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满清政府对内经济凋零,老百姓生活困苦,对外不断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辛丑条约》签订后,更是退化为洋人的朝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志士仁人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无论是激进的革命或是温和的改良,都是对国家的关注,对民族的关注。
早年的革命党,由于经验不足,加之派系林立,缺乏统一领导,所以革命手段相对简单粗暴,以刺杀为主。桐城人吴越,曾身裹炸药,自杀式袭击清廷官员。绍兴人徐锡麟,在安庆开枪射杀安徽巡抚。革命的方式略显激进,也有点幼稚,但是这些革命先烈,不顾个人安危,敢于挑战封建皇权,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是值得赞颂的。
早年革命慷慨激昂
汪精卫也是其中之一,早年的革命生涯还是非常慷慨激昂的,他追随孙中山先生,积极投身革命,采用刺杀的方式,指望干掉清朝政府的个别军政要员,达到革命的目的。不过刺杀行动失败后,被捕入狱,判处终生监禁。在狱中起初决心以死报国,赋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时为人传诵,此后受肃亲王善耆软化,意境为之一变。武昌起义后,由袁世凯开释出狱。
南北和谈中的汪精卫
青年成名之后,虽然左右摇摆,但依旧深受孙中山的信任
出狱之后的汪精卫一方面珍惜人生的又一次绝处逢生,一方面感谢清廷的不杀之恩,一方面依旧追随孙中山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任南方民军议和总代表伍廷芳的参赞,暗中秉承袁的意旨,与君主立宪党人杨度等组织国事共济会,鼓吹革命、立宪两派联合拥袁,极力主张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实现南北统一。尽管如此,汪精卫依旧追随在孙中山的身后,逐渐成为孙中山心目中的最理想接班人。
1922年~1923年,孙中山筹备改组中国国民党,汪精卫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在1924年1月的国民党“一大”上被孙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后出任中央宣传部长。冯玉祥北京政变后,邀请孙中山北上共议大事,汪精卫随孙北上入京,任秘书。1925年3月孙中山病危时,汪精卫受命记录遗嘱。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以拥护三大政策的“左派”和中山先生的信徒面目出现。此后,汪精卫一直以维护国共合作的态度面对舆论,笼络众多共产党代表与国民党左派人士,殊不知,汪精卫其实就是隐藏在革命队伍里的最大投机者。
政治斗争屡屡输给老蒋,左右摇摆
政治上屡屡斗不过蒋介石,恐怕是汪精卫一生中最大的无奈,也是人生的转折点。作为孙中山先生心目中的最佳接班者,本是国民政府的最高领导者的汪精卫,因为中山舰事件,被迫辞职出国,在他出国的时间里,北伐战争如火如荼的发展,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悄然无息的转移到蒋介石的手中。1927年4月,汪精卫回国之后,蒋介石在南京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一度声明坚持国共合作,与蒋介石进行争斗,不过没过多久,汪精卫反革命的嘴脸彻底暴露。七一五政变后,宁汉合流,汪精卫继续与蒋介石争夺国府的最高领导权,蒋介石以退为进,表面下野,但是实际上一步步成为国民党内的实际最高权力者。汪精卫虽然一度表面上出面国民党要职,支撑大局,但是实际上毫无实际权力。
误判时局——堕落为汉奸
30年代之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一步步开始的侵华战争,国内外形势再次发生变化,而汪精卫及其幕僚似乎看到了再次上台的希望,那就是积极与日本人合作,借助日本的帮助,扳倒老蒋。
当然了汪精卫并不一定从一开始就铁了心要当汉奸,最初只是积极致力于“中日合作”,“日中亲善”等。一方面因为当时日本的军事实力确实要明显强于中国,一方面,三十年代的中国依旧四分五裂,没有实现统一。在当时,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依靠英美也好,依靠苏联也罢,或是依靠日本的帮助,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因而很多人觉得和日本合作,借助日本的力量让中国发展起来也是一条好的渠道。所以亲日派和投降派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亲日不代表投降日本当汉奸,例如何应钦就是国民党内部有名的亲日派,但是即使是抗战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看到何应钦投敌叛变。
但是到了七七事变之后,汪精卫投靠日本的欲望就日益挡不住了。特别是淞沪会战失败,南京沦陷之后,举国上下一片悲观情绪。毕竟老蒋在淞沪会战中几乎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砸进去了,70万精锐开赴淞沪战场,最终还是没有顶住日军的进攻,而且损失惨重。
汪精卫对抗日的前景感到十分悲观,认为继续打下去,国民政府败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与其跟着老蒋一起覆灭,不如自己另寻出路,于是乎,他积极宣传对日妥协,与日本媾和。
显然,蒋介石对时局的判断,要远远高于汪精卫。在三十年代末的中国,苏联面对着日益崛起的德国,西部压力十分巨大,而东边的日本又不时显露出不安的气氛,苏联急需中国来牵制住日本,缓解苏联的压力。若中国积极抗日,苏联就会在物资上给与中国尽可能的帮助,而中国一旦对日妥协,苏联绝逼会像和德国一起瓜分波兰一样,出兵中国的新疆,内蒙,甚至是青海,甘肃,与日本一起瓜分中国。而汪精卫在抗日战争中,幻想着能和日本媾和,然后组织一个新的政府,由他来出面主持大局,实在是荒唐可笑。
访问日本与东条英机喜笑颜开的汪精卫
“中日亲善”,笑的很开心
汪精卫接见德意等轴心国使节
平心而论,哪怕是在40年到41年,德国军队横扫欧洲,占领了大片苏联西部土地,全世界都似乎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汪精卫若要叛变,还可以理解为他是在政治上又一次选择投机,选择加入轴心国,来“曲线救国”。但是1938年底就铁了心要出逃叛变了,只能说明其就是想当汉奸。也显示出他对时局的判断水平很差,在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选择上完全错误。
汪精卫死时的影像资料
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苏联在与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之后,立马就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坐视中国军民与日本的长期斗争。可想而知,当年如果国共两党不是及时拖住了日本,把抗战拖入相持阶段,后果不堪设想。
汪精卫的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摇摆不定,极具争议。早年意气风发,投身革命,更多的估计也是因为年少无知,血气方刚,搞刺杀,逞匹夫之勇。被清廷特赦之后,在革命和立宪之间左右摇摆,一方面支持袁世凯,一方面又追随孙中山,让人难以捉摸。少年成名之后的他被孙中山视为接班人,为名利所累的汪精卫自此一生都在追求成为国府的一把手。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一方面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一方面又以遵从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自居,最终还是举起了反革命的屠刀。政治斗争失势后,投机外国势力,最终甘心出面组织汉奸政权,是其一生无法洗去的污点。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