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和蜀两者都不是所谓的正统。

首先先看蜀国,蜀国开国皇帝刘备以皇叔自居,但是他的目标也是为了自立。

换言之,即使刘备早早的打败曹操。他也绝对不会拥护汉献帝刘协上位。而是自己一统天下,走上皇帝宝座。刘协被废还没满一周年,刘备就慌慌忙忙的把自己从刘皇叔升级为皇帝,时间仅仅相隔一年,刘备真是火急火燎。再举一个例子:当年刘备在益州打下了涪城以后,立即喝酒吃肉请美人跳舞,好不快活。这是庞统来劝他说:立大事者,应该以仁义为本。这时刘备不开心了,马上回呛庞统:“武王伐纣时也是前歌后舞,难道武王不仁义?先生此言不当,请出去!”

这里,刘备将自己比作周武王,可见其的政治野心。

再看魏国,名义上,魏国曹丕是受了汉献帝刘协的禅让,而且刘协也是一让再让。表面上,曹丕顺应天意,继承大统。但是,刘协并不是真心让位,而是受到了曹丕的胁迫。


《后汉书》中写道,自从迁都许昌以来,“帝仅备位而已”,名为天子,实则傀儡。汉献帝的天子之位是靠着曹操的勉力维持才保持的,政治军事等实权全在曹氏手中,汉献帝的存在只是一时道义上的需要。

禅让是模仿三代时期的一种政治权力接替模式,到曹魏时已经成为权力争夺的遮羞布,没有什么可信性。

所以,蜀魏都不算是正统。你们有什么意见呢?

最佳贡献者
2

为什么会有正统之争呢?因为这涉及到编写历史的问题,如魏为正统那历史就以魏的年号为纪年,反之则用蜀的年号为纪年。

在正常情况下,谁统一了天下,谁就是正统。如夏、商、周、秦等就是正统,因为同一时代中华大地上只有它们疆域最广。另外唐、北宋、明、清的正统地位也是无可质疑的。但在三国时期,却有魏、蜀、吴三国同时存在,这就存在正统之争(当然是后人在编史书时才遇到此问题)了。

|在东晋之前,是以魏国为正统的。

一、《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三年夏四月,先主殂于永安宫。五月,后主袭位于成都,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是岁魏黄初四年也。

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的,如以上所写为魏的年号。

二、《资治通鉴》:“然天下离析之际,不可无岁、时、月、日以识事之先后。据汉传于魏而晋受之,晋传于宋以至于陈而隋取之,唐传于梁以至于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以纪诸国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

“昭烈之于汉,虽云中山靖王之后,而族属疏远,不能纪其世数名位,亦犹宋高祖称楚元王后、南唐烈祖称吴王恪后,是非难辨……”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是以魏为正统的。

|在东晋及南宋,则以蜀汉为正统。

东晋时的历史学家习凿齿,写作《汉晋春秋》。记载从东汉光武帝刘秀到晋愍帝司马邺之间280多年的历史。在这部史书中,却是以蜀汉为正统来纪年的。到了南宋时,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一书中,明确将刘备当成正统,而将曹魏当成是篡逆。为什么会这样呢?

解读: 历史上,南宋与东晋都是偏居一隅的朝廷:

1、东晋定都建康,在北方有五胡十六国与之并存。存在谁是正统的问题。

2、南宋定都杭州,在北方有金国与之并存。存在谁是正统的问题。

为了显示自已的正统地位,东晋、南宋不约而同地把与汉室同宗的刘备捧为正统。因为南宋与北宋也是同宗的,而晋是篡位于魏的,只有魏是非正统,才能说明晋是继承了东汉的正统地位。这实际上就是当时皇帝的旨意。

|魏、蜀究竟谁是正统?

从以上可看到,南宋、东晋两朝为了一已之私硬是掀起了魏、蜀的正统之争。抛开个人及朝代的因素,我们发现曹魏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1、曹魏拥有传国玉玺,而传国玉玺是天子的象征。传国玉玺是汉献帝在公元220年禅让给曹丕的。

2、曹魏在程序上是合法的。公元220年,汉献帝被迫将帝位禅让给曹丕。至此,汉朝灭亡。

所以,魏国才是正统!

3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最终魏、蜀、吴三分天下。古代的王朝非常讲究“正统”,也就是本王朝存在的合法性,这是比天还要大的事。三国魏蜀吴,很少有人把东吴视为正统,即使东吴认为自己是“绍汉之后”。孙权在公元229年称帝时,就说曹丕非法篡汉,汉祀已绝,皇帝位虚,“皇帝臣权”不得不称帝。

真正的正统之争,还是在曹魏与蜀汉之间展开,支持魏为正统的,与支持蜀为正统的,各有各的理由。

支持魏为正统的观点,主要有两点。首先,魏以合法的手段取得对东汉王朝法统的继承。曹丕强迫汉献帝退位,但至少在手续上是合法的,汉献帝自己“主动”让位,程序上没有问题。王莽篡西汉,曹丕篡东汉,司马炎篡魏、刘裕篡晋,直到赵匡胤篡后周,都是这个套路。这些人篡位,全是阴谋上位,却都合法。

其次,曹魏占据中原地区,这是支持魏为正统的另一个重要的证据支撑。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曹魏占据的地盘最大,号称“三分天下有其二”或“十分天下有其七”。曹魏的地盘包括现在的京津二市、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河南省、江苏省长江以北(不临江)、安徽省长江以北(不临江)、湖北省北部、陕西省中部、甘肃省大部(此外还有西域)。另外,公孙渊控制的辽东地区(今辽宁省一带),向魏称臣,但不由魏控制。

在古代,某个王朝如果占据中原地区,他就有资格自称正统,无论是曹魏,还是北魏、五代、金朝这些占据中原地区的王朝。比如春秋战国时,楚国实力非常强大,但由于统治区在当时未大规模开发的长江流域,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楚国不断北伐争夺中原,除了扩大地盘,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进入中原争正统。

南北朝时,南朝虽然代表着文化正统,由于与楚国同一个原因,被北朝贬称为“岛夷”。在南北朝之前,黄河流域的经济整体上要强于长江流域。隋唐之后,长江流域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中期时江南财赋就已占财政的“十分之九(韩愈语)”。三国时,黄河流域的经济远强于偏安西南的蜀汉,因此在挺魏派看来,蜀汉不能称为正统。

蜀汉的地盘确实不大,赤壁之战后,刘备南下攻取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约包括今湖南省大部)。之后,刘备入川,拿下了益州,也就是现在陕西省秦岭以南、四川省青藏高原以东、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大部、缅甸东北部。公元219年,东吴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西部,蜀汉丧失荆州的全部地盘。

你可能会说蜀汉即使只有青藏高原以东,秦岭以南,江陵以西,中缅边境以北,这样的面积也不算小了。 如果论控制面积,蜀汉并不算小,有一种说法,认为蜀汉面积达到106万平方公里。问题在于,蜀汉的“有效面积”并不是大。

什么是“有效面积”?在古代的农耕社会里,耕地的多少往往是一个王朝实力强否的重要标准。魏国有耕地面积巨大的华北平原,以及淮河两岸、汉水流域,这是魏成为强国的主要标志之一。蜀汉耕地只有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的四川盆地。蜀汉亡国时,人口只有曹魏的五分之一左右。蜀汉偏安于西南,没有控制“有效面积”大的中原地区,人口相对较少,刘备称帝没有得到汉献帝的正式授予,这也是挺魏派否定蜀汉为正统的主要依据。

三国之后,历代王朝也多以魏为正统,这与王朝的“正统”传承有关。北宋承认魏是正统,毕竟西晋是从曹魏那里得到的合法继承权,而北宋上承五代,向上可上溯到唐,乃至西晋。北宋篡夺后周,与曹魏篡夺东汉的性质差不多。北宋建立时,西南有孟昶的后蜀,东南还有自称唐朝后裔的南唐。在这种情况下,北宋显然不可能以蜀汉为正统,否则岂不是等于变相承认南唐的正统地位?

到了南宋,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金入占据中原,将南宋视为非正统。南宋当然不会承认这一点,即使是南宋向金朝称臣。在南宋内部,依然将自己视为北宋的合法继承者。南宋偏安江南,疆域在淮河——秦岭以南,与蜀汉有些类似,南宋上下更倾向于以蜀汉为正统,大儒朱熹就是挺蜀派的代表人物。朱熹攻击曹操、孙权都是贼,认为诸葛亮投靠刘备是因为刘备为汉室之后,正统所在。朱熹还认为司马光不应该承认曹操,这显然有些不顾司马光所处的时代背景了。

蜀汉不占中原,也没有承汉献帝之禅让,但蜀汉占一个“忠”字,这也是很多人力挺蜀汉为正统的主要原因。魏与蜀谁是正统争议这么大,《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是“始作俑者”之一。《三国志》是在西晋时代写的,自然要承认为晋所代的魏为正统。但是作为蜀人的陈寿“曲线救蜀”,曹丕称帝时,群臣的劝文及建国诏书不录入《文帝纪》;刘备称帝时,群臣的劝文及建国诏书皆录入《先主传》。这就很明显了,陈寿在感情上更认可蜀汉,只不过身为晋臣,总要有个避讳。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4

【新锐历史】为你深入解读:

中国古代,一个时期,皇帝称号只能由一个人使用。可是有趣的是,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分别称帝建国。

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土地上出现了三个皇帝,那这三个皇帝究竟谁是正统呢?

这个问题问的是魏和蜀,但是我认为,在一开始也应该加上东吴,虽然东吴不论是实力和正统上都比不上为魏和蜀。

一、在《三国演义》之中,罗贯中认为刘备的蜀汉政权是正统。

这一点从书中的描述就很容易看得出来。因为《三国演义》本身就是一本以刘备为中心的小说,在这里面,拥刘反曹,轻视东吴的思想是非常明显的。

在书中,刘备是刘皇叔,而曹操就是汉贼,曹贼。刘备为了大义不惜携百万百姓出逃,曹操则不管不顾追杀刘备,从这里不难看出,罗贯中是有偏心的。

不仅如此,在《三国演义》中,还神话了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义,刘备的仁厚与赵云的忠勇无双。同时为了凸显出蜀汉的人物,不惜丑化与诋毀他人,如大都督周瑜被诸葛亮活生生的气死,鲁肃则成为了一个忠厚无用的人。

而罗贯中之所以认定刘备是正统,主要与当时的局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罗贯中处在元未明初的混乱时期,他曾当过元未起义军首领张士诚的谋士。

在这个时期, 对比曹操的奸险和刘备的仁厚,刘备自然是受当时人们欢迎的,再加上刘备是汉室宗亲,自然也就成了正统。



二、与《三国演义》不同,史书《三国志》中以曹魏为正统。

虽说陈寿是益州人士,跟随刘禅降魏,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偏袒蜀汉,而是按照他自己的理解编撰《三国志》。

而陈寿认为曹魏是正统,也是有原因的。 从当时的实力情况来看,曹魏无疑是三家之中实力最强的一家。

虽说曹操曾在赤壁 之战输给了孙刘联军,在汉中之战输给了刘备,但他能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更能 在战败后依旧两线作战,不惧孙权与刘备的联盟,本身就能证明曹魏阵营的强大。

不仅如此,曹魏政权在经济、人才和文化各个方面,都是明显优于其他两国的。

更重要的是,曹魏代汉是合理合法的。要知道当时是汉献帝将帝位禅让给曹丕,曹丕才能登基称帝。

虽说汉献帝是被逼禅让,但从当时的法律角度来说,这个禅让是有效的,是被认可的,因此曹魏自然是正统。

总结

综上所述,我认为,虽然刘备号称他自己是汉室宗亲,但他的登基称帝算不上名正言顺,自然也比不上曹丕的登基,从这个角度来说,曹魏政权确实是三国时期的正统。

-END-

点击上方关注【新锐历史】,多平台认证优质作者,专注于历史领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5

这个问题争论了上千年,魏和蜀的正统地位甚至几度反复。其中,尤以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影响最大。被后世称为“朱子”的朱熹,甚至要重新删改《资治通鉴》。在讲究名分的古代,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

正统的标准是什么

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诸夏”和夷狄之分,所以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实就是维护诸夏,防止夷狄侵略诸夏的过程。此时,还没有明确的正统观念。但是到了刘邦建立汉朝之后,这种正统的观念慢慢建立起来。那么,正统的标准有哪些呢?

  1. 禅让正统说。尧禅舜、舜禅禹历来被儒家推崇,这也使得后世的那些帝王们,明明是用实力夺取的政权,而偏要搞出一套禅让的把戏。比如魏代汉、晋代魏、宋代后周等等,都是这种正统说的延续。
  2. 中原正统说。逐鹿中原在一些方面,也代表着大家对正统地位的追逐。而中原在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即中原地区,占领了中原地区,尤其是上个国家的国都,那便是正统。第二,中原文化。即使占领了中原地区,但是没有继承中原文化,往往也不被认为是正统,比如金、辽(这个历史上也曾展开过大辩论,此处不展开讨论)。
  3. 血缘正统说。这是在偏安政权出现之后而被大力提倡。因为这些偏安政权,往往失去了中原政权,如果不能为自己正统正名,那便会处在非常被动的地位。比如东晋、南宋都是这种情况。而血缘正统说,往往和中原正统说中的中原文化正统说相结合,以此来证明政权的正统性。
  4. 其他一些正统说。正统说的标准其实非常多,除了上面那些之外,还有君权神授是正统(这也就理解为什么许多开国皇帝出生的时候,往往会红光满室了)、持有传国玉玺正统说等等。

但是,即使符合了这些标准,还和其他因素有关。比如政权所占疆域的大小、政权所持续时间的长短。王莽的“新”朝,历来被认为篡逆,而不被当作正统。除了这些之外,这些标准出现互相抵触怎么办?这其实也非常简单,哪个对自己政权有利,所在政权就会选择哪个标准

魏、蜀汉正统地位的反复

在西晋时期,魏是正统是没有问题的,陈寿的《三国志》也是采用的这种正统观。在这里,蜀汉的血缘正统就败给了曹魏的禅让正统、中原正统。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和陈寿所处的时代有关。陈寿是西晋时期写的《三国志》,而西晋的政权,正是通过曹魏的“禅让”而得来。如果否定了曹魏的正统性,那么将置西晋于何地?陈寿不能写也不敢写蜀汉是正统政权。

这种情况到了东晋出现了反复,“八王之乱”后紧跟着五胡乱华,新建立的东晋政权偏安江南。如果此时再采用禅让正统说和中原正统说(中原正统说中的地域说),那么东晋将会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地位。因此,血缘正统说以及中原正统说中的文化说便被推了上来。在东晋习凿齿所著的《汉晋春秋》中,就把蜀汉作为正统,曹魏视为“伪政权”。因为不承认刘备的血缘正统,东晋的正统地位便无法自圆其说,这是其中一个反复。

到了北宋司时期,这个问题又难住了要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因为北宋的政权就是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从而让后周的孤儿寡母“禅让”给他的,这并不是一件多么光彩的事。如果不承认禅让正统说,那么北宋便是“伪政权”,这是司马光万万不敢的。既然承认禅让正统说,那么通过禅让的曹魏、西晋等政权自然是正统,蜀汉又成了偏安政权,这又是一大反复。

但是,此后很长时间内,司马光是被大力批判的。甚至有人就差指着他的鼻子说:“你这是为了掩盖你司马氏祖宗的丑行,替他们篡权夺位做掩护。”到了南宋时期,朱熹更是狠狠地批驳了司马光的正统观(因为此时的南宋和东晋情况类似,偏安江南,所以更加偏向于血缘正统说和中原文化正统说)。朱熹甚至亲自动手删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要把其中不符合蜀汉是正统观的内容都给删改掉。朱熹的观点,也使得后世对于把蜀汉作为正统流行起来。

到了明朝及以后,随着《三国演义》的大火,书中“尊刘贬曹”的倾向十分明显,这也导致了普通大众在感情上愿意承认蜀汉是正统,蜀汉是正统的观点更加流行。即使到了现在,曹魏是正统,还是蜀汉是正统依旧存在着一些争议。

对于正统论的延深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也能看到,其实历朝历代的史学家,在对正统论做出抉择的时候,都受到了所处时代政权的影响。即使以敢秉笔直书自诩的欧阳修,都感叹:“有欲书而不的书,有欲书而不敢书!”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历朝历代的正统观,其实是为当时的政权服务的,其中自然难免偏颇狭隘之处

到了现在,这个话题自然也有其学术价值。对于许多问题的厘清,也有其重要意义。但我们不能落入古人那种狭隘的华夷之辨的观点中,而应该用符合现代的、发展的、科学的、有利于民族统一的观点去看待。这样才能推陈出新,不落窠臼,鉴古知今的目的才能达到。

6

都别抢,我来答。

这要看是以哪种正统的标准来看待魏蜀之间的正统性。

我国古代王朝的正统性向来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些古代王朝的正统性也总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不存在一条普遍适用的标准,所以衍生了各种各样的正统学说。

譬如:

①血统继承说;②禅让说;③秉承春秋大义的居正说;④天命说;⑤玉玺归国说:

此外还牵扯到什么服饰、礼仪和文化等等各个方面,但是就大方面来说,一般上面五个学说都涵盖了古代关于正统的诠释。

毫无疑问,蜀国和魏国都具有各自相对应的正统标准。


蜀汉政权的理论支持:血统

刘备是汉室宗亲,这种和汉室具备的血缘关系为刘备政权的正统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血统继承说是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即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其核心宗旨表现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第一顺序继承权是嫡长子优先,即便这个长子是个白痴弱智,但他也具有天然的优先继承权。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晋惠帝司马衷,这是一个存在一定生理缺陷的皇子。

但司马衷本身并不是长子,而是次子。

司马炎的长子司马轨早逝,所以司马衷才享有了皇位继承权。

但是司马炎并非没有意识到司马衷的无能,但因为太子妃贾南风经常在暗中帮助司马衷通过司马炎的考验。

再加上司马炎有意要让司马衷的儿子广陵王司马遹将来能够顺利继位,所以最终把王位传给了司马衷。

而刘备的身份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之于汉室来说,算是小宗里面的支系了。

但不管是支系还是直系,刘备到底是刘氏宗亲,这就为他的政权提供了血缘上的正统性。

和刘备极为相似的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东汉被视为西汉的延续,这是因为刘希也是汉室宗亲。

他是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由于受到汉武帝“推恩令”的影响,长发定王的封国越封越小。

到了刘秀这一代时,他父亲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令。

当然这也远比刘备要好,毕竟刘备家族到最后穷困潦倒,只能靠贩履为生。

由于刘秀是刘邦的后世子孙,所以他建立的东汉就被承认为继承西汉大统的正统政权。

如果按照这一逻辑,那么我们实际上也可以把刘备的蜀汉政权视为继承东汉大统的正统。

这是就血统继承说来看待刘备的蜀汉继承。


曹魏政权的理论支持:禅让

但是曹魏政权也有它的理论支持,那就是受汉献帝的禅让,不管是受到逼迫还是自愿。

作为东汉的皇帝,汉献帝亲手将东汉政权过度给了曹魏,那么这就为曹魏政权的正统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而“禅让”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一个新兴政权的正统性。

曹操早年并非没有实力废除汉献帝,但是他如果这样做就会引发一个问题,那就是“得位不正”。

如此一来反而成全了刘备政权的合法性,当年曹操才想加封一个魏王都费尽曲折。

虽然说废汉献帝易,但是得汉家天下难。

这是一种舆论上的高压,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这种禅让给外姓人的退位叫做“外禅”,表明当权者将这一政权交接给另一个人。

所以禅让成为历朝历代的阴谋家最喜欢的夺位方式,因为它具有合法性。

从西汉皇太子刘婴禅让给摄皇帝王莽开始,到清朝乾隆禅位给儿子嘉庆结束,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上一共有高达四十余次的禅位记录。

禅让这种方式最大限度保证了一个新兴政权的正统性。

正因如此,汉献帝禅位曹魏政权以后,曹魏在南宋以前一直被视为继承汉朝大统的正统王朝。

这个史学观念叫做“帝魏寇蜀”。

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就把曹魏作为延续汉代的正统政权,汉纪之后就是魏纪。

而陈寿在编撰《三国志》的时候,只有把魏作为本纪,蜀汉和东吴都只有传。

这些都是把曹魏视为正统的证据,就像清代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三国志书法》中所说:

“盖寿修书在晋时,故于魏晋革易之处,不得不多所回护。而魏之承汉,与晋之承魏一也。既欲为晋回护,不得不先为魏回护。”

兴许当时陈寿有心要把蜀汉列为正统,但是由于时代形势不允许,所以只好把魏列为正统。

以便照应同样禅位于曹魏政权的晋朝。

如果不把曹魏视为正统,那么也就意味着晋朝也不是正统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由于曹魏政权直接受位于汉献帝,而且又地处中原,不仅符合“禅让说”,而且也符合“秉承春秋大义的居正说。”

欧阳修在《正统论》中阐述说:

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

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居正”,一个是“合一”。

宋朝的国家形势和曹魏政权有点相似,两个政权都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这因此就无法满足“合一”的要求。

尤其是南渡以后,宋朝失去了黄河以北的中原腹地,甚至连曹魏政权的地位都不如,而是像东晋一样偏安南方。

这时候正统的观念就发生了变化,正统的标准成为“居正”了。

什么叫居正?

就是以儒家学说和伦理秩序、以及华夏制服为理论的建立在“华夷之辩”上的正统观念。

譬如韩愈曾在《原道》中说: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大家注意这里的对象是指“诸侯”,而不是“夷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诸侯采用夷礼,就把它视为夷狄;采用中国礼(泛指周礼),就视为中国(仅指彼时的华夏族)

孔子有名言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左传》中有言:非我族类,其 心必异;

以上种种言论反映的都是古代的“华夷秩序”。

而当时南宋已经失去了华夏族赖以依存的文化中心中原腹地,偏居到被视为蛮夷的南方。

所以这时候的正统观念就发生了变化,成为“居正”。

这个“正”就是指以儒家文化和华夏礼仪为核心的汉人衣冠文化。

所以,尽管金人占据了北方,但是却并不被视为正统,它的这种尴尬处境被儒家学者解释为“统而不正”;

虽然金人统治了北方,但是地位却并不具有正统性;

而南宋这种地位叫做“正而不统”,南宋虽然没有“一统”,但是却“居正”。

欧阳修说:

统天下而得其正,故系正焉。统而不得其正者,犹弗统乎尔。

不管是“居正”还是“合一”,实际上都是当时宋朝儒者们为了消解宋朝的尴尬处境创造出的观念。

那么曹魏政权为什么南宋以后却被普遍认为是不正统的呢?

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南宋失去了中原腹地,那么南宋儒者肯定不会再承认北方的金人是正统了。

那么,同样统治北方的曹魏政权自然也不再是正统,所以朱熹在自己的著作《资治通鉴纲目》中把蜀汉视为了正统。

同样受到这种待遇的还有东晋。

当然东晋时代本身就因为“衣冠南渡”的缘故,同样失去了北方,因此也掀起了一场关于批判曹魏政权时篡位的不合法政权。

所以习凿齿直接在《汉晋春秋》中说:

“以晋承汉,功实显然,正名当事,情体亦厌,又何为虚尊不正之魏而亏我道于大通哉。”

这个比较厉害,直接跳过曹魏,是晋朝是受位于汉室。

东晋和南宋都因为失去北方的中原,所以不得不被迫修改正统论,而蜀汉政权也在这种机缘巧合之下被赋予了正统。

不过,倘若以“居正”和“合一”来看,蜀汉政权并没有满足上述两个标准;

一来它偏居西南,那里一向被视为是蛮夷之地;二来蜀汉也没有统一中国;

所以它既不是“正而不统”,也不是“统而不正”;

而曹魏政权却因为统治着华夏族的根据地中原,所以算是“居正”,虽然没有一统,但是也拥有了合理的理论支持。

再加上曹魏政权直接受位于汉献帝,所以曹魏政权作为正统王朝具有很大的优势和理论依据。

而刘备则只剩下一个血统论在支持蜀汉政权的正统性,倘若刘备能够统一三国。

那么他的蜀汉政权自然就会理所应当的被视为是延续刘秀政权的汉室大统了。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7

从史书书写上看来,《三国志》是以魏书为正统的。《三国演义》从根本上来说是以蜀为正统的。一种是法律层面上的,一种是从道德层面上的。的确,曹魏继承了东汉的皇权法统,因为刘汉王朝的最后一位正式被天下认可的皇帝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了曹丕。刘备虽然号称中兴汉室,在成都称帝,但是却没有得到全国的认可。在法律上讲,汉魏禅代是合法的。刘备既没有传国玉玺也没有禅位诏书,属于自立为帝。在法律上是不能被认可的。

而《三国演义》是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待三国法统,诚然,曹魏是篡夺了汉室江山,实际上是与王莽无异。所以,在程朱理学大行其道的元明之际自然会亲刘贬曹,毕竟当时忠义仁政的地位是非常神圣的。蜀汉刘备以仁义著名于天下,在史书上留下的记录也非常的好。所以,《三国演义》将其列为正统也是无可厚非

笔者认为,正统毕竟是一个政治法律层面的事情。当时曹丕继承曹操为汉朝魏王,从法理上虽然不符合汉高祖“非刘姓而不得为王”的规定。但是,国家层面上毕竟是认可的。因而,正统应该还是在曹魏一方。刘备当时的地位和元末的北元政权、明末的南明政权是非常类似的。我们现在也是认可与北元相共存的大明王朝是正统,与南明政权并立的大清王朝是正统。所以,曹魏同理也应当是正统。

8

还是魏正统,蜀毕竟是以皇叔的名义获得名正言顺的。魏是通过战争夺取政权的。

9

中国历史上是凡是尊崇儒家的朝代与国家,都十分重视“正统”,既有改朝换代后的“正统”之争,也有儒家门生之间对王朝的“正统”之辩。因为“正统”代表了一个王朝的“合法性”。

“正统”的思想出自儒家典籍《春秋》,《春秋》重名分,也就是孔子说的“正名”,以宗周为正,尊先王法五帝,为天下一统。汉朝班固在《典引》中解释:“膺当天之正统,受克让之归运。”宋朝欧阳修在《正统论下》中总结:“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

所以对于三国时期的曹魏和蜀汉谁是正统,这就要看其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的政治立场,也就是他们认为继承了谁之后能代表自家政权的合法性。北方朝廷一般都愿意承认曹魏的正统,而兵败后偏居南方的小朝廷则认为蜀汉是正统。在南宋之后,因为理学的影响,更是因为元明清几个王朝都属于是民族间的较量,已经没有了禅让得国,所以为了维护忠义的道德,蜀汉则被当权者认为是正统。

晋与南北朝

晋朝对于曹魏和蜀汉谁是正统的看法是前后有所矛盾的,而且后期改变立场主要是各式儒士在鼓噪。

因为晋朝的政权是通过“禅让”从曹魏手里抢来的,所以为了证明自家政权的合法性就一定会把曹魏奉为正统。而且是晋武帝亲自确定了王朝承继的汉、魏、晋的序列。

(永嘉南渡后偏安江南的东晋地图)

只不过司马晋衰也匆匆,没几年,就来了个永嘉南渡,被五胡乱华打到了江南偏安。这时候就比较尴尬了。

因为占据中原的各个胡人王国,一个个也都蹦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一开始还好,因为刘渊说汉高祖和冒顿是兄弟关系,所以他的汉国是继承了大汉朝的,于是把曹魏打成了逆贼。对此,东晋朝廷当然继续尊它的曹魏。

可是后来拓跋魏出现了,占据中原后直接就继承了曹魏的国号,也就是自认为是继承了曹魏的正统性。

(襄阳南尹集高速出口立的习凿齿像)

这时候东晋就有点手足无措了。为了政权的合法性,率先摒弃了曹魏的是东晋的儒生们。最有名的就是习凿齿了。他写了一本《汉晋春秋》,认为东晋应该越魏而继汉。临死前写了《皇晋宜越魏继汉不应以魏后为三恪论》,详细阐述了东晋继汉统的正确与合理性。

习凿齿不仅了影响了东晋士人对于正统的认知,更是为后人,尤其是同样偏安于江南的南宋士人以极大的启发,以及先验证明。

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没有明确地提过正统性,但是他对曹操还是很推崇,

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李世民《祭魏太祖文》)

原因也简单,因为他能当上皇帝,是从父亲和兄弟手里抢过来的,和曹操欺负东汉让儿子代汉差不多都算得国不正,所以他必须要尊曹魏。

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狥国之情,有无君之迹。

他借着曹操说自己,不能看着大唐江山沦丧啊,只能挺身而出接手了。

而且他认为曹魏代汉是天命,

贵贱废兴,莫非天命。不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

通过这一篇祭文,李世民自证了自己当皇帝的合法性。

北宋

宋祖和唐宗的情况差不多,一个陈桥兵变就是背主不忠,出于维护自身统治考虑,宋朝也不可能贬斥曹魏。

如果否定了曹魏的正统性,那么代周自立的大宋政权也就失去了合法性的外衣了。

所以,宋朝的儒士们,一开始都是把曹魏当成正统。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书写三国时,就统一用的曹魏年号,而不是蜀汉。

南宋

(南宋一样是偏安江南)

南宋与东晋一样,都是失败者,花花中原都被胡人占了,这时候再捧曹魏已经没用了。为了证明自家小朝廷才是正统,才合法,只能搬出蜀汉来当遮羞布了。

正统一般作两方面,一是一统,二是居正。

一统就别指望了,南宋上下也知道是打不过金朝的。所以只能在居正上做文章,就是让人们认为南宋的居天下之正,就是自话自说的“天下归心”。

影响了其后中华无数年的朱熹,亲自操刀,写了一本《资治通鉴纲目》,目的很明显,就是明正统、斥篡贼、立纲常、扶名教、定人道。在书中确确凿凿地把蜀汉当成了正统。

而后的几个朝代,要么的异族入侵,要么是农民起义,朝代继承完全是你死我活的较量,所以统治阶级更重视的是对于“忠”的道德传播,于是曹魏这个篡位者自然算不上正统。

而对现在的人影响最大的《三国演义》,则是明晃晃地以蜀汉为正统的。

10

很荣幸能够回答到您提出的问题,小编热爱历史,专注于历史领域发文,如果您喜欢小编的回答,请加关注,咱们可以一起探讨。


您的问题是三国中,魏蜀哪一个是正统?首先小编对正统的理解是遵循正史,我国正史最权威的就是清朝乾隆皇帝钦点的《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始于《史记》终于《明史》而最有看头的就是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三国志》的作者是西晋陈寿,陈寿初为蜀国官吏,因不满宦官专权被排挤,后三家归晋之后又入晋朝为官,后著述《三国志》,在这部《三国志》中陈寿所认定的正统是魏国,从内容上就可简单的看出,陈寿为曹操写的叫做本纪,本纪是帝王专用的。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生传》,记孙权为《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记。所以我说历史上正统为魏国。

客观的说完,咱在说说主观的。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蜀国是正统呢?首先魏国是曹丕下了刘协的皇位,从刘家抢的天下,而《三国演义》要比《三国志》流传的更为广泛,在民间少有人看《三国志》,更多的都是拜读《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主人公是汉王朝的没落贵族刘备和他两个兄弟,整个故事就是以他们哥三结拜开始为主线,复兴汉室的小说,在《三国演义》中,标榜的是蜀国刘备的仁义,批判的是曹操的奸诈,时间长了,口口皆传,就变成了刘备是正统,其实无论到什么时候,刘备的蜀国都不具备与曹操争雄天下的实力,只能说偏安一隅吧,诸葛亮伐魏,那是一厢情愿,真正的实力远远达不到,无论是经济基础,又或者手底下的谋臣猛将,曹魏都要胜过蜀汉一筹,要不是曹家后辈无人,怎么会让司马家夺了天下,而司马家一统天下三家归晋用的不也是魏军吗?

再说一点,汉王朝是正统吧,虽然赞说是曹家夺了他们的天下,但是具体的事实那是汉献帝刘协把帝位禅让给了曹丕,所以曹魏还是正统。


本回答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作者联系小编删除,各位看官如果喜欢小编的文字,请在右上角点击关注,在此谢过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