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代日本在对外扩张道路上一直存在北进与南进的战略选择问题。这种战略选择问题往往又伴随着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对于各自在决策权力的分配、军备份额的比重等问题的争夺,显得复杂多变。北进战略主要以日本陆军为主导,其最终战略目标是以中国大陆为腹地,向西伯利亚扩张,主要假想敌国为苏联。南进战略主要以日本海军为主导,其最终战略目标是在确保对中国大陆的霸权地位后,再向太平洋地区进行扩张,主要假想敌国为美、英等国。

一、广田弘毅组阁,确立“南北并进”方针

北进与南进之争由来已久。总的来说,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是以北进战略为主导。从征韩论到大陆政策,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从吞并朝鲜到出兵西伯利亚,从九一八事变到扶植伪满洲国,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历届政府都把北进作为主要战略方向。

1936 年的二·二六事件是日本军事战略发生转折的标志。二·二六事件是日本陆军内部主张北进的皇道派和主张南进的统制派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事件平息后,皇道派势力被镇压,北进的主张退出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在军部的支持下,成立了完全服从于军部意志的广田弘毅内阁,军部加强了在政治中的发言权。

▲日本关东军败北,被迫放弃北进计划,转入对苏防御

按照军部的要求,广田组阁后不久便开始制定国策大纲和外交政策。陆军和海军从各自的利益考虑,在对外扩张战略上存在意见分歧。陆军以参谋本部作战课石原莞尔为代表,在考虑海军方面曾提出的意见并努力调整陆军省和关东军等的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国防国策大纲》,主张应首先倾注全力制服苏联后,再向太平洋地区扩张。不过,陆军的妥协并未换来“统一”,反而使海军方面南进气势高涨,结果加剧了分裂。经过激烈争论后,广田内阁确立了《帝国国防方针》第三次修正案,重新规定了战争对手的顺序问题,认为美国和苏联是最具威胁的战争对手,但无论是对美作战,还是对苏作战,都必须首先以中国作为作战基地。

1936 年 8 月,广田内阁召开五相会议,并在兼收并蓄陆军和海军各自战略方针的基础

上,确立了《国策基准》。《国策基准》规定日本大陆政策的基本点是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

并防范英、美,强调陆军军备以对抗苏联在远东所能使用的兵力为目标;海军军备以对抗美

国海军,确保西太平洋的制海权为目标。这样,广田内阁在对外扩张战略上把陆军主张的北

进论和海军主张的南进论同时作为国策,确立起“南北并进”的方针。

二、七七事变爆发,积极北进转向择机北进

1937 年 7 月 7 日,在卢沟桥附近演习的日军借口调查失踪士兵下落,在卢沟桥挑起事端,蓄谋占领卢沟桥和宛平县城。七七事变爆发,日本政府、军部就如何处置事件发生了意见分歧,出现了扩大派和不扩大派之争。扩大派极端轻视中国的抵抗意志,认为日本只要出动少量兵力,发动一场局部战争,国民政府就会屈服,日本从而可以迅速扩大在华北的势力,进而加强对苏战略态势。陆相杉山元甚至向天皇保证:“中国事变用一个月就可以解决。”不扩大派则看到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大致形成,中国军民的抗日呼声空前高涨,担心这时发动局部侵华战争会引发全面战争,从而导致对苏战备无法完成。

7 月 28 日,日军见不战而胜的策略已无法迫使中国屈服,遂向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发动总攻击,中日战端不断升级。8 月 13 日,上海事变发生,主战场移至上海。15 日,蒋介石下达总动员令,决定实施全面抗战。日本政府见“不扩大方针”中不战而胜或小战即胜的企图已无法得逞,遂决定放弃“不扩大方针”,宣称要采取“断然措施”。9 月 2 日日本政府又召开临时内阁会议,决定派遣大量师团陆续开往中国华北和上海地区,中日战争迅速升级。

战争初期,日军虽占有装备和战力上的优势,但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下受到重创。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迫使日本不断增加兵力。1937 年末,日军为尽快打破僵持局面,投入中国战场的兵力达 16 个师团,相当于陆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二。武汉会战后,日本倾巢而出,国内仅剩下 1 个师团。本来用于对苏作战的兵力却投入到中国战场,这大大削弱了日军实施北进战略的实力,只能择机推行北进战略。

三、张鼓峰与诺门坎惨败,日本暂时打消北进念头

苏联红军成立后一直没有打过比较正规的大仗,所以日本对苏军的战斗力是个未知数。但是,日军仍认为有希望战胜苏军,因为在历史上日本人与俄国人曾有过较量,并且日本人最终取得了胜利。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由于关东军中许多训练有素的步兵联队开往中国战场,北进计划只好暂时停顿下来,但日本的北进方针并没有放弃。

▲诺门坎战役

1938 年 6 月 13 日,苏联内务部远东地区局局长李修科夫叛逃到伪满洲国。日本人从他口中了解到苏联“大清洗”的一些具体情况,日本军方据此判断苏联军队必然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战斗力也必然降低许多。日本陆军一下子蠢蠢欲动起来。另一方面,由于日军正全力备战武汉会战,没有足够的力量准备对苏作战,所以日军高层有些犹豫不决。1938 年 7月底,一直跃跃欲试的日本陆军最终还是在张鼓峰附件发动对苏作战,挑起张鼓峰事件。一贯自认为“不可战胜”的大日本皇军,谁知同强大的苏联红军一交火,就被打得一败涂地。

事后,关东军副参谋长石原莞尔认为:“此次张鼓峰事件,苏联所恃以威胁日本者,则以日

本对华用兵故;日本忍辱屈服于苏联者,亦以日本对华用兵故。”

张鼓峰事件的惨败,使日本在推行北进战略上,重新评估了苏联的军事实力。但是,日

本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放弃北进战略。1939 年 5 月,日本关东军在参谋本部的策划下,再次

进攻苏联,引发诺门坎事件。诺门坎战役中,双方投入兵力达 20 万人,大炮 500 余门,飞

机 900 余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是亚洲史上第一场大规模的立体机械化战争。战争的结

果,日军受到重大损失,仅其公布的阵亡人数就达 7696 人,负伤 8647 人,下落不明 1021

人。日军发出“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的哀鸣。经过诺门坎战役,日军在重新评估

苏联军事实力的同时,也为日本对外扩张政策提出了新的外交课题。由此开始,日本对进攻

苏联的北进战略顾虑重重。可以说,诺门坎战役日本是北进与南进战略转换的分水岭,此后

直到二战结束,日本再未有过主动北进的行动。

四、近卫文麿再次组阁,南进占据上风

1940 年 7 月 22 日,近卫文麿再次被军部抬出组阁。近卫在组阁前三天,召集预定的新内阁外相(松冈洋右)、陆相(东条英机)和海相(吉田善吾)到其私人官邸密谈,这就是著名的“荻窪会谈”。此次会议,确立了日本将加强与德、意的紧密联系;与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同时加强对苏战备;采取积极措施,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英、法、荷、葡等殖民地纳入到“大东亚新秩序”中的扩张计划。

1940 年 7 月 26 日,近卫内阁制定《基本国策要纲》。7 月 27 日,近卫内阁在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上通过了《适应世界形势时局处理要纲》,明确指出日本将适应世界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迅速调整对外政策,把解决中国问题和南方问题作为日本今后外交重点。这两个政策性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日本对外扩张政策正式由北进向南进实行战略转换。

1940 年 9 月 7 日,德国特使斯塔玛到日本进行军事同盟交涉事宜。从 9 月 9 日到 26 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与斯塔玛就军事同盟的实质性问题进行 17 次会谈,并于 1940 年 9 月 27日在柏林正式签署《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日本与德、意结盟就意味着与英美决裂。对此,美国迅速做出反应,限制对日出口,援助中国抗战并加强与英国的合作。

为彻底扫除南进过程中的障碍,松冈洋右又提出了日、德、意、苏“四国军事同盟”构想,妄图把苏联拉入三国军事同盟,形成所谓的“四国军事同盟”。不过,这种“四国军事同盟”构想最终没有实现。为确保南进战略的顺利实施,1941 年 4 月 13 日,松冈洋右在访问柏林的回国途中,同苏联缔结了《日苏中立条约》。由此,日本通过与苏联缔结中立条约的形式,暂时解决了侵华作战和南进作战的后顾之忧。可以说,《日苏中立条约》的缔结,实质是日、德、意、苏“四国军事同盟”的一种畸变,同时,也标志着日本以侵略扩张为目标的南进占据上风。

五、苏德战争爆发,北进、南进举棋不定

1941 年 6 月,德国开始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同日本驻德武官大岛浩多次秘密会谈,要求日本履行盟约,从远东进攻苏联。日本国内对于是北进还是南进陷入了举棋不定的状态。

日本从 1941 年 6 月 25 日到 7 月 1 日,连续召开了六次政府和大本营的联络恳谈会,专门讨论了进攻苏联问题。外相松冈洋右主张先北后南。他认为,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正集中力量抵御德国的入侵,远东地区必然空虚,应乘机北进,配合德国从东西两线夹击苏联。陆相东条英机主张先南后北,待苏联出现败势之后,只须举手之劳,轻取西伯利亚。参谋本部认为,陆军大部分兵力正在中国作战,能用于北进的兵力很少,应解决中国问题后再北进。海相则主张全力南进,这样既可以切断西方援华交通线,促进中国问题早日解决,又可以夺取南洋的丰富资源。

▲德国进攻苏联,是日本北进的最佳良机

为了进一步解决北进和南进问题,7 月 2 日天皇召开御前会议,通过了《适应形势演变之帝国国策要纲》,表明了日本在当前形势下的“国策要纲”是“竭尽全力解决日本在华冲突”,“加速南进”,基本上确立了日本对苏德战争的立场。

苏德战争的爆发可以说是日本北进的最佳良机。但中国的持久抗战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日本无力北进。于是,日本当局只好对苏联采取“熟柿子主义”策略,即用柿子成熟后自动落地,譬喻待德国打败苏联后,日本再趁机以最小代价占领苏联远东地区。为了掩饰南进的战略意图,日本关东军于 7 月上旬在中国东北举行空前规模的军事演习,参加人员达 70 多万,飞机 600 架。如此规模的军事演习,立即引起国际上的关注。于是日苏开战之说盛极一时,而日本就在这烟幕掩护下,加速了南进步伐。

六、日美谈判破裂,“北守南进”作战计划出炉

1941 年 4 月 16 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和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开始秘密谈判。在谈判中,日美双方都各怀鬼胎。日本想通过谈判,迫使美国对蒋介石施加压力,企图先解决中国问题再南进。美国在谈判中企图承认日本侵华的既成事实,甚至考虑承认伪满洲国,以继续牺牲中国的利益来阻止日本南进,但又不想让日本独占中国,因而,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因为双方在根本利益上分歧太大,谈判争论不休,陷入僵局。

1941 年 7 月,受到德国攻势刺激的日本不顾美国的反对,派兵攻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美国随即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8 月,美国又宣布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日美关系急剧恶化。10 月,东条英机成为新首相。东条内阁成立后,推行全面的战争政策,准备在谈判破裂后采取战争行动,因此,此时的谈判已经成为其掩护战争意图的烟幕和争取时间的缓兵之计。对南方作战的主攻方向,陆军方面主张登陆马来亚,进攻新加坡进而向东回旋进行荷属东印度群岛、菲律宾等地的作战。海军方面主张以进攻菲律宾为主,首先打击美国在远东的力量,同时进攻夏威夷,其后向右回旋,依次进攻马来亚以及荷属东印度群岛等地。经过长时间讨论,在 10 月下旬之后统一的进攻方向是,在珍珠港、菲律宾、马来亚等三个方面同时实施奇袭,全面展开大规模的对美、英、荷诸国的战争。

11 月 6 日南方军编成,总司令官寺内寿一上将,直属大本营,下辖第 14 集团军、第 15集团军、第 16 集团军、第 25 集团军,直属第 21 师,另航空部队第 3 飞行集团、第 5 飞行集团等部。同日,参谋本部制定了以“整备攻略南方要域之作战准备”为中心的作战计划。

11 月底,完成了太平洋及东南亚的作战部署,陆军部队在指定地点集结,舰队也隐蔽到达预定海域。11 月 26 日,美国提出态度强硬的“赫尔备忘录”,美日谈判陷入僵局。12 月 1日,日本御前会议最后决定开战。

战前,日军总兵力约 242 万人,其中陆军 210 万人,共 51 个师、4 个飞行集团;部署在日本国内 4 个师、朝鲜 2 个师、中国战场 35 个师,准备投入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 10 个师。海军 32 万人,共有战舰和航空母舰各 10 艘,其他作战舰艇 380 艘,计 147 万吨;作战飞机2300 架。日本的战略方针是利用其在太平洋和东南亚占据的有利态势,摧毁美、英、荷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基地,迅速占领菲律宾、马来亚、缅甸、荷属东印度等资源丰富地区。

综上所述,日本北进、南进之争的演变与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北进还是南进,都是一场日本国力所无力承担的空前的战争赌博,其结果只能是走上了一条注定败降的不归路。

参考文献

[1]潘俊峰主编:《日本军事思想研究》,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年。 [2]李玉、骆静山主编:《太平洋战争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 [3]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 [4]雷国山:《日本侵华决策史研究(1937-1945)》,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年。 [5]米庆余:《近代日本的东亚战略和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

[6]臧运祜:《近代日本亚太战略的演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

[7]胡德坤:《中国战场与日本的北进、南进政策》,《世界历史》1982 年第 6 期。 [8]高培:《对张鼓峰和诺门坎事件的再认识》,《军事历史》1994 年第 2 期。

[9]余子道:《中国抗战与日本的南进政策》,《江海学刊》1995 年第 2 期。

[10]徐勇:《论日本侵华战争与其南进北进战略的关系》,《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第 3 期。

[11]徐勇:《论日本在二战中的南进、北进战略》,《外国问题研究》1997年第 2 期。 [12]李凡:《诺门坎事件爆发原因及对日苏关系的影响》,《历史教学》2003年第 10 期。

[13]李小白、周颂伦:《日本北进、南进战略演进过程述考》,《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第 1 期。

[14]武向平:《1936-1941 年日本对德政策及其影响》,《世界历史》2010 年第 1 期。 [15]黄靖皓:《1940-1941 年日本“南进政策”与“北进政策”分析》,《军事历史》2015 年第 3 期。

最佳贡献者
2

德国应该是没有计划让日本北上上夹击苏联的,因为德国在明确了要攻打苏联的时候日本已经陷入到了中国和东南亚战场。

1939年德国为了保证自己能够顺利的西欧采取军事行动,便和苏联签下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没有了苏联这只“老虎”的注视,德国也在计划之中拿下了西欧的大部分土地,把英法联军全部赶到了英国。

正是因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德国和苏联之间的战争到了1941年才开始。而这时的日本已经入侵中国十年,而1941年也是中国抗日战争最火热的时期,此时日本的陆军并没法和德国同步对苏联作战。日本的海军也在同年计划在太平洋战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苏德战争爆发前夕,也是德国最高光的一个时期,因为那时的德国战车在西欧大陆上肆无忌惮的驰骋,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对手。当德国选择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德国是有信心通过自身大败苏联的,并没有考虑过需要远在东亚日本的帮助。

如果德国和日本夹击苏联,那么日本的陆军就要先进入苏联的西伯利亚远东地区。但是在二战时期,西伯利亚地区还是一片广袤的贫瘠之地。对于日本来说,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掠夺资源以及修建更多军事工厂,苏联的远东地区对于日本来说就是一个“鸡肋”。

日本的最大目标还是中国的土地上。德国也深知这一点,让日本帮助他们夹击苏联反而会让利益变小,所以德国也没必要让日本大老远的消耗军力到欧洲支援他们,日本发面也不会同意同德国夹击苏联的计划。

所以说,二战时德国并没有计划让日本夹击苏联,一方面不符合日本的利益,也不符合德国的作风。

3

从苏德战争爆发,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其实战争的天平已经倾向于反法西斯这一边,那么德日双方究竟有没有私下计划过双重夹击苏联呢?我觉得这个可能是肯定有的,但是为什么日本最后还是犯了这样低级的战略错误,选择去同美国开战,我觉得这个问题是需要好好的研究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

西伯利亚环境恶劣,开发难度大

从地图上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如果日本向苏联开战,肯定是要对西伯利亚地区展开攻击,虽然西伯利亚地缘广阔,而且资源丰富,有日本急需的铁煤,石油等矿产,但是西伯利亚地区由于靠近北极圈,而且人烟稀少,地形地貌也多复杂,所以就算日本占领了西伯利亚,也难以将西伯利亚的有利资源开发,更何况日本民族未必能受得了西伯利亚的恶劣环境,人烟如此稀少的西伯利亚,日本也很难对该地区进行大量的移民来作为开发人群基础建设。

日本海陆海陆军的矛盾旷日持久

其实当时在日本国内,就已经有了“北上”和“南进”两个战略方向,而这其中“北上”就是以陆军为主导对苏联发动战争,而“南进”这是以海军为主导,对英美发动战争。其战争的目的无疑就是为了争夺石油媒体等战争资源的控制。

而正因为日本海陆军的矛盾旷日持久,双方对这两种战略相知不下,一旦决定采取何种战略,那么战争的资源天平就会倾向于哪一方,其实世界各国海陆军出现矛盾都是很平常的状况,但是日本海陆军的矛盾之深,可谓之最。那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曾经的日俄战争中,日军损失惨重,陆军在进攻中国旅顺的时候就损失了四万左右的兵力,损失为何这么惨重?原来在日本海军与俄国海军打完以后就撤退了,留着日本陆军与俄军奋战。在此以后,陆军当然不会让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于是在其他方面就处处为难着海军,海陆两军的矛盾越来越深。甚至让人觉得幼稚好笑的是,为了让自己和对方不一样,他们甚至就连同一款武器的螺丝都要倒着拧!二战争资源的分配就是日本海陆军在二战时争夺的焦点。更何况日本是一个岛国,是一个海权国家,所以战争资源的分配,天平自然更多的倾向于海军,加上日军诺门坎战役的失利,也就使得北上难以开展南进的方案得以提上日程。

诺门坎战役失利,刺激了日本大本营向苏联开战的信心

诺门坎战役,是1931年,日苏双方在中苏边境发生了一次小规模战争,可以说,诺门坎战役也是日本对于发动侵略苏联战争的一次尝试。然而战争的结果却令日本傻眼,机械化的重装甲集团军对日本关东军完全是碾压态势。

在战争一开始,日军确实尝到了一些甜头,然而到了后期,苏联启用著名的军事家朱可夫指挥了这一次战争,朱可夫用密集的炮火和集群坦克把日军打得体无完肤,1938年8月,日苏签订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通过战争打到了谈判桌上。此役以后,日军在条约和苏军重点打击下,暂时放弃了北上的企图。

美国的重重封锁,日美必有一战

由于美国没有正式参战,英国自身难保,他们并没有给予中国直接援助。但是美国已经开始制裁日本。比如,美国禁止向日本出口废铁,这就等于掐断了日本的钢材供给,现代战争没有钢材就难以支撑战争运转。美国还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石油号称是现代工业的血液,也是现代战争的血液。没有石油,日本的现在化装备全部都得趴窝,这一招无疑更掐住了日本的七寸。除此之外,美国还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接着英国等国家也陆续跟进。面对封锁的日本,为了获得更多战争资源只能去掠夺。日本选择了资源丰富的东南亚。东南亚有日本战争需要的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于是日本决定入侵东南亚。日本其实也知道,日美之间迟早有一战。

从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穷兵黩武是没有什么好结果,愿世间永远和平,不起战争,愿各国人民都能化干戈为玉帛,铸剑为犁。

4

一个国家的战略决策首先肯定都是基于其自身利益考量的。从深陷苏德战场的德国的角度来说,日本北进从苏联版图的东部发动攻击当然是能够大大缓解德国的压力,但这样做未必就最符合日本当时的利益。

北进还是南进,一直是日本实现其扩张目标过程中难以抉择的一个选项。北进即北上攻击苏联远东地区,支持这个观点的是日本陆军。南进即攻击东南亚的英美殖民地,支持这个观点得是日本海军。因此,北进和南进之争其实也是日本陆军和海军争夺决策主导权的角力。最终显然是日本海军的南进战略占了上风,日本偷袭珍珠港、攻占东南亚英美殖民地,和英美两国彻底翻脸。

为什么日本最后没有选择北进呢?

日军统帅部不是没有这样考虑过。否则,日军也不可能长期在临近苏联远东的中国东北派驻关东军这个号称“皇军之花”的重兵集团。更不要说日本和苏联的主体前身俄国还有日俄战争时就已积下的血海深仇。如果再结合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一贯反共的态度,似乎进攻苏联肯定是唯一的战略选项。

日军确实这样尝试过,但1939年诺门坎战役的惨败使在中国战场不可一世的日军看到了与机械化程度极高的苏军的差距。面对朱可夫麾下的苏联红军钢铁劲旅,四万日本关东军将士以生命为代价替统帅部的决策者们探清了对手的底。从此,日本国内再没有人胆敢轻易提及派关东军北进的事情。

诺门坎战役中苏军缴获的日军钢盔


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战场已经苦战了近三年的日本已经陷入了物资紧缺、经济困难的局面。获得以钢铁、石油、橡胶为代表的战略物资已经成为了摆在日本统帅部决策者们桌上那个最难以回避的问题。苏联的远东地区并不能为日本提供这些紧缺的战略资源。

相比之下,以英美殖民地为主的东南亚则盛产这些战略资源。加之那时的日本又正在被同情中国抗战的美国严重制裁,基于战略需求和心中的仇恨使得日本铤而走险。再者,东南亚距离英美非常遥远,战端一开英美肯定也是鞭长莫及。在实力方面,日军海军相比陆军装备更加先进,攻占东南亚就成了日本基于需求、情感和实力综合考量的结果。

向日军投降的新加坡英国驻军

5

大家好,我是知道一切的智彦小庞。作为历史的朋友或军事迷,我经常有一个想法,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苏联西部遭受毁灭性打击时,如果日本放弃对珍珠港的偷袭,它将向北占领苏联远东地区,并与其盟国德国一起向东西方推进。苏联解散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将被改写。那么,为什么日本不选择看似正确的计划来进攻苏联,而是进攻珍珠港,向南延伸到东南亚,并将强大的美国拖入水深?德国是否计划让日本进攻苏联?从公开的历史数据来看,德国显然不允许日本进攻苏联。原因很简单,因为德军非常务实。他们知道,从西到东完全占领整个苏联是不现实的。因此,他们的作战计划和战略目标是占领苏联西部的重要城市,工农业基地,从而使苏联更具吸引力。政府投降了。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军事行动对德国军队来说基本上是微不足道的。从上次战役的效果来看,德军的这一战略目标似乎很容易实现,因此没有必要。让其他人分享胜利的果实。日本人为什么不向北推进进攻苏联?实际上,在当时的日本政府内部,以军队为首的“北方运动”提倡向北进攻苏联,而以海军为首的“南方运动”则提倡南进并占领东南亚。这两个派系竞争激烈。日本政府选择“南下”。主要原因如下1.方便地获取战略资源日本是一个极其缺乏战略资源的国家,因此发动战争以夺取资源和“以战争支持战争”一直是日本军方需要考虑的问题。尽管东南亚和远东西伯利亚的资源非常丰富,但西伯利亚人口稀少,工业基础薄弱,大多数资源处于未开发状态。如果您选择向北走,即使您选择远东和西伯利亚,资源开发,加工和运输的成本也将非常巨大。东南亚是英国,法国和美国的殖民地,拥有丰富的石油,橡胶,粮食和人口资源,并且受到主权国家的长期发展。 ,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资源的开采和利用非常方便,同时,可以依靠便利的运输路线不断进口日本,达到“暖战”的目的。2.职业难度差异苏联一直在远东地区部署一支常备军,以防御日本的进步。即使在苏德战争爆发和苏联西部被撕裂的时候,这支常备军也丝毫没有得到西方的帮助。这意味着,从1938年到1939年爆发的张谷峰与野门坎两战的惨败使日军心有余。与远东相比,在东南亚的英军数量很少,几乎没有防御能力。向南转移以占领东南亚的战略目标几乎没有困难。3.考虑自己的军事实力如果日军想向北前进以进攻苏联,它就必须主要依靠军队。但是,一方面,日军的几乎所有主要力量都被收容在中国战场上。除了驻扎在东北的关东军以外,很难从其他单位中抽调军队。而且,日军与苏军之间在战斗力上的差距非常明显,装甲战力被苏军甚至是郑镇压碎了(当时苏联的坦克可以真正击溃日军的坦克)。如果您要向南进攻东南亚,则需要主要依靠海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海军没有太多战斗任务,因此几乎没有损失。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通过了《五国海军条约》,实力仅次于美国和英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海军。因此,根据日本军方的作战计划,在袭击珍珠港和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后,美国海军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这样,日军在太平洋上将是无人能及的,不仅可以轻易占领东南亚,而且可以占领澳大利亚和夏威夷,直接威胁美国大陆。因此,基于以上三个原因,日本在南北路线争端中选择了“南进”路线,进攻珍珠港并占领了东南亚,但放弃了与德国一道向北进军进攻苏联的计划。

6

各位看官大家好,我是知无不言的知言小胖。


作为历史迷或者军迷的朋友,常常都会有一个想法,就是二战中德军在苏联西部摧枯拉朽之际,如果日本放弃偷袭珍珠港,而是北上占领苏联的远东地区,与盟友德国东西并进,先把苏联干趴下,二战的历史就将改写了。


那么,日本为什么没有选择看似正确的夹击苏联的计划,而是偷袭珍珠港,南下东南亚,把强大的美国拖下水呢?



德国有没有计划让日本夹击苏联?

从目前公开的史料来看,德国显然是没有让日本夹击苏联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德军是很务实的,他们知道从西到东完全占领整个苏联是不现实的,所以他们的作战计划和战略目标是占领苏联西部重要的城市、工业和农业基地,从而迫使苏联政府投降。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军事行动,其作用对于德军来说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就前期的战役效果来看,德军的这一战略目标似乎很容易实现,所以也没有必要让别人来分享胜利果实。


日军为什么没有北进进攻苏联呢?

其实,当时在日本政府内部,以陆军为首的“北进派”是主张向北进攻苏联,而以海军为首的“南进派”则主张向南进军,夺取东南亚,两派争夺十分激烈,最终日本政府选择了“南进”。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夺取战略资源的便利性

日本是一个战略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所以发动战争夺取资源,“以战养战”,一直是日本军部需要考虑的问题。虽然东南亚和远东西伯利亚地区资源都非常丰富,但是西伯利亚地区人口稀少,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绝大多数资源都处于未开发状态。如果选择北进,即使夺取了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资源的开发、加工和运输成本也非常巨大;而东南亚是英法美的殖民地,石油、橡胶、粮食,人口资源都非常丰富,而且经过宗主国的长期开发,形成了一定的工业基础,资源开采和利用非常方便,同时可以依靠便利的海运航线源源不断地输入日本本土,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二、占领难度的差异性

苏联在远东地区一直部署着一支几十万人的常备军,就是为了提防日军的北进,就算是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西部被打得支离破碎之际,这支常备军也没有丝毫西进增援的意思,而且,1938年-1939年爆发的张鼓峰和诺门坎两次战役的惨败,使日军一直心有余悸。相比于远东地区,东南亚的英军本来人数就少,几乎算是没有防御。南进占领东南亚的战略目标几乎没有难度。



三、自身军力的考量

如果日军要北进进攻苏联,则需要以陆军为主。但是,一方面日本陆军主力几乎都被牵制在了中国战场,除了驻扎东北的关东军外,很难再从其他部队中抽调兵力。而且,日本陆军和苏联陆军在战力上的差距非常明显,装甲战力上苏军甚至程碾压之势(苏军坦克当时真的可以碾压日本坦克)。



如果是要南进进攻东南亚,则需要以海军为主。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并没有太多的作战任务,所以几乎没有任何损失。而且,一战后,日本通过《五国海军条约》,取得了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实力,跻身世界第三大海军。所以,按照日本军部的作战计划,偷袭珍珠港,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以后,美国海军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元气,这样日军在太平洋上就如入无人之境,不仅可以轻松占领东南亚,甚至可以拿下澳大利亚和夏威夷,直接威胁美国本土。



所以,基于以上三点原因,日本在南北路线之争中,选择了“南进”路线,偷袭珍珠港,占领东南亚,而放弃了北进和德国一起夹击苏联的计划。

7

二战时日本也不是没有北进,只是在诺门坎被苏联痛击后,日本感到无法撼动苏联,所以放弃了北上的策略,而改为南下东南亚。




日本的陆军和海军有着非常深的矛盾,在抗日战争后期,由于美国对日本禁运,日本无法获得美国的战略物资,它只能把眼光放在苏联的西伯利亚,这就形成了海军主张南下,陆军主张北上的两种对立方案。




因为如果北上,基本上是陆军的事情,就没有海军什么事了,所以海军主张南下,在南洋和南太平洋海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一开始北进派占了优势,北进派认为苏联弱小又与整个欧洲对抗,日俄战争就被大日本帝国打成狗,然后西伯利亚有帝国急需的石油等物质。所以发动了对苏联的战争,这就是著名的诺门坎之战。




结果这一仗日本大败!让日本认识到苏联是个强大的战争机器,日本损失惨重。于是北进派失势。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因为对苏联的试探性进攻惨遭失败,海军乘此机会取得了优势,南进派占了主导地位。

但是诺门坎的失败,虽然严重打击了日本对苏联作战的信心,但并没有完全改变北进派的“北进作战计划”。而苏联方面也以为,日本并没有打消对自己发动侵略的念头。所以苏联源源不断往满蒙边境调兵,兵力最高时达130万。即便是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也并没有撤掉远东的兵力以支援苏德战场。而是更加对日本保持高度警戒。




1941 年 6 月,德国开始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同日本驻德武官大岛浩多次秘密会谈,要求日本履行盟约,从远东进攻苏联。于是日本方面,在1941年重新制定了对苏作战方案“8号计划”,准备配合德国对苏作战。然而,日本大本营在1941年9月取消了“8号作战方案”,进而全面取消了入侵苏联的计划。




原因是当时虽然苏德战争爆发,但苏联并没有从远东调派兵力支援苏德战场,反而不断向远东增兵,以防备日本。就算日军可以击败苏军,占领西伯利亚,但新占领的西伯利亚预计自能自给67%的粮食、66%的石油和38%的钢铁,入不敷出,等于还需要让日本从以占领土再倒贴进去,不符合政治需求。日本预计的资源短缺更加使得日本对“北进计划”重新评估,最终放弃进攻苏联。




尤其是石油,1941年7月28日,美国宣布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而英国、荷兰等国纷纷效仿,这一下可是扼住了日本的喉咙。因为日本本国没有石油,而当时的我国也还没有发现石油,可是战争需要石油,无论是飞机还是坦克,甚至是海军,更需要石油。

当时日本80%的石油要从美国进口,美国的石油禁运,直接激怒了日本。在1941年之前,他们还可以在国际上购买,可是当美国掐断了他的交易之后,他就没有办法了。所以石油才是他们的行动方向,出于对石油的渴求,他们决定南下。




1941年9月日本大本营重新制定了“大东亚共荣”国策,他们为了得到石油、橡胶等资源,只能进攻英美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美日之战一触即发。日本选择先下手为强,于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随即,美国对日本宣战,美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的行列。同时也标志着日本正式放弃了进攻苏联的计划。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8

日本军方一直有两套方案:一套北进论、一套南进论。

不论是北进还是南进,都是要以朝鲜、东北为中心,蚕食全中国,之后南进是向英法的殖民地,印度支那、缅甸、印度出击,而北进是进入西伯利亚,挑战沙俄/苏联。

北进论比较受陆军的青睐,因为陆军有用武之地。其肇始于日俄战争之后,在一战苏维埃政权取代沙俄帝国时达到高潮,当时日本与段祺瑞北洋政府签订共同防御苏联的条约,能够在满蒙自由行军。

但这一方针很快不了了之,因为不论是北进、南进,首要的是占领中国,再去与列强角逐。于是日本一步步紧逼中国,最终忍无可忍的中国人民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仇敌忾,共御外辱。

此时日本对于北进、南进还是没有定论,于是首先在北部进行了挑衅,诺门坎战役爆发,日本惨败。正巧这时候英法在欧洲战场焦头烂额,于是日本就兵不血刃,夺走了印度支那,之后以印度支那为基地,向缅甸出击,也就顺理成章了。

日本关东军


日本入侵缅甸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