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答,结合《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后汉书》我为大家进行解答,如有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曹操的历史背景,当时处于东汉末年,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就来源于宦官干政和奸党误国。尤其是汉桓帝和汉灵帝在位时期,党人清议所制造的举动更是遭受到宦官集团的残酷打压,并引发两次党锢的祸乱。在这样的情况下,宦官集团自然而然地沦为天下士人口诛笔伐的对象。到了汉灵帝后期,更有“十常侍”乱政,朝纲崩坏,民怨沸腾。

所以严格地意义上来说,不仅宦官,甚至于任何和宦官集团沾上关系的人,都会成名士排挤和打压的对象。直到黄巾军起义爆发,汉灵帝担心党人集团与黄巾军勾结,这才在皇甫嵩、何进等人的劝说之下解除党锢,不少名士也再次踏入仕途,他们得势之后,对宦官的打压排挤更甚。然而在宦官集团被无数人痛骂之际,有一个宦官后人却堂而皇之步入了朝堂。令人惊奇的是,这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不仅没有和党人集团作对,而且还以激烈鲜明的政治动作,表明自己与宦官集团割裂开来的决心。此人便是曹操。不难发现,尽管曹操顶着宦官后人的身份,但他在仕途之上,可谓是如鱼得水,而且很少有人以宦官后人的身份来鄙夷羞辱曹操。

所以我们根据史料记载分析,把结论告诉大家。

1.《三国志·武帝纪》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曹操确实刺杀过一个名为张让的奸臣,此人乃是宦官集团的一个头目。刺杀张让一事令世人注意到曹操,也令曹操收获无数好感,至少很多人开始对曹操刮目相看。曹操此举其实也是向党人集团表露心迹,自己对于宦官集团十分痛恨。当然,这也很符合曹操为自己树立起来的“人设”:一位心怀国家的血性青年。所以,史书以及我们所看到的百家讲坛对于曹操的评价真的非常正确,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2.《曹瞒传》记载:“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党人集团的代表之一李膺,曾强杀过张让之弟张强。曹操很佩服这位前辈,于是在他出任洛阳北部尉时,便用自己的行动致敬李膺,通过严格执法树立起赫赫威名。所以说此时的曹操还是不畏强权的。

3.尽管此举让曹操遭受到了很多人的痛恨,甚至将他排挤出了洛阳城一段时间,但曹操越是受到奸臣打压,越会让不少名士觉得曹操是一个爱国志士。这样一来,曹操便顺利摆脱了自身“阉赘遗丑”的恶名。后来曹操入太学,他所结交的朋友也都是袁绍、张邈、何顒这样的名士清流。

综上所述,曹操的时代来了,这是属于他的政治时代,他也为他的这场政治生涯开始了伟大的序幕!

望采纳!

最佳贡献者
2

这是一个纯粹的立场问题,关系到政治正确性。太平时代,尚可依附宦官集团,或者左右逢源;但在乱世已经开启的时代,宦官集团与士族集团已经水火不容,而宦官手只能伸到宫内,宫内皇帝自己都已经权威日衰,依附于皇帝的宦官集团与能代表整个天下的士族集团,选择哪一方,已经无需考虑。正是因为出自宦官之后,曹操才作为反抗宦官的急先锋,算是缴纳了投名状,也完全与宦官集团划清了界线,受到了天下士人的接纳。

曹操的出生

曹操的出生也是颇为传奇,其父亲曹嵩是当时大太监曹腾的养子,曹腾在世为中常侍大长秋,地位跟九卿差不多,被封费亭侯。也是史上唯一被追封为皇帝的太监,魏明帝曹睿追封其为“高皇帝”,没错,就是刘邦的谥号“高皇帝”,也不知道这小子有没有其他深意,是不是故意弱化汉室的影响。

曹腾本人有拥立之功,再加上其品性不错,当时名声很好,那时候宦官与士族矛盾并不明显,所以曹腾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曹操的父亲曹嵩能以曹腾养子之身份继承侯爵,并官升至三公之一的太尉,可以说曹腾本人就是曹操最原始的政治资本。

腾用事省闼三十余年,奉事四帝,未尝有过。其所进达,皆海内名人,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谿典等。时蜀郡太守因计吏赂遗于腾,益州刺史种暠于斜谷关搜得其书,上奏太守,并以劾腾,请下廷尉案罪。帝曰:“书自外来,非腾之过。”遂寝暠奏。腾不为纤介,常称暠为能吏,时人嗟美之。--《后汉书·宦者列传》


党锢之祸

桓帝灵帝时期共发生过两次有政治意义的党争事件。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窃以为,党锢之祸本身虽为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党争,实质是皇帝皇权与士族的斗争,发生党锢之祸本身就已经是王朝末期衰落的实质性表现。

两次党锢的简介:

延熹九年(166年),宦官赵津、侯览等党羽与张泛、徐宣等人为非作歹,并故意在大赦之前犯罪,期望以此逃脱惩罚,而官员成瑨、翟超、刘质、黄浮等不畏权贵,在大赦以后仍然按律处置了这些人。宦官等人向桓帝进言,桓帝重处了这些官员。位列三公的陈蕃,司空刘茂向桓帝进谏,朝野一致声援士人,纷纷职责宦官乱政,河南尹李膺, 在大赦后处死了在赦前杀人的宦官党羽张成之子。宦官一党遂让张成弟子牢修上书,诬陷李膺等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士人、宦官间的矛盾在此爆发。最终桓帝大怒,诏告天下,逮捕并审理党人。在三公等重臣的劝谏之下,党人等获得释放,但放归田里,终身罢黜,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

建宁元年(168年)灵帝即位,身为外戚之首的窦武被任命为大将军,与太尉陈蕃,司徒胡广共同把持朝政。名士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人得以重新被起用,民间大多认为,贤人在朝,太平盛世快要来了。宦官首领曹节、王甫等人则在窦太后面前谄媚侍奉,窦太后多次在他们怂恿下乱下命令。陈蕃窦武等人私下商议,要求革除宦官参政,但窦太后认为从汉元帝时期,宦官参政就是正常现象,否决了他们的上书。于是窦武等人决定私下行动,生米煮成熟饭,,最终以窦武,陈蕃兵败身死为结束,灵帝追剿参战之士人,大部分都被士族所包庇,逃亡在外,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

窃以为,两次党锢之祸都是士族权柄日盛,野心勃勃的开始,第一次时,起因根本是无中生有,什么叫“故意在大赦之前犯罪,期以逃脱惩罚”当时虽是人治,但也有法可依,是犯罪就是犯罪,该大赦就该大赦,该处罚一样需依法办事,难道因为是宦官后人,就需要单独制定个法律出来?第二次亦是,一句“窦太后多次在他们怂恿下乱下命令。”当时是大将军,三公共同执掌朝政,太后能乱下什么命令,最终动起刀兵,年过八旬的陈蕃闻讯,率太尉府僚及太学生数十人拔刀剑冲入承明门,窦武驰入步兵营起兵对抗。可见其嚣张,私动刀兵,大逆不道,可就是这样,朝野士人,不知情的普通百姓,全部罪加于宦官集团,宦官集团里有沙子,有十恶不赦之徒是肯定有的,但动不了国本,无关大局,该惩罚就惩罚,乱的是士族,已经膨胀到正面对抗皇权,这也是后来士人表率袁绍劝大将军何进攻打皇宫,诛杀宦官的模板,最后亦是外戚宦官皆亡,徒留士人名扬四方。

对抗宦官的急先锋曹孟德

正是在两次党锢之祸的阴影下,宦官已经等同于一切罪恶之源。要知道自第一次党锢之时,连有名的度辽将军皇甫规都因为没有名列“党人”,以此为耻,上书“臣宜坐之”,要求皇帝连他一起处置,不论其真实想法,党人的可怕可见一斑,天下除了党人代表的士人,已经发不出任何声音。祖父为宦官的曹操,此时只有两条路,一时跟着宦官一条路走到黑,另一条自然是投靠士人集团,所以才有了“五色棒诛杀蹇图”一事。

熹平三年(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后来任洛阳北部尉,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光和三年(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议郎。曹操上书陈述窦武等人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满朝,而忠良之人却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辞恳切,但没有被汉灵帝采纳。尔后,曹操又多次上书进谏。投靠士族,抵抗宦官的急先锋其心可昭日月,诚意满满,所以获得大好名声,真正融入士族,为之后的崛起奠定根基,不然不说荀彧,钟繇等党人后裔,世家大族,普通百姓也容不了这么一个宦官后人的统治者的。

窃以为,曹操以宦官后人出生,恩蔽于皇族,这么毫无底线的投靠士族,是背叛了自己的阶级的,也是辜负了皇恩的,无论后来标榜的再好“愿为大汉征西将军”,那也只能说明其仕途期望,并不能表面其忠心汉室。当然,汉语文字是伟大的,你可以说他忠心于“大汉”这个国家,但事实不可否认,正是这些士族党人终结了大汉的辉煌,带来了数百年的战乱,使得中原之地,十室九空。这不是靠赢得天下名声的“士族”们可以掩盖的了的。

3

宦官在汉朝那个时侯,可不是阉割后失去能力的那一类人,而是权力小而又能干政的人,应该属于那种与皇帝臭味相投的人,要不他们怎么能近到皇帝身边,搬弄事非,祸国殃民,象赵高那种,蒙昧胡亥,可以达到指鹿为马的地步,最后害的大秦帝国分崩离析,强大的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只存在了相当短暂的一段时间,这是大秦帝国的不幸。作为宦官之后的曹操痛恨宦官,这属于正常。作为一个正常的有能力的人,是应该鄙视这类人的。宦官干政对一个政权来说这是很不正常的,也是非常危险的,甚者达到越俎代庖的地步!这是国家和人民的不幸,可以说宦官干政危害极大,最后亡朝灭国,沦为笑柄。

曹操是一个清醒的有远见的政治家,早就看清了宦官的本质,对宦官也绝对不会迁就姑息的。老婆可以换,孩子可以再生,作为父母曹操是无法选择的。作为宦官之后这是他无法除却的痛点,但不能忍受宦官的存在他是可以决定的,对宦官的认识他是可以决定的。所以痛恨宦官的态度对他来说也是明确的。曹操杀李傕,郭汜等也充分证明曹操对待宦官痛恨的态度是明确的。

4

曹操痛恨宦官的原因可以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他个人经历两方面来讲:

一.造成东汉末年的混乱局面,有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原因,因饥荒致使民不聊生,进一步导致了黄巾起义,加上连年各种军阀的混战,皇权衰弱……但根源还是在于统治阶层内部。

东汉统治阶层分为三股势力:1、宦官势力。2 士族势力。3 外戚势力。这三种势力互相倾轧 互相牵制 互相斗争,呈此消彼长 你死我活的激烈的焦灼状态。

当时势力强大 左右朝政的是宦官势力,我们知道的"十常侍"就是宦官集团的核心代表。他们架空皇帝,一手遮天,蛮横跋扈 作恶多端。顺其昌 逆其亡。严重地侵蚀破坏了外戚势力和士大夫的势力。

外戚势力的代表人物是大将军何进,他不满太监把持朝政已久,联合了士族集团的一些人想要铲除宦官势力。当时曹操和袁绍都是何进手下的心腹马仔。由于何进轻敌冒进,被十常侍设计杀死。

亲眼见到何进血淋淋的人头,对年轻的曹操和袁绍刺激很大,他俩都属于士族集团。袁氏家族四世三公,袁绍是正经根正苗红士大夫阶层,曹操出身虽然没有袁绍高,又随了太监祖父的姓,但他父亲曹嵩也是在朝廷做官多年,官至太尉,也位例三公。所以曹操不能算是"宦官之后",而属于士大夫集团。何进之死更加强了曹操和袁绍等士族集团的有为青年子弟翦除宦官势力的决心。虽然后来曹操与袁绍为争天下 势不两立,但他俩在消灭宦官势力上的立场是一致的。

二,从曹操个人成长经历和心理上来讲,他自幼聪明好动,鬼点子也多。曹操的老师早就看出来这小子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与袁绍 袁术等袁氏高干子弟一起长大,耳濡目染也对宦官势力深恶痛绝。想必童年小伙伴中袁氏兄弟也有可能拿曹操的爷爷是太监这事开玩笑。所以他从心理上就想与宦官集团做彻底的切割与决裂。

5

因为曹操就不是宦官阵营的。

虽然曹操的祖父是宦官 ,但祖父曹腾和后来的十常侍完全不同,甚至在外戚和官僚集团轮番掌权的过程中保护了一些士大夫,也保护了皇帝,被封为费亭侯也算实至名归。如果曹腾真有问题,那魏明帝曹叡也不敢追授其为高皇帝。

曹操的父亲曹嵩官至太尉,三公之一。三公是能跟天子坐而论道的人。因此曹操的出身可谓相当之高,当然不可能自降身份和十常侍一个圈子。曹操有恃无恐的棒杀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可能就是他给士大夫们的投名状,当然也可能曹操本就是嫉恶如仇的人。后来在写给儿子曹植的信中还写到“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因此曹操是铁杆的官僚集团派,当然他左右逢源也是事实。

宦官集团是汉桓帝用以压制外戚和官僚集团的工具,从皇帝的角度来讲,那个时期这两个集团比宦官集团可恶的多。不听帝号,不顾法令,裹挟视听,毒杀少帝,都是他们干的,桓帝不动手那下一次死的可能就是他自己。所以才无奈之下在茅房跟十常侍歃血为盟,可见桓帝被逼到了什么地步,党锢之祸真的没谁是无辜的。

6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三国时期,曹操在年少时曾有一段小故事,当时曹操为洛阳北部尉,设立五色棒用以严格执法。而大宦官蹇硕的叔叔因为犯宵禁,而被曹操用五色棒打死。这件事颇为不正常,一方面蹇硕可是历史上有名的十常侍之一,权威甚重,另一方面犯宵禁本是可大可小的事,但通常罪不至死,曹操却是为了扬名,硬生生地打死了蹇硕的叔叔。要知道曹操可是原大长秋曹腾的后人,也是宦官之后,可他为何要出来和宦官集团顶牛呢,他为何会通亨宦官呢?△曹操剧照

心怀壮志,治世能臣

曹操在《三国志》中被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这个评价还是很中肯的。曹操作为宦官之后,却痛恨宦官,这是因为曹操少时便有匡扶正义、为国效力的正见。而宦官们的嚣张拨扈和倒行逆施令曹操很是看不惯。同时,作为宦官之后,曹操的身上天然就被贴上了“阉党”的标签,这让有心建功立业的曹操很是被当时的主流士人社会所蔑视。既不能与宦官们同流合污,又无法为士人集团所接受,这令夹在中间的曹操深感羞耻和困扰。所以,在曹操出仕之初,便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而杀了蹇硕的叔叔,借此来扬名天下。虽然后来通过父亲曹嵩的关系,曹操并没有遭受到蹇硕的激烈报复,只是被远调外放。但是不得不说,曹操为了摆脱自己“阉党”的皮囊,宁愿做一些政治冒险举动,也可见他对自己的“宦官之后”标签有多么的厌恶和痛恨。

成也宦官,败也宦官

但是不得不承认,曹操对于宦官的事情上,有些过河拆桥的意思。因为正是因为曹操有着很深的宦官背景,才能使他的出仕之路走得那么顺利。在汉末那会儿,“豪门皆上品,寒门难出头”是一个十分现实的现象。曹操不管是举孝廉,拜为郎,还是后来迁为洛阳北部尉、顿丘令,他靠得都是宦官的关系。如若不然,他毫无背景的情况下,做官想都别想。大家要知道,一个郡国一年只有一个举孝廉的名额,都是被世家大族垄断的,一般人哪里能轮得上呢。

所以说,曹操仕途的起点高,靠得是宦官的力量,这是难以否认的事实。而曹操知道这一点,但是又不得不在自己弱势的时候暂时接受这份优待。被自己讨厌的人所帮助,又不得不领情,应该是最让人受打击的事情。但是历史伟人厉害就厉害在心智坚韧上,曹操不愿屈服,所以他就毅然反抗,这一点还是让人敬服的。

结语

曹操作为宦官之后,本可以和宦官集团同流合污。但是曹操此人胸怀大志,刚正有为,不能苟且于污浊,所以才会痛恨宦官,并且作出与宦官集团决裂的行为。

7

我是天晴爱睡觉,我来回答:

出身是没办法选择的,如果可以选择曹操不会选择出生在宦官家里。

痛恨宦官是因为:宦官干政弄权,搞得天下大乱,但是宦官又没办法根除。

8

曹操痛恨宦官吗?应该不至于,起码在私人感情上曹操对宦官是没有厌恶的

有人说历史上曹操曾多次与当朝宦官势力发生冲突,这不假,比如曹操在洛阳北部尉任上曾经处死了违法乱纪的蹇硕的叔叔,而后数年在议郎任上,曹操又对汉灵帝指责宦官杀戮忠良,只是汉灵帝不公道,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不过怕这些事都是正事,是出于曹操的政治诉求,不算私人交情

因为宦官之后,曹操再后来的发展中的确受到过歧视

由于曹操是宦官之后,曹操遭人鄙视和排挤,被人所瞧不起,再加上东汉时期的士大夫与宦官之间,已经水火难容。东汉不少士大夫都从内心看不上曹阿满。所以当时不少有名的人才都投奔了袁绍,投靠曹操的就很少,这也为曹操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基于此,曹操有些不满多少也是可以理解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9

因为曹操急切想洗刷宦官后代的名声。

曹操,父亲曹嵩,祖父是大太监曹腾。

在这里不讨论曹嵩是谁家的孩子,反正是曹腾过继来的,所以曹嵩是宦官后代,继承曹腾爵位家产的浊族。

实际上,曹操本人出身真不低。祖父曹腾封费亭侯,推荐一批名士,从政30年历经四代皇帝没有过失,安稳去世。

父亲曹嵩,继承费亭侯,担任过司隶校尉及大司农,最后担任(购买)太尉。也是三公级别的身份。

然而,曹家出身宦官的硬伤一直令曹操很不舒服。比如曹操入主兖州,边让等世家始终不服从,原因就是曹操是浊族。

所以曹操很早就想与宦官拉开距离,甚至彻底分离开。因此,曹操曾经跳到张让家中舞剑再扬长而去。后面甚至借夜禁的法律规定棒杀大太监蹇硕叔叔。此后,张让等太监看在曹腾的香火情份上没有追究,曹操出任顿丘令才避免被追究。

这些行为确实有显著效果。曹操成功洗刷了部分污名,但在中上世家眼中还不够,直到官渡战役后曹操才真正被世家接受(没办法不接受啊)。

10

曹操确实是“宦官之后”,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所以每到阵前,曹操也是经常因此而被人臭骂。

东汉末年的政治乱象——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和帝之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而寿命又都不怎么长。由于皇帝太小不能亲政,于是便由太后掌管朝政,而事实上实际权力就控制在太后的母族也就是外戚的手里。而随着皇帝逐渐长大,他们又开始不满外戚操纵朝政,便依靠身边的宦官来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又因此掌握大权,从而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乱象。他们为了各自私利,互相争斗,使得东汉后期的政治异常腐败。

曹操对宦官的态度

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目睹了宦官干政的种种,对于宦官干政的危害是十分清楚的,因此他十分痛恨宦官。在他的手底下,宦官并没有得到多少进入政坛的机会。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国公”,成为诸侯王,有了自己的封国——魏国,但是他刚一建立魏国,就把东汉以来由宦官把持的重要机构中常侍搞掉了,他规定所以宦官都不能当比诸署令更大的官,这样就把宦官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宫廷内部杂务的管理上,从而极大的限制了宦官的权力。

因此,曹操在世的时候,政清人和,宦官没有掀起什么风浪。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