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汪精卫大家都很熟悉,抗日战争时期的头号大汉奸,但在他年少时也曾做过一件热血的大事情,这件事发生于1910年4月,汪精卫等革命党刺杀满清摄政王载沣。



事件的起因是由于当时革命正处于低潮期,热衷革命的汪精卫表示要搞一票大的,他们把目标对准了当时的醇亲王载沣。



经过多方实地考察,汪精卫等革命党选择了什刹海附近的银锭桥底下,因为这是醇亲王每日上朝的必经之路,加上桥北有条小阴沟,适合革命党隐蔽,就在他们动手埋炸药的那天晚上却出了幺蛾子。



革命党原本的计划是喻培伦、黄复生负责在桥下埋炸弹,汪精卫负责届时引爆,陈璧君负责联络工作。为了增强炸药的破坏性还特意加了一个大铁罐,加上当时没有引爆装置,汪精卫其实已经下定决心和醇亲王一行人同归于尽了。

但是这天晚上银锭桥边上的有位居民出来解手,隐约看到桥下面有人影晃动,出于好奇就跑过去瞅了一眼,看到桥下面貌似有东西,这位居民平时肯定遵纪守法,他直接就去了衙门告了官,官府就派人前来查看,一看不得了那么大一铁罐,这是要炸人啊。官府一看这是刺杀事件加上醇亲王每日经过此地,自然加紧排查,官府根据铁罐线索很快抓到了人。



原本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刺杀事件,却因北京一居民的偶然发现而化解,汪精卫等人被官府抓住,在狱中的汪精卫还留下当时广为传颂的诗句:

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醇亲王载沣政治觉悟其实很低,他手段不行,基本上把该得罪的都得罪了,如果当时汪精卫刺杀成功,武昌起义是否如此顺利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汪精卫的人生肯定改变了。



但是最终暗杀失败,历史还是照原有剧本走了下去,成为了我们现在熟知的历史。

最佳贡献者
2

一石激起千层浪,历史上众多的大事件中,总有存在“蝴蝶效应”色彩的事件,一粒芝麻逐步滚成了一个西瓜。

被捉奸的御史大人

在明朝末期,崇祯皇帝想方设法的想要修补明朝这个四面漏风的房子,可确实拦不住有些大臣在皇帝修补的同时,偷偷的拆着,就比如这位叫做毛羽健的御史大人。

这位御史大人有一位强势的老婆,是一个妥妥帖帖的“妻管严”,可就是这样,也拦不住这位御史大人在外面偷偷摸摸的搞包养,但纸是包不住火的,最后这位御史大人在他老婆回家探亲的时候,去进行地下操作了,结果被他强势的老婆逮个正着,这一逮住,御史大人可真的是脱了一层皮。

推动裁驿→驿卒失业→明朝覆灭

本来这个事儿是偷偷摸摸干的,怎么会走漏风声呢?再说了,他老婆回家探亲了,怎么这么及时的得到消息呢?毛羽健就细细的查了查这个事。

一查就搞明白了,原来是驿站的问题,这个贯通国家的驿站系统,给他老婆提供了十分迅捷的情报和路线,导致了他被捉奸。于是乎,毛羽健就开始发挥他御史的职权,上奏说驿站哪哪都是弊端,又费钱,强烈建议裁撤驿站。

本身明末时期的驿站系统,就存在着弊端,也确实花费多,再加上御史上书,崇祯帝考虑之后,对驿站进行了改革裁员,而这批裁员的名单中就有着一个叫李自成的人。

李自成被开除之后,逐步走上了起义的道路,而且越搞越大,最终率兵攻破了北京,推翻了明王朝。

结语

这个故事也着实体现了啥叫“环环相扣”,体现了啥叫“蝴蝶效应”,但说归说,闹归闹,明朝的覆灭,自然也不是因为这个捉奸事件,是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驿站裁撤事件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3

首推光武帝刘秀昆阳之战。

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刘玄更始元年)五月,王莽派王邑、王寻进攻绿林军占领的昆阳,企图一举歼灭绿林军主力。六月初一,刘秀率军增援昆阳。

这是一场看上去毫无悬念的战役。王邑、王寻统帅的是王莽的主力,兵力高达四十三万,号称百万大军。而刘秀阵营的总兵力不超过一万七千。力量对比太过悬殊。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绿林军的士气其实是不可能很高昂的。

为了鼓舞绿林军斗志,扭转战局。刘秀自率步骑兵一千多人为前锋,又精选敢死队三千人,主动出击。关于这一战,据民间传言,在大战前夕曾有陨石突然坠落在新莽军营中,造成新莽军不但损失惨重,还对士气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刘秀因而一举击溃四十三万新莽军。这也是刘秀“大魔导师”、“位面之子”称号的由来。

昆阳之战是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的一次战略性决战,随着王莽主力部队在此战中损失殆尽,王莽的覆灭已只是时间问题。

更重要的是,昆阳之战使刘秀威名远播。这为不久后他几乎是只身持节北渡黄河,却能不断收服各路豪强,不到三年时间就跨州据土、带甲百万、即皇帝位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