军将领大多是出生高贵的中原精英。匈奴想通过与他们的婚配,迅速提高匈奴后代的素质,同时也可引进中原的先进技术,从而改变匈奴落后的生活方式。

结语:

杀掉一个俘虏的汉将,对匈奴没有任何益处,反而能激起汉朝将士为英雄报仇的斗志。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汉将被劝降,不但能训练匈奴士兵,有效对抗汉朝的进攻。更重要的是,前方汉军大将的不断投降,严重打击了汉朝的士气,也让汉武帝陷入无奈。

除此之外,与匈奴联姻的汉将,不但向匈奴传授了高端的生产技术,还能迅速提高匈奴后代的整体素质。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通知作者删除。

9

无论汉匈战争打的多么激烈,当匈奴俘虏汉朝将领后,他们不仅不会被杀,反而会得到很多优待政策。有时候匈奴人甚至派出美女与被俘汉将结婚生子,比如李陵就曾经迎娶了匈奴单于的女儿,还被封为了右校王。



首先,匈奴人以射猎为生,能征善战,骨子里流淌着战争的血液,因此在他们的心中非常崇拜强者。《史记》中曾记载;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

这也就是说匈奴人是夏朝淳维的后人,他们从心底里崇拜强者,鄙视老弱之人。甚至这种情况还体现在了日常的饭食中,强者能够吃到肥美的食物,而弱者却只能吃残羹剩饭。



再来看看被俘汉朝人,他们都是从百里挑一的战士。史书中记载,汉朝士兵一个人可以对付五个匈奴士兵,即便是准备相差无几的情况,汉朝士兵一个也可以对付匈奴士兵三个。

面对强于自己数倍而被俘的敌人,匈奴人的正常做法是,将他们吸纳成为自己的一员以提高匈奴军队的战斗力。当然,汉族将领更是他们积极拉拢的对象,像是李陵曾经以5千兵力,对阵匈奴8万骑兵,血战8昼夜,杀死上万匈奴人,更是匈奴人可望而不可求的人才。




其次,匈奴人非常仰慕汉文化。由于塞外土地贫瘠,所以匈奴人只能靠着牧马放羊为生,生存条件十分的艰苦,各个方面相对于汉朝也非常落后。他们也希望自己的生活有一天也能如汉人一样,所以经常以娶到汉族公主为荣。

同样,当时的汉族官员也掌握着先进的生产力,诸如苏武、张骞等人,他们对当时的汉文化了如指掌。因此匈奴单于迫切的希望他们可以留下来辅佐自己,提升匈奴的国力。




看到这里,有人要问了,匈奴人面对曾经和自己作战后来又投降的汉朝将领,难道没有敌意吗?为什么能够轻易的放下对汉朝将领的仇视?

实际上,匈奴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融合而来的民族,所以对待其他民族并不会过于偏激。匈奴立国以前,北方塞外生活着许多割据的游牧部落,他们时大时小,根本没有统一的概念,而且经常发生战争。

战国末期,匈奴逐渐崛起,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他们不断地吞并、融合、吸纳各个游牧民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后,林胡与楼烦也加入了刚刚崛起的匈奴,匈奴人也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

同样,吸纳、融合汉人可以显著的增强自身实力,尤其是汉人中优秀的将领,因此他们也会像吸纳其他游牧民族一样,融合汉人。




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实际上不仅是匈奴会善待汉族投降的将领,汉朝也会给匈奴归附的将领很多优待的政策,目的就在于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知道对方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

10

匈奴是战国后期兴起于北方草原的强大游牧集团,披发左衽。同中原王朝死磕了六七百年最后融入汉人之中。按照汉司马迁的说法,匈奴贵族是夏后世之苗裔,打来打去原来是一家。匈奴人有一个特点,汉将不管把他们修理的有多惨,只要放下武器投降就不记前嫌给以高官厚禄,甚至当个小部落的王。西汉初期韩王信和燕王卢绾由于种种原因投降了匈奴。汉武帝时期,卫律,李陵,李绪和李广利是投降匈奴的四大高级汉将。一,卫律原是长水胡人,但自幼长在汉地,可以算作汉人。他和汉武帝小舅子李延年是好朋友,受其举荐出使匈奴。后来怕受牵连投降匈奴,匈奴单于非常爱惜他的才能不离左右,更封他为丁灵国王。二,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曾率五千汉军同八万匈奴骑兵大战于浚稽山,杀死一万多匈奴骑兵,兵败投降后被匈奴单于封为坚昆国王,做右校王。三,二师将军李广利,他是汉武帝小舅子在同匈奴人做战中,导至七万多汉军全军覆没。李广利畏罪投降匈奴,一年后,卫律忌其才杀之。四,李绪,李绪原是汉军都尉卫边关。匈奴入侵投降,坐次在李陵之上。后来为匈奴人训练军队,汉武帝听说是李陵干的,一怒之下把李陵全家斩首。李陵派人把李绪刺杀。这些汉将大部分与匈奴人有不共待天之仇,匈奴人为什么还重用他们呢?这主要是由匈奴国情决定的。匈奴生长在苦塞之地,物资极度缺泛,所以常到汉境抢劫,遇到蝗灾,雪灾和旱灾人囗和牲畜大批死亡。匈奴人没有自已的文字,文化是极端落后的,汉将基本上粗通文墨,但对匈奴人来说却是国宝级人物。汉将还有丰富的军事才能,这是匈奴人急需的,所以,匈奴人不惜一切代价留住和引入人才为已所用。从另一个方面也



可以看出匈奴人海纳百川求贤若渴的胸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