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7年5月13日拂晓,发现全师被围的张灵甫急电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请求后者命令距离他最近的整编第83师李天霞火速增援,李天霞受命之后,仅派出一个团(非两连)冒充旅级番号进至沂水西岸,但由于兵力不足最终还是丟失了既占阵地,直接导致整编74师的57旅被华野分割了出去,张灵甫气得破口大骂。查了一下,该部为整83师第57团,团长罗文浪上校。



(张灵甫红日剧照)

叫通无线电话后,张灵甫冲罗文浪发火说道,他已经向“国防部”禀告战场态势,如果整74师的右翼出了问题,他们整83师要负全责。罗团长立即将原话上报李天霞得知,狡猾的李天霞顺势下达命令,该团临时划归张灵甫师长指挥,表面功课做的十足。然而私下里他却又通知这个团,遇到危险可以马上撤离。

办完这些官样文章,李天霞随即命令部队收缩,更深层的原因是,第57团是在苏中战役被全歼后以收编来的伪军重建的,即便全军覆灭,李师座也不那么心疼。如此一来,整83师与整74师之间最终形成一段无法弥合的距离,一段致命的距离,身边人记录李天霞的原话是“他张灵甫不是顶有办法吗”?最终,整83师的这个团也没有跑掉,是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的整体战果之一。

(李天霞剧照)

这里不再讨论张灵甫和李天霞这两位74军系统老鸟的恩怨与矛盾,从中可以发现两个问题,第一,如果没有上级指挥官(汤恩伯)的命令或者乙师师长(李天霞)的同意,甲师师长(张灵甫)是无权指挥乙师部队的;第二,整83师这个团一旦临时转隶张灵甫指挥,就不敢再完全执行原师长的命令,否则也是军法从事,所以才会跑慢了被追歼。

部队的作战序列和指挥体系一旦划分完成,就需要不折不扣的执行,如果越级指挥(比如微操大师蒋某人)或者平行指挥(如本题所问),那指挥体系就乱套了,会让下级指挥官无所适从,乃至于接到互相矛盾的命令,其结果必然是灾难性的。



(微操大师剧照)

但是在战场上从来都应该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辅相成的,同样是在孟良崮战役中,由于整编第25师黄百韬部全力增援,先后突破华野一纵的三道阻击线,一直攻击到距离孟良崮近在咫尺的天马山一侧,只要翻过山去即可与整74师汇合,那战役的结果可就是另外一个局面了。

黄百韬确实没有像李天霞那样打滑头仗,整编第25师一次就展开两个团的兵力,在飞机重炮的掩护下采用“人海战术”发起疯狂冲锋,华野一纵1师伤亡及其惨重,兵力也用到了极限,阵地即将被突破。千均一发之际,1师师长廖政国发现一支我军部队正沿着旁边的山沟向孟良崮快速运动,急忙拦住询问番号,原来是华野四纵第10师第28团的一个营。



(汤恩伯剧照)

廖政国对营长说:“我是1师师长,命令你们立即增援天马山”!营长很无奈的对廖师长说:我营奉命跑步前往参加攻击孟良崮的战斗,任务紧急,难以从命。廖政国火了,指着硝烟弥漫的天马山大吼:“天马山阵地得失关系重大,如果敌人打通联系,全局皆输,我手里只剩几个警卫员了,只有使用一切到达这个地区的部队”!四纵的那名营长考虑片刻,坚定的回答:“好,我执行你的命令”!

于是这一个营的生力军火速上山进入阵地,与1师的兄弟部队一起将整25师击退,黄百韬的努力在最后一步被挫败。对比国民党军队的勾心斗角和见死不救,人民解放军兄弟部队之间的团结协作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张灵甫蔡仁杰剧照)

这个战例也说明,在战场上非常特殊的情况下,甲师长是有权调用乙师部队的,前提是情况紧急来不及向上请示,同时也要得到乙师相关部队的同意,就比如华野四纵的这位营长,能够当即立断投入战斗,力保大局不失。

1947年5月16日下午三时,华东野战军五个纵队的攻击部队在孟良崮和芦山山顶会师,整编第74师灰飞烟灭。

度度狼军史原创,搬运必究。

(华野发起总攻)

最佳贡献者
2

通常不可以,因为甲师师长对乙师没有指挥权限,除非:一是上级明令赋予甲师长对乙师部队的指挥权。二是部队打乱了,乙师部队没有正在执行的作战任务。如果敌情变发生重大变化,乙师可能面临损失,甲师师长出于责任感,与乙师说明情况,让其接受其指挥,赋予新的任务。

经常看到文章说我军没有授衔时,两支部队因道路通行权,互相争执不下,因为不知职务高低,也无军衔标识,谁都指挥不动。

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那是杜巽的或是极少个例,有军衔识别指挥不动的比这个比例高多了。

解放军从来不靠军衔高低,也不完全靠职务高低来指挥部队,军衔是舶来品,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历史传统和我军军情。

我国古代官、职、差是严格区分的,官大品级高只是待遇,实权并不一定大,大官没受差遣也管不了具体事,可谓县官不如现管。西方军队军官一般是贵族出身,军衔最早就来自于爵位和骑士阶层,是对这种身份和地位的认可,而后延伸到军队的。而我军是从最低层的工农兵组建发展壮大的,从军史上来看,并没有影响军队指挥效率。

例如:某师三个团各出1000名官兵参加军事电影拍摄,伴演国民党军被俘官兵,人员都化了装,混在一起认不谁是谁。师副参谋长上校负责协助导演指挥部队。场景需要三分之一的士兵到200米外一个地点集中,剩下人员中要500多人原地座下,师副参谋长用喇叭喊了半天,亲自下去拔了人头,才免强完成。

第二天重拍这个镜头,师副参谋长学聪明了,喊来了三个团的参谋长(两个中校一个少校)。二团参谋长一声令下,二团都有,向西200米处集合!1000名二团官兵一个都不少,动作慢了一点的兵,还被班长骂“呆子,你不是二团人了”。

接着三团参谋长出场,三团二营都有,座下!500多人一个不少,齐齐座下。谁的兵听谁的,军衔再高没用。

试想一下,如果两个师的兵混在一起,这位副参谋长,两句话就能把人分开,第一句,我是某师副参谋长。第二句,某师全体官兵向西200米集合!这个师很多官兵不认识他,但营以上军官认识,营带连、连带排、排带班、班带兵会一个不少的到指定位置集中。

原因很简单,官兵只对自己认识的直接(也包括上两至三级,因为他们有越级指挥权)上级负责,不管他是什么军衔,因为他的职务能管到你。

再如:甲师与乙师争道路优先通行权,甲师师长命令乙师一名少校营长让路,那位营长可能不会跟你吵,但让不让路那可不一定,因为按时通过这条路,是他团长的命令,他马上会向团长报告,团长没下命令前,营长该争还是争。

如果还是这个场面,一位路过的总部少将高参(甲乙指挥员也认识他),发现这种情况,主动来指挥,应该用什么方法?一般要找双方指挥员协商,找一个合适的办法,不能强行命令甲师或乙师让路,因为你无明确的指挥协调权。

如果甲乙两师同属一个军,军里预见到会有此类情况发生,要求道路通行由军运油处同志负责现场指挥,军运油处一名上尉助理员负责,他认为乙师少校营长的部队应该先行通过,甲师师长也必须指挥部队让路。

这些规矩军事教材里是找不到的,但各级指挥员都清楚。

再如:多个部队打乱了,有一位军区卫生部长大校,一位军后勤部长大校,一位团参谋长少校,一位营长少校,四人来自不同部队,谁来指挥?一般来说,四人组成个临时班子,两位部长牵头会让团参谋长负责作战指挥,因为参谋长作战更专业。两位部长会带头执行那位团参谋长下达的作战指令,也会帮参谋长做好不同部队人员的协调工作,这不是军街高低问题,我军干部都有为了胜利不计个人得失的责任心和政治觉悟。

3

昆仑关战役中,郑洞国荣誉一师郑庭笈团击毙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是配属给戴安澜第200师作战时取得的战果。

用炮火轰死中村的郑庭笈团,原本属于荣誉一师,但攻打九塘时被杜聿明军长临时调配给了第200师。你说中村算谁的?

围攻九塘时短暂配属给第200师的郑庭笈第三团所有官兵,很明显要受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指挥,自家师长郑洞国反而无权节制了。

同样在昆仑关战役中,当第200师攻击极为重要的昆仑关制高点——界首高地四次受挫时,杜聿明再次命令郑庭笈团调归戴安澜指挥,并承担起主攻界首高地的重任。

郑庭笈第三团被称为“敢死团”,他们先后组织了三个梯次的敢死爆破队攻击日军阵地,打到最后全团全部的9名步兵连长竟有7人或伤或亡,可见战斗之惨烈,但好在最终拿下了界首高地。

所以,在有上级主官命令的情况下,部队长有权指挥兄弟单位的士兵

1938年8月的武汉会战中,74军58师奉命开往黄老门附近,以抵御沿南浔路南下的日军106师团。此时军长为俞济时,其亲信冯圣法为58师师长。

由于山路狭窄且别无他道,58师两个旅只好共用一条小道行军。由于突然遇到日军飞机轰炸,172旅稍有停滞就被后面跟上来174旅横腰分成了两截。

等174旅基本全部通过了,172旅部突然被窜出来的一股日军截住了,而172旅的后卫团还没赶上来,情况非常危急。

冯圣法(右)、孙元良(中)

172旅长恰好看到174旅一个后卫营经过,就要求该营加入他们攻击日军。岂料该营长死活不干,说他的任务是尽快感到黄老门阵地,还说你又不是我的长官,不能听你的。

要不是旅部一位参谋与这名营长有私人交情,并写下手令作为证据,该营必定不会留下来加入战斗,并等来了172旅后卫团,这才让旅部脱离危险。

事后问责,该旅长被师长冯圣法以指挥不力为由换掉了,接任的新旅长为此后在第二次长沙会战被枪决的廖龄奇。

以上说的是,在缺乏上级主官命令的情况下,部队长可能招呼不动兄弟部队的官兵

那还有没有第三种情况呢,就是命令也有,可某师长还是指挥不动友师的官兵?当然也是有的,这种事情在国军里也并不算什么稀奇事。

孟良崮战役前,张灵甫整编74师被汤恩伯命令听从更老资格的整83师师长李天霞指挥,可心高气傲的张灵甫不干,主动要求听从整25师师长黄百韬指挥。

其实,张灵甫并不是独服黄百韬,而是在两个看不太上的人中选了一个相对靠谱点的而已。

同是整编师师长,张灵甫当然不会真正听命于黄百韬,因此他置黄让他齐头并进的命令于不顾,撒开了腿独自向前攻击前进,从而掉入了包围圈而再也永远没机会走下孟良崮。

由此可见,在国军部队中,有时虽有命令,国军主官也可能指挥不了同级友军的官兵,国军将领有个性着呢。也就是说,国军跨单位指挥这事,有上级命令也许可行,没命令就基本没可能了

4

一个师的师长能不能指挥另一个师的部下,至少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取决于有没有上级的命令,在战争状态下,一个单位的下属部队被分开来配属给另一个方面的作战,由这个方面的上级指挥机构指挥,这是很常见的操作,在国军中如此,在解放军中也如此。另一种情况则是,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在战场上一个师的师长能否指挥在自己附近的另一个师的下属部队。

先来说第一种情况。比如抗战爆发后,国军有些炮兵部队,其中一个炮兵旅驻在嘉兴,在淞沪会战中,这个旅下属的两个团基本上就被拨调给了其它作战部队去指挥,配合作战,并没有集中使用。一开始是以营为单位,后面就逐渐变成了以连为单位,分别在不同的战场上协助国军步兵部队攻击,最后这个炮兵旅的旅部奉命到上海参战的时候,实际上只有一个营跟着旅部在浦东作战。其中彭孟缉当时就是一个炮兵团的团长。

还有国军的战车部队,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也都是分别配属给不同部队作战的,由不同的部队指挥。比如解放战争中,第五军下属的九十六师,后来被整编制拨调给了七十军,这是一个战斗力很强的部队,师长邓军林也是邱清泉特别信任的战将,这个师就配属了一个战车连,每次进攻时都是战车在前面开路,步兵跟在后面冲锋,在潘塘镇战斗中,支援七十四军的时候,还有在救援黄百韬的时候,这个师都被当作攻击尖刀,而每次作战的时候,邓军林都把战车连放在前面,效果是很不错的。

但在建制上,对当时的国军来说,炮兵和战车部队都属于宝贝疙瘩,所以是集中在一个部队里的,只是在作战的时候临时配属给一些重点的主力部队,以增强其战斗力。比如淞沪会战时期国军的战车部队就是杜聿明,而在解放战争中国军的战车部队的司令则是二公子。在救援黄维的时候,李延年兵团也配属了一些战车部队,但这时候部队的士气已经非常低落,所以战车部队发现解放军炮火猛烈,就不肯前进了,直接自己撤下来了,其他人也制止不了。

除了战车和炮兵这种特种部队之外,步兵部队之间这种临时配属指挥也是经常会发生的。淞沪会战一开始的时候,是八十七、八十八和三十六这三个德械师在打主攻,按照德国顾问出的主意,这几个部队因为从一开始就参战,所以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尤其是基层的营连排干部,已经有经验了,所以应该尽量把其他部队拨调给这几个部队去补充,而不要整建制的把这几个部队撤下来,换成别的没有经验的部队去接替他们。所以,从整个淞沪战役的伤亡人数来看,这几个部队的伤亡人数已经超过了他们自身的人数,就是因为在不断从其它部队抽调部队去补充。比如八十八师就先后补充了六次,伤亡达到1.2万人。

我军当然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比如在上甘岭战役中,敌人炮火猛烈,大部队增援补上去,只能以营连排乃至班这种小单位向前线补充上去,而后面上去的部队往往就是直接补充进了之前已经在阵地上的部队。整个十五军是上甘岭战役的主力部队,十二军则在给十五军充当预备队,十五军的部队牺牲太大了,就从十二军抽调部队去补充,有时候是整营整连的直接补充上去。所以十二军的伤亡实际上和十五军相差不多。

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某个团和自己的师部失去联系后,碰到了另一个师的师长,而又处于敌人包围状态下,这就需要相互配合作战,才能一起突围出去。但如果碰到这种情况,需要双方的部队长相互协商,取得对方同意,否则也是不行的。比如在信罗会战之后,宋希濂率七十一军撤退途中,碰到一些溃散和上级失去联系的部队,宋希濂也和他们的团长、师长相互协商,取得对方同意之后,一起撤退,突围之后又让这些部队各自归建。

5

按照道理来说,甲师的师长指挥乙师的部下是顺理成章的事,毕竟双方是上下级的关系嘛,何况在战争中呢。比方说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各部队指挥和被指挥都是常有的事。例如在孟良崮战役中,王建安的八纵负责坚守天马山阵地,结果廖政国师长的部队面对敌整编25师的进攻,连警卫营都派上去了,也打得非常艰苦。这时候他看见有一队解放军正在路过,马上问他们去哪。一问才知道,是陶勇4纵的一个团,本来是想去参加主攻的。但廖政国师长马上说,现在天马山阵地吃紧,如果让敌人突破了天马山阵地,不但围歼74师的计划落空,华野还有可能陷入敌人内外夹攻之中,现在请你们立刻改变作战计划,增援天马山。带队的团长也很爽快,当即表示,为了歼灭74师,我们愿意接受廖师长指挥。同时他还跟廖政国说,麻烦廖师长和陶司令打个招呼,说明一下情况。他这要求也不过分,因为在战场上,指挥员要了解全局,有什么变化要了然于胸。

除此之外,因为情况危急,解放军里这种跨级指挥和被指挥的事还有很多。例如说在《亮剑》里,李云龙被华野代司令粟裕扣下来打阻击那一段,历史上也确有原型。在豫东战役中,中野11纵就被划到了华野粟裕的指挥下。在淮海战役中,为歼灭黄维,华野参谋长陈士渠率领三个步兵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一部前去支援中野,他们就接受了中野刘邓首长的指挥。在堵截杜聿明集团时,粟裕也直接调派了中原军区的宋任穷、傅秋涛部,让他们尽力想办法拖住杜聿明集团,为追华野歼杜聿明集团争取时间。

而在解放华南时,二野的陈赓就接受了四野林彪的指挥;在解放西南时,刘邓首长指挥的军队除了有自己的二野外,还有一野18兵团和四野47军;在解放大西北时,一野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先是到了太原前线,代替生病的徐向前指挥太原战役,跟着就带了华北野战军(属于聂荣臻部)18、19兵团到大西北,加入了一野,参加解放大西北的作战行动。

而在国民党军队中,这种跨级的指挥和被指挥就很难了,甚至根本就指挥不动。电影《席卷大西南》中有个桥段,西南军政长官张群将胡宗南、刘文辉、邓锡侯等人召到成都,让他们“精诚团结,保卫成都”,结果刘文辉当即回复:“我的军队他指挥不了,他的军队我也指挥不了。”事实上也是这样。在孟良崮战役中,汤恩伯名义上是张灵甫的上司,他发现张灵甫部冒进了,赶紧让他们停下来,结果却被74师一个小官顶了回去:“你谁啊?除了我们师长的命令,其他人的命令都是废话!”结果气得汤恩伯说不出话来。而在抗战时期的台儿庄战役中,手握重兵的汤恩伯也不听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的指挥,最后还是蒋介石发了火他才行动。

6

这是常有的事,其前提是,师长得到上级首长为其明确的相关授权。

具体来说,如果甲师和乙师隶属于同一个军,这个军的军长在下达战斗命令时,明确乙师所属的某个部(分)队配属甲师作战,那么甲师师长便拥有了指挥乙师的这个部(分)队的权力。



1950年10月27日,入朝不久的志愿军第39军召开作战会议,初步确定云山作战计划,明确由116师担任主攻,歼灭盘踞在云山的南朝鲜第1师。31日凌晨,116师发现美骑1师第8团正在与南朝鲜第1师进行交接换防。面对突然变化的敌情和战斗力增长数倍的当面之敌,39军军长吴信泉果断调整作战计划,不仅重新明确了115师、117师的助攻任务,还将117师349团的一个营临时划归116师指挥,从而使主攻方向的第一梯队总兵力达到8个步兵营,对当面之敌形成足够的兵力优势。



11月1日15时30分,进攻发起后,117师配属给116师的这个营,依据116师师长汪洋的命令,在348团的战斗序列内,出色地完成了预定任务。



甲师师长指挥乙师部下的这种做法,并非我军独有,外军同样适用。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第3机步师师长布朗特少将,按照中央司令部司令汤米·弗兰克斯的授权,指挥配属该师作战的美陆战一师第5团,在配合第3机步师向巴格达奔袭的过程中,先后完成夺占汉图什机场、攻克努马尼耶镇等任务。



需要指出的是,甲师师长对乙师部下实施指挥的权力是临时性的,随着战斗任务的结束,乙师的部队自行归建,甲师师长与乙师部下之间的指挥关系,便自动解除。

如有错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慕什塔戈期待着您的关注!

7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十分敏感

众所周知,军队是这世界上最有纪律性的队伍。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人人都令行禁止,军队才能有战斗力。所以部队的作战序列和指挥体系一旦划分完结,就需要不折不扣的执行,假如有人动不动就越级指挥,那指挥体系就乱套了,有可能下边的士兵接到意见相左的命令,这可就乱了套了

但是规矩毕竟是人定的

战争是灵活的,而且各种可能性都有,如果一个部队的军事主官阵亡了,其部下就会群龙无首,这也是为何一般军事主官都有正副之分,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当然,如果此时乙师师长阵亡而战局又有需要,那么甲师师长一般可以暂时指挥。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8

兔哥回答:军队的指挥权关系到作战行动的实施,也是对于军队作战行动提供纪律保障。甲师的师长是不可以指挥乙师的士兵的。每个师都有其军事主官负责,军事主官是有明确定义的,即该师的师长,参谋长,另外,每个师除了师长还有副师长等职务,我国还有政委,政委和师长的关系就类似于省委书记和省长的关系。所以甲师的师长如果指挥乙师的部下属于越权行为,在军队中属于违反指挥权,是不允许的。这样做的危害非常大,会打乱作战指挥权限,打乱上级的整体部属和建制。另外,没有上级命令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同时你没有上级命令也没人听你的,这就是纪律。任何人都无权违抗纪律,师长也不好使。

战场上的指挥权采取指定形式,以防止意外发生时出现指挥真空:军队的指挥权限是有明确纪律要求。战场上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都必须有一个指定接班人的程序,这个程序从班长开始一直上升到高层,通常是战斗前开会指定。如,班长会提出任务,然后要当全班宣布,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有xxx接替我的指挥权,通常是副班长。师长通常要开党委会,由政委主持,接替师长的人选通常是参谋长,或副师长。这是必须的程序。另外,战场上可以从别的师得到加强,如甲师从乙师得到一个团,或是一个连。但必须是上级领导的明确命令,并开会作出决定。将来是要做战例的,而且是要有人负责任,战场上,师团级的每一个决定都有参谋人员记录在案,为战后的作战总结保留资料。非常严格,因为,战后要评功,追责的。你以为像电影上演的那么简单,打败了是要有人负责任的。

军队指挥权是层层指挥,不能越级,跳级指挥,更不能越权指挥本师以外的任何单位:军队的指挥体系是各级负责各级,不允许插手其它单位,逐级指挥,逐级服从。也就是说,班长只服从本排排长指挥,排只接受本连指挥,连只服从本营的指挥,营只服从本团的指挥,团只服从本师的指挥,这是军规。另外,师长指挥团长,如果跳过团长直接指挥营长属于越级,是绝对不允许的,营长有权拒绝服从,但要报告团长。举个例子,班长命令本班的士兵把本连连长的枪下了,战士必须执行,这就是军队层层服从的纪律。绝对不会出现越级越权现象,或是跳过下级直接指挥的可能。这样的规定正是为了防止指挥混乱。例如,师长直接把一个营指挥干别的去了,团长不知道,还把这个营部属到了关键的位置,结果开打了,这个营的防区一个人都没有,失败了,师长是要掉脑袋的,没人惯着你。

什么情况下甲师的师长可以指挥乙师的部属:首先必须有上级的命令,并由甲师的师长和乙师的部下同时在场由上级指派的人员当面宣布命令,由甲乙两个师长签字。而且对于传达命令的人必须是经过和上级核实得到确认的。战场上任何的命令都必须要确认,这是第一要素。命令下达也都有领导班子成员决定。其实战场上任何师长,军长,团长的命令都不允许一个人下达。而移交师一级的指挥权可不是小事,军长一个人是没这个权力的。上过战场的,在指挥部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其实,师一级具体指挥作战的是参谋长,由参谋长负责制定作战计划,军事术语,xx战役首长作战决心图。然后报请师党委开会作出决定,师长最后拍板。并赋予参谋长调兵谴将的权利,并以师党委的形式下达命令。

总之,没有以上程序是不允许甲师去指挥乙师部下的。

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探讨指正。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络)

9

针对这类问题,大家一定在电视剧中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就是甲师的师长可以指挥乙师的部下,但却在真实场景中不知道会不会被允许。在真实的战争中通常是不被允许的,原因主要是甲师的师长根本没有对乙师部下的领导权。但是也不排除意外情况。比如说,第一种情况是,上级明确说明了甲师的师长拥有对乙师的部下的领导权。第二种情况是乙队被敌军打散了,暂时没有任务去执行,甲师的师长出于对军队的责任,才将乙队编入甲队中一起领导。对于解放军而言,领导军队从来都不靠军衔的高低,也不靠职位的高低,军衔对于解放军而言,只是人人都不太在乎的舶来品,因为这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和一直以来的历史传统。

军队的指挥权是很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作战计划的实施,而且与军队的作战行动提供纪律保障。严格来说甲师的师长是不可以去指挥乙师的部下的。在每个师都应该会有自己的军事主官,即该师的师长或是参谋长。并且每个师除了师长之外还有副师长,在我们的国家除了师长和副师长还有政委,政委和师长的关系就像省委书记和省长。故而甲师的师长领导乙师的部下就是越权行为。这样的行为在部队中是不允许的。这样的行为会对作战行动和计划有很大的影响的,甚至是因为一次指挥错误导致整个部队全军覆没。
所以说这样的危害还是很大的。如果要将甲师在乙师那得到了一个连队,那也必须要有上级的明确命令,甚至要通过开会来作出决定,如果违反纪律和命令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因为在每一次战争后都要进行总结,主要是评功和追责。在军队里面,他们的都是层层指挥,而不能越级指挥。更是没有权力去越权指挥除本师以外的别的军师部队。总体来说,对于整个军队的指挥体系而言是各自负责各自的事情,不能去插手其它单位的相关事宜,必须要做到逐级指挥,更要做到逐级服从。

10

前面的文章长篇大论,基本答案都是不可以。其实我军完全可以,为了大局,为了胜利,同级别指挥同级别都有,更别说不同隶属的下级部队了。淮海战役双堆集围歼黄维兵团,二野吃不下去,粟裕派参谋长陈士渠带三个纵队加强二野,归刘陈邓指挥。在不少战斗中,几支不同隶属的一线同级师旅团,由上级指定某一位师(旅团)长(也可能指挥能力强,也可能担任主攻任务,也可能所处地理位置重要)全权指挥所有部队,其他指挥员完全听命。这就是人民军队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纪律。这是我军经常获胜的法宝之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