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邀。

您提到古代打仗的问题,那么我们就针对古代(而非近代)战争作分析。

首先,您的问题中“古代打仗死亡率高”,“第一排的人不逃跑”,这两句都有值得商榷之处。


古代打仗的死亡率并不高,如果不算战胜后屠杀俘虏的话。

而是否逃跑,也不可以一概而论。一般来说精兵、将领、亲兵往往不逃,而普通士兵逃跑的很多。


以中国为例,春秋时候战争,冲最前面的是战车兵,战车上的勇士不是贵族就是士人,都是重诺轻生死的,冲过去敢玩命。而下面的步兵多数就是普通国民,跟着凑个热闹,一般都很少玩命上,战车兵败了就跟着逃。所以春秋战争死亡率不高。

到战国,步兵为主,这时候除了精锐训练的军队,大部分强征来的其实是很容易溃败的。所以,秦人才能经常这么大砍大杀。而秦人之所以亡命,很简单,杀敌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

此后中国古代的战争,除了少数精兵外,大部分战争,真正决定军队战斗力的是主将的亲兵和标营。这些人平时和主将关系密切,拿了高薪,都是专门训练的亡命之徒,当然不逃跑了。军队中其余大比例都是乌合之众,属于能胜不能败的,一旦战局不利,他们逃跑的不在少数。


再以西方为例,无论是马其顿军团还是古罗马军团,只要保持阵型,前排的伤亡其实并不大。擅自在战争中逃亡的士兵,可能遭到军法处斩。但一旦方阵被击溃,那么逃不逃都是一个死了。


总之,古代打仗士兵不逃,首先是有军法监守。其次,多数情况下如果我方战局有利,那么士兵死亡率并不高。而一旦我军战局不利,死亡率上来了,很多士兵是会逃亡的。有趣的是,这时候后排逃亡的往往比第一排还多。因为第一排逃也没处逃,转身逃把后背亮给敌人,死得更快,有时候还不如继续玩命,拉个垫背呢。那些在战局不利下还能坚持的,往往是经过专门训练的精兵或者亲卫队,他们的不逃也是有合理解释的。

最佳贡献者
2

很巧,我昨天晚上就做了个,梦见我被抓去当壮丁,然后被赶去攻城,刚好是站在前排,吓得我赶紧挤到后排去,但硬是挤不过去,盾牌连成的墙一点缝隙没有,压根过不去,正当我被吓得腿发抖时,惊醒了……

回归正题,当炮灰自然谁都不愿意的,谁都是怕死的,即使是沙场拼命的士兵也不例外。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他们是不可能愿意在第一排的。

一、前排士兵都有很大的盾牌,用来构筑掩体,如果是箭雨射过来,其实第一排是最好躲避的,箭压根射不到自己,反而是越后的越容易被飞过来的箭所射伤。

二、前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先锋部队,他们战斗力都是比较强悍的,因为打仗有时候就是一波,前面打出气势来了,后面的军队也有劲了,反之如果前排不稳,后面也跟着吓破胆了。

所以前排必须是精锐,他们对自己的战斗力也是很自信的,也不相信自己会成为所谓的炮灰。站在第一排也是荣誉的象征,证明自己是军中的精锐。

三、有这么一句话“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居然被选为了第一排,就没得法子了。怕也没用,如果跑的话,就得被后面的自家兄弟砍死,死在自己人手里,还不如拼死多杀敌。

四、富贵险中求。古代很多时候都是斩首计功授爵,你越在前排,可能杀敌就越多,捞的好东西就越多,立的功劳越大。虽然风险系数很高,但只要活着回来,你就翻身。

不过前排肉搏时确实是炮灰,前排有时也会拿囚徒、死士样的亡命之徒来站,许诺下他们免死,还给功劳,他们也会以死效力的。

3

古代战争频繁,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都是短兵相接,前排的先锋部队是最先受到攻击的。古代医学落后,轻伤感染后也足以致命,蝼蚁尚且偷生,按理说应该没人愿意当先锋当替死鬼啊,为何那么多人抢着当先锋呢?

一、待遇优越

春秋之前的战争多是两军在开阔地展开决战,前排士卒确实是伤亡率最高的士兵,国君为了激励士兵奋勇向前,给予前排部队的待遇是很优越的。越王勾践为了激励士卒奋勇向前,将寡妇迁居一座山上,让敢死队出征之前到山上游乐一番,让这些寡妇抚慰一下这些马上要上战场的士卒,他们一般是站队伍最前端的敢死之士。

二、重赏功勋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实施功爵制,以战争中斩获的敌军首级数记功,士兵可以通过斩首数获得爵位,得到更多的土地、财富以及社会地位。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为了得到赏赐,这些士兵在战场上争先恐后,生怕落后了得不到功勋,都争着当先锋立功封侯。秦军被称作虎狼之师,就是这个原因!

三、抢掠财富

前排部队最先受攻击没错,但是他们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最先抢到更多的战利品,战争对于战败国是残酷的,他们的一切都将被战胜国抢劫,包括金银珠宝、粮食马匹、美人佳丽等等,站在前排的士兵只要能击垮敌人,摆在他们面前的必将是数不尽的财富和美女,所以你懂的,自然是争先恐后的冲上去抢夺了。

四、伤亡率低

伤亡率低?没错,你没听错,自从战国以来,战争就不再是两军在开阔地摆开阵势决战了,而是巧妙运用地形、谋略、武器打谋略战,弓箭作为一种远程武器得到广泛运用,弓箭射来时,前排部队往往是弓箭的盲区,因为射箭为了让箭羽不落空,一般瞄准的是中间敌军,弓箭成接近45度角从天而降,前排正好是盲区,同时前排部队的铠甲装备也是最精良的,所以前排部队反而伤亡率低。

五、思想激励

大家都应该听说过日本妇女以死激励丈夫出征的事吧,这就是爱国建功思想的激励作用。古代的君王早早就认识到了思想激励的作用,常常以报国建功的思想激励战士奋勇向前,将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奉为将士最高殊荣,对于这点,很多文化水平高的人都将它封为一生的信念,班超投笔从戎,马援马革裹尸,岳父精忠报国等等都是最好的体现。

4

古代打仗,是以消灭对方兵力为胜。

第一排的一般被称作敢死队,选锋等精锐备用。平时好吃好喝好军饷养着,一开始就说明白了,这些人打仗是要厮杀在前,冲锋最先的。

其次,古代有军法队。列阵不敢上前,开战怯懦后退。军阵之上,执法队可以当场杀人,不敢不从。 像中国古代有闻鼓不进者斩等军令,后面还有督战队

古代还有连坐之法。上了战场敢当逃兵,军中文书一到县里郡里府里,家属、邻居就要连坐了。

还有信仰,士气和荣誉等很多方面促使你向前冲,打败所有的敌人,至死方休。

5

古代战争死亡率与现代战争伤亡率相比是最低的,除了小规模的遭遇战可能会被全歼,规模大些的战争是没有多大伤亡的,战后杀降另当别论。

至于说到第一排的人为什么不会逃跑,嘿嘿……有什么必要逃跑呢?第一排人除了正面冲撞那一下外就没他们什么事了,冲撞过后,第二排队的兵士必须马上要顶上去,第一排对的兵士后退,辅助第一排对兵士杀敌,因为第一排是长枪手,第二排是短刃兵,长枪过后就是短兵手短兵相接,长枪在后,一刻钟后,换第三排长枪替换第二排长枪手,第四排短兵手上前替换第二排短兵手。

如果伤亡过大,就换第二梯队替换,如此循环,直到一方士气崩溃败退,不然就会从早上打到中午换班吃饭休息,再不行,就打到下午明金大家一起收工回去吃饭休息,改天再来过。

而且要说明的是,古代战争的护甲是很好的,安成本计算不比现代美军最精良的装备低。尤其是排在第一排的,必须是重甲兵,能经得起冲击。你砍我,我砍你,砍到刀具成刀锯也未必砍死对方,除非遇到二愣子一刀劈死。

古代战争的军阵也是要讲求层次感的。大致是,弓箭手在前,百米内杀伤敌人,是直射,抛物线投射没有什么杀伤了,纯属浪费箭矢。两阵对垒,专业弓箭兵是最没用的兵种,所以,专业弓箭兵配置最少,几乎没有护甲。重装步兵(很贵的,只前排精锐兵才能是重装)在后,甲(轻铠甲或牛皮甲)兵紧随,骑兵随机调度,这是步骑军标准排列。

开始攻击,弓箭兵上破甲箭(很贵的)直射(这里插个话题,有人问,打完一场仗箭矢会不会回收?答案是:不会。射出去的箭头撞到铠甲就会弯曲,箭杆尾羽也会损坏,掉地上的箭也会被踩坏,没有回收价值,修一支箭比造一支箭的费用要高出很多),如果敌阵有松动,弓箭手回去休息,重装兵就向前冲,冲开敌阵,冲不开就耗时间,累了换下一排上去耗时间,如此如此循环下去。不会如电影电视剧,一对阵就冲入敌阵内部互砍死一大片,不用一个小时就解决战斗,电影都是骗人的。

《孙子兵法》有:以正和,以奇胜。在很多历史战争里也可以看到记载,正面作战往往都是在互相消耗时间和粮食,不论是围城还是野外对阵,往往是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十几年,把对方的粮食耗没了,耗光了对方的军心士气,再一战得胜,正面往往只能打消耗战,一战也是如此。

6
1,古代打仗之前各部队的头头都是要抽签的,抽到死签的,那么他的队伍就要去打头阵,打头阵不分第几排基本都是要死的,除非战力特强的撑到后续的冲锋,别的部队的到来。这样的话你又要说了,抽到死签知道自己要死,要么将领抗命,要么士兵逃跑。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背后的友军会首先把他们解决掉,为什么第一排不逃跑,叛军是必死无疑的。
2,第一排记功多,装备好,伙食好。秦朝、汉朝是公民当兵,奴隶负责生产劳动,站第一排也是一种荣誉吧。到了唐、宋朝军队更是完善了一整套的记功奖惩机制。总之,我觉得谁也不傻,打仗站第一排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事,如果不死那就发财了。古人打战第一排应该死亡率非常高、非常高,高到最后只能驱使平民去送死,总之一句话:先登者,夺旗者,赏千金,封万户。

3,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现代人觉得生命无价,有人给你一笔钱,买你的命,你会觉得你特么逗我?可是古代,人命真的很不值钱,要一个人去死其实不需要多少物质交换。兵马俑里有一组“陷阵之士”,位于队列最前端,身着布衣,全身一个甲片都没有。按照秦二十级爵制度,小兵斩首一级可获一爵,而“陷阵之士”,无论战果,都可以晋一级爵——当然,他们通常无法活下来,这个奖励会“转勋”,给他们的子弟。《投名状》里山字营冲锋之前,庞青云招募愿意打头阵的士兵,不停的加码,于是陆陆续续有人举手。
7

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有疑惑,古代部队冲锋陷阵,第一排的士兵肯定是最容易死的,因为前排兵的目标最明显,因此这一类兵也被成为“炮灰”。但明知道冲在最前面最容易死,为何还有人原因当前排兵“送人头”呢?

这里先讲讲,哪些人愿意充当前排兵。

部队打战时,上面都会跟部队交代战争的目的,如果是在抗战时期,战士们肩负国家安危,就算让他们充当前排兵,也会义无反顾的上。因为在抗战时期,战士们没有自己生死考虑,唯一考虑的如何多杀鬼子,所以他们毫不在乎自己的生命。

而古代的士兵,更多想的是如何获得军功,出人头地、封妻荫子,这种打战的制度更像是朝廷发工资来找人打战。作为底层百姓,想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就是多斩杀敌人,作为前排兵的在部队里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他们是第一批冲向敌人的,所以比后面的士兵更容易获得军功。

作为排头兵都是一批训练有素之人,将领带兵打战更喜欢把自己的亲兵放在前面充当前排兵,原因有两点:

  1. 将领亲兵都是武艺高强、训练有素之人,这些人的战斗力强悍,勇猛无畏,所以在作战时可以带动后面士兵的士气。

  2. 前排兵在战场是作为肉盾的存在,他们的装备要比后面士兵的装备更好,这样才能抵挡住对面士兵的冲锋。头盔、护甲、盾牌等全副武装起来,相对比后面装备薄弱的士兵,他们可以硬抗几次伤害。

因此,有了这些肉盾的保护,后面的士兵才会有时间、有空间输出,这就跟我们玩游戏一样,肉盾的存在就是为了制造射手的输出环境。

优厚的条件和待遇

古代士兵打战是论功行赏的,战争的一套流程无非是斩敌、登城、杀将、夺旗等,特别是夺旗是关乎到敌我两方士气的重要因素。想要登城、斩将、夺旗,只有冲在最前面才有机会,有时候在主将默认的情况下,战士们还会烧杀抢掠百姓,口袋里藏点东西,而作为后排兵,等他们进城时,东西都被前排的兵抢的差不多了,所以说想要出人头地,就得有脑袋别在裤腰上的准备。

在古代有一种叫世袭制,朝廷为了让士兵们打战时更加卖命,颁布条例:如果士兵在战场上不幸牺牲,那么国家除了补偿你以外,还会对你的家人抚恤,这样就让士兵后顾无忧。毕竟打战拿钱、出人头地、封妻荫子,还不都是为了家人,因此这样的政策出来,士兵作战更勇猛,比如当时的魏武卒,就是世袭制,其战斗力堪比洪水猛兽。

除了优厚待遇、出人头地等因素外,如果士兵还是怕死,那么军队还有一种办法。

这个办法也是比较无奈的办法了,那就是一堆士兵听天由命,由将领点兵,点到谁去谁就得去,如果不去就是违反军队条令,这是要被杀头的。

与其在自家阵营被窝囊的杀头,还不如去拼一拼,或许还有机会斩帅夺旗,再不济去抢点富豪乡绅的钱财,也不枉自己当了一回九死一生的前排兵。

现在再说说,古代战争时前排兵的死亡率真的高吗?

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总会看到对面部队的远程打击,比如箭雨齐射,或登城时被石头、金汁烫的哀嚎苦叫。古代战争虽然有这样的场面,但事实上并非真的这么夸张,电视剧是为了夸大战争场景,带给观众视觉上的震撼。

事实上,就像刚才上面讲的,前排兵的装备时全副武装的,当地方箭雨齐射时,前面的士兵会紧紧贴在一起,然后用盾牌抵挡飞来的弓箭。等到远程消耗差不多了,双方进入白刃战时,后排的弓箭兵也不会射箭,怕误伤友军。

而登城时被浇金汁的确实有,但古人也是人,都不是傻子。对方如果浇金汁,前排兵还是用盾牌挡住,并且身上还会裹着厚厚一层衣物,而自家的弓箭兵也在随时往对面城楼射火箭、投石车投石等。

还有一点就是,前排兵不是机器,部队作战讲究配合,一旦排头兵战到力竭时,后方的队友会立刻上前顶替,再有另外的队友护送离开。如果真的一场战下来不替换的话,就算“六神装”的典韦也受不了。

综上所述,古代战争的前排兵死亡率其实并不高,相反的他们还更容易获得军功,因为只有精英部队才会能作为前排兵冲锋陷阵。前排兵的装备、素养、战斗力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走势,只要将领不是傻子,都不会把乌合之众作为前排兵,影响战局。

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把囚犯、百姓等放在前头冲锋陷阵,这样的战术是极为无耻的,而当时“鬼子”就经常这样做。

8

实际上大家都被影视剧欺骗了,影视剧中为了增强观众的视觉冲击力。攻城战中头排的士兵被乱箭射死,石头砸死,野战中头排士兵被对方士兵乱刀砍死,或者被对方骑兵撞死。而事实上头排士兵死亡率并没有影视剧中那么夸张。



真正的战争并不是影视剧中的打群架

古代士兵战场作战之时,并不是将领一声令下,大家一起往上冲,实际上是古代作战非常讲究阵型和列队。

当双方部队相遇之时,如果实力相差无几,双方并不会迅速展开攻击,而是选择列阵,以精锐士兵排头,然后双方互相冲击对方阵型。



如果双方陷入僵局之中,实际上死亡率并不高,因为士兵的体力有限,所以双方都会选择轮换士兵上战场作战。士兵真正的危险是来自于战败的逃跑过程,这时就会变成单方面的屠杀了,无论是前排还是后排都难逃厄运。

垓下之战时,韩信以60万大军围困项羽以10万军队,但是因为项羽布阵得当,韩信一时无法战胜项羽。这期间,双方的阵亡率非常低,直到四面楚歌之后,项羽军心溃散,四散逃跑。这时才是损失惨重的时候。



头排士兵待遇非常高

首先、古代作战中,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势力的部队,作为第一梯队的士兵,都是经过挑选的精兵。他们拥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将领也会对他们非常照顾,所有的优良装备都会优先配给,保障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存活率。往往一次战斗打下来,他们基本上没有损失,反而是后续部队死亡率更高。



其次、他们更有机会立下大功,获得晋升的机会。刘邦手下大将樊哙就是靠着攻城战中的多次首登立下了大功,成为了刘邦倚重的大将。唐初名将薛仁贵投军之初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是其作为第一梯队的战士经常出生入死,这也为后来晋升积累了大量军功。



当然如果碰到坚固的城池,急于攻下,无法智取。只能选择强攻,这时会选择督战队在后督战,但凡后退的人都会被督战队处死,登上城头的士兵相对应的会获得极为丰厚的赏赐。不过这属于极端情况,发生的概率很低。

9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我来回答,欢迎关注!

在古代打仗的时候,有一个兵种基本都是由精锐的老兵组成,但作战死亡率非常的高。这个兵种被誉为古代的侦察兵,也就是古代大军先锋部队的先锋:斥候。他们人数不是不多,却经常深入敌军境内,为大军的行动提供情报。由于深入敌方内部,往往会遭遇敌方的巡逻部队,甚至主力部队。一旦遭遇,这些斥候也很难活的下来。然而古代许多士兵争先恐后的想当斥候,一方面待遇和奖赏优厚,另一方面可以立下功劳。

古代打仗,无非就是遭遇战,攻城战,伏击战等形式的作战。这里不过多的提伏击战,只讲前面两种。在遭遇战中,古代军队往往都是以军阵抗衡军阵,而不是乱打乱冲。军阵讲究的就是纪律性,军阵与军阵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行动,全在于平常的训练和配合。两军交战,站立于军阵前几排的都是经过阵仗的老兵,不会表现的过于慌乱和惊慌。军阵中间为新兵和老兵的相互搭配,多以新兵为主。军阵最后一道线则是精锐老兵压阵。

处于最前线的老兵心里都是非常清楚,一旦前面部队松动,中间就会波动,后面也就会引起骚动。往后逃跑也是死,与对面敌人殊死一战说不定还可以存活下来,那就选择拼死一战,还可以获得战功。当然,这都是经过训练的正规军才具备的素养。所以古代两军交战,一般都喜欢从背后偷袭敌方,就是这个道理。背后都有敌军,前面作战的部队心中也很慌,这样很容易引起大面积的溃败。

在古代的攻城战中,第一批攻城的士兵往往都会损失惨重,甚至很难活的下来。然而还是有士兵愿意作为首批发起冲锋的人。第一个登上城楼,以及第一批攻克城池的部队都是拥有丰厚的物质奖励。我们经常可以从有关古代的影视剧中看到“先登上城楼者,赏金百两”的奖励口号。在古代的时候,黄金百两对于普通人,可是一大笔钱。另外奖赏的不仅仅是某个士兵,还有首先登上城楼士兵所在的队伍。除了奖赏,能够存活下来的首批登上城楼的士兵还可以获得战功,甚至连续官升好几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