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616年,李渊被任命太原留守。突厥就动用几万人攻打太原。后来用计谋吓退了突厥大军,却被刘武周袭击攻进了汾阳宫(杨广的别宫),财物美女被抢掠一空。李渊被搞得焦头烂额,随时都有被杨广以失职为借口杀掉的危险。

这时的李渊却是派刘文静出使突厥,表示屈节称臣,并将“子女玉帛”奉上。

公元617年李渊起兵之前,李渊还亲自写手书给突厥始毕可汗:“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为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亲,坐授金帛,亦唯大汗是命”。

李渊与突厥约定,共定京师,土地归李渊,子女玉帛通通归突厥。

李渊为何要与突厥合作呢?

首先,李渊所在的太原,是军事要塞,却不是一个理想的根据地大本营。想成功必须攻取关中。

其二,进关中,太原是大本营大后方,不能失去。所以必须保护太原的安全。

李渊手下不过几万人马,全部驻守太原也根本挡不住突厥的进攻。根本无法分兵攻入关中。

所以,李渊采取示弱的态度,说与突厥合作,并答应突厥大量的分红。

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和好,并给李渊兵马支援。李渊带军取关中期间,太原的确没有受到突厥的攻击。

公元619年,刘武周攻破晋阳。此时李渊已经建立了唐朝,拥有了大面积的土地。李渊派李世民很快就收复了太原。

李渊示弱让步突厥,得到了后方的安全,使其顺利的打入关中,建立了唐朝基业,的确是明智之举。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来了解一下突厥。

突厥是历史上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和西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

(突厥)

有关突厥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从公元550年,突厥开始被记载入中国的史书之中。

当时指的是漠北有突厥游牧民族建立的部落联盟国家。

到了隋唐时期,突厥开始屡屡侵犯中原地区,给边境的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隋朝统一中原以后,利用军事力量和外交手段,让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这样极大的削弱了突厥的军事实力,使得突厥无法在中原地区立足。

隋炀帝上位以后,穷奢极欲,整个国家民不聊生,国家的军事力量大大减弱,于是突厥趁此机会再一次染指中原。

隋末唐初,中原地区群雄并起,几乎地方军阀都攀附北方的突厥。

包括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突厥势力使得中原地区的形式极为混乱。

李渊在起兵之初,为了少树敌,李渊也向突厥称臣,每年都会向突厥供奉大量的贡品。

(李渊)

李渊的这一举动是比较明智的,在隋朝末年的形势下,突厥作为游牧民族,骑兵的军事威力是很大的,如果多了突厥这个敌人,会给李唐王朝的统一之路增加很多的困难。

而如果每年仅仅是纳贡,对于李渊负担并不是很重。

与突厥合作,对于李渊而言是有不少好处的

李渊在晋阳起兵之时,就曾给突厥始毕可汗写信表示愿与突厥交好,以保后方稳定。

王夫之评价李渊:“人谓唐之有天下也,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止高祖之心,持之固,养之深,未能顺天下之理,契人之常情……非秦王所能及也。”

李渊为人是十分隐忍的,他选择与突厥合作甚至是称臣,都是为了稳固后方,避免给自己树立太多敌人罢了。

3

突厥在552年建立突厥汗国,583年突厥汗国内讧,开始分裂。隋朝开皇五年(585年),沙钵略实在混不下去了,归附于隋朝。是为东突厥。

趁虚而入,剑指中原

  • 隋朝末年,因隋炀帝施政不力,民不聊生,爆发了多势力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当时的突厥可汗—始毕可汗趁机起兵攻隋,并于615年将隋炀帝围困于雁门,隋炀帝不得己通过义成公主劝说始毕,加之各路勤王军队陆续到达,才得以脱困。616年,突厥再次出兵,被李渊击退。

为避锋芒,借兵突厥

  • 在反隋的起义势力中,有几路势力因自己势力弱,又不愿意过多的消耗自己的力量,便和突厥合作,借此打击别的起义势力。
  • 李渊起兵后,为了防止突厥从背后突袭自己,导致腹背受敌。加之自己刚刚起兵,兵力不足,特别是打仗用的马匹。便派刘文静到突厥,和始毕可汗商量双方互不滋扰,并向突厥借兵。

“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资治通鉴

  • 隋朝要平定国内起义势力,无暇顾及突厥;起义军势力太弱,一方面要和攻打隋朝,一方面确实也打不过突厥。导致了各方势力对突厥的拉拢,李渊也不例外。

“高祖起义太原,遣大将军府司马刘文静聘于始毕,引以为援。始毕遣其特勒康稍利等献马千匹,会于绛郡。又遣二千骑助军,从平京城。”——旧唐书

李渊选择和突厥合作,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也可以说是顺势而为。

4

在隋唐时期,突厥一直都是帝国北方最强大的对手,和汉朝匈奴、曹魏鲜卑一样,时时威胁着中原王朝的北境边陲。

唐高祖李渊在太原首义的时候,就派了司马刘文静去请求突厥的帮助,从而拿下了长安。

始毕遣其特勤康稍利等献马千匹,会于绛郡。又遣二千骑助军,从平京城。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

这段时期李渊对于突厥的态度,主要是花钱买和平,甚至于承诺突厥:将所有攻陷下来城市里的珍宝和美女全数奉献给突厥。而且据一些资料记载:这种交易可能还是靠着李渊卑躬屈膝,对突厥称臣才得到的。

突厥崛起于南北朝后期,趁着南北朝和隋末乱世两个绝佳时期快速发展,成为了中原王朝的肘腋之患

突厥的起源是五胡乱华时期的丁零和铁勒两个小部落,一开始只是依附于匈奴等五胡以及柔然的小弟而已,直到北魏年间,太武帝拓拔焘六战柔然,解决了柔然对北方的威胁,柔然则因为这场大战实力损耗太大,以武力收服的各族部落纷纷脱离自立,突厥也是其中实力较强的一支。

后魏太武灭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茹茹,世居金山,工于铁作。金山状如兜鍪,俗称兜鍪为“突厥”,因以为号。

到了南北朝前期,突厥开始向中原王朝进贡,而中国北方的西魏和东魏两国为了拉拢突厥,也以和亲、贸易等手段,争取把突厥拉往自己这一边。西魏建立后,宇文泰就派了使者出使突厥,将西魏长乐公主下嫁给突厥可汗阿史那土门,西魏和突厥结成了儿女亲家,西魏借突厥对付东魏,而突厥借西魏吞并柔然诸部,除了柔然部外,茹茹、挹怛、匈奴皆败于突厥之手,到南北朝后期时,突厥已经取代了柔然的地位,成为了北方游牧民族首领。

  1. 隋朝开皇年间,突厥虽然实力强盛,可始终无法和国力蒸蒸日上的隋文帝相比,杨坚对付游牧民族采取了强硬手段,直接就把西魏、北魏、北周时期的“纳贡”方针给取消了,加上突厥可贺敦(就是古代所称的阏氏,只是各部说法不同而已)又是北周宗室千金公主,为了给隋朝一个下马威,顺便给妻子报家仇国恨,突厥沙钵略可汗兴起四十万大军南侵隋朝;
  2. 面对突厥如虎狼般的大军,杨坚毫不示弱,命太子杨勇驻守咸阳,让边境隋军不要专心于防守,而是直接和突厥硬碰硬,并进行“全国动员”,调动了隋朝上下对于外敌入侵的士气,同仇敌忾,双方共投入大军近一百万,战事持续了一年多,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各地都遭受了战火的摧残。在突厥强势入侵之下,隋军战事虽然失利,可突厥那边的情况也差不多,毕竟隋军是本土作战,有民众、物资基础,在杨坚坚壁清野的政策下,突厥扩日持久的远征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了;
  3. 公元582年,隋朝行军总管杨爽率八路大军反击突厥,摧毁了沙钵略可汗的主力军,再败辽东依附突厥的部落,将突厥势力赶出甘肃、陕西,斩杀俘获突厥人数近十万,突厥战线自此全面奔溃,沙钵略可汗被迫逃回金山。此战之后,突厥势力大损导致了内部分裂:阿波可汗臣服于隋朝,并争取到了西域诸部的支持,建立西突厥汗国,而沙钵略可汗死后,诸子争立,杨坚册封其中的突利为启民可汗,借兵大败自立的都蓝可汗,立启民可汗为东突厥可汗,接连将安义公主、义成公主嫁于启民可汗,自此,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全部归于隋朝的治理之下。

本来在杨坚的治理下,突厥两部互相仇视之余,也不得不争取隋朝对其的支持,所以这时候的突厥对待隋朝一直十分恭顺,其兵锋只能在对手突厥和北方各部中展开。可好景不长,隋文帝杨坚去世之后,登基的隋炀帝杨广是个好大喜功的主儿,不断对周围国家发动战争,引起了众怒。

无独有偶的是,取代启民可汗继位的始毕可汗也是一个不安分的角色,为了摆脱隋朝的统治,始毕可汗趁着杨广北巡的时候,以数十万大军将杨广围困在雁门关,最后在隋朝宗室、同时又是突厥可贺敦的义成公主交涉下,始毕可汗放出了隋炀帝,但自此突厥也正式摆脱了隋朝。

为了应付突厥,早已被杨广掏空国力的隋朝,只能靠着被动防御来抵御突厥南下,而李渊也是其中之一

隋朝的兵制在文帝时期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改变,将原本北魏流传下来的边境驻守军府改为民府,从而将天下兵力聚集在长安,全部归属于皇帝。可后来突厥势力越来越强,杨广时期又不得不恢复北魏的府兵制,在北方靠近突厥的夏州、朔州、幽州设立军府,以皇帝所设的十二卫统领当地府兵,称鹰扬郎将,再设太守掌管当地民事。

隋朝大业年间,掌管三州府兵的分别为夏州梁师都、朔州刘武周、幽州李景三人,而在三州之南的太原,杨广则安排了自己的表弟李渊驻守,本意就是一方面协助三州防备突厥,一方面坐镇后方监视三州,同时也借三州之力钳制太原,互相制约。大业末年,天下大乱,突厥也借此机会南下,首当其冲的就是三州之地,而为了在群雄割据保存实力逐鹿,梁师都、刘武周都上表表示臣服于突厥,幽州李景虽然忠心耿耿,可最后还是被起义军所杀,幽州被义军高开道所占,同样臣服于突厥。

  1. 刘武周起兵时,夺取了隋炀帝所置行宫汾阳宫,将宫里财宝美女全部送给始毕可汗,以此换来了三千匹精锐战马,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在和唐军作战中获取了极大优势,唐总管李仲文、齐王李元吉相继败于刘武周之手;
  2. 而就在刘武周和李渊鏖战之时,突厥出兵协助刘武周,让其夺取了李渊当时龙兴之地太原晋阳,最后李渊不得不发布手谕,将河北之地全部送刘武周算了,而突厥也乘机夺取了河套地区,还打算继续南下,直接灭亡李渊政权;
  3. 除了朝廷官员之外,就连北方农民起义军也相继屈服于突厥,其中自立为永乐王的郭子和送了弟弟郭子升去突厥为人质,得到始毕可汗的赏识,被封为平杨天子,并和同样投靠突厥的梁师都结成同盟,成为河东地区实力最强大的势力之一,其巅峰时期连隋朝名将张世隆也败于其手;

所以身处太原的李渊,在隋末乱世并没有过多的选择,他即是隋朝宗室又是朝廷官员,如果他不随波逐流,和刘武周、梁师都一样选择屈服于突厥的话,那面对着突厥和三州联军,加上洺州窦建德、洛阳王世充、李密的四面包围之下,再坚持下去迟早也是被灭的结局。

当时李渊的河东之地已经被窦建德、刘武周等人瓜分了,其属地只剩下关中一带,而始毕可汗入侵河套地区的举动无疑让新兴未稳的李唐政权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所幸的是,始毕可汗在入侵河套后不久就去世了,其继位的处罗可汗急需稳定内部,于是接受了李渊的贿赂,撤兵回国,一场灭唐之战才算是平息了下来。

在始毕可汗死后,其子处罗可汗、颉利可汗相继继位,在中原群雄的争相贿赂下,东突厥势力达到顶峰

对于东突厥来说,中原群雄就像是取之不尽的金库粮仓一样,东突厥并不急于去灭亡李渊、王世充等势力,耗费自身的国力,它更热衷于借着自己强大的国力在乱世中取利,并借此来对付世仇——盘踞于西北地区的西突厥势力。

处罗可汗本人雄才大略,不亚于其父始毕可汗,无奈是过于短命,在继位之后不到三年就去世了,其接替继位的颉利可汗借着先祖遗留的力量,外部压制西突厥的发展,内部强行立杨广孙子杨政道为隋王,以定襄为隋王国,并开始联合窦建德、刘黑闼等进攻唐国:

  1. 武德四年,突厥入侵代州,全歼唐朝行军总管王孝基,武德五年,突厥兵围朔州,杀害唐守将李大恩,并要求李渊割土纳银,将隋朝用来防备突厥的五原地区全部割让;
  2. 本来想着花钱买和平的李渊,最后也是忍无可忍,突厥又要钱又要地,而且有义成公主主持的突厥,其态度也偏向于隋朝而不是唐朝,即使真的割地赔钱,最后也难免被突厥所灭;
  3. 于是在武德七年,李渊命李建成、李世民、李子和、段德操兵分四路出击突厥,可是当时唐帝国立国未稳,内部只是平定了因祸乱而民生贫瘠的北方,南方还有很多割据势力,而突厥历年没经历过大战,国库充盈,精锐还在,所以此次出兵从一开始,唐朝就处在十分不利的地位。

在突厥军奇兵的进攻下,唐都长安处在包围之中,而唐军主力都被突厥拖在了山西一带,无力回援,这时候的李渊也只好给钱求和,答应颉利可汗带走攻下都城的所有金银,再从本就空虚的国库中再抽调一部分贡献给突厥。原本就是为了抢钱抢粮的颉利可汗也就驴下坡,先放过李渊,率军退回国内了。

一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依旧对突厥采取纳贡的政策,暗中积蓄力量以解决突厥危害,而颉利可汗也还是把唐朝当成了未统一前的唐国,把李世民看作了李渊,依旧享受着中原王朝屈服于自己的假象之下,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颉利可汗统治末期,草原上发生了一场极度罕见的大雪灾,而颉利可汗也由于治理不力而重蹈柔然覆辙,内部分崩离析。看准机会的李世民,在贞观三年派李靖出兵突厥,擒获颉利可汗、灭亡其所立的杨政道政权,设立四州之地管理东突厥,将其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



总结:李渊在起兵太原之后,之所以不得不和突厥合作,无外乎也是因为自隋朝末年突厥势力极速地增长,李渊要是还保持着所谓“天朝上国”那毫无用处的尊严,那他是绝不可能建立偌大的唐帝国的

身为乱世枭雄,李渊绝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无能,他对突厥的态度看似卑躬屈膝,实际上却是一个作为合格政治家所应有的手段,像汉朝吕后不也有献书妩媚于匈奴的情况。李渊身为皇帝,手握至高权柄,可在形势比人弱的时候还是选择了低头,这不是懦弱,而是真正的智慧,所谓“大勇若怯”嘛,像隋炀帝杨广那样,则过于自以为是了,看哪不顺眼就打哪,把杨坚建立的大好盛世给打得一干二净,最后身死国灭,自己还成了有名的暴君,其政治智慧完全无法与表哥李渊相提并论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5

李渊出身关陇贵族,世代显贵。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

号称天下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但唯独李渊成事,李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毋庸置疑。

在李建成、李世民崛起之前,李渊已镇守一方、领右骁卫将军。与突厥及叛军作战多年,胜战无数。




大业十三年,李渊起兵反隋虽然略有犹豫,但也是因为知己知彼、反复掂量的结果。多年招降纳叛、扩充实力的李渊只是在等待时机而已,这一年不得不发难而已。

李渊用人不疑,知人善用,才会拥有天下雄师,顺便教导出李建成、李世民这等不世出的豪杰。

建国之初,与突厥合作,不是因为李渊怂,而恰是李渊成熟的政治智慧做出的正确选择。




府兵制度的拥护者

继北周、隋朝兵制,李渊将手下多年中汇集而来的军队纳入府兵,一是防止大将拥兵自重,二是兵农合一,保证粮草兵器自给和兵源充足。在建国之初,这一制度充分保证了中央对于部队的掌控和训练,轮番服役的机制也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这个时期府兵训练有素,专业度相当高,否则也不会战胜窦建德、王世充和刘黑闼这种当世大敌。傲视天下的唐军战斗力毋庸置疑,为天下雄兵。

那李渊为何不以麾下大军一举击溃突厥呢?




建国初群雄遍野

唐朝的建立并不是在扫除了群雄、天下清朗的基础上,相反,这个时期还有薛举、薛仁果占据甘肃,刘武周、宋金刚勾结突厥占据太原。



在李世民清除了他们之后,唐与窦建德的大夏,王世充的郑三足鼎立,形成了短期的三国时期。

虎牢关一战窦建德大败,王世充投降,残余势力又在刘黑闼的号召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一时间对唐威胁颇大。江南又有辅公祏虎视眈眈,这都是唐朝建国的618年至624年之间的国内形势。



暂委突厥,待以时机

在多年以后,唐太宗贞观四年,李靖取得阴山之战的胜利,活捉颉利可汗。李世民兴奋异常,对殿中众人道:

“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稽颡,耻其雪乎!”


讲的好听点,当初李渊确实与突厥合作过,太宗并没有隐晦这件事,用的一词是“称臣”。

李渊起兵于太原,背后即是突厥,曾经派出心腹刘文静前往突厥示忠。李渊夺取天下的过程,突厥也曾派出两千骑兵与唐军共同作战,并在建国后平定薛举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即位后李渊也向当时的始毕可汗进献过财物,盟友也好,示忠也好,突厥确是骑在了大唐的脖子上了。可见太宗所言非虚,那么就真的维持这种静态,任由突厥霸凌了吗?




太宗斩白马,李靖战阴山

其实不单李渊干过这事,李世民也干过。五原郡、榆林郡被李渊送给了突厥,导致玄武门之变后,颉利可汗在位,认为有利可图,率十万兵南下,很轻易的就直抵长安了。



太宗立足未稳,已来不及应对,遂轻装前往突厥军前,以盟约质询颉利,用利益打动可汗,不得已的情况下,示弱突厥。双方斩白马,达成渭水之盟。

白马固然很无辜,刘邦当年斩过一匹,李世民又斩了一匹。所以说,白马促进了历史的稳定与发展。这是题外话。



贞观四年,养精蓄锐的大唐派出了李靖和李勣两大国公,给足了突厥面子,以闪电战的方式一举败颉利可汗于阴山,东突厥灭亡!



综述

由此可见,不论是李渊还是李世民,交结突厥都只是一时之策,忍辱负重才是他们内心的打算。

毕竟夺天下,面对反王遍地,谁也不想在背后被人盯着,不得已,稳定后方是不得不做的事。这不是打架斗殴,不是要随时随地出自己的一口恶气那么简单。



所以说这并不代表内心真的愿意向对方称臣,李渊和李世民的抱负能够允许突厥在耀武扬威之后的还能酣睡在北方吗?

所以,这种建国之初的合作是有着当时的意义的,保证了大唐的建立和稳定,所有的后来发生的事情都反映了这是一种高度政治智慧下的隐忍。

后期太宗灭东突厥,高宗灭西突厥,设安北都护府,突厥遂不为唐之边患。至有其它外敌,已是后话。

6

李渊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了。他的前后两代帝王都是如此的耀眼,李渊这位统治时间极短,并且还被赶下台的帝王就显得那么的无足轻重了。而李渊对突厥的那种近乎要称臣的态度,也让很多人对李渊非常的失望。《旧唐书》记载:“高祖起义太原,遣大将军府司马刘文静聘于始毕,引以为援。始毕遣其特勒康稍利等献马千匹,会于绛郡。又遣二千骑助军,从平京城。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从这里可以看出,史料虽然没有记载李渊向突厥称臣,但突厥时常向唐朝勒索钱财,李渊都“优容待之”。

从李渊对突厥的种种优待甚至是纵容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李渊是不敢得罪突厥的。为什么李渊不愿意得罪突厥呢?反而还会忍辱负重的屈辱接受突厥的种种无理要求?李渊并非无胆匪类,他之所以这么做一切都是为了李唐江山考虑。虽然突厥汗国在隋朝末年就已经开始走向没落,但不得不承认,突厥还是具备相当大的威胁。李渊优容突厥实际上就是迷惑突厥人。让突厥人认为李渊没有什么侵略性,而且还非常听话。这样的话李渊就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去争夺天下。

事实上李渊的迷惑战术十分的成功。他对东突厥人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顺利夺取大兴城,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加强在陕西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这一切都归功于李渊对突厥的装怂。而且历史上李渊也并非真正想很多人说的已经向突厥称臣了。李渊是以隋朝臣子的身份向突厥低头,而并非以唐朝政权向突厥低头。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李渊非常清楚。李渊以一时的装怂换来了丰硕的胜利果实。在我看来这一切都非常的值得。毕竟如果没有李渊和突厥讲和,那么李渊真的很难击败天下群雄夺得头天下。突厥给他拖后腿,李渊就肯定会受不了的。

再说了,即使被后世史学家无限推高的唐太宗李世民,不也曾经和突厥定立过城下之盟嘛。唐朝武德九年,突厥首领颉利可汗率领十余万骑兵入侵唐朝,直逼渭水桥北边,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刚刚篡权夺位成功不久,李世民手中短时间内也无兵可用,即使打起来危险系数也很高,形式非常的危机。李世民也是能屈能伸,在展示完武力后对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表示可以和解,颉利可汗实际上也摸不清李世民的虚实,所以接受了和解协议。李世民和突厥首领颉利可汗斩杀白马,在渭水桥上缔结了盟约。虽然李世民避免了一次大危机。但他深以为耻,所以在之后李世民就彻底了灭亡了颉利可汗,可见很多时候为了大局是不得不进行一定的妥协的。毕竟笑到最后的才是笑的最好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7

其实并不是合作,而是被迫忍辱。

在公元617年,隋王朝已经分崩离析,大小起义军无数,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也随着国际潮流起兵反隋。

因为中原地区一片混乱,位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没有人注意,突厥就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乘机崛起。趁隋王朝大乱,突厥人统一了大漠,不仅征服了周边其他游牧民族,就连北方的地方军阀有的都听命突厥。

而李渊起兵的位置在太原,地理位置上处于边疆,离突厥人很近,李渊要是想起兵南下,攻占长安进而统一中原的话,后方就不能出问题。为了稳固后方,同时为了避免与突厥抵抗,李渊与其他北方军阀一样,选择了与突厥结盟,实际是臣服于突厥汗国。

投靠突厥后,李渊得到了突厥人援助的马屁,武器,粮草等,先是攻占关中,接下来就是大家都很熟悉了,统一南北,建立唐朝。

后来,李渊的儿子李世民曾消灭了东突厥,也算是报了当初称臣的仇。

8

大唐与突厥的关系还要从李渊起兵的时候说起。

对即将起兵的李渊来说,北方的突厥人始终是他背后的一个巨大威胁。万一他挥师长安,突厥人趁势进犯太原,那无疑会使他陷入腹背受敌、进退失据的困境。所以,必须暂时向突厥人低头,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建国前

李渊亲自给始毕可汗写了一封谦恭的书信

大概意思是说现在隋朝国乱,人民不得休息,始终要遭受战乱,我现在想要发兵稳定国内动乱,还要仰仗您的帮助,现在我要恢复与突厥的和亲政策,如果可汗可以和我一同发兵南下,拯救万民于水火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可汗怕南下路途遥远不愿出兵,那我们也可以继续和亲,并赠送给可汗大量财物,请可汗考虑。

李渊的态度让突厥可汗大喜,刘武周、梁师都等都已归顺,现在李渊又如此,不由得让他憧憬起当天朝的大汉来。

可以说李渊对突厥的态度完全是逢场作戏,因为推翻隋王朝还需要突厥的帮助。具体表现在

1.获得突厥的支持。至少是表面上的支持,因此李渊不惜降低身份来和亲。

2.获得突厥的战马。冷兵器时代,汗血宝马相当于现在的大炮,属于重型杀伤武器,威力巨大,如果他的军队换上一水的汗血宝马,那阵仗想一想都觉得美。

3.保证大本营安全。带兵打仗的都害怕自己的老家被人偷袭,李渊也怕。南下之前,李渊特意派遣刘文静去突厥和亲和借兵,实为探视突厥的态度,防止刘武周背后偷袭。

这是唐朝建国之前对突厥示弱的态度,是出于战略意图的需要,以为推翻大隋朝,保证后方稳定就必须供着突厥。

建国后

李渊灭隋,建立了大唐帝国。

虽然灭了大隋建立了国家,但是国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刘黑闼虎视眈眈,刘武周、王世充等也是蠢蠢欲动,现在大隋灭亡了,众人的眼睛全都盯着大唐了,李渊一时成了众矢之的,这个时候为了维系刚刚建立的政权更要维系与突厥的关系,没有办法,腾不出手来对付它就只能靠示弱来迷惑他。

突厥眼看唐朝做大,又兴兵伐唐,李渊为了长久之计仍然派遣使者,并许诺会给颉利可汗一大笔的金银财宝犒劳将士们,让他收兵。颉利可汗同意了,通过这一次他认为自己对唐朝拥有强大的震慑力更加沾沾自喜,并时不时的讨扰边境,得点好处。

然而,此时的颉利绝对不会想到,短短四年后,李唐政权便会突然易手,而李世民上台之后,突厥对李唐所拥有的强势地位随即一落千丈,最后甚至荡然无存。

更让他想象不到的是,又过了四年,大唐李靖一战将他击溃,他本人也被俘送长安,最终抑郁而亡,客死异乡。

9

李渊是欲暂时“屈一人之下”,为将来“伸于万人之上”,隋朝即将覆灭,群雄逐鹿,在这场政治博弈中,与突厥所谓的“合作”只是迫于形势的权宜之计,只能是一夕不能长久。

一,假意示弱

李渊即将起兵,但是北方的突厥对他来说是巨大的威胁,如果他挥师长安,突厥乘机进攻他的太原,就会面临腹背受敌的处境,所以只能暂时向突厥低头,没有其他办法。

于是李渊给始毕可汗写了封信,意思就是,隋朝大乱,民不聊生,如果不救,上天也会惩罚我,我现在带领正义之师,想要天下安定,接皇上回京与突厥和亲,就像隋文帝的时候一样。如果您愿意和我一起挥师南下,所得金银财宝归您所有,如果不愿意一起南下,和亲您也可以得到丰厚财物,一切看您选择。

二,在隋朝与突厥之间找到平衡

始毕可汗的目标是李渊归顺他之后,北方就由他说了算,以后他南下打入中原将畅通无阻。于是在回复李渊时要求,李渊要公开反隋称帝,突厥将全力支持,提供士兵和战马。这是要李渊向突厥称臣,变成附属。

拥有敏锐政治洞察力的李渊,知道现在还不是公开反隋的时机。天下大势还不明朗,过早举旗造反,只会成为众矢之的,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另外,自己也不想成为突厥的附属,所谓“合作”只是暂时。现在不公开反隋是有利于自己壮大实力,还能用匡扶社稷来掩盖反隋的行为。这就要在隋朝和突厥之间做好平衡。

《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裴寂,李建成,李世民等人向李渊提出一个想法:“废皇帝而立代王,兴义兵以檄郡县,改旗帜以示突厥。”如此则“师出有名,以辑夷夏”。

李渊的难题解决了,这是一个折中的好办法,废黜昏庸的杨广,能获得更多的民心和支持,拥立年幼的代王杨侑,师出有名,旗帜用突厥的白色,以向突厥示好,据说后来李渊旗帜一半是突厥的白色,一般半隋朝的红色。

三,杨花落,李花开,李唐迅速崛起

在李渊的指示下,刘文静出使突厥,带来五百士兵一千战马,正合李渊的意思,联合突厥不是要倚重他,还是要牵制他,这下可以放心的攻打长安了,李渊答应进入长安金银财帛归突厥,不知道有没有兑现,反正也不是他的钱,那是杨广的,借他人之物,开的支票。

李唐崛起的速度大大出乎突厥人的意料,为此突厥转而支持其它割据势力,以制衡李渊。

很多人说李渊称帝是被动的,是在身边的人以及李世民的怂恿下才起义的,仔细翻阅唐朝的史书可以发现李渊是真正的天才政治家,皆是谋定而后动,也许是李世民的光环太耀眼,也许是李渊在位时间短,他的政治光芒没有那么明显。

10

李渊建立唐朝初期,一直和突厥合作,的确是为了让李渊得到天下,从而成为君王。因为当时李渊在起义,想称帝,但是如果不跟突厥合作的话,李渊需要和两边势力对抗,会造成腹背受敌,在后来李渊称帝的时候,还是借助了突厥的势力才打败了隋朝。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