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为了收复失地,绞尽脑汁的想出了一出“堡垒计划”,他从八里铺到锦州一共修了四十七个堡垒,工程浩大繁复,并且开支就是天文数字,这还不算,他把原来辽东的四五万兵力,一下子就扩建为十四万人,这真的是有必要?
其实第一个反对这个计划的就是王在晋。因为在小冰河气候的影响下,大名北方气候干旱,作物歉收,这就导致大明的财政税收匮乏,财政不足就发不出军饷、发不出救灾银两,所以就会进一步导致流民、内乱等各种大乱想。
并且受到影响的不仅是大明朝,后金也受到影响的,他们捉不到鱼了,所以就只能铤而走险的南下抢劫大明朝。假如把大明朝的大门关上,休养生息,少点折腾,等灾变过去了,然后解决祸患也不迟,这种做法又不是没有先例,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面对匈奴的扣边劫掠,就把边塞的六万民众全部迁入内地,任匈奴怎么挑衅就是休养生息。
这位最会打仗的皇帝就可以龟缩,那才有后来的窦宪的燕然勒石。所以王在晋就主张放弃全部辽土,明军全部龟缩长城一线,这样可以有利于防守,还能节省大量的银钱,但是朝廷的衮衮诸公差点没把他骂死,我大明寸土不让,怎么可以主动抛弃旧地?
天启初年的财政收入为330万两,但是支出为500万两,财政严重赤字。但是到了天启七年,光辽饷就增加到770万两,可见大明的财政一下就瘫痪了,国家的财政全部倾斜在辽东,那么陕西河南的赈灾可以说杯水车薪,那么为啥会发现此时农民起义遍地四起了。
杨稿兴兵10万,结果萨尔浒全军覆没;袁应泰曾议兵18万,结果沈阳、辽阳还丢了;王化贞佣兵15万,结果以广宁惨败告终;这次轮到孙承宗兴兵14万就想收复辽东,可以说是痴人说梦。关键还是14万新兵,自古以来还没有听说在边境常年陈兵十几万的记载。
这样国家财政不被拖垮才怪。事实证明王在晋是对的,接下来孙承宗的“柳河之败”数万大军被人家几百人打的大败,可见孙承宗的计划只是徒有虚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