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难。

陆逊几乎没有机会。

不过,诸葛亮也不会取胜。

因为压根儿诸葛亮就不同意讨伐东吴,一定要他出兵,必然是稳扎稳打。既不会有风险,也不会能取胜。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诸葛亮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

如汉中之战,诸葛亮就替刘备提供物资支援。诸葛亮所从事的工作,就是萧何干得那些活---后勤保障。

刘备从没有放手让诸葛亮独自带兵出战。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欲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

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

从此,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不同意刘备东征的,但是阻止不了。诸葛亮也不是神,也有做不到的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六出祁山,尽管都是无功而返,起码诸葛亮自己还认为有一线希望。

就东征而言,诸葛亮压根儿就认为没有希望。

如果让一个认为没有任何取胜机会的统帅带兵打仗,会能取胜吗?

除非奇迹发生,但东吴会给他奇迹吗?

就陆逊稳扎稳打的套路,是不会犯错误的,奇迹是不会出现的。

当然,诸葛亮一生谨慎,也不会贸然进攻。

最终结果只能是对峙,要么最终言和,要么静待天下大变,听天由命。

最佳贡献者
2


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最后一战,吴蜀联盟倒戈相向,惨烈战斗后让人感慨汉室复兴的绝望。历史有的时候很残酷,命运给蜀汉的这一重击,会让读者内心怅然,怅然后是反思,如果指挥者不是刘使君而是孔明先生,历史是否能被改写?笔者认为孔明先生指挥会有一个更好的结果,但仍然不能取胜,最终的效果将是“不胜之胜”。接下来将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两本书出发,进一步论证这一观点,以飨诸君。


第一,《三国志》中若诸葛亮伐吴可以实现两点,复仇和保存有生力量。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夷陵之战的背景“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遂帅诸军伐吴”。可见出师的直接目的是为关羽复仇,复仇的理解可以是一举灭掉吴国也可以是为兄弟出气。如果是灭掉吴国,必须考量蜀国是否有实力做到。


事实上,双方真实的势力对比差距明显,人口上,当刘禅投降邓艾时,蜀国有九十四万人,士兵约十万人。而晋灭吴时,吴国有二百三十万,士兵约二十万。从地理环境上看,吴国的地盘更大,又兼具长江天险,荆州要地,易守难攻。从战略上看,无论是《隆中对》中三分天下的格局,还是西晋最终一统,最后灭掉的才应该是吴国,它不是第一战略目标。

诸葛亮相比于刘备的怒发冲冠,这一战换做是他,也一定会出兵。关羽大意失荆州,这里的关键是荆州!失去荆州的蜀国,缺少了问鼎中原两路出兵的关键线路,战略上将陷于被动处境。刘备之所以惨败,是仗着势头强盛,长驱直入。当吴蜀两军对峙与夷陵或者叫猇亭一带时,陆逊已经把崇山峻岭让给了刘备。刘备既要分兵守住这些险要,同时远离后方,补给困难,并且面对吴军坚守不出,陷入严重的内耗之中。


正史中的诸葛亮依然才华横溢,诸葛亮客逝五丈原后,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宣王是指司马懿,对于已然故去的对手,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以诸葛亮的真实才华,他可以去争取最大化的蜀国优势,占据吴国部分领土,然后止戈议和。毕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魏国一直在旁边观战伺机而动,最终双方只能达成议和的局面。(事实上,刘备战败后就是如此。)而对方主将陆伯言被誉为“社稷之臣”,正是他与吕蒙联手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关羽,领导力上丝毫不落下风。


面对实力的差距,诸葛亮也无法化腐朽为神奇,他能做的,是为关羽,为蜀国出一口气,夺回部分领地,这已经是比较现实的复仇了。陆逊让出的地方,以木牛流马的方式提供补给,稳扎稳打。这样,夷陵之战可能变成夷陵停战,蜀国的数万将士得以保存。这样,未来“待天下之有变”,蜀国的有生力量可以发挥作用。


第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伐吴可以实现效果依然有限,依然无法夺回荆州,但可以保留蜀国的军事力量。

荆州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尚书·禹贡》记载的九州中就包括荆州。它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是楚国的发源地。战国时期,秦国灭掉了位于湘江一带的楚国后,燕国再败,齐国不战而降,从而奠定了雄霸天下的格局。而后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可见荆州是夺取天下的关键。


赤壁之战后,关羽乘胜追击,占据荆州。刘使君入川,占据益州,蜀国臻于鼎盛。蜀国得荆州的时候曹军溃败,没有守的能力;而吴国得荆州的时候兵强马壮,可以很好地守护。失去荆州是一个转折点。地理上讲南方多山地丘陵,中国地图上,这里有巫山,雪峰山等山脉阻隔,更有无数的小山丘陵,易守难攻。且江南气候湿热,蜀汉将士无法适应。

在演义中,诸葛亮是有神奇加成的,但是这样的加成无法抵过命运的安排和历史的必然。《三国演义》第八十四章中,刘备连营七百里时,孔明感慨道:汉朝气数休矣!”换做孔明,他不会连营,虽然他可以用木牛流马,可以借东风,可以草船借箭。但是即使是演义中的诸葛亮依然谨慎,比如说他没有采纳“子午谷奇谋”。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章中司马懿评价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即使有夺取荆州的方法,那必是兵行险招,甚至难免两败俱伤。那时,蜀国即使占了荆州,魏国也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演义中他可以用计谋善断,可以天纵奇才,但也只是能争取到一些告慰关羽的补偿,只是能为蜀国、为玄德争取到一点点尊严,只是能保留即战力到可能光复汉室的未来。


综上,如果诸葛亮出战,陆逊不会败,但是孔明只能做到不胜之胜。因为天时地利人和蜀国都不占优,他无法取胜,但是可以达成报一箭之仇和保存即战力的效果,这已然是一种难得的胜利。因为,作为统帅的诸葛亮深知三国博弈的微妙,他从来没有把吴国作为对手,而即使必须一战,最后依然难免和解。三分天下,只有联吴抗曹,方有一线生机,如果抗吴又抗曹,即使孔明也无力回天。

智慧的读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3

很多人都为刘备惋惜,让他不该发动夷陵之战。而且在战役中没有按照诸葛的作战计划,蜀军在山林中安营,连营八百里,才会被陆逊一把火烧个干净。

还有人认为,如果不是刘备自已带队,而是让诸葛亮去,也许夷陵之战会是另外一个结局。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是这样吗?



其实正史上的诸葛亮没有小说中那么神奇。他不是一个百战百胜的神,他多次北伐都没有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当时刘备伐吴,诸葛亮并没有反对。易中天先生说过,刘备当时已不会听任何人的意见,这一点倒是有可能。

总之在伐吴这个事上,诸葛亮就算不支持,也没有反对。真正反对的是大家想不到的赵云。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只是个后勤管理员,相当于刘邦的萧何,重要是重要,但打仗一般刘备仰仗的不是他。你看刘备入川带的是庞统,打汉中带的是法正,说明了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



那么要是孔明先生带兵伐吴,能不能胜利呢?

三国有一个很奇怪的怪圈,至少在后期之前是这样的:谁挑事,谁兵多谁就死得快。官渡之战,袁绍兵多败给了兵少的曹操;赤壁之战,曹操兵败给了兵少的孙刘联军;合肥之战,孙权兵多败给了张辽。夷陵之战,倾巢而出的蜀军一样败给了兵少的陆逊。

夷陵之战发生在盛夏,蜀军很多人都受不了天气炎热,士兵们纷纷中暑,所以天时不在刘备这边。天气炎热,为防止士兵中暑,刘备把军营建在林中,为东吴放火创造了条件,他又失了地利。虽然蜀军是为报仇而来,是所谓的“哀兵”,但东吴上下都知道这一仗关系到东吴的生死存亡,士气方面不会比蜀军低,人和方面就算打个平手。“天时、地利、人和”,蜀军都不占优,你让诸葛亮来,他又能怎么样?



关于战争的进程,《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的:“(逊)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破其四十余营。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也就是说,刘备仅被东吴方面烧了一些营寨,但是当时还没有一败涂地,只是刘备指挥失误,把大军拉到了山上,被陆逊包围,刘备为了逃跑,自己放火烧了营寨。后来火势控制不住了,越烧越厉害,刘备彻底玩完。

如果是诸葛亮,不会干这种傻事,蜀军不会败得这么惨。但失去天时地利人和的蜀军,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哪怕是诸葛亮带兵。何况正史上的诸葛亮并不是神。

4

我是無月,感谢你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夷陵之战

公元222年,刘备称帝不久,为报东吴袭荆州、杀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从蜀地出发,征讨东吴。战争初期,蜀军一举攻破巫山,打到秭归;第二年二月,刘备进抵猇亭,在猇亭设立大本营。东吴大都督陆逊,为避其锋芒,将连绵数百里的崇山峻岭全部让给刘备,将近半年时间不与蜀军正面交锋。等到盛夏六月,蜀军为避暑将营寨全部移进山林时,陆逊用火攻,烧刘备“连营七百里”,取得了夷陵之战的决定性胜利。刘备带着残兵败将,由猇亭退到马鞍山,又突出重围,仓皇逃归奉节白帝城。

以上为夷陵之战始末。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刘备到底是为什么而败,只有搞清楚了刘备的败因,我们才能来讨论,假如把刘备和诸葛亮进行互换,刘备守后方,诸葛亮率军伐东吴,陆逊是否还有机会赢。

根据这个逻辑,我们可以分三步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一步,刘备为什么会在夷陵之战大败,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步,如果刘备和诸葛亮互换,诸葛亮可以避免刘备失败的原因吗?

第三步,陆逊还有机会赢吗?

第一步,刘备为什么在夷陵之战大败?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现在大家一般都认为,刘备之所以在夷陵大败,是因为蜀军在夷陵七百里连营,被陆逊一把火给烧了。

这个观点没有错,但这只是刘备在夷陵大败的表象原因,而不是真正的原因。

我们来看一下,要成功达到夷陵之战“火烧七百里连营”的效果,需要几个因素:

1、蜀军连营七百里;

2、蜀军结营之处易被火攻。

第一个因素,如何要让蜀军连营七百里,这一点不难,因为蜀军当时沿江布阵在崇山峻岭之中,地势狭窄,几十万大军只能呈长蛇阵前后排开。

也就是说,蜀军在当时的地理环境下,只能选择七百里连营,没有别的办法。

(刘备大军扎营在崇山峻岭之中,只能采用长蛇连营阵)

第二个因素,蜀军结营之处要易被火攻,这一点我们要好好分析一下。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的东吴是很擅长火攻的,赤壁一把火,就把曹操烧的屁滚尿流。赤壁之战时,曹操的战船都铁索连环,捆绑在一起,趁东南风起,吴军一火攻,曹军的战船就损失惨重。

从夷陵之战,蜀吴双方的布阵位置来看,蜀军在吴军西北侧,吴军要烧蜀军,仍然是需要东南风,我国一般夏季都是刮东南风,所以,当时的夷陵,风向是对吴军有利的。

(夷陵之战,刘备与陆逊两军布阵位置,及风向示意图)

但是营寨和战船不同,战船本身就是木头所制,非常易燃,中国历史上很多的水战最后都以火攻来决定胜负,就是这个原因。但是营寨本身是不易燃的,更何况是七百里连营,从头烧到尾,没有点助燃的东西,那是不可能发生的。

也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陆逊的智慧在闪光。吴军事先让出崇山峻岭之地,此后一直坚守不出,双方大军一直对峙到了盛夏六月,蜀军这时候因为耐不住炎热,开始将营寨移动到山林当中,用以遮蔽毒辣辣的烈日。

躲入山林避暑的七百里连营,真正成为了一个导火索,只要一点火,顺着风向,就会一直烧开去。至此,火烧连营的第二个因素达成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刘备不知道这样子很危险吗?

我认为刘备是知道这样很危险的,但是刘备仍然这样做了。

刘备其实在当时还有另一种选择,那就是退兵。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夷陵之战发生在刘备伐吴的第二年。伐吴的第一年,蜀军摧城拔寨,势如破竹,士气高涨。而到了第二年的时候,刘备大军进逼到了猇亭,然后就在这里,吴蜀双方都不动了,从二月一直对峙到了六月,这不符合蜀军当时的进攻节奏,说明什么问题,说明蜀军没把握击败夷陵的吴军,因为蜀军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连强攻都没有做过,双方就这样一直僵持着,这是很尴尬的一个场景。

当时间进入盛夏六月,天气炎热,蜀军已经在原先的经营地呆不住了,很明显,这仗已经打不下去了,退军就好了,等机会再来,但是刘备就是不干。

刘备在猇亭毫无建树,耽误了这么久,仍不退,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才是刘备夷陵大败的真正原因。

什么原因,那就是,刘备伐吴,是报私仇,正因为如此,刘备才会在夷陵大败!

刘备报什么私仇,东吴偷取荆州,袭杀关羽,加上张飞间接因东吴而死,刘备要报这个私仇。

(影视剧中,刘备伐吴的场景)

刘备是为了报私仇伐的吴,并因此错失两次机会

说刘备伐吴是因为报私仇,理由有两个:

  1. 刘备大军伐吴之初,东吴遣使求和,愿归还荆州,但刘备一口回绝了。

  2. 夷陵之战僵持不下,天气转热,刘备可以选择退兵谈判,却不那么做。

这是说明刘备报私仇的两个理由,更是刘备伐吴的两次绝好机会。

蜀军伐吴之初,孙权畏惧,派遣使者求和,愿意将荆州归还给刘备,但是刘备不答应,因为在他心里,他觉得这样不够,他的两个结义兄弟丧生了,他需要泄愤,他要东吴血债血偿。

所以,刘备拒绝了东吴的求和,万般无奈之下,孙权转而向曹丕称臣,希望曹丕能够出兵帮助东吴。要知道,在曹操在世的时候,孙权都是和曹操平起平坐的,但此时,孙权却愿意向曹操的儿子曹丕称臣,足以表明东吴认为自己已经到了可能要亡国的地步了,所以说,东吴向刘备求和,是很有诚意的,但是刘备不配合。

刘备失去了第一个机会,可以兵不血刃取回荆州的机会。

夷陵之战,前面分析的很透彻了,这场仗没法打下去,刘备带着大军一直在那观光看风景,无所事事。其实时间进入六月,天气转热,此时退兵是个非常好的时机。等天气凉爽了再卷土重来,甚至说,退兵前,找人和孙权再谈一谈,让孙权把荆州还回来,甚至再加点别的要求,比如让东吴承担部分蜀军的作战军费,这些孙权都会答应的,因为当时的形势,仍是蜀军远远占优,更何况孙权很清楚吴蜀开战,两败俱伤的后果。蜀军在这种情况下退兵,仍然是胜利之师

但是刘备就是不退兵,他选择让大军进入山林避暑,继续等待,说明刘备并没有好的破吴之法。

刘备不退兵,就是因为他私仇未报,气无处消,而东吴的主力就在这,刘备想要一举歼灭这股力量,灭掉东吴,所以,刘备被牢牢地钉在了猇亭。

刘备失去了第二个机会,可以占有已攻下的领地,并取回荆州,报销部分军费,凯旋而归的好机会。

总结而言,刘备夷陵之战大败,正是因为刘备怀着“报私仇”的目的来伐吴,接连失去了两次可以凯旋班师的大好机会。而陆逊的计策,是需要时间和蜀军的配合,需要等待才能实现的计策。正是因为刘备在猇亭徒劳无功的一直僵持不下,最终让陆逊率领的吴军带来了取胜的机会。

吴军在夷陵的大胜,是一心“报私仇”的刘备主动送上的。

(影视剧中,刘备白帝城托孤的场景)

第二步,如果互换,诸葛亮可以避免刘备的失败吗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诸葛亮来率军伐吴,刘备留守,诸葛亮是可以避免刘备的失败的。

理由很简答,因为诸葛亮没有“私仇”需要报。

诸葛亮很可能在战争之初,就同来求和的东吴达成一致,从东吴索取荆州等一系列利益,然后班师回去。

即使刘备不同意诸葛亮与东吴和谈,诸葛亮展开军事行动,也不会在夷陵一直僵持到盛夏六月,诸葛亮有许多的战略选择,可以先退兵,可以换条路线迂回,要知道,当时在水上,蜀军也是占据了优势。

所以说,如果换成诸葛亮来伐吴,绝对不会犯刘备的错误,蹈刘备的覆辙,因为诸葛亮没有“心魔”。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形象)

第三步,陆逊还有机会赢吗

陆逊是否还有机会赢,这不好下定论。

因为如前所述,换成诸葛亮伐吴后,可能蜀军开战之初就答应了东吴的求和,带着利益班师,那么就不需要陆逊出场了。

即便蜀军展开攻势,因为诸葛亮没有刘备的执着,所以夷陵之战会不会爆发,战争会不会在别处打响,这些都成了未知数,因此也不好推论陆逊是否还有机会赢了,毕竟战场上瞬息万变,一个因素的细小变化,都会带来结局的巨大变化。

(影视剧中的陆逊形象)

综合以上,刘备为了“报私仇”伐吴,实在是可惜。刘备谨小慎微一生,白手起家打下这么大一片江山,却在悲痛面前丧失了政治敏感性,失去了一个正常政治家的权衡利弊能力,将蜀军的精锐实力折损在这一场没有意义的战争之中,严重影响了蜀汉后世的气运,导致匡扶汉室最终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

诸葛亮事实上没有在夷陵之战中出场,因此我们不去作任何评价。

但是陆逊,能够审时度势,巧妙利用地形,早早的制定下半年之后的战略,并一直忍耐等待战机,机会来临时,一把抓住,一招得胜。无论是这远见的卓识,还是那坚毅不拔的忍耐,都让人敬佩不已。

尽管陆逊击败了蜀军,但是就大势而言,这场战争,其实没有胜者,无论西蜀还是东吴,都是失败的一方。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5

蜀汉昭烈帝刘备伐吴,为什么没有带上诸葛亮?因为成都后方,非诸葛亮守不可。刘备谋略远不如诸葛亮,因此这一次的伐吴其实是一种冒险行动。那么伐吴如果换成诸葛亮,陆逊能赢吗?




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三人出生入死义同兄弟。刘备入蜀,留关羽守荆州,219年,东吴袭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与长子关平在临沮被潘璋部将马忠杀害,吴、蜀两国因此结仇。当时刘备还是汉中王,本欲兴兵伐吴,不料次年曹丕代汉称帝,221年刘备也于成都筑坛称帝,称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兵伐吴,夺取荆州,为二弟报仇。

东吴此时不愿因为关羽之死而与蜀汉结怨,孙权得知刘备欲御驾亲征之后,也深感担忧,于是谴使求和,备不许,决意起兵伐吴并差人前往阆中通知张飞,张飞率万人至江州准备与刘备会师,未及出发,却被部下范僵、张达杀害,刘备得知噩耗,悲痛欲绝,伐吴之志更强,诸葛亮与众臣苦劝无果。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正式起兵十万伐吴,东吴方面,孙权大胆起用年轻的陆逊为将,率兵5万抵御。双方相持七八月之后,陆逊抓住机会,于夷陵一带采取火攻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夷陵之战以蜀军惨败结束,此后刘备收拾残兵会合赵云退守白帝城,这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大战。蜀汉夷陵之战的惨败,不仅导致了8万多蜀军将士的阵亡,刘备还因为这一战的失败恼羞成疾,一病不起,并最终于章武二年(222年)四月病逝于白帝城。



夷陵之战的惨败,暴露出了刘备不知兵的重大弱点。正如魏文帝曹丕在得知刘备在崇山峻岭间连营七百里后,对群臣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xí]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刘备急于夺回荆州为二弟、三弟报仇,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意求速战,犯了兵家之大忌。他将大军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中,错误的采取无重点处处扎营的办法,却忘了当年孙刘联军火烧赤壁的旧事,最终在陆逊的一把火下,烧的蜀汉营寨顿成人间地狱,夷陵之战的惨败,实因刘备不晓兵法而导致。

论军事才能,刘备远非陆逊可比,但又是换成诸葛亮,结果又如何呢?愚以为,诸葛亮既赢不了这场战争,陆逊也占不到便宜。

刘备兴兵伐吴,诸葛亮是坚决反对的,不仅因为蜀汉集团在川渝立足未稳,后方形势多变,还因为此时的东吴势力正处上升期,又有陆逊、吕蒙这样通晓兵法的大将。诸葛亮当年曾在江东舌战群儒,知江东多俊杰,冒然对东吴发动战争,一招计失,还有可能满盘尽输。



当然,若诸葛亮来主持伐吴,像在崎岖山道连营七百里这种昏招肯定是不会犯的。其次,刘备主张乘着兵势正盛寻求速战,而陆逊却坚守不战,诸葛亮则会推翻刘备的作战方略,蜀军远来,先要布阵排兵,夺取荆州,要水陆并进,怎么能将大军依赖于陆战,诸葛亮深韬兵法,他是不可能选择速战速决的。

夷陵之战发生在最热的七八月,由蜀中南下,沿途尽是崇山峻岭,诸葛亮后来在攻打南中收降孟获也因为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吃尽了苦头,诸葛亮五伐中原,兵出汉中,擅长开阔地带作战,对这种山地战明显不太适应。而且兵伐东吴,还需经过长江三峡,要水军、陆军互相配合,诸葛亮一生只参与过一次大规模的水战,即赤壁之战,此战水军的主力还是东吴兵。因此,对于擅长陆战的诸葛亮来说,水战他同样不适应。




最后要重点说的是陆逊这个人,堪称军事奇才,百战未有一败,军事才能毫不逊于诸葛亮。《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高度评价他:“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这样一个军事天才,就算诸葛亮深韬谋略,也未必能全胜而归,两个人都在一个水平线上,因此谁都占不了谁的便宜。

6

以后世开上帝视角的眼光,来看诸葛亮的话,诸葛亮曾经击败司马懿,干死张郃,打得司马懿畏蜀如虎,至少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高于司马懿,而陆逊的军事才能则低于司马懿,比起诸葛亮来说,则更低了。

刘备在世的时候,将诸葛亮看成自已的“萧何”,让诸葛亮负责镇守后方,足兵足粮,并不是刘备不信任诸葛亮,只是刘备将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至少在刘备眼中,诸葛亮就是自已的“萧何”。



刘备在早期没有将诸葛亮当成纯粹的谋士,以至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没有发挥出来,军事才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军事谋略,二是治军能力,三是行军打仗水平,诸葛亮在谋略上有所保守,但是治军能力与行军打仗水平,在三国时期,高过他的人不超过2个人。

如果刘备让诸葛亮讨伐东吴,诸葛亮会如何做呢?



夷陵之战是不得不发的一场战争,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没有毛病,错就错在他打败了,如果他打胜了,历史将会改变,至少东吴将会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个人觉得诸葛亮的谋略会与刘备完全不同,刘备在夷陵之战的总体战略是:

步步为营,水陆并进,在长江以北令黄权率领一万多蜀军防备曹魏,让马良在长江以南的武陵郡策动五溪蛮夷反对东吴,开拓第二战线,同时刘备军主力寻求陆逊主力决战,一举击溃东吴军队



可惜陆逊避而不战,寻找蜀军破绽,将时间拖到盛夏,天热难耐,刘备弃船上岸放弃水军,最终被陆逊寻找到突破口,陆逊派出大量吴军通过水军绕到刘备军身后,同时在夷陵正面采用火攻,刘备军大败

如果是诸葛亮攻打夷陵,我觉得他会这么安排:

步步为营,水陆并进,放弃长江以北的对曹魏的防守,让黄权、张南率领万余军队与马良一起进入武陵郡与五溪蛮夷合军摆出一幅进攻长沙郡的姿态,虚晃一枪后接着一路向北攻打公安及江陵,绕到夷陵的背后,想方设法分散陆逊军的主力



同时诸葛亮派出大量的荆州人潜入南郡的江陵城及公安城制造恐慌,放出东吴军队前线溃败的谣言,利用人际关系,联络之前的荆州军旧部起义反对孙权,挑起陆逊后方不稳,再在夷陵前线猛攻陆逊军,同时黄权部攻打公安、江陵等地

与此同时,诸葛亮再派人去曹魏,请求曹魏共同出兵攻打东吴,务必让曹魏掺和进来,曹魏一掺和进来,东吴势必就有大危险,因为曹魏打不到蜀汉,曹魏在荆州前线、淮南前线及合肥前线都只与东吴交界,而与蜀汉交界则远在关中,曹魏的军队主力全部在荆州到合肥一线,想打蜀汉也不现实,这也是曹魏谋士刘晔给曹丕的建议。



因为蜀汉在江北不设防,以此引诱曹丕参战,在巨大的利诱下,曹丕有可能会参战,那样的话,在夷陵前线的陆逊部必定全军覆没。如果曹丕参战,就会形成这样的结果:蜀汉拿下夷陵、公安及荆南四郡,大部分是长江以南地区,而曹丕很可能攻占江陵等长江以北地区,而孙权势力退出荆州。

如果曹丕不参战,凭诸葛亮的智慧,资助诸葛一生唯谨慎,只要诸葛亮不放弃水军,不让陆逊发现破绽,陆逊无法攻破蜀军主力,形势就会对陆逊越来越不利,诸葛亮在荆南的黄权部与五溪蛮夷军队就会有所作为,势必会能夷陵形成包围,到时候陆逊还是要退到江陵,放弃夷陵,只要陆逊放弃夷陵,东吴就占不到任何便宜,蜀军就会对江陵形成包围。



况且江陵无险可守,而且蜀军打通了长江航道,物资运输也方便,形势对东吴仍然不利,到了这一步,诸葛亮已经稳操胜劵。最终的结果就是蜀军拿下江陵城,因为孙权不能加大援助,一旦调动了合肥及淮南的兵力,那么合肥与淮南就更加危险了。

如果曹丕不参战,诸葛亮的最大成果就是拿回之前关羽丢失的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郡、零陵郡,如果有可能的话,还会拿下长沙郡与桂阳郡。



如果曹丕参战的话,也只能对东吴开打,那么东吴就会有亡国之险。至于陆逊,占不到任何便宜,能活着逃回东吴就已经不错了。

7

这时,孔明不会走极端,做多就是把东吴打到答应归还荆州之时,就不会再打了。其实刘备已经有了这个机会,但是他被仇恨冲昏了头,非要灭东吴,杀孙权,这就把孙权逼上绝路了。

8

在夷陵之战中,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打得大败而归。那么,如果指挥伐吴的是诸葛亮,而不是刘备,结果会更好吗?我认为,诸葛亮也不打不过陆逊,但是蜀军不会遭遇大的损失。

第一,诸葛亮是反对伐吴的

都说诸葛亮厉害,那么刘备伐吴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不带上他呢?其中的原因,诸葛亮是反对伐吴的。

当然,诸葛亮没有像赵云那样,明确反对伐吴。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诸葛亮比较尴尬,因为他的哥哥在孙吴阵营,兄弟分属不同阵营,如果强出头,难免被认为有私心。诸葛亮认为,如果法正还活着,是劝谏刘备的最佳人选,后来他不无惋惜地说:“如果法正还活着,一定会阻止主上东征;即便是东征,也不会败得这么惨。”这就明确表明诸葛亮的立场,他是反对伐吴的。

第二,此时的诸葛亮,军事指挥经验不足

我们不要神话诸葛亮,一个人的能力,是要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在此之前,诸葛亮曾经指挥军队入蜀,打过一些小战,但是总体上说,经验还是很欠缺,而且敌人也是比较弱的。要是这个时候让他来与作战经验丰富的陆逊对抗,显然是吃亏的。

即便在日后诸葛亮成为蜀军统帅,多次指挥北伐,战绩仍然差强人意。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历来争议颇大,我个人的看法,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比较一般的。

第三,与诸葛亮相比,陆逊作战经验丰富

反观吴军统帅陆逊,在夷陵之战前,就表现出卓越的军事天才。他的军事生涯,是从剿匪开始的。起初会稽山有一伙以潘临为首的强人,东吴多次进剿都没能打垮。陆逊招兵买马,深入险境,剿灭潘临。后来在剿灭鄱阳盗贼尤突的战斗中,陆逊再建奇功,被提拔为定威校尉。

孙权对陆逊的才华非常欣赏,任命他为帐下右都督,清剿山寇。盘踞于丹杨的山寇费栈接受曹操颁给的印信,鼓动山越人造反。陆逊巧施疑兵之计,正面佯攻,暗地里遣主力夜出山谷,大破贼兵,体现出高超的用兵之道。

陆逊最出色的一次表现,就是夺取荆州。他故意示弱于敌,麻痹关羽,在关羽大举北伐后,吴军突然袭击其后方,断其后路。在整个荆州之战中,陆逊击破刘备麾下将领詹晏,后又大破秭归地方部队,斩俘及招降数万人,战果惊人。

第四,以诸葛亮谨慎的性格,蜀军也不致遭大损失

从日后诸葛亮用兵来看,是比较谨慎的,这与他的性格有关,缺乏冒险的精神,讲究稳扎稳打,攻击力不足,但防御力不错。诸葛亮的打法有点类似足球里的防守反击,首先他防守能力是很强的,因为他很谨惧,“先为不可胜”,首先保证自己不被歼灭,再来寻找机会。诸葛亮在北伐战争中,打得比较漂亮的,都是防守反击,在撤退时设个伏,捞个小便宜。但是正面攻击能力,是比较弱,因为他脑子不够灵活,用兵偏正,对手司马懿的评价是:“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一针见血指出诸葛亮用兵的权变机谋水平是不够的。

因此,诸葛亮去打陆逊,打是肯定打不过,但是蜀军不会遭遇大损失。

9

如果是诸葛亮带队伐吴,肯定会被陆逊全歼,三国就提前结束了,刘备就是再愚蠢也不会把关系到蜀汉政权生死存亡的战役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交给诸葛亮这样的军事菜鸟。

一,诸葛亮在此之前没有经历过任何军事实践,他加入刘备集团14年的时间,一直都是从事后勤保障,内政管理方面的工作,刘备不论是入川还是夺取汉中的重大战役,军事方面的参谋是庞统和法正,诸葛亮一直都是从事“调取赋税以充军实”的角色,

二,诸葛亮一直奉行讨好孙权的思想,他哥哥诸葛瑾是协助吕蒙夺取荆州,杀害关羽的帮凶,并且在吕蒙死后,以绥南将军,南郡太守的身份接替他驻节公安,镇守荆州,作为陆逊的预备队,并为陆逊的主力部队提供后勤保障,刘备如果派诸葛亮带队伐吴,岂不是让他们兄弟合谋,诸葛亮当时连儿子都没有,也就是说一个人吃饱全家不俄,他在蜀汉可以说是无牵无挂,在这种情况下,别说诸葛亮没有那个本事,即使是他真的像那些脑残吹捧的那样有通天彻地之能,神鬼莫测之机,他也必须要避嫌,而刘备更不会让他来执掌兵权,如果他在前线带兵投降孙权或者是被陆逊全歼,那么蜀汉政权就彻底完了。

三,更重要的一点,荆州对于蜀吴双方都是至关重要的地方,蜀汉占据荆州就处于东吴的上游,在地理上跟东吴共有长江天险,而在陆路又有伐吴的通道,东吴北有曹魏,西有刘备,东边是大海,南面是不毛之地岭南,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况且荆州是鱼米之乡,又有几十万人口,东吴如果不夺取荆州,迟早会被蜀汉压制,而刘备也需要荆州这个地方,除了上述理由之外,刘备要伐魏就必须有荆州这个通道,有了荆州,除了可以就地获得粮草物资,和可以从益州沿长江顺流而下运兵运粮,比退着小车,挑着担子翻越秦岭容易的多。最重要的一点,蜀汉政权的骨干力量都是荆州士族,比如,诸葛亮家族,马良,马谡,蒋琬,费祎,杨仪,邓芝,魏延,殷观,伊籍等等都是荆州人,夺回荆州是他们共同的愿望,那些叫嚣刘备破坏诸葛亮的“孙刘联盟”的沙比们,和认为刘备不应该伐吴的沙比们都醒醒吧。

我无意否认诸葛亮对于蜀汉政权的重要性,《三国志》也评价诸葛亮为“肱骨之臣”,跟关羽,张飞,法正一样都是蜀汉政权的核心骨干,但是大家要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诸葛亮一直都不以军事才能见长,他指挥的几次军事行动并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地方,打南蛮不过是以强大的国家正规军打几个尚处于原始社会的彝族土寨子,倾全国之力的五次北伐寸功未立,寸土未得,前秦的王猛,辅佐符坚,出将入相,从一个小国统一了整个北方,甚至重新占领了西域,人家东晋的桓温三次北伐都是只有几万人,一次打到长安,一次攻下洛阳,一次进逼邺城,南梁的陈庆之也是一个“射不穿札,马非所便”的书生,但是人家带七千人北伐,破32城,胜47仗,邱大千七万人拒守荥阳,被陈庆之一天不到就攻下来了,元晖业二万人拒守考城,被陈庆之一战就生擒了,尔朱荣以30万大军在在中郎城跟陈庆之苦战三天,连败十一阵,北魏的尔朱荣以七千人大破葛荣30万大军,生擒葛荣,贺拔岳以二千人马横扫关中,奠定西魏,这些人有哪一个不比诸葛亮强百倍千倍,而诸葛亮以数万大军围攻一个千人拒守的陈仓都打不下来,这样一个人非要把他吹嘘成为军事家还有天理吗?所以,那些喋喋不休的鼓吹要是诸葛亮指挥又会如何如何的人实在是该醒醒了。

10

如果讨伐东吳的是诸葛亮,刘备守后方,陆逊还会赢吗?

。像刘备东征那种大规模战局,主帅是第一要素,可以说这场战争刘备绝对不会委托诸葛亮,那時的刘备,不是寄住在刘表新野的刘备求贤似渴,到了当時的刘备已经称帝,地位髙了,实力大了,翅膀硬了,主张也多了(不像汉高祖对贤士言听计从)刘备的性格是决定了蜀汉败亡的必然规律,他说过一句话:‘’俩弟已死,我岂能独生‘’,这句话包含在二层意思,①是家天下思想,他根本没有远见抱负,乃至决心一统天下,如果这一点成立,就说明刘备已没有远大理想,大臣们跟了他也决得心肺已冷,②刘备如真正有理想统一天下,汉室二次中兴,他一定不会说这样的蠢话,乃至干这样的蠢事,劝阻不听,虽然牺牲了二弟,失去了荆州,他浓厚的实力还在,完全可以东山再起,不至有一败涂地。

。要回答问题,首先要讲清前题,如果刘备真正信任诸葛亮,全盘委托,诸葛亮首先会起用赵云,魏延,战略上不会立即在炎夏起兵,因为当官者不还乎,‘’职任‘’两字,你担任了统帅职务,那你要为該职务负责,所以战术上也不一定采用刘备路线兵发夷陵,因战线太长,不利后勤,诸葛亮首先会考慮的是魏吴联盟一致对蜀的可能,而选择的攻略目标有二,一是发主力继续兵发樊城同曹操继续拼,拿下襄樊,将曹操赶到河北。同時发二支疑兵,一支佯攻荆州,控制东吴助曹操;另一支出祁山攻打汉中,借以分碎曹操主力,二面挟攻。这样的战略方案,或许比刘备兵发夷陵安全得多,蜀汉有七百多万兵马分三路开战,曹也好,孙也罢,他们怕的就是诸葛亮,那時诸葛亮将自已的旗号插满三大战场,让曹,孙捉摸不定诸葛本人在何处指挥,制造疑兵之计,是绝对优势。如果樊城曹操主力败,那么汉中曹军也守不住,诸葛主力一分为二,一部分追杀曹操,另一部份西下挟攻汉中,汉中复得二路合拼知汇荆州南路。南北挾攻可恢复荆州,那时主力一部追杀曹操改为看住曹操。将曹操困在河北,再要想杀回来就没那么容易。

。上述是一种假想游戏,不宜以学术探讨。卑人浅见请朋们一起玩玩,当然在战场上二军对敌,千变万化,没有我伐表诸葛亮说得那么容易,魏,吳二国一定也有高人斗策,按此略执行,诸葛亮兵马有余,战将难调,不能得心应手。分三路兵马,诸葛可能会起用马超。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