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认为在历史、野史、和民间传闻中,还是正史更正规、真实一些。但是也不排除后代史官由于某种忌讳,或者出于自己的主观意识,把一些历史人物污名化,历史事件缩略、简写、改变历史事实等行为。不过后世在考证上,正史还是比野史、民间传闻更靠谱一些。

一、正史一般都是历代史官所写,子虚乌有的事不会写入历史中。

一般历史有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政书体和纪事本末体为编撰体例的史书。

我国历史史书有二十四史。其它纪传体体裁的史书也可以成为正史。如《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后来司马迁的《史记》增添了本纪、列传、志、表,班固的《汉书》沿用其体例,删去了世家。之后纪传体被各个朝代奉为正规体例,以纪传体编写的书也就被称为正史,就是用正规体例写出来的史书。

事实上正史一般都是来源于各代史官的第一手资料,而宋代以前的史官也及其重视自己的名声,像司马迁、欧阳修等人都是鸿儒、大家,他们写史的时候,也会极近真实,即使一些为皇家忌讳的史实,他们也会在史作中隐喻出来,尽量留给后世真实的历史。

但是到了元朝和清朝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上代汉人统治者的忌讳,所以有很多歪曲事实的成分。例如清代史官就把明朝朱元璋写得类似于暴君形象,清朝可以说对汉人的文化压制非常严重的朝代。

二、野史是由民间编撰的历史,大部分是根据传闻、神话传说等编写的,有的具有一些真实性,而大多数需要进一步考证。

有的时候正史由于统治者的忌讳,所以一些真实事例史官不敢写进史书,那么一些野史就做了一些补充。由于野史大多都是市井传闻,而传说的时候难免会添枝加叶,改变历史的真实性。所以野史大多都需要进一步考证其真实性。

三、传闻

顾名思义,传闻就是历史上口头传下来的东西,有人物、故事和神话等。这些传闻经历年代久远,无法考证其历史的真实性,而且经过传说者不断加工,最后来不断演变已面目全非。当做故事听一听而矣。

总之,正史在贴近事实上更靠谱一些,而野史则是正史的补充,至于传闻我们只当故事听一听而矣,别较真。

最佳贡献者
2

当然是正史官修史书最为真实了,比如二十四史,我们普通人基本上没有资格和能力否定其真实性,只要看就行了。然后是野史,特别是身份地位高,文化水平高的人,或者官员修的史书,比如沈括的《梦溪笔谈》。民间传闻可能会有些是真实的,但是我觉得大多民间传闻甚至是不知道哪里来的野史,当做小说看就得了。

3

正史、野史、民间传闻它们的真实性到底有几成,我们怎么辨认怎么看?确实难住了你我,以@毛猴谈史看来,正史,是史官(或史家)对历史的详实记录,这里有别于古代私家编撰史书,即所谓野史。那么民间传闻,是指在中国民间以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最为宽广、影响较大的民间故事。


一切故事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不论是正史,还是野史,或是民间传闻,都是来自于真实的生活记录和记载,让大家加以流传和保存。那么在流传的过程中自然少不了“添油加醋”,文字装潢。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谁是谁非,不是谁能说清楚的。正如谓人生如戏,戏中人生,何必太在意,何必太认真呢。。。随遇而安吧!

但是,生活不同于学习,我们学习中基础认知应该来自正史,有一定辩解能力后,再用野史和民间传闻去佐证,剖析正史不是普通而为的。


最后用一首歌词《真真假假》来做结尾:

……

真真假假不要追查

真过一次好吗 以后骗做算了

错错对对不必理它

真也许会害怕 假也许更好吧

真与假有何用 应该睇化

真真 假假 只要相信它

……

我是@毛猴谈史,您若喜欢我的解读请关注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