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生活中都有这样的感受,围着火堆时,距离火堆越近就感觉越热。而太阳就可以看做是一个巨大的“火堆”,那么理论上是不是距离太阳越近就越热呢?

并不是这样的。地球上的火堆能温暖的范围非常有限,距离稍微变化就会影响很大,这种变化我们感觉就会非常明显。而由于地球距离太阳达到1.5亿公里,这只是平均距离,地球的远日点和近日点相差在500万公里左右。

如果我告诉你,对于地球的北半球来说,地球在远日点时正好是夏季,也就是说地球在距离太阳最远时恰好是最热的时候,你相信吗?

但事实正是这样!这说明什么?与太阳的距离并非冷热的关键。简单想想,远日点比近日点与太阳的距离远了500万公里也不能影响地球北半球的冷热(甚至恰恰相反),地球上的那点海拔高度就更可以忽略不计了。

地球上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也不到1万米,与500万公里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与地球太阳距离1.5亿公里更是微不足道!

影响地球冷热程度最关键的因素有两点:太阳直射情况还有热量被地球吸收情况,太阳越是直射,地面温度就越是相对较高,比如赤道地区温度常年较高。而太阳热量照射地球时被地面和大气吸收一部分,其中地面吸收的更多,造成距离地面更近的地方温度相对更高。同时还有一点,随着海拔升高,空气变得比较稀薄,吸收热量和锁定热量的能力也会下降!这也是为什么金星并非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但却是平均温度最高的行星。

当然,如果你距离太阳足够近,距离的因素就会成为决定性的。比如说你距离太阳只有1万公里,估计会被烤焦!

最佳贡献者
2

这里面有两个知识点:

第一,距离太阳越近,温度确实越高。比如距离太阳更近的水星(距离4600万公里~6980万公里之间)平均地表温度达到了179℃,最高温度甚至高达427℃,远比地球温度要高。

第二,海拔越高,温度越低。例如珠穆朗玛峰山顶的温度远低于山底的温度。

那么,海拔越高,则距离太阳越近,不应该温度越高吗?为什么知识点一和知识点二相悖呢?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叫做日地距离,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不是标准的圆,所以这个距离不是固定值,当地球处于远日点的时候这个距离为15210万公里,当地球处于近日点时距离为14710万公里,这个距离是十分遥远的。

再来看一下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多少呢?8844米,这个距离约为近日点距离的1亿分之6,是完全可以忽略掉的。

所以,地球上的任何高楼也好、山峰也好,在考虑温度时都不用考虑与太阳的距离这一因素。地球上海拔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和地球上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在日地距离这个天文数字面前都是零头,太阳的影响微乎其微。


但是,以珠穆朗玛峰为例,当海拔越高时,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也就是说一定空间内的空气分子越少。那对于空气分子来说,它们的活动空间就越大,与相邻分子发生碰撞的机会就越少,产生的热量则越少,所以温度就越低。

下图是海拔高度与气压大小的关系曲线:

另一方面,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白天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就越少,而晚上对大气的保温作用更差,这就好比一个屋子吸热慢、散热快,温度自然就更低了。

事实上,关于海拔和温度的关系,我们早就得到了一个数值关系:在对流层内,海拔大约每升高100米,则气温约下降0.6度。

这里是科学驿站,一个传播科学、传递价值的小窝,欢迎关注~

3

为什么海拔越高反而温度越低,不是离太阳更近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温度?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从微观上来讲是指物体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

也就是说,物体分子密度越大,分子运动越活跃越剧烈,这个物体表现出来的温度就越高。

太阳当然是带给地球光和热的源头,我们地球表面的温度主要是靠太阳提供的,这个没错。

但太阳照射到地球的温度高低,与距离关系并不大。这是因为在地球上,太阳照射某处的距离变化,与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之比太小了。

太阳到地球平均距离约1.5亿公里,而地球最高峰的珠穆朗玛峰也才8844.43米,与海平面到太阳的距离之比,只有约1亿分之6,因此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在地球上,影响温度高低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一个是阳光直射不直射。

阳光直射时,同样的热量所照射的面积就小,这样单位面积得到的热能就大,因此太阳直射时温度就高;太阳斜射时同样热量所照射的面积就大,单位平均得到的热量小,因此温度就要低些。

地球近日点约1.47亿公里,远日点约1.52亿公里,这之间相差了500万公里,这可比珠穆朗玛峰和地表之间这点距离大多了。但我们北半球的夏天却是在远日点,而冬天却是在近日点。

这就是因为地球歪着脖子转,有了一个南北回归线,随着太阳公转,太阳直射的地方会在这个回归线之间移动,直射到哪里哪里就是夏天,与近日点远日点毛关系都没有。

太阳直射和斜射还有一个阳光穿越大气层厚度的问题,斜射穿越得更厚些,直射穿越得就薄一些,因此中午直射时温度就高一些,早晨和傍晚斜射时温度就低一些。

二个是大气密度。

阳光照射地表与珠穆朗玛峰都在同一角度时,为啥温度不一样呢?

这就是气体分子的密度影响原因了。

气体分子密度越大,吸收的太阳能量就越多,分子运动就越激烈,我们感受到的温度就越高,反之就会越低。

因此温度与空气密度有密切关系,而空气密度又与海报高度和大气压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海拔越高,重力越小,气压也就越低,空气密度也就越低。

空气密度低,温度就低。

因此空气密度与海拔、气压、温度又有密切关系。

海平面空气密度在标准大气压下,也就是0℃、0海拔、1个标准大气压下,空气密度为1.293kg/m3,温度为25℃时,空气密度为1.205kg/m3。

计算气压与高度的对应关系公式为:空气密度ρ=1.293*(实际压力/标准物理大气压)*(273/热力学温度)

热力学温度=摄氏温度+273。

根据计算,海拔每升高1000m,相对气压降低约12%,随着高度降低率会递减;而气压随着高度升高,每1000米会降低约10%;温度则每升高1000米,相对降低约5摄氏度。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最高峰,按高度8845m计算,比海平面温度要低44℃。

实际上,珠穆朗玛峰比这个温度还要低。

这是因为山顶常年被冰雪覆盖,对太阳光反射作用更强,地表吸收热量很少;大气稀薄,只有地表的三分之一,束缚地面长波辐射很少;还有风大,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吹过来进一步降低了温度。

据推测,珠峰最低温度可达到-60℃,人类监测到的最低温度为-41℃。

感谢阅读,欢迎讨论。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4

为什么海拔越高反而温度越低,海拔高距离太阳更近才对呀?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因为这是一种理解的误区。我们简单的认为我们感觉暖和是因为太阳光是暖和的,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的。

太阳光确实有温度,但是发现没有,早上的太阳光比中午的凉快很多,同样都是太阳光,太阳距离地球的位置变化也不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太阳光本来照射到地球上的就没有那么热,我们觉得热是因为地球持续接受了足够的太阳光,地表逐渐升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地表的空气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我们才会觉得热,空气的温度才是我们感受到的温度。地表的温度在接受热量的同时也在向四周散热,空气就是散热过程中被加热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称为温室气体,因为二氧化碳可以保温,正是这种保温作用,才使得地球温度相对恒定,昼夜温差不大。

在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因此对太阳光吸收的热量保温效果就差,因此空气升温比较慢。同理,在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也是非常大的。此外,高海拔地区风相对大一点,冷风的交换频繁更加降低了空气的保温性能。这就好比是两个体温一样的人,在冬天里一个穿羽绒服,一个穿短袖一样,虽然体温一样的,但是保温效果不一样。

其实高海拔地区太阳确实更加毒辣了,西藏人的高原红就是太阳晒的结果,但是毒辣的太阳也抵不过散热快,因此高原地区比低海拔地区总体要冷。

5

这个问题可能是我们小时候都会考虑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很早就听说过“高处不胜寒”,而且也亲眼或者在照片上看到过山顶上常年积雪的景象。但是那时并没有人为我们解释这个现象为何会这样,因为我们觉得太阳为地球提供了光和热,那么根据我们以往生活中的经验,我们肯定会认为只要离热源更近,温度肯定会越高,这一点确实没有问题,但是为何离太阳更近的山顶却比地面温度更低呢?

先说下太阳是如何发光发热的

太阳能发出耀阳的光芒和巨大的热量,这一点在我们人类历史上早已经被人们认识到了,而且也显而易见。因为我们地球上的生物生存都要依赖太阳所提供的能量,但是关于它如何能在非常长的时间尺度上为地球提供稳定的能量,我们人类也是在大约100年前才了解的。

一开始我们人类肯定会想到太阳的发光发热是通过燃烧燃料的方式进行的,就类似于我们地球上的燃烧反应,但是按照太阳的体积来说,化学反应所能提供的能量总量和时间尺度都不足以解释太阳真实的情况,通过燃烧燃料的话,太阳只能存在几万年的时间。

于是19世纪末开尔文勋爵和亥姆霍兹提出了开尔文-赫尔姆霍兹原理,说的是:太阳的能量来源于引力势能的收缩,虽然这个理论将太阳释放能量的时间提高到了2000万到1亿年之间,但是还是不能解释我们在地球上发现的地质和生物特征,也就是说,我们在地球上通过地质和生物线索发现地球的年龄要比太阳的年龄还要大。

这肯定是不可能的,到了20世纪初,人们对微观世界的研究让我们走进了原子内部,首次发现了原子核,它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联合体。虽然将电子与原子核结合或者从原子中分离出去只会释放几个电子伏的能量,但是将一个质子或中子从原子核分离或者结合所释放的能量高达几百万电子伏。这种控制原子核的力称为强力,它能让原子核中微小的粒子通过结合或者分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核反应的发现也让我们找到了太阳发光发热的方式,在太阳的核心高温、高压将轻元素融合成为重元素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太阳内部的聚变反应是将四个质子融合成氦-4的过程,氦-4会比四个质子轻7%,那么损失的质量会通过E=mc^2释放出高达2800万电子伏的能量。

通过核反应太阳可以在缓慢损失质量的过程中,持续不断的为地球提供能量长达120亿年左右。

太阳如何加热地球的

我们知道热量会从高能量系统转移到低能量系统,这其实就是热传递的过程,那么热传递主要由以下三种方式:

热传导:这种方式的热传递主要是通过介质的互相接触实现的。我们知道,任何物质都有由原子或者分子组成的,而原子和分子的在物质内的随机运动就表现出了热能,当一个物质和两外一个物质表面相互接触时,随机运动剧烈的物质粒子会通过碰撞的方式将动能传递给运动较慢的物质粒子,这种动能的传递就实现了热能的传递。

例如:当我们身体的温度高于外界空气时,冷空气粒子会通过于我们皮肤的频繁碰撞获得更高的动能,并带走热量。反过来也是一样的,热空气中快速运动的粒子会将动能传递给我们皮肤表面的粒子,从而加热我们体表。

热对流:这种传递热的方式主要发生在流体内。例如:烧水的时候,热水从壶底上升,将热量带到上部,冷水下降,在壶底继续被加热,这样有利于流体内部快速达到热平衡状态。还有我们冬天使用的暖气也是同样的道理。

热辐射:这种热量传递的方式不需要任何介质的参与,而是通过释放和吸收能量载体粒子的方式实现的热传递效应。在宇宙中任何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发出热辐射来向外释放热量。而我们的太阳和地球之间基本属于真空状态,所以热辐射是唯一在太空中传递热量的方式。

太阳所发出的电磁辐射波谱近似于黑体,是一种连续的波谱。从长波无线电波到可见光,再到x射线,太阳发出的能量分布在整个光谱范围内。但是可见光不断达到了峰值,也就是说太阳发出的电磁辐射中,主要集中在可见光范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地球上的生物都进化的对可见光波段的光子非常敏感。

而地球的能量来源主要就是接受太阳所发出的电磁辐射。

那么为何高出温度低呢?

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我们只需要记住在太阳光中可见光波段的光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而我们地球上大气并不能直接吸收可见光的能量。所以可见光就会直接穿透大气层直接达到地球表面。

而地面却可以吸收可见光的能量并被加热,加热后的地面又会释放出波长比较长的红外辐射,这种波段的电磁辐射就可以被大气吸收,来增加温度。所以虽然地球大气温度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头顶上的太阳,但是直接加热大气的确实地球表面。这一点我们在夏天时候的地面就可以看到一股股的热浪不断地上升,通过热对流的方式加热大气。

所以,地球地面附近的大气是首先被太阳加热地,而高层大气只会通过热对流的方式获得热量。所以越往高处走,温度越低。

6

@头条旅游## @微头条小秘书 ###谢谢@迷茫青年邀请回答,为什么海拔越高温度越底呢?因为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空气越稀薄。海拨高,吸收地面的阳光辐射少。所以,海拔越高气温就越低。


7

谢谢邀请,我们经常会讲海拔越高气温就越低,也就是“高处不胜寒”,这句话既是正确的,也是有局限性的。我们知道大气的气温高低取决于大气中热量的高低,而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那么,我们就会有疑问了,海拔越高,不是离太阳就越近,也就是太阳辐射就会越强,那么气温不应该越高吗?

其实不然,理论上来看,海拔高一些的地区,距离太阳是要近一些,但是这段距离和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也就是1.5亿千米(日地平均距离)比起来,那就是微乎其微的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理解为在不同大气高度,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是差别不大的。当然,太阳辐射在经过大气层的过程中,会被大气层削弱一部分能量,也就是说越靠近地面,太阳辐射能量就会越少,但是干洁空气对于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大气对于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反射、散射和吸收,能够直接使大气温度升高的作用是大气的吸收作用,所以在地球大气层的平流层中,分布着大量臭氧,称为“臭氧层”,其中大约20至25千米高度臭氧浓度最高,由于臭氧层的存在,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从而使大气升温,因此,平流层大气的气温是海拔越高,气温越高。

而我们人类所生活的大气层最底层,也就是对流层中的大气,几乎很少能够直接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辐射能。因此,太阳辐射几乎能够透过对流层大气,直接照射到地面,在地面反射了一部分能量后,其余部分被地面吸收,从而使得地面温度增加。随着,地面温度的升高,地面就会向外,也就是像大气层释放能量,而由于地面温度较低,释放的能量波长较长,也就是以红外线为主,我们称为“地面辐射”。以红外线为主的地面辐射,会被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所以越靠近地面的大气温度越高,越往高空,也就是海拔越高温度就越低。

8

为什么海拔越高反而温度越低,不是离太阳更近吗?

太阳内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核聚变反应,为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所有星体提供能量来源,地球依靠温暖的阳光滋养着万物,迎来了生命的诞生,推动了生物的繁荣和发展。在我们的印象中,距离热源越近,那么我们所感受到的温度就会越高,比如围着火炉烤火。太阳是一个质量非常巨大的热源,那么,在地球海拔较高的地方距离太阳就近,为何温度不是越来越高,而是要比低海拔地区的低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热量的几种传递方式

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温度计测量或者用身体直接感受到温度的变化,其实就是发生了热量的传递过程,如果从系统来看,热量从一个系统传递到另外一个系统,或者从这个系统内的一个部分转移到另外一个部分,那么就实现了热量的传递过程。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热量传递和引起的温度变化,这其实只是一种热量传递的方式。

  • 热传导。主要通过固体或者固体、液体共同作为传导媒介完成的热量传递方式。发生热传导的原因是由于物体内部中的微观粒子,在发生热运动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之间的碰撞,实现热量从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或者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热传导转移的是热量,而不是温度,温度只是一种表明物体微观粒子平均动能的标量;热传导更不是转移的“冷”,当手里抓住冰块,一会手冷了,有人说是冷发生了转移,这是不正确的,转移的只是热量,热量从手传导到冰上,引起手温度下降,冰温度上升。

  • 热对流。与热传导一样,热对流也需要特定的物质作为热量传输的媒介,只不过热传导需要的是固体,热对流是液体和气体。通过具有流动性质的媒介,热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这种热量传输过程,我们生活中也是经常遇到的,比如烧开水,既有水壶的热传导、水分子之间的热传导,也有作为液体的水的热对流作用;再比如大气运动中的空气对流,也是典型的热对流现象,热空气密度小向上升,冷空气密度大向下降,从而产生降雨、降雪等天气。

  • 热辐射。这种热量传输过程与以上两种都完全不一样,它不需要任何媒介物质的参与,而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性质,就是组成物体的微观粒子时时刻刻都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就会拥有比绝对温度要高的温度,从而以电磁波的方式携带着能量向外释放,温度越高,那么这种热辐射强度就会越大,电磁波的波长就越短;温度越低,热辐射强度就越小,对应的波长就越小。热辐射是宇宙中最常见的一种热量传输方式,它可以使从恒星中发出的热量,穿过物质极其稀少的宇宙传输空间到达很远的地方。

再看一下热量从太阳到达地球的过程

从太阳释放的能量,穿过茫茫宇宙空间到达地球,其中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其占据主导地位的热量传输方式也不一样。主要包括:

  • 第一阶段:从太阳表面到达地球大气层的外围。这个过程中热辐射占据绝对的主导,因为空间中的物质密度极低,热量基本不能以热传导和热对流的形式传递。理论上在真空中通过电磁波的方式可以将热量带到无限远的地方,但是宇宙空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空,其中还含有微量的气体分子和星际尘埃,对电磁波具有一定的反射和吸引作用,因此在宏观距离的尺度上看,距离恒星越远的地方热量也会发生逐渐的递减。

  • 第二阶段:进入大气层散逸层之后。这层的空气虽然密度较低,但是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大部分的气体分子发生电离,质子和氦核的含量很高。太阳辐射中通过电磁波携带的能量,转化为电离气体内能的效率很高,因此散逸层的温度急剧升高,可以达到上千度,是地球大气层中温度最高的部分。不过,随着散逸层高度的下降,电离气体的含量越来越低,温度下降得很迅速,到达散逸层底部时温度已经降到-50多度。

  • 第三阶段:进入平流层之后。这里气体分子仍然稀薄,不过臭氧含量逐渐增多起来,臭氧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从而使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在平流层距离地面60公里左右的区域,又达到一个温度的峰值,只不过这个峰值的绝对温度较低,是相对于其它区域而言的。

  • 第四阶段:进入对流层之后。这部分的大气层因为距离地面较近,因此获取的热量,主要取决于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而非太阳的热辐射,因此距离地面越高,地面长波辐射的作用就相对减弱,温度下降,一般每升高100米,温度就下降0.6摄氏度。

决定温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任何一个系统来说,决定着其温度高低的因素,主要取决于它所接受到的转移热量数值。而这个数值的多少,则是热辐射、热对流、热传导3种热量传递方式的综合作用,因此,热源辐射强度的高低、距离的远近、系统物质组成这3个方面是决定物体温度高低最关键的因素。对于地球来说:

  • 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在现有时间尺度衡量下,太阳本身所释放的热量几乎不变。

  • 与太阳的距离有微弱的变化,比如不同区域的海拔、近日点和远日点的距离差异,都会使被测量温度的地区与太阳的距离有所差异,但这个差异与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万公里)相比,又可以忽略不计。

  • 地球系统物质组成影响地球温度,主要来自于地球大气层的分布和组成的差异,这是决定地球温度垂直方向上变化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而推动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主要依靠两个方面的辐射强度,一个是太阳的短波辐射,另一个是地面的长波辐射。其中近地面的对流层,主要以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为主,靠气体分子吸收长波辐射,转换成分子的内能实现升温和保持温度的目的。

总结一下

之所以地球海拔越高的地区温度越低,主要原因在于大气层的分层结构,地面上的高山即使海拔再高,也是处于对流层之内,这里越往上,气体分子越稀薄,那么接收热辐射转化为内能的总量就越低。同时,对流层之内的气体分子,所能接受到的热辐射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造成了在对流层之内越往上,所接收到的长波辐射效率越低、温度也相应下降的现象。

9

这是大气层的原因,人类生活在大气对流层以下,温度主要来自地球,离地球越远,温度越低,据计算,海拔高度每升100m,温度下降0.65度,海拨越高,空气越稀薄,对流加大。太阳温度穿过大气尘照到地球的不足50%。

但只要穿过大气外层,太阳直射,离太阳越近,温度越高,这已经与人类生活无关了。

10

为什么海拔越高反而温度越低,不是离太阳更近吗?

太阳照射地面,使地面的太阳光不能传入地下,从而使地面聚集热量,由于太阳光照射是全覆盖,所以地面全聚集热量,而地面的热量扩散只能从空中扩散。

海拔越高的地方由于高于地面太高,太阳照射的热量因扩散而不能聚集热量,而地面的热量不能扩散到高海拔的地方,所以海拔越高的地方温度越低。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