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位也分性质,纵观历史要说篡位 那么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都是篡位得来的,他们的名声都不错。而隋炀帝杨广、唐懿宗李漼虽然是继位来的,却昏庸无能、留下千古骂名。
宋太祖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虽皇位来路不正,但名声一直很好,主要是因为:第一,他结束了多年的战乱纷争统一了中原;第二,宽爱仁厚,不乱杀无辜;第三,在位期间发展经济、减轻徭役做到了藏富于民。第四,重视文人;
一、顺应时势,结束纷争,统一中原
唐朝灭亡之后,形成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在唐朝灭亡后,由于中原地区建立的朝代非常不稳定,很多地区诸侯为了争夺势力,开始出现了战火延绵不断的景象。虽然后来从朱温开始加强了禁军的实力从未掣肘了地方将军,但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叛乱还是不断发生。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长达七十多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这种状况直到赵匡胤继位之后才得以解决。
赵匡胤出生于军人家庭,非常有才能,早起脱身于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时参与了征讨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经常立下奇功。在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后,赵匡胤补任东西班行首,后又转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宋史·太祖纪一》:会周祖以枢密使征李守真,应募居帐下。广顺初,补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世宗尹京,转开封府马直军使。
在柴荣即位后,赵匡胤执掌禁军,在此期间北汉和匈奴经常联军入侵,赵匡胤带领将士屡立奇功。在高平之战、后周攻南唐之战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绩。他的官职也因此一升再升。在柴荣驾崩后立了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帝。
因为当时天下尚未统一,仍然需要北伐。而柴宗训因为年纪太小无法主持大局,此时赵匡胤一党便趁机设计在军中传言:
“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因为赵匡胤在后周势力还是很大的,也有很多忠心的将士,将士们听完后纷纷响应了赵匡胤,以至于赵匡胤没有损耗一兵一卒便很顺利继位——“黄袍加身”。
继位后赵匡胤建立了宋朝,成为了宋朝的开国皇帝。此时他并没有就此开始享受他的皇帝荣誉,而是在稳固后周江山后便开始发动了统一国家的作战方针,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先是消灭了南方的南唐、后蜀等十个地方割据政权,后又收复北方的北汉和幽云十六州,统一了北方绝大部分地区,逐步统一了天下,使国家走向了和平。
虽然赵匡胤皇位来路不正常,不是顺位继承,但他顺应了时势,也没有因为篡位造成什么大的损失。而在他继位后统一了长期分裂的国家,给人民带来了安宁,所以不管是在将士、大臣还是在百姓心中都没有那么不可原谅。
二、宽爱、仁厚,“杯酒释兵权”没有杀害功臣
历来开国皇帝登上皇位都是手上沾满了鲜血,即便是继位之后,为了保障这来之不易的皇权也会利用各种手段,杀害一切对自己有威胁的人。比如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皆是如此。但赵匡胤既善待了后主又保全了功臣。
第一,善待后主
明成祖朱棣即便在继位多年后仍然在找前主朱允炆的下落,而且在继位时灭了方孝孺十族来证明自己的名正言顺。但赵匡胤并没有这么做,也只是出于抢了孤儿寡母的江山心中有愧,为了弥补自己的愧疚之心 他善待柴氏子孙并与之共享富贵,临终前仍不忘以“政治遗嘱”的形式提醒后世君主不能亏待柴氏后人,这在历朝历代也是绝无仅有的。
第二,“杯酒释兵权”没有杀害争夺势力的大臣
皇帝继位后,就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赵匡胤因为考虑到自己的皇位来历问题,为了避免属下的将领也“黄袍加身”起兵篡位。他巧妙施行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既保全了皇位又保全了属下将领。他并没有效仿其他朝代的开国皇帝,以杀害功臣的方式来保障自己的皇位,而是换了一种仁慈的方式,被视为宽的典范。
从这两件事来看赵匡胤确实是一个宽仁的好皇帝。
三、发展经济、减轻徭役做到了藏富于民
赵匡胤在位期间对于民生问题下了很大的力量去治理。在黄河水患问题上,时代十国时期一直水灾不断。赵匡胤在位时,他令黄河沿岸修堤筑坝,并大量种树,以做防洪时用。
《宋史》:建隆三年,太祖诏曰:“沿黄、汴河州县长吏,每岁首令地分兵种榆柳,以壮堤防。
除了黄河之外,对其他运河、汴河、蔡河等主要河流,也做了很多修整。这些措施对农业、商业等经济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赵匡胤还非常重视农业发展,他执政期间减轻徭役,赋税专收。除了地方赋税中的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不仅如此赵匡胤还下令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以及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他还澄清吏治,劝奖农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国家经济、农业得到了发展,人民逐渐走向富裕。
第四,重视文人
赵匡胤在位时非常重视文人,建立宋朝之后他吸取了唐朝和五代时期的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考上实施了一系列的防微杜渐的措施:
- 锁院制度--在主考官和副考官以及其他考官将人选确定之后,便即可将这些考官锁在贡院之中。通过这种方式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出现考官向亲朋好友泄露试题的现象。
- 弥封制度--在考生考试结束后,就立刻让专人将这些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部分用纸糊起来,然后再交给考官评判。一直到统计成绩出来后才能拆开公布姓名。
- 誊录制度--为了避免考生与考官之间通过标记的方式传“暗语”问题,于是发明了“誊录”之制,即在考生交完试卷后,朝廷会雇请写手将考卷重新抄录一遍再交给考官。不得不说这一招实在是绝。
- 别试--就是针对考官的子弟要特设考场考试。以防止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而且,如果考生是当朝大臣或权贵的子弟往往还要多复试一次,以此避免有人利用权势将没有能力的考生成绩拔高。
经过这些政策考试出来的考生那绝对是有真才实学的。赵匡胤非常重视文人,在他给子孙的遗言中有一条便是“对士大夫不得因言论问题而处以死刑”。
在古代不要看文人比较文弱,他们厉害起来比那些大将军更是厉害三分。如果一个皇帝杀了一个非常有名气的大儒那么可能会遭到当世文人的“口诛笔伐”,即便皇帝做的再好也可能会被他们留一个大污点。而赵匡胤能留下一个好名声,跟重视文人也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