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确实,曹操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看出司马懿“有雄豪志”,性格上有“狼顾之相”,但是却并没有杀他。

(曹操)

“有雄豪志”,就是说有大志向,不是一个甘居人下的人。“狼顾之相”是指狼在往前走的时候,总会左右看看,往后看看。意思是说它相当谨慎,做事滴水不漏。一个有远大志向,做事又滴水不漏的人,其实是相当危险的。既然这么危险,曹操为什么没有杀掉司马懿,为他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无遮无碍的天空呢?

第一,曹操虽然看出司马懿是个危险人物,但是还没有想到司马懿会威胁到自己子孙后代的江山。那时候,曹操虽然早已是北方军事集团实际的领导者,但是,实际上他还没有做皇帝。他的一门心思,就是让自己的儿子能够顺利当上皇帝。也就是说,他这时候关注的重点,是那些能够给儿子当皇帝带来威胁的人。是谁会对儿子当皇帝说三道四,甚至是军事威胁。而不是儿子当了皇帝,乃至孙子当了皇帝,谁会从他曹家夺走江山。司马懿虽然有大志,但是那时候他不过是他儿子曹丕的一个幕僚而已,不属于阻碍他儿子登位的人。因此,曹操还不觉得司马懿会有多大的威胁。

(司马懿)

第二,司马懿对他的儿子曹丕看起来很忠心。曹操当时正在考虑是让曹丕夺取皇位,还是让曹植夺取皇位。本来他是最喜欢曹植的,也在极力培养曹植。但是曹植这个人,实在是华而不实,不堪大用。因此,最后他改变了主意,转去培养曹丕。当他着力培养曹丕的时候,他考虑的问题就是,谁会对曹丕当皇帝带来威胁。显然杨修是一个威胁。因为杨修是曹植的人,同时又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要是一直存在,肯定会撺掇曹植对抗曹丕。这样,他的两个儿子就会内乱。所以,他肯定是不会容忍杨修的。而司马懿是一心帮助曹丕的人,他也没有像杨修那样,撺掇曹丕搞内乱,所以,曹操没有理由要杀他。

第三,曹操是个爱才的人,对于人才他一般不会随便杀。在曹操的时代,虽然事实的是“孝廉制度”,但其实门阀非常严格,一般只有士族才能当官,下层知识分子当官的可能性非常小。而曹操极为重视天下有才能的人,提出了一个“唯才是举”的口号,不管门阀,获得了一大批人才。实际上,司马懿最早就是不愿意跟着曹操干,曹操召见他,他却装病不去。而曹操是以丞相的名义下了死命令,他怕死,才不得不去的。所以,曹操没来由召一个人来杀死。当然了,曹操确实也杀了不少知识分子,包括孔融、祢衡等。但他其实也是多次容忍他们,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才杀掉他们。包括他杀杨修,也是有多次容忍的。还需要说明的是,曹操去世后,他“唯才是举”也没被他儿子继承,他儿子曹丕重新搞了一套九品中正制,差不多就是之间门阀制度的翻版。

(曹丕)

第四.曹操实际上已经多次在抑制司马懿,不让他做大。比如215年,司马懿随军讨伐张鲁时,他向曹操建议直接把获得益州的刘备给干掉,避免刘备做大。这其实是个好建议,但曹操没有听他的。后来再打仗时,就没有带上司马懿了。不过曹丕却很重视司马懿,多次在曹操面前为司马懿请功,采用司马懿的计策,屡获大功。曹操也曾对曹丕说过,让他提防司马懿,但是曹丕却总是护着司马懿。这种情况下,曹操想让曹丕做大,也只能由了他。

总之,司马懿最终发展起来,只能说是曹操的后代实在是太弱,才让司马懿抓住机会。如果曹操的后代也和曹操一样强大,司马懿再有心机,他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这实在是怪不得曹操的。

最佳贡献者
2

杨修之死是必然的,他自己亲口说过: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意思是其实我早就该死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立场,杨修心里非常明白。同样的,一样的作为,一样的立场,为什么曹操没有杀司马懿呢?

杨修和司马懿两人卷入世子之争的斗争当中,这本来就是非常凶险的一件事情。历来皇储之争,失败者往往都是被灭门。这一点杨修非常清楚,那么杨修做了什么样的事情才导致曹操动了杀心呢?

应该说,在前期,杨修以及他辅佐的曹植是占尽优势的。曹操是个聪明人,自然喜欢聪明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两人相比,曹植要比曹丕聪明百倍。因此,从曹操内心深处来说,曹植是最佳的世子之选。

(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曹操喜欢节俭,反对衣着华丽。曹植正好也不尚华服。曹操喜欢考验自己的儿子,而曹植每次对答如流,文采斐然。因此,曹操最宠爱曹植,甚至有立曹植为世子的打算。

当然了,曹植也有自己的缺点,那就是举止放浪形骸,饮酒没有节制。这一点曹操也是心知肚明,因此曹操在观察,到底是稳重的曹丕好,还是聪明的曹植好?

于是两人身边的谋士也被列为观察的对象,曹植身边的谋士是杨修、丁仪、丁廙两兄弟,曹丕身边的谋士是司马懿、陈群、朱铄、吴质。曹植的首席谋士是杨修,而曹丕的首席谋士是吴质。那么司马懿呢?其实司马懿也出了大力,但是司马懿隐藏的更深。依照司马懿低调的性格,他是不会重度参与世子之争这件事情的。

(司马懿)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

司马懿并没有在纯粹的世子之争中出谋划策,而是帮助曹丕干了许多真正的实事来树立曹丕务实的形象。司马懿当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曹操,而曹操派司马懿入曹丕府中也是为了让曹丕多向司马懿学习。学习什么呢?学习司马懿处理政务的能力,例如屯田、耕种结合、边疆将领考察,形势分析等等。至于那些与杨修斗争的事情交给了另外一个人,他就是吴质

吴质非曹丕府人员,无故不能接触曹丕。因此,曹丕为了请教吴质,每次都让人把吴质藏到箱子里面,然后偷偷运送进府。这一切被暗中派人盯梢的杨修所发现,于是杨修密告了曹操。曹操很生气,派人来查看此事。

吴质于是心生一计,他让曹丕照旧抬箱子入府,但是自己不藏在里面。等到相府的人前去查看,发现箱中只是衣服而已,并没有藏人。于是曹操对杨修心生怀疑,认为杨修为了陷害曹丕而不择手段。这是两人第一次交锋,杨修失败。

曹操后来考验曹丕和曹植的临时应变能力,让两人带着王令出城,但是又对城门交代,不到规定时刻,不允许任何人出城。

吴质给曹丕的建议是:遇到城门宣读王令,能过则过,不能过要尊令返回。而杨修给曹植的建议是: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意思是王令在身,阻挡者斩之。

曹操是个法度的倡导者,曾经为了实践法度而割掉自己的头发来示众(曹操马惊,踏坏了麦苗)。自然的,曹操也希望自己的世子也能够遵守法度。而城门开启时间是预先约定好的,任何人都要遵守。曹丕遵行法度,返回请示。而曹植在杨修的建议下竟然违反法度闯门而去,甚至还杀了门守。这是曹操所不能容忍的,心存不善是小事,破坏法度是大事。于是曹操心里有了底,随后赐死了杨修。理由是:

脩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故脩遂以交构赐死。

杨修被赐死的理由是交构罪,交构的意思是离间。曹操的意思很明显,杨修恶意制造曹丕和曹植之间的矛盾,离间他们之间的兄弟感情。甚至离间曹操和两个儿子之间的自然感情,掺杂曹家家务事情太多,不得不处死。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此时经过漫长的观察,心中开始倾向于曹丕。在曹操向贾诩询问世子人选时,贾诩举了袁绍两个儿子袁熙、袁尚的例子,曹操随之定下了立曹丕为世子的打算。

而曹植嗜酒如命,行为放浪形骸。在曹操眼中,如果杨修真的对曹植好,就应该规劝曹植收敛自己的行为,戒酒戒行,多做实事。但是结果却是杨修用力用错了方向,杨修一味的去猜测曹操的想法,帮助曹植讨好曹操,而治理天下,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猜度别人的小心思,而是实实在在的理政能力,这一些杨修都没有教会曹植。

相反的,在杨修的帮助下,曹植越来越狂妄自大,以至于最后醉酒驾车夜闯司马门。曹操彻底怒了,终于对曹植彻底失望,也对杨修心生嫃怒。

既然曹操选择了曹丕,那么必定要放弃曹植。而曹植身边的谋士在一日,对曹丕都是个威胁。曹操不忍心杀掉曹植,那么就要拔掉曹植身上的刺。而曹植身上最大、最锋利的刺就是杨修。于是顺理成章的,杨修就要被处死。

反观曹丕,曹丕赢了。赢了的结果就是自己当上世子,身边的谋士也随之平步登云。那么曹操为什么不讨厌曹丕身边的谋士呢?

以吴质和司马懿为例,两人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让曹丕保持朴实无华的状态。司马懿教会曹丕别犯错,论资历世子之位就是你的。吴质在曹操率兵出征时赶紧劝曹丕大哭,曹丕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写一句文采斐然的诗句,只是大哭一场就感动的曹操泪流满面。

反观曹植,在杨修的建议下写了一篇辞藻华丽的马屁文章,和曹丕的大哭相比,显得是那么做作。因此,相比而言,曹植在杨修的辅佐下表现过于积极,让人心生讨厌。而曹丕则显得要稳重和平和许多。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杨修之死是必然,首先参与世子之争本就是个风险很大的事情,输者往往性命难保。其次杨修用力用错了方向,他没有帮曹植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相反的过于去揣摩曹操的心意,投机取巧,表现的过于明显。甚至于教善良的曹植去斩杀门守,这一切都是曹操所忌讳的,于是曹操以交构罪赐死了杨修。反观司马懿和吴质,他们两个都教会曹丕要低调,只要曹丕不犯错,论资历,世子之位迟早是自己的。最后,这个目标果然实现。而结局是残酷的,杨修被处死!杨修值得同情吗?我觉得不值得。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的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3



曹操为何杀杨修不杀司马懿

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之子,出身于世代簪缨之家,敏而好学,学富五车,建安年间被举孝廉,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在初任主簿时深得曹操信任,《三国志》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年少就胸怀韬略,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后,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主簿等职。后来曹操逐渐发司马懿有雄心壮志,心里十分忌讳,然而曹操在死之前并没有杀掉司马懿,而是以泄露军事机密的罪名将杨修处死,司马懿、杨修都是栋梁之才,曹操为何会杀杨修而留用司马懿?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种说法:曹操杀杨修是出于政治立场考虑。杨修是的父亲扬彪,是个正统的儒学家,杨修所代表的政治立场是与曹操对立的,曹操是个不拘小节的革命派,杨彪为尚书令的时候就反对曹操的观点,尤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更让二人的矛盾不可调和。而杨彪所在的阵营更是对荀彧、陈群、司马懿等嗤之以鼻,甚至与曹魏政权作对,在曹操眼里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杨修也在这个阵营里。曹操早有篡汉之心,有这一帮文学儒士,因循守旧,必然是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因此曹操出于自己的政治立场,要杀掉杨修。



第二种说法:杨修作为曹植的追随者,必然会威胁到太子曹丕和曹魏的江山稳定。曹植和曹丕争世子之位的时候,杨修作为曹植的“智囊”,经常为其出谋划策,但曹丕在司马懿的帮助下最终生出,这也让杨修的位置很尴尬,曹植败落,曹操为了防止兄弟日后相互厮杀,必须把杨修杀掉以断了曹植的邪念,所以曹操杀杨修。



第三种说法:杨修多次为曹植出馊主意,误人子弟,若不杀杨修,曹植必受其害。杨修虽然聪明,但大多都是小聪明,他之所以辅佐曹植也是因为曹操偏爱曹植,杨修猜测曹操会立曹丕为太子。而杨修每次锦囊妙计也都是些小聪明,并没有战略眼光。比如说曹操令曹丕、曹植外出办事,事先走密令门卫不得放行,杨修便让曹植杀掉门卫,曹植得以顺利出城,司马懿则令曹丕放弃出城,曹植表面上赢得竞争,却让曹操认为曹丕仁厚、曹植残忍的形象,实际上是输了。



再比如杨修喜欢揣测曹操的心思,经常帮曹植预先设想问题,并写好答案,曹操询问时,曹植便把答案直接送上去,然而却引起了曹操的怀疑,派人调查,结果真相大白,曹操对杨修厌恶至极。有这样误人子弟的杨修留在曹植身边,曹操自然不会放心,必然杀之以除后患。



第四种说法:杨修善于揣度曹操心思,并且公著于众,曹操怀恨在心。曹操去视察新建的想国府,看后便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杨修就命人拆掉重建,并且告诉大家:门中活,就是阔字,丞相是嫌门太窄了。再者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吃了一口便在盒子上写了一个“合”字,众人不解,唯有杨修将酥糖分发给众人,并且说:丞相的意思是一人一口酥。



终于在公元219年,曹操亲率大军在汉中与刘备决战,不料刘备据险死守不战,曹操进退两难,部下向曹操请示军中口令,曹操便说:“鸡肋”。杨修听了,便收拾行装,并且让众人也收拾行装,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是打算撤军了,赶快收拾行装,以免走时匆忙。曹操听后勃然大怒,以扰乱军心将杨修处死。



由此看来,曹操早就有杀杨修的心思,只不过这件事情成为了导火线,但曹操作为三军统帅,最高领导,最记恨的就是别人猜透他的心思,作为领导猜忌心、防范心都是很强的,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天威莫测”,让别人如履薄冰,自己却得心应手。可怜杨修之死都不明白被杀的原因。



第五种说法:司马懿做人谨慎,做事恪尽职守因此免于一死。曹操也知道司马懿心怀大志,不是池中之物,也要有杀心,但最终没有杀司马懿。一者是司马懿做人十分低调,善于隐忍,从不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也基本上不犯错,这也让曹操找不到杀他的借口。



二者司马懿是曹丕的支持者,曹丕被立为太子,必然就誓死保护司马懿,曹操也考虑到司马懿在曹魏后期发展的作用,没忍心杀害?三者司马懿年事已高,来日不多,在曹操看来,只要曹丕对司马懿管理得当,应该对曹魏政权和曹丕构不成太大威胁,所以曹操才没有杀司马懿。

杨修与司马懿同样是天资聪慧,却因性格原因有着不同的命运,你是如何看待杨修被杀?

欢迎关注三国逐鹿,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4

杨修威胁曹氏集团的核心利益,这已经是事实,曹操必杀无疑;

司马懿对曹氏集团的威胁,仅仅是曹操的猜疑,尚未形成事实,曹操不能以此就杀他。

二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正因为曹操是一代枭雄,杰出的政治家,才不可能仅凭猜疑就随便杀人。否则,所有的人都会被曹操杀掉,还能留下谁去为曹氏集团打工呢?

放眼天下,哪一个人不值得怀疑呢?有几个人是值得绝对信任的呢?

没本事的人一般不会有野心,但要他又有啥用呢?

有本事的人,都会有想法。如果怕他有想法而不用,还能用谁呢?

如果能让天天想着杀你的人,还为你出力干活那才是真正的高手。

01

杨修之死

汉中之战后,因“鸡肋事件”,曹操以泄露机密为由把杨修杀掉。就这一事件而言,杨修也该杀,就是因为聪明过大了。

但真正杀杨修,还是另有原因,那就是杨修站错了队,而且还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

汉中撤军半年后,曹操病逝。这时候,曹操考虑最多的就是权力的顺利交接。

曹操顾虑最大的就是在他去世后,曹丕、曹植及其各自支持他们的官员们之间的争斗。

袁绍死后,袁谭、袁尚兄弟不和,给了曹操可乘之机;刘表死后,刘琦、刘琮兄弟不和,也让曹操坐收渔利。曹操最担心自己死后,曹丕、曹植兄弟出现这个情况。

在确定继承人的问题上,曹操征询贾诩的意见。贾诩一言不发,曹操再三追问,贾诩才说:“我在考虑袁绍、刘表的事情。”

贾诩这一态度,不仅取得了曹操的信任,也为自己在曹丕继位后的地位打下了基础,可见贾诩多么聪明。

反观杨修就愚蠢多了,他由于在曹操身边做事,窥测到曹操有把继承人的位子传给曹植时,就毫无保留的站在了曹植一边。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作为曹植的师傅,居然师徒合伙作弊。杨修把曹操可能询问的军国大事,提前做好答案,让曹植熟记。等到曹操询问时,曹植对答如流。曹操当时非常高兴,等到得知真相后,对曹植非常厌恶。自然杀杨修的心也就有了。

但杨修却不自知,还一直在嘚瑟。曹操就借“鸡肋事件”把他除掉了。

杨修已经明显的站在了曹植一边,这已经是事实。曹丕继位后,杨修对曹氏集团来说,是绝对的威胁。没有杨修,或许曹植还会低调些;有杨修在,曹植恐怕就不会安分。

所以,曹操非杀杨修不可。事实也证明,曹操是绝对高明的。杀了杨修,保全了曹植的性命。否则,曹丕会把杨修、曹植一起杀掉。

02

司马懿之疑

曹操在世时已经察知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鹰视狼顾”之相,心中忌恨。对曹丕说:“司马懿不甘居人臣下,必定会干预你们的家事。”

但是,司马懿谨小慎微,事必躬亲,没有把柄被曹操抓住,慢慢曹操也就放宽心了。

司马懿比曹丕大了近十岁,一般就年龄而言,曹操、曹丕父子还是能够制衡司马懿的。事实上,司马懿在曹操、曹丕时期都是很不错的官属,即便在曹叡时期,司马懿在抵抗诸葛亮北伐及孙权进攻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为曹氏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由于曹丕、曹叡都是英年早逝,加之曹叡在选择托孤大臣时优柔寡断,错误的任命曹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

最主要的还是曹爽刚愎自用,专权跋扈,而且能力不够,魄力不足,对司马懿打压太重,导致司马懿的强势反弹。

人们有一个习惯性的思维,不管你曹操多么有能力,有多么大的贡献,你儿子取代汉室为帝,你曹操就是奸臣汉贼;不管你司马懿多么厉害,你儿子取代了曹魏政权为帝,你司马懿就是奸贼。

有德者得天下最好,但几千年的历史又有几人?

有能者有天下,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司马氏的错误,不在于取代已经失去生命力的曹魏,而在于其后世子孙没有像司马懿父子那样的雄才大略,维护好国家的统一,让社会稳定发展,导致了更加混乱分裂的局势,让中国进入了二百多年的黑暗时代。

如果晋朝结束了汉末三国的分裂,成就了汉唐的伟业,还会有人如此看待司马懿吗?

这不是司马懿想看到的结果,一代人承担一代人的责任,下代人的责任主要应该由下一代人承担。

教育的问题除外,一定要司马懿承担责任的话,就是没有把子孙后代教育好。

这是另一个问题了,不管这个问题多么严重,曹操不能因为司马懿没有教育好子孙后代,让三国混乱的局势进一步恶化,并以此把司马懿杀掉吧。

总之,杨修是直接威胁到曹魏集团的存在了,曹操不会留下这个隐患;司马懿只是潜在的威胁,像司马懿这样的人,在曹魏集团里不知道还有多少,只是由于销声匿迹,史书才没有记载,曹操不可能把这些人都杀掉吧。

如果司马懿没有发动高平陵事变,曹爽篡夺了曹芳的帝位,尽管还是曹魏政权,对曹操来说,还可以勉强接受,对天下来说,岂不也是弑君篡位的奸贼哪?

5

应答,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古人云,竹秀林风必摧之,堆土于岸浪必冲之,楊修确实有才而处处展露出来,正好被曹操找到借口以泄露军事机密,动摇军心为由杀之,而司马懿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不笨,也不显山露水说穿了还是智慧,杨修技差一筹,曹操谋士能人众多,容不得他人随便揣摸他的意图,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

6

曹操是公元220年去世的,在他死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19年杀了杨修,曹操的举动让人很诧异。曹操生前曾告诫儿子曹丕:“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不是甘为臣下之人,将来必会干预我们家族之事。”讲真曹操眼光还是比较毒的,司马懿晚年确实掌控了曹氏江山。当然这都是后话。既然曹操看出了司马懿的阴险狡猾的一面,为何临时前没杀司马懿反而杀了杨修呢?

首先说下没杀司马懿的原因:

曹操没杀司马懿的原因就是曹操爱才,司马懿虽然阴险狡诈,但他再有能耐也跳不出曹操的手心,曹操基本吃定了司马懿,曹操活着压制的司马懿抬不起头了,他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司马懿

另一方面司马懿结交太子曹丕,曹操发现曹丕很重用司马懿,是太子集团的主要谋士,曹操即便看在曹丕面上也不会杀司马懿。

更重要的是,司马懿在关键时刻为曹操出了一个锦囊妙计,为曹操解除了后顾之忧。

这件事是这样的: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杀杨修的前一年,曹操死前一年)。是关羽威风八面的一年。

关羽在这一年夏天兵围曹仁据守的樊城,曹仁急忙向曹操求援,曹操派大将于禁和庞德前去解围,谁知道二人被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被斩,樊城此时岌岌可危。

假如樊城被关羽攻陷,当时汉献帝所在的许县就会落入关羽之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砝码就会失掉。曹操迫于关羽的兵锋,打算迁都黄河以北。



▲关羽

此时司马懿冷静分析了战局,他对曹操说,“战争难免有胜败,一时得失不会影响全国局面,迁都只会造成人心不稳,是向敌人示弱的表现。当务之急是派人联系东吴的孙权。关羽做大做强不是孙权乐见的事情,只要让孙权偷袭关羽的荆州,关羽就会不战自退,樊城可解,许都就会转危为安。

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接下来是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关羽的大本营被孙权占领,随后关羽走麦城被杀。

从这方面看,关羽是被司马懿用计害死的。想想看曹操怎么能在死前杀司马懿呢?他要把这个人才留下来对付诸葛亮。

曹操必杀杨修的原因。

在我们印象中,司马懿要比杨修年龄大,其实不是,杨修比司马懿大四岁(司马懿出生于179年,杨修出生于175年)。


▲杨修

杨修的文化修养高于司马懿,他的出身也比司马懿高贵,杨修是弘农杨氏显赫世族出身,并且和当时另一望族淮南袁氏有亲戚关系,杨修是袁术的外甥,也就是说,他的母亲是袁术的姐姐。他的父亲是太尉杨彪。

杨修被杀原因有多方面,历史上对他之死传闻很多。比如他的“一盒酥”的故事,据说曹操给了大家一盒酥糖,大家看到没敢动,杨修见到后直接打开盒子,把酥糖分给了大家。曹操让他解释为什么这样做,杨修说:“丞相送“一盒酥”分明告诉大家“一人一口(盒)酥糖”我照丞相吩咐去做的”曹操听了哈哈大笑:“小子挺有才啊!”。

还有一个故事是“阔门”事件,有一次丞相府修建了一个门,等验收时,曹操视察了一遍,没说什么,直接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然后就走了。杨修看到后,让施工队拆掉重新往小的修建。


▲曹操和司马懿

过了几天曹操再次视察,满意的笑了。问谁的主意,大家说是杨修。曹操仍然让杨修解释:“丞相在门上写活字,这分明是一个“阔”字,丞相分明是嫌弃门太大了。所以只好缩小。

曹操笑笑”好小子,你挺有才啊!”其实曹操很吃醋,杨修事事猜透了自己,简直是自己腹中的蛔虫。

第三件事是“鸡肋”事件,杨修是曹操随军主薄(管理文书)。有一次作战,曹操久攻不下城池,实际是被牵制住了,打不是,撤也不是。由于发愁,曹操吃鸡喝酒解闷。此时夏侯渊问晚上口令是什么,曹操触景生情,随口说“鸡肋”。于是夏侯渊就传达了下去。

等到曹操要下达撤兵命令时,发现杨修所在的队伍早就整装好了,这让曹操大吃一惊,一问,说是杨修好几天前就告诉手下要撤兵了。曹操依然让杨修解释为什么?


▲杨修(龙吟虎啸剧照)

杨修说:“丞相口令鸡肋说明了问题,“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不正是丞相心中所想吗?曹操大怒,以杨修破坏军纪蛊惑人心把他杀了。有人说曹操嫉贤妒能杀了杨修。

以上都是演义和小说之言,无非是抹黑曹操,说曹操嫉贤妒能小肚鸡肠。其实曹操杀杨修不是对他嫉贤妒能,曹操是很大度的人,礼贤下士,广招天下豪杰奇人异士,讲真比杨修有才的人比比皆是。曹操不至于格局那么低下。

曹操杀杨修而没杀司马懿是因为政治原因。

首先杨修的老爸太尉杨彪遗祸子孙,杨修的父亲杨彪是忠于汉室的大臣,他看不惯曹操凌驾于汉献帝刘协之上,换言之和曹操的政治观点不同,他这个太尉是汉朝的太尉,不是他曹丞相的太尉。杨修仰仗他父亲的势力,屡屡和曹操唱对台戏。曹操规劝他多次,告诫他不要这样。杨修执迷不悟。

【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引自《三国志》


▲袁术

另一原因就是此时杨修的舅舅袁术割据淮南,平定了江东。打算称帝,曹操害怕杨修勾结舅舅起事,所以要杀杨修,以上是杀杨修原因之一。

曹操杀杨修原因之二:

杨修很聪明,但只是小聪明。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争太子之位时,由于杨修和曹植都是诗词歌赋俱佳的“文人骚客”,所以杨修就成了曹植争“储”的得力助手。而司马懿则成了曹丕争储的主要谋士。

两个集团构成人员是:曹丕方都是一些搞政治的老手,而曹植方则是一些文人墨客。这就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道理。



▲曹操

杨修文采不错,但是搞政治是短板。比如曹操考验曹丕、曹植时,曹丕吟诗作赋比不过弟弟曹植,于是问计于司马懿,司马懿说,既然比不过曹植,等你父亲出征让你作诗送行时,你只管流泪,不用赋诗一首。而杨修却让曹植发挥他的天赋。结果可想而知,曹植文采飞扬,而曹丕采纳司马懿的计谋,站在道旁一个劲的流泪,表现出了和父亲难舍难分的样子,表现了对父亲眷恋的样子。曹操一想,曹丕是孝子,于是决定把曹丕立为太子。曹丕“以不变应万变”战胜了曹植。

令曹操下决心杀杨修的事还是私闯“司马门”事件。话说当时曹植在外面,他为了尽快见到曹操,居然喝醉酒私闯司马门。原来司马门的驰道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资格在上面通过,而此时曹植只不过是世子,没有权利和资格驾车通过。

当时杨修也喝多了,他没有制止曹植这样做,发生这事后,后果很严重,曹植被曹操打入“冷宫”,失去了竞争太子的资格。杨修直接被拘捕。曹操害怕曹植集团死灰复燃,干脆临死前杀掉了杨修。



【人有白修与临淄侯曹植饮醉共载从司马门出,谤讪鄢陵侯彰。太祖闻之,大怒,故遂收杀之。】

综上所述,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站错队是一方面,锋芒毕露是一方面,身世显赫也是一方面。各方面原因促成了杨修之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7

曹操又不是昏君,怎么能随便杀人呢?杀人,一定是有杀人的理由。司马懿与杨修都是才高八斗之人,但两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司马懿是有大智慧,而杨修只是有小聪明。杨修之死,乃是死于自己的小聪明。

杨修告密曹丕,给曹操留下恶劣的印象

在曹丕与曹植的太子之争中,杨修是站在曹植一边,积极出谋划策。由于杨修出身名门望族,又经纶满腹,在当时文人中相当有名,曹操也十分器重他。由于可以经常见到曹操,杨修在曹操面前大赞曹植的人品学问才干,怂恿立曹植为太子。同时,他又派暗卧底潜伏在曹丕身边,企图抓住曹丕的小辫子。

机会还真来了。有一次,曹丕密召好友吴质返回洛阳。在当时,王子与外地官员私自联络,是很重的罪行。曹丕把吴质藏在大竹筐里,用马车秘密送到家中。由于有卧底,修发现这件事,自以为逮住曹丕的小辫子,马上告到曹操那儿去,说曹丕暗中勾结外地官员,图谋不轨。

曹丕得悉此事后,大惊失色,便设下一计,引杨修上钩。次日,又有一辆马车停在曹丕府门口,仆从们扛下一只大竹筐,送入府内。杨修以为竹筐内装的人是吴质,又飞快禀报给了曹操。曹操觉得事情有点严重了,便派人前去搜查。令杨修没想到的是,曹丕早料到他有此一举,竹筐里装的是绢布,根本没有人!

杨修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曹操大怒,怀疑杨修故意诬告自己的儿子,挑拔是非。从此,曹操再也不信任杨修,并为后来杀死杨修埋下伏笔。

杨修与曹植走得太近,遭致杀身之祸

杨修阴沟里翻船,被曹丕将计就计,倒打一耙,从此曹操对他有了戒备心。

太子争位战最终以曹丕的胜利而告终,杨修知道自己的处境相当糟糕,有意与曹植保持距离。只是杨修不主动找曹植,偏偏曹植主动找上门,找他喝酒,谈诗论文,杨修不能也不敢拒绝,这层关系让他最终送了小命。

曹植不是搞政治的人,过于文艺,因此多次违背曹操的禁令,渐渐被老爹疏远。有一回,曹操发布了一条力行节约的制命,曹植的妻子违反禁令,穿了华丽的绸缎衣服。因为这么件小事,曹操把儿媳妇赐死。杀儿媳,背后真正的目的是警告曹植。

当时曹操对曹植颇为失望,有时便发道手令训训儿子,依照惯例,曹植得写一封答复信。杨修有小聪明,颇能揣测曹操的想法,从其语言中揣测意图,事先草拟了十几条答辞,交给曹植。曹操的训令刚到,曹植便根据杨修草拟的答辞回复。曹操觉得很奇怪,怎么每次曹植都答得这么快,便悄悄地调查,最后真相大白:正是杨修泄露了他的意图。

君主最忌讳的事情,便是身边的人不可靠。泄露人君之秘密,乃是不忠之表现,既然不忠,留之何用!曹操杀意顿起。杨修被判处死刑,罪名是泄漏人主之机密。其实泄密罪也只是借口。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是曹操担心他兴风作浪,担心他怂恿曹植谋反。

与杨修相比,司马懿韬光养晦,深藏不露

杨修的性格张扬,喜欢耍小聪明,最后就死在小聪明上。与杨修相比,司马懿要深沉得多。

曹操曾经跟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为什么曹操会有这样的判断呢?因为司马懿从年轻时起,就对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的做法颇为不满。据史书载,当时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他的深受时代儒家名节思潮的影响,“常慨然有忧天下之心”。

在司马懿22岁时,曹操打算召他入司空府任职。岂料司马懿竟然不愿意去,还谎称自己得了风痹症,就是中风了,起不来了。才二十岁出头就中风,曹操哪里肯信,派人半夜时悄悄前去刺探。司马懿似乎早就料到曹操会来这么一手,躺着一动不动,真像中风的样子。

从一开始就跟曹操斗智谋,司马懿的胆子也忒大了吧。曹操当然晓得司马懿使诈,偏偏他是个爱才如命之人,你不来,我偏偏要请君入瓮。公元208年,曹操已是帝国丞相,又一次召司马懿。他对派去的使者:“司马懿要是再耍花招,就把他给抓了。”这下司马懿没办法了,只得出来帮曹操做事。

司马懿入曹操幕府,曹操就交给他一个任务:与曹丕相往来。曹家有重视文化的传统,司马懿博览群书,曹操有意让他让儿子多交往。这对后来司马懿的崛起是很重要的。曹丕能够击败曹植成为魏国太子,司马懿想必鞍前马后出力甚多,史书说:“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但是,他并不像杨修那么张扬,而是十分低调。

所以曹操对司马懿的本质,是很了解的,这种人,能忍人之所不能忍,为人之所不敢为。所以他警告曹丕,司马懿这个人心机太深,要小心以后会干政。不过,话是这么说,曹操并没有杀司马懿。两个原因:其一,司马懿小心谨慎,没犯什么过失;第二,司马懿夹起尾巴做人,在得知曹操怀疑他之后,他“勤于吏职,夜以忘寝”,忘我工作。于是“魏武意遂安”,曹操看到司马懿的表现后,于是就心安了。

8

曹操在征伐汉中的时候遭到了刘备的顽强抵抗,面对着这个一生的老对手曹操显得力不从心。就在这个情况下曹操随口说出了“鸡肋”作为口令。曹操手下的谋士杨修立刻猜出来了曹操的意思,回去就收拾行装准备离开(当然杨修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猜透曹操的意思了),曹操因此愤怒万分,最终杀死了杨修。

这时候距离曹操去世只有几个月的时间,杨修虽然屡次猜透曹操的心思,但是并没有直接威胁到曹操的统治。而曹操的另一个谋士司马懿则是有鹰视狼顾之相,并且胸怀大志,那么曹操为什么在去世前杀死了杨修,反而放过了司马懿呢?

作为老板不喜欢用动不动就猜透自己意思的员工,作为君主也不喜欢用能轻易看透自己意图的臣子,曹操对于杨修的讨厌是发自内心的。曹操写了一个“活”字,杨修立刻就把曹操的门拆掉了。曹操写了一个“一合酥”,杨修把曹操的糕点吃掉了。这不光是喜欢猜测领导的心思,还爱拿出来显摆。曹操不光在杨修面前几乎没有隐私了,周围人也都知道杨修聪明这个事。再继续发展说不定曹操的手下做事情之前都要去问一问杨修,这件事是否符合曹操心意。所以杀死杨修是曹操早就想做的事情了,只是在晚年的时候,曹操才忍无可忍爆发的。

我们再反观司马懿,从始至终在曹操面前都表现出一副听话的模样,从来不违背曹操的意思。对于曹操只是军事上出谋划策,从来不在小事上多纠缠,以至于曹操到死都没有杀死司马懿。当然曹操也制衡了司马懿的权力,虽然知道司马懿善于用兵,但从来不让司马懿独自领兵,曹魏早期的军权都在曹操自家人手里面。

在《三国志》中,曹操给杨修的父亲杨彪写信的时候说:“你这个儿子,仗着你的关系,经常让我难堪,我想要把他杀死,只是顾忌你的面子罢了”!这样看来杨修只是有点小聪明,并没有真正的大智慧,以至于曹操在给老朋友写信的时候都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杨修不会做事是他死亡的最直接原因,不过并不是根本原因。司马懿确实要比杨修会做事,但是司马懿真正能够活下来主要是因为政治站队的原因。

司马懿是曹丕一派的主要谋士,杨修是曹植一派的主要谋士,在曹植和曹丕的储君斗争中,曹丕击败了曹植。在杨修被杀的时候,曹丕已经确立了继承人的位置。而杨修作为曹植一方势力的代表,平常又展现的非常聪明,他的父亲是朝廷里面有威望的大臣。曹操需要考虑到曹丕继位之后政治的稳定性,曹操肯定不会打击自己的儿子曹植,就只能杀死曹植的帮手杨修了,杨修成为了曹植政治斗争失败的替罪羊。

综上所诉,杨修被杀是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政治斗争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个人性格的原因。而司马懿和曹丕关系亲密,作为未来皇帝的辅佐者,司马懿无论如何都不会成为曹操的攻击目标。杨修的死和司马懿没啥关系,把这两人放一起只是加以解释,而不是作比较。

9

杨修之死是必然性的,司马懿能够好好的活着,主要因为他是曹丕的支持者。

以曹操的秉性,他是非常喜欢曹植的,因为曹植的文采可以说是当世无人能出其右。曹操在曹冲早逝以后,就一直想让曹植成为自己的接班人,所以把一些有名望和有才华的人,安排到了临淄侯曹植身边来,为的就是要培植曹植的个人势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发现曹植真的不适合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因为现在的接班人,必须要有铁腕和开拓的精神才行,曹植虽然才华横溢,但是政治上远不及其大哥曹丕。在晚年的曹操觉得还是曹丕更适合作为接班人,因为这个接班人是肩负着曹氏和夏侯氏两大家族的命运,稍有不慎,极有可能遭到灭门之祸。

曹操既然觉得让曹丕来即位,那么他就要大力的巩固曹丕的地位,首先就是要打压曹植一党了,否则曹丕的即位不可能会顺利的。杨修作为曹植的首席心腹肱骨之人,曹操肯定会先拿其开刀,所以杨修的死,就在所难免了。

司马懿的能力,曹操是非常清楚的,有他来辅佐曹丕,也是深得曹操之心的,最主要的是,曹丕是完全能够驾驭司马懿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10

杨修这个人太过耍小聪明了,有些事情看透千万别说透,特别是在逆境时,而这个人不但把看透的事情说出来,而且还自做主张鼓动一部分人去按他看透的事情去实施,他这样做不但犯了一个谋士的大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涣散了人心和军心,这样的人不杀不能稳定人心和军纪。

司马是一个老谋深算之大谋略家,心中的,看到的,猜透的东西绝对不说出来,而且有些事情上去迎合阿瞒,他虽然想除掉司马而一直抓不住把抦,所以他拿司马没有任何办法。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