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清时期,满清政府对内经济凋零,老百姓生活困苦,对外不断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辛丑条约》签订后,更是退化为洋人的朝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志士仁人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无论是激进的革命或是温和的改良,都是对国家的关注,对民族的关注。

早年的革命党,由于经验不足,加之派系林立,缺乏统一领导,所以革命手段相对简单粗暴,以刺杀为主。桐城人吴越,曾身裹炸药,自杀式袭击清廷官员。绍兴人徐锡麟,在安庆开枪射杀安徽巡抚。革命的方式略显激进,也有点幼稚,但是这些革命先烈,不顾个人安危,敢于挑战封建皇权,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是值得赞颂的。

早年革命慷慨激昂

汪精卫也是其中之一,早年的革命生涯还是非常慷慨激昂的,他追随孙中山先生,积极投身革命,采用刺杀的方式,指望干掉清朝政府的个别军政要员,达到革命的目的。不过刺杀行动失败后,被捕入狱,判处终生监禁。在狱中起初决心以死报国,赋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时为人传诵,此后受肃亲王善耆软化,意境为之一变。武昌起义后,由袁世凯开释出狱。

南北和谈中的汪精卫

青年成名之后,虽然左右摇摆,但依旧深受孙中山的信任

出狱之后的汪精卫一方面珍惜人生的又一次绝处逢生,一方面感谢清廷的不杀之恩,一方面依旧追随孙中山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任南方民军议和总代表伍廷芳的参赞,暗中秉承袁的意旨,与君主立宪党人杨度等组织国事共济会,鼓吹革命、立宪两派联合拥袁,极力主张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实现南北统一。尽管如此,汪精卫依旧追随在孙中山的身后,逐渐成为孙中山心目中的最理想接班人。

1922年~1923年,孙中山筹备改组中国国民党,汪精卫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在1924年1月的国民党“一大”上被孙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后出任中央宣传部长。冯玉祥北京政变后,邀请孙中山北上共议大事,汪精卫随孙北上入京,任秘书。1925年3月孙中山病危时,汪精卫受命记录遗嘱。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以拥护三大政策的“左派”和中山先生的信徒面目出现。此后,汪精卫一直以维护国共合作的态度面对舆论,笼络众多共产党代表与国民党左派人士,殊不知,汪精卫其实就是隐藏在革命队伍里的最大投机者。

政治斗争屡屡输给老蒋,左右摇摆

政治上屡屡斗不过蒋介石,恐怕是汪精卫一生中最大的无奈,也是人生的转折点。作为孙中山先生心目中的最佳接班者,本是国民政府的最高领导者的汪精卫,因为中山舰事件,被迫辞职出国,在他出国的时间里,北伐战争如火如荼的发展,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悄然无息的转移到蒋介石的手中。1927年4月,汪精卫回国之后,蒋介石在南京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一度声明坚持国共合作,与蒋介石进行争斗,不过没过多久,汪精卫反革命的嘴脸彻底暴露。七一五政变后,宁汉合流,汪精卫继续与蒋介石争夺国府的最高领导权,蒋介石以退为进,表面下野,但是实际上一步步成为国民党内的实际最高权力者。汪精卫虽然一度表面上出面国民党要职,支撑大局,但是实际上毫无实际权力。

误判时局——堕落为汉奸

30年代之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一步步开始的侵华战争,国内外形势再次发生变化,而汪精卫及其幕僚似乎看到了再次上台的希望,那就是积极与日本人合作,借助日本的帮助,扳倒老蒋。

当然了汪精卫并不一定从一开始就铁了心要当汉奸,最初只是积极致力于“中日合作”,“日中亲善”等。一方面因为当时日本的军事实力确实要明显强于中国,一方面,三十年代的中国依旧四分五裂,没有实现统一。在当时,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依靠英美也好,依靠苏联也罢,或是依靠日本的帮助,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因而很多人觉得和日本合作,借助日本的力量让中国发展起来也是一条好的渠道。所以亲日派和投降派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亲日不代表投降日本当汉奸,例如何应钦就是国民党内部有名的亲日派,但是即使是抗战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看到何应钦投敌叛变。

但是到了七七事变之后,汪精卫投靠日本的欲望就日益挡不住了。特别是淞沪会战失败,南京沦陷之后,举国上下一片悲观情绪。毕竟老蒋在淞沪会战中几乎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砸进去了,70万精锐开赴淞沪战场,最终还是没有顶住日军的进攻,而且损失惨重。

汪精卫对抗日的前景感到十分悲观,认为继续打下去,国民政府败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与其跟着老蒋一起覆灭,不如自己另寻出路,于是乎,他积极宣传对日妥协,与日本媾和。

显然,蒋介石对时局的判断,要远远高于汪精卫。在三十年代末的中国,苏联面对着日益崛起的德国,西部压力十分巨大,而东边的日本又不时显露出不安的气氛,苏联急需中国来牵制住日本,缓解苏联的压力。若中国积极抗日,苏联就会在物资上给与中国尽可能的帮助,而中国一旦对日妥协,苏联绝逼会像和德国一起瓜分波兰一样,出兵中国的新疆,内蒙,甚至是青海,甘肃,与日本一起瓜分中国。而汪精卫在抗日战争中,幻想着能和日本媾和,然后组织一个新的政府,由他来出面主持大局,实在是荒唐可笑。

访问日本与东条英机喜笑颜开的汪精卫

“中日亲善”,笑的很开心

汪精卫接见德意等轴心国使节

平心而论,哪怕是在40年到41年,德国军队横扫欧洲,占领了大片苏联西部土地,全世界都似乎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汪精卫若要叛变,还可以理解为他是在政治上又一次选择投机,选择加入轴心国,来“曲线救国”。但是1938年底就铁了心要出逃叛变了,只能说明其就是想当汉奸。也显示出他对时局的判断水平很差,在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选择上完全错误。

汪精卫死时的影像资料

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苏联在与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之后,立马就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坐视中国军民与日本的长期斗争。可想而知,当年如果国共两党不是及时拖住了日本,把抗战拖入相持阶段,后果不堪设想。

汪精卫的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摇摆不定,极具争议。早年意气风发,投身革命,更多的估计也是因为年少无知,血气方刚,搞刺杀,逞匹夫之勇。被清廷特赦之后,在革命和立宪之间左右摇摆,一方面支持袁世凯,一方面又追随孙中山,让人难以捉摸。少年成名之后的他被孙中山视为接班人,为名利所累的汪精卫自此一生都在追求成为国府的一把手。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一方面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一方面又以遵从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自居,最终还是举起了反革命的屠刀。政治斗争失势后,投机外国势力,最终甘心出面组织汉奸政权,是其一生无法洗去的污点。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多少人还记得汪精卫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

《被逮口占》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1910年,汪精卫因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被判“大逆不道,立即处斩”。他在狱中写下此诗,表明誓死革命的决心。在当时广为流传,汪精卫名动一时。

汪精卫有着并不光彩的历史,但他经登上过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其前半生,也曾是一代英雄豪杰,也是一位大帅哥,大才子。而其后半生的所作所为,彻底毁掉了之前的一切努力。如今再回头看,令人唏嘘不已。

在这里不想深究汪精卫是如何变成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大汉奸的,历史有的时候很难从千篇一律的评论中得到真相。既然众口一词,便不必重复。功过是非,留与后人说。

3

汪精卫叛国,有着很复杂的原因。所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也!

不得不说,在这个乱世,汪精卫无愧于一个弄潮儿,不管是人才还是能力,都是人中龙凤,不然也不会被孙中山选中,成为国民党内的三巨头之一。观其前半生的言行“引刀成一快,从容作楚囚”,刺杀摄政王的言行看,是不是真爱国不好说,也绝不是贪生怕死之辈。

但所谓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汪精卫后来的所作所为也不能以常理度之。只能这样理解:一方面,他不甘心在党内的地位被蒋介石取代,为了权力利令智昏,孤注一掷,希望通过日本人翻盘,聪明反被聪明误,相反忽略了底线。另一方面,特可能也曾想曲线救国,期待通过合作来延缓中国灭亡的步伐。

但不管怎么说,不管汪精卫以为自己多么伟大,做了就是做了,他也因为这一举动,被永远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4

近来我们有句话很火: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各位,要做到不忘初心,真的太难太难。

首先,汪兆铭是个已经盖棺定论的了,汉奸,民族败类。

当年他年少热血,带着炸药暗杀摄政王,要是死的是他,那就是一代豪杰。

可惜,他活下来了,这造成了两个问题:

第一,人是有其能力的,汪的能力比不上蒋,手段差了不止一筹,而且他优柔寡断,他在武汉立不了身,在南京的框架里也争不了权,他又不肯像那些空壳元老一样任人摆布,他一个成名早的人物如何屈居后辈蒋之下?

第二,汪一开始的能力可能就在于他“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的勇气了,可死亡是大恐怖,死里逃生让他更怕死,他的勇气已经弱了三分,王亚樵暗杀蒋,汪精卫被波及中弹而蒋恰好没到场,这次重伤折磨汪十几年,同时也打碎了他最后的勇气。

37年,38年,日军不断进攻,每天都在丢失国土,投降派纷纷跳出来,汪动了心思,众人怂恿,再加上他自己妻子的怂恿,一个没有了勇气却面临着死亡威胁的人,最后出卖了灵魂,想做吴三桂,想得太多。

所以说,想要不忘初心,太难太难了。

有人评论汪的时候用了白居易一首诗: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可是完全不通,汪精卫就是没死在对的时候,可是诗中这二位捅破了天也就是谋朝篡位,而汪办的事,吴三桂秦桧和石敬塘都远远不如,想想敌占区那些被当做牛马被碾成尘埃的百姓吧。

汪精卫在人生最后的路上有想过自己的初心嘛?有怀念自己的年少得意嘛?

没有,因为他被伤痛折磨,他应得的。

5

因为他本身就是个政治投机者,而不是真正的三民主义信仰者。

汪精卫的成名作就是暗杀摄政王载沣。可细细一品就会发现,他们的整个行动充满了幼稚。

首先是汪等人在桥下埋炸弹时恰好被附近的老百姓给发现,这群“革命者”被发现后立马不再视死如归了,而是啥都没收拾,慌里慌张的就跑了,结果就是当第二天警察来时,毫无吹灰之力的获取了大量的证据。比如桥下已经挖好的本来用来埋炸弹的大坑,坑里用来做炸弹的二尺高的大铁罐,还有螺丝,电线,电话机等。你说你被发现了,好歹把东西都收拾下带走吧?就仿佛唯恐怕人警察抓不住你似的。还给人留下了这么多线索。果然,警察不久就顺藤摸瓜的找到了他们藏身的照相馆,将其全部抓获。由此可见,汪精卫就是个书生。而且是那种脑子一热,毫无实际斗争经验的书生。得亏他没有加入共产党,要不他肯定是犯左倾冒进错误的那种人。这种人的特征就是,前期极左,后期极右。原因无他,因为他们的一切政治立场,都是从为自己捞政治资本出发的。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初五四运动时火烧赵家楼的梅思平。当年也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后来沦为日本人的走狗。

说回汪精卫。暗杀事件发生后,清廷迫于压力,释放了他。而他也得偿所愿,成为年轻一代革命者的代表人物。更让他高兴的是,他成为了孙中山最倚重的心腹。1925年孙中山逝世之后,汪精卫就不再掩饰自己对权力的那种狂热欲望了。不但在当年6月选举国民政府主席时以全票当选,留下“自己选自己”的笑谈,还出人意料地成为国民党“联共”政策的积极奉行者和“左派”的领导人。在这之后不久,当他发现联俄联共已经无法满足自己的政治利益时,又果断的发动七一五反革命事件,大肆屠杀共产党。所以当看到他在1940年3月于南京伪国民政府出任伪代国府主席时,我是丝毫不意外的。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政治投机者罢了。

当年汪的战友陈璧君、喻培伦在汪被抓时已经奔赴日本继续采购炸药去了,得知汪被捕的消息,陈璧君情绪失控,对喻培伦大加指责。当时喻培伦没有辩解,却已埋下死志,他对好友吴玉章说:“谁怕死,将来的事实是会证明的。”1911年4月,喻培伦参加广州起义,身背炸弹筐冲锋在前,最后重伤被俘,受酷刑而死。

6

我的回答可能会被很多人骂,可是事实如此,汪精卫做了汉奸的事,却没有汉奸的心。


说汪精卫卖国——其夫人陈璧君的一番辩护我觉得还是有道理的。


日本战败后,陈璧君坚不服罪,在法庭上辩护道:


““日寇侵略,国土沦丧,人民遭殃,这是蒋介石的责任,还是汪先生的责任?说汪先生卖国?重庆统治下的地区,由不得汪先生去卖。南京统治下的地区,是日本人的占领区,并无寸土是汪先生断送的,相反只有从敌人手中夺回权利,还有什么国可卖?汪先生创导和平运动,赤手收回沦陷区,如今完璧归还国家,不但无罪而且有功。”


当然,这里面的辩护是站不住脚的,但我认为说汪精卫的确没有卖国当汉奸的心思,客观的讲应该是投降派。


而按照我们的文化传统,投降派都要被骂汉奸的。


据传,汪精卫投日前,曾对蒋介石说:君为其易,我任其难。如果这是真的话,感觉更像是两头下注,风险对冲。抗战胜利的话,蒋这边赢,失败的话,汪的存在或许还可以保护一些国家利益。


至少想的是不错的。


所谓曲线救国,我认为并不是一种托词,而是汪当时的一种真实想法,其本意是想救国,而不是卖国。当然汪帮日本人筹建伪政府,给日本人当狗,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说他却是办了卖国的事,可是话说回来,汪伪政府和日本人的血腥统治相比,哪个对国民的伤害更大呢?


所以,汪最后为什么成了汉奸?我觉得并不是他从根源上想要卖国,而是出于对形势的误判,对自己的高估。

7

这个原因很复杂,要列举出来,基本是个长篇大论。但是汪在早期,确实是愿意为国家而死的人。愿意行刺清朝王公,是冒着杀头的危险。

变成汉奸,主要简述几点:出狱后去了日本,被日本人洗脑;和老蒋的政治斗争中失利;叛国前曾被刺杀,怀疑是老蒋干的,为保命逃走;在日本侵华时看不到未来;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中失去革命热情,只想权力和小命。

汪的叛国对当时的抗战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万死难赎其罪。讽刺的是,汪的下场并不好,据说是被日本人毒死的。

8

并不矛盾啊!“已忘初心,难得始终”。

人随着年龄,阅历,权势的增长,思考角度和做事方法都会发生变化。

比如二十岁时你也许对游戏电影感兴趣,而到了三十多岁时,你会对健身和养生感兴趣[捂脸]。

一个人的发展变化不是断崖式的,从抗清志士到汉奸卖国,他一定经历了不同寻常心理抗争和利益衡量!

“勇士杀死恶龙,坐在金币堆成的山上,身上逐渐长出鳞片……”

当汪刺杀时,他的心态和精神或许是亢奋的,悲壮的,身后站立着四万万中国人,所向无前,即使死了也名垂青史。

当汪叛国时,他已经经历过风风雨雨,派系斗争尔虞我诈,已不是从前那个少年,对利益,权势,金钱都欲罢不能,名垂青史已经不能再吸引一头恶龙了……



9

此一时彼一时也,不能因为某时的某人的某些话便断定某个一。你能确定佛祖成佛之前没有有说过不相同的话吗?至少他曾走了几十年的苦行僧的路没有成功。

10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前面好像是这二句慷慨过燕市,从容做楚囚。就诗而言我认为确实是好诗,诗为心言,就汪精卫写这诗的时候我认为他的思想还是很激进的。汪精卫才华横溢口才出众,尤其他的演讲很具有诱惑力,这与他后期出卖人格和国格,成为卖国求荣千夫所指的大汉奸形同二人。我认为人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青年汪精卫曾巳有过政治抱负,我以我血荐轩辕追随过孙中山先生,曾也做过暗杀过摄政王载沣的壮举,留下过英名。但在民族大义面前,在历史大是大非面前,他不是和民族同心同德而是站在民族对立面上沦为大汉奸,成为不齿于人类狗屎堆,这可悲的下场罪有应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