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十一年7月17日清晨(1861年8月22日),清朝咸丰皇帝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成为继嘉庆以来第二位死在承德的君主。世人皆知咸丰是在此处纵欲而亡,但他病重的那段日子过得也并不轻松,一方面要遭受病魔的折磨,另一方面又要替儿子载淳谋划,如果说想要杀掉慈禧,恐怕是没这个精力了。
生后之事的安排
载淳是咸丰皇帝仅有的一个儿子,他死后必将由这个儿子来继承皇位,但是载淳此时毕竟才6岁,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童,要他单独扛起这个千斤重担是不可能了,必须给他设立一个辅政大臣协助他处理政务。久思之下咸丰觉得单独让肃顺、慈禧、慈安、奕訢他们谁来帮助小皇帝摄政都不妥。
首先,肃顺、慈禧权力欲太重,由他们来辅政必定会导致大权旁落,儿子将来万一到了年龄想要亲政都会是个难题;其次,慈安又是个不通政事之人,只能做一个摆设;最后,奕訢和自己关系并不好,如果把儿子和江山一并交给他,万一他起了歹心,指不定又是个多尔衮之类的角色。
几经苦思冥想,咸丰皇帝终于思得一记良策,由八大臣代替幼君处理国政,再给慈禧、慈安她们一人一个图章(同道堂、御赏)用以牵制八大臣。咸丰规定八大臣要想替小皇帝拟旨办事,必须经过慈禧、慈安的同意,因为只有她们俩同时把手中的图章在上面盖上,旨意才能生效并下发执行,做完这一系列的安排之后,咸丰放心地闭上了眼睛。
结果事情的发展却远远超乎他的意料,他哪里想的到自己死后仅仅十多天,两宫皇太后就联合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击败八大臣,夺回了皇权,将咸丰临终前确立的权力运行体制击得粉碎,慈禧也由此开始了她对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统治。
由上述可知,咸丰想过要杀掉慈禧的说法是不值一驳的,如果他真的有这个心思,哪里还会给他这个同道堂的图章,赋予她制衡顾命八大臣的重任呢?这种流言十有八九都是后人看不惯慈禧的所作所为而凭空捏造出来的。这在野史中虽然有相关描述,但是依据难寻,就像在清末民初之际,甚至还有乾隆皇帝是汉人的流言,都只不过是大家对满清统治不满的一种发泄罢了。
弑杀慈禧一说
- 肃顺进言
这个版本讲的是咸丰在承德行宫快不行了的时候,肃顺见皇帝病情日笃,且他唯一的儿子载淳尚且年幼,他害怕咸丰一旦撒手人寰,慈禧会越俎代庖染指朝政,于是他建议咸丰帝快刀斩乱麻,仿照汉武帝赐死太子之母钩弋夫人的办法,留子去母,趁早除去懿贵妃(慈禧)那拉氏,以免后患无穷。
但是咸丰可怜她毕竟服侍了自己那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又为自己产下独子,实在狠不下这个心来下手,于是拒绝了肃顺。但是好像这件事的保密工作没做好,后来意外被慈禧听到了蛛丝马迹,她也由此记恨肃顺,二人真正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 慈安受命
这个版本则讲的是咸丰在弥留之际就已经发现懿贵妃(慈禧)对朝政的过分热衷,而自己的嫡妻,原本比她地位更高的皇后(慈安)却又生性懦弱压制不住她,咸丰生怕自己死后慈禧母凭子贵当上太后,身份尊贵无人可制。再加上她对权利的过分追求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吕后一样的人物,坏了爱新觉罗家的天下。于是就下了一道密旨给慈安,如果慈禧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则罢,如若不然就拿出这道旨意直接处死她!
“吾受先皇帝遗诏,本应翦除,顾念尔才堪臂助,且情如姊妹,何忍下此辣手?尔今乃不恤人言至此耶?不速改,吾终不能以私情废公义。”——《十叶野闻》到了光绪年间,慈安有一次不经意地看到慈禧与一个戏子的不检点行为,有逾礼制,让本来性格温柔沉稳的她再也按捺不住了,便怒斥一番,话音刚过,这两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寡妇就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场,然后慈安就下令赐死了那个戏子。此事过后,慈安见慈禧行为收敛不少,再也不像之前那般放纵,于是就毁掉了密旨,以示对慈禧这个妹妹的信任。万不料此举却让她失去了唯一的保命符。早对慈安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的慈禧再无顾忌,直接派人在慈安的饮食中下毒,送她上了西天。
不管大家主观想法如何,历史都已经发生了,成了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如若可以重来,我想咸丰也不敢再宠幸慈禧,相反会直接赐她三尺白绫亦或是毒酒一杯,了结了这个毒妇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