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满清,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什么时候给老百姓带来过利益?只有剥削和压迫!
这个《甲申三百年祭》我还看了一遍,局限性太大,没啥意义。
局限性主要体现在阶级史观和种族史观,阶级史观本文完全站在李自成的立场上,对农民起义含情脉脉,对李自成最后的失败充满了惋惜,不过里面对明朝是如何自作孽进行了无情的批判。种族史观体现在,郭沫若完全站在汉族的立场,你也可以理解为大汉族主义,把满族排斥在中国之外,说清朝入关是中国亡国,局限性一目了然。
不过这也没什么值得苛责的,时代的局限性使然。郭沫若属于左翼文人,属于当时的亲共人士。其实也怨不得郭沫若亲共,蒋匪的表现太差,就连史迪威将军都痛骂蒋匪说“中国的士兵有成为优秀士兵的潜质,只不过他们的统帅是个王八蛋”,还说“我们为什么要拿美国纳税人的钱去支援一个腐败、无能、专制的政府”,甚至主张把美国武器直接援助给八路军和新四军。
所以在意识形态上,郭沫若自然会向当时各方面评价都不错的中共靠拢,而中共就非常推崇历史上农民起义领袖(其实还是屁股决定脑袋),固然郭沫若会称赞李自成,贬斥代表地主阶级的明朝和清朝。当然,郭沫若也揭示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对局限性的批判占据了不少篇幅。
不过本人也非常敬佩李自成,屡败屡战,意志坚定,离成功就差了最后一步,确实令人惋惜。
至于种族史观,这属于辛亥流毒的作怪,因为当年的“革命志士”要的是汉族单一民族国家,当时人不受都被辛亥流毒所荼毒,自然而然把汉族等同于中国,中国等同于汉族,把清朝的统治等同于民族压迫。一直到建国后出于国家现代化的角度才开始清算辛亥流毒,只不过没清理干净,遗毒至今。
当然,文中也有种族压迫的字眼,但是如果较真的话,我只能说清朝对汉人不薄。毕竟意识形态上清朝完全采用汉族的规矩,礼仪上也是汉礼,就连曾经弓马娴熟的满洲人都比汉人还要汉人,其文采不亚于汉族知识分子,反而把老祖宗的传统丢个一干二净;在统治上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开科取士拉拢汉族知识分子,制度上也沿袭明制,并且打压满洲传统,成了一个翻版的明朝;同时在社会经济生产上,清朝对税收制度进行了合理化改良,对老百姓让利,禁止地主和农民建立人身依附关系,既缓解了社会矛盾,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要不然清朝时期中国人口怎么达到了四亿,只能说是清朝对老百姓让利才促使人口增长。
只不过当时人受辛亥流毒的荼毒,自然会无视清朝的历史贡献,夸大清朝的黑点,直到建国后对清朝的评价才开始趋于客观,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1世纪之后,历史学方面才算彻底摆脱了辛亥流毒的影响,对清朝的评价才说得上是公正、客观。
所以现在也很少引用《甲申三百年祭》来评价清朝,也就是评价李自成的时候能拿来信用一下。
全文完
满清少数民族入驻中原使中华文明倒退了近一百年,这是不争的事实!
历史学研究中,有一个观点非常有影响力,也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是啥意思呢,就是说所有历史研究都与当下密切相关,历史研究的目的是对当时的社会有些影响和触动。而《甲申三百年祭》也不例外。
我们知道,《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在1944年提出的,郭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观点,目的再清楚不过,就是希望中国人能够团结起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郭显然类比满清入关和日本侵华,这在当时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当然,如果过了76年后,在2020年再来看郭沫若的这件作品,自然也会得出与76年前不同的结果,因为现在我们国家是56个民族大团结的局面。如果能够认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结论,那么这个观点我们就很好分析。现在分析的话,那估计也可以说明清易代并不是侵略与反侵略的关系,而是正常的朝代更替,如是而已。
笔者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知道南明其实是很腐朽的,但是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历史学者都在做南明史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什么,其实和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性质没有一点差别。
(郭沫若的作品比较多,但是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的,则是可数的,在这其中,《甲申三百年祭》则有着浓厚的现实意义。)
我认同这个观点,明末天下大乱,明朝灭亡无可避免,假如没有满清入主中原,而是出现了另外一个汉族政权延续到19世纪,那么中国的情况可能要好得多,至少要比清朝好。清朝之所以落后,除了朝廷腐败无能之外,更主要的是观念落后。从皇帝到大臣,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对其外部世界不仅缺乏必要了解,也缺乏了解的兴趣。结果在与西方发生冲突时,完全不知如何应付。完全是在西方的一次次打击下,才被迫放开思想和眼界。由于对世界缺乏了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总是走极端,对外界从盲目自信到盲目自卑,盲目崇拜列强,中国人几乎始终没有客观冷静地看待西方,因而酿成了日后各种错误与悲剧。
中国出现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清朝造成的。清朝是个异族政权,以少数民族驾驭主体民族,如果满人放开思想控制,哪怕只是放开学术自由,清朝的合法性就会被颠覆。所以,清朝对读书人的控制极为严酷。特别康乾时期的文字狱,迫使当时的读书人不得不远离政治,只能用考据来消磨精力。这造成清朝的思想文化始终是内敛、保守、陈腐的。
总体来说清朝替代明朝不是先进的组织替代了陈旧的组织,两三百年中国从超级大国变成半殖民地社会,沦为任列强掠夺的资源地,清朝具有很大的历史责任。
《甲申三百年祭》是一篇近2万字的史论——关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论文,而且是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带有政治倾向的史论,其发表很大程度上出于政治组织的意志,带有政治目的。
一句话,这篇文章以古喻今,是为当时的政治形势服务的。
此文于1944年3月19日开始在重庆《新华日报》(中共立场)连载4天,征引史料,以崇祯、李自成、李岩等历史人物的作为串连起明末史事,再现最后一个汉人封建王朝灭亡前夕的大致情形。1944年3月19日正值明朝灭亡300周年。
与郭沫若相呼应,1944年4月,中共在重庆的机关刊物《群众》第9卷第7期上刊载了一组以明末史事为背景的文章。有柳亚子《纪念三百年前的甲申》、翦伯赞《桃花扇底看南朝》、鲁西良《明末的政治风气》、寓曙《明末清初史学的时代意义》。
这些文章着力于总结明王朝土崩瓦解和李自成功败垂成的历史原因和经验教训,《甲申三百年祭》名气最大,文章大开大合,气势磅礴。其主旨一方面在于敦促腐朽的国民党力行改革,将亡的明朝就是比喻溃烂的国民党当局;一方面在于告诫共产党革命者不忘初心,取胜之后不可像李自成部下的牛金星、刘宗敏那样腐化。要以民意为重,要以李岩为榜样,他的参加起义直到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都是以拯救苍生为己任,始终清醒,屡屡进谏起义领袖。
郭沫若的立场明显是站在农民革命者,也即共产党一边的,他的文章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国民党一派的文化人纷纷指斥;在延安的毛泽东看到之后,则将此文作为党内整风运动的参考文件。甲申三百年祭,祭的其实不是明王朝,祭的是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岩。
1943年3月,蒋介石署名,实为陶希圣所作的《中国之命运》出版,书中说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永远不变的最高原则”、“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的路线” ,“任何思想离开了三民主义,即不能长存于民族意识之中”,“三民主义的伟大,在其容纳各种的思想而冶于一炉”。中国国民党是“领导革命建设国家的总机关”,“永为中国唯一的革命政党”。
《中国之命运》提及明朝的灭亡:“满族原是少数人口的宗族,为什么能够征服中国呢?明朝的末年,政治腐败,思想分歧,党派倾轧,民心涣散,流寇横行。300年的明王朝,在李闯王、张献忠等流寇与满族的旗兵内外交侵之下,竟以覆灭。”
1944年3月24日,陶希圣在《中央日报》(国党立场)上发表社论《纠正一种思想》。指责郭沫若“为匪张目”,“将明之亡国的历史影射当时的时局”,抨击《甲申三百年祭》出于“反常心理,鼓吹战败主义和亡国思想”,“三百年前,蔓延于黄河流域及黄河以北的流寇,以李自成为首领,于外患方亟之时,颠覆了明朝。其所得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二百六十年的亡国局面。”“郭沫若今天把流寇夸扬为革命,把策应敌寇,断送国家,灭亡民族的流寇夸扬为革命,这不但是民族主义的羞辱,并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和玷污。”
1944年4月18日至19日,延安的《解放日报》全文转载《甲申三百年祭》,并加编者按:“郭沫若先生根据确凿的史实,分析了明王朝灭亡的社会原因,把明王朝的腐朽统治与当时农民起义的主将李自成作了对照的叙述和客观的评价,还给他们一个本来面目……无论如何,引起满清入侵的却绝不是李自成,而是明王朝的那些昏君、暴君、宦官、佞臣、不抵抗的将军,以及无耻地投降了民族敌人引狼入室的吴三桂之流。吴三桂后来又‘变卦’了,而且真的变卦了,不像现在有些吴三桂们,表面上‘反正’了,实际上还在替日本主子服务。”
1944年4月22日,毛泽东在《学习与时局》的报告中提到《甲申三百年祭》:“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近日我们印发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1944年6月7日,中共向全党、军发出将郭沫若此文作为整风文件的通知,称:“郭沫若的文章指出李自成之败在于进北京后,忽略敌人,不讲政策,脱离群众,妄杀干部,实为明末农民起义留给我们的一大教训……”
回过头来看,《甲申三百年祭》提到满清的入主,使人民的血泪更潸流了260余年,这里明显把满清比喻为20世纪3、40年代的日寇,是异族的入侵者。
今天我们读史书,抛开时代背景、政治倾向,《甲申三百年祭》中对满清的说法,不够中肯,我们不必完全同意它,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根本不在这里。明王朝晚期必定会走向衰亡,李自成的起义军有很多问题,而满清统治者从文化到手段其实基本继承了明王朝的做法。不过,也不能忘记满清统治者对其他民族的压迫。
我也来吹一波
随着史料的不断更新,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变得越来越合理。
清朝相对于明朝来说,更加像一个儒教国家。
明朝的朱明皇室,将天下当成了私产,将官僚,商人,百姓都当成了奴仆,没有丝毫的共和观念。
汉朝是皇帝与世家共天下,唐朝是皇室与节度使共天下,宋朝是皇室与士大夫共天下,清朝是皇室与八旗汉人地主官僚共天下。而明朝彻底是一个孤家寡人的朝代。
皇帝不拿大臣百姓当回事,随意杀戮羞辱,嘉靖皇帝为了夺权,居然将四品以下反对他的京官全体在闹市区脱下裤子打板子,将大臣当成了畜生。
大臣也不拿皇帝当人,异常死亡皇帝最多的就是明朝,明武宗和天启帝居然都是落水而死,还有皇帝吃春药死亡,这些都可以看着为大臣谋杀皇帝。
明朝出现了财政危机,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杀人和加税,越是这样搞,皇帝越加的孤独。
因为没有钱付赏金,就将戚家军余部集体屠杀,导致辽东军阀集团诞生,养寇自重。
因为没有钱,就就强制江浙地区的外贸国有化,杀了好多外贸商人。
后来实在没有钱,居然对年年受灾,地上都是反贼流民的陕西甘肃大幅度加税。
正是由于明朝皇帝的奴隶主思维,导致天下所有的阶级都不站在朱明这一边,上朝就是扯皮,财政破产,那么大的国家,几百万两流动资金都没有,最后灭亡也就是理所当然。
反观清朝,皇帝和贵族,以及官僚的关系一直很好。皇帝从小就受了很正统的儒家教育。对老师,士大夫很是尊敬。科举出生的进士,都能做到有实权的大官,这些人做官以后,自然和皇帝一条心。
清朝对八旗的限制很严格,只能呆在满城,不能随意出来,这样满人欺辱汉人和兼并土地的事情很难发生。满人还有守土之责,清朝末年,阵亡率最高的就是满八旗,天平天国,外国势力来打,汉人可以一跑了之,而满人法律是城在人在,跑了就是死罪。这样的阵亡率来说,拿的八旗供养金,只不过是军饷买命钱而已。
对百姓天下好,自然可以善终,所以满清能全身而退。
对百姓不好,搞得十步之外,人皆敌国,自然难以善终,明朝皇帝陷入恶性屠杀的怪圈,连太监都杀,搞到最后,成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所以,清朝相对于明朝还是进步的。
这不是文章重点!
重点是,当时抗日战争时期,大明代表国民党,多尔衮代表日本侵华军,李自成代表共产党,三方力搏,谁能胜出!如何胜出!当时现实!不明白这个道理即是杠精!
这是不对的。首先,明朝已经逃不掉王朝更迭的宿命,已经腐朽没落,民不聊生,各地的农民造反不断,我要给大家普及一下,中国历史的农民造反,只要是有一线生机,只要能活下去,这种农业型的封建王朝,农民是不会造反的。明末,宦官专权,奸臣当道,大兴文字狱,封海禁航,确实已经到了改拜拜了时候了。
大清,首先要感谢的是,我们国家现在的版图就是在他手里确定的。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在一时拿不下中原大明帝国的时候,向西北征服蒙古各部,使蒙古一直在大清帝国的控制之中。所以有句话说,大清是带着嫁妆来到中原的。在千古一帝康熙帝的雄才大略的施行一系列措施中,平定新疆准葛尔部叛乱,向西藏地区派出朝廷命官,西藏活佛转世必须经清王朝的确认,使蒙古,新疆、西藏一直牢牢的控制在中央。后,又平定三番,收复台湾等等一系列于民休养生息,轻摇薄赋。整治贪官污吏,启用汉人为官,国力大大增强,中国人口破亿。大清帝国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的一部分,还是要确定他的历史地位及历史意义。[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也不尽然。纵观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鼎盛和没落的时期,大唐如此,明朝亦如此。满清也跳不出这历史局限。而满人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