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2年,刘备称帝不久,为报东吴袭荆州、杀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从蜀地出发,征讨东吴。战争初期,蜀军一举攻破巫山,打到秭归;第二年二月,刘备进抵猇亭,在猇亭设立大本营。东吴大都督陆逊,为避其锋芒,将连绵数百里的崇山峻岭全部让给刘备,将近半年时间不与蜀军正面交锋。等到盛夏六月,蜀军为避暑将营寨全部移进山林时,陆逊用火攻,烧刘备“连营七百里”,取得了夷陵之战的决定性胜利。刘备带着残兵败将,由猇亭退到马鞍山,又突出重围,仓皇逃归奉节白帝城。
第一步,刘备为什么会在夷陵之战大败,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步,如果刘备和诸葛亮互换,诸葛亮可以避免刘备失败的原因吗?
第三步,陆逊还有机会赢吗?
第一步,刘备为什么在夷陵之战大败?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现在大家一般都认为,刘备之所以在夷陵大败,是因为蜀军在夷陵七百里连营,被陆逊一把火给烧了。
这个观点没有错,但这只是刘备在夷陵大败的表象原因,而不是真正的原因。
我们来看一下,要成功达到夷陵之战“火烧七百里连营”的效果,需要几个因素:
1、蜀军连营七百里;
2、蜀军结营之处易被火攻。
第一个因素,如何要让蜀军连营七百里,这一点不难,因为蜀军当时沿江布阵在崇山峻岭之中,地势狭窄,几十万大军只能呈长蛇阵前后排开。
也就是说,蜀军在当时的地理环境下,只能选择七百里连营,没有别的办法。
(刘备大军扎营在崇山峻岭之中,只能采用长蛇连营阵)
第二个因素,蜀军结营之处要易被火攻,这一点我们要好好分析一下。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的东吴是很擅长火攻的,赤壁一把火,就把曹操烧的屁滚尿流。赤壁之战时,曹操的战船都铁索连环,捆绑在一起,趁东南风起,吴军一火攻,曹军的战船就损失惨重。
从夷陵之战,蜀吴双方的布阵位置来看,蜀军在吴军西北侧,吴军要烧蜀军,仍然是需要东南风,我国一般夏季都是刮东南风,所以,当时的夷陵,风向是对吴军有利的。
(夷陵之战,刘备与陆逊两军布阵位置,及风向示意图)
但是营寨和战船不同,战船本身就是木头所制,非常易燃,中国历史上很多的水战最后都以火攻来决定胜负,就是这个原因。但是营寨本身是不易燃的,更何况是七百里连营,从头烧到尾,没有点助燃的东西,那是不可能发生的。
也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陆逊的智慧在闪光。吴军事先让出崇山峻岭之地,此后一直坚守不出,双方大军一直对峙到了盛夏六月,蜀军这时候因为耐不住炎热,开始将营寨移动到山林当中,用以遮蔽毒辣辣的烈日。
躲入山林避暑的七百里连营,真正成为了一个导火索,只要一点火,顺着风向,就会一直烧开去。至此,火烧连营的第二个因素达成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刘备不知道这样子很危险吗?
我认为刘备是知道这样很危险的,但是刘备仍然这样做了。
刘备其实在当时还有另一种选择,那就是退兵。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夷陵之战发生在刘备伐吴的第二年。伐吴的第一年,蜀军摧城拔寨,势如破竹,士气高涨。而到了第二年的时候,刘备大军进逼到了猇亭,然后就在这里,吴蜀双方都不动了,从二月一直对峙到了六月,这不符合蜀军当时的进攻节奏,说明什么问题,说明蜀军没把握击败夷陵的吴军,因为蜀军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连强攻都没有做过,双方就这样一直僵持着,这是很尴尬的一个场景。
当时间进入盛夏六月,天气炎热,蜀军已经在原先的经营地呆不住了,很明显,这仗已经打不下去了,退军就好了,等机会再来,但是刘备就是不干。
刘备在猇亭毫无建树,耽误了这么久,仍不退,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才是刘备夷陵大败的真正原因。
什么原因,那就是,刘备伐吴,是报私仇,正因为如此,刘备才会在夷陵大败!
刘备报什么私仇,东吴偷取荆州,袭杀关羽,加上张飞间接因东吴而死,刘备要报这个私仇。
(影视剧中,刘备伐吴的场景)
刘备是为了报私仇伐的吴,并因此错失两次机会
说刘备伐吴是因为报私仇,理由有两个:
刘备大军伐吴之初,东吴遣使求和,愿归还荆州,但刘备一口回绝了。
夷陵之战僵持不下,天气转热,刘备可以选择退兵谈判,却不那么做。
这是说明刘备报私仇的两个理由,更是刘备伐吴的两次绝好机会。
蜀军伐吴之初,孙权畏惧,派遣使者求和,愿意将荆州归还给刘备,但是刘备不答应,因为在他心里,他觉得这样不够,他的两个结义兄弟丧生了,他需要泄愤,他要东吴血债血偿。
所以,刘备拒绝了东吴的求和,万般无奈之下,孙权转而向曹丕称臣,希望曹丕能够出兵帮助东吴。要知道,在曹操在世的时候,孙权都是和曹操平起平坐的,但此时,孙权却愿意向曹操的儿子曹丕称臣,足以表明东吴认为自己已经到了可能要亡国的地步了,所以说,东吴向刘备求和,是很有诚意的,但是刘备不配合。
刘备失去了第一个机会,可以兵不血刃取回荆州的机会。
夷陵之战,前面分析的很透彻了,这场仗没法打下去,刘备带着大军一直在那观光看风景,无所事事。其实时间进入六月,天气转热,此时退兵是个非常好的时机。等天气凉爽了再卷土重来,甚至说,退兵前,找人和孙权再谈一谈,让孙权把荆州还回来,甚至再加点别的要求,比如让东吴承担部分蜀军的作战军费,这些孙权都会答应的,因为当时的形势,仍是蜀军远远占优,更何况孙权很清楚吴蜀开战,两败俱伤的后果。蜀军在这种情况下退兵,仍然是胜利之师
但是刘备就是不退兵,他选择让大军进入山林避暑,继续等待,说明刘备并没有好的破吴之法。
刘备不退兵,就是因为他私仇未报,气无处消,而东吴的主力就在这,刘备想要一举歼灭这股力量,灭掉东吴,所以,刘备被牢牢地钉在了猇亭。
刘备失去了第二个机会,可以占有已攻下的领地,并取回荆州,报销部分军费,凯旋而归的好机会。
总结而言,刘备夷陵之战大败,正是因为刘备怀着“报私仇”的目的来伐吴,接连失去了两次可以凯旋班师的大好机会。而陆逊的计策,是需要时间和蜀军的配合,需要等待才能实现的计策。正是因为刘备在猇亭徒劳无功的一直僵持不下,最终让陆逊率领的吴军带来了取胜的机会。
吴军在夷陵的大胜,是一心“报私仇”的刘备主动送上的。
(影视剧中,刘备白帝城托孤的场景)
第二步,如果互换,诸葛亮可以避免刘备的失败吗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诸葛亮来率军伐吴,刘备留守,诸葛亮是可以避免刘备的失败的。
理由很简答,因为诸葛亮没有“私仇”需要报。
诸葛亮很可能在战争之初,就同来求和的东吴达成一致,从东吴索取荆州等一系列利益,然后班师回去。
即使刘备不同意诸葛亮与东吴和谈,诸葛亮展开军事行动,也不会在夷陵一直僵持到盛夏六月,诸葛亮有许多的战略选择,可以先退兵,可以换条路线迂回,要知道,当时在水上,蜀军也是占据了优势。
所以说,如果换成诸葛亮来伐吴,绝对不会犯刘备的错误,蹈刘备的覆辙,因为诸葛亮没有“心魔”。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形象)
第三步,陆逊还有机会赢吗
陆逊是否还有机会赢,这不好下定论。
因为如前所述,换成诸葛亮伐吴后,可能蜀军开战之初就答应了东吴的求和,带着利益班师,那么就不需要陆逊出场了。
即便蜀军展开攻势,因为诸葛亮没有刘备的执着,所以夷陵之战会不会爆发,战争会不会在别处打响,这些都成了未知数,因此也不好推论陆逊是否还有机会赢了,毕竟战场上瞬息万变,一个因素的细小变化,都会带来结局的巨大变化。
(影视剧中的陆逊形象)
综合以上,刘备为了“报私仇”伐吴,实在是可惜。刘备谨小慎微一生,白手起家打下这么大一片江山,却在悲痛面前丧失了政治敏感性,失去了一个正常政治家的权衡利弊能力,将蜀军的精锐实力折损在这一场没有意义的战争之中,严重影响了蜀汉后世的气运,导致匡扶汉室最终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
诸葛亮事实上没有在夷陵之战中出场,因此我们不去作任何评价。
但是陆逊,能够审时度势,巧妙利用地形,早早的制定下半年之后的战略,并一直忍耐等待战机,机会来临时,一把抓住,一招得胜。无论是这远见的卓识,还是那坚毅不拔的忍耐,都让人敬佩不已。
尽管陆逊击败了蜀军,但是就大势而言,这场战争,其实没有胜者,无论西蜀还是东吴,都是失败的一方。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