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邀。

有个朋友给我出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问中国人最早的姓是什么?”我苦思多时,依然也没有解开这个答案。在苦求朋友答案时,朋友却反问我道:你认为中国人最初的姓是什么呢?是啊!中国人最初的姓是什么呢?

《通志·氏族略》说道姓氏:三朝夏、商、周以前,所谓姓氏是一分为二的。男称“氏”、女称“姓”、氏所以甄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家族延续血脉的标志、是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烙印、彰显家族荣耀、地位、权柄的象征。

现在人们常说,上古八大姓姜、姬、姚、嬴、姒[sì]、妘[yún]、妫[guī]、姞[jí]。另有一个说法是:姜、姬、姚、嬴、姒、妘、妫、妊[rèn]才是上古八大姓。似乎这就是标准答案。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中国人最早的姓就是这八大姓吗?这些姓究竟和我们有着什么的关系与意味呢?

同一个姓,代表着共同处身于一个母系社会中。那是一个标志,一个标签。不知大家可否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上古八大姓,大多都有“”字旁或”“字底。为什么呢?《说文》中说道:“姓,人所生也......也可以证明人类最初是生活在母系社会中。以女字为旁或底。表示不同的母系分支。也可以说当今中国人的姓,大多数都是由上古八大姓中演化出来的。但是八大姓就真的是最后答案吗?

其实在《山海经·海内经》中,也有一个说法:“炎帝之妻,赤水(桑水氏)之子听訞(yāo),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除了八大姓之外,还有一个祝融八大姓也来争抢这个名头:己、董、彭、秃、妘、曹、斟、芈(mǐ)八姓。

疑云终会被拨开。疑惑也终会真相大白的。其实,在《帝王世纪》和《竹书纪年》里:就早已清清楚楚地说了中国最初的姓:是“风姓”。中国上古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的父亲燧人氏就是风姓。伏羲氏随父姓”“、义妹兼妻女娲从夫姓”这似乎才是真正的答案。

我终于把我所知道的,中国最初的姓是什么告诉了朋友 。朋友点了点头,说道:“或许是这样吧!我个人认为:最古老的姓是“姜姓”、”姬姓。你既然给我说了那么多,我不公布急转弯的答案似乎也不厚道。“看着我一双渴忘的双眼,朋友不紧不慢地公布了答案:是”“啊!因为”人之初,姓本善“嘛。看着我呆若木鸡的样子。朋友在一旁奸诈地笑了。

该文仅表述个人观点,因本人学识有限,文章有诸多错误之处,还请各位友友批评指正。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恒实说”。更多精彩,尽在恒实说!

最佳贡献者
2

以前我们语文老师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主要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他一本正经的问我们:“人类最早的姓什么?”竟然没有人回答上来,然后老师就提示了《三字经》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当时听到答案就笑了。如果,没有读过《三字经》还真信以为真了。那么,中国人最初的姓氏什么呢?

古有“三皇五帝”伏羲是三皇之首,黄帝乃五帝之首,伏羲为中华上古人文祖神。风姓,伏羲氏。伏羲开始“正姓氏,制嫁娶”,制定姓氏,制定嫁娶制度。伏羲随父风燧人叫风氏,其他以动物、植物、居所、官职为姓氏,于是中华姓氏自此起源。所以,风姓为中国最早的姓氏。

此外,炎帝和黄帝是华夏的始祖,那么炎帝和黄帝的姓,应该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了。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最初姓公孙,应该是官职名。但是,黄帝后来改姓了,他出生在轩辕之丘,成长在姬水边,所以改姓为“姬姓”名叫“轩辕”,姬姓成为黄帝后裔的姓氏。而炎帝呢,据《国语·晋语》记载:“少典娶了有蟜氏,在姬水生下了黄帝,在姜水生下了炎帝。”炎帝和黄帝可能是兄弟关系,只是后来不再同一部落。炎帝号神龙氏,生在姜水边,于是以“姜”为姓。所以说,姬姓和姜姓,都是有渊源的,为上古八姓最古老的姓氏。

上古时期有八个古老的姓氏,分别为:“姬、姜、姒、嬴、妘(云)、妫(陈)、姚、姞(吉)。”还有一种说法是:“姬、姜、姒、姚、嬴、妘、妫、妊(任)”,不过这些姓氏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带“女”字旁。从上古八大姓氏可以看出来,当时的姓氏是从母系氏族演变而来的,炎黄子孙都是从这八个姓氏演变而来的。而“姬姓”属于黄帝的姓氏,“姜姓”属于炎帝的姓氏,这两个姓是炎黄子孙最古老的两个姓氏。

不过最早的姓氏,是风姓,燧人氏自立为“风姓”,成为中国人最早的姓氏。好像百家姓当中也有风姓,但是有很少见,不知道是不是后来风姓都改姓了。毕竟中国最早是从母系氏族过度到父系氏族的,所以上古时期的姓氏都带有一个女字旁。在上古八姓当中,最常见的应该是“姜姓”和“姚姓”总之,我身边的同学就有不少姓姜和姓姚的。目前,上古八姓当中最罕见的姓氏是嬴姓,现在不足五千人,估计都是后来改过来的。嬴姓为了躲避六国的追杀,都改姓了。总之,炎黄子孙都是出自“姬姓”和“姜姓”这两大姓氏,他们的子孙,由于分封,不断的改姓融合,所以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

3

炎帝那时已经是原始社会晚期了,是氏最早出现的时候,姓更靠前些 据古文献记载,传说在伏羲氏时期已经确立了姓氏的定义,姓的本义是表示血统,但传递方式明确为父系,由男子继承。文献中第一个姓是风姓,而不是带女字边的姓,姬、姜等姓均晚于风姓。在伏羲氏时期之前,没有发现一个能表明母系传递的姓的任何记载和传说。   

可以这样认为,至目前所看到的古文献证明,我们所知道的全部中国人姓氏都是父系传递的,中国人姓氏历史至少有五千年之久。至于有关中国姓氏起源于母系社会的说法,目前仅仅停留在理论推理上,还缺乏明证实据。

中国人的姓氏起源于上万年前对风、云、雷等的崇拜。女娲、伏羲为风姓,神农之后为雷姓,黄帝以云为官,有云姓。由于后世众多姓氏都是最早的祖姓依不同地域和事迹的分化衍生而成,万姓归宗,可以说中国人的姓氏都出于华胥氏之后,同属炎、黄子孙。

4

中国姓氏始于黄帝初代封建,时间约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最初有十四个姓。至《国语》成书时,已经有“百姓”之说。《左传》概括中国姓氏的命名规则为“因生赐姓、胙土命氏”。因此,中国姓氏的起源一开始就与封建有关,其他起源不可信。


一、黄帝初代分封:第一个姓为姬

上古历史茫昧难寻,因此应特别注重史料的先后和真实性。关于姓氏起源的先秦书籍,主要是不太起眼的《国语》。此书近些年受到历史语言学家的关注,肯定了其史料价值。《国语》关于姓氏起源的那段文字,其信息量非常大,历来有不同解读。

《国语·晋语四》:公子欲辭,司空季子曰:“同姓為兄弟。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 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于黃帝,故皆為姬姓。同德之難也如是。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史记索隐》:黄帝立四妃,象后妃四星。皇甫谧 云:元妃 西陵氏女,曰累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次妃彤鱼氏女,生夷鼓 ,一名苍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

可以看到,人们所熟知的“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说的并不是姓,而是德,这里并不能证明炎帝已经得到姓字(12姓里没有姜)。真正的姓,是始于黄帝对自己25个儿子的命名。因为黄帝大概有四位王妃(传说还有十嫔),一共生下25个儿子,黄帝根据他们的母系出身,同时参考其德性,对其中14个人“赐姓”,别为12个姓。这里的“赐姓”,实际上就是初代分封,因为儿子总数为25人,其中只有14人受姓,其不肖者当无姓字。


根据《国语》原文,12姓中排名第一的是“姬”姓。原文其他地方又出现“己”与“姬”的混同,可能暗示:黄帝特意从己姓中提拔了两个儿子,以褒奖其德性。后世司马迁对这个问题也许比较挠头,就避而不谈,《史记》仅记载了“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不再详细谈论具体姓字。但司马迁又在五帝本纪一开头就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明确说了“公孙”这个姓字。这就造成了后世的千古谜团:黄帝到底是姓姬,还是姓公孙?宋代爱好研究上古的罗泌在《路史》中勉强说“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晚清近代以来的考据者则直接否定公孙为姓字。有些激进的看法则认为“公孙”是某个域外语言的音译词。


二、后世姓氏的混淆

华夏族的姓氏在五帝时代后期开始出现混淆,比黄帝时期多出来了很多姓氏,其中绝大多数都带有一个“女”字旁,其中在《史记》这类正史中可考的有:姒(大禹命名),子姓(大禹赐姓),姚姓(舜帝命名),嬴姓(舜帝赐姓),芈姓(楚人自氏)。不可考的就更多了,包括:妘、姜、妫、风等等,可能多数是东夷、淮夷。《国语·楚语》说到有百姓之多,说明到了商周时代,随着分封的不断扩大,姓氏已经出现大爆发。

《国语·楚语》:王曰:“所謂百姓、千品、萬官、億醜、兆民經入畡數者,何也?”對曰:“民之徹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質能言能聽徹氣管不者,而物賜之姓,以監其官,是為百姓。姓有徹品,十于王謂之千品。五物之官,陪屬萬為萬官。官有十醜,為億醜。天子之田九畡,以食兆民,王取經入焉,以食萬官。”


三、姜姓、风姓等的由来

有些观点认为最早的姓是“姜”或者“风”等等,这是因为上古时代另有两个文化系统,即东夷文化和三苗文化,分别以伏羲、神农为人皇。这些上古人皇最初应该是没有姓的,因为姓氏文化起源于黄帝,黄帝之前很可能没有姓字,仅有族徽之类的象征标记。


东夷系统的古籍主要是赵国史书残卷《世本》(秦赵皆为东夷),其始祖实际上是金天氏,为了政治正确,又将金天氏说成是轩辕帝系中的一环。但可以清楚看到,金天氏“以鸟纪为官”,显然是属于东方民族的特有神话。在这个文化系统中,始祖金天氏是神号,其人皇有伏羲、太昊、少昊等,据后世的一些零星记载,大约衍生出了“风”、“妘”、“妫”等姓。又因为东夷文化属于华夏本土的早期文化,历史资格相当古老,所以有些人认为“风”姓为中国第一姓。

《史记索隐》:《世本》以伏羲、神農、黄帝為三皇,以少昊、顓頊、高辛、唐、虞為五帝

三苗系统一直以神农氏为人皇,因此主张第一个姓氏是“姜”姓。三苗也是非常古老的本土文化,所以一些观点认为姜姓应为中华第一姓。这个观点的依据相对靠谱,因为根据《史记》记载“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说明神农氏在黄帝之前即有天子之尊,是石器时代华夏人的共主。但问题是,神农氏也是一个“神号”,并非姓字。炎帝之姓姜,正史类史料都没有记录,只能推测,姜姓大约是在尧舜禹的某个时期自名或者赐姓的。姜姓后来在周初进入山东,又被混淆为山东本土起源的姓氏,把问题就搞的更加复杂了。(完)

5

按《百家姓》来排,赵钱孙李的赵姓。


6

谢邀!你说的是中国,过去是哪朝那代,没有中国这个词。按说是以皇旅为大,《百家姓》是赵第一位,按顺:张王李赵。众说纷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也对。谢谢!

7

中国人最初的姓

原始社会初期,无姓。生产力发展了,原始社会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开始禁止氏族内通婚,实行氏族外通婚的制度。为了区别不同的氏族,各个母系氏族给自己取“姓”。于是,“同姓不婚”,成为习俗。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及其妹妹女娲是最早使用姓的人,他们的姓为“风”。黄帝的姓是姬,炎帝的姓是姜。

最早的姓,大多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因此,许多最早的姓有女字旁。如“姜”、“姚”、“姬”等

8

诚邀,如题。姓氏是一个家庭传承的的纽带,正因为有了同一个姓,一个家族才能扭成一股绳。自三皇五帝之时,姓氏就已经出现了,比如黄帝就称轩辕氏,女娲、伏羲为风姓,神农之后为雷姓,黄帝以云为官,有云姓。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姓是什么呢?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氏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络,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我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能够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现已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效果就是便于通婚与辨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之间能够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

具体到哪个姓氏最先出现,小编以为伏羲之姓当之无愧

伏羲氏是我国上古时期著名的部族首领,不仅被列为三皇之首,仍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史载,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建都於陈,死后亦葬于陈。后人以此为姓,证明其乃伏羲的部落之人。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9

姜姓,而为什么是姜姓,我一点点的解释。

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姓氏合一。而秦始皇之前姓氏有别。姓,女生也,往往代表的是母系血缘。氏,则大多代表父系血缘。

二,中国有上古八大姓。分别是姜、姬、姚、妫、嬴、妘、妊、姒。如果说中国没有第一个姓,而只有第一批姓,那就是上古八大姓为代表的女子旁的这一批姓。而如果硬要区分这些姓的先后根据汉字结构来说,嬴姓最复杂,是后有的。而相比左右结构的这些姓,上下结构的姜姓,更符合最初一批汉字组成的结构。姜姓从文字组成原理上来讲,应该更早。

三,通过分子人类学来讲姓氏。提到分子人类学,就是要提到现代人的共同祖先来自非洲,而O系基因出非洲 进入西亚 中亚,通过印度 东南亚 从云南进入中国。而万年以前的人类造船能力很低,周朝以前基本是独木舟时代。所以O系基因以江河为脉络,从云南四川向东向北迁徙。

而几个历史证据。其一,4600年前龙山文化出土的古人遗骨基因就是O3m117,龙山文化位于山东济南。其二,周灭商之后,周人继续东进,控制了除山东半岛地的东夷地盘以外的其他山东地区。而济南 淄博为中心的区域是齐国。通过齐国初期的政策来看齐国还有很多东夷原住民。齐国属于华夏和东夷融合的一个诸侯国。

所以问题就在这里,不管周朝还是齐国的历史远远晚于龙山文化的4600年前。而当代汉人的主体基因依然是O3,而且O3在各地汉人中的比例依然在60%左右。所以龙山文化可以证实的一个问题就是,东夷就是汉人。只不过在当时山东的汉人祖先,被在陕西的周人,在河南的殷商,叫做东夷而已。

再者,对比下南蛮北狄。蛮从虫,而狄是犬字旁。但是夷却是大和弓的组合。而山东地区在周朝还有莱国 纪国 州国这几个商朝就分封过的,姜姓的诸侯国。可以说山东本身就是姜姓为主导的东夷地盘。

而不管是大弓的夷,还是羊女的姜。这妥妥的和游牧弓猎都有很深的渊源。当然,包括当代中国人不管南方北方都爱吃烤羊肉串和涮火锅这一点来说。所以我有一个结论,就是O3系通过黄河从四川迁徙到黄河下游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必然经过河套地区这种养马牧羊宝地的地方,所以我们的祖先最晚也是到达河套地区的时候行程了游牧部落,并因为能弓善射,所以在4600年前到周朝,东夷还始终占领着黄河下游。(到达黄河中下游之后才逐渐演变成农业文明)

好了回到姓氏的问题。姜姓除了是黄河下游逐个诸侯国的姓。也是炎帝的姓。或者就可以说。中国历史主要是黄帝后裔记载的。炎帝部落的历史很多都没有记载。比如历史上绝对并不是只有一个炎帝,而是很多代。炎帝系的部落都是以姜为姓。但谈及中国三大人文始祖,黄帝 炎帝 蚩尤,蚩尤是妥妥的外族的感觉。而炎帝黄帝却是同族。一个主要在陕西一个主要在山东罢了。

可以说O3系沿黄河迁徙的过程中,在远古必然不是整个族群迁徙。而是一批一批的部落逐步迁徙。炎帝系部落率先东进,黄帝系部落后东进而已。

而通过当今还生活在云南O3比例接近100%的独龙族的一些民族特征,如建国前还是母系社会 还是群婚阶段。那么我们O3系在进入华北的时候,依然还是母系社会,依然还是群婚阶段。而O3之所以崛起,之所以是O3在汉族中占60%占绝对主体。那就是因为姓的关系。中国姓氏历史起码5000年。世界各国各民族很少有姓氏历史超过中国的。而群婚阶段,为避免近亲结合,姓就出现了。而当姓出现之后,近亲结婚概率降低,新生儿出现先天不足概率降低,人群素质提升,并且同姓族人过多。而面对近亲结合易出低能儿的恐惧。加速了O3系部落掠夺其他部落的欲望。而更高的人群素质,又决定了O3能够打的赢战争。

而随着战争的增多。我们又从母系社会过度到父系社会。毕竟战争主要还是男人的事情。而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可以说,没有大量掠夺外族妇女,原生的发展条件下更多的只能出现一夫一妻制。多妾制度本身就是因为有大量的外族妇女,可以为妾。而和一夫多妻不同。一妻多妾制度,也表明妻本是同族,而妾来源不明,地位上妻是同等的。妾则是下人,甚至和奴隶差不多。所以哪怕O3系在史前就在和异族融合。但是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为基础的融合方式。确定了到当今父系y基因的O3还能有60%纯度。而中国各地母系基因是区别较大的。而一夫一妻多妾制,贯穿整个中国古代。

再者,从春秋开始就是信史阶段了。很多资料都是容易证实的。比如周代严格执行着同姓不婚的礼法制度。

跑题有点多。姜姓比姬姓要早,除了文字结构,主要就是炎帝历史更早,崛起更早。更何况姬姓的姬有两种解释,一个是美女族,再一个就是女奴隶。(甲骨文,臣就是奴隶的意思)

而牧羊女和女奴隶,哪个在母系社会地位更高。则很显然了。更何况,各种猴子各种猩猩都是猴王为基础的父系社会。人类之所以经历过母系社会,就是一定生产力之下女人的生产力比男人要高。比如工具武器并不犀利的时代,男人打猎耕种远远没有女人牧羊采集的生产力更高。那自然就是女人说了算。所以牧羊女的社会地位在母系社会都高于男人,那就更高于女奴隶了。所以我也有理由相信,通过社会地位,姜姓,也要比姬姓为代表的其他上古八大姓要早。

再者,几点歧义。

一,新中国简体字之后,姜才代替了薑字。姜自古并不代表某种植物。他本身就是姓。上古八大姓之一,甚至之首。

二,有些古书,比如说文解字,所谓炎帝生于姜水所以姓姜,黄帝生于姬水所以姓姬。这是错的。古人造字首要的是为自己族群和部落服务。会先起个地名河名再给人造姓么?很显然是先有的姓,再有地名。这才是合理的。

三,姓源自母系社会,氏源自父系社会。姓比氏早这是没有疑问的。所以这个问题本来说上古八大姓是第一批姓就可以算准确答案的。但我对姜和姬姓哪个更早有自己的看法,所以虽然有点乱还是说了很多,也包括关联不大的题外话。

10


姓氏的起源,最早来自于母系社会。最早通婚基本上都在氏族内部,由于近亲结婚,因此所生育的后代,就会有遗传方面的疾病,不是过早死亡就是残疾,因此后来人们就认识到这样的危害性。于是逐渐开始同其他氏族通婚。因为随着人员流动,氏族之间为了区别,就创造了一些标识和图腾,用来表示各自的部落。因此部落的标识和图腾也是姓氏的最早来源。从“姓”这个会意字也能表现这个意思,“姓”分为“女”和“生”,就可以看出人是由女而生,生而有姓。我国的“上古”八姓,即:姜、姬、妫、姒、嬴、女吉、姚、女云等的组成,也都带有“女”字。

后来,从黄帝开始,姓氏就不在以女性生育为依据了。而以居住地地名、方位、封国命氏,有的以职官名称命氏也有是职业技艺命氏,总之姓氏就成多样化发展。还有少数民族也借用汉字单字为氏。还有的比较特殊,比如赐姓、避讳改姓氏,或因避仇杀改姓 。姓氏起源的形式多样,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的情况不在少数。

最早记述姓氏的专书是写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世本》。东汉时的《邓氏官谱》是中国第一部单一姓氏的族谱。《百家姓》是北宋初年杭州一书生编成的蒙学读物,至今流传甚广。北宋以后民间修谱开始兴起,后来逐渐形成一姓一谱。因为族谱是反映一个家族的发展史,因此修谱意义非凡。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