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任何时候,都不可以将一个朝代灭亡的原因归结到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上,王朝的兴衰更替是几千年来所形成的的历史规律,而这一历史规律是我国特有的土地分配与阶级划分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咸鱼曾在以前的文章中做过相关解答,这里便不再赘述。
所以,如果当年光绪皇帝真的能杀了慈禧太后而使新政得以继续推行的话,清朝是否真的会在光绪手中得以中兴?对此,咸鱼是持以否定态度的。
归根结底一句话,那就是当时的清王朝腐朽落后,积重难返,行将就木,任谁都不可能挽救这个“天朝上国”的命,雍正再世也没用。
为何咸鱼会如此肯定呢?因为光绪皇帝自身的性格弱点以及所支持的维新变法与当时的整个社会格格不入,这两个原因就注定了变法一定会失败,而且即使没有慈溪太后从中阻挠,也依旧会失败。
光绪皇帝的性格
纵观古代变法成功的实例可知,那些支持变法的皇帝他们的性格都是沉稳老练,善于隐忍,而光绪皇帝却完全不是这样,光绪皇帝的性格非常复杂,他有懦弱的一面又有暴躁的一面,懦弱的光绪皇帝面对慈禧太后从来都是“每日必至太后请安,不命之起,不敢起,少不如意,罚令长跪”,光绪皇帝四岁便被抱入宫中,在慈禧太后的管教下当了皇帝,由于慈禧太后的严格要求,光绪皇帝从来都是对慈禧太后毕恭毕敬,不敢有半点违逆冒犯之言。但同样的,贵为九五之尊的光绪从小所看到的所体会到的又是别人对他的尊崇,所以光绪的内心也有对权力的渴望,他也会有很多官二代所具备的暴躁易怒,目无一切,自大等性格特点,像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就曾在日记中提到过这一点,光绪皇帝有时会无故打骂太监,而对此,翁同龢只能写道:“圣性如此,令人恐惧”。能让身为两代帝师纵横官场几十年的翁同龢感到“恐惧”,试想一下,光绪皇帝暴怒起来究竟有多可怕。
所以,这样一位既懦弱又容易暴怒的皇帝来支持变法,变法又如何能长久?
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矛盾
历代变法最大的阻碍自然就是因循守旧的保守派,光绪皇帝和当时的维新派所面临的最大之困难亦在于此,而慈禧便是保守派的典型代表。
那么维新变法为何会遭到保守派的极力阻挠呢,根本原因是变法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一个朝代经过两百年的发展后,国家机器早就按照既定的程序在运转,这个“既定的程序”就是百年来所形成的官场规则与国家准则,而制定与贯彻官场规则与国家准则的便是这些所谓的保守派,即国家的权力掌握在他们的手中,如果推行变法,那么这就意味着要让他们交出手中的权力,这也是光绪皇帝和维新派大臣推行变法的目的所在,所以变法伊始,他们便迫不及待的以精简机构为名下令撤销众多官府机构,并陆续起用一批支持变法的新人。据不完全统计,变法开始后,仅京师遭到裁撤的官员就有万余人,而这些裁撤的官员,光绪皇帝和他的维新大臣也根本没有给予任何的补偿,要知道被裁撤的全都是京官,都不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属于地主阶级,这些人被无故裁撤,心中自然会有怨愤,就如同当年李自成入京后对京官大肆抢掠一般,没有他们的支持,李自成没多久便逃出京师,历史就是在以不同的方式不断重演,如此相似。再加上变法又直接取消了八股文和科举考试,兴办西学,这让当时天下所有读书人感到迷茫与不满,他们寒窗苦读十数载甚至数十载目的就是想要通过科举来改变人生命运,然而这条路被彻底废弃,因此维新变法又如何能得到读书人的支持?
如此一来,天下的官员和学子竟都成了维新派眼中的保守派了,可见,维新变法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实在微乎其微。
慈禧太后重新掌权后,将维新变法彻底扼杀,并处死戊戌六公子,当时六人被押赴刑场的途中,沿途观看的百姓没有对他们产生丝毫的同情,眼神中所流露的是漠然,甚至是好奇,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普通大众对此前的变法几乎没有任何的了解,更体会不到变法究竟能给他们带来多少好处或者多大的变化,而这也说明了此前的变法非常失败,因为没有得到广大的农民阶级的支持。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变法的失败不在于慈禧太后的干预,即便是没有慈禧太后,还会有别的太后或者保守派从中阻挠,慈禧太后只是保守派们推举出来的代表,变法的失败在于一个懦弱又容易暴怒的皇帝带领一群丝毫没有治国经验的年轻臣子进行了一场操之过急的变法,不成功是必然的,如果成功了那才是遇见了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