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也明皇,败也明皇。

他亲手创造了大唐盛世神话,又亲手把它拉下神坛。他作为一国之君,锐意进取,励精图治,然而,最终却把江山社稷推向水深火热的边缘。

他集功过于一身,即是一代明君,也是昏君一个。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四十四年,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在位前期,政绩显著。他拨乱反正,选贤任能。他相继任用五位贤相,如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

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全面改革,社会开始由乱到治,步入正轨。开元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才辈出,百姓安居。开创了唐朝最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让我们品读几首诗作,共同走进大唐不夜城。

卢照邻《长安古意》“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一座古老而恢宏的长安城印入眼帘,四通八达的交通,香车宝马,川流不息,豪宅林立,富丽堂皇。

杜甫《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生活在繁华的大唐盛世,亲眼目睹了开元时期的富裕兴盛。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然而,天下之势,盛极而衰。

“业精于勤荒于嬉”。开元后期,唐玄宗荒芜政事,闭塞言路,偏信奸臣,宠爱贵妃,沉湎酒色。

他罢免张九龄,任用马屁精李林甫为宰相把国家大事交与宰相处理,唐玄宗俨然成了甩手掌柜。李林甫死后,任用杨国忠为相,杨氏更是一手遮天,政治腐败。

唐玄宗晚年霸占自己的儿媳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有着“羞花”之容,“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杨贵妃一家权势大,生活奢靡。杨氏三姐妹每年脂粉钱上百万。权贵们荒淫糜烂,而老百姓饥饿流离。正如杜甫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开元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利膨胀。他们有土地,有人口,,有财赋,有兵权。可以说是朝中之朝,国中之国,他们拥兵自重,与中央相抗衡。

安禄山为节度使时,掌握着几十万的兵力,唐玄宗非常信任安禄山。

安禄山还拜小自己十多岁的杨贵妃为干娘。唐玄宗喜欢音乐舞蹈,安禄山的胡舞跳的好。安禄山虽肥胖,但他能拖动三百多斤的肥肉飞快地胡旋。“云云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他讨得皇上贵妃欢心,政治生涯平步青云。

安禄山羽翼丰满,于公元755年起兵造反,掀起了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从此,唐朝由盛转衰,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最佳贡献者
2

题主好!是脓包迟早会破的。"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实在是不应该的。可的的确确发生了,且声势浩大,差点无法控制,这场浩劫严重削弱了大唐基业,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灾难,诗圣杜甫亲身经历战乱,深有同感"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千里鸿野,遍地哀嚎。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唐帝国由盛转衰。人们多把"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归咎杨玉环媚惑主上,豢养安禄山之事,让其承担历史罪责,是片面的,不公平的。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

唐玄宗李隆基

第一,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破坏是动乱的社会根本原因。

唐中期由于封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农民大量丧失士地沦为佃户或流民。土地兼并带来的恶果是国家财政税收减少。因为国有士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转化为私有土地,政府无地授田,"丁口滋众,盲无宋田“,均田制的破坏,加速了社会矛盾的形成,唐政府又对有田的农民加重赋税,横征暴敛,农民不堪忍受,出卖土地而依附贵族官僚地主成为佃户。无地者纷纷逃亡沦为流民,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这是爆发"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

安禄山

第二,府兵制遭到破坏,募兵制难当大任,国家军事力量削弱,这是直接原因。

任何事情都有其内部联系,土地兼并引起均田制度的破坏。无地农民流亡又引起府兵制难以施行。因为府兵制实行"兵农合一“,府兵平时耕种土地,农闲时训练备战,战争时从军打仗,武器马匹自备,从而保证了国家兵源和兵种的完整性。当农民失去土地时,府兵制这一制度也就不复存在,直接导致军队兵源减少,战斗力削弱。无奈之计,不得不大量召募土兵,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中央军队的纯洁度和战斗力大打折扣,为叛乱埋下祸根。

第三,节度使的权力无限放大,与中央军形成抗衡局面,尾大不掉,成为国家政权毒瘤,难以割除。

唐开元之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用以巩固和加强边界防务。他们大量扩充军队,在其防地内逐渐取得了政权,财权和兵权。中央权力被削弱分割,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既有兵甲,又有财赋"。仅安禄山所掌范阳三镇即达十五万人,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少,质量也差,打起仗来,不堪一击。节度使力量日益强大,他们不服从朝庭调遣,联合起来反对中央。相比之下,京师禁卫寡弱,不足以控制外地节镇之兵,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胡旋舞

第四,内部矛盾激化,李杨权力争斗激烈。唐玄宗怠政更耽于享乐,重胡人而轻防范。

唐玄宗晚年宠幸妃杨玉环,将权力交付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口蜜腹剑,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任宰相后,只知搜刮民财,饱中私囊,无能力治理国家。群小当道,国事日沉。

唐玄宗是音律高手,听说安禄山的胡旋舞跳的顶呱呱,便三番五次召进宫来,闹出"贵妃洗儿,禄山抓乳"的大笑话。可这胡儿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一面哄玄宗贵妃高兴,一面密谋叛乱,暗地里筑城储粮,拥兵自重。安的举动杨国忠有所察觉,无奈玄宗宠着,结果只是和安禄山矛盾越闹越大,将相不合。终于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权相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举兵反唐。

结语:一代英主唐玄宗没有料到安禄山会反叛,军事上毫无防备,仓惶出逃。由此促成了他后半生凄凄惨惨的命远,也改变了大唐由强到弱的国运。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马嵬坡

3

安史之乱之乱的爆发与唐玄宗个人有很大原因,但是不能将责任全部推到唐玄宗身上,募兵制的推行和藩镇节度使的权力无限扩大,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唐玄宗先明后暗

唐玄宗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皇族内斗,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一举夺得皇位。

初登帝位后的唐玄宗励精图治,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推动国家发展之上,成功开创开元盛世,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富强繁华的国家。

随着执政时期的增长,唐玄宗逐渐产生懈怠的心理,他在往日的辉煌中迷失,变得安于享乐,盲目自信,唐朝在他的带领下逐渐走向衰弱,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募兵制的兴起

唐朝最开始实行的军事制度是府兵制,这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府兵拥有自己的耕地,耕作的同时参与军事训练,需要出战时方才集结。

但是随着唐朝不断对外开战,府兵无法得到轮换,耕地也就无人打理,大量的土地被兼并,府兵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导致府兵制彻底衰败。

有鉴于此,唐太宗开始推行募兵制,即开始征召职业军人,他们形成一个稳定的团体,专门从事作战训练,由国家统一支付军饷。

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虽然有效提升军队的作战能力,但是也使得军人和将领形成紧密的联系,从此共同进退。

节度使实力雄厚

唐玄宗为了加强国防力量,在边境地区设置节度使,各个节度使拥有自己的防区,唐太宗为了确保节度使的战斗力,允许他们在当地招募士兵、给予他们军官任免权和解决军饷的财政权,因此各地的节度使的权势非常大,俨然是各地的土皇帝

就以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来说,他一人身兼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的节度使,手中掌握近二十万的军队。

而当时唐玄宗的对外政策形成军事上外重内轻的局面,国家军队主力基本在边境地区,而国内的兵力人数非常少,且缺乏战斗力,根本不是久经沙场的边军的对手。

结语

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玄宗要负百分之七十以上得责任,正是他的纵容与事后的战略失当,才使得安史之乱爆发并久久不能平息,这一点毋庸置疑。

插图均来源于网络

4

说唐玄宗是一代英主,我不反对,但是仅仅停留于执政的前半期。等到后期时,他具备了所有亡国之君的所有特征,而且还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彻底终结了盛唐的局面。

接下来,文史不假为您简单介绍一下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因后果。

安史之乱爆发于唐玄宗后期,由于叛乱的发起者主要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因而得名“安史之乱”,也称为“天宝之乱”。虽然最终被唐朝所平定,但也是惨胜而已,极大地消耗了自己的元气。

之后的唐朝历史,俨然演变成了一个宦官专权和朋党乱政的格局。据《资治通鉴》记载:

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不难看出,安史之乱造成的危害,不仅停留在唐朝,即便是对于整个中国历史,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

在唐朝建国以后,一直都实行府兵制,亦农亦兵,兵农合一,平时耕田,战时出仗,最早由西魏时期的宇文泰所创设。之后,又经过了北周和隋朝的不断完善,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达到了巅峰。

不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府兵制的基础均田制被逐渐破坏,土地兼并的问题非常突出。一方面,依附在均田之上的军户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这些军户连温饱都困难,根本无力自行负担作战的器械。

于是乎,唐军的战斗力越来越低,在一连串的对外战争中都没有取得应有的战绩。受此影响,严重威胁到了国家的稳定,严重威胁到了李氏的统治。

唐玄宗登基后,逐步结束了武则天和韦氏霍政的乱局,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其中,就包括推行募兵制,选择职业军人充入到唐军队伍中。

从此以后,这些专职的职业士兵,长期接受固定的军事训练和统兵将帅控制,逐渐形成了密切的人身依附关系。

(二)主要原因

唐玄宗虽然创建了“开元盛世”,但越来越荒淫无度,重用佞臣,不理朝政,使得唐朝的政局越来越混乱。而且,在中央政局混乱的同时,地方的藩镇割据也越来越严重,成为了唐朝最大的隐患。

各镇的节度使在掌握军权的同时,还被逐渐授予了财权和治权,真正成为了一种变相的诸侯,一种国中之国,唐朝政府已经日益丧失了对这些藩镇的制约。

(三)直接原因

安禄山原本姓康,并非是汉族人,而是粟特人的后裔。在唐朝名将张守珪的推荐下,安禄山进入了唐军的队伍中并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了一名少数民族将领。

唐玄宗担心朝臣和将领相互之间进行勾结,会危及到自己的统治。因为安禄山并非是汉人,而且在朝中也没有根基,非常符合唐玄宗的用人标准。

安禄山此人一贯阴险狡诈,非常善于阿谀逢迎,尤其是对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简直是极尽所能,甚至没羞没臊的认作杨贵妃为干娘。于是,安禄山逐渐兼任了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的节度使。

二、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经过

755年12月,已经准备充分和蓄谋已久的安禄山,联合了卢龙节度使史思明,还勾结了同罗、契丹和突厥等少数民族一同发动叛乱,在范阳起兵攻唐。

听闻安禄山造反的消息后,唐玄宗立即召集朝臣商量对策,听取杨国忠的建议,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和平卢节度使,率兵坚守河南洛阳抗敌。

紧接着,唐玄宗又任命皇子荣王李琬为兵马大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帅,负责清剿安禄山的叛军。

唐朝海内承平太久了,而且国内民不聊生,沿途全都忘战避战。叛军所经过的各个州县,纷纷望风归降。受此影响,安禄山的叛军很快就攻陷了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地,一路向潼关杀奔而来。

本来,高仙芝率军据关御敌,已经有效遏制住了叛军的攻势。可是,糊涂的唐玄宗竟然听信了监军太监的诬告,以怯战的罪名将高仙芝斩首问罪。

高仙芝之后,哥舒翰开始负责指挥唐军作战。他延续了高仙芝的正确方略,闭关不出,以逸待劳。同时,李光弼和郭子仪的部队也打败了叛军的史思明部,基本切断了叛军部队和范阳老巢之间的补给。

为了邀功,奸相杨国忠开始怂恿唐玄宗,要他下令哥舒翰主动出击。尽管哥舒翰再三表奏唐玄宗,应该据关防守,但却无济于事,只得亲率唐军“恸哭出关”

果然,唐军出关后,很快就被叛军所围歼,丢失了潼关,也丢失了长安最后的屏障。

唐玄宗李隆基没有犹豫,立即下定决心——“逃跑”,目标是成都。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的率领下,唐玄宗携后宫一干男女老幼,逃往了成都。

当逃难的人群来到马嵬驿时,又气又饿的禁军将士们终于开始抱怨,纷纷指责杨国忠兄妹,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李亨虽为太子,但面对父亲李隆基的刻薄寡恩,他的太子做得如履薄冰。安史之乱爆发后,朝臣们对太子李亨也有了更多的期许,他逐渐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抵达马嵬驿后,太子李亨主动拉拢陈玄礼,策动他发起马嵬驿之变,借机除掉杨国忠和杨玉环,甚至除掉唐玄宗以图提前夺权。

陈玄礼虽然诛杀了杨国忠和杨贵妃,但却并没有对唐玄宗出手,还依然选择要继续效忠唐玄宗。这样,太子李亨尴尬了,他基本上已经和父亲唐玄宗公开决裂,自然不能再一起继续西行逃往成都。据《旧唐书》记载:

马嵬涂地,太子不敢西行。

太子李亨在杜鸿渐等人的陪同下,脱离了唐玄宗的逃亡队伍,抵达朔方军的大本营灵武,决心置之死地而后生。之后,李亨在灵武提前登基,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三、安史之乱造成的影响

唐肃宗即位后,立即打出了“御驾靖乱”的旗号,彻底扭转了唐玄宗出逃后带来的政治被动局面。而且,肃宗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将领,从河北召至灵武,还联合了回纥军一同展开大规模的反击。

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完全动摇了叛军的根基。安庆绪无论从能力还是资历上,都不足以节制所有的将领,比如史思明,丝毫没把他放在眼里,很快就投降了唐肃宗。

759年,史思明再一次反叛唐朝,先是增援安庆绪,进而直接诛杀了他并自立为“大燕”皇帝。

761年,史思明在邯山大败李光弼的部队后,居然向长安进军。可惜,他在途中就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死。

762年,即位于安史之乱的唐肃宗,还没平定叛乱呢,就突然驾崩了。唐肃宗死后,由其子唐代宗继位,继续重要郭子仪等将领,一举收复了河南洛阳。

史朝义在走投无路下,竟然选择向北投靠契丹人,希望借助契丹人来对抗唐军。结果,史朝义被李怀仙围困,兵败后自杀身亡。历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唐军平定了。

虽然许多人认为唐朝真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黄巢起义,但安史之乱的危害,无疑更加巨大。事后,经过唐代宗和唐德宗时期的恢复,唐朝初现了中兴的迹象。但是,之前那种盛唐的局面却再也未曾出现过,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回答完毕。

关注文史不假!

5

在唐玄宗杀掉以韦皇后为首的韦氏集团后,又杀掉了和他争权的太平公主。此时的唐玄宗在皇权统治的路上,已经没有了太多的后顾之忧。通过一番拨乱反正后,以其超强的政治手腕开创了开元盛世。

李隆基的开元盛世,也是唐朝最极盛时期。但是,后来当国家走上最为强盛的时候,他却沉迷于享乐之中,尤其在情感上更为奢靡。

已经后宫佳丽三千的他,还要觊觎儿媳妇杨贵妃,不顾伦理,简直荒诞的无法形容。由于沉浸在享乐之中,唐玄宗疏忽了对朝政的周密管理,致使很多大权都旁落他人之手。

被李隆基宠幸的杨贵妃,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她的大姐被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就连其一个家族内、社会上混混出生的杨国忠都做上了宰相。

唐玄宗时期的杨氏集团简直权大无边,目无他人,除了唐玄宗,他们根本不把其他任何人放在眼里,即使是李家王室的子弟,也不会得到他们的尊重。

在这样的奢靡之风下,开元盛世已经悄悄的走向了下坡路,由于做宰相的杨国忠专权霸道,使朝廷开始变得混乱起来,有才能的人靠边站,反而是一些奸滑之人能得到任用,这也让一些本来就对唐朝图谋不轨的人专了空子。

作为宰相的杨国忠专权而霸道,以及李林甫的把持朝政,使整个唐朝开始变得混乱起来。由于李隆基对朝政的疏忽,竟丝毫没有发现潜在的危机。

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终于爆发了叛乱,这场叛乱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因此称为安史之乱。为躲避战乱,李隆基仓惶而逃,逃到马嵬坡时,跟随他的杨国忠被杀,杨贵妃缢死。

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唐朝也由盛转衰。

6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唐玄宗李隆基,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睿宗第三子,精通音律,是中国梨园行当的祖师爷。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完美无缺的皇帝,在他统治期间却发生了唐代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政治事件——安史之乱,它被称为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加速了唐朝的灭亡,人们不禁要问,“开元盛世”达到的繁盛怎么一下就被安史之乱给摧毁了,唐帝国就这么不堪一击吗?

说起安史之乱,不得不提安禄山的成长史,安禄山是西域粟特人的后代。据说,粟特人以善于经商而闻名。“商人重利轻别离”就是说商人把利益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没有利益的事儿他不做。这样一来,安禄山在做其他事儿的时候也就会这样,始终以利益为最主要的目的。另外,安禄山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厉害,他能取悦杨贵妃,并且得到杨贵妃的信任,认杨贵妃为干妈。他得到了杨贵妃的信任,也就是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杨贵妃的颜值绝对是当时后宫佳丽的担当,白居易《长恨歌》有言:“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就是对杨贵妃的夸赞。不光如此,安禄山在发动叛乱之前,还兼任范阳、卢龙和魏博河朔三镇的最高军政长官,看清楚,是军事政治两边儿的一把手,这还能了得!

再来说说唐玄宗李隆基,白居易《长恨歌》有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虽有夸张意味,但是白居易作为唐代中后期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地位是没毛病的,所以他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分量。纵观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登基前的年少有为时期。这一时期,他联手太平公主推倒了韦后集团,后来又将太平公主除掉,表现出杰出的才能。第二,是他执政的开元年间,经过他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对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培养和重用,唐朝迎来了自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史称“开元盛世”。第三,在其统治的天宝年间,李隆基陷入了自我颓废的状态,整天泡在温柔乡里面,重用安禄山、杨国忠等人,终于在天宝十四载(756)导致了安史之乱,成为其一生最大的败笔。

反观安史之乱,其实也是自唐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唐朝自建立以来,地方官员就享有很大的权力,尤其是节度使。节度使在自己所管辖的地区拥有绝对的军事权力,安禄山任河朔三镇的领导后,更是将自己的权力延伸到政治领域,怎么可能会老老实实过日子?另外,唐玄宗执政时期,北魏时期所建立的均田制也遭到了破坏,国家的赋税征收系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是关乎国家命脉的东西,一旦发生危机,肯定会导致更大的社会变革。

结语

安史之乱的爆发,让前期执政顺顺利利的唐玄宗李隆基背上了误国的骂名。确实,我们不禁会想,倘若玄宗的执政时期只有前期,那么他是否也和唐太宗李世民、汉武帝刘彻一样位列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帝王的行列。可是,历史的诡异之处就在于此,给一个人完美的同时,又给了他极致的美色。美色是啥呢?或许就是专门征服英雄的东西吧!

7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先表明一个观点,虽然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但这并不影响唐玄宗被评为一代英主,瑕不掩瑜。

唐玄宗

为什么会在唐玄宗时期爆发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于天宝十四年,唐玄宗在位第四十三年,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于一身的安禄山,联合当时的平卢军兵马使史思明,发动的一起背叛唐朝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七年之久,伤亡士兵达到三十余万。

唐玄宗让位于儿子唐肃宗后,才由郭子仪、李光弼率兵击败了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收复了失地,战争才结束。安史之乱也成为了唐朝由盛及衰的转折点。

唐玄宗虽然缔造了“开元盛世”,让唐朝成为了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也达到了鼎盛。然后唐玄宗后期,特别是李林甫代替张九龄、裴耀卿出任宰相之后,一系列的骚操作,如土地兼并、放权节度使、党同伐异等,把唐朝彻底带上了“下坡路”。

安史之乱

1、土地兼并,破坏了均田制,兵府制代替了募兵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均田制,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能够减少因为田产而发生的纠纷,有利于农民拥有土地,摆脱豪强大族的控制,让农业生产空前。然而土地兼并实施后,土地越来越多地集中到了少数大地主、大官僚的手中,农民渐渐失去了土地,甚至没有土地,不得不流亡。也让原本兵农合一,农忙为农,农隙训练,战时为兵的兵府制名存实亡,后来彻底被以招募流民和饥民为兵的募兵制替代了。唐朝的统治基础就在这种变革中逐步被削弱了。

均田制

2、为抵御外患,放权边防,节度使权利过大。为了抵御外敌,唐玄宗设立了节度使。节度使本是负责招兵买马,扩充军队,用来防控边境外敌进攻的。由于募兵制的推行,原本是报效国家的忠君之兵,换成了唯有当兵才能活命的流民,他们都把军队当成了自己的家,这样就使得他们对节度使的依附,远超过了对君王和国家的忠诚。加上,后来节度使不仅拥有军权,还把财政大权、任命官员的行政大权也掌握在手中,这无异于自立为王。

安禄山

3、中央统治集团腐朽,奸臣党同伐异,导致矛盾激化。从开元末年起,唐玄宗便整日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对杨贵妃的宠爱更是无以比拟,任意挥霍,荒淫糜烂。李林甫、杨国忠先后为相,权欲熏心,党同伐异,将唐朝的中央统治集团彻底腐朽化,从而是人民的负担更重,阶级矛盾愈加激化。

就这样,当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地方军政大权后,得到了唐玄宗的宠幸,让杨国忠羡慕不已。本是两人交恶,逐渐引起了统治内部矛盾的爆发,进而演变成了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的对抗,最终造成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史之乱


唐玄宗仍是一代英主

虽然唐玄宗后期因阶级矛盾,爆发了安史之乱,但这仍不会影响他被后世评为一代英主。

1、平息宫廷内斗,让中央统治集团稳定。唐玄宗出生于武则天在位时期,从小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宫廷变故,面对风险极高的宫廷斗争,他没有退缩,而是主动出击。在各种宫廷斗争中,他表现得少年老成,年少有为。年纪轻轻就善于把握时机,在诛杀韦后,灭掉太平公主后,换来了中央统治集团的稳定。

唐玄宗登基

2、整饬吏治,减轻百姓负担。开元三年,唐玄宗便下诏:“官不滥升,才不虚授,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选贤任能,量才授职,整饬吏治,得到了不少良臣,从而改变了官吏冗多、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了官府办事效率,又减省了国家开支。听取宰相姚崇所提的,减轻百姓负担,取消了租税以外的一切额外征收等建议,让玄宗初年政治清明,国力蒸蒸日上。

宰相姚崇

3、加强贸易,重视文化、科技。唐玄宗初期,加强了对外贸易,使得对外贸易十分频繁,当时与七十多个国家发生来往。通过不许官吏加重税收的方式,吸引各国商人到唐贸易,使得唐朝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因为重视文化、科技,所以在他统治期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所以也让诗歌在唐朝达到了鼎盛,这中间,以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最具有代表性。

诗仙李白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和立制,唐朝的政治日趋清明,经济与文化飞速发展,以至天下富庶,唐玄宗治下的国家,在开元年间出现了空前的盛世景观,达到了鼎盛。

综上所述,从宫廷内斗到开元盛世,唐玄宗功不可没,仅此便可以被称为一代英主。由于边关战事不断,不得不设立节度使,后发生权力下放,种权衡利弊的艰难抉择之后,节度使拥兵自重,才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我是轩羲十三,如果您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我,谢谢!

8

唐隆元年,李隆基与其姑母太平公主联手发动了“唐隆政变”,诛杀了韦后集团,登上皇位。在他统治前期,勤于正事,励精图治创造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可惜在他统治后期却怠慢朝政,宠幸奸臣,沉迷后宫,最终引发了使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

除了统治者的个人原因以外,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动乱爆发的重要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均田制被破坏,进而导致府兵制缺乏了实施基础。

在唐太宗驾崩以后,唐朝的军事战略被迫由进攻转向了防御,但是大唐王朝依然面临少数民族势力的进攻,唐玄宗不得不将兵权交给各地军阀,这种措施最终导致整个大唐王朝军事的“内轻外重”,推动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一、 唐玄宗的个人原因

“安史之乱”的爆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唐玄宗在用人方面的失误,他对安禄山的认知存在误差,过于高估安禄山的忠诚与机智,从而造成君臣之间缺乏默契,最终酿成了悲剧。
(一)安于现状导致李林甫专权
唐玄宗时期之所以可以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离不开他超凡的用人之术。在他统治前期看人及其准确,任用了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贤臣,通过权力的收放他总是能够很好地控制朝堂大臣,在这些贤臣的支持下,唐朝迎来了“开元盛世”。但是这种君臣关系需要依靠双方的默契来配合,又需要朝堂内的各种势力关系相互牵制。
到了唐玄宗统治后期,各股势力之间相互牵制,宰相李林甫业务能力极强,虽然权倾朝野,但他却将复杂的政务处理的井井有条,在东宫势力的压制下,李林甫表面看来并没有异心。步入晚年的唐玄宗沉浸在了这种看似和平的假象当中,他认为只要维持这种现象,自己必定会是一位流芳百世的明君。
但是随着唐玄宗的懈怠,李林甫排除异己之心越来越强,最后朝廷上下都是李林甫的人,但是这些人能力实在不强,心胸又过于狭窄,整个朝廷处于一种极其混乱的状态当中。


(二)倚重安禄山导致兵权外流
安禄山之所以可以得到唐玄宗的重用,一方面是因为安禄山可以压制朝堂内的其他武官,另一方面安禄山可以稳定北方战线达到李隆基开疆过土的目的。当然,作为一个深通帝王之术的君王,李隆基在给予安禄山权力的同时也给他设置了障碍。
从让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就可以看出唐玄宗的这一目的,三镇节度使的职务让安禄山坐拥18万大军,大唐在天宝年间总共拥有的兵力为60多万。

这个18万兵力的设置,既能让安禄山发挥边疆的战斗力又让他无法短时间推翻中央王朝。其次,让杨玉环认安禄山为干儿子,这种超规格的待遇在感情层面拉拢了安禄山一党。并且,当时的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都是安禄山的死对头,边境的节度使大多都与安禄山不和,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安禄山反叛,必然会遭到其他节度使的攻击。

最后,在中央内部,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也存在很大的矛盾,这导致安禄山必须讨好唐玄宗,才能与这些权贵势力相抵抗。总的来说,唐玄宗之所以重用安禄山,是因为唐玄宗以为安禄山的兵力不足以和整个唐政府抗衡。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在身边谋臣的鼓吹下,安禄山以为自己的势力极其强大,认为自己的18万兵力足以将唐朝中央王朝给推翻。
其实,安禄山谋反的原因也很简单,为了讨好唐玄宗,他已经把中央王朝的权臣以及太子得罪了个遍,此时作为安禄山靠山的唐玄宗已经70多岁了,根本无法维护安禄山多久。

安禄山本打算在皇权交替之时谋反,面对中央权贵的紧逼,他不得不尽快行动。相信此时的唐玄宗已经感觉到很难控制安禄山了,不过他依然相信,安禄山在这一阶段是没有胜算的,李隆基以为自己有足够的时间调拨士兵来清理安禄山。此时的安禄山也清楚,朝廷断然不会再留他,于是便发动了兵变。


二、唐玄宗时期的社会背景

(一)均田制瓦解,府兵制被破坏

唐朝时期,“府兵制”规定军府所在地的士兵不可以随便迁移,这些士兵在和平时期负责务农,农闲时期练武,战争发生时出征,主要任务是保卫当地,以及轮流到京师宿卫。

在战争发生时,这些士兵由朝廷将帅同一调遣,将领必须要有兵部的“鱼符”,经过勘验核对以后才能调动士兵,战争结束后士兵各自回归原有的军府。

这一军事制度主要是为了避免地方将领拥兵自重,威胁中央。在唐朝初期府兵有极强的战斗力,是唐朝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曾为大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

但是这一军队制度是在均田制基础上才得以实行的,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很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府兵制就这样失去了征收对象。


到了唐高宗时期,这一问题日益严重,在唐玄宗时期,甚至出现了无兵可调的局面,为了应付边疆的战事,唐玄宗时期曾颁布过很多律令禁止流民迁徙,也曾下令各地招募流民以及社会闲散人士充军。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兵源问题,推动了募兵制的发展。
但募兵制极大限制唐朝的中央政府对于各地兵力的了解,中央只能参考各军队的上报数目,来了解地方兵力。在战争爆发时,中央政府无法准确的估计地方所需兵力,需要从全国各地招募士兵来满足边疆的战争需求。

到了唐玄宗统治后期,中央政府无力支付如此庞大的军费,于是便命令各地节度使自行就地招募士兵,这进一步导致了国家对边镇士兵的控制减弱,从而导致边镇的进一步失控。

并且,地方招募的士兵成分极其复杂,除了有失去土地的流民以外,还有很多亡命之徒以及很多罪犯,这些人一般都是终身服役,世代传承。节度使掌握着这些人的生死赏罚,相对于府兵制来说募兵之下的士兵与节度使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渐渐的节度使培养起了只忠于自己的亲信部队,拥有了军队实际控制权。
安禄山和史思明就是利用募兵制大量招募士兵,笼络培养亲信,这些招募来的士兵不仅战斗力强,而且忠诚度高,这些亲信军队成为了安史之乱爆发的最重要原因。


(二)唐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唐朝时期沿用了隋朝州、县两级的地方行政制度,这也就意味着由中央直接管理众多州、郡,这种做法加大了中央的工作量。为减轻负担,唐太宗时期曾派了13个亲信大臣以监督使的名义,寻幸地方,但这时的节度使只是暂时性的虚设。

到了唐玄宗时期,正式设立了各种采风使、巡查使。为了解决押运军费的成本,在这一时期中央还设立了地方长官,各地自行解决军费开销。很多农业大镇迅速富裕起来为之后的分裂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安禄山之前,中央政府对于边境地区的人事管辖采取的是“出将入相”的方式,一般来说掌握边疆军事和地方制度的都是文臣,这些大臣在任期结束以后就可以返回中央,担任文职。

但是唐玄宗时期,在李林甫的提议下取消了这种制度,直接由武将出任节度使,并且任期结束后,武将可以留在地方。

这一制度导致众多地方将领的势力越来越大,也给了很多胡人将领地方任职的机会,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安禄山了,他所在的河北地区虽然不属于边境地区。

但是随着世代少数民族人民的迁入,已经胡化了。他对当地了解颇多,他在任期间的很多措施都促进了当地发展,因此备受当地人民支持。这为之后的反弹奠定了条件。


总结:

唐玄宗时期爆发安史之乱并不是偶然的,这是唐玄宗治国方式以及唐朝政治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9

公元712年,一代女皇武则天之孙李隆基登基,即唐玄宗。唐玄宗也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任用姚崇等为相,整治吏治,开创了唐朝鼎盛的辉煌,人称“开元盛世”。

但是在其统治后期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国力由盛而衰。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点:任用佞臣和荒淫无度。玄宗后期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为相,他们大肆排除异己,滥杀忠臣,尤其杨国忠,几次三番挑起与安禄山的矛盾,安禄山反叛原因之一就是诛杀杨国忠。还有唐玄宗和杨贵妃沉迷于温柔乡,荒废朝政,国家疏于管理,久而久之必然生乱。

第二点:均田制衰亡。天宝后期,官僚地主不断的兼并土地,使得农民可耕之地越来越少,百姓流离失所,经济逐渐衰退,上层建筑与底层百姓的矛盾日益严重。

第三点:藩镇实力的扩大。由于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地方节度使可自主招兵;自任官员;不用交税且中央还得发粮饷等等。逐渐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了皇权,安禄山身居三镇节度使于一身,可谓是雄据一方。

公元755年,安禄山趁着唐朝空虚腐败,联合了几个少数民族,举兵造反。开始了影响唐朝格局的“安史之乱”。756年,安禄山攻入长安,自立为帝,并与唐朝长期对峙,安史之乱长达八年,唐朝虽然胜了,但也是元气大伤,使得之后就变成了唐末五代十国的局面。

总结:“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源就是唐玄宗识人不明用人不当且怠慢朝政。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最为严重的是重用了狼子野心的安禄山,使得唐帝国的大厦将倾!!!

10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要负直接责任。我们总是要探究什么根本原因、历史渊源,但是如果这么探究下去,你会发现:谁也没错。所以,理清责任、问明原因,到直接原因和直接责任就够了。

01.唐玄宗前半程算是英主,但得靠武则天打下的基础

武则天兴建东都洛阳,然后长期呆在洛阳不走了。这其实就是北魏孝文帝汉化和杨广迁都的套路。长安都城里的反对势力太多,但又不能把他们全都杀掉,于是皇帝只能换个地方,把心腹都带走、把刺头都留下。

在武则天时期,唐朝科举蓬勃发展起来,山东豪族也得到了重用。而武则天就是要利用科举势力和山东势力,打压关陇势力。所以,唐玄宗从武则天手中接过的大唐,自然也要接手科举势力和山东势力。

姚崇、宋璟等贤相集团,都是武则天时期培养出来的人才。到了唐玄宗时期,就都成了国家栋梁。这些贤相集团主导了玄宗朝前半期的蒸蒸日上。这期间,唐玄宗确实也攒足了力气,就是要把国家治理好。所以,这时候的大唐朝政,就是主名臣贤、上下一心。

02.唐玄宗后半程就不能说是英主了,关键是没有像样的宰相

但是,自公元736年以后,玄宗朝就进入到了李林甫时期,而且持续了17年的。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玄宗朝发生了两个变化:一个是朝堂斗争越来越激烈,甚至搞起了清洗;另一个是大量胡人将军被委以重任。这两个变化是李林甫搞出来的,但作为皇帝的唐玄宗也是要负责任的。

宰相李林甫搞清洗、杀政敌,这是皇帝能看得见的,甚至必须借助圣旨才能完成,这时候你唐玄宗就不能说没责任了。

胡人将军被重用没啥问题,但是认为胡人将军不会造反,就没道理了。对于汉人节度使,唐玄宗猜之又猜、防之又防,比如王忠嗣;但对于胡人节度使却掉以轻心。

李林甫之后,是杨国忠。你看这时候的大唐朝廷,已经没啥德高望重的人能挑起宰相之任了。而其原因就是李林甫后期对政敌打击的太狠辣,清洗掉了政敌,也清洗掉了宰相继任者。

杨国忠是一个连安禄山都瞧不上的人。但是,宰相专政的形态已成,所以大唐势必进入到杨国忠时期。杨国忠肯定也要继承李林甫后期的清洗手段,就是对待政敌绝不留情。于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矛盾,也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03.唐玄宗要对安史之乱负什么责任

唐玄宗没有预见到安禄山会谋反,所以这是玄宗皇帝应该负的最大责任。如果这么说,那就是欺负唐玄宗。因为任何人都没有先见之明,所以别指望唐玄宗能未卜先知。

但是,有几件事,是需要他负责任的。

一个是坚信胡人不造反。在李林甫后期,大唐缘边九个节度使,只有一个剑南节度使控制在汉人手中,其他全交给了胡人将军。而这个汉人,恰恰是杨国忠,玄宗宠妃杨玉环的族兄。重用胡人没问题,但是认为胡人不想当宰相、相信胡人不会跟朝廷争权,甚至坚信胡人不造反。这就是有点儿自欺欺人了。

另一个是朝堂风气太恶劣。李林甫后期,主要是在公元746年以后,连续围绕太子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政治斗争。这种斗争的激烈指数远超之前,只能用清洗来形容。在这之前,朝堂的落败高官,还会到地方当个刺史或节度使,总不至于太惨。但是,在这之后,斗争的落败者,不仅身死,而且族灭,甚至身边党羽也不会被放过。李林甫能掀起这么大的波浪,必须得有唐玄宗的助力。所以,玄宗当真要为这种恶劣的朝堂风气负责。

再一个是节度使制度未被严格执行。节度使是有任期限制的,跟州刺史一样。唐朝的州刺史任期是三年或四年,节度使的任期一般在五年以内,甚至更短。但是,自出将入相之路被堵死之后,节度使一般都由胡人将军担任。在这之后,节度使的任期就没谱了,想当多久就当多久。比较显著的例子就是安禄山,公元742年担任平卢军节度使、公元744年担任范阳军节度使,然后一直当到安史之乱爆发。

所以,安史之乱的演化路径就是:唐玄宗和李林甫坚信胡人不造反,所以放权给安禄山等胡人将军。朝堂政治斗争太激烈,导致李林甫之后人才断档,于是杨国忠这个连安禄山都瞧不上的人当上了宰相。还是因为政治斗争太激烈,所以杨国忠与安禄山的政治斗争一定斗出鲜血和人命来。而在二人斗争之时,唐玄宗的各种处置都是在激化二者之间的矛盾。杨国忠只能玩阴谋,但安禄山却能够玩战争,于是安史之乱爆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