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孝庄文皇后是清朝著名的贤后,一生辅佐三代帝王,亲手培养了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和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孝庄在清初动荡不安的局势下,运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周旋于王公大臣之间;她顾全大局,忍辱负重,时刻以江山社稷为重,奠定了清朝二百多年的基业。

姑侄三人 共侍一夫

孝庄文皇后,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是科尔沁贝勒寨桑之次女。因姑姑哲哲嫁给后金四贝勒皇太极后多年未育,1625年,年仅13岁的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以求绵延子嗣。此时的皇太极已经34岁,见到侄女如花骨朵般的少女娇颜,极为宠爱,先后为皇太极诞育三女,即皇太极的四女、五女和七女。

1634年,布木布泰的亲姐姐海兰珠嫁给皇太极后,一时宠冠后宫,姑侄三人共侍一规的局面就此形成。1636年,皇太极改元称帝,册封后宫妃嫔,哲哲为中宫皇后,海兰珠为关雎宫(东宫)宸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布木布泰为永福宫(西次宫)庄妃,为五宫妃嫔之末。虽然地位有所下降,但皇太极并没有厌弃她。1638年,庄妃诞下皇九子福临,这个儿子最终使她扬眉吐气。

儿子登基 母凭子贵

1643年8月,皇太极暴卒于盛京,死前并未指定皇位继承人。皇太极的几个儿子中只有皇长子豪格颇具战功,受封肃亲王,因而受到正黄、镶黄二旗的拥戴。

豪格的竞争对手是睿亲王多尔衮,他是太祖努尔哈赤十四子,背后有正白、镶白二旗支持。在双方僵持不下、互不相让的局势下,多尔衮提出折衷方案,主张拥戴皇九子福临继承帝位,由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这一决议得到一致通过,庄妃母凭子贵,被尊为圣母皇太后,称为孝庄太后。姑姑哲哲被尊为母后皇太后,称为孝端太后

第二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崇祯帝自缢殉国。多尔衮被年仅7岁的小皇帝任命为大将军,统率八旗劲旅入关参战,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大军,随即占领北京。
多尔衮奉迎两宫入京,并主持迁都事宜。此时的多尔衮独揽军政大权,孝庄太后为保母子二人性命,多番周旋,忍辱负重,甚至可能搭上了贞操,才换得多尔衮手下留情,没有废帝自立。但却迫使顺治帝一再加封其头衔,从摄政王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1650年,多尔衮在关外狩猎,坠马受伤,伤重不治而亡。孝庄母子二人总算可以喘口气了。

少年天子 母子失和

1651年,顺治帝亲政后,将多尔衮从坟墓中拉了出来,挫骨扬灰,以泄其愤。对于孝庄太后当年忍辱负重、虚以委蛇的作法,顺治帝并不认同。

在顺治看来,他宁肯不做这个皇帝,也不愿母亲忍辱负重,四处周旋,母子二人为此失和。此外,顺治帝在情感方面也不尽人意,他先是将多尔衮指配的表妹博尔济吉特氏由皇后降为静妃,后来又对孝庄安排的新皇后多有不满。
1656年,董鄂妃入宫后,顺治才总算找到一丝做人的乐趣。只可惜这段时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仅仅四年之后的1660年,董鄂妃因丧子之痛而一病不起,不久后香消玉殒,顺治帝悲痛欲绝,万念俱空,萌生了出家的念头。

其后虽经劝阻,未能成行,但心如死灰。1661年,顺治命内宫太监吴良辅做为替身在悯忠寺出家为僧,顺治亲临观看剃度仪式。回宫后染上天花,留遗诏传位于皇三子玄烨后,英年早逝,年仅24岁。

老年丧子 抚育孙儿

顺治帝驾崩之时孝庄太后已经49岁,中年丧夫、老年丧子,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何其不幸。可孝庄没有时间去伤感、去哭泣,她要振作起来,教导孙儿玄烨。

孝庄太后之所以被称为贤后,便在于她从不揽权,而是在皇帝困惑不解或无法抉择时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这一点上,孝庄太后和二百多年后实行“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有着天壤之别,历史对她们的评价也有着云泥之别。玄烨在孝庄的精心指导下很快成长起来,他8岁登基,14岁亲政,16岁智擒鳌拜,之后平三藩、收台湾,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在皇祖母慈爱的目光注视下完成的。西征噶尔丹期间,孝庄太后病危,康熙亲侍汤药、昼夜不离,并向上天祷告,请减自身寿命以延祖母寿数。

康熙在祭天祝文中写道:“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1688年1月27日,孝庄太后以75岁高龄病逝,按照她生前所留遗嘱,没有与皇太极合葬昭陵,最终归葬于清东陵风水墙外,称昭西陵。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佳贡献者
2

前几年,电视剧中历史题材的剧目比较火热,在前有《康熙王朝》后有《孝庄秘史》的影响下,孝庄的形象深入人心。

这位贯穿三朝的后宫女强人,在影视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孝庄秘史》和《康熙王朝》中,对顺治和康熙的影响那是非常的大。

那么,历史中真实的孝庄是什么模样呢?

  1. 嫁于皇太极,与姑姑、姐姐共侍一夫,争取地位!孝庄本名博尔济吉特氏·大玉儿,唤作布木布泰,在满语中是“天降贵人”的意思,1625年嫁给当时的皇八子皇太极,这个时候她的姑姑博尔济吉特氏·哲哲是皇太极的大福晋,而大玉儿自然就成了侧福晋。等到1636年,皇太极称帝,姑姑哲哲成为皇后,而孝庄此时被封为庄妃。当时孝庄在后宫中的地位仅次于自己的姑姑排在第二位,但是伴随皇太极纳入后宫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迎娶了孝庄的姐姐“海兰珠”后,孝庄在宫中的地位只能说是前五,所幸,她的肚子比较争气,生下了皇九子福临,和两个女儿,确保了自己在宫中的地位!

  2. 智慧超群,为儿子谋取帝位,稳固统治!1638年,孝庄生下了皇九子福晋,到了五年后的崇德八年,皇太极突然去世,孝庄携带着年仅五岁的儿子福临加入了争夺帝位的你死我活中。这个时候,有两股势力对清朝皇帝产生了争夺。一个是以皇太极大儿子为首的豪格一派,一个势力是以皇太极十四弟多尔衮为代表的皇弟派。这两股势力力量对比相差不大,谁也赢不了谁,而孝庄看准时机,周旋于两股势力之中,在他们分不出胜负的时候,把自己的儿子福临推到了台前,顺治登基,自己和姑姑哲哲也成了后宫双太后。
  3. 地位超然,康熙成就帝业的背后力量!顺治时期,多尔衮作为摄政王,一家独大,隐隐有威胁到顺治统治的危机,这个时候作为太后的孝庄当机立断让顺治拜多尔衮为摄政皇父,解决了这个问题,直到熬死了多尔衮,顺治顺利掌握了权力。到了孙子康熙上位,孝庄俨然就是一座政治上的大山,虽然顺治指定了几名顾命大臣,但是这是孝庄拒绝成为垂帘听政的大清第一人以后的事。虽然有少年康熙生擒鳌拜完成了亲政的伟业,但这完全是孝庄在背后支持所完成的,也就是说,就算康熙生擒鳌拜失败,仍然无伤大雅,因为有孝庄这个政治女强人在背后,孝庄为康熙亲征和平定“三藩”,团结汉族大臣,打破“八旗”和汉族不能通亲的旧规。这些有益的政策促使了清朝的发展和统一。

历史上真实的孝庄绝对在清朝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她凭借一己之力 改变了清朝统治者的面貌,并间接促进了“康乾盛世”的出现!!!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3

孝庄即布木布泰,她在十三岁时就嫁给了皇太极,其实这门婚事完全是为了绵延子嗣,而且皇太极当时已经三十多岁了,布木布泰还是他的侄女,这虽然在当时是正常事情,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后来皇太极不断充斥后宫,居然还出现了姑侄三人一起侍奉皇帝的局面。后来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虽然她没有得到过皇太极的殊宠,但是皇太极对她也不是完全无情,只不过布木布泰的地位是不如姐姐海兰珠的。

在1638年,庄妃生下了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本来福临是没有机会登基的,可是由于皇太极突然病逝,所以导致帝位空悬,他生前也没有对此做任何安排,所以谁来继承皇位成为了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有两个人成为了竞争对手,其中之一就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豪格有很多族人支持,他的声望很高,可是豪格的对手多尔衮也不让贤,毕竟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他也有众多拥护者,所以豪格和多尔衮之间一直僵持不下。这个时候为了缓解矛盾,多尔衮建议让福临继位,就这样当时还是小孩子的福临登上了皇位。

由于福临继承大统,所以庄妃就成为了圣母皇太后,也就是孝庄太后。虽然福临登基了,可是朝中谁都清楚,权利一直都握在多尔衮的手中,他才是那个真正的话事人,福临只是一个空架子。遇到这样的境遇,孝庄太后自然是很担心的,她一直都为大清江山考虑,也尽力扶持自己的儿子,不想让多尔衮抢走皇位,所以孝庄太后一直都和多尔衮有密切相处和交流,也因此产生了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说法。虽然关于孝庄太后是否真的和多尔衮有染始终没有定论,但是从多尔衮离世后顺治皇帝的做法中可以感觉出一些异样。

顺治皇帝在掌权后将多尔衮从坟墓中拉出来,将他挫骨扬灰,以此泄恨,其中可能也有为母亲报仇的含义。由此可以联想到,孝庄太后当年可能是为了保住顺治的皇位,不得已和多尔衮发生过关系,而顺治也以此和孝庄太后有了嫌隙。后来顺治早逝,孝庄太后开始扶持康熙皇帝,她的一生都在为清朝努力,经过她的栽培,也成就了一位明君,更加重要的是,孝庄太后有政治头脑,但是她没有野心,没有过任何逾矩行为,所以才得到后世的称颂。

4

康熙曾评价孝庄: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而清史专家杨珍也对孝庄做出过中肯的评价,认为她是明清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她在清朝入关尤为困难的时候,维持了清朝皇室的团结,培养并保护了顺治帝以及康熙等一代明君,但她并未垂帘听政,始终处于幕后,在古代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做法。而历史上真正的孝庄亦是如此,她的功绩是任何一位清朝皇后无法堪比的,虽有能力成为武则天第二,却将儿孙辅佐成帝,是对大清王朝起到重要意义的女人。

孝庄皇后布木布泰在13岁时嫁给了皇太极,成为了他的侧福晋。在皇太极成为可汗之后,她便成为了西宫福晋;而皇太极登基称帝,她被封为庄妃,在皇太极的5位重要妃子当中排在最后,可见皇太极生前对其并不看重,毕竟当时帝王专宠的只有宸妃海兰珠罢了。若说起孝庄的崛起,是在生下福临之后。那是皇太极的第9个儿子,在皇太极驾崩后,福临成为皇帝,将年号改为顺治。布木布泰便从庄妃一举成为了太皇太后,但顺治帝执政时间不长,在第18年时离世,有他的第3个儿子玄烨成为了下一继承人,将布木布泰尊称为太皇太后。

那时康熙年龄还小,辅佐其执政的除了朝廷大臣之外,便是布木布泰这位太皇太后了。她不仅在朝政大事上都有自己的见解,也是一个内敛简朴之人,她不喜奢华,经常将自己节省下来的银两捐出,有时用来征兵,有时犒赏士兵,可谓全心全意辅佐自己的孙子登基。在这样的培养下,康熙才成为了一代明君。虽然,布木布泰在政治上大有成就,但她并不是喧宾夺主之人,从未想过将政治权力握在自己手中,只是在幕后指点康熙该如何去做罢了。因此,康熙亲临朝政之前,所有的事情都会问宣孝庄太后的意思之后再做决定,也是因为如此,才让康熙对孝庄太后倍加孝顺。但在康熙26年时,孝庄太后身体抱恙,一病不起,可谓生命垂危。康熙皇帝得知消息后,便日夜守护在孝庄身边不离不弃,亲自侍奉汤药,而且还带领王公大臣一起到天坛给孝庄祈福,希望她可以多活一段时间。即便康熙如此虔诚,祈祷也没能如愿。最终,75岁的孝庄在慈宁宫崩逝,康熙帝为之伤心不已,并对其一生做出极高的评价:“昔奉我皇祖太宗文皇帝赞宣内政,诞我皇考世祖章皇帝,顾复劬劳,受无疆休,大一统业。暨朕践祚在冲龄,仰荷我圣祖母训诲恩勤,以至成立”。足以见得,孝庄生前为大清也算是做了诸多贡献,她不仅开创了清朝鼎盛局面,也帮助皇帝大一统业,自然是一个伟大之人。

综上所述,真实的孝庄,既有男人执政的能力,也有女人相夫教子的一面。终其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见证了清朝由乱到治的整个时期,辅佐了两位皇帝,让清朝处于稳定的状态中,为当时的大清王朝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5

孝庄太后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皇后,没有之一,一生经历三朝,见证了大清国的创立,发展与富强。先后抚养并培育了大清朝第一位真正的皇帝顺治,和最伟大的一个皇帝康熙大帝,孝庄太后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孝庄经历

孝庄太后,原名,十三岁时嫁给了自己的亲姑父皇太极为侧福晋,之后自己的姐姐也嫁给了皇太极,于是姑侄三人共侍一夫。孝庄太后在二十四岁的时候生下来唯一的一个儿子福临,并且凭借其母凭子贵。

天下未定之时,皇太极突然离世,经过各方势力的角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也就是顺治,因此孝庄也成为皇太后,辅佐年仅六岁的儿子登基。就这样母子相依为命多年,直到顺治长大,才算是彻底的稳定了下来。

一切本应如此,安定平稳的发展下去,但是却出了一个意外。顺治皇帝喜欢上了鄂贵妃,而鄂贵妃却染上了天花离世了,因此顺治悲痛欲绝,不久后也跟其离世了,年仅二十四岁,还有人说顺治是悲痛欲绝,万念俱灰,出家当和尚了,这个以无从考证。

“皇位终有更替,大清江山永世长存”,孝庄太后凭借这一信念,又开始全心全意辅佐她的孙子玄烨,玄烨登基时年仅八岁,就这样孝庄又培养出一个千古一帝康熙大帝。


孝庄与多尔衮

有人说孝庄曾经下嫁给多尔衮,但是我认为这个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孝庄应该跟多尔衮有过特殊的情感。皇太极死后,六岁的顺治登基,但是这时天下未定,多尔衮作为摄政王辅佐顺治,而多尔衮常年的征战,战功无数,因此也逐渐的掌握了朝中大权,根本不将年幼的顺治放在眼里,摄政王、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很有将顺治取代的势头。

而正直壮年,建功立业的多尔衮为什么没有取代顺治呢?这里就不得不说孝庄太后了,传闻二人之间有一些私情,就是看待孝庄太后的面子,多尔衮才力保顺治的。而孝庄也是顾全大局,为了保护顺治可以做出牺牲。

一心为大清

孝庄太后是真正的一心为大清国着想,无论是跟多尔衮,还是辅佐顺治,自己最后辅佐康熙。都是为了大清国的稳定,辅佐顺治、康熙也是一心教导其如何成才,如何成为一个好皇帝,而没有丝毫夺权之心。孝庄太后在清朝那是老祖宗级别的存在,一言九鼎,完全可以独掌大权,垄断朝纲,但是其要的只是大清的稳定,不但不夺权,而且放权,也就是因为这样才能培养出康熙这样的千古一帝。由此可见,孝庄没有一点私心,只是为大清国着想,这是吕后、武则天、慈禧所比不了的。

孝庄太后是一个伟大的皇后,我认为其是千古第一贤后。孝庄太后历经三朝,为大清国的巩固做出来巨大的贡献。可以说如果没有孝庄,就不一定能有当初的大清国。所以,孝庄太后是最值得尊敬贤后。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6

历史上真实的孝庄有很强的政治能力,极强的奉献精神,是一位伟大的女性。这样的评价很多,大家也都知道,这里我想说说她的缺点。



孝庄的守旧。她出身在蒙古科尔沁部落,十三岁嫁给皇太极,因此精通满蒙语言。但是她对汉语一窍不通,而且可以说厌恶汉语。

孝庄刻意维护满蒙利益,对于满蒙一些落后的旧俗,不愿放弃。收继婚旧俗曾经被皇太极废除,她仍然下嫁多尔衮。虽然有维护顺治皇位的想法,但公然违背皇太极的意思,可以看出她对皇太后废除收继婚并不以为然。



孝庄的私心。孝庄给顺治娶亲,皇后是她的亲侄女儿。顺治不喜欢,废掉了皇后。孝庄又给顺治娶了个皇后,是孝庄的侄孙女。这是政治联姻,为了维护大清与蒙古部落的关系。但是为什么非要娶科尔沁部落的女子,为什么不娶其他蒙古部落的女子?其实孝庄是有私心的。

孝庄的无情。孝庄在皇太极时,并不怎么得宠,她的内心对情感看得不重。为了顺治的皇位不被夺走,她下嫁多尔衮。但是,多尔衮死后,顺治对多尔衮挫骨扬灰,孝庄一声不发,可见她对多尔衮没有真情。在孝庄的世界里,政治是第一位的,情感是第二位的。

7

孝庄太后确实是一个让人尊敬的太后,她的儿子顺治帝是六岁登基,她的孙子康熙帝是八岁登基,都是在孝庄太后的帮助一下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而孝庄太后不像吕后和武则天、慈禧,她一心装着的是大清的江山和自己的子孙,并没有像前面三位那样专权,视皇帝如傀儡。

孝庄太后也叫孝庄文太后,因为文是皇太极的谥号,庄才是她自己的谥号,她的名字叫布尔布泰,是博尔济吉特氏,皇太极的五大妃全部是博尔济吉特氏的。

第一位是哲哲皇后,是孝庄太后的姑姑,第二位是宸妃海兰珠,是孝庄太后的姐姐,第五位是庄妃孝庄太后,她们都是科尔沁部的。另外两位是阿霸亥部的。

为什么是皇九子福临继位呢?要知道皇太极是共有十一个皇子呢,具体的原因不得而已,因为史书上没有相关的记载,只记载了这么一个结果,不过,福临是在多尔衮的拥立下继位的,那么多尔衮与孝庄文太后肯定关系匪浅。

至于孝庄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这个确实是一个谜,不过即使此事为虚,但是多尔衮确实经常到后宫去找孝庄太后,而孝庄太后死的时候,即不跟皇太极合葬,也不葬在关外三陵。

按孝庄太后的说法是皇太极下葬已久,不忍去打扰他,她想靠近自己的儿子近一点,但是孝庄太后也同样没在清东陵,而是在奉安殿原地起陵,总的来说,孝庄太后就是没在祖陵里。

孝庄太后对康熙的影响是很大的,孝庄自己是很喜欢读书的,而康熙的启蒙老师正是孝庄的陪嫁丫头,苏麻喇姑,所以康熙打小就特别喜欢读书,甚至到嗜读如命的地步,连孝庄太后都对他说,你贵为皇子,怎么像一个书生那样苦读呢?

康熙这样评价孝庄太后,他从小就失去了双亲,孝庄太后教诲了他三十多年,如果没有老祖母(孝庄太后),是不可能有他今天的成就。孝庄太后,做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奶奶,她是贤能的代名词。

8

谢邀,真实的孝庄是很有胆识很有魄力的女强人,这一点可以从她安排身后事就可以看出来,孝庄死后37年不下葬背后可使用有很深的含义。

被“暂安”的可不止孝庄皇后

“暂安”的做法在古代并不少见。一个皇帝或其他地位尊贵的人突然去世,陵墓还未修好,往往将灵柩暂时停放在一个地方,等陵工完成后,再选择一个吉日葬入墓室。

远的不说,不仅孝庄太后在“暂安奉殿”呆了几十年,顺治帝的恭靖妃、淑惠妃和孝庄太后的侍女苏麻喇姑也曾停灵于“暂安奉殿”,其中苏麻喇姑的停放了25年之久。

清末光绪皇帝盛年去世,他的陵墓(祟陵)还来不及修建,只好暂时将他的梓宫“暂安”在故宫观德殿,多年以后才正式葬入祟陵。

北京海淀五道口附近有一个地名叫“暂安处”,据说就是清代的一位亲王“暂安”的地方(一说是送明代帝后的灵柩去十三陵的途中“暂息”的地方)。

孝庄“暂安”的难题直到雍正皇帝继位后才得到解决。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皇帝在追述了孝庄不与皇太极合葬、愿意在孝陵附近就近安厝的遗嘱后说:“朕惟礼经云:合葬非古也。先儒又云:神灵有知,无所不通。是知合与不合,惟义所在。今昭陵安奉日久,若于左近另起山陵,究非合葬之意。且自孝庄文皇后安奉以来,我圣祖仁皇帝历数绵长,海宇乂安,子孙繁衍,想孝庄文皇后在天之灵十分安妥。”

所以雍正决定将孝庄太后的“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并于次年正式将孝庄太后下葬到昭西陵的地宫。

雍正的绝妙主意

雍正皇帝之所以将孝庄太后的陵墓称为“昭西陵”,是有很深的含义的:皇太极在沈阳的陵寝叫“昭陵”,“昭西陵”表示在“昭陵”的西边(“昭西陵”所在的河北遵化在沈阳的西边),虽然与“昭陵”相距遥远,但二者同属一个体系,是一个整体,从而满足了与皇太极“合”葬的条件。

而“昭西陵”与葬有顺治帝和康熙帝的清东陵比邻相处,既满足了孝庄太后不忍离开顺治父子远去的遗愿,又因“昭西陵”处于清东陵的风水墙之外,表示它和清东陵完全是两个系统不至于让人发生误解。可谓一举三得。

而且,从昭西陵的规制来看,该陵是清代所有皇后陵中规格最高、形制最为尊崇的一个,丝毫看不出“罚”孝庄太后“守陵”的迹象。

此外,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在孝庄太后“暂安”期间,暂安奉殿内就已经建有地宫(墓室),似有随时准备入土为安的打算。只是在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出于种种顾虑而没有将孝庄太后移入地宫,也没有将暂安奉殿改建成昭西陵。

孝庄为何如此安排自己的身后事?

有研究者认为:孝庄文皇后的身后葬地,因其愿而定在关内,圣祖草创暂安奉殿规制,世宗因而成陵。其历史轨迹令人玩味。

就孝庄文皇后的心理而言,固然有依恋子孙的感情成分,但也存在政治方面考虑的因素:其时,清王朝虽已在关内站稳了脚跟,并承受了“三藩之乱”的战争洗礼,但满汉民族隔阂因为这场战争有所加剧,自不待言。

满洲人自上而下仍对关外存有心灵上的归依感。孝庄文皇后对身后的这种安排,应当视为是她对后世子孙所做出的一种政治姿态,那就是真正入主中原,誓不退缩。

“当然,她的这种举动,也和她本人出身蒙古游牧民族,天性随遇而安,未受中原传统封建礼教羁绊息息相关。”(方国华《孝庄昭西陵历史钩沉》,载《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

所以说,关于孝庄太后“未葬昭陵”一事,于情于理都没有什么问题,由此来断定孝庄太后是因下嫁给小叔子而无颜去见丈夫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实际上,在孝庄的时代,满族和蒙古族有“收继婚”的风俗,也就是在部落首领或者一些贵族去世后,继承人可以娶前任的所有妻子为妻(如果前任是现任的父亲,那么他不能娶自己的生母)。

按照这种风俗,孝庄即使下嫁多尔衮,在当时也不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她不会为此而自我谴责,也不用羞愧得不愿和皇太极合葬。

应该佩服的倒是孝庄的智慧,和多尔衮周旋了那么久,终于盼到了儿子亲政,没有常人难以企及的胆识勇气和机智,是做不到的。

不过,孝庄没有想到的是,她的儿子顺治居然年纪轻轻就死了,在他亲政的那些年,也是麻烦不断,甚至传出了“顺治出家”的传闻。这是清初四大谜案的第二个,不过那就是另外的一个故事了。

9

孝庄太后是清朝初年出色的女政治家,她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培养了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她以高度的责任意识,教导顺治和康熙勤勉为政,守护江山。在孝庄太后的操纵下,清朝平稳地过渡到汉朝政权中,她发挥了优异的政治才能,为清朝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

孝庄太后运用政治手腕让6岁的福临继承大统,避免了不必要的争端,确保了清朝政权的长久稳定

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十四弟多尔衮成为新皇帝的热门人选,但是,孝庄运用策略,让豪格和多尔衮都放弃了争位的念头。据《东华录》记载,表面支持和拥戴福临的人是代善,但幕后策划者却是孝庄。在复杂的夺位之战中,孝庄太后运用自己的智慧回避了叔侄间的干戈,保证了清朝政权内部的和平。

孝庄太后尽心尽力辅佐康熙皇帝,使康熙帝成为一代明君

顺治帝驾崩之后,孝庄太后再次发挥自己辅佐幼主的本领,将8岁的康熙推向历史舞台。当时的政治实权牢牢掌握在孝庄手中,凡军国要政必定先请示她。同时,在教导康熙的过程中,孝庄也将自己积累多年的政治经验和治国思想悉数传给了孙子,为康熙之后治国理政打下牢固基础。


康熙回忆祖母的恩情,曾发出肺腑之言:

“忆自弱龄,早失估侍,趋乘祖母膝下,三十余年,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同级之恩,毕生难报……”

可以说,正是在孝庄太后的悉心教导下,才有了日后的康熙大帝。

在处理三藩问题上,孝庄太后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平定三藩时,康熙皇帝只有20岁,在整体战略的把握上,他欠缺沉稳气度和决断能力,孝庄太后给予的强大支持和鼓舞成为康熙皇帝能够最终平定三藩之乱的根本保证。

在三藩事变过程中,内蒙古的布尔尼趁机叛乱,孝庄太后当机立断任用图海平定,保证叛乱不干扰平定三藩的大局。

孝庄太后一心为国,不图私利和享受,非常节约

顺治的遗诏中写道:

“国用造繁,兵饷不足,而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未尝节约发施。”

作为很长时间内的实际掌权者,孝庄太后一向站在国家的高度考虑问题,凡事都以国事为重,这种境界是不同凡响的。在孝庄太后的一生中,她不修造园林,吃穿用度不追求奢华,是非常节约的一位太后。


在孝庄太后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曲折和难关,前有皇太极的撒手人寰和多尔衮的虎视眈眈,中有丧子的巨大悲痛,后有辅佐康熙和国家发展的种种难题,但是,孝庄太后一直秉承勇敢无畏的精神,在清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0

天降贵人,西宫福晋,永福庄妃,福从天降,风云突变,圣母太后,心力憔悴,临危受命,再扶一帝,力挽狂澜,太皇太后,精心培养,一心辅佐,誉满天下。

历经四朝,两朝孝养,三世尊亲,至尊至贵 ,一代名后。



在这里要解释几点:

1.孝庄太后名为布木布泰,寓意“天降贵人”;

2.福从天降,是指生顺治帝福临;

3.孝庄太后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朝;

4.孝庄太后是以家国利益为先,是以爱新觉罗家族利益为先;

5.孝庄太后只是尽心尽力培养,幕后辅佐,而非扒光皇帝的权力,走上前台垂帘听政。不是她没有这个能力,这是没有这个想法,这一颗心;



6.在他的培养下,康熙成为一代圣君,大清自此兴盛,步入“康乾盛世”。没有孝庄太后,何来盛世?

7.对于孝庄太后,康熙说:

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雍正说:

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

最后,大清历史上出现了两位女人,一位是孝庄太后,一位是慈禧太后,你们怎么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