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越穷的家庭,男女结婚后,满脑子只有父母,这是一种确实存在的现象。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亲身体会。那为什么呢?

首先:贫穷家庭的富裕家庭养孩子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贫穷的家庭养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改变家庭的贫穷面貌的,说白了就是为了让孩子长大成人,有出息,然后养活父母,让父母享享福的。所以,越是贫穷的家庭养孩子越多,目的就是提高实现率。

富裕的家庭养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个人发展,甚至,有人还诗意的说:就是为了让孩子来看世界的。

这就造就了贫穷家庭的孩子和富裕家庭的孩子,从生存理念,人生发展理念都是不同的。

其次,贫穷家庭的孩子不是一个人在独立的生活,而是背负着一个家庭在生活。

他和他的原生家庭是捆绑在一起的。即使结婚,他也认为是再找一个人,帮他养活他的家庭,帮他孝敬他的父母。

如果,他找的配偶,拒绝帮他养活他的家庭,拒绝替他去孝敬他的父母,他就认为对方不爱他,对方是品德不好的人,那么他就对对方很失望,他也不会真心爱他的配偶。

他爱的配偶是要心甘情愿和他一起捆绑在他的原生家庭中,为他的家庭做奉献,成为他的原生家庭的一分子的人。

所以,找一个贫穷家庭的人结婚,那就预示着:这个人必须要放弃自我,一辈子为另一个家庭去任劳任怨的“奉献”。否则,他的婚姻是不会稳固的。因为他嫁娶的是另一个家庭,而不是一个单个的男人和女人。

这其实是我们封建社会婚姻的实质。那时的人没有个性,没有自我,依附于大家庭而生活。

贫穷的家庭继承了这些婚姻理念。

而富裕家庭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他们活着,就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自我,更好的享受生活。父母不指望他们回报自己,不指望他们拖着自己前行,只要孩子生活幸福,就是他们的幸福。

他们甚至为孩子能更好的发展,不停的提供金钱、机会、人脉资源。所以富裕家庭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有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但贫穷的家庭孩子长大后,有的是一个需要赡养的父母,甚至还需要养活的弟弟妹妹,他们请别人吃一顿,都感觉心疼,因为那吃的是给原生家庭的生活费,怎么能不叫他们心疼?

所以,嫁娶贫穷家庭的男女,都得提前有一个强大的心理,否则,生活会越过矛盾越多,最后,只有离婚解套。

最佳贡献者
2

贫穷是可以遗传的,是家庭教育出来的,满脑子只有父母是父母从小教的,这么教的原因是对父母有利,忽视独立自然穷。

3

用所谓的孝顺掩饰自己的无能。老人一年到头念叨着自己是老人,地位尊贵,儿孙一年到头也就孝顺爹娘。别的人家父子合力,房子车子,最后这样的人家也就只能念叨我们一家父慈子孝,无他

4

贫穷的父母从生下孩子就想靠孩子养老。天天教育要孝顺,要争气挣面子。从小耳濡目染,几乎一生这种观念都不会改变。

5

这个确实问得在理。

因为穷人家的孩子懂得生活的艰难,父母的不易,更懂得感恩。

6

可能从小就背洗脑了。一般条件好的家庭从小让孩子有主见让孩子快乐成长就好、而条件差的可能会不自觉的表现出辛苦,长大了父母就享福了。不绝对哈,但普遍是的~

7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从小看到父母双亲因为挣钱辛苦劳动,不舍的吃,不舍的穿,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风吹日晒,皮肤变得黝黑,双手变得粗糙,全身上下没有一处是干净的,每当看到父母苍老的面庞,哪个做儿女的不心疼。

孩子从小就知道父母的不容易,肯定很心疼父母,当他长大了,自己有能力了,当然会加倍孝敬父母,不舍的他们在辛苦操劳。

父母老了,凡是懂事的儿女,哪有不知道心疼父母的。所以穷人家的孩子会比一般的孩子更加心疼父母!

8

自古穷人出孝子。为什么呢?因为穷,在外面没有立锥之地,在别人眼中就是个屁,没有人拿你当人看,这时候,只有你的父母,永远不会看低你,永远会觉得你有希望,在你需要的时候,他们虽力量极其有限,但会倾尽全力帮助你,当你是穷光蛋时,有这样对你的人吗?所以,这样的人对父母的好是感情,不是孝的问题。而富家子弟,走到哪里都是笑脸相迎,都是前呼后拥,若家庭没有大的变故,可能永远感觉不到父母与其他人有什么区别,于是与父母的感情相对较淡,更重要的是父母并不需要你多操心,这就显得穷人家的孩子更孝,他不孝行吗?

9

惦记父母,孝顺父母和家庭穷不穷没直接关系,和人心有关。

一般家境较好的家庭,多是父母心疼子女,有能力就多给孩子一点。而且因为家境好,所以需要子女照顾的地方就不多,自己也能自得其乐,把晚年生活安排的很好,会尽量不给子女添麻烦。

而家境普通甚至较差的家庭,很多都是希望子女能多贴补一些家庭,好减轻家庭的负担,只要这个孩子不是白眼狼,他就会心疼父母的不易,就会多贴补父母。最主要一点,家境差的父母的养老医疗都是一副重担,有的人也想不扛,可是知道父母的苦,又怎么忍心父母晚年凄凉呢?

生活这副担子太重,你觉得轻,是有人在帮你扛,而有的人,有的家,就在负重前行,就在拼命去扛。

10

越穷的家庭结婚后满脑子只有父母现象,带有普遍性。但不能用“满脑子”绝对化。



这在心理学上属于记忆范畴。记忆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注意,是记忆的前提。不在乎的人和事转眼即逝;有点触动的,会在短时间内储存;深深打动心灵的人和事,会永远留在脑海里,不会忘却。穷家小户长大的孩子,因为父母把好东西让他吃自己不吃,好衣服让他穿自己不产等等,都会记录在脑海里。在外来人都是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但那情那景都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的记忆。相反,在富裕家庭出生的孩子,玩具一大筐,吃喝不用愁,想吃什么、想穿什么要有尽有,在他们的眼里纯属自然,引不起注意,也无需记忆。“小时候的味道”的说法很时髦,但现在有多少人知道小时候味道是啥?但穷家的孩子知道,可能就是妈妈单独给他做的一碗鸡蛋面。所以,结婚后,满脑子都是妈妈不吃,也要给自己做的那碗鸡蛋面。这是恩、也是情,需要报答。所以满脑子都是父母的好。



不珍惜容易得到的,却珍惜想得而得不到的东西,是动物界的劣性。有人说“喂不饱的狗”,其实狗也是喂得饱的,当食物过多时,他也有选择,也可以停下来不再吃;我们在公园里喂猴子,花生、瓜子已经不爱吃了,要吃糖果。在人类也是如此,过于娇惯的孩子,他的所得一定没有长时记忆,只是瞬时或短时记忆,因为太容易得到了;在男女婚姻上更是如此,容易追到的女孩子,男孩子就没有刻骨铭心的感觉。反倒是不容易追的女孩子,才能有刻骨铭心的感受。空气和阳光我们都容易得到,有谁天天在乎空气和阳光呢?只有失去了自由,关进黑屋子,才知道空气和阳光是多么重要。



同理,便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帮急不帮穷”的说法。人在紧要关头受到他人的帮助,会成为永久的记忆。如果长期受到帮助,就成了自然。

所以,掌握人之劣根性,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是很有帮助的。玩具不能太多,生活上不能太溺爱是必须坚持的。把家境的真实情况实事求是的展现在孩子面前,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哭穷、炫富都是对孩子误导,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

图片来自网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