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楚怀王与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这条盟约并不愚蠢,是当时楚怀王为了激励反秦将领,而制定的奖励措施。

1、这条盟约是为了激励诸侯王反秦

据史书记载,楚怀王熊心是反区秦大将项梁所立,是秦末反秦各路诸侯的首领。

当时,首先揭竿起义的陈胜已死,并且反秦大将项梁战败死亡,秦国军队力量还非常强大,所以楚怀王为了激励诸侯王反秦,尽快灭亡秦国,就与诸侯王约定“先入关中为王”

2、当时并不是所有将领都抢着想去关中

因为当时,秦国大将项梁刚刚战败,秦国军队还非常强大,常常乘胜追击,各路将领都认为先入关中不利。

而只有项羽因为怨恨秦军击败项梁,所以自告奋勇,愿意同刘邦一道西进入关。

3、因为项羽暴虐,所以楚怀王没有派项羽与刘邦一起西进入关

当时,诸侯将领都反映,项羽为人凶悍暴躁、狡黠狠毒。曾经在攻打襄城的时候屠城,城中没留下一个活口,全部坑杀而死。他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残杀毁灭的。

并且楚军屡次轻率出兵,以前的陈胜、项梁都失败了,诸侯将领建议变更办法,派遣忠厚年长者,持仁义之师而西进,向秦国的父老兄弟讲明道理。

而秦国的父老兄弟都饱受秦始皇危害很久了,如果要是真有位宽厚年长者前去,不施暴虐,应该容易攻下关中。而项羽凶暴,不可派遣,只有沛公刘邦一向是宽大厚道的长者,可以派遣。

4、所以派遣刘邦西进,攻入关中

因为诸侯将领的建议,楚怀王于是派遣沛公刘邦西进进取关中,而没有同意项羽一起前行的请求。

改派项羽与宋义北上,救助当时已经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并且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但是后来,项羽将宋义杀了,自封为项王。

结语

项羽虽然是被后世经常赞扬的英雄将领,但是他采取暴政,屠城坑杀,极度残忍。并且刚愎自用,不舍得封赏有功之将,所以后来项羽的很多部将都归附了沛公刘邦,让刘邦最终先入关中,占取道义上的优势。

最佳贡献者
2

这一盟约是为了救赵国而做出的决策。

当时楚国的形式十分危急。

楚国实际上的当权者,项羽的叔父项梁在定陶被秦朝章邯军大败,项梁身死。

诸侯震惊!

好哥俩项羽和刘邦只得从陈留撤军。

项羽和吕臣各居彭城东西,而刘邦则前突至砀郡,三军拱卫彭城。

于是,楚怀王将国都从盱眙迁至彭城。

而吓得楚军东躲西藏惊恐不已的章邯军却大摇大摆的北上去打赵国去了。

刘邦的老朋友赵国丞相张耳派使者到楚国求救。

救不救赵国,?如何救赵国?

救赵国是大义所在,也是在救楚国自己。

当时抗秦的首义,张楚政权的陈胜已被秦军击败。

而战国时期的山东六国贵族后裔纷纷被各路义军推举出来号召百姓抗秦。

楚怀王熊心正是作为楚怀王熊槐的孙子被项梁推举出来的。

作为抗秦各诸侯王的比较强的一支,救援赵国是大义所在。

各路诸侯分立才能有效的分解秦军的力量,所以,救赵王歇,就等于救自己。

楚怀王内部商议已定要救赵国,但是,面对强大的刚刚击杀了项梁的秦军,

如何救赵,变成了最关键的问题。

分散秦军兵力,分兵两路,一北进救赵,一西进攻击秦都关中成了最好的方案。

秦军的主力在邯郸,如果倾尽全力去攻打,以楚方新败之军,风险未免太大。

所以,兵分两路,一路北上相机救赵;

而一路西进,进攻关中,“攻秦救赵”,分解秦军的主力兵力成了当时最好的方案。

北路,以宋义为主将,项羽为次将。

西路:以刘邦为主将。

其实,谁都不愿意西进,毕竟秦兵正盛,关中腹地的防卫能力更是强盛。

除了项羽,谁都不愿意往西。

但是楚国诸老将偏偏不愿让项羽领军西进。

认为项羽太年轻,而且老爱屠城,不易聚拢人心。

而西路军单靠兵力是不行的,必须有个宽厚的长者领军,

西进途中,宽柔并济,又拉又打,才能长途奔袭到咸阳。

所以,年届五十的刘邦,被选中担此大任。

楚怀王定下先入关中为王,也算得是鼓励两路军积极作战的好策略。

以当时的情况,两路军的难度相当,甚至西路军更艰难。

不能说是一项愚蠢的盟约。

3

我们平时所说的秦朝末年的楚怀王,一般都是指后楚怀王,即义帝熊心,他是前楚怀王熊槐的孙子。范增首次现身,给正在起兵的项梁出谋划策之时,便提出来陈胜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没有立楚王之后反而是自立为王,这就导致了陈胜所率领的起义军的向心力太弱。在范增的建议下,项梁找到了前楚怀王熊槐的孙子——正在民间当牧羊人的熊心,将他立为楚王,仍称“楚怀王”(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但是这个普通的牧羊人,却非常不简单。

项梁听从范增的建议拥立楚怀王之后,占据了政治上的上风,基本上是属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他有着较高的军事素养,楚军瞬间成为起义军中最有力量的一支队伍,而楚怀王熊心也始终处于一个傀儡状态。但是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项梁因一连串的胜利而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最终被秦朝将领章邯所杀。这个强有力的领导人去世之后,楚怀王熊心的雄心开始显露出来了。

首先,在确认暂时安全之后(项梁被杀之后章邯认为楚军不再是最大的威胁,于是出爱军渡河攻打赵地),雄心迅速地收回了楚军的兵权(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同时,楚怀王也开始调整内部的领导班子,将之前由项梁控制的政局重新洗牌(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让代表不同利益的人互相牵制。在这个时候,起义军中与项梁关系最亲密的项羽却没有被分到任何重要的职务。

几乎在同时,楚怀王熊心又下了一道奇特的命令——他破格提拔之前出镜率不高的宋义为卿子冠军,成为楚军的军事领导人,相当于是继承了项梁的职位。又命令宋义率领项羽、范增率军北上救赵(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然后,楚怀王熊心郑重宣布——先入关者王之!

楚怀王熊心这不是明摆着要彻底消除项氏在楚国中的影响力吗,现在项梁死了,项羽没有得到太多的兵权,同时又几乎失去了被封为诸侯王的资格——最起码失去了争取消灭秦国、立头等功的机会。所以,最终入关的当然是受楚怀王的命令向西进军的沛公刘邦,而不是向北进军的鲁公项羽。

在北上救赵之时,项羽对楚怀王的压制终于无法忍受了,他矫诏说自己封楚怀王之命,诛杀了自己的领导宋义,随后向楚怀王汇报(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失去了对军队控制权的楚怀王知道自己最终还是失败了,他不得不承认项羽的地位,下令将项羽升为上将军,接任了宋义的位置(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从以上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楚怀王熊心是有一定的政治能力的,但是只可惜最终还是没能掌握军权,再次沦为项氏的傀儡。

4

楚怀王和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这个盟约可一点都不愚蠢,而是有楚怀王对自己当时所面临的处境的反应,是充分考虑了后果之后做出的决定。

楚怀王是项梁做主,从民间找到的之前的楚国王族后裔,立为楚王的。在这之前,楚怀王在民间东躲西藏已经很多年了,连温饱都无法保证,更不用说有什么恢复楚国的雄心壮志了。而项梁之所以立他为楚王,也恰恰是看中了他一方面具有王族血统,比之前的景驹更有合法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本人没有什么势力,便于项梁操控。也就是说,项梁找他来,就是让他当傀儡的,没打算真的把他当楚王。

楚怀王得到这个从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一开始当然是很高兴的,但很快就发现了,他不过是项梁号召楚国旧部的工具而已,他丝毫享受不到当君主的权力,一切都是项梁说了算,他根本插不上手。不过,很快,他翻身的机会就来了,因为项梁在率军与章邯率领的秦军作战的时候战死了,项羽还年轻,威望和能力都不足以替代项梁,楚国成了群龙无首的局面,而楚怀王作为一个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交集,就有机会重建自己的权力了。

项梁战死是在定陶和陈留一带,当时项羽和刘邦是项梁手下最得力的两个将领,他们正率兵围攻陈留,得到项梁被章邯突袭杀死的消息后,项羽和刘邦率军后退到了彭城和砀郡一带驻扎,处于守势。楚怀王得到消息后,马上赶赴前线,接管了军队,并马上调整了人事任命,加强了对楚国和军队的控制。先是任命吕臣父子分别担任司徒和令尹,又任命刘邦为砀郡长,封武安侯,将刘邦的地位提高到了和项羽大致相当的水平,显然都是为了打压项羽。

这时候,章邯认为项梁一死,楚国已经碎成了渣,就没有继续进攻楚国,而是掉头北上,围攻赵国去了。这其实也是秦灭六国的传统线路,先是韩国,接着是魏国,再是赵国,然后燕国,再是楚国,最后逼迫齐国投降。后来韩信大体上也是这个路线,只不过他在平定燕赵之后,下来就直接平定了齐地,没有留下尾巴,最后再到淮海地区和项羽进行战略决战。所以,章邯这个操作看上去似乎问题不大。

楚怀王这一顿操作下来,觉得自己基本上控制住了局面,于是和诸将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这里说的意思就是,谁能攻入关中,灭了秦国,他就可以册封谁为秦王。这同样是为了压制项羽家族的势力。其实当时有能力独立领兵出征的楚国将领,无非就是那几个人,不是项羽就是刘邦,但楚怀王故意不直接分配任务,而是做出了这样的安排,也是满满的小心机。最后,刘邦率兵西进攻秦,项羽则随宋义军北上救赵。实际上,还是不想把灭秦的机会留给项羽。

楚怀王这时候也和其他诸侯一样,派兵救援赵国。而且,楚怀王派去的五万军队,领军的为宋义,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项羽并不是主帅。而宋义到了前线,也不着急与秦军作战,而是和其他诸侯一样,观望不前,隔岸观火,坐观成败,看看有没有机会不出力气就能捞点好处。他这个操作就是秦灭六国时,六国的正常操作,大家都不出力,谁当出头鸟谁先死,大家都等着捞好处。最后的结果是六国被秦国各个击破,挨个消灭。

这时候就看出来了项羽的与众不同,他和项梁一样,是真正准备灭秦的,而不只是像其他诸侯一样,只是恢复自己被秦国灭亡之前的地盘而已。所以,项羽认为不能这样坐观成败,而应该主动进兵,与秦军决战。宋义不同意,项羽几杀宋义,夺取了兵权。马上破釜沉舟,一举击败秦军残余的主力兵团,也就是王离率领的长城兵团,章邯兵团的二十万秦军就在附近,但却没有出动。项羽就此一战成名,诸侯都承认了项羽的地位,章邯也被迫向项羽投降。

楚怀王的算计也没错。项羽正面强攻秦军主力的时候,刘邦先在秦军背后攻占韩魏故地,然后试探性的攻击了一下函谷关,就没有继续进攻了,而是转兵南下,进入南阳一带,然后从这里走武关道攻入关中,秦王子婴出城投降,还是刘邦灭了秦国。对楚怀王来说,刘邦的势力和项羽不在一个档次,刘邦灭了秦国,要做秦王还需要他册封,如果是项羽灭了秦国,那就没有楚怀王什么事了。所以,楚怀王这个安排,本身就是为了牵制和打压项羽,意图也是保住自己的地位。

刘邦进入关中之后,并没有马上自称秦王,而是恢复秩序,先派人报告楚怀王。项羽听到刘邦已经攻占秦国的消息,果然气不打一处来,马上直接率军进攻函谷关,进入关中,大肆焚掠一番之后,扬长而去,完全没把楚怀王放在心上。之后,项羽又召集诸侯,名义上尊楚怀王为义帝,但很快就派人杀了楚怀王,接着就调整诸侯封地,他自己自称西楚霸王。刘邦于是以为义帝报仇的名义,出兵进攻项羽,楚汉之争由此开始。

5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段水浒中的故事。

江州劫法场后,宋江正式落草梁山,并且以后来居上的趋势一步步架空了晁盖。梁山之主俨然已是他山东呼保义,而不是托塔晁天王。

晁盖心中不甘吗?

那是肯定的,于是在宋江一再下山立功后,他决定亲自下山一回,通过战功来重塑自己梁山之主的威望。

人有旦夕祸福。晁盖不幸的折在了曾头市一役中,梁山眼看无主。

谁来接晁盖的班呢?我想所有梁山兄弟、以及宋江自己心里都觉得晁盖会说出这样一番话:“公明贤弟接替我位置,坐梁山之主的位置。”

可是晁盖说的是:“哪个捉得射我的,就让他做梁山之主。”直接一句话否定了众望所归的宋江。

说到底,晁盖内心是反对宋江的。

晁盖为什么反对宋江?一是宋江上山后风头直压晁盖,晁盖不爽。

二是宋江是一个坚定的招安派,这是晁盖不能接受的,他不想日后兄弟们在宋江的带领下,全部归顺朝廷。

但宋江深得人心,所以晁盖没法在明面上反对他。便借为自己报仇的由头,将梁山泊主的人选变成了未知数。

就是为了防止宋江上位。

说完梁山的故事,我们再回到秦朝末年的时候。其实芈心发出谁入关者为王,跟晁盖的谁为我报了仇做梁山泊主,有异曲同工之妙。

晁盖防的是宋江,羋心防的则是项羽。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看羋心跟项羽之间的矛盾。

1 羋心是一个落难王孙,被选为新一代的楚怀王,凭的不是自己的声望本事,仅仅是血统而已。作为盟军之主的他显然镇不住诸侯,尤其是项羽。

2 项家军不但是诸侯中最有战斗力的一支部队,项羽本人也是诸侯中最强势的一位。对于羋心,他是看不上的,尤其是在项梁去世之后。这一点,羋心心知肚明。

如果说诸侯中谁最有资格先封王,定然是项羽。在之后的巨鹿之战中,更是破釜沉舟大败秦军,惊得诸侯心惊胆战,莫敢仰视。

谁敢跟他争?谁不怕他。

所以羋心发出了这么一道盟约,将王位变成了未知数,其目的就是让诸侯都有参与的机会。从而达到遏制项羽的目的。

关中王最后被刘邦拿下。可项羽跟羋心的矛盾并没有结束。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后。尊羋心为所谓的义帝,将他赶出彭城,又派出英布将他击杀在郴县。

宋江最终还是做了梁山泊主,项羽也做了个比关中王更大的西楚霸王。

晁盖也好,羋心也好,他们的做法并不愚蠢,只是大势所趋的环境下,已不是他们三两句话能改变最终结局的。

6

因为没有‘’先入关中者为王‘’这道盟约,是没有诸侯主动攻击秦国核心区域关中地区的,包括刘邦也不愿意西进。

这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楚怀王熊心做出这道命令是在反秦起义处于低谷时期。



首先是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失败,陈胜、吴广先后被杀,陈胜部将周文部打进函谷关,却被秦将章邯一路反杀,最终陈胜部起义失败。

不仅如此,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剿灭了整个黄河以南的反秦义军主力,魏国首领魏咎被杀,齐国首领田儋被杀,楚国首领项梁被杀,赵国都城被围,整个天下的反秦斗争受到沉重打击。



楚怀王熊心做为楚国名义上的首领,他这个楚怀王还是项梁立的,之前只是个放牛娃,项梁在时,楚怀王不过是个傀儡,现在项梁战死,楚怀王熊心开始处心积虑的想夺回政权。

要想夺回政权,楚怀王进行了内部人事安排,自己掌兵权,夺项羽和吕臣军队,之后令自已亲信宋义为上将军,项羽、范增为副将,带兵北上救赵。

在外部,楚怀王必须要有足够的赏赐封赏诸侯,一是让诸侯服从自己,三是提高自己的威望。



于是‘’先入关中者为王‘’这对诸侯们来说是莫大的诱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所以刘邦去了,不要觉得刘邦有多么伟大,他就是冲着‘’先入关中者为王‘’这个赏赐去的。因为当时西进攻打咸阳没人去的,诸侯们普遍认为咸阳是秦都,防守力量最强,谁去就是送死,当年的周文就是榜样,当然有封王赏赐就不一样了,但也只有刘邦一支队伍去而已。

当时的诸侯普遍和宋义的想法是一样的,畏惧秦军主力,宋义北上救赵,到了巨鹿附近就开始观望,并不急于出手,反而是保存实力,静观其变。宋义这一态度,基本上是当时诸侯的想法,巨鹿城外燕国、齐国都是在观望,不敢主动出击,要不是出了个项羽,秦军主力真没这么容易被击破。



所以楚怀王的这道命令很有必要,既是调动诸侯积极性,又为自己增加权威,只可惜后来事态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7

可以明确的回答,楚怀王与诸将盟誓,“先入关中者为王”,并非是一道愚蠢的盟约,相反,这是一道非常具有政治智慧的盟约,只是楚怀王没能成为最终的受益人。

楚怀王剧照

楚怀王是谁

陈胜在大泽乡点燃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后,各地反秦势力相继响应,作为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人,项梁、项羽叔侄也在会稽竖起反秦大旗,很快成为反秦的中坚力量。

但章邯很快扑灭了各地的反秦势力,陈胜战死,反秦斗争随即陷入低潮。项梁在薛地召集部将商讨下一步的战略,这次参会的除了项梁,还有刘邦、项羽、范增以及张良。范增向项梁建议,为了聚集团结楚地的各种反秦势力,应该立楚王的后裔为楚王,项梁采纳了范增的建议。

于是派人找到了已经流落民间的楚怀王之孙子芈心,拥立为新的楚怀王。这样,芈心摇身一变,从一个放羊娃变成了楚国的王上。

只不过他并没有实际权力,只是项梁手中的牵线木偶。

项羽剧照

为什么要盟誓

既然坐上了楚王的位子,怎么可能不想拥有楚王的权力呢!即使楚怀王芈心没有政治经验,他身边聚集的人,也一定会注视着任何风吹草动,待机而动。

公元前208年,项梁在定陶被章邯军队所杀,楚怀王觉得他所等待的机会来了,终于有机会分化削弱项家的势力,树立自己在楚国的权威。于是想出了这么一个智慧的办法。

召集楚地势力,制定出下一步行动战略,即兵分两路,与秦国决战,并与诸将盟誓,先入关中者为王!

其中一路北上救赵,然后入函谷关灭秦,以项家军为主力,宋义为统帅,项羽为副帅,后来项羽杀了宋义,自立为帅。

另一路直接西进,经南阳、武关进军关中,以刘邦为统帅。

相比于北上之路,刘邦西进要面对的秦军力量要弱小的多,因为秦国此时的两大主力部队,章邯军团和王离的长城军团均在赵地。项羽北上,首先要直接遭遇秦国的主力部队,不死也要八层皮。

这正是楚怀王喜闻乐见的,他之所以与诸将盟誓,用的是一石二鸟之计。

首先,是为反秦的大战略着想,用项羽在赵地拖住秦军主力,然后让刘邦直接经南阳、武关攻入守备空虚的关中。

其次,让项家军北上,就是要让项家军和秦军硬碰硬,最好是秦军被消灭了,项家军也被打光了。即使削弱不了项羽,也可以竖起刘邦的大旗,与项羽相抗衡。

这样,刘邦必定感激自己的提拔之恩,忠于自己,项羽要想造反,也得掂量掂量形势,从而使自己逐步掌控天下大权!

刘邦剧照

受益者是谁

战略非常高明,如果是一般的人,楚怀王也许真会实现战略构想,掌控天下权力。但只能说他生不逢时,同时遇到了项羽和刘邦,完全低估了这二位仁兄的能力。

低估了项羽的军事才能,项羽背水一战,击败秦军主力,自己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成为了事实上的反秦霸主。

也低估了刘邦耍流氓的能力,刘邦不但没能成为楚怀王手中的牌,反而是刘邦利用楚怀王对诸将的盟誓,名正言顺占有关中之地。在楚怀王被项羽杀后,刘邦才姗姗来迟,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打着为楚怀王报仇的旗号,讨伐项羽,死了的楚怀王又成为了刘邦手中的牌。

所以,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楚怀王对诸将的盟誓,先入关中者为王,完全是为刘邦做了嫁衣!

8

楚怀王与众将“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是在吸取陈胜、项梁失败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

他试图达成三个目标:提出楚怀王对天下秩序的构想,赢得诸侯支持;改变单纯军事路线,瓦解大秦;释放楚国国内矛盾,并力反秦!

只不过,计划不如变化快,形势的发展使这个约定成了一纸空文。

“先入关中者王之”提出时的各方形势。

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为王。——《史记.高祖本纪》。

楚怀王提出这个约定时,天下的形势是:

1、反秦大业陷入危机,但大秦也已遭重击。

九月,章邯大败项梁,楚军主力损失大半!

随后,章邯“以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秦军攻取邯郸,围困巨鹿。

此时,王离军兵粮足,天下诸侯纷纷派兵救援,但只能对峙,不敢直接与秦军交锋。

但是,在此前的战争中,秦帝国也遭到了巨大打击。尤其是荥阳的李由集团已经遭遇重创,在李由被刘邦击杀后,秦帝国在黄河以南地区力量虚弱。

这就给了楚怀王趁势西进的机遇!

2、楚国:楚怀王已夺回大权,但楚国力量、威信不足。

定陶之战后,楚怀王将吕臣、项羽的军队合并,“自将之”,一举夺回了军权。

但是,定陶之战,楚军军力严重受损。连章邯都认为“楚地兵不足忧”了。

值得注意的是:项羽不是项梁。此时项羽的威望不足,并不能继承项梁的影响力。项羽的军队已经被楚怀王掌握。因此:“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跟限制项家势力应该没有太大关系。

3、诸侯国:自顾不暇,但各怀利益。

一旦巨鹿城破,赵灭亡后,章邯再移兵讨伐,各诸侯谁也不能幸免。

但是,各诸侯的“团结”只是因为大家身出在危急时刻。一旦危机过去,各诸侯彼此利益不同,楚控制关中,对天下诸侯都是威胁!

楚怀王“先入关中者王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先入关中者王之”,改单纯军事路线为政治、军事双管齐下的路线。

“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比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救矣,今诚得长者住,毋侵暴,宜可下。”

这既是楚怀王派遣刘邦西进的原因,同时,也反映出楚怀王对未来作战的规划。

看来,楚怀王君臣吸取了趁胜、项梁单纯军事路线的教训,决心以政治手段瓦解秦帝国。

而这一转变,在当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时,大秦的势力呈现出北强南弱的特点。章邯、王离,都部署在河北战场,其势甚众。但是,在广大中原地区,由于荥阳李由在定陶之战前已被刘邦击杀,统治力量十分薄弱。

楚怀王的部署是双管齐下:北路,由宋义、项羽的主力以军事手段解决;南路,由刘邦率领少量军力,以政治手段为主,收拢旧贵族、分散的义军,瓦解秦统治。

“先入关中者王之”,正是楚怀王采取政治手段的产物。

这就是告诫楚将,以后关中秦民就是你的子民。以此来引导众将执行楚怀王政治攻势的构想!

提出了楚国的政治主张:恢复旧制,赢得诸侯支持

此时,天下大乱,山东六国旧贵族、秦旧官僚、起义军余部都有较强实力。

诚如楚军老将曾和楚怀王说:陈胜、项梁数败。

楚军要想以单纯地军事行动扩张实力,力有不逮。只有采取政治手段,充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可以有效扩张。

“先入关中者王之”,就是鲜明的政治口号,表明了楚国对未来世界的构想:恢复诸侯分治。

楚怀王对灭秦后的政治构想是:旧贵族各复其国。关中地赏赐给表现杰出的反秦人士。

这个秩序安排,既保障了各诸侯的利益,也维系了天下力量的基本平衡,满足了旧贵族的诉求。

有利于团结各诸侯,先团结一直,解决大家的主要矛盾:与秦帝国之间的矛盾。

后来,项羽分封天下不公,引发了诸侯的接连反抗。这说明:当诸侯们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并不会因为单纯的军事压力而屈从。

而自从“先入关中者王之”提出后,诸侯联合反秦空前团结,这与这个政治主张是分不开的。

释放楚国国内矛盾。

此时楚国的力量结构十分复杂。既有旧楚国贵族势力,也有农民起义军势力。

尽管楚怀王表面上掌握了全局,但其控制力并不牢固。

楚怀王以“先入关中者王之”的主张,给了楚国内部实力派一个出口:不必在楚争权夺利,有本事入关为王!

同时,由于提前说明了封赏。这就意味着:宋义(项羽)、刘邦攻取的地盘,只有关中地是他们的封赏,对其他地区,依然是楚怀王的。

这就有效地减少了众将拥兵自重,过早割据的风险。

吸取陈胜教训,激励众将反秦。

陈胜起义时,他所派出攻略各地的将领,往往与当地旧贵族联合,形成独立之势,不再支援陈胜反秦。

“先入关中者王之”,正是吸取了这一教训。

从韩信、英布、彭越等人后来的表现看:裂土封王,是当时天下英雄的普遍渴望。

后来,垓下之战前,刘邦也以“割关东地封之”来动员韩信、英布、彭越等人。

看来,以裂土封王激励众将,在当时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激励手段!

因此,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既充分动员了楚军众将,宣传了楚怀王的政治主张,也利于楚国的内部稳定,是当时十分明智的决策。

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项羽的意外崛起,楚怀王的构想破产。

9

楚怀王分兵攻打关中,是非常高明的决策,绝非愚蠢。

笔者试述如下:

第一,楚怀王分兵攻打关中的历史背景

陈胜死后,项梁重新建立楚政权,立楚怀王。项梁与项羽、刘邦率领楚军与秦军作战,取得一系列战果。在东阿之战、城阳之战中打败秦军。项羽与刘邦在雍丘之战更是取得大捷,击毙李斯之子、三川郡守李由。

一连串的胜利,令项梁冲昏头脑了。他认为之前章邯所向无敌,无非是义军其他将领无能,没遇上像自己这样熟悉军事的对手罢了。骄矜之气既长,轻视对手,往往会付出惨重的代价。项梁决意亲自督师,攻打定陶。定陶原本守备坚强,此时秦二世又调拨一批军队给章邯,秦军的力量更强了。

在战略上可以藐视敌人,在战术上却一定要重视敌人,何况秦军统帅是身经百战的章邯。此时正是绵绵雨季,雨下了三个月。章邯的兵力得到补充后,再施故伎,衔枚发动夜袭。项梁为自己的大意而付出生命代价,没料到秦军竟然在恶劣的天气下奇袭,被打得大败,自己也战死沙场。

正在攻略陈留郡的项羽、刘邦获悉项梁死讯,大惊失色,放弃攻城,匆匆东撤。章邯杀项梁后,士气高涨,楚政权危在旦夕。项羽、刘邦等紧急把都城从盱眙迁往彭城,严加守备,吕臣的部队守卫彭城东,项羽守卫彭城西,刘邦守卫砀县。

倘若章邯乘胜而进,项羽、刘邦等能否守得住彭城,确实令人怀疑。岂料在这个时候,章邯与项梁一样,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章邯认为项梁是楚政权的顶梁柱,如今项梁既死,大柱倒了,楚政权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当务之急,是要消灭北方的赵政权,以免反秦势力死灰复燃。

章邯放弃攻打楚政权,率王离、苏角等将领,引兵北渡黄河,直扑赵国。

第二,楚怀王提出双管齐下的战略

此时章邯手上的兵力已超过四十万,大军直趋赵境,如泰山压顶。强弱立判,赵国丞相张耳、大将陈余率军迎战,大败而逃。首都邯郸是保不住了,张耳与陈余遂拥赵王赵歇,退入巨鹿城。章邯入邯郸城后,把城内百姓尽数迁往河内,拆毁城廓,以绝后患。

巨鹿之战,将决定赵国的命运。

为了援救巨鹿,楚怀王决定出动精锐部队开赴前线。不过,当时秦军主力悉数集中于河北,便露出一个大大的破绽。

秦军重兵集团都集中到了巨鹿前线,大后方兵力空虚。对于楚政权来说,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趁秦军主力在北,派一支奇兵西进,直捣咸阳,倘若一举拿下,擒杀皇帝,那么秦国就完蛋了。

为此,楚政权制订了一个非常出色的方案,在救援巨鹿的同时,另派遣一支部队远征关中。如果运气好的话,攻破咸阳,颠覆秦政权,那么东方战场可不战而胜。如果运气差的话,至少可以牵制秦政权派出更多兵力投入东方战场,可以大大减轻东方战场的压力。

第三,远征关中的难处在哪里?

远征关中的思路不错,但是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首先,秦之大后方再怎么空虚,至少也还有十几万大军,而楚国能远征的兵力却十分有限。其次,要进入关中,必须穿越许多大山大河,多险关要隘,易守难攻,对秦的防守是有利的;其三,只要章邯攻破巨鹿,便可大举回援,到时楚之西征军就被包饺子。其四,在过去几百年时间里,东方军队从未打下过关中。

楚政权的两难之处在于,既要趁秦军主力在北的时机,组建一支军队西征,同时,仍要派军队援救巨鹿。援救巨鹿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最精锐的部队要调去,剩下来的部队战斗力并不强,如何千里远征?后来刘邦领兵出征,人数不超过五千。当初陈胜部将周文以数十万之众,尚且战败身亡,何况区区几千的部众呢?

可以说,西征乃是九死一生之举。其艰难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救援巨鹿。因此,当时楚将领基本上没有人想去。因此,楚怀王才以“先入关中者王”为奖赏,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即便如此,敢去的人也只有两个,一个是刘邦,一个是项羽。

第四,项羽与刘邦为什么自告奋勇呢?

项羽是比较天不怕地不怕的,别人不敢去,他敢去。项羽志在灭秦,为爷爷项燕、叔父项梁报仇雪恨。打下咸阳,灭掉秦王朝,是他的理想。

不过,许多人反对派项羽西征。为什么呢?因为项羽这个人太残暴了。以前项羽曾攻陷襄城,大举屠城,城内几无活口。大家想想,为什么陈胜起义后,天下响应,就是因为秦国太残暴。项羽的暴行,是给义军脸上抹黑,大家提着脑袋革命,是为反抗暴政,现在你也搞暴行,如何让民众拥护呢?再说了,关中乃是秦的大本营,以暴制暴,只能使关中百姓抵触义军,对政治、军事都是不利的。于是众人进言楚怀王:“不可派遣项羽西征,沛公刘邦一向宽大仁厚,他可以去。”

刘邦为什么要去呢?

只要扫平关中,便可称关中王。这个诱惑可不小,因为东方六国都已复国,势力范围都已经被瓜分了,若想称王,只能夺取秦国旧地才有可能。要不要冒险西征,这是考验人的志向与勇气。没想当王的人,不愿意去冒这个险;但刘邦有志向,他曾见过秦始王出行的盛大场面,慨叹“大丈夫当如是也”,既然有机会称王,就要去试,机会可一不可再。

因此,刘邦是用身家性命豪赌,幸运的是,他最终赌赢了。

10

我是抽烟侃历史,我来回答一个。

楚怀王芈心(熊心)与诸将约定的“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并非是愚蠢的盟约。芈心本是楚怀王熊槐流落民间的的孙子,后被项梁立为假楚怀王,最后被项羽流放、杀害,结束了他悲催的一生,本可在民间过着平凡人的生活,但却成了政治权利的牺牲品。那么芈心为什么要弄这样的一个盟约出来呢?

因在反秦路上的政治需要,才被推上政治舞台

当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自立为王后。项梁与项羽在会稽杀了郡守也宣布了起义。项梁早年因杀人避难在吴中,在吴总盘踞多年,影响力非常大,况且项梁祖上又是楚国的贵族,起兵好很快就聚集了很大的力量。

当项梁攻下襄城之后,听说陈胜杀了。着急军中重要将领开了讨论会,刘邦、张良、范增、项羽都参与了这次会议,范增在这次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陈胜、吴广的起义之后,自立为王,没有得到百姓的拥护,失败是必然的。楚国长者楚南公曾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自楚怀王入秦之后,楚人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他,如果能立楚怀王后人为王,楚地的各路反秦将领必定会前来依附的。”

项梁采纳了范增的建议,在才在民间找到了楚怀王的孙子芈心,并将其立为假楚怀王,打起了情怀牌。然而,楚怀王芈心本就是项梁为了聚集反秦人士所立的傀儡,并没有实权。

项梁战死后,芈心与项羽之间发生的那些事

当项梁兵败秦将章邯之,战死在定陶之后。芈心觉的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乎给各路将领召开了个会议。会议内容大概就是,封自己的亲信宋义为大将军,并掌控了兵权,项羽做了宋义手下的将领;为了更一步的打压项羽,芈心提出,进入关中不仅要战,更重要的是安定民心,刘邦是一个宽厚长者,由他入关最合适了,诸将领都听明白了芈心的意思,于是一统附和着,就这样刘邦就拿到了入关的名额;芈心想到项梁刚刚过世,自己的位置还不稳定,况且项羽勇猛异常,在军中威望颇高,于是乎又说了那句“先入关中者王之”。这摆明了就是给刘邦创造机会,欲将其发展成自己人,大家共同排挤项羽。

项羽毕竟不是凡人,实力很强,最后实在忍受不了芈心这鸟人了。杀了宋义,夺了兵权,巨鹿之战击败王离,迫降章邯,致使秦军主力被摧毁,秦朝名存实亡。项羽从咸阳回到彭城之后,芈心先是被流放、之后被杀害。

抽烟大总结

芈心本是民间流浪的楚怀王孙子,本可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但自从被项梁拥立之后便开始对权利着迷,之后流放被杀。即便是项羽都已进入咸阳,芈心依旧还是对他那句“先入关中者王之”说着“如约”。

本来就是项梁为聚集楚地各路反秦势力而产生的政治傀儡,芈心本人政治智慧也有限。或许那句看似愚蠢的“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盟约是其政治才能的极限;或许他真的太低估西楚霸王项羽的实力;又或许他没有认清当时的政治格局 ,没弄清自己当在彼时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爱抽烟、好读史,我是抽烟侃历史。点击关注,与您一起分享不同视角的五千年文明史。谢谢点赞。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