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确实有这种情况。

万历晚期开始的辽东战事愈演愈烈,明军接连受挫,朝廷被迫增兵增饷,这给明朝的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只好通过加派饷银,向百姓强行征收。

明神宗晚期开始征收辽饷五百二十万两,到了崇祯初年再加辽饷一百四十万两。

沉重的负担,加上天灾,让许多贫苦农民破产,于是揭竿而起,各地起义不断。朝廷要进行征剿,就要增兵、练兵,于是又增加了剿饷和练饷,加上原有的辽饷,总数多达一千六百七十万两。

沉重的赋税负担通过各种方式,最终转嫁到底层贫苦农民的身上,民不聊生。晚明时期社会贫富极度分化,富有者穷奢极欲,却对国家的危局和百姓疾苦漠不关心。

崇祯十六年开始,崇祯皇帝提倡节俭,从他自己做起。皇帝使用的器物只有铜、锡、木器,不用金银器皿。并且进一步要求臣民节俭克制,反对奢侈浪费风气。

到了崇祯十七年初,又要求官员、贵戚们捐款。有一些大臣愿意为皇帝分忧,比如大学士李建泰是山西曲沃人,家里非常富有。李自成打到山西之后,崇祯皇帝急得直哭。李建泰主动提出愿意回山西老家去打李自成,可以拿出自己的家财,充当军饷,不需要朝廷负担。

崇祯皇帝大喜,为他赐宴壮行,赐尚方剑,可惜李建泰刚离开北京,李自成已经占领了他的老家,家中财产全部被夺去。

李建泰最终没有帮上忙,起码态度是积极的。其他人,除了一些太监,大多数的反应非常消极。比如崇祯皇帝的岳父周奎被劝捐五万到十万两银子,他说自己没钱,一两也不愿意给。

前来劝捐的太监急了,说这种时候你为什么还小气?一旦北京有失,你周奎就是有一座金山,也是白扯。

周奎终于答应借出一万两银子,崇祯皇帝嫌少,要他出两万两。周奎只好向女儿周皇后求援,周皇后从宫中悄悄送出来五千两银子,让父亲再凑五千两。

结果周奎扣下两千两,交上三千两,实际只捐出了八千两银子。李自成进京之后,周奎的宅子整个被农民军占领,据说从府中一共抄出来五十三万两银子,还有大量的绸缎,周奎被赶出家门,儿子和侄子都受了刑。

另一位大学士陈演,当初一毛不拔,农民军逼饷时,他一下子交出来几万两。

周奎、陈演这样的人物比比皆是。按理说,他们的财富来自于这个政权,国家将亡,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他们应该同舟共济。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肯出钱,帮助度过难关呢?

分析一下,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是缺口太大,捐款太少无济于事,捐款太多又舍不得。当时累积的欠饷已经很多,每个月各边镇的饷银就要新增四十万两,这份银子二月时就没有了。这还不算京军和各地援军的饷银。

其次,许多人认为皇家内库应该还有银子,如果逼急了,皇帝自己会拿银子出来,或者向下面加派税赋。但其实崇祯皇帝确实没有多少钱了,更不敢再加税,加了也收不上来。

第三,互相攀比,都怕自己吃亏。名义上,崇祯皇帝是向大家借钱,但眼前形势危急,未来如何演变,谁都不知道。银子借出去,可能就打了水漂,不如留在自己手里,以应对可能的乱世。而且,比自己有钱的大有人在,自己借了,别人不借,岂不是很吃亏?再者,像周皇亲、田皇亲之类的皇亲、贵戚,平时明里暗里得到丰厚的赏赐,有些公、伯世代显贵,家财万贯,这时候都不出头,别人更不愿意当冤大头了。

还有一点,崇祯皇帝一向刻薄寡恩,冷酷无情,此时留在朝中的,都是一些平庸、圆滑的人,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真心帮助崇祯皇帝。

最佳贡献者
2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认为是自己的责任。

比如朝廷现在国库紧张了,你会考虑把自己的钱捐出来吗??你肯定想凭什么呀?是的,明朝的士大夫们也是这么想的。


国家财政紧张又不是我们的责任,起义军造皇上的反又不是造我的反,我自己吃香喝辣小日子过得挺好我操那个心干嘛?我在北京南京的宅子里有花有酒有歌妓,鬼才考虑什么劳什子江山社稷。


实际上哪怕到了崇祯十六年,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明朝是亡了不了的,官照买礼照送,北京的达官贵人们家里依然歌舞升平。帝国的国库里一贫如洗,真的是彻彻底底的一贫如洗。可是帝国的官员宁可拿成千上万的的银子行贿送礼,也不愿意往国库里捐一分钱。

你可能想问,这帮人傻啊?自己的财富是建立在明朝的基础上的啊。真的是这样的吗?大家可以翻翻中国历史,看看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朝代是跟旧官僚地主过不去的。封建社会的统治形式一直都是“皇权不下县,乡绅管四方”。对于地方的大小地主们,皇帝姓什么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分别,都是个缴税,何况崇祯这个皇上还开征三饷,换个皇帝没准缴税还少点呢,反正怎么改朝换代,地方上说了算的总还是那几个人,你可以看看《白鹿原》,大清也好,北洋也好,民国也好,原上有地位的永远是那几个族长乡绅。这就是地主不跟朝廷一条心的原因。等李自成攻破北京他们才明白,李自成不是国民政府,是共产党,当然这是后话了。对于官僚来说也一样,新朝代也要找人做官,天下读书人就那么多,行政岗位也不会因为改朝换代而减少。新皇上一来磕个头,到了新朝代照样当官,照样吃香喝辣,历朝历代都是这个例子,傻子才去给明朝抵命去。所以官僚也跟皇帝不是一条心。唯一应该跟皇帝一条心的,应该是宗室,朱家的王爷们用富可敌国来形容毫不过分。他们的富贵是真正建立在明朝之上的,可是在王朝的末期,他们表现出了惊人的自私,起义军攻破各省的省会,各地的巡抚总兵们求着王爷们拿出点银子劳军,但是各地的王爷十有八九充当了铁公鸡的角色,真是死不足惜。可能他们还是认为以大明之大,怎么会被区区几个草寇给推翻了呢?所以明朝在这些人的集体冷漠之下根本无法维持,从上到下真正为明朝奋斗的人寥寥无几,官僚和地主们始终认为明朝亡了也不会侵犯到自己的利益。直到李自成进北京。(李自成真的是一个悲情英雄,他是称得上英雄这两个字的,这点跟朱元璋有点像,朱元璋是解放汉人,李自成是解放穷人,他们俩都是真正的痛恨腐败,大顺军进入北京迅速腐化很大程度是因为李自成控制不住手下。晚明各路起义军首领里面,张献忠嗜杀残忍,完全是个变态,刘国能生活腐化,浪费无度,其他各路首领情况也差不多。唯一只有高迎祥比较有英雄气,可惜还被孙传庭杀了,李自成由于缺乏远见,对和满清作战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导致快速消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可悲的转折点,直接导致三百年的异族统治。)之前虽然起义军在地方上杀王爷,打土豪,但是官老爷们始终认为他们那是收买人心,等到了北京坐龙庭之后就会成熟一些,按规矩来的。李自成招待他们的是大刑。明朝一年正额财政收入不过五百万,仅仅一个北京城内的官僚贵戚经过严刑拷打之后就交出了七千万两银子,腐败程度令人发指。(而且七千万两还只是现银,大顺军规定珠宝文物丝绸等“十不当一”)崇祯皇上哪怕有一百万的银子,就能凑够关宁军勤王的军饷,北京也许就不会被攻破,但是满朝文武捐钱都是几百几百捐的,最后把几十万的家产统统给了李自成了。人人趴在大明朝身上吸血,一口都不肯少,终于把大明朝给吸死了,最后全都便宜了别人。该!(这里补充一句,大臣们不肯捐钱除了抠以外还有个原因,就是崇祯皇上太不是东西,出了名的反复无常,朝令夕改刚愎自用,爱杀大臣,今天你捐钱当了模范明天他反贪把你当典型这种事儿他是绝对干出来了的)李自成刚进北京的时候,兵势滔天,占领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完全是接管的方式,一个县令带几个随从就敢去接管一个县,各地基本没有抵抗。可是随着北京拷掠百官的消息和李自成拷掠地主的命令传到地方,这时候各地的官僚士绅们纷纷表示出了对明朝空前的忠诚,给崇祯皇帝设祭台,向南京政府效忠等,全力反抗李自成的统治。说到底,就是新王朝伤害了自己的利益,谁抢了地主的饭碗地主就反对谁,仅此而已。虽然清朝是少数民族,但是清朝的统治者在刚进关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很成熟的政治智慧,对待官僚地主们一律加官进爵,免收赋税,于是官僚地主们纷纷投向大清的怀抱,在剃发令实施之前,大清打的是顺风顺水。事实证明,一个新朝代,只有满足了地主们的利益才能坐的住,除非你把地主全消灭了,是吧?

3

明朝后期,民变四起,北方还有满清虎视眈眈,而此时的大明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的阶段

1644年李自成攻陷京城后打开国库却发现诺大的国库竟然没有存银。孙传庭在西北平定民乱的时候也为银子发愁,军饷不足导致武器年久失修,后期士兵吃饭都成问题。

那么大明王朝的钱都去哪儿了?

朱元璋出身贫苦,大明朝建立之初就对贪污腐败严加治理,明朝官员的工资堪称历代王朝最为刻薄的。但是朱元璋却对自己的子孙好不吝惜,自己的儿子和孙子都封为亲王郡王,而且都是世袭的,物质上可以说极为奢侈,到了明朝后期,这些子孙经过数百年的繁衍,已经形成一个很大的团体,所以国家收入很大程度上都入了这些“蛀虫”的腰包。这也是导致国库空虚的一大原因。

虽然朱元璋严管吏治,但官员们捞钱的手段却一点儿也不少,最有名的当属“淋尖踢斛”和“火耗”,所以最受苦的还是百姓。

到了崇祯皇帝时期,国库可以说已经入不敷出。但是下面的王爷和各级官员却一个比一个过的奢侈。

大明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至于为什么少有人出来捐款抗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藏富的心里,你说捐钱,如果我捐的多了,好像我搜刮了很多钱一样,不仅自己处于风口浪尖,而且其他同僚会如何看待自己。

2、号召捐款的力度不够,李自成进京后,在北京各级官吏手中弄到了上千万两的银子,可谓大发横财,他是通过及其残暴的手段得到的,对于这些官员来说完全是舍才保命。

4

谢邀。官绅们有万贯家财,却不肯拿钱救国,最后明朝灭亡,一切化成泡影,这个极端案例说明的其实就是人性的固有劣根,也可以叫做囚徒博弈。

简单说,明朝朝廷缺钱,需要大笔钱财捐助。然而这捐助不是一家官绅能搞定的。对单独一家官绅来说,他们的钱捐出去,也不会对朝廷有多大帮助,但却对他们自己的财产是实实在在的损失。相反,在他们看来,如果钱在留在手上,不论最终明朝灭亡与否,自己都是占了便宜——明朝如果能得救,那么就算自己不捐这钱,自然也有其他人能捐款救国。如果明朝要灭亡,自己的钱捐了也是白捐,还不如留在手上,改朝换代后也能过上好日子。

这种囚徒悖论,放在单独一个人身上似乎确实有道理,然而却忽略了联动效益。当每个有钱人都这样想,那么就没人出来救国,而国家灭亡后,受损的是每一个有钱人。实际上如果有人挺身出来捐赠,是可能带动其他人一起,共同救国的。

当然,这些官绅们宁要守财不要救国,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觉得改朝换代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就算大明朝亡了,我投降新的主子,照样吃香的喝辣的。手中的钱是资本,可千万不能丢。

千算万算,他们算错了一点,农民起义建立的新朝廷,可未必会尊重他们这些前朝既得利益者的权益。更何况耿直的李自成,对于这些杀民自肥的官绅也没什么好印象。于是在明朝倒台后,这些有钱的官绅纷纷惨遭李自成的严刑拷打,逼迫他们捐献家财——他们藏着捂着不肯给明朝续命的财产,最后在李自成的酷刑下纷纷吐出。真是何苦来哉。

5

那些服装觉得明朝灭亡跟他没有多大关系,即使灭亡了他们生活只要有钱该怎么过怎么过,只是换个皇帝而已,但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那个闯王进京之后就开始大肆的就是抄家。就是像他们这些不但是被抄家了,而且还被兵掩门了,如果当初他们及早地拿出钱来去拯救,也许明朝还能延缓几年不被没忘,但谁都有小心思啊,谁不愿意就是自己钱在自己手里呀!他们高估了明朝的作战能力,觉得不一定能王国,而且也不差他那么点儿钱儿,他也高估了闯王李自成的人品,觉得只是换个皇帝天下还是还是一样的,只是换个皇帝而已,但他没想到嘛,对不对?其实像闯王这种,其实土匪出身,他们没有遇到他预料到这个我觉得有点不可理解。可能是闯王当时太得民心了吧,就是做的一副就是那种为人民打天下的那种感觉。不是有这么一首诗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其实他们唱歌唱给谁听的,还不如唱给这些富商听的吗?只有富商们。想听他们不是才唱吗?既然他们唱说明其实这个富商们不也就是跟商女一样吗?

6

如果你在明末,而你恰好是家财万贯的富强,你愿意毁家纾难吗?如果你愿意,别人愿意吗?如果你不愿意,那这个问题,不就解答了嘛。

最后,李闯王还有一句话要给你说:

7

大道理谁都懂,谁都会讲,到了关键时刻,却是一个个只顾自个,哪个还讲什么民族大义。所以强大的王朝往往有足够的手段去约束和管控这些士大夫,而明朝末年,长久对士大夫阶层的纵容,这些扛着忠义大旗的士大夫(东林党为最)只会满嘴义愤,真的到了危机关头,不但手足无措,连让他们捐点钱也不肯。这就是人性,《大明末年》电影中,孙传庭劝捐不成,怒斩百余士绅,当时的恶劣情形可想而知。《扬州十日记》中,清军进城,百姓沿街请求清军饶恕,手中捧的都是黄金白银。这就是人性。

8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哪怕现在都还存在,其核心逻辑就是:我有钱,我在哪都是大爷,国家破不破干我何事?相信,如今资本移民的众多富豪也是这个理吧。但其实,真是吗,我觉得应该这样说:你背后国家强大,你有钱,你在哪都是大爷,但如果哪天,国家没了,那么,你在哪都是块肉,越有钱,肉越肥。有的人说,怎么可能,人家是法制国家,法律不允许。但是,没关系,法律不允许,我创造一条针对你的法律就好了,反正,你的国以灭,杀了你,与你何干?

9

其实放在现在想一想,你也能想明白。比如现在中国又进入了战争时期,美国人打了过来,整个国家都在与美国的军队开战,市场肯定受到了非常大的扰动,你平时吃的、穿的、用的、和和平时期的那些美好的国家福利都全部消失了,交通瘫痪,高价才能买到粮食。这个时候你自己的生活都成了问题,有钱买不到生活的必需品和食物,这个时候国家说我们国家快完蛋了,你能不能快点捐款来救国家吧,这个时候你会用你自己的有限的钱去填补无限的国家的赤字吗?我猜大部分人会选择明哲保身吧。当然也会有热血青年爱国捐款,但是毕竟是杯水车薪。

在战争年代,越有钱的人会想尽一切办法来保存他的钱,保存它原来的财富地位。所以这些人会转移他的财富,比如存到瑞士的银行里去,比如说购买国外的土地,比如举家搬到国外去,逃避战争的灾祸,这些人断不会把自己大半辈子挣来的财富,投入到无限的国家战争中去。

在明代的时候,大家也都是这么想的。并且明代的皇室和地方有钱的士绅之间,其实是一种斗争的关系,中央不时的去征收这些有钱人的税收,而且崇祯皇帝还开征三饷,征收的赋税极重。要知道,无论如何改朝换代,但地方的士绅,他是从来不会变更的。

最有趣的是当时明王朝的宗室,朱家的王爷们,居然大部分人都没有捐钱。直到最后被清人推翻,才发现这些人原来这么有钱。也许是他们认为大明这么强大的国家,怎么可能被区区的农民起义和清人蛮夷所灭呢,可是没想到的是,一不小心就真的灭了。

10

很多人会告诉你,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无非是官员不肯出钱,太贪!皇帝能力不足,太笨!

可事实是这样吗?当然不是,我还是个头条新人,就不卖关子了,直接告诉你答案。原因就是:明末皇权只有一条腿走路,另外一条腿断了!所以收不到钱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崇祯上位是官员体系推上去的,官员体系之所以推他上台,为的就是铲除皇权的另外一条腿,宦官体系。

明朝士绅是不用当差纳粮的,一直到清雍正上台以前都是如此。那么钱从哪里来?收税?问谁收?问百姓加税,百姓承受的起吗?

没错,百姓能够承受的税赋是有限度的,但是官员士绅们不纳粮,当然有钱了。问他们收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那么由谁来收士绅们的税?答案就是由皇权的另外一条腿:宦官体系。

魏忠贤的东厂之所以受到皇权的庇护,就是因为他能从南方士绅集团手里抠出钱来。

崇祯想除掉魏忠贤,但是他也真心想保留宦官体系,换个李忠贤,王忠贤,反正就是个听自己话的太监上来,替自己办事。

可是他自己登上皇位的基础是官员和朝臣,东林党把宦官体系恨得牙痒痒,怎么可能不去斩草除根。

所以,当皇权失去了左右朝局的一半力量之后,朝堂上只有一个声音之时,大明只有一条腿走路的时候,谁又能保的了家?守的了国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