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章邯大败项梁,楚军主力损失大半!
随后,章邯“以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秦军攻取邯郸,围困巨鹿。
此时,王离军兵粮足,天下诸侯纷纷派兵救援,但只能对峙,不敢直接与秦军交锋。
但是,在此前的战争中,秦帝国也遭到了巨大打击。尤其是荥阳的李由集团已经遭遇重创,在李由被刘邦击杀后,秦帝国在黄河以南地区力量虚弱。
这就给了楚怀王趁势西进的机遇!
2、楚国:楚怀王已夺回大权,但楚国力量、威信不足。
定陶之战后,楚怀王将吕臣、项羽的军队合并,“自将之”,一举夺回了军权。
但是,定陶之战,楚军军力严重受损。连章邯都认为“楚地兵不足忧”了。
值得注意的是:项羽不是项梁。此时项羽的威望不足,并不能继承项梁的影响力。项羽的军队已经被楚怀王掌握。因此:“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跟限制项家势力应该没有太大关系。
3、诸侯国:自顾不暇,但各怀利益。
一旦巨鹿城破,赵灭亡后,章邯再移兵讨伐,各诸侯谁也不能幸免。
但是,各诸侯的“团结”只是因为大家身出在危急时刻。一旦危机过去,各诸侯彼此利益不同,楚控制关中,对天下诸侯都是威胁!
楚怀王“先入关中者王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先入关中者王之”,改单纯军事路线为政治、军事双管齐下的路线。
“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比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救矣,今诚得长者住,毋侵暴,宜可下。”
这既是楚怀王派遣刘邦西进的原因,同时,也反映出楚怀王对未来作战的规划。
看来,楚怀王君臣吸取了趁胜、项梁单纯军事路线的教训,决心以政治手段瓦解秦帝国。
而这一转变,在当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时,大秦的势力呈现出北强南弱的特点。章邯、王离,都部署在河北战场,其势甚众。但是,在广大中原地区,由于荥阳李由在定陶之战前已被刘邦击杀,统治力量十分薄弱。
楚怀王的部署是双管齐下:北路,由宋义、项羽的主力以军事手段解决;南路,由刘邦率领少量军力,以政治手段为主,收拢旧贵族、分散的义军,瓦解秦统治。
“先入关中者王之”,正是楚怀王采取政治手段的产物。
这就是告诫楚将,以后关中秦民就是你的子民。以此来引导众将执行楚怀王政治攻势的构想!
提出了楚国的政治主张:恢复旧制,赢得诸侯支持
此时,天下大乱,山东六国旧贵族、秦旧官僚、起义军余部都有较强实力。
诚如楚军老将曾和楚怀王说:陈胜、项梁数败。
楚军要想以单纯地军事行动扩张实力,力有不逮。只有采取政治手段,充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可以有效扩张。
“先入关中者王之”,就是鲜明的政治口号,表明了楚国对未来世界的构想:恢复诸侯分治。
楚怀王对灭秦后的政治构想是:旧贵族各复其国。关中地赏赐给表现杰出的反秦人士。
这个秩序安排,既保障了各诸侯的利益,也维系了天下力量的基本平衡,满足了旧贵族的诉求。
有利于团结各诸侯,先团结一直,解决大家的主要矛盾:与秦帝国之间的矛盾。
后来,项羽分封天下不公,引发了诸侯的接连反抗。这说明:当诸侯们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并不会因为单纯的军事压力而屈从。
而自从“先入关中者王之”提出后,诸侯联合反秦空前团结,这与这个政治主张是分不开的。
释放楚国国内矛盾。
此时楚国的力量结构十分复杂。既有旧楚国贵族势力,也有农民起义军势力。
尽管楚怀王表面上掌握了全局,但其控制力并不牢固。
楚怀王以“先入关中者王之”的主张,给了楚国内部实力派一个出口:不必在楚争权夺利,有本事入关为王!
同时,由于提前说明了封赏。这就意味着:宋义(项羽)、刘邦攻取的地盘,只有关中地是他们的封赏,对其他地区,依然是楚怀王的。
这就有效地减少了众将拥兵自重,过早割据的风险。
吸取陈胜教训,激励众将反秦。
陈胜起义时,他所派出攻略各地的将领,往往与当地旧贵族联合,形成独立之势,不再支援陈胜反秦。
“先入关中者王之”,正是吸取了这一教训。
从韩信、英布、彭越等人后来的表现看:裂土封王,是当时天下英雄的普遍渴望。
后来,垓下之战前,刘邦也以“割关东地封之”来动员韩信、英布、彭越等人。
看来,以裂土封王激励众将,在当时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激励手段!
因此,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既充分动员了楚军众将,宣传了楚怀王的政治主张,也利于楚国的内部稳定,是当时十分明智的决策。
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项羽的意外崛起,楚怀王的构想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