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有这种情况。
万历晚期开始的辽东战事愈演愈烈,明军接连受挫,朝廷被迫增兵增饷,这给明朝的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只好通过加派饷银,向百姓强行征收。
明神宗晚期开始征收辽饷五百二十万两,到了崇祯初年再加辽饷一百四十万两。
沉重的负担,加上天灾,让许多贫苦农民破产,于是揭竿而起,各地起义不断。朝廷要进行征剿,就要增兵、练兵,于是又增加了剿饷和练饷,加上原有的辽饷,总数多达一千六百七十万两。
沉重的赋税负担通过各种方式,最终转嫁到底层贫苦农民的身上,民不聊生。晚明时期社会贫富极度分化,富有者穷奢极欲,却对国家的危局和百姓疾苦漠不关心。
崇祯十六年开始,崇祯皇帝提倡节俭,从他自己做起。皇帝使用的器物只有铜、锡、木器,不用金银器皿。并且进一步要求臣民节俭克制,反对奢侈浪费风气。
到了崇祯十七年初,又要求官员、贵戚们捐款。有一些大臣愿意为皇帝分忧,比如大学士李建泰是山西曲沃人,家里非常富有。李自成打到山西之后,崇祯皇帝急得直哭。李建泰主动提出愿意回山西老家去打李自成,可以拿出自己的家财,充当军饷,不需要朝廷负担。
崇祯皇帝大喜,为他赐宴壮行,赐尚方剑,可惜李建泰刚离开北京,李自成已经占领了他的老家,家中财产全部被夺去。
李建泰最终没有帮上忙,起码态度是积极的。其他人,除了一些太监,大多数的反应非常消极。比如崇祯皇帝的岳父周奎被劝捐五万到十万两银子,他说自己没钱,一两也不愿意给。
前来劝捐的太监急了,说这种时候你为什么还小气?一旦北京有失,你周奎就是有一座金山,也是白扯。
周奎终于答应借出一万两银子,崇祯皇帝嫌少,要他出两万两。周奎只好向女儿周皇后求援,周皇后从宫中悄悄送出来五千两银子,让父亲再凑五千两。
结果周奎扣下两千两,交上三千两,实际只捐出了八千两银子。李自成进京之后,周奎的宅子整个被农民军占领,据说从府中一共抄出来五十三万两银子,还有大量的绸缎,周奎被赶出家门,儿子和侄子都受了刑。
另一位大学士陈演,当初一毛不拔,农民军逼饷时,他一下子交出来几万两。
周奎、陈演这样的人物比比皆是。按理说,他们的财富来自于这个政权,国家将亡,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他们应该同舟共济。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肯出钱,帮助度过难关呢?
分析一下,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是缺口太大,捐款太少无济于事,捐款太多又舍不得。当时累积的欠饷已经很多,每个月各边镇的饷银就要新增四十万两,这份银子二月时就没有了。这还不算京军和各地援军的饷银。
其次,许多人认为皇家内库应该还有银子,如果逼急了,皇帝自己会拿银子出来,或者向下面加派税赋。但其实崇祯皇帝确实没有多少钱了,更不敢再加税,加了也收不上来。
第三,互相攀比,都怕自己吃亏。名义上,崇祯皇帝是向大家借钱,但眼前形势危急,未来如何演变,谁都不知道。银子借出去,可能就打了水漂,不如留在自己手里,以应对可能的乱世。而且,比自己有钱的大有人在,自己借了,别人不借,岂不是很吃亏?再者,像周皇亲、田皇亲之类的皇亲、贵戚,平时明里暗里得到丰厚的赏赐,有些公、伯世代显贵,家财万贯,这时候都不出头,别人更不愿意当冤大头了。
还有一点,崇祯皇帝一向刻薄寡恩,冷酷无情,此时留在朝中的,都是一些平庸、圆滑的人,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真心帮助崇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